中医外科护理学: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4红丝疔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好发于四肢内侧常有手足部生疔或皮肤破损等病史。
15烂疔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特点是:来势急骤凶险,焮热肿胀,疼痛彻骨,肿势迅速蔓延,极易化腐等。
16疫疔又名鱼脐疔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其特点是:多发于头面,颈,前臂等暴露部位
17痈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痈的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全身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2有头疽和特点是什么?
答: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样, 范围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背、背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5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
6脓的形质稠厚不宜清稀;脓的色泽宜明净不宜污浊;脓的气味宜略带用腥味和宜有特殊气味。
7内治法的治疗总则是:消、托、补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三大总则。
8外科疾病常外治法常用的三大治疗是: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
9疮疡是常见的外邪是:热毒、火毒。
34乳痈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常发生于产后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在哺乳期发生的名外吹乳痈;在妊娠期发生的名内吹乳痈;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生的名不乳儿乳痈,临床上发外吹乳痈最为常见;其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经肿热痛并有恶寒等全身症状。
35乳痈的病因是:乳汁郁积,肝郁胃热,感受外邪,其中最常见的是:乳汁郁积。乳痈辨证有气滞壅证(瓜蒌牛蒡汤加减)热毒炽盛(透脓散加味)正虚毒恋证(托里消毒散加减)3个证型。

中医外科学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学病因病机

思考题
1、试述中医外科常见病因? 2、中医外科发病机理?
怒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火气血凝滞, 阻于肌肤
郁怒日久气滞血淤, 肌肤失养
致病因素
五、饮食不节 (一)范围:食用膏粱 厚味、辛辣醇酒。 (二)特点: 1、损伤脾胃,外发体表-疮疡、 痔、肛裂、肛痈等 2 、是皮肤病常见病因或促发因 素。 3 、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致病因素
六、劳伤虚损 (一)范围:劳力、 劳神、房室等。 (二)特点:多为 慢性过程;多为 虚、阴证;病位 较深,多在肝肾、 筋骨关节。
致病因素
三、外来伤害 (一)范围:高温、电、化学物品、放射性、 寒冷、金刃损伤、跌打损伤等。 (二)特点: 1、可直接造成皮下淤血或伤口-血肿、烧 伤、冻伤等。 2、伤口可感受火热之毒-形成继发感染; 3、伤口可感受风毒-破伤风等。
致病因素
(一)机理:精神刺激、 创伤-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 (二)特点: 是乳疾、甲状腺疾病等的常见病因病机; 是肿块性疾病的病理基础; 常发于肝经所循行的部位; 是导致血淤、痰凝的常见因素。
发病机理
3、经络阻塞: 生理-运行气血。 病理-传导病邪。 《医宗金鉴》: “痈疽原是火毒生。” 4、脏腑失和: 人体是统一整体: 脏腑失调可引起疮疡发 生、发展。 脏腑内部病变可反映于体表-带状疱疹; 体表毒邪通过经络传脏腑-走黄,内陷。
小结:
直接 致 病 因 间接 素 作 用 于 人 体 脏 气血凝滞 腑 营卫不从 功 能 经络阻塞 失 调 阳证 阴证
七、病因与病位的关系
(一)人体上部的外科疾病 1、病因关系:多与风温、风热有关。 2、机理:风性向上。 3、常用治法:疏散风温、风热。 (二)人体中部的外科疾病 1、病因关系:多由气郁、火郁引起。 2、机理:气火发于中。 3、常用治法:疏肝清火。

中医外科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外感六淫邪毒、外来伤害、感受特殊之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以及痰饮瘀血等因素。

1.外感六淫邪毒: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它们通过破坏气血的正常运行,形成局部的气血凝滞,进而产生外科疾病。

2.外来伤害:如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寒冻及金刃竹木创伤等物理和化学因素,可直接伤害人体,导致局部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胜肉腐等,从而产生淤血流注、水火烫伤、冻伤、外伤染毒等外伤性疾病。

3.感受特殊之毒:包括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等,以及疫毒。

这些因素可引起特殊的外科疾病,如毒蛇咬伤、狂犬病、疫疔等。

4.情志内伤:情志是指人体的内在精神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可导致体内的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发生外科疾病。

5.饮食不节:饮食不规律、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可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职,湿热内生,下注于肌肤,从而产生外科疾病。

6.劳伤虚损:过度劳累、房事损伤等因素,可导致肾精亏损、气血不足,使肌肤失养,进而发生外科疾病。

7.痰饮瘀血:痰饮瘀血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它们能作用于某些器官,导致新的病理变化,产生继发病症。

在外科疾病中,痰饮瘀血常作为致病因素之一,与其他病因共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主要包括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和脏腑失和。

当人体受到上述致病因素的影响时,会破坏气血的正常运行,形成局部的气血凝滞和经络阻塞。

同时,脏腑功能也可能受到损害,导致脏腑失和。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人体发生外科疾病。

在治疗上,中医外科注重辨病、阴阳辨证、部位辨证(上部、中部、下部)、经络辨证以及局部辨证(辨肿、肿块和结节、痛、痒、脓、溃疡、出血)等。

治疗方法包括内治和外治,其中内治主要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气血平衡等来治疗疾病;外治则包括药物疗法、手术疗法以及其他疗法,如针灸、拔罐等。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很大。

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9.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外痈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

“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

“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练习题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练习题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一、A11、下列各项中不属劳伤虚损的是A、过度劳力B、食伤C、过度劳神D、妇女生育过多E、房事过度2、外科疾病的发生,最常见的是A、风、湿B、热、火C、寒、湿D、暑、火E、风、热3、风邪的致病特点A、痛无定处,走注甚速B、痛有定处,得暖则减C、多夹湿,热甚则痛D、易侵下位,重浊黏腻E、发病迅速,来势凶猛4、下列各项中不属外来伤害致病的是A、跌仆损伤B、沸水烫伤C、食物不节D、火焰伤E、金刃创伤5、下列各项中不属病因特殊之毒的是A、虫毒B、蛇毒C、冻伤D、疯犬毒E、疫毒6、下列各项中不属外科疾病发病机理的是A、邪正盛衰B、气血凝滞C、经络阻塞D、痰饮瘀血E、脏腑失和7、湿邪所致外科疾病好发部位是A、上部B、下部C、中部D、上肢E、背部8、由特殊之毒而致病的特点是A、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B、多侵犯人体上部C、侵袭人体易致局部气血凝滞D、好发于身体下部E、易伤人体阴液9、情志内伤所致外科疾病的特点是A、可直接伤害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B、常有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的表现C、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D、大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E、以上都不正确10、饮食不节可导致A、经络阻塞,气血凝滞B、脾胃功能失调,胸腹饱胀C、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D、局部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胜肉腐E、阴液受损,咽喉干燥11、有关痰饮瘀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仅是病理产物B、既是病理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为病因C、任何情况下都是病因D、常常痰饮单独为病E、常常瘀血单独为病。

中医外科学常考重点内容

中医外科学常考重点内容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育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疽: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常见的有有头疽无头疽两类。

有头疽是发生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

●外感六淫的特点:1)六淫邪毒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2)在人体抵抗力能力低下时发病3)六淫邪毒致病有季节性4)六淫邪毒可单独致病,也可混合致病5)六淫邪毒可以无脏腑致病6)六淫邪毒致病有一定的部位,上部:风温风热;中部:气郁、火郁;下部:湿热、寒湿。

●上部辩证:病因特点:风邪易袭,温热多侵。

风邪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上部疾病的上升一般来势迅猛。

因风邪侵袭长发于突然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患则较少。

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赤目,口干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

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中部辩证的:病因特点: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

多为气郁,火郁。

发病特点: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

一般发病时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

常见症状: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

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肋胀痛,脏腑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下部辩证:病因特点:寒湿,湿热多见,由于湿性趋下,鼓下部疾病者多夹湿邪。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气 血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内伤七情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 发病。此外,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疮疡的起发、破溃、收 口等,对整个病程的长短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气血充足,外科疮 疡不仅易于起发、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长肉而愈合;如气虚则 难于起发、破溃;血虚则难以生肌收口;气虚下陷可致脱肛;血 虚不润可致皮肤干燥、脱屑、瘙痒。可见气血的盛衰对外科疾病 的预后和治疗都有着密切关系。
5.燥
秋季多燥,燥有凉燥与温燥之分。秋风初凉,西风肃杀,感之 者多病凉燥;若久旱无雨,天时风热过胜,感之者多为温燥,在 外科疾病中以属温燥者居多。燥邪易致皮肤干燥辍裂,外邪乘机 侵袭,易致生痈或引起手足部疔疮等病。燥邪易伤人体阴液,侵 犯皮肤,致患部干燥、枯槁、戦裂、脱屑等,常伴口干唇燥、咽 喉干燥或疼痛等全身症状。
而且由于饮食不节,脾胃火毒所致的痈、有头疽、疔疮等病, 较之单由外邪所弓I起的更为严重,如消渴病合并有头疽。内痔的 发生也与饮食不节有关,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肠辭为痔。"皮肤病中的粉刺、酒船鼻的发生,多与 过食醇酒炙煙、辛辣刺激之品有关,也属发病因素之一。若纳少 食差,气血化生不足,正气亏虚,则外邪易袭。
外科疾病过程中,邪正盛衰的变化受治疗用药的影响较大。如 阳证疮疡初期,一味地内服大剂量寒凉克伐药物,常使正气内伤, 气血凝滞而毒聚不散;又如疮疡脓成,无论阳证、阴证,不用托 法,或溃后排泄不畅,不及时切开引流,均可致毒留肌肤、筋骨, 甚而内攻脏腑。重症或久病伤正之后,或热毒伤阴,或脓泄大伤 气血,阳证实证可转为阴证虚证,从而导致正邪关系的本质发生 动态变化。
发病后正气旺盛,临床多为阳证、实证,发展顺利,预后良好。 全身症状有高热、烦躁、便结、洩赤、苔黄、舌红、脉实有力等; 局部症状因病而异,如邪实正盛的阳证疮疡,局部高肿根束,域 热灼痛,脓出稠厚,易溃易敛。正气不足则表现为阴证、虚证, 正虚邪实或正虚邪恋则容易逆变,预后不良。全身症状见面黄神 倦,或潮热盗汗,舌红或淡,脉虚无力等;局部多见患处色白、 平塌或坚硬结肿,不红不热,不痛或微痛,溃后脓水清稀淋漓, 久不收口,迁延难愈,或毒盛内陷脏腑而为败证。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全)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全)

疮疡:广义是指一切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疡:又称外疡,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痈:壅也,是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

外痈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病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病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于颜面、手足等处。

发: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也称蜂窝组织炎丹毒: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乳痈: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称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临床以外吹乳痈最为常见,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易发生传囊,乳漏等变证。

病因病机;一乳汁郁积—气滞热壅—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加减。

二肝郁胃热—清热解毒。

成脓—热毒炽盛。

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减三感受外邪溃后。

顺者—正虚毒恋—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加减。

逆者—根据具体症状分期治疗瘾疹: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湿疮:一种过敏性炎性皮肤病,西医的湿疹湿疮特点: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于慢性易成慢性辨证论治:①湿热蕴肤证清热利湿止痒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②湿热浸淫证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止痒方药: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③脾虚湿蕴证治则:健脾除湿方药: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④血虚风燥治则:养血润肤祛风止痒方药:当归饮子、四物消风散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所引起的泌尿生殖系感染的性传播疾病淋病特点:尿道刺痛;尿道口排出脓性分泌物为主症主要以性交传染内痔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处,特点:无疼痛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齿线: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底在直肠于肛管交界处形成的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前列腺炎:也称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以尿频,夜尿次数增多,排尿困难为主,严重者可发生尿潴留或尿失禁甚至出现肾功能受损脱疽:发生于四肢末端,严重时指节坏疽脱落一种慢性周围血管性疾病又称脱骨疽外科疾病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特殊之邪痰凝血瘀外科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先肿后痛其病浅在肌肤;先痛后重者其病深在经骨确认成脓的方法:接触法透光发点压法穿刺法B超中医外科内治法原则:消托补内治法具体应用:解表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调胃法:是用调理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治法。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经络阻塞
指患者经络受阻,导致气血不和,从而 引发疾病。
气血凝滞
指患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络不通, 从而引发疾病。
脏腑失和
指患者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不和, 从而引发疾病。
THANKS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目录
• 致病因素 • 发病机理
01
致病因素

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故发病迅速, 多为阳证。
风邪致病特点:其肿宣浮,患部皮色或 红或不变,痛无定处,走注甚速。
风性燥烈,风性上行,多侵犯人体上部 。
常伴恶风、头痛等全身症状。

01
寒主收引,寒胜则痛,寒邪侵袭人体而致局部气血凝滞源自血脉 流行失常,易患冻疮、脱疽等病。
湿邪致病,常与风、 寒、暑、热兼夹为患 ,外科疾病中以湿热 、暑湿致病多见。
臁疮、下肢丹毒、湿 疮、囊痈、暑湿流注 等都是由湿邪导致的 常见外科疾病。
湿邪致病特点:局部 肿胀、起水疱、糜烂 、渗液、瘙痒,常伴 纳差、胸闷腹胀、大 便稀薄、四肢困倦、 舌苔厚腻、脉濡或缓 等全身症状。

燥邪为病,有凉燥与温燥之别,在外 科的发病过程中,以温燥者居多。
燥邪致病特点:易侵犯手足、皮肤、粘膜等 部位,出现患部干燥、枯槁、皲裂、脱屑等 ,常伴口干唇燥、咽喉干燥或疼痛等全身症 状。
燥为阳邪,易伤阴液,多致皮肤干燥 皲裂,外邪乘机侵袭,易致生痈,或 引起手足部疔疮等。

火邪属热,热为火之轻 ,火为热之重,两者仅
在程度上有差别。
01
火为阳邪,其病一般多 为阳证。致病特点:发
02
寒为阴邪,致病一般多为阴证,常侵袭人之筋骨关节,患部多
表现为色紫青暗,不红不热,肿势散漫,痛有定处。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1.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

2.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3.内治法的三个总则:消法(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托法(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辅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中期)、补法(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

4.皮肤外用药物使用原则:根据皮损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1)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急性阶段:无渗液—洗剂、粉剂、乳剂;亚急性阶段—油剂为宜;慢性阶段—软膏为主。

2)注意控制感染;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儿童、女性及面部、阴部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急性—温和安抚;顽固性—刺激性强、浓度较高。

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及时处理。

6)外用软膏时需注意—不可用汽油、肥皂、热水擦洗。

5.原发性皮损: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等。

6.继发性皮损: 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的皮损,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

7.辨脓的操作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8.如何辨别疮疡的顺证和逆证:顺证: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

逆证: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

顺证:初起疮顶高突,红肿疼痛,根脚不散;脓成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色鲜,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期疮面红活,新肉易生,疮口易敛。

逆证:初起疮顶乎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脓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收口期脓稀淋漓,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难敛。

9.气血在外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外科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病因病机

题型:单选题题目:风为( )选项:A.阳邪B.阴邪C.内生之邪D.特殊之毒E.外来伤害答案:A难易:易要求:掌握分析: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故发病迅速,多为阳证题目:寒为( )选项:A.阳邪B.阴邪C.特殊之毒D.内生之邪E.外来伤害答案:B难易:易要求:掌握分析:寒为阴邪主收引,寒胜则痛题目:暑多( )选项:A.夹湿B.夹寒C.夹痰D.夹瘀E.夹风答案:A难易:易要求:掌握分析:暑为热邪,行于盛夏,发病多夹湿邪。

题目:湿邪所致外科疾病好发于人体( ) 选项:A.上部B.下部C.中部D.上肢E.背部答案:B难易:易要求:掌握分析:湿性下趋,故生于下半身的外科疾病,多与湿邪有关。

题目:燥邪易伤人体( )选项:A.阴液B.阳气C.气D.血E.精答案:A难易:易要求:掌握分析:燥为阳邪,易伤阴液,多致皮肤干燥皲裂题目:外科疾病火邪为患大多由( )选项:A.内生火热B.直接感受温热之邪C.他经传变D.过食辛辣之品E.过食辛热药品答案:B难易:中要求:掌握分析:火邪属热,热为火之轻,火为热之重,两者仅在程度上有差别,其患病大多由于直接感受温热之邪所引起。

题目:由毒而致病的特点是( )选项:A.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B.多侵犯人体上部C.侵袭人体易致局部气血凝滞D.好发于身体下部E.易伤人体阴液答案:A难易:中要求:掌握分析:由毒而致病的特点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风多侵犯人体上部;寒侵袭人体易致局部气血凝滞;湿好发于身体下部;燥易伤人体阴液题目:情志内伤所致外科疾病的特点是( )选项:A.可直接伤害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B.常有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的表现C.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D.导致脏腑气血受损E.大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答案:B难易:中要求:掌握分析:由情志内伤所致的外科疾病,大多发生在乳房、胸胁、颈的两侧等肝经循行部位,患处肿胀,或软如馒,或坚硬如石,常皮色不变,疼痛剧烈,或伴精神抑郁、性情急躁、易怒、喉间梗塞等症状。

中医外科学总论

中医外科学总论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心得派创始 人。
心得派学术思想: 1、揭示了外科病因普通规律,在上部多 风温、风热,中部多气郁、火郁,下部 多湿热、寒湿。 2、将温病学说融汇于外科辨证治疗之中, 主张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
中医外科学总论
16/116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 近代张山雷《疡科纲要》内容简明,而且
中医外科学总论
9/116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方》是我国最早一 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了食动物肝 脏治疗夜盲症、食牛羊乳治疗脚气病、 食猪靥羊靥治疗甲状腺肿,都是后世已 证实了成功经验,提出了用葱管导尿, 是世界上最早导尿术,比法国用橡皮管 导尿早了1200余年。
中医外科学总论
中医外科学总论
29/116
外科疾病致病原因
六、房室损伤 主要是房劳过分,以及早婚、生育过多造成
肾精耗伤,肾气亏损,冲任失调;或小儿先 天不足,肾精不充,这些原因均能造成身体 虚弱,易被外邪侵犯,产生外科疾病。 特点:1、慢性。2、迁延性。3、合并冲任 不调与月经相关 。
中医外科学总论
30/116
衰竭。 顺证: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次序出现应有症状者称顺证。 逆证: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次序而出现不良症状称逆证。
中医外科学总论
23/116
外科疾病致病原因
一、外感六淫邪毒(风寒暑湿燥火,热毒火毒)
致病特点: 1、六淫邪毒均能直接或间接地侵犯人体致病。 2、六淫邪毒只能在抗病力低下时致病。 3、六淫邪毒致病大多有季节性。 4、六淫邪毒致病含有一定部位。
中医外科学总论
11/116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金元时期
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这是一本创伤

中医外科总结

中医外科总结

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等七方面
手少阳经:柴胡、连翘;足少阳经:柴胡、青皮、
六淫致病总的特点:季节性;疾病性质与病邪性质相关;常 手太阴经:桂枝、升麻;足太阴经:升麻、苍术;
相兼致病;以“火毒”、“热毒”最为常见;常侵犯相关部位
手厥阴经:柴胡、丹皮;足厥阴经:柴胡、青皮
二、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的痈。
(一)起源: 原始社会 ——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
=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伤口止血等。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均宜使用。
(2)阴证: 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 用法:(升丹因药性太猛,须加石膏等赋形药使用,根据石膏与
化痰通络。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
升丹比例分为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
(3)蚀破疮头: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 6、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
的腐肉,称为胬肉。
7、气血衰竭: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低语
第 1 页 共 10 页
中医外科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手太阳经: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羌活;
一、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 手阳明经:升麻、石膏;足阳明经:白芷、升麻;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

名词解释:疮疡:疔:一种发病迅速、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热疮:指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痈: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乳癖:指发生于乳腺组织的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肛裂:指肛管皮肤全层开裂并感染所形成的溃疡。

淋病:是一种通过性传染的由淋病双球菌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性疾病。

股肿: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中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

脱疽:指发生于四肢末端的疼痛、坏疽,甚者指趾节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委中毒:指发生于腘窝委中穴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接触性皮炎:指因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物质或药物后,在接触部位因过敏或强烈刺激所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

白疪:是一种以红斑脱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易复发性的皮肤病。

乳岩:乳房部的恶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湿疮:湿疮是一种皮损形态多样、瘙痒、糜烂、流滋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简答题:1、手足疔疮的诊断要点:2、锁肛痔的临床表现:1、最早的症状是便血,大便次数的增多,里急后重,粪便中有黏液脓血,呈暗红色;2、男性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3、晚期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全身衰弱无力、贫血、极度消瘦;3、乳癖的临床表现:1、好发于中青年妇女2、肿块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多个形态不规则肿块,呈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或颗粒状,边界不明显,质地中等,活动好3、与月经周期有关,疼痛以胀痛为主;4、内痔的分期:一期:只有便血,痔块不脱出肛门外;二期:痔核较大,排便时痔核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三期:痔核更大,脱出后不能自然复位;5、热疮的临床特点:1、发疹前常有发热病史2、好发于皮肤黏膜的交界处3、皮损初期为红斑,继而形成针头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愈后留有轻微色素沉着4、易反复发作,一般无全身症状6、烧伤深度的分度:一度:深度在表皮角质层,红肿热痛;浅二度:深度在真皮浅层,有水疱、基底部红色;深二度:达真皮深层,基底苍白,有瘢痕;三度:达皮肤全层,创面如皮革样,蜡白焦黄或炭化,植皮才能愈合;7、皮肤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1、根据病情阶段选择剂型2、控制感染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高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8、白疮的临床特点:9、肛门直肠疾病的常见症状: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分泌物10、蛇串疮的临床特点:春秋季节多见,好发于成人;皮损为红斑上出现簇集性水疱,沿人体一侧神经呈带状分布,剧烈疼痛如火燎;11、破伤风的临床表现:1、肌肉强直性痉挛从头面部开始2、初感咀嚼不便3、面肌强直性痉挛,张口困难4、颈项肌痉挛,颈项强直5、四肢肌肉收缩6、膈肌和肋间肌痉挛,出现呼吸困难7、神志清醒上篇第一章中医外科历史悠久:1、起源于原始社会 2、最早的外科治疗方法 3、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针) 4、最早的文字记载(甲骨文)中医外科在周代成为独立的专科《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金创瘈疭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已失传《刘涓子鬼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太平圣惠方》首提“五善七恶”学说明清时期外科出现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学术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代表人物分别是:陈实功,王维德,高秉钧第二章外科疾病的命名:以形态命名:蛇头疔、鹅掌风;以疾病的特征命名:留注、烂疔;以范围大小命名:小者为疖,大者为痈,更大者为发;以病程长短命名:千日疮;第三章外科疾病的致病原因:外感六淫(季节性、区域性、相互转化,相互兼挟)火毒、热毒之邪是外科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感受特殊之毒,包括蛇毒、疯犬毒、漆毒、药毒、食物毒及疫疠之毒饮食不节,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出自《素问》情志内伤,所致病大多发生在颈之两侧、胸胁、乳房等肝胆经循行部位。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以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为题,我们来探讨一下外科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机理。

外科疾病是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疾病,包括各种创伤、肿瘤、感染等疾病。

这些疾病的发生机理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

1. 创伤:创伤是外科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

创伤可以分为机械性和非机械性两类。

机械性创伤是由于外力作用造成的组织损伤,如摔伤、车祸等。

非机械性创伤则包括化学性、热性和放射性创伤等。

创伤导致的疾病主要是组织损伤和出血,需要外科手术修复。

2. 肿瘤:肿瘤是恶性细胞的异常增生和扩散,导致器官功能紊乱的疾病。

肿瘤的发生机理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某些遗传突变会导致细胞失控增生,形成肿瘤。

环境因素如化学物质、辐射等也会诱发肿瘤的发生。

免疫系统的异常也会导致肿瘤的增生和扩散。

3. 感染:感染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感染导致的疾病主要是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包括炎症、组织坏死等。

感染的发生机理与病原体的侵入、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环境因素等有关。

病原体通过破坏机体的生理平衡和免疫防御系统,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4. 免疫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导致自身组织受损的疾病。

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理与遗传、环境、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是免疫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某些基因突变会导致免疫功能紊乱。

环境因素如感染、药物、化学物质等也会诱发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5. 其他因素:外科疾病的发生还与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年龄是外科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逐渐下降,易受损伤和疾病的侵袭。

性别也是外科疾病的影响因素之一,某些疾病在男性或女性中发生的机率较高。

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吸烟等也会影响外科疾病的发生。

总结起来,外科疾病的发生机理是多方面的,涉及创伤、肿瘤、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等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护理学: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
外科疾病与气血的关系
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人体的经络、气血、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病邪作用于人体,引起正邪斗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形成了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营气不从,脏腑失和等病理变化,而产生各种外科疾病。

[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
气血盛衰决定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
◎外科疾病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气血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或情志内伤等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于发病。

故《外科秘录》中说:“天地之六气,无岁不有,人身之七情,何时不发,乃有病,有不病者何也?盖气血旺而外邪不能感,气血衰而内正不能拒……”,明确指出了气血旺盛者不易受邪发病。

◎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疾病的起发、破溃、收口等,对整个病程的长短有着一定的影响。

气血充足,外疡则易于起发、破溃,且也有益于生肌长肉,迅速愈合。

若气虚者则难于起发、破溃;血少者难于生肌收口。

故在治疗与护理中常用扶正托毒,调补气血之法,以助气血之恢复,而使疾病早日痊愈。

气血凝滞及转化
气血在外科的病理是局部的气血凝滞。

这个病理变化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的。

气血凝滞的转化有两个趋势。

其一,通过治疗而使气通血行,壅肿消散,病证向愈。

其二,因郁而化热,热胜肉腐,血肉腐败,酝酿液化而为脓。

脓肿形成后,若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人体正气不衰,抗病能力尚强,脓肿自行破溃,脓液畅泄,毒从外解,气血凝滞得以通畅,形成溃疡后,腐肉逐渐脱落,新肉生长,最后疮口愈合,故《外科证治全生集》曰:“脓之来必由气血,气血之化,必由温也。

”外科疾病中从肿疡至脓疡再到溃疡都是在气血凝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变化的结果。

外科疾病与脏腑的关系
脏腑功能失调可导致外科疾病的发生
《外科启玄·明疮疡大便秘结论》指出:“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脉不通而生焉。

”如脾失健运,则水湿泛滥,溢于肌肤,可引起湿疹;肝经湿热下注,结于阴囊,则发子痈。

另外,如瘿瘤、瘰疬、乳癖、乳岩等均与肝失条达、肝郁气滞有关。

鼻疔、粉刺却因肺中有蕴热而发;舌疳、口糜常由心火上炎而致。

若肠道运化失常,气血凝滞,则会导致肠痈的发生。

此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

体表毒邪也可内传脏腑
脏腑内在的病变,可反映于体表,而体表的毒邪也可影响脏腑而发生病变,使脏腑功能紊乱。

疔疮的走黄,就是在正不胜邪的情况之下,毒邪走陷入里、蒙闭心包、扰乱神明而发生神昏谵语等毒气攻心的危重症状。

若毒邪犯肺则见咳嗽、胸痛、痰血等症状。

因此,了解体表外科疾病与脏腑的关系,不但有助于治病必求其本,还可以预测疾病的好坏。

外科疾病与经络的关系
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发生的起始
当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邪毒壅滞于经络,使经络阻塞不通,气血凝滞而发病。

如急腹症中的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疮疡中的疔、疖、痈、疽等,肿瘤病中的瘿、瘤、乳岩等,以及皮肤病中的瘾疹、白疕等,皆是在经络阻塞的前提下形成的营卫不和、气血凝滞而形成的。

故《医宗金鉴》中曰:“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

”这就说明经络不可不通,阻塞则气血凝滞为病。

经络是体表与脏腑病变传达的途径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处,具有运行气血,联络人体内外各个器官的作用,内源于脏腑,外
达于体表。

因此,经络也是传导邪毒的通路,体表疾病的邪毒由外传里,脏腑内在病变,由里传表,外达肌肤,都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形成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