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学》课件2讲课教案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
《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公共教育学(Pedagogy)【课程编码】JXGB0010【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时】36【学分】 2【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公共教育学是各师范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门课程以普通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领域的普遍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基础之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从而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指导。
教学目标: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成长经历、教育经验并提供一系列现实教育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讨教育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兴趣,强化学生的教育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多种视野和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思考现实的教育问题,并对自己原有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进行反思与重构,形成系统、正确、牢固的教育思想和良好的专业情意及对教育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力,并能够运用所建构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来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教学要求:1、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情意的培养,注意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积极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研究和改进中小学教育的兴趣和信念,激发他们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积极愿望。
从而自觉建构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2、教学中应注意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观,掌握当代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使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工作必备的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识别和纠正常见的教育观念、方法上错误的能力。
3、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注意补充反映教育规律的案例进行教学,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教育见习、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的结合。
4、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思考、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兴趣、意识和能力。
5、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遵守教学常规。
【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计2学分,36学时, 学时分配如下:【教学内容要点】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一、学习目的要求1、理解教育的本质,把握教育的内涵。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学》课程编号:课程类别:职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1/3开设学期:3开设单位:教师教育学院适用专业:教师教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教育学是师范院校各专业本科层次学生、从事教育职业的一门必修课。
(二)课程说明学生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社会发展史的基础知识,由教师引导学习并研究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与评价等相关内容,本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在理论层面上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教育教学原则、方法;在实践层面上提高学习者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任务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了解课程编制和教学的一般原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课程开发和编制、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课程、教学实践作一般的分析探讨。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教法建议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练习等学习方法。
对于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问题,可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对于有关原理和方法的应用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
2.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
学习教育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和应用,因此在教学中要选择一些典型的有关教育学的案例,运用有关的知识进行分析,体验有关的教育教学原理。
同时,在教学环节中,要加强与中小学的密切联系,结合作业设计,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2.成绩评定: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正文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概念内涵,理解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中国、西方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中、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4.正确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的发展(3学时)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3学时)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教法建议: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的概念,理解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学时数:51学时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使学生全面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产生发展的历史及研究方法等问题。
教学内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与学习教育学的方法教学提示:重点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教育是什么(6学时)教学目的:通过对教育现状以及各类教育语言(教育术语、教育口号、教育隐喻)的思考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含教育本质观、教育目的观、教育方法观等);激发和强化热爱教育的情感;具备对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理性地分析中小学教育问题。
教学内容: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教学提示:重点是理解教育的本质第二章教育目的(8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教育质量观,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客观依据,并自觉按教育目的去修养自己的行为。
教学内容: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不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国外的教育目的。
教学提示:教育目的与我国中小学改革的关系;难点是理解个体本位,社会本位论着的观点及局限性。
第三章教师(6学时)教学目的:了解教师的基本涵义、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劳动特点以及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等相关知识等,具备基本的教师素养,为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奠定扎实的基础;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师职业兴趣;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具备必要的自主发展能力。
教学内容:教师概述;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角色、角色冲突及调适;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提示:重点是教师的素养;难点是分析影响教师职业声望的因素。
第四章学生(6学时)教学目的: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
形成正确的学生观,产生探究“学生”的浓厚兴趣。
初步具备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的能力。
教学内容:学生概述;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与教育对策。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全校公共课)一、课程概况课程名称:教育学课程类别:通识课程课程编号:040005011学分: 3 学时: 54开课学期:文科第四学期,理科第五学期预修课程:心理学二、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目标]1.掌握教育的的基本理论与原理;2.养成初步的分析与解决教育具体问题的能力;3.明确理想教师应具备的素质;4.培养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情感。
[课程要求]1.掌握教学的基本内容;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培养做教师的基本素质与技能;4.理解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要点]第1章教育本质论1.教育:概念界定2.教育:结构层次3.教育:本质属性4.教育:功能分析第2章学校制度论1.学校教育制度:概念与类型2.学校教育制度:形成与发展3.学校教育制度:制约因素4.实施教育的场所:学校第3章学生成长论1.学生:本质属性2.学生:社会角色3.学生:次级文化4.学生:成长过程5.学生:合法权利第4章教师发展论1.教师职业:历史溯源2.教师职业:角色定位3.教师发展:准则、内容与阶段4.教师素质:理想要求5.教师:权利与义务6.好教师的标准:参考框架第5章教育目的论1.教育目的:概述2.教育目的观:价值取向3.教育目的:理论依据4.教育目的:我国的实践第6章课程开发论1.课程:概念与诠释2.课程开发:原理与技术3.课程开发:教师的准备4.课程开发:支持系统第7章有效教学论1.教学:概念与历史2.有效教学:概念与标准3.有效教学:原则与策略第8章学校德育论1.学校德育:概念界定2.学校德育:主体与客体3.学校德育:模式与策略4.有效德育:探讨与实践第9章教案编写的技术1.教案的一般格式2.教案编写的一般程序3.教学设计参考模板第10章导课技术(自学)1.导课的一般技术2.导课设计的原则第11章讲授技术(自学)1.讲授的类型与程序2.讲授的一般技术3.讲授的基本原则第12章提问技术(自学)1.课堂提问的基本类型2.课堂提问的一般技术3.课堂提问的注意事项第13章讨论技术(自学)1.课堂讨论的功能与形式2.课堂讨论的组织技术3.课堂讨论的注意事项第14章结课技术(自学)1.结课的意义2.结课的一般技术3.结课的注意事项第15章语言运用技术(自学)1.声音语的运用技术2.体态语的运用技术第16章板书技术(自学)1.板书的类型2.板书设计的注意事项第17章试卷编制技术1.试题编制技术2.试卷组配技术3.试卷分析技术[教学安排]教学课时的具体安排由各任课教师自行安排,一般要求如下:1)课时共为54课时,其中讲授为45课时,讨论3课时,见习或实践3课时,考试3课时。
《公共教育学》课件
教育公共性的影响因素
社会政治因素 文化价值观
经济因素 教育制度与政策
公共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社会契约理论
社会正义理论
教育是社会契约的一部分,通 过教育来促进社会进步和公平。
教育应该致力于消除社会不平 等,实现社会公正。
公共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重点
研究对象
公共教育学关注教育的公共性、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研究重点
公共教育学研究教育公共性的特点、问题和挑战,探索改善教育公共性的方法和措施。
教育的公共性
1 普及性
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应该对所有人平等开放。
2 社会性
教育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有助于培养公民品质和社会价值观。
《公共教育学》PPT课件
本PPT课件将带您深入了解公共教育学。探讨公共教育学的概念、历史发展 以及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内容。
什么是公共教育学
公共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公共性和社会影响的学科。它关注教育如何为社会 公众服务,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公共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公共教育学起源于19世纪,随着社会对普及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该学科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领域, 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平等机会理论
教育应该提供平等的机会,使 每个人都能发展潜力。
3 公共投入
教育需依靠公共经费和资源支持,以实现普及和公正。
公共教育学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1
政策制定
公共教育学提供决策者制定教育政策
资源分配
2பைடு நூலகம்
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公共教育学研究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公共教育学》课件
教育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作用
尊重和保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有助于 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教育与科技
要点一
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改变了教 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要点二
教育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05
教育学的未来发展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将为教育带来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加高 效的教学方式。
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教育公 平和质量。
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是指各国教育在面 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 增强国际性的过程。
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必要手段, 包括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方面的改革。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教 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人才。
VS
教育发展
教育发展是促进教育进步的重要途径,包 括教育投入、教育设施、教师队伍等方面 的建设。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教育的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 育需求。
社会学基础
总结词
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详细描述
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教育制度、组织、功能和 变迁等,揭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心理学基础
总结词
探讨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详细描述
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关于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帮助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知发展、个性形成和行为 控制等方面的特点。
公共教育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PPT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由于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 开始对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做出了一定的总结和概括,这 时的教育思想是与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学和宗教等思 想混杂在一起的,未分化出成为独立的学科。这些初步的教育 思想可以从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西方古 代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的言论和著作中反 映出来。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
从横向上看,其形式有:
(1)学校教育 即在学校中进行的各级各类教育。特点是:有固定 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 度和规定的教育内容。 (2)家庭教育 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 年长者对家庭成员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作用:奠基性、感染性、针对性、 长期性、灵活性、社会性。
4、教育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5、学习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学、思、习、行 6、教师的论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责,身教重于言教。”
7、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论述教育与人口、经济关系第一人。
2.孟子、荀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继承和发展了 孔子学说,生卒约公元前372年 ~前289年。 思孟学派。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思孟学派是影响最大的派别。由于 孟轲得孔子思想之嫡传,思孟学派又是儒学八派中最有影响的学派 ,对孔学贡献最大,故孟子被尊称为仅次于‚至圣‛先师孔子的‚ 亚圣‛。 孟子主张性善说,他说人之初性本善。,教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
2、教育问题:是当教育现象被人们议论、评说时就 变成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公共教育学教案师生关系
教师的角色冲突 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 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 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三、适应特殊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特殊的复杂性 〔二〕强烈的示范性 〔三〕独特的创造性 〔四〕显效的长期性 〔五〕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六〕劳动量的隐含性 〔七〕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八〕劳动的协作性
2、请追述一件您经历过的或见到过的由教师造 成的学生委屈事件,从教育理论上作出分析、评 价。
3、请回忆并设计:你与初二时的班主任教师是 怎样的一种关系?如果你当教师以后与学生可能 会形成怎样的一种关系?
情境练习:
1、就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劳动的价值、教 师职业的愉悦和其他的感受,谈谈你的认识。
2、你如果按优秀教师的标准进展自我塑造,前 三项最主要的是什么?你能制订一个可行的养 成方案吗?
3、为将来参加教师职业的特殊劳动,你感到对 哪些劳动特点精神准备缺乏?怎样才能更好地 适应它?
第 二节学生—— 透 视 教 育 对 象
〔8〕教师,请您耐心地听听我所提出的问题。在您听来 也许可笑,但只有您肯听我,我才能向您学习听别人。
〔9〕教师,只要您保持公正,您对我尽可严格。外表上 即使我反对严格,但是我知道我需要您的严格。
〔10〕教师,尤其在同学前,请别笑我,这样您 会伤我也会让我恨您。私下的一句温柔的劝告, 对我更加有效。
一、塑造自己——情感养成与智能储藏 〔一〕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 1、理解学生 〔1〕心胸豁达 〔2〕敏感性 〔3〕移情作用 〔4〕客观性 2、与学生和谐相处 〔1〕真诚 〔2〕非权势 〔3〕积极相待
〔4〕交往技能 3、积极的自我意识 4、教育的期待 〔二〕教师智能构造 1、教师的知识构造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2〕具有比较广泛的根底文化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2、教师的能力构造 〔1〕教育预见能力 〔2〕教育传导能力 〔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
公共教育学课件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 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 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 的不平衡性—— 二者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这有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 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 度和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 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 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 思想 。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1、教育学将使我们具有新时代的教师 资格——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 2、教育学将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 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总之,教育学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 教育理念,指导未来的教育实践,成 为一个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
三、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怎样学习教育学)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服务; (2)通过传播一定的思想意识影响社会的 舆论、道德风尚,直接间接地作用于 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三)教育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 其他意识形态: 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 科学、艺术 1、意识形态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的影响 2、教育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传播作用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是指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过程中, 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不断向积极方向进行有规律的量 变和质变的过程,这是个体的潜能不断转化为现实 个性的过程。
思考:①从概念中能得到关于人的发展 哪几方面的认识呢? ②人的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公共教育学
2)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教育的生 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内容上加强了自然科学的教学,教育的手 段逐步现代化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西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主要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 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摹仿。在 他看来,原始社会中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 动,原始的教育,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摹 仿”。 缺陷: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家米丁斯基、凯洛夫 主要观点: 1)教育就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 而产生的。 2)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 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的语言产生为条 件的。语言和教育同时都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 起来的。 缺陷:其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起源观, 从80年代初开始受到质疑,因劳动是整个人类生 活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中国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经验与思想的积累和形成阶段 2、独立学科的初创阶段 3、独立学科的成熟阶段 4、多元教育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5、教育学理论深化阶段
(一)西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经验与思想的积累和形成阶段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 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恩格斯
(二)泛智教育思想 要求让一切儿童,不分贫富、贵贱、 男女,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能在国语 学校里,接受共同的初等教育 。他也斥责 有人主张女性完全不能追求知识的谬论, 指出:“她们具有同等敏锐的心理和求知 能力(常常比男性还要强)”。
公共教育学教案
教育通论教案(二)第一页第二页第一章教育学概述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与此相应,教育经验和理论知识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不断发展。
教育科学也就在此基础上产生了。
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从一般意义上讲,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教育现象的学科领域。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表现和表面特征。
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教育实践的产物,但教育现象只有被人们关注、讨论、评说,被看作是“教育问题''时,才构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教育问题的分析,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
具体来说主要是揭示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即教育与社会的规律、教育与人的规律,而教育的特殊问题和特殊规律则由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来研究。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探求教育规律,离不开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
但却不能只是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表面描述,而要对多种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系统的理论,进而指导人们的教育实践。
也就是说,教育规律和反映教育规律要求的教育理论,不是教育经验的汇编,而是对教育经验进行加工、制作和改造的结晶。
当然,教育的实践经验乃是发展教育学的源泉。
离开了教育实践活动、实际的教育经验,教育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学要阐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但不能用教育方针政策取代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和教育理论不同于教育方针和政策。
仅仅注视教育方针政策的教育学,不是科学的教育学。
教育学的任务旨在通过揭示教育规律,为制定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学习的这门教育学,主要是以学校教育作为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
公共教育学 教育目的PPT文档49页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公共教育学 教育目的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教育”概念界定有角度:一从社会角度,把教 育归属于促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强调教育的 社会功能;二从个体角度,把教育归属于促成个体 身心发展的活动,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教育的涵义
神农教稼图(“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 2. 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 (1)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 ①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工具的进步,为教 育发展奠定经济基础,促进体脑分工,使一 部分人脱离生产专门从事教育和学习活动。
❖ ②阶级出现,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有机构 培养统治人才。
❖ ③人类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文字的出 现与运用。
2、西方:源于拉丁文Educare ,e有“出” 的含义,ducare则为“引导”之意 。教育 之意是采取一定手段(方法)把潜藏于儿 童内心的东西(智慧等)引导出来 ,从一 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二)教育的涵义
❖ 东西方学者、教育家对教育的涵义理解不同
❖ 在中国,子思曰:“修道之谓也”。荀子曰: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中说: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 1. 广义:影响或者增进人们身心发展的 一切社会活动。
❖ 人: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青少年是最基本 的组成部分)
❖ 社会活动:有组织的、系统的 无组织的、零 散的
❖ 影响:正面或反面,促进或阻碍 ,故教育有 好坏、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之分
2. 狭义(学校教育):
❖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们身心发 展的社会活动,包括学校教育、校外教 育和远程教育等,但常指学校教育,即 由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的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系统 影响,使其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活 动。
《公共教育学》课件2
一、教育概念的界定
❖ (一)教育的词源
1、中国:教育一词最早在甲骨文中出现 。
❖ “教“指儿童在成人的鞭策下向经典学习 ; “育”指妇女养育孩子 。“教育”一词最 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 教育之。”
❖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主要观点:①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使人类能生 存繁衍。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教育提 供了必要的前提。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 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教育源于传 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
❖ 4. 现当代我国教育界观点
❖ 劳动和教育都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 所采取的行动和手段。
❖ 学校教育特点:专门机构、专职人员、 可控性、(—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 限制时间(规定学龄时期)与限定空间 (一定在学校里面)的教育必须废除, 学校教育不应该被看作教育的终点,而 应视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必须把教育理解为终身存在的连续 体。
❖ ③学校教育专门化。教育成为一种相对独
立的社会活动,已逐渐具有一定规模,有专 门机构和教职员工,也形成了不成熟的管理 模式。
❖ (3)古代学校教育发展
❖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 学校教育按其性质为分官学与私学
❖ 1、官学: ❖ 夏朝学校:庠、序、校
❖ 商朝学校 :庠、序、学、瞽宗 ❖ 西周:国学和乡学 ❖ 汉代官学:太学(汉代) ❖ 唐代官学:六学二馆 ❖ 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 六学:四门学、国子学、太学、书学、算学、律学 ❖ 宋朝:增设武学、画学 ❖ 元代:诸路阴阳学(科技教育) 、社学(教劝农桑)
❖ 明代:国子监、宗学、武学 (中央官学 )医学、阴阳学、儒学
西周学校教育体系
❖ 西周集前代之大成,形成一套组织完备的学校教育 体系,这种官学体制分为两大系统:国学和乡学。国 学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设在乡遂的学校为 乡学。
❖ 国学:大学(辟雍、泮宫) 和小学
❖ 小学设在王宫内,大学设在都城近郊。天子所设的 大学为辟雍,环绕辟雍在东西南北四方都设有学校; 诸侯的为泮宫。
❖ 教育起源于适应和满足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 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教育的发展
❖ 1. 原始教育(原始性、局限性、滞后性、平等性)
❖ (1)教育内容浅显,教育方法简单
❖ (2)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为一体
❖ (3)教育机会均等
❖ (4)没有教育机构和专职人员
❖ 原始社会教育内容浅显,主要包括宗教、艺术、生 产、战争与护卫等方面知识,没有文字,教育内容 的传递方式极为简单,基本上是口耳相传,耳濡目 染;没有教育机构和专职人员,教育与社会活动和 生产活动交融在一起。教育与受教育是每个氏族成 员共同享有的权利。
❖ 错误之处:把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等同, 将教育机械化、简单化,抹杀了人类教育的能动性 和有意识性、有目的性。
❖ 2. 心理学起源论
❖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
的模仿,模仿是与生俱来的。
❖ 错误之处:否认教育的有意识性。
❖ 3. 劳动起源论
❖ 代表人物:凯洛夫,康斯坦丁诺夫
仓颉
(2)古代教育特征
❖ ①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统治阶级掌握教育
权,受教育者是王公贵族的子孙,劳动人民几乎被 拒之于校门之外,造成“学在官府”的局面。学校 教育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官吏。
❖ ②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由于教育对象
大多数是王公贵族的子孙,教育内容主要属于剥削 阶级意识形态的文化知识,如我国早期的《四书》、 《五经》以及后来的“三纲五常”,与生产不相关; 同时生产劳动的技术性较弱,劳动者通过观察、模 仿就易掌握,因此没有设置专门的培训生产技能的 学校。
❖ 所以,学校教育只是一个人一生所受教育的 一个环节,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 的意识、方法和能力。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一)教育的起源
❖ 1. 生物起源论
❖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 国教育家沛西·能
❖ 主要观点:利托尔诺认为,教育现象及活动不仅存 在于人类社会,人类产生前就存在于动物界;沛 西·能认为,教育的起源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源于生 物生存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