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贴敷穴位参考

合集下载

穴位敷贴技术解析

穴位敷贴技术解析
8/24/2019
历史源流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 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 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有“蚖…… 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 疗毒蛇咬伤。 )
8/24/2019
适应证与禁忌证
禁忌证
1、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 者,应禁止贴敷。
2、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不宜用 刺激性太强的药物发泡,避免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 功能。
3、孕妇腹部、腰骶部及某些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 三阴交等,有些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进流产。
硬膏剂:将药物放入麻油或豆油内浸泡1~2日,将油放锅 内加热,炸枯后过滤,药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铅丹或广 丹,摊涂于厚纸、布等材料中央做成固体膏剂。使用时可直 接贴用或加热后贴于穴位。本剂型作用持久,保存方便。
8/24/2019
临床应用—常用剂型
涂膜剂:是利用现代工艺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成膜材料,制成 的含药涂膜剂,为一种新颖的骨架型经皮给药,使用时涂于皮 肤特定穴位上。
8/24/2019入酒、醋、姜汁、鸡蛋清、 水等赋形剂调为糊状,敷贴于穴位上,外用纱布、胶布固定。 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缓和药物毒 性。
饼剂:将药物粉碎研细过筛后,加入适量面粉等粘合剂搅 拌均匀,压制成小饼状,可入笼蒸熟,并贴敷于穴位上。有 些药物本身具有黏稠性,也可直接捣成饼状贴敷。使用量应 根据疾病轻重和穴位的部位而定。
明《普济方》“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涎和如泥,罨 涌泉穴。”

穴位敷贴技术

穴位敷贴技术

11/21/2016
临床应用—常用赋型剂
鸡蛋清:能清热解毒,含蛋白质和凝胶,能增强药物的粘 附性,可使药物释放加快,但容易干缩和变质。 凡士林: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 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凡士林粘 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可与药粉调和 为软膏外敷。 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 可润肤生肌。
丸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拌和适当的粘糊剂制成,便 于应用。
11将药物研碎过筛后,加水或面糊等赋形剂适量,制 成锭形,晾干,临床使用时加水或醋磨糊,涂敷于穴位上。 可减少配制过程的麻烦,方便储存,适应于慢性疾病的保健。 软膏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或经提取浓缩后的浸膏,加入适 宜的基质调匀并熬成膏状,使用时摊贴于穴位上。本剂型的 渗透性较强,药物释放得慢,具有粘着性和扩展性。 硬膏剂:将药物放入麻油或豆油内浸泡1~2日,将油放锅 内加热,炸枯后过滤,药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铅丹或广 丹,摊涂于厚纸、布等材料中央做成固体膏剂。使用时可直 接贴用或加热后贴于穴位。本剂型作用持久,保存方便。
11/21/2016
理论依据
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即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 由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 能治内。内服汤药与穴位敷贴同样的通过经络“内联脏腑、 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 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
《理瀹骈文》:“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 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 治之理。”
11/21/2016
临床应用—常用剂型
涂膜剂:是利用现代工艺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成膜材料,制成 的含药涂膜剂,为一种新颖的骨架型经皮给药,使用时涂于皮 肤特定穴位上。 贴膏剂:采用高分子材料作基质而制成,具有药物容量高、 剂量准确,透皮性、贴敷性、保湿性好,贴着舒适,不污染衣 物等特点,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外用中药新剂型。 药袋:将应用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放入布袋,混以水、醋、 酒或其它赋型剂,放笼上蒸热后,乘热放于贴敷穴位上,冷 后更换。 磁片:将磁片制成不同大小,面积应根据保健目的和穴位 的部位而定,使用时,根据需要贴敷于相应穴位。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标准版)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标准版)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一、贴敷一号组方 : 附片15g、麻黄10g、肉桂10g、细辛5g、白芥子10g、延胡索10g、乳香10g、没药10g、血竭10g、白芷15g、冰片5g等研粉功能: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

1、颈椎间盘突出。

穴位:肩中俞(双)、大杼(双)、大椎、身柱、阿是穴、天柱(双)。

肩中俞(双):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大杼(双):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前正在线旁开1。

5寸.大椎: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身柱:后正中线,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天柱(双):斜方肌外缘后发际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5村2、腰椎间盘突出。

穴位:肾俞(双)、志室(双)、腰阳关、阿是穴、环跳(双)、腰加脊、命门等.肾俞(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

5寸。

志室(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腰阳关: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上。

环跳(双):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的交点。

腰加脊:腰部,腰椎正中旁开0。

5寸.命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3、膝关节退变、骨质增生。

穴位:膝眼(双)、阳陵泉(双)、膝阳关(双)、梁丘(双)、血海(双)、伏兔(双)、阿是穴.膝眼(双):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阳陵泉(双):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膝阳关(双):膝外侧,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踝上方凹陷中.梁丘(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血海(双):大腿内侧,髌底上两寸,骨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伏兔(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6寸4、肩周炎。

穴位: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膘俞、肩外俞、手三里、阿是穴等。

肩髃: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肩髎:肩髃后方,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前: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髎连线中点。

肩井:大椎与肩峰端连线中点.天宗: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一、三伏贴开展时间及基本作用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贴敷以晴天的9:00—17:00为佳。

作用:一是穴位作用:运用敷贴疗法刺激体表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可纠正脏腑阴阳的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温和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是药效作用:药物直接敷贴于体表穴位上,药性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渗透达皮下组织,一方面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从而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效应。

三是综合作用: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整体作用。

二、贴敷方法1.患者取正坐位暴露贴敷部位先擦去汗液再用75%的酒精消毒贴敷局部皮肤面积要大于贴敷面积,皮肤干燥后将贴敷膏放在选取的腧穴上贴敷,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2.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老人及体质敏感者应酌情缩短时间。

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3.根据病情每伏贴敷1-3次,连续治疗3年为宜。

三、选取穴位基本原则1.根据疾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如哮喘、久咳、肺痹、肺胀呼吸系统疾病应首选肺俞、心俞、膈俞、膻中其次百劳定喘、脾俞、肾俞、天突.鼻疾、咽炎首选肺俞、膈俞、大椎、天突等;风湿类疾病、肩周炎、颈肩腰腿痛首选腰阳关、膝阳关、足三里、关节局部穴位;痹症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应选取病变部位周围的穴位;2.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经穴取之选穴不宜多。

名老中医温木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温木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经验总结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20 V ol.(12) No.13-82-治疗研究进行确认。

参考文献:[1]黄方良.观察柴胡止咳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21):39-30.[2]孙盼盼,刘学敏,柯太河.加味小柴胡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用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1):59-63.[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3, 42(11):817[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2002.[5]龙小军.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529(13):98-99.[6]王灵甫,史锁芳.小柴胡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1):219-221.[7]徐有水.和解少阳法治疗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5):460-461.作者简介:刘发云,女,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内科疾病临床及研究。

徐文刚,通讯作者,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内科疾病临床及研究。

编辑:弓良彦 编号:EA-4190617133(修回: 2020-05-07)名老中医温木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经验总结Clinical experience of TCM master Wen Musheng in Dongbing Xiazhi by acupoint application谭 飞(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重庆,401320)中图分类号:R2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20)13-0082- 【摘 要】名老中医温木生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研究方面有独到见解和经验,对该法的理论和临床都有较大的补充和完善,学习了温老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临床经验,总结了温老师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在冬病夏治中药物组成、治疗对象、疾病选穴、贴敷方法等方面的独具一格的临床应用经验。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规范
[慎用人群]
禁用与慎用
贴敷方案 成人
贴敷阶段
贴敷时间
贴敷 次数
[头伏]
7月13日 至7月22日
7月13日 7月14日 7月15日
共3次
[中伏]
7月23日 至8月1日
7月23日 7月24日 7月25日
共3次
[闰中伏]
8月2日 至8月11日
8月2日 8月3日 8月4日
共3次
[末伏]
8月12日 至8月21日
主要适用于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者,在秋、冬季节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
适应证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与北京市药监局等主管部门,根据目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科学研究证据, 2015年“冬病夏治社区工作”统一防治病种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重点推荐以下适宜病症。
禁用与慎用
技术规范 2015
2015.7
中医科 陈妍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是根据中医理论,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期间,选用具有辛温、祛寒、通经等功效的药物制作成贴敷膏,以人体背部的脏腑俞穴为主要穴位进行贴敷,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和外治法相结合的“治未病”的重要手段。
感谢聆听
若局部有破溃或者瘢痕,可以选择其他腧穴。
[随证加减]
[注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椎
肺俞
心俞
肾俞
膻中
定喘
膏肓
脾俞
中府
膈俞
贴敷方案 每伏连贴3天,每次贴敷6至8小时。每伏贴敷的间隔时间为7天。 每伏各贴3次,每次间隔3天,每次贴敷2至4小时。 [贴敷时间] [成人] [儿童]

“冬病冬治”外疗法——温阳贴项目介绍

“冬病冬治”外疗法——温阳贴项目介绍

“冬病冬治”外疗法——温阳贴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方法中,它与内治法可谓是珠联璧合,殊途同归. 在医学著作方面,《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比较全面体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中医学巨著,书中就载有“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的热汤浸渍发汗法:“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引”的烫法以及“桂心渍酒,热烫寒痹”。

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鼻内吹药、塞鼻、灌耳、润导、浸足、坐药、扑法、洗法、熏法等10余种外治方法,丰富和发展了外治法的内容。

且所列举的诸法有证有方,方法齐备,故吴师机将其誉为外治之祖。

中医外治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更是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和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以《张氏医通》冷哮方加减防治咳喘的“冬病夏治”在全国普遍开展。

“冬病冬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最具特色的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冬季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

取温经通阳之品,温通经络,散寒祛痰以护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选用具有辛散温通的药物,在特定穴位进行贴敷,以气相应,以味相感,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温热刺激,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此属于“冬病冬治”。

“温阳贴敷”是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顺应四时特性的一种“内病外治”疗法。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疾病的调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冬季天气寒冷,寒邪极盛,“冬病”患者阳气更显不足,寒邪最易乘虚袭人,引发疾病,因此这个时节选“温阳贴”再行穴位贴敷,扶正祛邪,调补阴阳,不仅能够帮助人体抵抗外邪,预防疾病,而且也会对夏天三伏贴的疗效起到加强和巩固的作用。

腧穴方面的作用,大椎穴为诸阳之会,能振奋阳气;肺俞、膏肓为背俞穴,能宣肺理气、豁痰解痉;膻中、气海分别为吸气之所、纳气之根,能理气宽胸,除胸肺气郁。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所取穴位多位于交感神经链附近,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反射区,可通过对肺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刺激而调节气管、支气管、血管等平滑肌的舒缩及腺体分泌,降低气道高反应状态,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改善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因此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显示出明显的防治作用,同时增强抗感染能力,减少反复急性发作[12-13]。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对照组用麻仁丸,1日2 次, 每次 9 g口服。开塞露 , 每日 1 次 ,解 便 时用 。潘泻 叶 3 g 泡水服 ,每 日 3 次。
两 组 均治疗 5天后统计 疗效 。 3 疗效标 准
痊愈 :大使畅通,1日 1 解。好转 :有便 意,能解 出但不 畅通 。无效 :大便不 畅通 。
[ 参考文献 ] [ 1 ] 邱茂良 . 针灸学 [ M] . 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 出版社 ,
1 9 8 9 : 2 3 6 -2 3 9 .
[ 收稿 日期 j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1 3 - 0 3 - 0 4
冬 病夏治穴位 贴敷 治疗慢性 支气管 炎疗效观察
张 欣
( 长沙医学院附属株洲市三三一 医院康复科,湖南 株洲 4 1 2 0 0 2 )
素及 其他 中西 药 ,且 能恢 复正 常工作 和学 习。好转 :咳 、 痰 、喘的 程度 、发 作 时 间 、发作 次数 、肺 部 听诊 哕 音 、
第1 组穴位取大椎、大杼 ( 双) 、肺俞 ( 双) 、天突, 第2 组穴位取定 喘 ( 双) 、风 门 ( 双) ,云门 ( 双) ;第 3
内关 ( 双 )、足 三里 ( 双 ),热秘 加大椎 、曲池 ( 双 )、
当娩解便,第 2 天又巩 固,连续针刺治疗 3天,大便每 日1 次,恢复正常。
6 讨 论
血海 ( 双) 太冲 ( 双) , 气秘加百会 、 日月 、 期 门、 大肠俞 、 双 足 三里 ( 灸 ),虚秘 配百 会 、双涌 泉 ( 灸) 加T D P灯 照射腹部 ,冷秘加 T D P灯照射腹部或灸神阙和中脘、关
实 用中医药杂志 2 0 1 3 年6 月 第2 9 卷6 期 (总第2 4 5 期)

中医护理:穴位贴敷,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中医护理:穴位贴敷,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中医护理:穴位贴敷,没你想的那么简单穴位贴敷是中草药以及中医外治、穴位外治相结合的产物。

该方法是使用姜汁、醋、蜂蜜、酒等制成特定中草药,贴敷在体表,通过经络腧穴传导,把中草药作用直接传达到病灶,产生防病治病的效果,起到治疗慢性病、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

穴位贴敷常用于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从临床实践发现,对慢性支气管炎、风湿、骨关节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有很好效果。

有很多病情反复的患者通常今年夏天贴,明年冬天就不用打针了,效果确实非常好。

1、什么是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是将中医、中药,还有经络腧穴理论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治疗方法。

该疗法是将中药研磨成粉,用介质调和成膏状后,贴敷在患者相应的穴位上,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2、穴位贴敷有什么作用?能治什么病?穴位贴敷主要有两种作用,它们分别是:1、具有刺激穴位的作用,即将药物贴在穴位上,可以刺激经络,从而起到调理整个机体平衡的作用;2、具有药物作用,即药物贴在穴位上后可以被吸收,从而在患者体内发挥药物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穴位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该疗法源远流长,较口服药物简便、实用。

穴位贴敷疗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人体表里、上下,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传播的途径。

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神气所游行出入之处”,穴位贴敷中的药物作用于穴位可以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穴位贴敷可以改善气血的运行状态,调节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达到祛除病邪、防病保健和调理体质的目的。

腧穴贴敷法是指在某些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穴位贴敷法的特点在于具有双重治疗作用——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可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

药物经皮肤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管理备案表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管理备案表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管理备案表
医疗机构名称:尉氏县中医院
序号
“三伏贴”诊疗病种
处方用药
穴位选择
处方拟定医师
禁忌症及相关注意事项
姓名
执业类别
执业证编号
职称
1
喘症
白芥子,芫花,延胡索,干姜,细辛,椒目,肉桂等
肺俞,大椎,风门,天突,膻中,定喘,膏肓
赵淑英
翟永治
吴丽君
刘俊伟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西医结合
141410200000831
主任中医师
副主任中医师
热证,皮肤溃疡,皮肤过敏,忌食辛辣酒类
8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支,反复感染
白芥子,甘遂,元胡,细辛
大椎,肺俞,风门
赵淑英
翟永治
中医
中医
141410200000831
141410000300609
主任中医师
副主任中医师
1、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时,儿童为2-4小时,如出现局部发红,微痒,应及时接去,
5、贴敷期间,避免过多出汗
2
咳嗽
白芥子,芫花,延胡索,干姜,细辛,椒目,肉桂等
大椎,肺俞,定喘,肾俞
刘俊伟
中西医
142410000000694
主治医师
1、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时,儿童为2-4小时,如出现局部发红,微痒,应及时揭去,
2、有发热应暂停贴敷
3、皮肤有破损者,对贴敷过敏者,不易贴敷
4、贴敷期间,应记辛辣、生冷、海鲜及油炸食品。
赵淑英
翟永治
中医
中医
141410200000831
141410000300609
主任中医师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

精品文档
51
精品文档
52
• 肾俞穴 shèn shù 〖定位〗 该穴位于腰部,正坐或俯卧位取穴
,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 :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 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冬病夏治(三伏贴) 技术操作规范
常州市中医医院 张建明
精品文档
1
文件依据
ZYYXH/T176-2010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Ⅱ)穴位贴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
精品文档
2
概述
1.“冬病夏治”疗法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特色疗法,它根据《黄 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 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中药内服外敷、 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传统的“治未病”思想,反映了人 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 麻油或植物油 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润肤 生肌。
精品文档
31
• 透皮剂
透皮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制剂,可增加皮肤 通透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强贴敷药物的 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透皮剂为氮酮类,为无 色至微黄透明油状液体,性质稳定、无毒、无 味、无刺激性,且促透效率相当高,是目前理 想的促透剂之一。
精品文档
14
2.适应病种
• 肺系疾病:体虚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 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变应性鼻炎、 反复呼吸道感染
• 心脑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证属寒凝经脉者) • 胃肠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证属脾胃虚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近况(精)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近况(精)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近况(1)【摘要】从贴敷穴位、贴敷药方及作用机制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近况,并提出研究不同阶段、不同证型的基本穴位和基本药方的建议,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治疗。

【关键词】穴位贴敷;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研究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咳嗽、咳痰或伴喘息为主要症状,可因反复发作致病情进展,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根据夏季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在夏季三伏天通过特定部位药物吸收的直接作用和穴位刺激激发经气的间接作用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1]。

本文就近年来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贴敷穴位和贴敷药方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作一综述。

1 贴敷穴位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正不胜邪,寒痰互结,肺气壅遏不宣,以及反复发病伤及脾肾,最终形成肺、脾、肾气虚与痰伏于肺的本虚标实的病理基础[2],临床以肺的腧募穴、脾和肾的腧穴、特效穴及背部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贴敷为主,常用肺俞、膏肓、膻中、脾俞、肾俞、心俞、隔俞、大椎、定喘等穴位。

1.1 三伏固定取穴杨艳华[3]等取穴肺俞、肾俞、脾俞、定喘、大椎,中药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结果:有效率81.8%,高于对照组(斯奇康肌注)的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刘秀枝[4]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8例,取穴肺俞、天突、膻中、肾俞、定喘、膏肓、足三里、太溪、气海,配合肺俞、足三里穴位注射核络注射液治疗,结果:显效30例,好转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7.5%。

1.2 三伏分期取穴赵欲晓[5]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0例,分期取穴:初伏:大椎、肺俞、天突、心俞;中伏:大杼、身柱、膻中、肾俞;末伏:定喘、风门、璇玑、脾俞,结果:治愈80例,显效245例,好转145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94%。

吴雁等[6]用冷哮方加斑蝥,三伏灸治疗小儿慢性支气管炎90例,分期取穴,初伏:肺俞、中府、足三里;中伏:肾俞、定喘、神阙;末伏:脾俞、风门、关元。

痹症冬病夏治120例

痹症冬病夏治120例

我院自 2 0 1 0年 至 2 0 1 2年连 续 3年对痹 症患 者采 用 三伏 天穴位 贴敷方 法治 疗获得 较好效 果 , 报道 如下 。 临床 资料 根 据 我 院 临 床 研 究 方 案 , 2 0 1 0年 至
及肌肉, 再次 及脉 络 , 更 次及 于筋 , 最 深 至 于 骨 。尤 以 病在关 节 , 羁 留不 去者治 之最 难 。故 病浅 者易治 , 病深
痊愈 ; 主要 症状 减轻 或基本 消退 , 关节 功能 基本恢 复 或
有 明显进 步为好 转 ; 关 节 疼痛及 肿胀 无变化 为无 效 。
治 疗结 果 ’ 1 2 0例 患者 中 , 仅 1例 因皮 肤 过 敏 严
重 退 出治疗 , 余 l 1 9例 患 者 均 完 成 3年 疗 程 的治 疗 。 其 中痊 愈 1 6例 , 好转 6 9例 , 无效 3 4例 , 总有 效 率 达
1 4 8 4
陕 西 中医 2 0 1 3年第 3 4卷第 1 I期
痹 症 冬病 夏治 1 2 0例
章 玲 江苏省 扬州 友好 医院 中 医科 ( 扬州 2 2 5 2 6 1 ) 摘 要 目的 : 观 察冬 病 夏 治 穴位 贴敷 疗 法 对痹 症 的 临床 疗效 。方 法 : 1 2 O例 痹症 患者 连 续 3年 1 0 次在 6月- - 8月穴位 贴敷 ( 白芥 子 、 细辛 、 延 索胡 、 威 灵仙 、 吴 茱萸 ) , 用粉 碎 机 打成粉 末 , 姜 汁
短, 无 副作 用 , 具有 “ 简、 便、 验、 廉” 的特点 , 改 善 了痹 症
患者 的症 状 , 同时对 于痹症 的复发 有较 好 的预 防作 用 ,
≤ 3年 , 每 年三伏 天贴 敷 3 ~4次 , 连续 3年 。 治 疗 方法 贴 敷药 物 : 贴 敷药 物 均本 院 自制 。主 要 成分 : 白芥 子 、 细辛、 延胡索 、 威灵仙 、 吴 茱萸, 以1 O

“冬病夏治”之“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观察

“冬病夏治”之“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观察
染 , 发 病或 每月 发病 次数减 少 2次 以上 , 无 病程 缩短 5d以上 。

有效 : 支气管哮喘咳 、 、 痰 喘症状减轻 , 发作 次数减少 23 慢性 支 /, 气管炎 的咳、 、 痰 喘症状减轻 , 发作次 数减少 13 反 复感染 , /, 发病
次数每月减少两次或 病程缩 短 5 d 。无效 : 痰 、 咳、 喘症状 和发作
次发病 1 2d者 3 — 9例 , 7d者 3 , 2~ 2例 7d以上 1 ; 9例 诊断急性 支气管炎 7 1例 , 慢性支气管炎 1 。 9例 12 临床主证 . 咳嗽气粗 , 喉燥咽痛 , 咯痰不 爽 , 痰粘稠 或稠黄 ,
两组 总 有 效 率 比较 差 异 有 统计 学 意 义 ( P<0 0 ) .5 。详 见
中外 医学研究
| 。 誊 : : 毋 -
21 0 1 1年 2月 第 9卷
第3 6期
C I E E A D F R I N ME IA E E R H H N S N O EG D C LR S A C
碧雾謦 0 芬誊 誊誊 謦曩 垮 鬻|
彰囊 蟹谚曩誊 g ≯ j : 蠢秘秘 l
13 1 辨 证分 型 寒 证 : . . 咳嗽气 喘 、 白稀量 多 、 欲不 振 、 痰 食 恶
心、 吐、 欲 恶寒怕冷 、 无汗 、 四肢 不温、 倦怠 、 疲倦 、 大便稀 、 小便清 、 脉沉细 、 、 浮 面色无华 。虚 证 : 咳喘较 重 、 欲差 、 食 中气 不足 、 咳喘 无力、 气短 、 表情淡漠 、 脉细数 、 面色 咣 白。根据证型添加 热性 、 补
13 4 贴敷疗程 ..
从 每年夏 至开 始至末 伏 为止 , 贴敷 时最 好选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运用举隅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运用举隅
的 内在 抗 病 能 力 , 而 达 到 内 病 外 治 的 目 的 。 用 于 预 防 和 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
典型病 例 : 患者 何某 , , 8岁 , 2 0 男 7 于 0 5年 2月 1 6日初
诊 。主诉 : 复咳嗽 、 喘 2 反 气 O余年 , 剧 2天 , 于冬 季或 季 加 常
节交替时发病 , 发时咳嗽 、 咳痰 、 闷、 胸 动则 喘憋 。诊 断为慢性 支气管炎 , 肺气肿 。经 西药抗 炎、 解痉 、 平喘 治疗 后病情缓 解 , 常反复发作 , 多次住 院治疗 。连续 3年于夏 季三伏 天行 穴位
20 年第 3 卷第 3 09 O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 9
冬 病 夏 治 穴 位 贴 敷 疗 法 运 用 举 隅
尹全 珍 ,何 成华 ,黄 鸣柳 。 ( 南省 大理 州 中 医医院 内一科 ,云 南 大理 6 1 0 ;2 云 7 0 0 .江 西省新 余 市人 民 医院 中医科 ,江 苏 新余 3 8 2 ) 3 O 5
共研末姜汁调匀 。
颈椎 MR 示颈椎问 盘突 出 、 椎管 狭窄 , 中西 药及 按摩 推 I 颈 经 拿等治疗效果不佳 。取穴 : 大椎 、 肩髑 穴 、 大抒 、 风池 、 关 、 外 曲 池, 于三 伏天 行穴 位贴 敷疗 法 , 随访 半 年头晕 眼 花等 症未 见
复发 。
典型病例 : 杨某 , ,5岁 , 2 0 年 2月 1 男 6 于 06 6日初诊 。主 诉: 反复胸部 闷痛 、 悸 、 短 3年 , 剧 1周 , 医诊 断 为冠 心 气 加 西 心 病 , 时心前 区憋 闷刺痛伴恐 惧感 , 发 含服硝 酸甘 油可缓解 , 常 于冬 季诱 发加重 , 经夏 季三伏 天行 穴位贴敷 2年 , 年后 随 1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
• 6.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 7.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 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组织了全国13家医 院参加,做疗效的评价研究,研究分为三 步。
• 第一步,通过对过去几十年来报道的一些 文献,进行回顾的研究,来看影响穴位贴 敷疗效的最主要的因素,从现在的文献报 道来看主要有四个因素:药物的构成、穴 位的选择、贴敷的时机、刺激量的大小, 把这四种因素通过文献研究固定下来。
•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 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 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 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 “伏” 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伏的 确立是按照干支纪日来推算的。从夏至日 开始计算,第三个天干为“庚”的日子叫 “初伏”,过十天逢第四个庚日为“中 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 的叫三伏。
• 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 2.贴敷药物部位出现水疱者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 3.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 4.对于残留在皮ຫໍສະໝຸດ 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 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 5.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
三伏贴疗效的评判是有难度的,金标准应该 是随机对照实验,但是这种方法使用要具 备条件。对于疾病的干预措施是不是固定, 疾病的影响因素是不是特别的清晰,人群、 观察的指标、测量等等是否一致,有一系 列的要求。所以从现在来说,对冬病夏治 的疗效,主要还是一种感觉性的,从病人 的自我感受来说,认为它是有效果的,为 什么呢?因为病人越来越多,但是真正要 去证明这个效果,还是有难度的。

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法的临床运用

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法的临床运用
衡 的 功能状 态 。
郁, 调理 冲任 , 用 左 归 饮 合 逍 遥 散 加 减 。挟 瘀 加 丹 方 参、 鸡血 藤 , 痰加 海藻 、 挟 昆布 。
34 肝郁 化热 型 3 . 0例 : 症见经 前 或经期 烦躁 易 怒 , 或
笔者认 为 , 经 前后 诸 症 的 发生 与 肝 的 关 系甚 为 月 密切 , 因肝 主疏 泄又 主 藏血 , 妇女 以血 为 用 , 以 当肝 所 的疏 泄功 能异常 时 常易 发 生 此类 病 变 , 证 治疗 时 采 临
有 关 的化验 及必 要 的辅 助 检 查 , 以排 除精 神 、 经 、 神 内 分泌 以及 乳房 与盆 腔等其 他功能 性 或器质性 病变 。
3 辨证治疗
用 四神 丸合 健 固汤 加减 。浮肿 加泽泻 、 前子 。 车
4 疗效标 准 与治疗 结果
痊愈: 治后 月 经周 期 恢 复正 常 , 自觉症 状 消失 , 随
S 体 会
3 1 肝郁气 滞 型 8 . 0例 ( 中挟 瘀 者 6例 ) 症 见 经 前 其 : 或经 期乳 房 、 头 胀 痛 , 至连 及 两 胁 少 腹 或 不 能 触 乳 甚 衣, 或精神抑 郁 , 叹 息伴 经行 量 少 而 不 畅 , 色偏 黯 善 经 或有 小血块 , 弦 , 苔 薄 白。治 宜疏 肝 理气 调 冲 , 脉 舌 方 用 柴胡疏 肝汤加 减 , 挟瘀者 加用川 牛 膝 、 坤草 、 笑散 。 失 32 肝脾不 调 型 4 . 8例 ( 中肝 胃不 和 者 2例 ) 症 见 其 : 行 经前后 或经期 乳 房胸胁 或 胃脘 胀痛 , 或情 志抑 郁 , 或 泄泻, 或头 面 四肢 浮肿 , 纳 差 , 后脘 胀 , 伴 食 面色 少 华 , 脉弦 , 淡或舌 质 偏黯有齿 痕 , 薄 白或薄腻 。治宜疏 舌 苔 肝健 脾而 调冲任 , 方用 逍 遥 散合 归 脾 汤加 减 。 肝 胃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