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治疗

合集下载

专业资料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诊断及其护理措施

专业资料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诊断及其护理措施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诊断及其护理措施
1.常见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铁供应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或消耗增加有关。

2.护理措施:
(1)活动无耐力的护理注意休息,适量活动,贫血程度轻的患儿可参加日常活动,勿需卧床休息。

对严重贫血者,应根据其活动耐力下降程度制定休息方式、活动强度及每次活动持续时间。

(2)营养失调的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帮助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合理搭配患儿的膳食,让家长了解动物血、黄豆、肉类含铁较丰富,是防治缺铁的理想食品;维生素C、肉类、氨基酸、果糖、脂肪酸可促进铁吸收,茶、咖啡、牛奶等抑制铁吸收,应避免与含铁多的食物同时应用。

(3)服用铁剂的护理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可引起胃肠不适及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故口服铁剂从小剂量开始,在两餐之间投药。

可与维生素C同服,以利吸收;服铁剂后,牙往往黑染,大便呈黑色,停药后恢复正常,应向家长说明其原因,消除顾虑。

铁剂治疗有效者,于服药后3~4d网织红细胞上升,1周后可见血红蛋白逐渐上升。

如服药3~4周无效,应查找原因。

注射
铁剂时应精确计算剂量,分次深部肌肉注射,更换注射部位,以免引起组织坏死。

(4)健康教育讲解本病的病因、护理要点、预防知识。

介绍服用铁剂的注意事项。

贫血纠正后,仍应坚持合理安排膳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全文完)。

儿科医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儿科医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儿科医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一)病因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的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婴幼儿发病率高,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者。

小儿缺铁的常见原因包括:1,先天储铁不足 2.铁摄入量不足 3.生长发育快 4.铁吸收障碍 5.铁的丢失过多。

(二)临床表现:6个月至2岁最多见。

缺铁通常经过以下三个阶段才发生贫血:铁减少期:此阶段体内储铁已减少,但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红细胞生成缺铁期: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血红蛋白的量尚未减少;缺铁性贫血期: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

1. 一般表现2.髓外造血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久贫血越重,肝、脾肿大越明显。

3.非造血系统症状:(1)消化系统症状:异食癖(2)神经系统症状(3)心血管系统症状(4)其他:因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常合并感染。

指趾甲可因上皮组织异常而出现反甲。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

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减少。

2.骨髓象:幼红细胞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3.铁代谢的检查:(1)血清铁蛋白(SF): SF值可较灵敏地反应体内贮铁情况。

测定值低于12 u g/L提示缺铁。

(2)红细胞游离原口卜琳(FEP):增高。

(3)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缺铁性贫血时SI降低,和度增高及TS降低。

(4)骨髓可染铁:缺铁时细胞外铁粒减少,铁粒幼细胞数亦可减少(小于15%),是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敏感而可靠的指标。

(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吸收率高的辅食;婴幼儿食品可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早产儿、低体重儿2个月给予铁剂预防。

2.治疗:口服铁剂为主,选用二价铁易吸收。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教案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教案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教案第一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概述1.1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定义1.2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1.3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1.4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二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理生理2.1 铁的代谢与功能2.2 营养性缺铁的机制2.3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理生理变化2.4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对机体的影响第三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评估3.1 病史采集3.2 体格检查3.3 实验室检查3.3.1 血常规检查3.3.2 骨髓穿刺检查3.3.3 铁代谢相关检查3.4 营养状况评估第四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4.1 治疗原则概述4.2 补充铁剂治疗4.3 去除病因治疗4.4 营养支持治疗4.5 特殊情况下治疗第五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与管理5.1 病情观察与评估5.2 铁剂治疗的护理5.3 饮食护理与营养支持5.4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5.5 健康教育与家庭支持第六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健康教育6.1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措施6.2 孕期与围产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6.3 婴幼儿与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6.4 青少年与成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6.5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健康教育策略第七章:补充铁剂的治疗策略7.1 铁剂的种类与作用机制7.2 铁剂的剂量与用法7.3 铁剂治疗的监测与评估7.4 铁剂治疗的副作用及处理7.5 特殊人群铁剂治疗的应用第八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饮食调理与营养支持8.1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饮食原则8.2 富含铁的食物来源与推荐摄入量8.3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饮食调理策略8.4 营养支持在治疗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中的作用8.5 特殊人群的营养支持策略第九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并发症及其管理9.1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并发症概述9.2 心脏并发症的管理9.3 肝脏并发症的管理9.4 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管理9.5 皮肤并发症的管理第十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案例分析10.1 案例一: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10.2 案例二:青少年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10.3 案例三:成人女性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10.4 案例四: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合并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10.5 案例五:顽固性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第十一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康复与运动指导11.1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康复的重要性11.2 康复过程中的饮食与营养支持11.3 运动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康复中的作用11.4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运动指导11.5 康复与运动计划的制定和调整第十二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心理支持与干预12.1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12.2 心理支持在治疗中的作用12.3 患者家庭支持与沟通技巧12.4 心理干预措施与方法12.5 心理支持团队的构建与协作第十三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中医治疗与调理13.1 中医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认识13.2 中医治疗原则与方法13.3 中药方剂与中成药的应用13.4 中医食疗与养生调理13.5 中医外治法的应用与护理第十四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监测与随访14.1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监测指标14.2 监测方法的的选择与应用14.3 随访计划的制定与实施14.4 随访过程中问题的识别与处理14.5 患者自我管理的教育与指导第十五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国内外研究进展15.1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流行病学特点15.2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15.3 诊断与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15.4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策略研究进展15.5 未来研究方向与临床应用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治疗、预防、康复、心理支持、监测和随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参考。

教案《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教案《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教案《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而设计的,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该疾病的原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并培养学生正确的营养观念和生活习惯。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定义、原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分析并解决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相关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营养观念和生活习惯,增强其保护自己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2.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及症状。

3.预防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方法。

4.治疗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方法。

5.相关实验和案例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贫血吗?-孩子的身体会出现什么症状才能判断是不是贫血?-贫血有哪些原因?2.了解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10分钟)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给学生介绍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定义、原因和症状。

3.探究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方法(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出问题:-铁的摄入途径有哪些?-什么样的饮食有助于预防贫血?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介绍讨论结果,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实验环节(3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可以是测定不同食物中铁的含量。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相关指导,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食物,并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5.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提供几个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并进行讨论和点评。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五、教学评价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考核学生对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动评价,还可以布置小组作业或写一篇关于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心得体会,对学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_诊断和护理_措施方案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_诊断和护理_措施方案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_诊断和护理_措施方案一、护理诊断1.营养不良相关于食欲不振,饮食不均衡,缺乏铁质的摄入,导致身体无法正常合成血红蛋白。

2.缺铁性贫血导致氧气输送不足,造成患者贫血症状加重,体力下降,活动能力减弱。

3.体液容量不足相关于营养不良导致的缺铁性贫血,导致组织和细胞代谢异常,容易发生心脏负担加重。

二、护理措施方案1.促进营养摄入:合理制定营养餐计划,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增加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动物血液、绿叶蔬菜、豆类、黑芝麻等。

鼓励患者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提高铁的吸收率。

2.保持良好的肠道功能:指导患者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吃冷食物,坚持有规律地运动,并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铁的丢失。

3.提供适量的休息:由于患者体力下降,活动能力减弱,应提供适量的休息时间,防止出现体力过度消耗和疲劳现象。

4.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护理支持,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鼓励其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抵抗力。

5.加强教育指导: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有关缺铁性贫血的知识,使其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指导患者具体的饮食调理方法,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6.定期监测血常规: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变化,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及时掌握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铁的含量,调整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案。

7.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服用补铁剂,同时配合维生素C的补充。

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方案。

8.防止感染:加强手卫生,提高个人卫生意识。

避免与感染源接触,避免人群拥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发现感染迹象及时就医。

9.加强锻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体育运动计划,适度增加运动量,提高体质,增加血红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能力。

三、护理常见问题及对策1.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对于一些病情较轻或者病程较长的患者,容易出现治疗依从性差或者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护士要指导患者坚持治疗,加强和患者的沟通,增加其对治疗的认可和信心。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教案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教案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教案第一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概述1.1 定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指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需要增加而导致的铁储存耗竭,进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2 病因1.2.1 铁摄入不足:膳食中铁含量不足,导致铁摄入量不足。

1.2.2 铁吸收不良: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等导致铁吸收不良。

1.2.3 铁需求增加:生长发育迅速、妊娠、哺乳期等导致铁需求增加。

1.3 临床表现1.3.1 贫血表现:皮肤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

1.3.2 组织缺氧表现:呼吸急促、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

1.3.3 神经系统表现:烦躁不安、易怒、记忆力减退等。

第二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评估2.1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力等)和相关病史,确诊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2.2 评估2.2.1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饮食、生活习惯、疾病史等。

2.2.2 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

2.2.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铁、总铁结合力、红细胞分布宽度等。

第三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治疗3.1 治疗原则3.1.1 补铁治疗: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等。

3.1.2 改善饮食: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猪肝、鸡蛋、豆类等。

3.1.3 针对病因治疗:针对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需要增加的原因进行治疗。

3.2 药物治疗3.2.1 口服铁剂: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和贫血程度确定,一般每日剂量为20-60mg/kg。

3.2.2 疗程:一般4-6周,根据患者病情和血红蛋白水平调整。

3.3 饮食指导3.3.1 建议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猪肝、鸡蛋、豆类等。

3.3.2 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柑橘、草莓、西红柿等,促进铁的吸收。

第四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4.1 增加铁摄入4.1.1 建议孕妇、哺乳期妇女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

4.1.2 婴幼儿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米粉、肉泥等。

4.2 改善饮食搭配4.2.1 避免空腹饮茶、咖啡等,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儿科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护理常规

儿科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护理常规

儿科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护理常规
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休息与活动:轻度和中度贫血可自由活动,重度贫血特别伴有贫血性心脏病者应卧床休息。

3、饮食护理:给含铁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蛋黄、肝、乳类、新鲜蔬菜等,母乳或牛乳人工喂养儿,必须及时添加辅食,如蛋黄、鱼泥、肉沫等。

4、用药护理
(1)服用铁剂应安排在两餐之间不宜与牛乳、钙剂与蛋类、茶等同服,以免影响吸收。

(2)服用铁剂后清洗口腔,避免硫化铁在牙齿内沉着引起发黑,要坚持全疗程,不能过早停药。

(3)铁剂治疗时加用维生素C。

5、病情观察:注意患儿面色、睑结膜,口唇及口腔粘膜,甲床的色泽,观察小儿活动能力、情绪、注意力、疲劳、失眠、头晕及食欲、食量及消化功能的改善情况,重症贫血者需监测T、P、R及心脏情况,有贫血性心脏病者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以防增加心脏负担。

6、预防感染:勿与感染性疾病病人接触。

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措施

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措施

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措施
小儿缺铁性贫血又叫小儿营养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两岁以下小儿发病率最高。

引起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因素主要有:1、初生时的体重。

初生时
机体的体重与铁的含量成正比,体重低的小儿或早产儿更易发生贫血;
2、生长速度。

小儿生长速度快,机体对铁的需要大,而摄入相对少时,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饮食缺铁。

婴儿以乳类食品为主,此类
食品中铁的含量极低。

母乳铁的含量与母亲饮食有关系,母亲铁摄入不足时也可导致小儿缺铁;4、其他原因。

长期腹泻、呕吐、肠炎等,均可影响营养的吸收。

急性和慢性感染时,患儿食欲减退,胃肠道吸收不好,也能造成缺铁性贫血。

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措施:1、首先应做好婴儿喂养指导。


乳中铁虽不够,但其吸收较好。

如不能用母乳喂养时,应选用强化铁配方奶喂养;2、4-6个月后应开始逐步逐量添加含铁丰富、适合小
儿消化的饮食。

如:蛋黄、猪肝、猪血、禽血、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菇等,其次为各种肉类、肾脏、菠菜、高粱、小米等;3、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或果汁,促进铁吸收;4、做好健康检
查工作,定期进行贫血普查,有异常应及早治疗。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治疗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治疗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治疗摘要目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检查我院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整理总结并分析结果:通过调理后都治愈了结论:加强孕前保健,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有效降低了贫血的发病率。

关键词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营养性疾病,尤其是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主要的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故又称为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

小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好发于6个月到2岁的孩子。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

一般资料与方法选择我所2014年3月----2014年12月份体检36678人中,查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1466例,其中:轻度贫血患者:906例;中度贫血患者;560例。

给予右旋糖酐铁口服,调整饮食结构,指导家长给小孩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蛋黄、红枣、木耳、猪肝等,通过饮食调理后都治愈了。

1.病因分析1.1铁在体内代谢正常人体内铁的含量每公斤体重为35--60毫克。

其中65--70%存在于循环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中,25--30%为储存铁,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在于网状内皮系统(肝、脾、骨髓等)中,大约5%存在于肌红蛋白及各种含铁的酶(過氧化氢酶、过氧化酶、细胞色素等)中。

在血浆中运转的铁仅占0.1%左右。

人体需要的铁来源于食物和衰老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

一般食物中所含的铁仅占5--10%能被吸收。

植物中的铁盐吸收率低,而肉类中的铁吸收率高。

二价铁比三价铁容易吸收。

同时食入维生素C、果糖、氨基酸以及胃液中的盐酸均有利于铁的吸收,而食物中的磷酸、草酸、植酸则有碍于铁的吸收。

铁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进行。

肠粘膜细胞有调节铁吸收的功能。

这种细胞寿命为2--3天,在肠腔和血液之间形成一暂时保存铁的地带。

当体内铁过多时,大量保存铁的肠粘膜细胞在肠腔内脱落排出体外,使铁的吸收减少。

相反,在缺铁和造血功能增强时,铁通过肠粘膜进入血循环的量增多。

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防治

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防治
4.结果与讨论
IDA是婴幼儿贫血中最常见的疾病,是“四病防治”之一,主要发生在6个月至2岁。儿保门诊中主要是轻度IDA,虽然是轻度,但依然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影响。
3.1饮食调整及铁剂补充
孕妇:应加强孕期营养,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正常从妊娠第3个月开始,就应该按元素铁60mg/d来进行口服补铁,必要时可延续至产后;同时还可以补充小剂量叶酸(400g/d)及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分娩时延迟脐带结扎2~3分钟,可增加婴儿铁储备。
婴儿:根据《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早产、双胎、低出生体重儿应从4周龄开始补铁,剂量为每日2mg/kg元素铁,配方奶喂养儿补充元素铁每日1mg/kg,直至矫正年龄1周岁[3]。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足月儿应从4月龄开始补铁,剂量为每日1mg/kg元素铁;人工喂养婴儿应使用铁强化配方奶。
2.2其他治疗
一般治疗:合理喂养,均衡膳食,给予动物肝脏等一些富含铁的食物;也可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微量营养素;同时需要预防感染性疾病;针对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采取相应的措施。
2.3管理
按照《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登记管理,及时干预,记录转归。对中重度IDA建专案进行管理。在铁剂治疗和合理喂养后,一个月复查血红蛋白,治疗满疗程后血红蛋白值达正常即可结案。
有效的预防措施能预防IDA的发生,减少对婴幼儿的影响。年龄越小IDA的发病率越高,故目前我所加强婴儿期的早期铁剂补充(主要对双胎、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个性化的辅食添加指导,幼儿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有效降低IDA的发生。2013-2015年儿保门诊双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共64人,通过早期补充铁剂,发生IDA的仍有8例,主要因为部分家长的顾虑多、依从性差引起。
幼儿:均衡膳食及营养,多提供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动物血等,多鼓励进食富含维C的蔬菜和水果,促进肠道铁吸收,纠正儿童厌食、挑食、偏食等不良行为习惯。

儿童缺铁性贫血预防和治疗

儿童缺铁性贫血预防和治疗

儿童缺铁性贫血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尤以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

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故又称为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

根据WHO 的报告,目前全世界约有20 亿人患贫血,其中90%以上是缺铁性贫血,其中一些贫血程度较轻的病例常被忽视,生长发育迟滞、抗感染能力下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我院儿保科有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为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国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贫血的表现如头晕、眼花、心悸、乏力、易倦、耳鸣、活动后气短、面色苍白、皮肤黏膜苍白,严重者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左心衰竭。

组织缺铁的表现严重,缺铁性贫血不但有贫血症状,而且可见因组织缺氧而导致的脏器功能减退,如儿童发育迟缓、体力下降、食欲降低,智商低,精神行为异常、易兴奋、易怒或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有些患者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生米、石块等)注意力不集中,皮肤黏膜苍白、毛发干燥,指甲扁平、无光泽,部分患者指甲呈勺状(反甲),以及组织黏膜变化(如口腔炎、舌炎)等。

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体积低等。

宝宝造成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1 主要是孩子体内储存少。

正常足月新生儿体内储存铁可供出生后4-6 个月的造血需求,假如妈妈在孕期摄入铁质不足,是素食主义者,妈妈摄入的铁大都不足,就不能把足够的铁储存在孩子肝脏内,宝贝生后极易罹患缺铁性贫血。

2 辅食添加不合理,婴幼儿时期生长快,需铁量大约每天为1~2mg,需铁量增加而食物铁又不能足够补充时,就会发生贫血。

宝宝缺铁性贫血的预防1 准妈妈们在孕期营养均衡合理,不挑食,偏食,节食,在妊娠第3 个月开始补充铁质,每天2-4mg,可以延续至产后。

让宝宝肝内储存足够的铁质,为将来出生后造血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准妈妈们将来哺乳做好准备。

妈妈吃得好,孩子才健康。

2 含铁辅食及时添加。

按母乳喂养的惯例,辅食应该在6 个月后添加,但我们科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纯母乳喂养者从2-4 周即开始补铁,足月儿4-6 个月常规服用含铁米粉及含铁辅食,因为一旦看到症状再补,一周后外周网织红细胞逐渐开始升高,2 周后血红蛋白开始升高,3 周后血红蛋白可恢复正常,但还需再服用3 个月的铁剂,补足储存铁,疗程漫长,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所以,我们未雨绸缪,4-6 个月后,根据各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一套补铁方案,结合6 个月免费的血常规检查及微量元素检测,能准确及时的掌握孩子的第一手资料,和家长携手为各个孩子量身定做辅食添加计划。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
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
1、饮食调养:遵循营养均衡原则,坚持每天三餐定时定量,可以适当
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牛肝、海带、巧克力、芝麻等;
2、营养支持:对于营养状况比较差的患者,需要增加营养的支持,补
充更多的水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3、血液疗法:患者可以通过红细胞集中疗法、血液置换、血液交换等
血液疗法来调节血液的营养水平;
4、药物治疗:可以应用补血剂和能调节铁代谢的药物进行药物治疗,
以增加患者的血容量;
5、活动改善:调整作息时间,锻炼身体,适当参加室内和户外娱乐运动,增强体质,缓解缺铁性贫血症状;
6、情绪调节:要养成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
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7、其他预防措施:针对婴儿和幼儿,可以进行铁量的定期监测;对成人,可以用多角度的方法来检测,如血液测试、呼气试验、食物记录
法等;
总体来说,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是多面向的,从正确的饮食、加强营养支持、采取血液疗法、药物治疗以及增强体质、调节情绪和
合理的预防措施等方面综合治疗,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全面的健康状况。

因此,治疗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最佳原则是:要提高营养质量和水平,采取血液灌注治疗等有效措施,以及增强体质、调节情绪和积极接受
定期体检等。

只有彻底实施上述原则,才能有效地调节患者血液营养
水平,从而有效地改善缺铁性贫血症状。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防治常规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防治常规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防治常规一、纳入标准:年龄在6个月~6岁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10g/L(11g/dk)(6个月~7岁)。

贫血程度分类:(1)轻度:血红蛋白90~110g/L(9~11g/di)。

(2)中度:血红蛋白60~g/L(6~g/dk)(3)重度:血红蛋白30~g/L(3~g/dk)(4)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3g/dk)二、管理方法:1、诊断中度以上贫血的儿童,由门诊医生筛查出,并在儿童保健本上贴上绿色标签,并记录于“贫血儿童专案管理登记本”,便于重点管理,并填写体弱儿专案管理记录。

2、每月查一次血红蛋白,连续2次正常者可以结案。

贫血治疗一个月后复查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恢复正常者,继续给药4~6周可结案。

一般情况下应3个月内结案。

经治疗三个月血红蛋白仍不恢复者,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3、对于结案儿童则将记录放在贫血儿童专案管理登记册的文件盒内。

4、结合小儿生长发育,在7~12月及18~24月龄时,各查1次Hb,以便早期发现贫血、早期治疗。

三、指导意见:1、提倡纯母乳喂养6个月。

6个月后逐步按时添加辅食,保证铁的摄入,开始添加强化铁米粉、蛋黄、肝泥、瘦肉、鱼泥、动物血等含铁丰富的辅食,每日1~2次。

矫正不良饮食习惯,食物内容力求多样化,包括适量的含铁、蛋白质多的食物。

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绿色蔬菜泥、菜末、水果泥等。

2、选用铁剂治疗。

剂量按元素铁1~2mg/kg/d。

补铁同时服用维生素C。

一个月后复查血红蛋白,正常后应继续服药4~6周,补充储备铁。

3、合并锌缺乏症的小儿,先补铁纠正贫血,之后再补锌纠正锌缺乏症。

四、诊断1.有明确缺铁的病史(1)母亲孕期或哺乳期有严重贫血。

(2)早产儿或双胎儿。

(3)生长发育速度快(超过正常标准数值)。

(4)营养中铁摄入量不足。

(5)有慢性感染。

2.临床表现(1)面色、眼结合膜、口唇及甲床苍白。

(2)长期食欲不振。

(3)精神萎靡或易烦躁,注意力不易集中。

【收藏】幼儿园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管理

【收藏】幼儿园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管理

【收藏】幼儿园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管理保健医通过了解园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及时进行干预、指导及护理,使其尽早康复,促进健康成长。

一、评估指标⏹贫血程度判断:✧Hb 值90~109g/L 为轻度,✧60~89g/L 为中度,✧<60g/L 为重度。

二、查找病因1. 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和妊娠期母亲贫血,导致先天铁储备不足。

2. 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导致铁摄入量不足。

3. 不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胃肠疾病,影响铁的吸收。

4. 生长发育过快,对铁的需要量增大。

5. 长期慢性失血,导致铁丢失过多。

三、干预1. 铁剂治疗1) 剂量:贫血幼儿可通过口服补充铁剂进行治疗。

按元素铁计算补铁剂量,即每日补充元素铁1~2mg/kg,餐间服用,分2~3 次口服,每日总剂量不超过30mg。

可同时口服维生素C以促进铁吸收。

2) 疗程:应在Hb 值正常后继续补充铁剂2个月,恢复机体铁储存水平。

3) 疗效标准:补充铁剂2 周后Hb 值开始上升,4 周后Hb 值应上升10~20g/L 及以上。

2. 其他治疗1) 一般治疗:合理喂养,给予含铁丰富的食物;也可补充叶酸、维生素B12 (VitB12 )等微量营养素;预防感染性疾病。

2) 病因治疗:根据可能的病因和基础疾病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缺铁性贫血管理1. 对新入园和定期健康检查中发现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均应在“体弱幼儿及肥胖幼儿登记册”上登记,中度及中度以上贫血患儿进行专案管理,填写“幼儿保健记录”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专案管理记录(见附件) 。

2.随访:轻中度贫血幼儿补充铁剂后2~4 周复查Hb,并了解服用铁剂的依从性,观察疗效。

3. 转诊:重度贫血幼儿、轻中度贫血幼儿经铁剂正规治疗1 个月后无改善或进行性加重者,应及时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会诊或转诊治疗。

4. 结案:Hb 值正常后即可结案。

五、缺铁性贫血预防1. 饮食调整及铁剂补充:注意食物的均衡和营养,多提供富含铁食物,鼓励进食蔬菜和水果,促进肠道铁吸收,纠正幼儿厌食和偏食等不良习惯。

医院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诊疗常规

医院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诊疗常规

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定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皮肤粘膜苍白,以唇、口腔粘膜及甲床较明显,易疲乏,肝、脾可轻度肿大,食欲减退,少数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墙皮、煤渣等),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心率增快,常合并感染。

(二)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象: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数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

2.骨髓象:呈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各期红细胞均较小,胞浆少,染色偏蓝,显示胞浆成熟程度落后于胞核。

3.有关铁代谢的检查(1)血清铁蛋白(SF):是诊断缺铁ID期的敏感指标。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FEP值增高,当FEP>0.9/~mol/L(500~g/d1)即提示细胞内缺铁。

(3)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这三项检查是反映血浆中铁含量,通常在IDA期才出现异常,TS<15%有诊断意义。

4.骨髓可染铁骨髓涂片:用普鲁士蓝染色镜检,缺铁时细胞外铁减少,红细胞内铁粒细胞数<15%。

【检查计划】(一)血常规。

(二)必要时骨髓象、血清铁蛋白。

【治疗】(一)一般治疗加强护理,避免感染,适当增加含铁质丰富的食物。

(二)去除病因。

(三)铁剂治疗1.口服铁剂:2.注射铁剂:常用注射铁剂有:山梨醇枸橼酸铁复合物,右旋糖苷铁复合物,葡萄糖氧化铁。

(四)输注红细胞适应症:1.贫血严重,尤其是发生心力衰竭者;2.合并感染者;3.急需外科手术者。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定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其主要特点是: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和束臂试验阳性,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多在冬、春季节发病,多有急性病毒感染史。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成因分析和防治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成因分析和防治
与 文 献 报 道 的 发 病 情 况 基 本 一 致 。 不 同 性 别 老 年
人之 间 的心 电学 差异 可能 与男性 长期 吸烟 、 事重 从 体力 劳动 有关 。
痔 是常 见病 , 何 年 龄 都 可发 生 , 任 随年 龄 而 增
长 。本 调查 显示 , 、 老年 人存在 差异 , 能 与女 男 女 可 性 多次 妊娠有 关 。 对 社 区老年人 健康 问题 的干预 措施 建议 : 定 ① 期进 行 健康检 查 , 查 内容 包 括 : 量 血 压 、 检 测 血糖 、
生 理 功 能 均 发 生 改 变 。 如 心 肌 细 胞 纤 维 化 、 瓣 膜 心
增厚 变 硬 、 脉壁 弹性降 低 、 动 阻力增 加 , 而导 致 血压
升 高 及 心 电学 的异 常 。有 研 究 观 察 , 5岁 以后 窦 7 房结 细 胞仅 剩 正 常 人 的 1 ] 0 。本 组 调 查 结 果 ,
喂 养方 式 血 红 蛋 白 < 1 0g 1( ) 1 / 发生率( )
测 资料 和成 因进行 分析 , 为在 儿保 门诊 开 展 营养 性
贫 血 的防治 提供依 据 。
对 象 与 方 法

表3 6 8例 贫 血 患 儿 治 疗 后 的 治 愈 情 况

研 究对 象



1 9g L, 0 / 中度 为血 红蛋 白 6  ̄8 / 、 度为 血红 0 9g L 重
蛋 白 3 ~ 5 / 极 重 度 为 血 红 蛋 白 < 3 / 标 0 9g L、 0g L 准判 断 。


6个月 是d J 贫 血发生 的 高发年 龄段 ,L
1 内是 d J 生 长发 育 最 快 的 阶段 , 岁 ,L 6个 月 时 体重 已是 出生 时 的 2倍 。这 时 婴 儿 先 天储 铁 已 经 用尽, 生长发 育 又快 导 致 铁 减 少 而 贫血 , 醒 儿 保 提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教案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教案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

2. 掌握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3. 提高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定义和病因。

2.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3.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3. 小组讨论法:讨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

2.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案例资料。

3. 小组讨论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现状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

3. 案例分析:分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引导学生识别和判断。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评估学生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分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案例时的思考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提出的预防、治疗方法的合理性。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医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专业认识。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实际操作血红蛋白测定等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开展校园宣传活动,提高全校师生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和教案:提供详细的教学内容和指导。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医学资料和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3. 专业软件:使用医学软件进行案例分析和模拟诊断,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反馈,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治疗
发表时间:2015-03-18T09:12:53.08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2期供稿作者:辛义萍
[导读] 加强孕前保健,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有效降低了贫血的发病率。

辛义萍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妇幼保健所017000
摘要目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检查我院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整理总结并分析结果:通过调理后都治愈了结论: 加强孕前保健,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有效降低了贫血的发病率。

关键词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营养性疾病,尤其是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主要的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故又称为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

小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好发于6
个月到2岁的孩子。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
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

一般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所2014年3月----2014年12月份体检36678人中,查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1466例,其中:轻度贫血患者:906例;中度贫血患者;560例。

给予右旋糖酐铁口服,调整饮食结构,指导家长给小孩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蛋黄、红枣、木耳、猪肝等,通过饮食调理后都治愈了。

1.病因分析
1.1铁在体内代谢正常人体内铁的含量每公斤体重为35--60毫克。

其中65--70%存在于循环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中,25--30%为储存铁,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在于网状内皮系统(肝、脾、骨髓等)中,大约5%存在于肌红蛋白及各种含铁的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酶、细胞色素等)中。

在血浆中运转的铁仅占0.1%左右。

人体需要的铁来源于食物和衰老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

一般食物中所含的铁仅占5--10%能被吸收。

植物中的铁盐吸收率低,而肉类中的铁吸收率高。

二价铁比三价铁容易吸收。

同时食入维生素C、果糖、氨基酸以及胃液中的盐酸均有利于铁的吸收,而食物中的磷酸、草酸、植酸则有碍于铁的吸收。

铁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进行。

肠粘膜细胞有调节铁吸收的功能。

这种细胞寿命为2--3天,在肠腔和血液之间形成一暂时保存铁的地带。

当体内铁过多时,大量保存铁的肠粘膜细胞在肠腔内脱落排出体外,使铁的吸收减少。

相反,在缺铁和造血功能增强时,铁通过肠粘膜进入血循环的量增多。

正常小儿每日损失的铁极微,主要由胆汁、尿液、汗液和脱落的粘膜细胞排出,但小儿时期由于不断生长发育,故每日需自饮食中补充的铁量较成人多。

1.2缺铁与贫血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

血浆中转运的铁到达骨髓造血组织时,铁即进入幼红细胞内,被线粒体摄取而形成正铁血红素。

当体内缺铁或铁的利用发生障碍时,因正铁血红素的合成不足,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新生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量不足,使新生的红细胞胞体变小,胞浆中血红蛋白量减少,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严重缺铁时不仅发生贫血,也可引起体内含铁的酶类缺乏,致细胞呼吸发生障碍,影响组织器官的功能,临床上可发生胃肠道、障碍加重。

1.3缺铁的原因以下原因可单独或同时存在:
1.3.1体内储铁不足胎儿期从母体所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三个月为最多,储存铁及出生后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铁足够出生后3--4个月内造血所需。

如储铁不足,则婴儿期易较早发生缺铁性贫血。

当母亲患严重缺铁性贫血、早产或双胎致婴儿出生体重过低时,以及从胎儿循环中失血,都是造成新生儿储铁减少的原因。

出生后结扎脐带的时间延迟一些,并用手将脐带内血挤净,可使新生儿多得75豪升血或35毫克铁。

1.3.2铁的摄入量不足饮食重中铁的供给不足为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

人奶和牛奶含铁量均低,不够婴儿所需,如单用奶类喂养又不及时添加含铁较丰富的辅助食品,则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食物中菠菜含铁虽较多,但吸收较差;大豆为植物中含铁较高且吸收率较高的食物,故可优先选用。

肉类中铁的吸收率较高,而蛋类中铁的吸收率在动物类食物中较低。

由于长期腹泻、消化道畸形、肠吸收不良等引起铁的吸收障碍时,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1.3.3生长发育因素随体重增长血容量相应增加,生长速度愈快,铁的需要量相对愈大,愈易发生缺铁。

婴儿至一岁时体重增至初生时的3倍,早产儿可增至5--6倍,故婴儿期尤其是早产儿,最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1.3.4铁的丢失和消耗过多如:肠息肉、美克尔憩室、钩虫病等,都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讨论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和贫血程度与起病的缓急有关,多数患儿起
病隐匿缓慢,呈现轻、中度贫血。

一般有皮肤黏膜苍白、疲乏、烦躁等症状,年长儿可述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还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智力减低;部分患儿有厌食,腹胀、恶心、便秘,甚至易食癖,如:吃纸、吃土、煤渣等胃肠道症状;少数严重患儿可出现吞咽困难、口角炎和舌炎,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扁平,不光泽,贫血明显时心率增大,心脏扩大,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

一般根据喂养史、临床表现和血红蛋白检测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在此,提倡母乳喂养,因母乳中铁的吸收利用率较高。

做好喂养指导,无论是母乳或人工喂养的婴儿,均应及时添加含铁丰富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助食品,如:蛋黄、瘦肉、血块、动物肝脏、鱼、木耳、红枣等,并注意膳食合理搭配,婴儿如以鲜牛乳喂养,必须加热处理以减少牛奶过敏所致肠道出血。

婴幼儿食品,如:谷类食品、牛奶制品等应加入适量铁剂加以强化.对早产儿,尤其是低体重的早产儿应从2个月左右开始铁剂预防。

治疗缺铁性贫血首先应去除病因,如:改善喂养,加强含铁食物的摄入、慢性失血性疾病应及早治疗等。

缺铁性贫血可选择右旋糖酐铁治疗。

铁剂疗程通常需2个月或直至血红蛋白正常后6至8周以补足机体铁的含量。

参考文献
[1]麦文英,谢笑英,廖桂桃,冯素娥,徐娟,陈春燕,吴丽华,黄俊丹. 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临床分析[J]. 当代医学,2015,02:114-115.
[2]刘文霞. 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分析与健康教育探讨[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07:1647-1648.
[3]王玉.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防治[J]. 慢性病学杂志,2013,12:916-918.
[4]李增明,陶澜. 中药防治运动性贫血的研究[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01:36-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