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定风波(板块结构)教案

合集下载

定风波课程设计

定风波课程设计

定风波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定风波》的诗意、诗法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文本解读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定风波》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意和诗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定风波》,运用诗词鉴赏方法分析诗歌,撰写诗歌解析文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品质,培养爱国情怀,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定风波》为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诗人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使学生了解《定风波》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诗歌逐句解析,分析诗意、诗法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

4.诗歌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5.诗歌解析文章的撰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文本解读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定风波》的背景、诗意、诗法等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2.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其他类似诗歌,帮助学生对比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4.实验法:户外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与自然的结合,提升审美体验。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定风波》及相关诗词选集,供学生阅读和解析。

2.参考书:提供相关学术资料和评论文章,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户外朗诵活动所需的音响、话筒等设备,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和提问表现,以及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

2.作业:评估学生诗歌解析文章的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分析深度和文笔表达能力。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让学生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

3. 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

2. 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10 分钟)
- 逐句解读《定风波》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 引导学生思考《定风波》的主题,如豁达的人生态度等。

3. 学生分组讨论(1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4. 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他们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

5.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定风波》的主题和内容。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苏轼的《定风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及教具】:1. 课文《定风波》2. 教学PPT3. 黑板和白板4.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展示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唐代文学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联想和讨论,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记忆。

【知识点讲解】:1. 分析课文《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解读诗歌的表达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2.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运用类似的手法进行写作。

【欣赏与体验】:1. 听课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创作活动】:1. 提供几个主题给学生,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首符合主题要求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诗歌,提升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分组学生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选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评论,评选出最佳作品。

2. 邀请学校时任语文老师或校园诗人分享他们的诗歌创作经验和作品。

【总结与复习】:1.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经验,回顾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思考、多创作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比赛和创作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课堂的导入和知识点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在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批判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合作精神。

定风波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定风波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定风波》【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积累名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本词。

3、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表达技巧。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的表达技巧。

2.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定风波”是词牌名。

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二、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三.了解大意上片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

竹杖和芒鞋轻捷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下片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四.诗词赏析1.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2.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3.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4.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人生体验: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5.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人生感悟: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信念;(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中的情感内涵和哲理。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中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3)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鉴赏的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的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诗中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的含义;(2)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阐述诗中的哲理和情感内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文填空练习;(2)选取一些相关题材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文填空练习的完成质量;(2)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程度。

3. 单元测试:(1)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分析学生的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是元朝时期文学家辛弃疾的作品之一,是一首七绝,总词数八十字,以叙述自己的英雄梦为主线,抒发胸怀壮志的诗篇。

以下是《定风波》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作者。

2.理解《定风波》的主题和意义。

3.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教师简单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的原文,理解诗中描述的情境和情感。

3.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中主题和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的原文,理解诗中描述的情境和情感,强化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感受能力。

3.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15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分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对偶等,探讨这些手法和技巧对诗的意境和风格的作用。

4.讨论主题和意义(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中主题和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生活背景,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定风波》作为一首古典诗歌的重要性和特点,鼓励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和研究。

四、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分析来考察其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2.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享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对《定风波》的主题和意义的讨论来考察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和翻译版。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材料。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活动,通过演绎《定风波》中的情感和意境,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2.鼓励学生写作,以《定风波》为素材,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定风波》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定风波》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他没躲雨。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共5篇)

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共5篇)

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共5篇)第一篇: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定**》教学案例《定**》是选自《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词卷)》第十八课中的第一首词,这首词词文质兼美,音韵通畅,感情真挚,客观见证了苏轼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悠闲、乐观自信的心境。

但是,根据晓词牌、识格律、明词意、察词情、习写法是国学教学的重要课程目标,教材使用时,灵活处理教材,采取以同词牌名为主题的教材主线,构建以苏轼的《定**》为主轴,以欧阳炯《定**》为辅助,采取“扶”与“放”结合的方式,把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词牌形成、格律规则、用韵规律、达情手法等方面的内容,运用引、插、拓三种资料补充方式,引权威解读以晓其源,插时代背景以入其情,拓同类词体以悟其法,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为学生的学习构建由感性到理性、由物象到意象的发展阶层。

根据词文的内容与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1、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词韵的回响。

2、结合译文再读词文,理解词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

结合插图与时代背景,联系“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理解词人当时的心境。

3、根据“定**”词牌的解说,再读词文,并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定**”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

结合“定**”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4、引导学生运用词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词牌格律,结合词意填词仿写。

在这首词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五个教学板块。

一、音乐欣赏、激趣导入。

用王菲的歌,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初步介绍苏轼的文学地位。

二、读文晓韵。

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

在初读正音的基础上,尝试根据节奏,运用平长仄短的方法,读出词文的轻与重、缓与急、抑与扬、延与顿的变化,再层层推进诵读中感受词文的声韵之美。

三、读词会意。

借助词文的背景穿插,引导学生抓住词文重点句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通过诗句品味作者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3)学会借鉴诗中的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3)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领悟诗文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复杂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受作者的情感;(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借鉴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4.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诗文的背诵情况;2. 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3. 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读后感的质量;4. 课堂参与度和小组合作表现。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3、分组汇报:词中四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
4、自读,自我感悟,同桌交流
5、齐读《导读学案》中“赏析”部分,体味苏轼: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
5、带着对诗词内涵更深层次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诵诗词。
经典诵读教案
教学
内容
《定风波》宋苏轼
教学
目标
1、了解苏词名作《定风波》大意,作者创作此诗的背景以及所表现的情感;并通过吟诵品味该词。
2、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热爱中国古诗词,积累中国古诗词。
词大会》vcr
教学
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词,齐背,其中流传最广的此句是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词名作《定风波》
3、板书课题《定风波》(宋苏轼)齐读
二、初步感知:
1、出示全文,自由读熟诗词,齐读诗词。
2、初读诗词,你从诗词中感受到了什么?
3、指多名同学交流
三、品读理解:
1、出示课件:诗词中重点字词句的注释,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词的意思。
2、出示:诗词正文前部分,齐读。说说这三句话交代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欣赏《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片段,温故知新,积累中国古诗词,感受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过程】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同学们,听听这些词句是谁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是苏轼的名句。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第二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第三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教师小结(点击投影)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3、背诵课文:第四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教案及反思

《定风波》教案及反思

《定风波》教案及反思《定风波》教案【教学目的】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教学氛围。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对了,就是苏轼。

苏轼,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苏轼教案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苏轼教案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其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3)分析并欣赏《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对比分析,将《定风波》与其他作品进行横向比较,了解其独特之处;(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2)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3. 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与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苏轼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把握;2. 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意,体会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交流心得;4. 对比分析:将《定风波》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5. 文学鉴赏:欣赏苏轼的文学风格,提高鉴赏能力;6.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定风波》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独立见解;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8.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学生对比分析、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5.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苏轼的时代背景和《定风波》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作品;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学案例,让学生分析、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苏轼产生共鸣,理解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定风波的课程设计

定风波的课程设计

定风波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诗,掌握诗歌的字词、句式及修辞技巧。

2. 学生能够分析《定风波》的文学背景,了解作者苏轼及其创作特点。

3. 学生能够解读《定风波》的意象、情感,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具有个人风格的诗歌,展现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3. 学生学会运用古典诗歌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学生通过学习《定风波》,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困境,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3. 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倾听和表达。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古典诗歌鉴赏课,旨在通过学习《定风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典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和创作。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定风波》背景介绍,了解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定风波》,感受诗歌韵律,体会情感。

3. 词语解析:学习生僻字词,理解诗句含义,分析修辞手法。

4. 意象分析:探讨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理解作者如何借景抒情。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学会以诗人的视角看待生活。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7. 诗歌创作:指导学生借鉴《定风波》的写作技巧,创作一首反映生活感悟的诗歌。

8.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大家共同欣赏、评价、提出建议。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篇一:《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和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理解诗中蕴含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2. 通过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1)介绍苏轼的背景,包括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苏轼在创作此词时的生活境遇和心境。

2. 初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情感和音韵。

(1)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韵脚和押韵字,体会音韵的美感。

3. 深入分析:对词中的意象、象征、情景交融进行深入解读。

(1)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穿林打叶声”、“萧瑟”、“风雨”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探讨词中的象征,如“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象征着什么?它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在表达词人情感上的作用。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启示。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苏轼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讨论、比较分析等。

2. 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 作业:背诵诗歌并写一篇300字的赏析文章。

3. 评价方式:作业批改、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表现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多媒体教学视频等。

2. 工具:实物展示台、投影仪等。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苏轼的诗歌风格和特点,掌握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前言】本文是本店铺分享的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供大家品鉴。

定风波是教案

定风波是教案

定风波是教案教案标题:《定风波》的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定风波》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理解《定风波》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学习《定风波》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4. 掌握《定风波》的阅读技巧和分析方法。

教学准备:1. 《定风波》的原文和翻译。

2.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背景知识。

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定风波》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定风波》这首诗有什么了解?有听说过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定风波》的作者苏轼和他的创作背景,包括他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 解读《定风波》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

3. 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如运用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运用自然景物描写等。

三、阅读理解(2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的原文和翻译,理解其中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2. 分组讨论,回答相关问题,如:“诗中的‘定风波’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受?”3.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进行整体分享和讨论。

四、文学鉴赏(15分钟)1. 分析《定风波》的语言特点和形象描写,如运用平仄、押韵等修辞手法,以及描写自然景物的细腻之处。

2. 引导学生欣赏《定风波》中的美学价值,了解唐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类似《定风波》的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祖国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六、总结归纳(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定风波》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然和社会,用心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根据“定风波”词牌的解说,再读词文,并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定风波”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结合“定风波”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4、引导学生运用词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词牌格律,结合词意填词仿写。
检测
内容提要
时间
方法/策略
反思与评价
前测:
学生已有的读词方法
一、音乐欣赏,激趣导入(境的创设)
1、欣赏音乐《但愿人长久》
2、引入课题,齐读。(听+想+讲)
二、读文晓韵(情的感染)
1.初读正音
2.划分节奏,掌握轻重
师范读,学生展示(听+想+讲)
3、读词入韵
三.读词会意(趣的深入)
1、简介作词背景。
2、自由读词,找出景和物并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3、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词人心境。
(想+讲)
上饶县四十八小学备课单
概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题
定风波
学科
国学
授课人
时间
课型
要素组合+平台互动
课时
1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词韵的回响。
2、结合译文再读词文,理解词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结合插图与时代背景,联系“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理解词人当时的心境。
(想+听+讲)
4、自由读词文,利用所学方法说体会。(防泡沫)
5、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微卡上写,再小组交流,最后展示汇报
中测:
结合译文理解情感
后测:
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学习新词
注释或总评
四.、察文识律(趣的升华)
解说“定风波”词牌名的格律。
五、仿文填词(趣的拓展)
根据“定风波”词牌名的格律,填写欧阳炯的《定风波》。(想+讲+做+看)
3
10
16
6
5
播放音乐并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词文,学生自由读文。
2、学生多种方式读词。(防形式单一)
3、创建标准性平台,出示关键项,让学生想象回答。
关键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