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优秀公开课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课设计三篇篇一【教课目】:⑴认识,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掌握中抒作者的豪放胸怀。
⑵ 会中包括的人性真理。
【教课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中所抒的达胸怀。
【教课点】:领会中抒怀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悟人生真理及手法运用。
【教课】:1一、本入。
()起,我很快就会想起学的名句:“大江去,浪淘尽,千古流人物”⋯⋯ 首出自于的《念奴赤壁古》。
在《念奴赤壁古》中,站在江上,面奔的大江,想到了的流人物,他想到了呢?(生):周瑜。
()他想到了周瑜位年罕有才并且早早就成立了优秀功的年将。
想到自己已早生,但是到现在依旧功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因此他“人生如梦”。
那么,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边哀、腹愁情的文人?道就是豪放派的真实格或许是豪放派格的所有?我今日就来学的此外一首作于同一年的 -- 《定波》。
二、认识作者:(),我其不生疏。
那么有哪位同学能我略介一下呢?(提示:文学作和人生宦途)(生)是有多方面的作才能的大家,他在、、散文、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在歌作上,今存有他的 2700 多首,怜悯人民、关生是的一个突出内容。
但更多地方砭了新法的流弊。
情真,朴无,古人极少涉及的社会材,多所开,取材宽泛,命意新。
的写景和理趣,价,最到。
在北宋上,他一改婉之,以洒脱达之气入。
把游仙、咏史、宴、登、悼亡、真理探等写里。
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而内容的改革,形成了豪放派,南宋国人的影响特别著。
他散文也有很大奉献,他展开了欧阳修平和舒的文,散文作开辟了新天地,特别是他叙事游的散文价,有许多是广的名作,如《石山》、前后《赤壁》是他留后代的名。
除文而外,他画也很擅,法同蔡襄、黄庭、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画竹石,自成格。
之,学博、才华横溢。
文、、、、画,无所不晓,他是一位罕的通才人物。
我国古代文学一绚丽的明珠。
()认识,我不得不认识他崎岖的一世。
自嘉祐元年( 1056),初次赴京,次年与弟同榜士以后,就被朝廷委以重担。
神宗曾任祠部外郎,因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后以作“ 君相”的罪名,罪黄州。
《定风波》优秀讲座教案
《定风波》优秀讲座教案简要介绍本讲座教案旨在通过对于《定风波》这一古代文学作品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魅力。
通过深入解读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定风波》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作品特点。
2. 分析《定风波》中蕴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掌握《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
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作品特点,着重介绍《定风波》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2. 分析《定风波》中的主题,如忧国忧民、自然景观与人事往来的对比等。
3. 解读《定风波》中的情感表达,如作者对于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与哀伤等。
4. 教授《定风波》中主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并分析其运用对于情感和意境的营造效果。
5. 通过导读和分析诗歌中的具体片段,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1. 讲解教学:通过讲解和解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3. 诗歌朗诵:邀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增加学生对于诗歌音美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对学生的分组讨论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2. 诗歌分析小测:设计一份简单的诗歌分析小测,评估学生对于诗歌中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杜甫的相关资料和诗歌选集。
2. 课堂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3. 小组讨论和演示的准备材料。
参考文献1. 《杜甫全集》。
2. 杨维仁. (2012). 杜甫诗歌全集解读. 南京大学出版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并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的内容和意义。
3.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3 启发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深入解读诗中的哲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
4.2 新课教授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4.3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背诵并理解诗的内容。
4.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
4.5 课堂小结第五章: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背诵给家长,并与家长分享诗中的哲理。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6.2 背诵检查:教师抽取学生背诵,评估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
6.3 作业批改:教师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家长的参与情况。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自我评估: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
7.2 学生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改进的方向。
7.3 教学调整: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相关阅读:教师推荐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信念;(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中的情感内涵和哲理。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中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3)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鉴赏的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的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诗中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的含义;(2)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阐述诗中的哲理和情感内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文填空练习;(2)选取一些相关题材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文填空练习的完成质量;(2)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程度。
3. 单元测试:(1)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分析学生的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定风波》优秀教案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 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和探究。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 、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置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和 乐观精神,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培养其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激发兴趣和热情
详细描述
布置拓展练习题,如阅读相关文献、 了解作者生平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 面和视野。
详细描述
通过有趣的拓展练习,激发学生对文 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 习能力。
05
CATALOGUE
教师自我反思
课堂效果评估
01
02
03
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 是否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目标达成
总结词:强化记忆
详细描述: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学生 对《定风波》中的重点词汇、句子的 记忆。
提升练习
总结词
提高应用能力
总结词
培养思维能力
详细描述
布置提升练习题,如翻译、写作等,以提高 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详细描述
通过提升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 批判性思维能力。
拓展练习
总结词
拓宽知识面
总结词
通过诗词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02
CATALOGUE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01
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 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02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苏轼作品 ,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课文解析
逐句解释《定风波》的词意,让学生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和 意境。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篇一:《定风波》优秀教案】《定风波》优秀教案《定风波》优秀教案冰清玉洁《定风波》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标题《定风波》苏轼苏轼生平简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2)领悟人生的真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 苏轼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3. 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阐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文内容。
(2)要求学生背诵诗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重点。
(2)引导学生领悟诗文的深层含义。
5.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谈谈对《定风波》的欣赏之情。
(2)评价苏轼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课内所学,课外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定风波》的意境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法:以苏轼的生平为例,让学生了解其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诗词作品。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把握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3)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面对困境时豁达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理解。
2. 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刻的哲理和情感的把握。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合作探讨,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3. 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1.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定风波”这个词语吗?它有什么含义?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的韵律美。
2.2 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3.1 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3.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4.1 对比其他诗人创作的山水诗,分析苏轼的独特之处。
4.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面对困境时豁达的人生态度。
5. 情感体验5.1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时是如何面对的?5.2 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力量,学会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6. 课堂小结6.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6.2 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更多苏轼的诗词,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7. 布置作业7.1 背诵《定风波》。
7.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反馈情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如“莫听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吹酒醒”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会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意境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理解。
(2)作者人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乌台诗案”吗?苏轼是如何面对这场困境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典故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等方面欣赏诗歌。
(2)学生谈欣赏感悟,教师点评。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写一篇关于作者苏轼的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苏轼”。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典故解析等。
2. 准备诗歌手册,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欣赏。
3.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趣闻,用于激发学生兴趣。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定风波》的诗意和背景,把握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地位。
2. 诗歌鉴赏: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内容。
3. 内容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的对比手法等。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困境,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诗歌,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和交流互动。
2. 作业评价: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读后感评价:从内容理解、感悟表达等方面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优秀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优秀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优秀教案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优秀教案精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下面本店铺为大家带来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优秀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问题切入,解读词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1.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1.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升审美能力。
1. 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语言表达和记忆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领悟诗中的人生哲理,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 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1.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1.3 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
2.2 教学难点:2.2.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2.2 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1.2 引发学生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大意。
3.2.2 学生查找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并与同学分享。
3.3 课堂讲解:3.3.1 教师讲解诗文的背景和意境。
3.3.2 教师分析诗中的情感和哲理。
3.4 小组讨论:3.4.1 学生分组讨论诗文的赏析。
3.4.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3.5 朗读和背诵:3.5.1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
3.5.2 学生集体背诵诗文,巩固学习成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4.1.1 学生朗读、讨论和分享的表现。
4.1.2 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2 知识掌握:4.2.1 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4.2.2 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掌握程度。
4.3 审美能力:4.3.1 学生对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水平。
4.3.2 学生对古典诗词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相关诗词推荐:5.1.1 教师推荐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主题相关的其他诗词。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词中的意境和语言,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中的名句,体会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豁达心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背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感受。
(2)提问:如果在这样的风雨中行走,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想法?(3)引出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面对风雨时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和心态。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4、文本解读(1)结合注释,让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2)重点分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能在风雨中如此淡定从容。
(3)探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4)解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几句,感受作者在经历风雨后的感悟。
(5)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理解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及诗意。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在困境中的豁达情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诗人在困境中的豁达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2)分析诗人的创作手法,如隐喻、象征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感受诗人在困境中的豁达情怀。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意和情感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
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诗中豁达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篇一:《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和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理解诗中蕴含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2. 通过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1)介绍苏轼的背景,包括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苏轼在创作此词时的生活境遇和心境。
2. 初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情感和音韵。
(1)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韵脚和押韵字,体会音韵的美感。
3. 深入分析:对词中的意象、象征、情景交融进行深入解读。
(1)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穿林打叶声”、“萧瑟”、“风雨”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探讨词中的象征,如“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象征着什么?它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在表达词人情感上的作用。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启示。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苏轼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讨论、比较分析等。
2. 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 作业:背诵诗歌并写一篇300字的赏析文章。
3. 评价方式:作业批改、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表现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多媒体教学视频等。
2. 工具:实物展示台、投影仪等。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苏轼的诗歌风格和特点,掌握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2、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词的艺术魅力。
3、掌握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苏轼的旷达胸怀。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领会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处世态度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
当面对这些不如意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应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困境中是如何保持从容和豁达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心态。
2、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
当时,他与朋友外出春游,途中遇雨,同行之人皆觉狼狈,唯有苏轼泰然处之,吟咏自若,写下了这首词。
(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内容。
(四)词句赏析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提问:“莫听”“何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2)引导学生回答:“莫听”表明作者不被外界的风雨所干扰,“何妨”则体现出他的从容和洒脱。
(3)总结:这两句展现了作者在风雨中泰然自若的神态。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提问:“竹杖芒鞋”与“马”相比,有何深意?(2)学生讨论后回答:“竹杖芒鞋”象征着作者简单朴素的生活,而“马”则代表着富贵和权势。
作者认为在困境中,简单的生活反而更让人感到轻松自在。
(3)追问:“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不惧怕人生的风雨,愿意坦然面对一切的豁达胸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一课时)
【学习目标】天才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1.研习品鉴,理解作品的意境。
2.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重点难点】
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自学指导】提前预习会让你效率更高
1.典型字字音:
何妨()吟啸()
蓑()料峭()萧瑟()
2.名句赏析:
(1)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过程】因为敢于行动,所以登上了更高处
一、引入:
1.导课
2.完成“自学指导”
二、初读感知,梳理词意
1.粗通大意:齐读小序和词,看看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以及苏轼在这件事情中是什么态度。
(引导学生在小序、正文以及注释中寻找答案,学会梳理内容和概括大意。
)
点拨要点:这首词主要写苏轼一行人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后的感叹;苏轼没有躲雨,他认为风雨无妨(以“余独不觉”“莫听”“何妨徐行”等词语来印证)。
2.初识词人:自由诵读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简单说说词人给你的最初印象。
(引导学生粗略感知词人形象,可根据学生发言来梳理点拨,不必求全。
)
三、品读赏析,领略词境
1.苏轼是怎样表达自己“独不觉”,即不愿躲雨的人生态度的?你认为哪些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作,把握提领性词语。
)
点拨思路:如“莫听”“何妨”“谁怕”“竹杖”“芒鞋”“一蓑”。
(如“竹杖”等词既可见其闲庭信步的潇洒,也可由此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见其隐逸之意。
)
2.苏轼为什么不躲雨?请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来谈谈。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
点拨:可从如下角度作点拨或归纳
(1)此词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轼,已开始从愤懑和痛苦中跳脱出来。
(2)苏轼思想中融合了儒佛道。
他崇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因而淡泊、遗忘、化解、隐逸等思想都会在逆境中生发。
(3)作为豪放派词宗,苏轼个性中蕴藏着乐观的因子。
(4)同时期的《赤壁赋》中已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语,表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物我两化的境界。
3.“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由最初的大雨“穿林打叶声”,到“一蓑烟雨”,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来整体理解,明晰
借喻之意和托寓之情。
)
【课堂疑问】因为站在低处,所以渴望更高
1.围绕“雨”字,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雨中和雨后,你认为上下阕的主旨句分别是哪两句话?为什么?(在学生提出主旨句后,引导他们讨论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其中人生况味。
)
点拨归纳:
上阕:“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关键词是“任”,含放任自由之意。
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
面对风雨,不惊不避,不哀不伤,显示了词人的人格光辉。
此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阕:“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关键词是“归”或“无”。
心中无雨晴,纵然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也左右不了词人的心境了。
此句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2.有人说“归”字是全词的核心所在,并可从中窥见词人的文化性格,你怎么理解?苏轼的“归”和陶渊明的“归”能否划等号?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拓展,从更深层次理解词之意蕴及词人之精神。
)
点拨归结:“归”字贯串于词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
“莫听”“徐行”,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竹杖”“蓑衣”,这种退隐之思是归;“也无”,这种超凡拔俗也是一种归。
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
如“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又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还有“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吾乡何在?在心安处,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苏轼是归于“心”,陶渊明是归于“田园”。
联系前面说的“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心灵驿站,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自解与超脱,是中国文人最后可退守的精神家园。
【课堂小结】善于总结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小沈阳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
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宝贵,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
【限时训练】希望是水,滋润干涸的人生;希望是火,燃烧奋斗的信念“他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
”请借鉴这种评价方式,写一段你对苏轼其人的认识和评价。
【课后作业布置】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流利、有感情背诵本词。
2. 化用词中语句,写一句标题式的话,要求与自己的人生相观照。
教师示例,如“莫听风雨,我且徐行”,提示学生注意语言的涵蕴与灵动。
教师以自己化用的句子与学生交流,例如: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吟啸且徐行吧
●化千般风雨为万般晴明
●我有竹杖芒鞋,何惧风霜雨雪
●智者人生无雨晴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