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有效整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有效整合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每一个一线语文教师的共同心愿。个人觉得,我们身边有最好的资源——课文。课文,就是一篇篇优秀的范文,是习作的最好蓝本。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如是说。阅读与写作犹如人体的呼吸吐纳一样,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剥离了阅读谈写作,无异于纸上谈兵,这样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水平难以提高,缺乏足够的阅读储备垫底,更无法写出内涵丰富的文章。然而,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偏偏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为寻求常识而单纯解读文本,为应付作文考试而编制教学套路,语文教学逐渐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不少老师为没有系统的写作教材而费心劳神,往往感到作文教学难以入手,很多学生不会学以致用,不懂得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分,写起文章来一编二凑三造假,成了语文教学中令人头疼的“灰色风景”。而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经典篇目,其文思、内容、表现手法有很多可取之处,完全应该成为学生写作的优秀范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任务做了清晰地阐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

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向“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更强调指出: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关注文本“写什么”;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本“怎么写”,关注这样的内容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在教上下功夫,活用教材,将两者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阅读课文的学习,掌握习作的方法与技巧,并引导学生将习得的方法迁移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最终实现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双轨并行。

1、品味教材魅力,激发写作兴趣

编者为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篇篇文质优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的课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的美,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发现优美的文章如此吸引人,打动人,故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和兴趣。

如《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秀丽的景色,那

如诗如画、宛若仙境一般的美景深深吸引着同学们。庐山云雾的魅力不正是来源于作者笔下的优美文字吗?我们是否也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呢?我想,在学生对课文词句深刻体会和产生美感享受的一刹那,一定会怦然心动,跃跃欲试,写作冲动和热情定会油然而生吧!

2、丰富语言积累,夯实写作基础

课堂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学生多读多背,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的留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摘录优美的词、句、段,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众所周知,词句是文章的砖瓦,长期积累,久而久之,词汇丰富了,写文章就得心应手了。

如《北大荒的秋天》,课文把天空中的流云写得非常生动,我让学生朗读背诵,并摘录相关的词句,学生在读写中受到了启发,明白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才能把景物写活了。

3、提供质疑契机,培养写作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会学习的人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及时培养学生的想问、敢问、会问、善问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职责。

如教学《槐乡五月》一课时,我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有学生说:“课题为什么不叫《五月的槐乡》?《槐乡五月》写景还是写人……?《槐乡五月》一文有什么最吸引人的地方?为什么?”读了课文后,我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质疑。如:五月槐乡是槐花的季节,更是孩子们的季节”一句,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呢?从而让学生在质疑中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又比如课文中的“一阵风飘

过”,可抓住“飘” 让学生领会作者的遣词造句的恰如其分,独具匠心。有时候也可抓住文中数据或例子进行质疑,领悟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问题是什么。这样做既尊重学生主体,又提供了“发问”的时空。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疱,因为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没了,学习主动性也没了。教师除了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还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时空,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中争辩,在极富情趣中思索,在穿越时空中想象,从而打开创新表达之门。

那么,怎样将写作指导与阅读教学作有效整合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种可供操作的形式:

渗透写法指导:

1、初读课文——学会谋篇布局

如《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初读课文”的教学片段。

师:课文写了徐悲鸿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板书“励志学画”)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师板书“原因”)

生2:我想知道徐悲鸿怎样学画?(师板书“经过”)

生3:我想知道徐悲鸿励志学画之后怎样了?(师板书“结果”)

师:我们写一个人要通过一个典型的事件,把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写出来。通过初读课文,教师可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然后让学生

带着疑问读课文,这样,把阅读与写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精读课文——学会语言表达

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经典范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而且要有意识地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例如《学棋》一课,我让学生学习先概括后具体写人物的写作技巧。

师:瞧,就是这两个学生,你们觉得他们学得怎么样?

生1: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另一个学生心不在焉。师:(板书“专心致志、心不在焉”)你们能不能换一些词?

生2:一个学生全神贯注,另一个学生心神不定。

生3:一个学生一心一意,另一个学生三心二意。

生4:一个学生聚精会神,另一个学生漫不经心。

师:大家用的成语都很简洁,很概括。你们能说说他们各自的具体表现吗?可以从动作、神情去观察。(指着插图)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穿红色衣服的学生。

生5: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老师。

生6: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他托着下巴,眉头紧锁,好像在思考。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专心致志的学生的呢?(生读有关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