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9年级下】导学案:21.《曹刿论战》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1、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体会文章的详略处理。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时数:4课时。
课前预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
牺牲玉bó()小信未fú()望其旗mǐ()登shì()而望之下视其zhé()2、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A、既克,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B、民弗从也()战则请从()C、肉食者谋之()公将驰之()3、《曹刿论战》选自,这部书传说是时期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课文叙述的齐鲁“”,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第一课时一、激趣定标。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战役,他们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成为典型的案例。
想一想,你能说出几个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战争论述。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1、正音曹刿()小惠未徧()夫()战,勇气也下视其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小信未孚()望其旗靡()2、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小惠未徧2、一词多义。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安能辩我是雄雌()请曹刿请见()从战则请从()战则请从()民弗从也()故公问其故()以何以战()故克之()必以分人()3、词类活用神弗福也()公将鼓之()4、古今异义又何间焉古义:今义:肉食者鄙古义:今义:牺牲玉帛古义:今义:弗敢加也古义:今义:必以信古义:今义:小大之狱古义:今义:虽不能察古义:今义:再而衰古义:今义:忠之属也古义:今义:可以一战古义:今义:5、文言句式(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再而衰。
()(3)、倒装句何以战?()三、当堂检测(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1.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 )3.神弗福( )4.再而衰( )5.牺牲玉帛()6.望其旗靡( )7.小大之狱() 8.何以战()9.公与之乘() 10.夫战,勇气也()(二)、解释下列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忠之属也4、夫战,勇气也5、彼竭我盈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锁定目标目标:1.识记《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2.学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评析人物形象。
4.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忠君爱国的精神。
【学习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实虚词。
2.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学习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学习写作方法。
一.预习巧导航:1.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写作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的邻国,齐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是较弱小的诸侯国。
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
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遭牵累,都出奔他国。
公子小白出奔莒jǔ国,公子纠出奔鲁国。
齐襄公被齐国大臣杀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
莒国和鲁国都各自护送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回齐国。
公子小白抢先到达齐国夺得君位。
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当上国君后,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进攻鲁国。
鲁国被迫出兵抵御,战于鲁国长勺。
(本篇所记即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4.知识链接(1)战国时期四位有名的政治活动家,皆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世,他们分别是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君子之首)、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时称"战国四君子"。
(2)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如《国语》《战国策》,《国语》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2、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丹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3、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1、 理清行文思路。
2、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难点】1、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 学习课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课前预习】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
曹刿( ) 又何间焉( )鄙( 玉帛( ) 登轼( ) 靡( )2、 字词积累:A 、古今异义(画线词语):齐师伐我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016年贵港市中考题)⑤ 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 曹刿认为 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 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B 、词类活用(画线词语):神弗福也 C 、一词多义:公将鼓之请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故 公问其故 故逐之从 民弗从 战则请从D 、 3通假字:小惠未徧:通 翻译下列句子。
遍”普遍,遍及徧()盈( )肉食者鄙必以信忠之属也辙( 再而衰(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4、第一段中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作战的先决条件5、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哪里?7、中考考题再现(2016年贵港市中考题)A:解释词语:孚B、翻译:忠之属也。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第2课时导学案

21.《曹刿论战》第2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理清行文思路。
2、能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1分钟)同学们,齐鲁长勺之战,弱小的鲁国却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史书上又是如何记载这一史实的?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深入研析《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其原因。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能理清行文思路。
2、能分析人物形象3、体会课文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大屏幕出示,学生说出)二、合作探究,读研思文(15分钟)(一)议一议,理清思路仔细读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编,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这属也,可以一战】③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公将鼓之”至“遂逐齐师”。
或者“彼竭我盈”时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即讲在“彼竭我盈”时进行反攻。
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即讲在“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⑤战争过程中,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辙而望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二)辩一辩,赏析人物认真研读全文,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注意文中写曹刿的句子,想一想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答)曹刿是一个爱国远谋的军事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导学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及文言虚词。
2、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背诵全文。
难点: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学法提示】:合作探究法。
展示展讲法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背景2、读准下面的字注音:刿()又何间焉()鄙()弗敢专也()小惠未徧()玉帛()小信未孚()公与之乘()辙()轼()旗靡()3、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解释加黑字词。
“肉食者()谋( )之( ),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 ),“衣食所安( ),弗敢专( )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 )玉帛( ),弗敢加( )也,必以信( )。
”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 )也。
”公曰:“小大之狱( ),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
公将驰( )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 ),登轼( )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重点句子翻译:①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译文: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文:④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文:同伴评价:二.当堂学习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每段大意,梳理文章结构【我的问题】:学科长评价:评价日期:《曹刿论战》问题解决——评价单班级:姓名:组名:设计教师:陈瑞侠审核人签字:戚明亮【生成的问题】1.2.【预设问题】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学科长评价:【当堂检测】1.本文选自《________》,这本书的作者相传是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它是根据鲁史写的一部_______体史书。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文档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曹刿论战》导学案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 整体感知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
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的言论,阐明弱国在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二)学法引导查找有关长勺之战的材料,了解背景,以助于理解文章。
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养整体感知的能力,注意积累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另外对本文在写作上记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特色要着重体会。
(三)审美鉴赏周密严紧的构思美本文的篇幅极其短小,却将复杂的长勺之战这一事件,介绍得井然有序,清楚明白,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对文章结构的精心安排。
课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战前鲁国的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为线索,各部分间又注意了巧妙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紧、周密。
如第一、二两部分用“请战”和“从战”过渡和衔接,第三部分用“既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显得十分自然。
前后照应的地方,如第一部分“何以战”和“可以一战”相照应;第二部分中两个“未可”和下文两个“可矣”照应;第三部分中“辙乱”“旗靡”与上部分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相照应等,上系下连,严紧周密。
(四)重点难点突破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析]本题一题三问,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共3篇

《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共3篇《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1《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篇兵书。
它是由公元前4世纪末,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军师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中的章节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兵书中最为经典的之一。
《曹刿论战》的主题是谋略和战略,它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主要从几个方面介绍《曹刿论战》。
一、《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曹刿论战》是一篇关于战争和战略道德的论文。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两个国家开战,一国的将军曹刿用毒计赢得战争并效仿解放自己的父亲。
文章中不仅涉及到战术的思考,还涵盖了道德准则,如忠诚、正义与慈悲等等。
其以背叛而赢得胜利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以智取胜”的智慧,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
二、《曹刿论战》背景公元前4世纪,春秋时期后,战火纷飞。
国与国之间的争斗不断,孙武于是著写了《孙子兵法》。
这部著作非常具有指导性,很早就成为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经典。
《曹刿论战》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刻画了时代的背景和人们的思想。
三、《曹刿论战》论点孙武认为:胜负在于军心,关键在于决策。
培养军心与采取决策是一个指挥战争的关键。
因此在战争中,只有建立领导权和培养军心,才能够使得自己的一方获得优势。
在此基础之上,军队才有可能实现胜利。
《曹刿论战》说明了这一思想,其中的故事极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以楚国、齐国为例。
曹刿计算了敌人的水源并下毒敌人的水源,齐国军队因缺水而败北,最终楚国获胜。
这场战争反映了孙武的军事思想,也为我们教授了指挥战争的重要性。
四、《曹刿论战》的历史意义《曹刿论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纪实文献的作品,在文学、军事等领域均具有历史价值。
也是古代战争史上不可被忽视的重要篇章。
因此,《曹刿论战》的独特价值不仅是体现在古代军事学,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曹刿论战》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曹刿论战》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把握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知识拓展(一)作者简介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二)《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悼公二十七年)。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写作背景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初,齐国军队进攻鲁国。
鲁人曹刿往见鲁庄公,询问其作战的理由。
鲁庄公以平时用与臣下分享及祭祀时不滥设祭品为理由,均未被曹刿接纳。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曹刿论战》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曹刿论战》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和内容,掌握主要的人物和事件。
2.理解文章中夸九五之言的含义,学会运用夸张手法写作。
3.学会通过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来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意识,让他们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引入话题:告诉学生课文来自《战国策》,简单介绍《战国策》。
2.提问:你了解《战国策》吗?对这本书有什么了解?3.导入:告诉学生本课要学习《曹刿论战》,并提问:你们知道曹刿是谁吗?他在《战国策》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二、自主学习(30分钟)1.让学生阅读课文《曹刿论战》。
2.学习相关知识:(1)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内容:向学生介绍《曹刿论战》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解释夸九五之言的意思:告诉学生夸九五之言是夸大的说法,是一种修辞手法。
(3)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中的对比和比喻的运用。
三、合作探究(20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曹刿的话是否恰当,夸九五之言的用意是什么?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四、拓展延伸(20分钟)1.整理思路: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梳理出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2.讨论问题: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1)曹刿为什么要用夸大的语言说话?(2)曹刿的论战有哪些特点?它为什么能够起到一战定乾坤的作用?(3)你认为曹刿的胜利有没有偶然性?为什么?五、课堂小结(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成果。
2.老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得出本课的学习要点和体会。
【导学案答案】一、导入新课1.学生回答问题。
2.告诉学生本课要学习《曹刿论战》。
提问:你们知道曹刿是谁吗?他在《战国策》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答案略)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
2.解释夸九五之言的意思,并让学生思考文章中夸九五之言的用意。
九年级语文下册21曹刿论战导学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积存文言文经常使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二、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a【学习重点】一、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二、体会课文剪裁适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难点】一、明白得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二、学习课文对照衬托的写作手法。
【自主预案】一、给以下加点的字注意。
曹刿()又何间焉()鄙()徧()玉帛()登轼()辙()盈()靡()二、翻译以下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捐躯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分层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份:():第二部份:():第三部份:():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课内探讨案】2.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窗们,咱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
大伙儿明白贫困掉队的中国什么缘故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咱们是正义的,反入侵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一起抗日。
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确实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从中探讨它的缘故。
本节课咱们的学习目标是:分析文章内容,探讨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缘故。
3.自主探讨,释疑解惑。
(一)读文一、整体感知,注意句子的节拍。
二、同窗们再读,注意圈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然后教师点拨。
(二)研文一、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缘故是什么?②鲁庄公以为战前的预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判他的预备的?③在战争中,曹刿是如何帮忙鲁庄公选择反扑机会的?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说明分几层意思?二、细读全文,试探回答以下问题。
①本文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如此安排有什么益处?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③综观全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④战争进程中,曹刿什么缘故要“下视其辙,登辙而望之”?⑤“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不是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三)思文一、想一想:曹刿是如何论战的?鲁庄公的“鄙”表此刻哪里?2.思一思a.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缘故是什么?b.鲁庄公真的很鄙吗?(四)说话一、学习了本文,你对文中的两个人物是如何评判的?请以“我喜欢曹刿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我喜爱(不喜爱)鲁庄公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二、“读人省身”“读史明智”,品评曹刿、鲁庄公后,你读课文又有些什么心得呢?请以“读《曹刿论战》一文,我知道了_____”说话。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2.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一课时●重点:1.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2.给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小惠未徧.( ) 辙.( ) 小信未孚.( ) 望其旗靡.( ) 牺牲玉帛.( ) 轼.(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齐师伐..我( )( ) (2)齐师败绩..( ) (3)弗.敢加.也( )( ) (4)彼竭我盈.( ) (5)虽.不能察( ) (6)小信未孚.( ) (7)望其其靡.( ) (8)可以..一战( ) 4.对照注释,翻译下面句子。
(1)肉良者谋之,又何间焉?(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一介布衣,在国家危急时刻,他能挺身而出担当起拯救国家的大任,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具体表现,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再举两例。
6.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图示合问线 .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请见—— ——参战—所作,近人认为是战—。
2.以事物发展为线过根括情节:庄公迎战一一胜战一。
问题二:熟读成诵,疏通积累。
对照文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全文,注意重点文言知识积累。
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2.解释下面加点多义词。
.也(1)故故.逐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1)小大之狱.古义:今义:(2)牺牲..玉帛古义:今义:(3)肉食者鄙.古义:今义:4.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神弗福.也:(2)公将鼓.之:(3)忠.之属也:(4)下.视其辙:5.句式: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

【注释】 太根:指曹操。 比:连续。 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 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⑤促:赶快。 亟(jí) :赶紧。 敌:对手。 纵:纵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
课题
曹论战
课型
复习
日期
点拨
与
总结
教学设计
【明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句的意义及文意。(重点)
2、训练中考题型,积累技巧,提升能力。(难点)
【独学】
一、基础知识
(一)《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春秋时期的编年史,相传作者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左丘明。
课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2)公令疏军而去之()
2.下面句中画线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
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闻寡人之耳者
3.翻译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文段理解。(6分)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和鲁庄公的“”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曹刿论战》学案
教师寄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重点)
2.了解《左传》,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
的原因。
(重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
文的主旨。
(难点)
学习过程:
一、文本链接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知识积累
1、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小信未孚.()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彼竭.我盈()夫.大国,难测也()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弗敢加.也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既克.
(8)望其旗靡.
3、解释下面的古今词语
玉帛古:今:
(1)牺牲
..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古:今: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今: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古:今:
(5)一鼓.作气,再而衰古:今:
(6)忠之属.也古:今:
4、翻译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4)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
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2、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3、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四、合作探究
1、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