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黎平县侗族童谣歌曲的传唱与传承

合集下载

侗族大歌生存与传承模式

侗族大歌生存与传承模式

侗族大歌生存与传承模式一、侗族和侗族大歌“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因为没有专门的侗文,侗族人用有韵律的歌唱,传承了他们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

作为侗歌最精华的组成部分,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载,直接而生动的表现侗族文化,将侗族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婚姻家庭、习俗文化等方方面面传承给后人。

在侗族地区学习唱歌就像是汉人学习文化一样,不会唱歌的人就如同没有接受文化的人,会被人瞧不起。

“后生会找不到媳妇,姑娘嫁不出去”,“只有会唱歌,会种田,才有出路”。

可以说,人们对于侗歌的热情源于一种身份的认同。

侗族人民世代喜欢唱歌,在那些没有电视、电脑的年代里,人们的唯一娱乐就是唱侗歌。

二、侗族大歌的形式(一)侗歌唱歌内容侗族大歌歌唱自然、歌唱劳动、歌唱友谊和爱情,反映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侗歌按内容可以分为:(1)对歌。

这是最常用、最普遍的的歌,不管何种场合都可以用的歌。

(2)情歌。

流行于年轻人之间,有时候老年人之间也会唱,但是很少用于跨代唱歌。

现在也有跨代唱歌,现在的年轻人由于唱歌的经验少,跟别人对歌的时候对不上,父母就在背后出主意,但有种作弊的嫌疑。

(3)河歌。

归类于情歌类,但是唱调不同,以抒情为主,不需要琵琶,不一定在古楼上唱歌。

(4)认祖歌。

讲述本民族历史。

(5)叙事歌。

记一个地方的历史、故事。

这些歌多是自己现场编造的,唱出来的歌就好比是用文字写出来的美文。

(二)侗歌演唱地点(1)鼓楼。

真正的侗族大歌,必须要在鼓楼中进行,要有对垒才叫大歌。

所谓对垒就使鼓楼是侗寨的象征,鼓楼文化可以说是侗族文化的缩影。

侗族素有建寨先建鼓楼之说,鼓楼是一个公共场所,除聚众议事外,它还是重要的娱乐休闲场所,是大歌演唱和传承的重要场所。

一般重大节日活动的对歌大都在鼓楼中进行,连续唱唱三天三夜。

(2)民宅。

大多情况下唱歌是家中的一种聊天方式。

侗族的民宅是木制吊脚楼,过去几个女孩子相约在吊脚楼上纺纱、织布的场景时常出现,她们边聊天边劳作,兴起时唱着侗歌。

贵州侗族大歌

贵州侗族大歌

贵州侗族大歌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引言:贵州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群体,以其丰富的文化艺术而闻名。

其中,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口头传统艺术。

本文将介绍贵州侗族大歌的背景、特点以及传承与发展情况。

一、贵州侗族大歌的背景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

侗族大歌以自然界为题材,并取材于农田劳动、生育、婚嫁、祭祀等社会活动,是侗族人民表达情感和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二、贵州侗族大歌的特点1. 音乐风格独特贵州侗族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音乐风格独特,既有悠扬的旋律,又有独特的音调和节奏。

传统上,侗族大歌是通过口传和耳闻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因此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和地域特点。

2. 多样的演唱形式贵州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

除了常见的独唱外,还有合唱、对唱等形式。

合唱形式中,通常由一名主唱带领,其他人以和声的方式参与演唱;对唱形式中,两位歌手交替演唱。

3. 歌词丰富侗族大歌的歌词通常是由侗族人民自己创作而成的,以侗族方言演唱。

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社会风貌。

歌词中常常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的困境与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

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语言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冲击。

在城市化进程中,年轻一代往往离开农村,接受现代教育,从而导致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2. 传承的重要性然而,侗族大歌作为贵州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传承侗族大歌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文化,还有助于丰富和拓展中国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3. 传承与发展的措施为了促进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侗族文化的宣传推广,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提供适当的场所和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

浅析黎平县侗族童谣歌曲的传唱与传承

浅析黎平县侗族童谣歌曲的传唱与传承

摘要童谣是孩子们唱短诗,强调节奏,强调节奏等,这通常是通过广泛的口服形式分发。

黎平侗族童谣歌曲中,有很多被按照传统的仪式过程成语流传童谣的,有些是根据历史事件进行处理。

彝族儿歌的歌曲在彝族居住的黎平县大小村庄广为流传。

彝族人用自己的语言唱歌,语言清晰易懂。

侗族童谣歌曲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黎平县侗族童谣在慢慢消亡,说明了侗族文化的不断淡化,所以,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侗族地区的童谣儿歌进行保护对传承侗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黎平县侗族童谣歌曲的特点、童谣歌曲发展的现状、童谣歌曲的作用三个方面入手,对黎平县侗族童谣歌曲的传唱与传承展开研究,然后提出一些如何更好传承和发展侗族童谣歌曲的建议,为黎平县侗族童谣的传承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关键字:黎平县;侗族童谣;童谣传唱一、引言童谣,贯穿于孩子的童年生活,它承担了孩子们太多的快乐时光,它在孩子的心目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动画和玩具等,童谣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一个健康,积极的童谣歌曲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为农村孩子学习的思想和道德。

这是一个很好的朋友的孩子幸福成长,影响儿童的思想道德,并在他们未来的行为发挥了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黎平侗族童谣歌曲在黎平县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儿童们的成长过程中的歌、它是孩子们童年生活中的诗。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黎平侗族民间童谣的传唱:民间童谣的特点、功能和现状、解决措施和建议,分析了优秀的黎平侗族民间童谣对现代黎平县的教育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童谣歌曲的特点第一,童谣歌曲取材贴近现实生活,简单的内容和简单的思想是其重要特征。

童谣是孩子童年时期演唱的歌曲。

随着孩子长大,他们的感知能力增强,慢慢发展成模仿成人的言语运动,直到他们终于学会了童谣的歌唱。

并从中获得知识和审美享受。

童谣歌曲在内容上相对比较显浅,很容易被幼儿们理解,用单纯简洁的话语描述事件,说明一般事物的道理等。

第二,童谣歌曲拥有想象较为丰富的内容,情趣感十足。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摘要】侗族有三大国宝——鼓楼、花桥和大歌。

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2009年9月30号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珍贵的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然而,在一连串的光环背后,侗族大歌却正面临着后继无人,乃至失传的尴尬境地。

本文主要是探讨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侗族大歌;保护传承;措施侗族大歌是一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多人合唱形式,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

侗族大歌在其传承体系中,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民俗习歌,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如今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孕育侗族大歌的环境正在被蚕食。

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侗族大歌这块文化瑰宝要如何才能得以保护和传承呢?一、侗族大歌传承困境民俗对民间文艺的影响除一般表现为整体效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某一文学艺术总是深深扎根于某一民俗环境之中。

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侗族大歌,这和侗族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

侗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团结的民族,他们的各种民俗活动都以集体为主,例:集体做客、集体对歌等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友谊、团结、爱美和群体意识较强的文化精神,也是侗族审美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即在直觉状态中去体验爱情、人生;发现、领悟、寻觅、感叹人生的究竟和意义,同时也展现出侗族人民对人生的执著、热爱和追求。

这些民俗和民俗精神就是侗族大歌生存的良好土壤。

当今民间传承所遇到的问题:由于外出人口增多,歌班数量减少;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教育的普及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和大歌的教育功能淡化,歌师的地位受到挑战,教歌的积极性受损:在文化交融过程中,休闲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导致民俗活动衰减,而且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

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分析

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分析

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分析发表时间:2018-08-27T11:28:39.800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8月作者:杨世英[导读] 侗族大歌属于原生态民间文化艺术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侗族大歌的继承和发展对我国精神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榕江县文化馆贵州榕江557200 摘要:侗族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属于我国重要的传统民族音乐,主要分布在桂北、黔东南等南侗地区,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影响,已经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属于原生态民间文化艺术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侗族大歌的继承和发展对我国精神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侗族大歌在实际传承与发展当中遇到了各种冲击,需要积极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促使这一重要的文化形式得到更好的保护,并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

关键词:侗族大歌;传承;发展前言我国的少数民族数量众多,且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各个民族的文艺歌舞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生活和劳作过程中创作出来的重要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属于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对侗族大歌实现有效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侗族大歌的继承带来了重要冲击,有必要积极采取必要措施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以及发展。

1.侗族大歌概述侗族大歌在侗语当中称为“嘎老”,而“噶”的意思就是歌曲,“老”的意思是众多声音且声音宏大,所谓侗族大歌,其实就是指侗族民间成员多声部和唱歌的总称。

侗族大歌源于民间合唱音乐,其历史悠久,演唱艺术和歌曲旋律都较为独特,基本上都没有伴奏和指挥,侗族大歌在演唱当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多声部,在侗族民间歌曲当中最具艺术价值[1]。

侗族大歌同时对侗族的婚恋嫁娶、社会形态、文化继承以及精神支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2.侗族大歌在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2.1民族语言日渐缺失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促使侗族地区城乡加快了一体化发展,城市的快速建设促使侗族原始民族村寨发生了巨大转变,侗族人民生活环境发展具有改变并且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侗族语言的使用几率越来越少。

从侗歌教师口述实录看侗族大歌传承状况.doc

从侗歌教师口述实录看侗族大歌传承状况.doc

从侗歌教师口述实录看侗族大歌传承状况:贵州省黎平县岩洞村素有“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第一乡”的美誉。

2010年5月21日,笔者一行人赴岩洞村对当地的侗族大歌现状进行考察。

本文结合岩洞村中学两位侗歌教师兰承红、吴国美的口述实录,客观的详述考察结果的同时,结合侗族大歌50年来的研究情况深入思考岩洞村的侗歌现状。

关键词:岩洞村;侗歌;口述实录2010年5月21日,在中央音乐学院韩宝强老师带领下,笔者一行人赴贵州黔东南黎平县岩洞村,对当地侗族大歌的现状进行考察。

24日中午进入岩洞村,22名学生盛装演唱着《拦路歌》和《敬酒歌》迎接我们一行13人。

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对侗族大歌进行声学测量,在对音乐本体的分析中,解读侗族大歌的多声特性。

在为期两天的调研中,我们共对3支歌队进行声音采录:岩洞中学学生歌队、岩洞村青年女子自组歌队、岩洞村中老年妇人自组歌队。

录音结束后,我们分别给学生歌队和青年女子歌队发放调查问卷,以便了解歌队成员的基本信息和演唱经历。

此外,5月24日录音结束后,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岩洞村侗歌沿袭现状及岩洞中学侗歌教习情况,笔者与中国音乐学院09级硕士生刘惠敏对岩洞中学的侗歌教师吴国美和兰承红进行采访。

一、采访实录采访时间:2010年5月24日采访地点:黎平县岩洞村岩洞中学被采访人:兰承红、吴国美(贵州省黎平县岩洞村岩洞中学侗歌、侗语教师)采访人:王昕(中国音乐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刘惠敏(中国音乐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采访内容:王昕、刘惠敏(以下简称王、刘):您从什么时候学习演唱大歌的?兰承红(以下简称兰):懂事以来就跟家里老人学,后来跟也跟歌师学。

王、刘:你们通常什么时候去歌师家学歌?兰:过年前去得多,每天晚上去歌师家学歌;过年有个习俗,正月初三要在鼓楼唱歌,还要到其他村寨去对歌。

当然平时也会去,晚上没事的时候几个人约好去歌师家唱歌。

王、刘:学校的音乐课只学习演唱侗族大歌吗?兰:基础音乐常识和乐理都上。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侗族大歌是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的瑰宝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侗族大歌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一系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侗族大歌的定义和特点入手,探讨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的有效措施。

一、侗族大歌的定义和特点侗族大歌是指侗族人民在劳动、祭祀、娱乐和生活中创造出来并传唱至今的一种叙事性歌曲形式,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侗族大歌通常由数十名甚至上百名歌手组成合唱团体,分为数个声部,采用对答、间奏和合唱等形式进行演唱。

大歌既包含着对生活的赞美和祝福,又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保护侗族大歌的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侗族大歌的文化和历史研究。

通过深入了解大歌的发展历程、内容和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从而为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指导和研究支持。

此外,加强侗族大歌的传统教育和培训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应该鼓励侗族青年学习和传承大歌,组织专门的培训班和交流活动,提高参与者对大歌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集体学唱和演唱比赛等形式,激发人们对大歌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应当注重收集和整理侗族大歌的音视频资料和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保护和归档。

这些资料不仅有助于保存传统的演唱方法和唱腔,还可以为后代的学习和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同时,亦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侗族大歌的版权保护和管理,打击盗版和侵权现象,确保大歌的传承和发展权益。

三、传承侗族大歌的措施传承侗族大歌需要在传统基础上注入现代元素,培养一支新的大歌人才队伍。

可以通过设立侗族大歌的专业表演团队或学院,向广大侗族青年传授歌唱技巧和传统唱腔,培养专职歌手和演奏人员。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大歌与网络、APP等结合,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

此外,组织举办侗族大歌的各类演出和比赛活动,可以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

侗族大歌传承发展再思考

侗族大歌传承发展再思考
●李 建 华
侗 中 少 0年 历 , 是 代 人 后 、 至 有 多 的史其传 聚 居 在 我 国 贵 州 , 族 已 2民中 一 据 要 古 越 的 裔 今 数 是 国5 族 的 员 主 0

得 起 有 一定
湖南 、 西 等省 , 要从 事 农业 和林 业 生产 。据 民谚称 , 人 广 主 侗
有 宏 大 和 古 老 之 意 。它 是 一 种 “ 低 独 高 ” 音 乐 , 声 部 、 众 的 多 无
规模的青年侗族大歌演唱 馥 瞪驾 族大歌面临失传最主要的原因 黼 鋈 露 唱、 能唱大歌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事 国
族 大歌 传承 的后 续 力量 出现 了断层 现 象

响是 当前侗 瘟偏 大 , 侗
制 ; 究 和制 定侗 族 大歌 歌 手 、 师的奖 励及 命 名政 策 ; 研 歌 将侗
族 大 歌纳 入 学校 的音 乐教 育 体 系之 中 : 掘 、 救 和整 理 濒 发 抢 临失传 的大歌 作品等 等 。这 些举 措 虽取 得 了很 大 的成 效 , 却 也 暴 露 出 了一 定 的 问 题 。
结 合 , 与经 济 紧 密相 关 , 统 侗 歌 变 为服 务 - 经济 的一种 并 传 T -
化 进程 的逐 步 加快 和 中国 改革开 放 政 策的 深入 实施 , 族 大 侗 歌 正面 临着前 所未 有 的现代 文 化 、 来 文化 以及 市 场经 济 的 外 冲 击 , 族大 歌赖 以生存 的经济 环境 和 文化 土壤 正 遭 到前所 侗 未 有 的破坏 , 族 大歌 正面 临着 后 继 无 人 、 临 失传 的尴 尬 侗 濒
境 地。
手 段和途 径 。
当外 来 多 元 文 化 与 侗 族 内 生 的 单 元 文 化 发 生 猛 烈 碰 撞 时 , 族 人 们 欣 然 接 受 了 外 来 文 化 , 放 弃 了很 传 统 的 文 化 侗 而

对民歌传承活动的考察与思考——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部分地区侗族大歌现状

对民歌传承活动的考察与思考——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部分地区侗族大歌现状

对民歌传承活动的考察与思考——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部分地区侗族大歌现状对民歌传承活动的考察与思考——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部分地区侗族大歌现状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侗族的民歌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神内涵吸引着广大的研究者和爱好者。

作为我国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大歌是承载着丰富历史与文化内涵的表达媒介。

为了更好地了解黔东南黎平县部分地区侗族大歌的现状,我进行了一次考察,并对其传承活动进行了思考。

黔东南黎平县是侗族大歌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亲自走访了黎平县的各个侗族村寨,亲身感受了这里大歌文化的浓厚氛围。

首先,我了解到黔东南黎平县部分地区的侗族大歌在演唱风格上都非常独特,旋律婉转动听、高亢激扬,歌词意境深远,积极向上。

同时,每一首大歌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其次,黎平县侗族村寨举办的大歌比赛和传统音乐会也极具特色。

参与的不仅有村民,还有许多外地游客和文化学者,大大推动了侗族大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然而,在考察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现代化的发展,一些年轻人对侗族大歌的兴趣逐渐减少。

许多年轻人选择追求现代流行音乐,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热爱逐渐减少。

其次,在一些村寨中,由于经济发展不够平衡,侗族大歌的传承活动遭到了一些限制。

一些村寨缺乏文化场所和专业的艺术指导,使得大歌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以志愿者为主体的侗族大歌宣传普及工作,特别是针对年轻人。

通过举办大歌比赛、音乐节等形式,吸引年轻人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参与度。

其次,要加强对侗族大歌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文化保护组织,加强对大歌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将其纳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提高社会对侗族大歌文化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另外,政府应该加大对村寨文化发展的投入和政策支持,提供更好的场所设施和艺术指导,为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侗族大歌传承对侗族儿童的教育价值分析

侗族大歌传承对侗族儿童的教育价值分析

侗族大歌传承对侗族儿童的教育价值分析侗族,一个自称以“歌养心”的民族,这“歌”便是闻名于世的侗族大歌。

根据史籍的记录,它已经历时长达五百年之久。

其卓越的艺术价值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作为侗族文化的三大瑰宝之一当之无愧。

然而,纵观前人对侗族大歌的研究,多以音乐学的视角,从纯乐理的专业角度,对侗族大歌独特的音乐形态、乐理特性以及音乐价值亦或是音律结构、歌唱技艺、演出方式等方面作阐释,关于侗族大歌对教育尤其是对侗族儿童教育的影响研究还很薄弱。

因此,本研究将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贵州黎平县黄岗侗寨作为案例,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运用居住式的田野调查方法,深入侗寨,对侗族大歌的内容、歌唱形式、传承方式等作客观且系统的描述,同时,通过实地参与、观察、侗族儿童的生活、成长环境,客观分析侗族大歌与侗族儿童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试图解读侗族大歌在侗族儿童教育方面的重要文化价值。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侗族大歌对侗族儿童的教育功能,并非像传统音乐教育一般,局限在某一种固定的教育模式与教育场地,相反,它是以听、唱、传为主线,以侗族的节庆、集会以及风俗等为重要依托,将侗族文化与侗族儿童的成长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并在此过程中将侗族社会的一整套民族文化历史代代传承。

这样的教育方式与教育过程,有别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将音乐传播与传承与儿童日常生活巧妙结合的无意识、情境化教育,其教育价值不仅体现为侗族大歌在完善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儿童独特的音乐素养与审美情操,优化民族文化传承模式等方面,更对拓展新的教育资源、发展少数民族多样化教育模式、促进儿童教育多元化形态等方面有着重要启示。

贵州黎平肇兴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嬗变研究

贵州黎平肇兴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嬗变研究

贵州黎平肇兴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嬗变研究
贵州黎平肇兴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音乐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黎平肇兴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传承与嬗变是具有一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黎平肇兴侗族大歌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侗族人们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将大歌一代代传承下来。

大歌作为侗族人们表达情感、传承历史、宣扬价值观念的一种艺术形式,被广泛传唱和演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黎平肇兴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特别是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大歌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限制。

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媒体和通讯技术所取代,使得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黎平肇兴侗族大歌的传承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一方面,侗族政府和文化机构通过组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和比赛,推动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一些热爱大歌的侗族人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传承和演绎大歌,使其得到新的发展和传播。

贵州黎平肇兴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嬗变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研究课题。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其中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只有加强对黎平肇兴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的研究,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侗族大歌承载着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精神追求和情感表达,是侗族文化的一面旗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非遗传承现状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侗族大歌传承的现状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

一、侗族大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传统音乐形式的代表作品,流传于侗族聚居的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等省份。

侗族大歌体裁繁多,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生活、劳动和爱情的歌曲,也有叙事抒情、祈愿祈祷的歌谣,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描述了侗族人民的传统生活、信仰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侗族大歌传承现状分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人口流动,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城市工作,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影响。

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也逐渐失效,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越来越少。

2. 传承环境恶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侗族大歌的传承环境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许多传统的村落、民居和村庄在城市化进程中被破坏,许多传统的演唱场所也逐渐减少,这些都给侗族大歌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传承意识淡化: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许多侗族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传承意识逐渐淡化。

侗族大歌的传承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和坚定的信念,但是许多年轻人更愿意追逐时尚、娱乐和消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不够重视。

针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侗族青年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侗族大歌的传承热情。

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文化节庆等方式,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侗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贵州黎平肇兴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嬗变研究

贵州黎平肇兴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嬗变研究

贵州黎平肇兴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嬗变研究贵州黎平肇兴侗族大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也是黎平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肇兴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嬗变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肇兴侗族大歌的传承始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古代侗族社会。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黎平地区已经形成了以大歌为核心的音乐文化。

肇兴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通过几千年的实践探索和创造而形成的音乐体系,它既是一种宗教祭祀的媒介,也是一种社交交往的方式。

侗族人民将大歌与各种民间乐器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舞蹈动作,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

随着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肇兴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大众娱乐的兴起导致了传统音乐艺术的边缘化,侗族人民的音乐传统逐渐被忽视和淡忘。

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传媒的影响也对肇兴侗族大歌的传承产生了消极影响。

侗族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现代音乐和流行文化,对大歌的了解和传承欠缺。

为了保护和传承肇兴侗族大歌,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对侗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和保护,开展田野调查和音乐文献的整理工作,形成专门的音乐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

加强对侗族音乐传统的宣传和推广,组织音乐活动和演出,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侗族音乐人才。

加强侗族音乐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和培训班,让更多的侗族年轻人了解和接触大歌,提高他们对侗族音乐传统的认同和热爱。

在肇兴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嬗变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创新。

侗族音乐人和艺术家开始尝试将大歌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了一些新型的大歌作品,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一些大型演出团队和音乐节目也将肇兴侗族大歌作为重要的演出内容,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粉丝。

肇兴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嬗变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保护和传承这一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考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考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游客提供良好 的旅游体验。
侗族大歌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文化交流
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广和传播侗族大歌文 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学术合作
与国际学术机构开展合作,进行侗族大歌文化的 研究和交流,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跨国合作项目
鼓励和支持跨国合作项目,促进侗族大歌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文化传承方式单一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口 头传承和家庭传承,缺乏创新和变革,难以适 应时代发展。
文化传承环境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侗族大歌 文化传承环境发生变化,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难以维系。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的措施与方法
强化政策支持
01
政府应加大对侗族大歌文化传承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法
融合创新趋势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与现代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 侗族大歌文化新作,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点领域
01
学术研究
加强侗族大歌文化的研究力度,挖掘其历史、艺术、社会价值,为传
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02
教育推广
将侗族大歌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开展特色课程,培养年轻一代对
影响
侗族大歌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都有重要影响。它被视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瑰乐风格对世界音乐文 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现状分析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的困境与挑战
1 2 3
文化传承后继无人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年轻 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兴趣逐渐降低,传 承人才流失严重。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

论《侗族大歌》的传承【摘要】侗族大歌历史久远,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关键词】侗族大歌、文化、魅力、传承《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侗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

含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

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

侗歌的侗语叫“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其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

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可见,侗族大歌在明代就已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

但是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就像是被隐藏在山林、海洋里的一蔟蔟鲜艳的奇葩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一样,日夜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闪耀着熠熠的光芒,直到解放后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期间,才为老一辈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等发现,并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黎平县侗族山区去收集发掘、记录整理。

侗族大歌的奇特魅力是几千年来多方面地逐渐深化的。

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笔者从以下几个有限的方面略作分析。

经济环境的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侗族地区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帝国主义、清朝官吏、封建地主以及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下,侗族人民的生活极端贫困。

浅谈高场侗歌的分类及传承

浅谈高场侗歌的分类及传承

高场侗歌从大角度上可分 为 : 大歌 、 小歌 、 礼俗歌 、 叙事
歌 四种类型。
1大歌分为 : 1 “ ) ( )嘎紧堂 ”译 为“ , 进堂歌 ” ( )嘎所 ” ;2 “ , 可译为 “ 声音大歌 ”它与 “ , 进堂歌” 不多 , 差 只是 “ 声音大 歌” 有 的旋 律是模仿 自然界 ( 、 虫 鸟叫声和河 流的水声 ) 作为标 题 的命 名 ;3 “ ( ) 嘎散堂” 可译为 “ 堂歌” “ 散 ,散堂歌 ” 是所有 的歌 队在鼓楼下 唱歌 , 唱到次 日凌晨一 点钟左右 , 大家手牵
代, 侗族人 民不仅 为劳动 而歌唱 、 为生 活而歌 唱 , 也为爱
情 而歌唱 , 他们 用 自己甜美的歌为生 活更 美好而祝福 , 为 也 甜蜜的爱 隋而祝福 , 高场的侗族人民就是这样的—个民族 。
2 高 场侗歌 的 分类
21从大角度上 的分 类 .
Do g S n s/ hn iu n o g /Z eg Qgi
Absr c a e n t e i v sia in i o h n l g , a t a t B s d o h n e t t Ga c a gVi a e B - g o n l
舞” 等。敬酒歌和芦笙歌 , 是每逢佳 节时( 比如 : 五月端午 、 六
月六 、 春节 )有客人和亲朋好友从远 方来 , , 乡亲们就唱敬酒 歌、 又跳芦 笙舞地来迎接他们 。
22 高场侗 歌的实例分析 . 1 大歌中 的“ ) 进堂 歌” 以声 音 的优美 为 主 , 词 比较 是 歌
手 围着鼓楼下的火把和柱子所 唱的歌种 。
p o l n e t h i o ai n l c l r w t o t wod u e p e ih r s t er wn n t a u t e i u r s b t i o u h wi u h tl n n y h a e r i g t mo t l g a d b e r l a n n . h ei t

浅析侗族大歌的教育传承

浅析侗族大歌的教育传承

浅析侗族大歌的教育传承摘要:侗族大歌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的传承方式十分独特,也行之有效。

民族文化进学校,是一项新的工作,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要借鉴传统的传承方式更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

关键词:侗族大歌;传承;教育因为不使用文字作为记载并传承本族精神的手段,侗族人为自己的无形文化选择了另一种有效的传递方式——歌唱。

如同汉族通过学校教育方式以文字为主要形式传递文化一样,侗族人为自己通过歌唱传承文化建立起了一套严格、有序且完整的社会教育系统。

在大歌传唱区域,大歌的传承和展演便是侗族文化教育系统的中心。

在这一传承体系中,最基础的社会组织是“歌队”寨子里每一个村民都是或曾是某一歌队的成员;传习歌唱的灵魂人物是“歌师”,歌师是寨子里公认的本族文化人并具有特殊的威望和权力,他/她不仅系统的教授歌队如何歌唱,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歌唱教会年轻人认知本族传统并带领他/她们通过歌唱进入社区生活的每个细节。

侗族大歌传承的重要方式是口传心授、歌俗互动。

对于侗族孩子来说,关于歌唱的第一课不是“唱”而是“听”。

在各种空间和时间不间断的聆听,是侗人得以全民歌唱的社区环境保障。

孩子们正式学歌之前一般已有7、8年的听歌经验,大部分歌谣早已浑然于心,待到师傅们轻轻点拨、熟悉歌词,完整的大歌便可以琅琅上口了。

小孩到7、8岁左右,歌师们开始给他们正式教歌,一首大歌的传教步骤基本如下:①教歌词。

歌师用一种在四度音程范围内的吟诵腔朗读,师念徒跟,直到把歌词背得滚瓜烂熟。

②教旋律。

背熟歌词后,歌师开始教全体歌徒唱低音声部的旋律,而后才单独教那些唱高音的歌徒如何在低音的基础上配唱高音。

③教配合。

歌师着重指导两个或三个声部的和谐表现,高音要努力做到一不从众,低音则要控制音量,不能压过高音。

在第一次进鼓楼独立参与对歌之前,孩子们一直把自己看作是潜在的“参与者”。

他们中多数人相信自己有能力用音乐表达自己,而自己的音乐也会被接受。

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所获得的技能是有意义的,这种技能会有效的促进他们在社区中的生活。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口传心授的史诗,被誉为“侗乡之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对策,希望能够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侗族大歌的概述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社会历史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情感。

侗族大歌通常由族中的老艺人口头传唱,其内容涵盖了侗族的民族地理、历史风情、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被誉为“侗族百科全书”。

侗族大歌既是侗族人民的心灵寄托,也是他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侗族大歌以其“见闻说唱”、“歌者村说”、“民歌情景体”、“通俗历史体”等特点,成为古老的史诗形式,其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爱情悲欢、生活琐事等。

在长期的口头传承中,侗族大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成为了侗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二、侗族大歌传承现状1.口传心授传承困难侗族大歌是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进行传承,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侗族大歌的口传心授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许多老艺人去世后,其所掌握的大歌内容也随之失传,导致侗族大歌的口传心授传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现代生活压力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渐普及,侗族大歌的传唱者和传承者逐渐减少。

许多年轻人更加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而对于侗族大歌传承的关注和参与度相对较低,这也使得侗族大歌传承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3.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目前,侗族大歌在保护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承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在一些地方,由于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不力,导致一些珍贵的大歌内容和传承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1.弘扬侗族大歌文化对于侗族大歌的传承,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文化宣传和教育,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摘要:侗族大歌从产生到繁荣和发展的过程,都与自身的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关系。

侗族的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审美意识、社会习俗等决定了侗族大歌的内容和形式,它负载着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流行音乐所不可取代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字: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保护、侗族大歌涵义与分类一)侗族大歌的名称及涵义侗族大歌,名称取自侗语“嘎老”[Gal Laox ]或“嘎玛”[Gal Mags] 。

20 世纪50 年代初开始,音乐工作者把侗族民间多声歌(合唱歌曲)一“嘎老”,译作“侗族大歌”,一直沿用至今。

对于什么是“嘎老” ,尹庐慧在《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学习》一文中,根据三个不同范畴的涵义,将其分为广义、狭义以及本义三种。

尹庐慧认为,广义上的“嘎老” ,即“侗族大歌”,是侗族所有多声部民歌的统称,具有低音、高音两个声部,有时出现三个以上声部的特征。

狭义上的“嘎老” ,是指在特殊礼俗场合,异性歌班在鼓楼里对唱的歌。

本义上的“嘎老”,也叫“鼓楼歌” 。

在民间传统中,人们给歌曲分类并非像很多专家那样以“是否多声部”为标准,而是以歌的词义、唱歌的场合、是否有乐器伴奏等等来分类。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部分专家学者将“鼓楼大歌”划分为“侗族大歌”的一种,其实不然,在黎平侗族大歌又称“鼓楼大歌” ,两者并非从属关系。

二)侗族大歌的分类大歌是侗族多声歌的总称,不同领域的侗人根据大歌的词义、唱歌的场合等来对大歌进行不同的分类。

在黎平,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分为以四大类型:1、嘎所(声音大歌)。

这种歌以强调声音的优美、旋律的跌宕为主,以显示旋律为主,歌词一般较为短少。

“嘎所” 的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之声,其标题(题名)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命名,如“嘎俩” 《蝉歌》。

2、嘎嘛(柔声大歌)。

这是以抒发男女之间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大歌歌种,其特点是歌词多,拖腔部分比较短,旋律有的缓慢、婉转,有的节奏轻快、活跃,如《装呆傻》。

非遗视角下的黎平县侗族大歌传承的研究

非遗视角下的黎平县侗族大歌传承的研究

2021年第12期384经济文化非遗视角下的黎平县侗族大歌传承的研究李薇一、黎平县侗族大歌概述侗族属于贵州省黎平县的一个少数民族,而其侗族大歌也产生于当地的侗族人民。

由于侗语没有具体文字记载,所以侗族大歌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

侗族大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从侗族大歌的歌词来看,它主要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们之间的友谊,所以,侗族人民通常会在村寨走访、各种重大节日、歌队走访、日常劳作休息中进行歌曲吟唱。

2006年,贵州省黎平县申报的侗族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黎平县侗族大歌传承现状(一)传承人现状非遗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活态性,而侗族大歌由于没有具体的文字,所以传承人成为了重要的传承载体。

首先,黎平县的岩洞村现在18岁- 30岁的年轻人中会唱歌的只占 30%, 30岁- 40岁占 80%, 40 岁以上的占 90%, 而从 18 岁以上的会唱的女性占70%左右, 男性只占 30%左右, 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其次,岩洞村40多名男女歌师中,最大的年龄已达90岁,最年轻的38岁;肇兴村的男女歌师大约还有 20 人左右, 年龄最大的 90 岁, 最年轻的35岁,而且由于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唱歌的人少了,他们基本上很少教歌,更不到外地传歌。

(二)传承方式现状侗族大歌目前存在三种传承模式。

第一,亲子传承模式。

侗族的孩子们还在伢伢学语的时候, 其父母就很自然地开始教唱大歌了;第二,师徒传承的模式。

这种传承是在侗歌歌班里由歌师教歌体现的,传统的歌班是按照年龄层次来组合的, 分为男声、女声及童声歌班;第三,自然传承的模式。

这种传承模式是指在侗族的各种节日活动中, 青少年们通过参加演唱活动以及“耳濡目染”使他们自然地学会了侗族大歌。

实际上这是侗族大歌歌俗的体现。

三、黎平县侗族大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民族语言面临缺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童谣是孩子们唱短诗,强调节奏,强调节奏等,这通常是通过广泛的口服形式分发。

黎平侗族童谣歌曲中,有很多被按照传统的仪式过程成语流传童谣的,有些是根据历史事件进行处理。

彝族儿歌的歌曲在彝族居住的黎平县大小村庄广为流传。

彝族人用自己的语言唱歌,语言清晰易懂。

侗族童谣歌曲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黎平县侗族童谣在慢慢消亡,说明了侗族文化的不断淡化,所以,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侗族地区的童谣儿歌进行保护对传承侗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黎平县侗族童谣歌曲的特点、童谣歌曲发展的现状、童谣歌曲的作用三个方面入手,对黎平县侗族童谣歌曲的传唱与传承展开研究,然后提出一些如何更好传承和发展侗族童谣歌曲的建议,为黎平县侗族童谣的传承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关键字:黎平县;侗族童谣;童谣传唱一、引言童谣,贯穿于孩子的童年生活,它承担了孩子们太多的快乐时光,它在孩子的心目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动画和玩具等,童谣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一个健康,积极的童谣歌曲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为农村孩子学习的思想和道德。

这是一个很好的朋友的孩子幸福成长,影响儿童的思想道德,并在他们未来的行为发挥了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黎平侗族童谣歌曲在黎平县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儿童们的成长过程中的歌、它是孩子们童年生活中的诗。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黎平侗族民间童谣的传唱:民间童谣的特点、功能和现状、解决措施和建议,分析了优秀的黎平侗族民间童谣对现代黎平县的教育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童谣歌曲的特点第一,童谣歌曲取材贴近现实生活,简单的内容和简单的思想是其重要特征。

童谣是孩子童年时期演唱的歌曲。

随着孩子长大,他们的感知能力增强,慢慢发展成模仿成人的言语运动,直到他们终于学会了童谣的歌唱。

并从中获得知识和审美享受。

童谣歌曲在内容上相对比较显浅,很容易被幼儿们理解,用单纯简洁的话语描述事件,说明一般事物的道理等。

第二,童谣歌曲拥有想象较为丰富的内容,情趣感十足。

整首童谣歌曲篇幅比较简短,结构比较单一。

因为孩子对孩子周围事物的各个方面的理解比较简单,但对于童谣歌只是口碑而言,所以童谣歌曲一般是空间短而精致,结构比较简单,不宜过于复杂。

常见的童谣,通常只有少数歌词,偶尔可以看一些较长,但不简单明了的歌词。

就连每个句子的字数也不多,大多数都是三到七个字,有的小孩子只要听旁边的小朋友念一两次就能熟记于心。

第三,童谣歌曲的歌词中,语言活泼,比较讲究音韵,孩子们念起来琅琅上口。

黎平侗族童谣歌曲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用游戏类活动的方式来实现的,所以要求童谣歌曲不仅要与游戏相互配合,要表现出童谣歌曲的节奏感以及当地音乐性特征,还要适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顺口诵唱。

从儿童年龄方面来看,他们都比较好动,而且还处于对语言的模仿学习期,这是老师和家庭提高孩子们语言方面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

而比较富有音乐感、节奏感又比较鲜明、有生动形象的童谣歌曲就能引起幼儿去感受其中的美感,并使他们感到愉悦感,从而不知不觉的激发出了孩子们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三、黎平侗族童谣传唱的作用童谣歌曲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在孩子中传唱,其地方特色十分浓厚,同时兼备幽默、和谐、形式简短等特色,是儿童们读起来琅琅上口。

然而,童谣歌曲在儿童教育中主要起到一下几个方面作用:(一)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童谣歌曲充满童趣,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童谣原本出自民间,取材于民间社会的各个生活细节,其中的内容有着满满的童趣意味。

这是儿童喜欢童贞之歌的关键原因之一。

童谣这首歌非常有趣,并且拥有非常活跃和生动的儿童游戏。

在儿童游戏中,孩子们充满活力,充满了内心。

参与游戏活动,儿童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已在游戏中得到充分调动和发展。

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基本日常活动中,儿童最有价值的生长活性,和孩子们的喜爱的活动。

所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黎平侗族童谣歌曲的教授,激发儿童们对其民间文化艺术的强烈兴趣。

下面以侗族儿歌《筑塘歌》为例。

《筑塘歌》是一首知名的侗族童谣,具有典型侗族民歌的特征。

首先我们从①旋律、②节奏节拍、③调式调性、④声部结构等四个方面来分析这首歌旋律部分的特点。

①旋律中,音高时值节奏调式等特点的逻辑排列,是表现音乐最重要的关键手段。

从旋律的角度来看,《筑塘歌》是基于五声音阶。

典型的音乐音调组合是"la do re",它由一个主要的音乐组成,包括一个主要的音调以及它的变体。

这个三音组具有主要下属的明显功能关系。

另外,有"do re mi"的第21小节及其音调组合,然后回到主要的调式主音la,并且音调以旋律的形式被再次强调。

总体来看,侗族童谣《筑塘歌》由五声音阶的级进进行(即大二度和小三度的进行)来使歌曲形成流水般微波荡漾的旋律特点,这和侗族人的生活居住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流水般的音乐进行特点使歌曲的起伏不大,音域也不宽,但却旋律平稳,有一种念诵的感觉,朗朗上口,易于儿童学习,给人一种柔和舒缓的感觉。

此外偶有音程间的大跳与倚音过度,与平稳进行的三音组做出反差对比,加强了音乐的跳动与趣味,进一步增加了儿童对音乐学习的新鲜与趣味。

音符的跳动就像是从时间节拍时间的河流。

它再现了自然界的生动和形象生动,这不仅使音乐的表现更加丰富,而且有机结合人类和自然。

②节奏方面,《筑塘歌》的节奏平稳简单,从纵向来看,两声部之间节奏基本相同,在音乐进行中相互同一制约,加强了演唱时的力量。

歌曲中出现了大量的连音线,体现了旋律进行中某种自由性。

此外,歌曲也用于短命的方式,依靠不同的结构和旋律本身和不同色调的图案表达的跌宕起伏的抒情安排表达了兴趣,使歌曲更加有节奏和让歌手更加强大。

③从风格的角度来看,调式调性方面《筑塘歌》是一首羽调式风格的歌曲,淡淡优雅的风格是羽调式风格音乐本身的独特色彩。

祝凤喈说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韩婴也说羽音可以使人恭敬而好礼。

著名学者赵德义通过研究发现95%以上的侗族歌曲都是羽调式,侗族人民在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选择了羽调式,体会着自然赋予的宁静和平和,尽显了侗族本民族文化独特的气质和性格。

④从声部结构来看,《筑塘歌》的旋律由上下两个声部进行,首先是高低两个声部齐唱,和音在五度之内,色彩稳定和谐。

然后交替演唱一次,并给这首歌的倒影变化旋律,让这首歌充满了立体感和层次感。

加强了旋律对音乐形象的统一塑造。

分析完《筑塘歌》旋律部分的特点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歌词上的特点。

这首歌歌词由实词和衬词两部分组成,事实上,这也是侗族民族音乐的特点。

无论是实词和歌词显示在合唱中旋律的特征在于点和点的组合。

(二)有利于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童谣歌曲音韵和谐,有助于激发儿童审美能力。

黎平侗族童谣歌曲音韵比较和谐,语言相当质朴,节奏也非常明快,语句通俗易懂,还有琅琅上口等特征都比较符合儿童的学习成长特点。

孩子们在学唱童谣歌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发现童谣歌曲中一些美好的东西,因为良好的童谣歌曲是对美好生活表达,以及对美好事物的传颂等。

(三)有助于儿童的情感表达兴趣是儿童学习的推器,通过对黎平侗族童谣歌曲的欣赏和学习,可以让孩子们从中获取到一种无比轻松愉悦舒适的感受。

当孩子在学儿歌的过程中,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发泄自己的情感。

唱童谣歌曲,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表达,孩子们接触的童谣多了就会在遇到与童谣描述的事物相类似的情形时,就会用学来的童谣或者以及创作的童谣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四)增强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黎平侗族童谣歌曲琅琅上口,有助于发展和增强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

黎平侗族童谣歌曲简短易懂,还拥有很好的韵律感,记住容易,吟唱也容易,而且它还是经过很多代人口耳传承至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音乐文化。

儿童们参加游戏活动,可以一边玩游戏一边学东西,这就很好的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在娱乐中学会了交流沟通,增长了各方面的知识。

甚至能达到教育中所提倡的寓教于乐等目的,做到真正的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增强他们的社会认识。

四、黎平侗族童谣传唱存在的问题童谣歌曲自古就有,我们大多数人基本上都是从小唱着童谣歌曲长大的。

在现代社会里,童谣歌曲的传唱模式并不是传统的传唱方式:由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传给小孩了。

在现代,信息丰富,孩子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如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学习。

这些新的传唱形式,让黎平侗族童谣歌曲的传唱更加广泛,使得黎平县侗族和外部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加方便,也更便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但是,也同样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家庭和学校不重视一方面,现代的社会,每个家长都无比的重视儿童教育,但有更多的家长仅仅只看中了应试教育这方面,却把最具民族性的童谣歌曲以及能为孩们带来快乐的童谣歌曲给忽略了。

另一方面,学校在童谣歌曲的传唱方面的教育可以说也是极度匮乏的,自从孩子们踏入学校那一刻起,在孩子们的学习中就只有各种考试,有趣的童谣歌曲多半都是道听途说来的。

(二)缺乏创新和改编在新时代,我们面对的是全新的世界,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也是崭新的,社会上的各种环境都是崭新的,于是,在面对这样的新环境,童谣歌曲也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在儿童文学创作的,我们一定要注意童谣歌曲,整合大量的知识和做事的一些道理来创作童谣歌曲。

不幸的是,这种形式的教育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中。

现在的市面上、也有一些儿童读物,家长为了关爱孩子,这类图书就显得很好销售。

但是,这类书籍是旧作的翻版,严重的缺少新内容。

但在家长以及社会对儿童教育越来越重视的当下,趣味性良好而又能得到广泛传唱的新童谣少之又少。

儿童们喜欢挂在嘴上的童谣,也仅仅只有那么几首而已。

对于儿童来说,每一代人都有些不同的需求,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也已经不同以往了,所以,对童谣歌曲的创作应该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满足当代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求。

(三)不良童谣的负面影响虽然童谣歌曲在黎平侗族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今天看来,有很多孩子并不愿意认真去唱那些陈旧的童谣歌曲。

在孩子们觉得没有新奇有趣的童谣歌曲的情况下,孩子们便开始自娱自乐的创作,并不会考虑什么文化内涵等,只是纯粹的觉得好玩。

如今,许多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他们会唱“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和其他负面情绪的童谣。

现在的黎平侗族童谣歌曲一般情况下还是来自于老一辈人的口耳相传,也有一部分是来自电视节目或者道听途说等。

产生不良童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儿童自身因素首先,有很多儿童对成人们的世界总是怀着一颗探索的心,他们利用自身的好奇心,想更多的了解成人世界。

其次,孩子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因为他们的年龄还小,心智不具备一定的稳定性。

再次,孩子还会对自己的情绪进宣泄,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叛逆心里,心情不好时就利用不良童谣进行宣泄等。

最后,孩子也有寻求刺激的心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玩,为了追求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