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黎平侗族传说故事
侗族民间故事——(带插图)找歌的传说
找歌的传说从前,侗家没有踩歌堂,过节时没有歌唱,也没有舞跳,日子过得象煮菜没有放盐一样淡。
后来,有人提议:凑点钱请人到天上讨些歌来唱吧!大家赞同,很快把钱凑齐了,就公推热心替众人办事的金必去讨歌。
金必不分昼夜,长途跋涉,走了很久,才来到天上。
金必见天门紧闭着,就在门外喊了一声:“开门!”哪料里面没有动静,天门还是紧闭的。
金必又不喊了一声“开门”,顿时天门前尘土飞场,但门仍然紧闭不开。
金必又用力气喊了一声“开门”,天门才吱吱呀呀动了。
看守天门的雷母娘娘慢腾腾地走出来问道:“谁在门外大喊大叫?”金必答道:“是我,从地上来的。
”“来做什么?”“来讨歌的。
”金必话音刚落,天门打开了。
雷母娘娘说:“你自己到歌堂去年吧!”金必走到歌堂,看见许多仙女正在唱歌跳舞。
金必看呀看呀,越看越爱看,一连看了七天。
天上一日,地上一月。
地上的人等了七个月还不见金必回来,又派相金、相银和古赛三人上天寻找金必。
天上的歌舞种类很多,各种歌都悦耳动听,金必样样都想学,一下子怎么学得完呢?正在这时,相金、相银和古赛来了。
金必好喜欢,就带他们一起去讨歌。
他们问仙女,仙女说:“你们去找歌师吧!”他们去找歌师,歌师说:“我不能作主,你们去问天上管事的老人吧!”他们找到了天上的老人。
一帮老人正在鼓楼里围着火塘抽烟。
金必上前,恭恭敬敬地说:“我们是从地上到这里来讨歌,请给我们一些歌吧!”老人嘁嘁嚓嚓商量了一番,一个白胡子老人开口了:“地上的年轻人,给你们一些耶歌吧!但是,你们要付三百两银子给我们修鼓楼。
”金必满心喜欢,四个人商量一下,说:“好,就给三百两银子。
不过歌,你们要给最好听的,要多给一些。
”老人说:“只要你们拿得动,尽管拿好了。
”他们把银子给老人,用两根粗杠子把歌抬走了。
歌是用藤条绑在木杠上的。
他们走出喜鼓楼不久,藤条松了,歌从杠子上掉了下来,撒满一地。
他们赶忙歇脚,把歌捡起来,又用包头巾把歌牢牢绑紧,继续赶路。
他们走过曲曲折折的巷道,走到天门外高高的石阶时,突然卷来一阵狂风,包头巾被风刮跑了,歌也被吹得无影无踪了。
侗族的民间故事
侗族的民间故事“哎呀,奶奶,给我讲讲侗族的故事嘛!”我缠着奶奶说道。
奶奶笑着摸摸我的头,说:“好呀,那奶奶就给你讲一个。
”在一个侗族的小村庄里,生活着一群善良勤劳的人们。
有一个叫阿木的小男孩,他特别调皮捣蛋,但也有着一颗无比好奇的心。
一天,阿木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玩耍,突然看到一棵大树下有个奇怪的东西。
“那是什么呀?”阿木好奇地跑过去。
小伙伴们也都围了过来。
“好像是个盒子。
”一个小伙伴说。
阿木伸手就去拿,“哎呀,别乱动!”另一个小伙伴喊道。
可阿木才不管呢,一下子就把盒子打开了。
哇,从盒子里冒出一道奇异的光,接着出现了一个小精灵。
小精灵气呼呼地说:“谁让你们打开我的盒子呀!”阿木一点也不害怕,反而笑嘻嘻地说:“小精灵,你从哪里来呀?”小精灵傲娇地扭过头,“哼,我才不告诉你们呢!”小伙伴们都围过来,七嘴八舌地和小精灵说话。
“小精灵,带我们去好玩的地方呗!”“对呀对呀,带我们去冒险!”小精灵被他们吵得没办法,只好说:“好吧好吧,那我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
”于是,小精灵带着阿木他们来到了一个山谷里。
这里有美丽的花朵,还有清澈的溪流。
“哇,好漂亮呀!”阿木惊叹道。
他们在这里尽情地玩耍,忘记了时间。
直到天黑了,小精灵说:“我要走啦,你们也快回家吧。
”阿木他们依依不舍地和小精灵告别。
奶奶讲完故事,笑着问我:“宝贝,这个故事好听吗?”我开心地说:“好听,奶奶再讲一个嘛!”奶奶点点头,又开始讲起了另一个侗族的民间故事……我真的好喜欢这些充满神奇色彩的侗族故事呀,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的童年!。
关于节日的民间故事
关于节日的民间故事我国有许许多多的节日。
那你知道关于节日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关于节日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节日的民间故事:纳西族火把节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纳西人按古规一连要过三天的火把节,点三个晚上的火把。
每天门前要点一支柱子般又粗又大的大火把,寨子里的青年们个个拿着又细又长的小火把,沿着田埂、山路,边走边唱,直到深夜。
火把燃得越旺,就越吉利,人们越高兴。
这个隆重的节日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怕地上的晦气冲上来,下令把天门长闭不开。
可是不久,十八层天游腻了,仙境看烦了。
一天他实在憋不住了,下旨打开天门,想看看人间的景致到底如何。
天门一开,春风习习,只见人间绿水青山,百花争奇斗艳,玉皇大帝看得心驰神往,烦恼顿消。
玉皇大帝把人间看了个够,又转身看看天宫,顿时气得吹胡子瞪眼睛:“怎么我的天宫竟然比不上凡间了,这还得了?”边说便下旨,叫红面天神把人间统统烧光。
掌火的红面天神领旨后,腾云驾雾来到凡间。
他并没有马上放火,先巡视一番,看到凡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天宫的生活没法比。
掌火天神爱上了凡间,他不忍心烧毁这美丽的人间,不忍心摧残善良的百姓。
虽然,他知道违反玉皇大帝的旨意定有杀身之祸,但他要避恶行善,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能执行玉皇大帝的旨意。
主意一定,他便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撒谎道:“人间已经烧成灰烬。
”玉皇大帝听了非常高兴:“哈哈,现在我的天宫远胜人间了。
”隔了好久,玉皇大帝又觉得厌烦起来,他想看看被烧毁的人间。
他又在仙姬们的陪伴下来到天门前,可是一看,他几乎要发疯了。
人间不但没有被烧毁,反而更加繁荣昌盛,幸福美满了。
他知道红面天神违背了旨意,一怒之下,叫左右诸神把掌火天神捆了起来,推出去处死他。
掌火天神被杀时,一滴血溅出天门,落到大地上,滴在雪山脚下村寨旁边的一座庙里。
有个和尚看见了这滴血,就小心地用红布把它包了起来,搁在殿里。
六月二十四日那天傍晚,人们刚从田里收工回来,突然从庙里跑出一个小娃娃,拦住人们哭诉道:“专横残暴的玉皇大帝嫉妒人间的美好,今晚要派天兵天将下来烧毁凡间。
贵州黎平侗族传说故事
贵州黎平侗族传说故事黎平是我国最大的侗族县和侗族文化中心。
那你知道贵州黎平侗族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贵州黎平侗族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贵州黎平侗族传说故事:麒麟山的神秘传说麒麟山位于黎平县肇兴镇纪伦侗寨以南1公里,面积316公顷,最高海拔980米,山上森林茂密,花香鸟语,山下梯田空旷,溪流脉动。
四周侗寨萦绕,民族文化回环。
巅峰悬崖峭壁,连绵起伏,因顶部有块奇石,形如麒麟,故名。
相传,很久以前有只麒麟来到肇兴,游到麒麟山,它眺望脚下的侗寨,风光旖旎却人烟稀少,夫妻和睦却人丁不旺,地大物博却乏人劳作,方圆几十里地所有村落住户叠加起来也估摸算作“五百肇兴”(旧指黎平县肇兴、来马、宰柳、登杠、纪堂、登江、归杩、岑所、上地坪和从江县平乐等陆姓侗寨累计有五百户,统称“五百肇兴”)。
性情温和的它,触目伤怀,随地心生善念,决定驻足不前,化作麒麟石,定居麒麟山,春夏秋冬不畏严寒,不惧酷暑,甘于奉献吃苦,默默地为散落于大山深处的侗族人们祈祷、赐福、送喜、添丁……。
有了麒麟神的庇佑,千百年后,麒麟山下的侗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一派繁荣景象。
就人口而言,已由原来的“五百肇兴”发展到了现在的万余之众,仅当今的肇兴侗寨就已成为驰名中外的“千户侗寨”和“天下第一侗寨”。
侗民们对于麒麟以及麒麟山的信仰与崇拜,不单纯地表现在他们的意识之中,还融入了民俗生活,深入民族文化领域。
禁封活动。
麒麟山权属归“五百肇兴”共有,关于它的保护,侗民们有专项款约:凡麒麟山内,树木不准采伐,动物不准捕杀,山体不准破坏。
质朴侗款,敬慕麒麟山为神,也让麒麟山水秀山青,生态溢满斑斓。
蕴藏文化。
麒麟乃吉祥神兽,民间有“麒麟送子”“驱除邪恶”“发富发贵”等传说。
因此,麒麟山神秘故事、民族历史、自然环境,适宜心灵养生和心理治疗,能满足人们“求福、求贵”等心理精神需求,文化等同于民族宗族发祥地,性质功能可团结山下村落侗民融为一体,形成民族内部凝聚力和亲和力。
侗族民间传说故事-长发妹
侗族民间传说故事-长发妹 侗族是中国的⼀个少数民族,民族语⾔为侗语,⼀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发展⽽来。
他们有着⾃⼰的有趣民间故事,⼩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长发妹 陡⾼⼭腰有⼀道长长的瀑布,像⼀个⼥⼈躺在悬崖上把她的⼜长⼜⽩的头发垂下⼭来⼀样。
当地的⼈叫这瀑布做⽩发⽔。
这⾥流传着⼀个长发妹的故事哩! 很早以前,陡⾼⼭附近是没有⽔的。
这⾥⼈们吃⽤的⽔和⽥地⾥⽤的⽔都要靠天落⾬;若天不落⾬就得到七⾥外的⼩河⾥去挑⽔。
这⾥的⽔像油⼀样宝贵。
陡⾼⼭附近的村庄有个姑娘,她的头发青黝黝的由头顶拖到脚后跟。
她平⽇把头发盘在头顶上,头顶上盘不完就绕在颈上、肩上。
⼤家叫这姑娘做长发妹。
长发妹家⾥只有⼀个疯瘫的妈妈,躺在床上动弹不得。
整个家只靠长发妹⼀个⼈养猪来维持⽣活。
长发妹每天把头发盘在头上颈上,到七⾥外的⼩河⾥挑⽔,⼜到陡⾼⼭扯猪菜回来喂猪。
她忙天忙地的。
有⼀天,长发妹背起⽵篮到陡⾼⼭上去扯猪菜。
她爬上了⼭腰,爬过⼀个⼤悬崖,看见⼀个萝⼘菜长在⼤⽯壁上,叶⼦翠翠绿绿的,⾮常可爱。
她想:这个萝⼘扯回家去煮来吃,⼀定⾹甜可⼝。
她双⼿把萝⼘菜⽤劲⼀拔,拔出⼀个圆圆的洞眼,从洞眼⾥流出⼀股清清的泉⽔来。
⼀会⼦,“刷”的⼀声,萝⼘从她⼿⾥飞了出来;再“⼘”的⼀声,萝⼘仍旧塞在⽯壁上洞眼⾥,⽔流不出来了。
长发妹⼝⾥很渴,想喝⽔。
她⼜把萝⼘拔出来,洞眼⾥流出泉⽔。
她⽤嘴凑近洞眼,饱饱的喝了⼏⼝⽔。
这⽔清凉甜蜜,像雪梨汁⼀样。
她的嘴刚离开⽯洞眼,“刷”的⼀声,萝⼘从她⼿⾥飞了出来;再“⼘”的⼀声,萝⼘仍旧塞在⽯壁上洞眼⾥,⽔流不出来了。
长发妹在悬崖上呆呆地望着。
忽然,⼀阵⼤风刮来,把长发妹刮到⼀个⼭洞⾥。
⼭洞⾥⽯墩上坐着⼀个满⾝黄⽑的⼈。
他对长发妹恶声恶⽓地说:“我这个⼭泉的秘密给你发现了,你可不能告诉别⼈。
你若告诉别⼈,别⼈也来这⾥取⽔,我就杀死你。
我是⼭神,你记着!” ⼀阵⼤风刮来,把长发妹刮到⼭脚底。
侗族起源神话传说
侗族起源神话传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百听不厌的神化故事和传说,侗族人当然也不例外,侗族人民的故事就更多了。
话说侗族人除了与其他民族一样有共同的始祖外,还有自己的再生始祖。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侗族起源神话传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侗族起源神话传说篇一:侗族风雨桥的传说古老的时候,还没有开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
有个小山寨里有个后生,名叫布卡,娶了个妻子,名叫培冠。
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
两人干活回来,一个挑柴,一个担草,一个扛锄,一个牵牛,总是前后相随。
这培冠长得十分美丽,夫妻两人过桥时,河里的鱼儿也羡慕地跃出水面来看他们。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涨。
布卡夫妇急着去西山干活,也顾不了许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桥走去。
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刮得布卡睁不开眼睛,培冠“哎呀”一声跌落河中。
布卡睁眼一看,妻子不见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头跳进水里,潜到河里。
可是,来回找了几圈都没有找到。
乡亲们知道了,也纷纷赶来帮助他寻找,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找不到培冠。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河湾深处有一个螃蟹精,把培冠卷进河底的岩洞里去了。
一下子,螃蟹精变成一个漂亮的后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还打了他一巴掌。
他马上露出凶相威胁培冠。
培冠大哭大骂,哭骂的声音从河底传到上游的一条花龙耳朵里。
这时风雨交加,浪涛滚滚,只见浪头里一条花龙,昂首东张西望。
龙头向左望,浪头就向左打,左边山崩,龙头向右看,浪头往右冲,右边岸裂。
小木桥早已被浪涛卷走了。
众人胆战心惊。
可是龙头来到布卡的沙滩边,龙头连点几下浪涛就平静了。
随后,花龙在水面上打了一个圈,向河底冲去。
顿时,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响声不断传来,大漩涡一个接一个飞转不停。
接着,从水里冒出一股黑烟,升到半空变成一团乌云,那花龙紧追冲向半空,翻腾着身子,把黑云压下来,终于压得它现出原形。
原来是那只鼓楼顶那么大的黑螃蟹。
黑螃蟹慌慌张张逃跑,爬到悬崖三丈高。
侗族的民俗文化
侗族的民俗文化一、建筑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
侗寨鼓楼,鼓楼的造型十分别致,它的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是多角形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如9、11、13、15、17,楼顶悬有象征吉样的宝葫芦。
十几层的鼓楼,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
檐下的如意斗拱,飞檐翘角,非常精巧。
檐板上绘有各种古装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或生活风俗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整个鼓楼,远观巍峨庄严,气势宏伟,近看亲切秀丽,玲珑雅致。
在过去,鼓楼的功用是昌鼓在楼顶,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如今的鼓楼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功用,它成了侗族人民学文化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
风雨桥极富民族特色,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筑之一。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即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
这座桥始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全长76米,宽3.4米,高10.6米。
在5座青石桥墩上,架四五尺围大的6根连排杉木两层为梁,上面以5座不同屋顶的楼阁相间,接连构成一条长廊式走道桥面,走道两旁设长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楼阁和廊檐绘精美侗族图案。
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二、服饰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
惯束腰带,包头帕。
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色。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
贵州黎平黄岗侗寨农历“6.15喊天节”
贵州黎平黄岗侗寨农历“6.15喊天节”黄岗村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东南部,国土面积2970公顷,距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居地海拔780米,东部和南部分别于从江县的洛香镇、贯洞镇、高增乡接壤,全村辖11个行政小组,共350多户,1700人,纯属侗族村寨,分2个自然寨居住;黄岗侗寨置身于黎平县高山上, 村寨前后都是一片茂密的森林, 村口有2座雕着龙凤绘着画的风雨桥, 当地人称之为花桥。
美丽的黄岗侗寨桥下有条小溪, 长年流水不断, 借助水的动力, 黄岗人在水边建筑了一间简陋的辗房, 是公用辗房。
黄岗侗寨由 5座鼓楼及纯木质干栏式结构建筑组成。
以侗族的民俗, 一座鼓楼为一个支系 (家族) 或一个姓氏的象征, 侗族崇拜万物有灵,视树为风水树、神树, 因此, 自古以来, 不论社会风云变幻万千, 这里仍然是绿树成荫, 郁郁葱葱。
时值今日, 形成自然环境生态优质化。
黄岗侗寨黄岗侗寨传统民族节日的由来笔者经过实地走访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得到:相传黄岗大将吴志和顺利平定狼寨、洛寨山林纠纷之乱后,狼寨自愿划拨出大片林地、田地给他以示答谢,从此黄岗寨成为方圆百里内田土最多的侗寨,勤劳的黄岗人民开始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黄岗遇上了持续的干旱。
河水断流,草木枯萎,庄稼大幅度减收,天灾的频频降临使人们极度恐慌。
寨老吴万想为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乡亲,徒步千里寻找当时最有名的天师吴为民,请他乞求上天,保佑黄岗年年风调雨顺。
吴万想对故土的赤诚,使吴为民很受感动,爽快地答应了吴万想的请求,定于农历六月十五这天举行祭天仪式为黄岗求雨。
黄岗男生芦笙队后来为了纪念吴为民天师,也感谢上苍庇佑,六月在其他村寨是青黄不接,而富足的黄岗却能够将“六月十五日”定为自己的民族节日,大摆宴席,接待四方前来观看“祭天”的宾客,传承至今每年仍在发扬,规模越来越大,四面八方宾客越来越多,举行吹芦笙、斗牛、抬官人等项目表演,十分精彩。
当地侗族人民为了祈求雷婆的保佑,每年农历六月十五这天都要祭祀雷婆,以保六畜兴旺、天下平安。
【民间故事】姜映芳的传说(侗族)
【民间故事】姜映芳的传说(侗族)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人民非常崇尚自然,他们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连,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姜映芳是侗族民间故事中的一个传说人物,传说她非常美丽,聪明机智,能驾驭狮子,医治疾病,并且会拯救贫苦人民,被人们称作“侗族王后”。
姜映芳的父亲是侗族村落的领袖,所以她从小接受着很好的教育。
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孩,喜欢研究各种知识,特别是关于医学和草药的知识。
她不仅对植物非常了解,而且还
了解人类的身体构造和疾病的原因。
姜映芳非常善良,经常帮助村里的穷人和病人。
她会用草药治病,也会安慰那些失
落的人。
然而,姜映芳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女孩。
她觉得她应该做更多的事情来帮助
她的人民,于是她开始制定计划。
在姜映芳的带领下,侗族村落逐渐变得更加繁荣和富裕。
她尽力给村民提供更好的
医疗设施和更高质量的生活。
在她的努力下,这个村子成为了一个繁荣的社区。
因为姜映芳的种种贡献,她被村民们称作“侗族王后”。
虽然她已经不在人间,但是
她的故事和传说却一直流传至今日,并被世人所记载。
侗族人民一直将她视为民族英雄,
留下了各种纪念碑和文物。
在侗族的传说中,姜映芳是一个非凡的女孩,她的故事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
让世人感受到了侗族民族的文化内涵,也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和人类的关爱与敬畏。
侗族的民间故事
侗族的民间故事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
那你知道侗族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侗族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侗族的民间故事:侗族林王节的传说我国许多地区都兴五月五日过端午节吃粽粑,为的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然而也有例外,贵州景屏县的寨母一带的侗家,就是六月辰日吃粽粑,为的是纪念当地的一个侗族农民起义领袖林王。
寨母过节不仅包有一般大小的粽粑,还包有粗如大碗、两尺多长的大粽粑。
传说当年林王领兵打仗时,常以粽粑作干粮,所以将粽粑包得又长又大。
林王名叫林宽,出生于寨母地方,祖家原住黎平,其父林让参加过勉王起义,失败后受官兵迫害,便从黎平洪州一带顺着古州的朗洞,经青山界,过八受河搬到现在地住地。
当时,婆洞一带还没有人烟,以后才陆续搬到许多侗家。
由于这个寨子建得最早,被周围的寨子称为寨母。
林王是背爷崽(其父过世后才出生),家境贫苦,从小给财主做工,砍柴割草,放牛喂马,养鱼看田水,什么活都干过。
他长得高大魁梧,人品出众,力大无比,聪明能干,作起来一个顶几个,又爱帮助人,乡亲们都喜欢他。
传说林王给财主在山塘里养鱼,财主叫他割草喂鱼,他就把鱼赶上坡去吃草,吃饱了,又赶回塘里放。
因此他喂的鱼又肥又大。
他很爱马。
白天放马吃草,骑马练武,夜晚睡在马圈边,把马喂的又高又壮,后来成了他的战马。
现在寨母背后还留着他当年修得石马圈,已崩了两方,还存了两方,青石板上还留着马蹄印和他的草鞋印。
有一次林王给财主在山上放牛,见许多穷人没有饭吃,很不忍心,便敲死一头牛分给大家煮着吃。
别人担心他叫不了差,他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叫人把牛尾巴插在岩缝里,叫一个人藏在岩洞里等着,他立即跑去叫来了财主,说有一头牛卡在岩缝里出不来了。
财主急忙赶上山,一看果然只有牛尾巴露在岩缝外了。
财主便去扯牛尾巴,岩洞里的人学牛叫,越扯牛越叫。
结果牛尾巴断了,牛没有出来,只好无可奈何地回去了。
林王热心地位大家办好事。
贵州传说故事
贵州传说故事贵州,一个充满神奇传说的地方。
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有许许多多的传说故事流传至今,让人们感叹不已。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感受贵州的神奇魅力。
故事一,黔东南苗族的芦笙舞。
在贵州的黔东南地区,有一支苗族部落,他们以芦笙舞闻名。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个部落遭遇了一场旱灾,庄稼都枯萎了,人们生活陷入了困境。
于是,部落的族长带领人们一起祈求神灵的帮助。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族长带着族人们跳起了芦笙舞,祈求神灵的保佑。
就在他们跳舞的时候,突然间风雨停歇,天空放出了一道彩虹,接着就是一场大雨,滋润了干裂的土地。
从那以后,人们每年都会跳芦笙舞,感谢神灵的恩赐。
故事二,黔西南布依族的千家宴。
在贵州的黔西南地区,有一个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叫做“千家宴”。
相传很久以前,这个部落遭遇了一场饥荒,人们生活困苦。
于是,族长带领人们一起努力耕种,终于有了一个丰收的年景。
为了庆祝丰收,族长决定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所有的部落一起分享美食。
于是,人们从各个部落赶来,带着自己的特色美食,摆下了一桌桌丰盛的大餐。
宴会上,人们载歌载舞,欢乐无比。
从那以后,每年丰收之际,布依族人都会举办千家宴,传承着这个美好的传统。
故事三,黔北苗族的侗寨歌舞。
在贵州的黔北地区,有一个苗族的侗寨,这里的人们以歌舞闻名。
相传,很久以前,这个侗寨遭遇了一场瘟疫,人们生病的生活苦不堪言。
于是,侗寨的长老带领人们一起祈求神灵的庇佑。
在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祈求神灵的庇佑。
就在他们歌舞的时候,突然间瘟疫消失了,人们病愈了,生活恢复了往日的祥和。
从那以后,每年的月圆之夜,侗寨的人们都会载歌载舞,庆祝生活的美好。
这些传说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贵州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勇敢与智慧,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神奇与美丽。
让我们珍惜这些传统文化,传承这些美丽的传说,让贵州的神奇魅力永远流传下去。
侗族节日
有趣的黄岗“抬官人”由黎平县城往南60公里,到一个十分古朴的侗族村寨,叫黄岗。
黄岗属黎平县双江乡,位于乡驻地偏南9公里。
寨上有10个村民小组,1300人,全都是侗族。
黄岗地处高山,海拔730米。
坐落在一个云雾缭绕,青山簇拥的高山峡谷中。
黄岗的侗语名字叫“王杠”,相传,建寨初年,寨上有一个勇士叫“杠”,其力大无比,又肯为寨民们办事,被拥戴为王,故以其名称寨名为“王杠”,汉语谐称为黄岗。
黄岗的侗族大歌唱得很好,男女老少都会唱,与被命名为“大歌之乡”的从江小黄仅一山之隔,两寨山水相连,睦邻友好,时常你来我往,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黄岗的民族节日有3月的播种节、6月的收秧门节、6月15的喊天节、春节等。
每年正月初七,有一项侗胞非常喜爱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店宁蒙”。
汉语意为“抬官人”。
就是为了纪念那位叫“杠”的王,那位为民作主的“官人”。
相传此项活动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抬官人活动分两天进行,第一天是黄岗上寨抬,下寨的人去迎送,第二天是下寨抬。
抬官人这天,全寨人和邻近村寨的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参与活动。
抬官人的滑竿是用毛竹做成的,分两种,一种是官人坐的,上有遮阴的罩,称为官轿。
另一种是小孩坐的,做成双头马,称为马群。
为些官轿和马群都是在抬官人坐活动的头几天,由心灵手巧的寨上人上山砍来竹木,买来花布毛毯等,大家动手扎制而成的。
官轿只有四抬,由下寨推选出四个人乘坐,马群却有30多抬,由60多个小孩乘坐。
“官人”的条件是为人正直,德高望重,家境好,年龄不超过40岁。
黄岗抬官人有一条固定的路线,称为“官路”,在官路上设有14处“卡”,姑娘在这些个卡上拦路待官,唱歌颂官,智取“官人”囊中之财。
“官人”乘坐在官轿上,随行青年前呼拥,官人一言不发,正襟危坐,好不威风。
但遇到唱歌的姑娘们,他也得散发些银两给以答谢。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何处来的官贵人,生得秀丽面目真白净;耳朵如象大扇子,脸宽好似大铜盆,见着百姓你就快把金银散,哪有官人进寨不救民……姑娘们每唱完一首歌,“官人”就将钱递出,直至递完所有关卡为止。
关于侗族图腾崇拜
关于侗族图腾崇拜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先秦百越支系之一。
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居住。
侗族人口总数约为 296 万人(2000 年),2010 年第 6 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为287 万人。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侗族图腾崇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侗族图腾崇拜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神,它的原型之一是蛇。
龙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崇拜的图腾。
侗族是古越人之后,在古越人那里,龙蛇是他们的图腾。
侗族承袭了对龙蛇图腾的崇拜,后来又演化成龙神。
龙的形象在侗族地区很普遍。
在侗族的村寨和“款”组织的旗帜上,多绣有“飞龙穿云”的图案。
侗族是从古代“百越”族中发展而形成的一支民族,古歌《祖宗入村》中说“我们是越王的子孙”。
而古越族盛行纹身之俗;“古代越族以纹身象龙著称,其心灵生活亦受龙蛇一信念所支配”,这是古越先民在难以想象的渔猎中生活,他们发现蛇虫猛兽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他们在长年的生产中以物饰身、涂抹蛇图“象龙”偶然得以“避龙蛇之害”的机会,使他们认识了纹身的必要性而最终认为找到“取性”龙蛇之方,于是自此“纹身,刻画其体肤之上。
源于生产技能的纹身而后发展成为了社会意识。
以蛇为图象的群体发展成为强大的蛇氏族后,逐渐加入鳄、鱼、鳖甚或羊、鹰等氏族,组成部落联盟,复合成为”龙“的族徽,致使侗族的龙图腾保持到现在。
侗族民族历史对于侗族的历史源流,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
侗族现在居住的这个地方,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商於(越)地,秦时属于黔中郡和桂林郡,汉代属于武陵郡和郁林郡。
魏晋南北朝至隋代被称为“五溪之地”,唐宋时期被称为“溪峒”。
从古至今,这个地方历代以来都是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
从历代的文献看,春秋到秦汉,在这里活动的有“越人”、“黔中蛮”、“武陵蛮”;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这里的少数民族被侮称为“五溪蛮”或“蛮僚”,唐宋时又被侮称为“溪峒州蛮”。
这个族群在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僚”。
【民间故事】姜映芳的传说(侗族)
【民间故事】姜映芳的传说(侗族)姜映芳,是侗族民间故事中的一个传说人物。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姜映芳是一个非常聪明和善良的女孩。
姜映芳出生在侗族的小山村里,她的父母是村里的农民。
尽管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姜映芳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她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和思考。
有一天,姜映芳在家外边的小溪边玩耍时,无意中发现一块闪闪发光的石头。
她好奇地拿起石头,发现它是一块非常稀有珍贵的宝石。
姜映芳心想,如果能将这块宝石卖掉,就能帮助家里度过难关。
于是,姜映芳拿着宝石来到了村子里的一个富有的商人那里。
商人看到宝石后,非常惊喜,他拿出了很多贵重的东西,想和姜映芳交换宝石。
但是姜映芳看到这些东西,却觉得没有什么用处。
姜映芳告诉商人,她并不需要这些东西,她只想用宝石换一些种子和农具,帮助自己家乡的农民们。
商人听了,觉得姜映芳太傻太天真,但仍然答应了她的要求。
姜映芳回到村子,把换来的种子和农具分发给了村民们。
这些种子和农具使农民们的收成变得更好,村子里的人们非常感激姜映芳的帮助。
从那天开始,姜映芳成为了侗族民间英雄的传说。
很快,姜映芳的事迹传遍了附近的村庄和城镇。
人们纷纷前来拜访姜映芳,希望能够得到她的帮助和智慧。
姜映芳总是乐意帮助别人,她用她聪明的头脑和良好的教育知识,解决了许多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从那以后,姜映芳被人们尊称为“智慧女神”。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姜映芳的诞辰,当地的侗族人民都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纪念姜映芳的智慧和善良。
姜映芳的故事告诉人们,善良和智慧是最宝贵的财富。
姜映芳用自己聪明才智帮助了许多人,她的善行也影响了很多人。
这个故事不仅是侗族民间的传说,也是人们心中的一颗种子,激励着人们追求智慧和善良。
姜映芳的传说至今仍然在侗族的文化中传承着,每一代侗族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和启迪。
姜映芳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人物,但她的智慧和善良将永远被人们所赞美和怀念。
贵州传说故事
1.赛竹三郎(仡佬族传说)夜郎国王有七个儿子,他想出一个赛马射箭的办法来决定传位给谁。
三王子胜出,做了国王。
国家在竹三郎的通知下风调雨顺,地盘得到扩大。
有一年,云南黑彝入侵,竹三郎英勇牺牲。
2.双乳峰的传说远古时候的双乳峰一带是一个巨大的湖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然而有一天,一条恶龙游到了湖里,给村民带来了灾难。
玉帝派其五姑娘阿娇收服了恶龙,之后湖水退去,露出了双乳峰。
3.梵净山的传说梵净山原来叫做肃爽峰,山上住着肃爽鸟,十分凶恶。
肃爽峰的对山上住着一对凤凰夫妇,肃爽鸟嫉妒它们,挑起了战事。
最终,凤凰夫妇消灭了肃爽鸟,肃爽峰变得安宁祥和起来。
4.底西苗族菜花节的传说底西寨住着一对美丽的姐妹杨阿伊和杨阿娜,镇边大将军的三儿子想要夺取杨阿伊为妻,遭到杨阿伊的反对。
姐妹俩被逼得无路可走,最后跳入洞里。
菜花节就是为了纪念她们而形成。
5.黔东南龙舟节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河边住着一个名叫保的苗家渔民,有一天他的儿子被恶龙杀死。
保非常愤怒,杀死了恶龙替儿子报仇。
恶龙托梦给大家,希望人们在江边嬉游,龙舟节逐渐发展起来。
6.黔东南七姊妹的传说古时张家有7个女儿,生得都很漂亮。
她们都想找到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苗生。
七姊妹到山上采摘树叶,每人煮了一锅彩色的糯米饭,邀请大家到施洞寨吃饭,唱山歌。
三天三夜之后,七姊妹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
7.彝族年来历的传说有一户居住在山上的彝族人家,共有三兄弟。
有一年他们抓住一个天将,从他那里得知玉帝将要开决天河。
三人按照天将所说进行防御,只有老三活了下来,还娶了玉帝的女儿为妻,种下花狗的三吊谷穗,获得丰收。
8.贵阳黔灵山的传说都使司的女儿得了重病,在赤松和尚的医治下好了起来。
都使司答应给赤松和尚一片袈裟可以盖住的地方,赤松和尚用袈裟把黔灵山全部罩住,都使司没办法,只好把黔灵山送给了他。
9.达摩面壁的传说黄果树附近的土著被残酷的战争逼到了绝路,被困在山洞里面。
寻找多天,依然没有发现其他出口,正在绝望的时候发现了一尊达摩像。
贵州侗族民间故事
贵州侗族民间故事贵州侗族是中话民族的一员,她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民风民俗。
那你知道贵州侗族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贵州侗族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官逼民反由于清政府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用“折征”的办法,尽情搜刮百姓。
所谓“折征”,即“如秋粮食,市价每石银一两,折钱二两,是加一倍也;复加以粮房票钱,催差杂费,又加一倍也”(见光绪《天柱县志;食货志》)。
这样的“折征”,农民要用三石米才能完纳一石米的皇粮国税。
为了完纳粮钱,不少人不得不去“挖出亲尸殉葬银器以输官者”(韩超:《苗变纪事》)。
在今天的天柱和其他侗族地区流传下来的歌谣就是当时的写照。
欠官家粮,欠财主债,断头谷,生死债,妻室儿女都得卖。
穷人欠下债,挖开祖坟揭开盖。
死人本无罪,金银首饰不准戴。
钱加三,谷加五,九斗八年三十石。
钱粮倍加倍,一石变三石。
地头蛇,了不得,打打利,滚滚利,利上利,一年九个对本利。
利呀利,富人得利,穷人断气。
第一腊八犹自可,第二腊八急如火。
一到年边三十夜,第三腊八无处躲。
清官清到底,要钱又要米; “不酷不贪”,一年三万。
清官下乡,鸡鸭遭殃;有吃有笑,没吃变鬼叫。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若要不反,钱粮皆免。
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不到黄河心不死,要到黄河心才甘。
聪明的姜牧童姜映芳是天柱笨溪人,小时候读过两天书,后来父母相继早亡,加之家下贫寒,生活没有着落,只好到天柱胡家坪一带帮人家看牛。
一天,姜映芳正放牛到草地上吃草。
有一个人讥讽地说:“人穷志不有,才跟牛屁股!”姜映芳顺口答道:“我牵牛,在前头;前头当大王,后头跟着走!”从那时,人们就称赞姜映芳说话风趣,天资聪明,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聪明的姜牧童。
”长大以后,又从他祖父姜启践那里学到一身好武艺,成为一个智勇双全的侗家后生。
治服张二王清道光年间,天柱县邦洞上边赖洞地方有一个人叫张记,又叫张二王,或叫霸山王。
赖洞有条河,流经邦洞、天柱,注入清水江大河。
河上有座桥,叫赖洞桥。
贵州黎平的侗族风情如何
贵州黎平的侗族风情如何在贵州的东南部,有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黎平。
这里是侗族同胞聚居的区域,拥有着浓郁而独特的侗族风情,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画卷,等待着人们去细细品味和欣赏。
黎平的侗族村寨,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
当你踏入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独具特色的侗族建筑。
侗族的鼓楼,高高耸立,庄重而威严,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
它不仅是侗族人民聚会、议事的场所,更是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鼓楼的造型精美,飞檐翘角,工艺精湛,展现了侗族工匠的高超技艺。
风雨桥也是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它横跨在河流之上,为人们遮风挡雨,方便出行。
风雨桥的桥身通常装饰着精美的木雕和彩绘,描绘着侗族的历史、传说和生活场景,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走进侗族村寨,你会被那淳朴的民风所感染。
侗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总是以最诚挚的笑容迎接远方的客人。
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互帮互助,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大家庭氛围。
侗族的服饰同样别具一格。
侗族妇女们擅长纺织和刺绣,她们用灵巧的双手织出绚丽多彩的布料,绣出精美的图案。
侗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常常以花鸟、龙凤等吉祥图案为主题,展现了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侗族的音乐和舞蹈更是其文化的瑰宝。
侗族大歌,那悠扬的旋律,多声部的和谐合唱,仿佛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其中。
歌声中传递着侗族人民的喜怒哀乐,诉说着他们的故事和传说。
而芦笙舞则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舞者们手持芦笙,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动作优美而豪放,展现了侗族人民的勇敢和乐观。
在饮食方面,侗族也有其独特之处。
酸汤鱼是侗族的一道传统名菜,鲜嫩的鱼肉搭配上酸辣可口的汤汁,让人食欲大增。
此外,还有腌鱼、腌肉等特色美食,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侗族的节日更是丰富多彩。
其中,最盛大的当属侗年。
在这一天,侗族人民身着盛装,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他们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们唱歌跳舞,举行斗牛、斗鸡等传统活动,整个村寨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黎平地名故事传说
黎平地名故事传说“三什江”地名的叫法由来距离黎平县城不远往西有一个寨子,一条溪流依寨子蜿蜒而过,这里,就是三什江了。
三什江,属于黎平县德凤镇,侗话叫做“散昔杠”。
这里的居民由杨、吴、陆、龙四姓组成,他们都是侗族人。
虽是侗族村寨,但是这里的人们无一不会说汉话,与其他少数民族村很少有人会说汉话的情形不一样。
说起这个差别,人们会告诉你在这里发生的一段故事。
那还是解放前,侗寨里的人们都只会说侗话,延续着祖先的传统。
后来,因为人们不懂汉话还造成了一起命案。
听老人们说,有个宰平(今平寨)的妇女扛着扁担出门干活,走到寨子的高木独木桥头,迎面看见一个“笸箩客”(游乡小贩)也要过桥。
朴实的农村妇女出于礼貌,先开口用侗话问道:“是你先打)来还是我打((过过)来,你不打(过)来我就打(过)来。
”那“笸箩客”不会侗话,听那妇女的口音,以为那妇女为了抢道想要打他,他心想:难道我一个男人还怕你一个妇道人家,于是,他马上抡起扁担冲过去,一下就把妇女打倒,还没来得及抵抗的妇女顿时掉进了湍急的河里,被河水冲进了深潭淹死了。
那“笸箩客”打死人后见四周没人就慌忙挑着担子逃跑了。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周围侗寨的人们都唏嘘不已,也才认识到学习说汉话的必要。
所以,作为侗寨的三什江居民现在没有不会说汉话的。
至于侗寨“散昔杠”今天何以被称为“三什江”,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清楚。
有人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当地人在侗话在过渡到汉话的学习过程中,受侗话发音的影响,把“散昔杠” 叫成了“三什江”。
神奇的土地庙在有侗族“琵琶歌之乡”的黎平尚重镇,有一个普通而静谧的山村------归养。
如果说它有什么不一样的话,只源于村口那座神奇的土地庙。
小小的土地庙也很普通,里面镇着土地公。
说它神奇,是因为它的力量很邪乎,村里的人们十分敬畏它。
别看它小,可是,关于它的神奇人们传得神乎其神,还有人证来证明。
据老人们说,经过土地庙的时候,人们不能对它久久注视,否则被视为不敬。
如果有人看得太久,土地公就会惩罚他,那个人就会疯癫。
侗族起源神话传说
侗族起源神话传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百听不厌的神化故事和传说,侗族人当然也不例外,侗族人民的故事就更多了。
话说侗族人除了与其他民族一样有共同的始祖外,还有自己的再生始祖。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侗族起源神话传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侗族起源神话传说篇一:侗族风雨桥的传说古老的时候,还没有开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
有个小山寨里有个后生,名叫布卡,娶了个妻子,名叫培冠。
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
两人干活回来,一个挑柴,一个担草,一个扛锄,一个牵牛,总是前后相随。
这培冠长得十分美丽,夫妻两人过桥时,河里的鱼儿也羡慕地跃出水面来看他们。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涨。
布卡夫妇急着去西山干活,也顾不了许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桥走去。
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刮得布卡睁不开眼睛,培冠“哎呀”一声跌落河中。
布卡睁眼一看,妻子不见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头跳进水里,潜到河里。
可是,来回找了几圈都没有找到。
乡亲们知道了,也纷纷赶来帮助他寻找,找了很长,还是找不到培冠。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河湾深处有一个螃蟹精,把培冠卷进河底的岩洞里去了。
一下子,螃蟹精变成一个漂亮的后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还打了他一巴掌。
他马上露出凶相威胁培冠。
培冠大哭大骂,哭骂的声音从河底传到上游的一条花龙耳朵里。
这时风雨交加,浪涛滚滚,只见浪头里一条花龙,昂首东张西望。
龙头向左望,浪头就向左打,左边山崩,龙头向右看,浪头往右冲,右边岸裂。
小木桥早已被浪涛卷走了。
众人胆战心惊。
可是龙头来到布卡的沙滩边,龙头连点几下浪涛就平静了。
随后,花龙在水面上打了一个圈,向河底冲去。
顿时,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响声不断传来,大漩涡一个接一个飞转不停。
接着,从水里冒出一股黑烟,升到半空变成一团乌云,那花龙紧追冲向半空,翻腾着身子,把黑云压下来,终于压得它现出原形。
原来是那只鼓楼顶那么大的黑螃蟹。
黑螃蟹慌慌张张逃跑,爬到悬崖三丈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黎平侗族传说故事
麒麟山位于黎平县肇兴镇纪伦侗寨以南1公里,面积316公顷,最高海拔980米,山
上森林茂密,花香鸟语,山下梯田空旷,溪流脉动。
四周侗寨萦绕,民族文化回环。
巅峰
悬崖峭壁,连绵起伏,因顶部有块奇石,形如麒麟,故名。
相传,很久以前有只麒麟来到肇兴,游到麒麟山,它眺望脚下的侗寨,风光旖旎却人
烟稀少,夫妻和睦却人丁不旺,地大物博却乏人劳作,方圆几十里地所有村落住户叠加起
来也估摸算作“五百肇兴”旧指黎平县肇兴、来马、宰柳、登杠、纪堂、登江、归杩、岑所、上地坪和从江县平乐等陆姓侗寨累计有五百户,统称“五百肇兴”。
性情温和的它,
触目伤怀,随地心生善念,决定驻足不前,化作麒麟石,定居麒麟山,春夏秋冬不畏严寒,不惧酷暑,甘于奉献吃苦,默默地为散落于大山深处的侗族人们祈祷、赐福、送喜、添丁……。
有了麒麟神的庇佑,千百年后,麒麟山下的侗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一派繁荣景象。
就人口而言,已由原来的“五百肇兴”发展到了现在的万余之众,仅当今的肇兴侗寨
就已成为驰名中外的“千户侗寨”和“天下第一侗寨”。
侗民们对于麒麟以及麒麟山的信仰与崇拜,不单纯地表现在他们的意识之中,还融入
了民俗生活,深入民族文化领域。
禁封活动。
麒麟山权属归“五百肇兴”共有,关于它的保护,侗民们有专项款约:凡
麒麟山内,树木不准采伐,动物不准捕杀,山体不准破坏。
质朴侗款,敬慕麒麟山为神,
也让麒麟山水秀山青,生态溢满斑斓。
蕴藏文化。
麒麟乃吉祥神兽,民间有“麒麟送子”“驱除邪恶”“发富发贵”等传说。
因此,麒麟山神秘故事、民族历史、自然环境,适宜心灵养生和心理治疗,能满足人们
“求福、求贵”等心理精神需求,文化等同于民族宗族发祥地,性质功能可团结山下村落
侗民融为一体,形成民族内部凝聚力和亲和力。
千年文化积淀,千年历史传奇,铸就麒麟山非凡色彩,侗民们对于麒麟山的敬仰“内
化于心,外化于形”。
在他们心中,麒麟山已不是普普通通的大山,其传奇文化早已升华
为各个侗寨的“风水宝地”和“旺丁神山”。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
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
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
瓦檐上
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
从江县高增侗
寨鼓楼高达二十余米,十三层次;黎平纪堂侗寨一寨就有三个鼓楼,侗寨风光可说十足了。
鼓楼始建于何时?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无从考究。
不过,侗乡世代相传:从有侗族
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
据清代雍正年间有关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
可见明末清初开始见于史册了,距今约三个多世纪。
侗族
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集中居住的特点,较大的侗寨上千户人家,小者三、五十户。
侗寨鼓楼
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
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
并立,上述纪堂侗寨的三座鼓楼即其一例,这在侗乡是常见的了。
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
层层支撑而上。
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
不朽不斜。
这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梁柱、照面坊,是经过族中长辈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选定,木材优良、粗大,高度均匀,树龄古老,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
未优先标记,其他用材不得取用。
可见打上标记的杉木,自然是“杉海”之王了。
据传说;鼓楼一词含义,应该是侗寨
古时放鼓之楼。
因此,有鼓则有楼,有楼则置鼓,后来人民习惯,俗称鼓楼。
鼓以桦树作身,名为“桦鼓”,安放于鼓楼高层。
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
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
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
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鼓楼下端呈方形,四周置有长凳,中间有一大火塘;楼门前为全寨逢年过节的娱乐场地。
每当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凉,寒冬腊月来这里围火,唱歌弹琵琶、讲故事。
侗
寨有坐鼓楼的习俗。
特别是春节期间,村村寨寨聚集鼓楼广场,吹芦笙,“哆耶”对歌作乐。
或以侗族民间传统故事为题材,自编自扮侗戏,登台演唱。
鼓楼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学歌,民间老艺人传歌编侗戏的集中场所。
侗乡被称为“歌的海洋”,是名符其实的。
侗族大歌不仅曲调优美动听,而且在曲式
上紧密完整。
演唱形式活泼多样,特别是合唱中自由和谐地出现多音部,在我国各民族的
民歌中是罕见的。
侗戏就是在大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
百年不朽不斜。
这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梁柱、照面坊,是经过族中长辈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选定,木材优良、粗大,高度均匀,树龄古老,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
未优先标记,其他用材不得取用。
可见打上标记的杉木,自然是“杉海”之王了。
据传说;鼓楼一词含义,应该是侗寨
古时放鼓之楼。
因此,有鼓则有楼,有楼则置鼓,后来人民习惯,俗称鼓楼。
鼓以桦树作身,名为“桦鼓”,安放于鼓楼高层。
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
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
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
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鼓楼下端呈方形,四周置有长凳,中间有一大火塘;楼门前为全寨逢年过节的娱乐场地。
每当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凉,寒冬腊月来这里围火,唱歌弹琵琶、讲故事。
侗
寨有坐鼓楼的习俗。
特别是春节期间,村村寨寨聚集鼓楼广场,吹芦笙,“哆耶”对歌作乐。
或以侗族民间传统故事为题材,自编自扮侗戏,登台演唱。
鼓楼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学歌,民间老艺人传歌编侗戏的集中场所。
侗乡被称为“歌的海洋”,是名符其实的。
侗族大歌不仅曲调优美动听,而且在曲式
上紧密完整。
演唱形式活泼多样,特别是合唱中自由和谐地出现多音部,在我国各民族的民歌中是罕见的。
侗戏就是在大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广大侗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