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文化资料
侗族(概况、族称族源、宗教信仰 、音乐、舞蹈 、节日、衣食住
![侗族(概况、族称族源、宗教信仰 、音乐、舞蹈 、节日、衣食住](https://img.taocdn.com/s3/m/e69aef23e2bd960590c67780.png)
花炮节
斗牛节—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
(五)衣食住 • 1、衣
•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 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 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 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 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 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 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侗族歌舞
(四)节日
•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 一。有些地方在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择日过 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 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 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 开始禁日的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 氏节等。
赶歌会—农历七月二十日
花炮节
•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 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 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 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 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 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 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 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 花炮节在侗族人民的心中,是最热闹的节日。
葬俗
•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 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 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 一同择日安葬。
(三)音乐、舞蹈
①侗族音乐和舞蹈有自己的特点。主要乐器 有“格以琴”、琵琶、笛子。音乐表现为 歌曲,可分为合唱歌曲(大歌)、伴奏歌 曲(琵琶歌)、徒唱歌曲(拦路歌)。 ②舞蹈主要有“多耶”。形式简单。
寨门
• 侗寨的公共木式建筑,立于寨子出入口处, 门框上方飞檐翘角,框边雕龙画凤。外人 进入侗寨,人们在此吹起芦笙.唱起拦路歌, 向客人敬献拦路酒
侗族的民俗文化
![侗族的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92a194925c52cc58bd6be7d.png)
侗族的民俗文化一、建筑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
侗寨鼓楼,鼓楼的造型十分别致,它的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是多角形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如9、11、13、15、17,楼顶悬有象征吉样的宝葫芦。
十几层的鼓楼,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
檐下的如意斗拱,飞檐翘角,非常精巧。
檐板上绘有各种古装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或生活风俗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整个鼓楼,远观巍峨庄严,气势宏伟,近看亲切秀丽,玲珑雅致。
在过去,鼓楼的功用是昌鼓在楼顶,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如今的鼓楼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功用,它成了侗族人民学文化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
风雨桥极富民族特色,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筑之一。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即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
这座桥始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全长76米,宽3.4米,高10.6米。
在5座青石桥墩上,架四五尺围大的6根连排杉木两层为梁,上面以5座不同屋顶的楼阁相间,接连构成一条长廊式走道桥面,走道两旁设长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楼阁和廊檐绘精美侗族图案。
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二、服饰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
惯束腰带,包头帕。
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色。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
侗族文化
![侗族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87cf4314b35eefdc8d333c4.png)
酸菜
生活与习俗——婚恋
侗族世世代代对婚姻与爱情讲究自由。侗族青年男女常常在黄昏 和晚上外出以歌声约会,通过唱歌表达自己内心的爱慕和思念之情。 没有家族和封建的限制,遇到喜欢的人可以自由的恋爱、结婚生子。 侗寨独特的“三月三”歌节,也是侗家人较古老的情人节。三月粑 作为男女的定情之物,以山歌作为男女定情的媒介,并在广众面前 定情,这种定情方式,反映了侗族婚恋极其自由。 婚恋的一般顺序: 对歌(恋爱的开始) 互赠信物 订婚 结婚
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的侗族大歌
侗族服饰
生活与习俗——饮食文化
侗家宴席一般是换酒“交杯”,邻居或自动前来陪客,或将客人 请到自己家中,或“凑份子”在鼓楼中共同宴请,不分彼此。酒席上 还有“鸡头献客”、“油茶待客”等规矩,欢中有礼,文质彬彬。清 人诗云:“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年丰,酸鱼糯饭常留客.染 齿无劳借箸功。”正是侗寨欢宴宾客生动情景的写照。 欢腾的宴席
侗族文化
侗族文化
侗族简介 智慧建筑 魅力艺术 侗族服饰 生活与习俗
侗族简介
侗族总人口为296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通道、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及 会同县,广西省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 北省恩施族 人口各有几万。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侗族最大的聚居地,全 州侗族人口有121万,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0.8%;黔东南州的黎平县是我 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全县侗族人口有32万多人。 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干越。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 “僚”、元明清时期的“峒人”,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到他们的居住地, 与当地人混合而成。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 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 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点。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环抱之 中,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河长流,寨头村尾树木参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户, 小的二三十家。侗寨的房屋建筑,一般是用杉树建造的木楼,有一至二层的 小楼房,也有三到四层的大高楼。近河或陡坡的寨子,依地形建造吊脚楼。
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
![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9f02234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3.png)
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侗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人民秉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俗。
下面将为您介绍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
一、婚俗文化在侗族的传统婚俗中,有着多种多样的仪式和习俗。
首先,婚前准备阶段,女方必须编制“漂亮衣帽”,用自己的手工织品装饰,以示巧妙和美丽。
而男方则要准备一套对应的礼服,以示对女方的尊重和承诺。
婚礼当天,男女双方会在村中民众的陪同下进行隆重的婚礼仪式,其中包括祭祀祖先、行拜堂、敬茶等环节。
在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妇还会在夜晚招待亲朋好友,以示喜悦和团结。
二、节日文化侗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农耕生活习俗,还传承了丰富的民间文化。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侗族的苗年节,也被称为芦笙节。
在苗年节这一天,侗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侗族服装,举行盛大的庆典仪式。
庆祝活动包括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足球比赛、摔跤比赛等,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此外,侗族人民还有农历正月十五的花山节、三月三的龙船节等重要节日,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侗族人民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对彩虹、山水、阳光等自然元素的崇拜。
三、建筑文化侗族人民的建筑风格也独具特色。
传统的侗族房屋采用木结构,多为三层或四层楼房,屋顶覆盖着黑色的瓦片。
房子的内部采用木制地板,绘有精美的花纹,而外墙则涂有酱红色或黑绿色的涂料,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侗族地区,人们还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风景——侗族的“鼓楼”。
这些鼓楼因形状独特、造型华丽而闻名,是侗族村落的标志之一。
侗族的建筑文化,既展示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又表达了他们对家园的热爱和珍视。
四、服饰文化侗族人民的传统服饰也是展现他们文化魅力的重要方面。
男性常穿着黑色的长袍,外搭绿色或蓝色的腰带,配上黑色的长裤和草鞋。
而女性则穿着以手工织品为主的五颜六色的旗袍,裙摆鲜艳,上身配有盛放饰品和刺绣的头巾。
女性的服饰通常会在衣襟、袖口等部位绣上精美的花边,以突显手工艺术的精湛之处。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4daca2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6a.png)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并且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而著称。
侗族文化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的民俗活动以及悠久的历史传统等方面。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来介绍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服饰以黑色为主,以绣花、镶边、彩色为特色,男女服饰各具特色。
女性穿着绣有五彩缤纷图案的长袍、头巾,手工艺细腻、色彩绚丽。
男性则穿黑色长袍,腰间系彩色头巾,整体造型简洁朴实,却又不失美感。
在节日和重要场合,侗族人穿戴盛装,戴着银饰,增加了民族风情和异域风采。
侗族的歌舞、传统音乐、戏曲等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展现出侗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独特的建筑风格侗族主要居住在侗族风雨桥、侗寨、侗居等地,其建筑风格独特而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侗族风雨桥是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侗族人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利用当地资源建造的一种石、木、瓦等材料组成的特殊建筑,既能通行,又能遮风挡雨。
侗族寨子也是独具特色,侗寨的建筑多为木结构,具有独特的风格,并且富有韵味。
每当夜幕降临时,灯火通明,整个寨子被温暖的光线笼罩勾勒出一幅美丽壮观的画面。
三、传统的民俗活动侗族是一个注重传统文化的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
侗族的传统节日有侗年、乡宴、侗族三月三等,在这些节日里,人们都会穿着盛装,举行各种传统的礼仪和民俗活动,如唱歌跳舞、赛鸡赛牛、摆龙灯、龙船竞渡等,这些传统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侗族的文化传统。
侗族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活动,如手工编织、造纸、木雕等,这些手工艺活动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民俗价值。
四、悠久的历史传统侗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深厚的历史传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文化
![侗族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87cf4314b35eefdc8d333c4.png)
魅力艺术——刺绣
侗族刺绣中比较有名的是贵州锦屏县的刺绣,现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侗家小儿背带制作是最能反映技艺高低的作品,一块小小的侗家背带十 分讲究,上面要有龙有凤,有蝴蝶有花朵。背带上特别漂亮的“圆”:“这个 圆代表太阳,黄线代表阳光的温暖,圆里面的花鸟、蝴蝶和鱼等代表自由快乐、 吉祥如意和年年有余等意思。”
生活与习俗——斗牛
"斗牛节”是侗族 的传统节日。侗家喜欢斗牛,村村寨寨都饲养着 善斗的“水牛王”。 斗牛活动能培养人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 精神。斗牛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 节前,各自约好对手,作好斗牛的准备。节日这天清晨,铁炮三响, “牛王”在锣鼓和芦笙的乐器声中进入斗牛场。
智慧建筑——风雨桥
侗族聚居的地方,有河必有桥。桥梁大都建筑在村前寨尾的交通要道上,有木桥、 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其中名为“风雨桥”或“花桥”的长廊式木桥,以独 特的艺术结构和高超的建筑技巧闻名中外。 风雨桥:也叫花桥,分为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亭阁式风雨桥,桥面上亭阁秀立, 雅致玲珑。鼓楼式风雨桥建在较宽的河面上,大桥长廊之上,加盖几座鼓楼式建筑, 十分美丽壮观。侗寨风雨桥,桥身全用杉木横穿直套,孔眼相接,结构精密,不用 铁钉连结,别具一格。
魅力艺术——刺绣
魅力艺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 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 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 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 种类。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 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应2010年 维也纳春季世界音乐会的邀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黎平侗乡的19名青年男 女的歌声轰动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967c8c6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b.png)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文化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侗族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广东等地。
侗族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侗族文化的魅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建筑艺术:侗族的传统建筑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的木屋建筑采用“三块石头,两块木板,一支弓箭”,不使用一颗钉子或一根绳子。
这种建筑技艺不仅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还融入了侗族文化的审美观念和生活哲学。
2.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侗族民间艺术形式多样,有歌舞、音乐、绘画、刺绣等。
侗族的歌舞艺术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的歌舞形式独特,歌词质朴而深情,舞蹈动作优美而独特。
这些歌舞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为题材,真实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3.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芦笙节”、“尝新节”、“过水节”等。
这些节日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是人们繁忙劳作之余放松身心、欢度欢乐时刻的重要方式。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舞蹈、歌唱、竞技等,展现了侗族人民的热情和豪放个性。
4.独特的民俗风情:侗族有丰富的民俗风情,如侗族婚俗、葬俗、祭祀习俗等。
侗族的婚俗庄重而独特,有着严格的仪式和讲究。
侗族的葬俗以天葬为主,融入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而侗族的祭祀习俗则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拜和感恩之情。
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侗族的语言文字、民俗传统、宗教信仰、历史传说等。
侗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采用汉字作为书写系统,但有自己的发音和词汇。
侗族的民俗传统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婚俗、葬俗、祭祀习俗等。
侗族的宗教信仰以“侗神信仰”为主,崇拜自然界和祖先。
侗族还有许多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如“侗神创世”、“侗族英雄”等,这些历史传说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侗族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容。
侗族的民俗文化
![侗族的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92a194925c52cc58bd6be7d.png)
侗族的民俗文化一、建筑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
侗寨鼓楼,鼓楼的造型十分别致,它的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是多角形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如9、11、13、15、17,楼顶悬有象征吉样的宝葫芦。
十几层的鼓楼,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
檐下的如意斗拱,飞檐翘角,非常精巧。
檐板上绘有各种古装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或生活风俗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整个鼓楼,远观巍峨庄严,气势宏伟,近看亲切秀丽,玲珑雅致。
在过去,鼓楼的功用是昌鼓在楼顶,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如今的鼓楼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功用,它成了侗族人民学文化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
风雨桥极富民族特色,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筑之一。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即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
这座桥始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全长76米,宽3.4米,高10.6米。
在5座青石桥墩上,架四五尺围大的6根连排杉木两层为梁,上面以5座不同屋顶的楼阁相间,接连构成一条长廊式走道桥面,走道两旁设长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楼阁和廊檐绘精美侗族图案。
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二、服饰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
惯束腰带,包头帕。
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色。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
侗族的文化
![侗族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9b7539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5.png)
公元6至9世纪,侗族居住地设“峒”或“溪洞”行政单位。
现今,部分村寨仍沿用此称呼。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
至1990年,侗族人口总数为251.401万人,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交界地区。
侗族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原居广西梧州一带,后部分向东移至贵州、湖南,部分在广西定居。
部分汉族人因战乱和移民政策迁入侗族地区,后来大部分融入侗族。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方言区。
现在多数人能说汉语。
侗族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但未推行,现基本通用汉语。
侗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是女性祖先“萨母”,各寨建有“萨母祠”或神坛供奉。
侗族文化艺术丰富,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包括侗族大歌、芦笛舞、侗戏、斗牛会等。
侗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习俗,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传统。
男女青年交往自由,以唱对歌表达爱情。
侗族服饰特色鲜明,男子穿对襟或右衽衣,妇女穿大襟无领上衣、百摺裙,束腰带和绑腿。
侗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饮酒,嗜好酸辣味。
多数地区过春节,也有在十月或十一月择日“过侗年”。
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为主,也从事林业,所产杉木知名。
民间工艺发达,鼓楼和风雨桥是特色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与苗族等民族联合建立自治州和自治县。
广西侗族解析
![广西侗族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fb35d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b.png)
广西侗族解析
广西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和湖南省的西南部。
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服饰等丰富的文化遗产。
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是一种声调语言。
侗族的文字是侗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侗文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侗族人民的日常交流工具,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侗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的音乐以竹笛、唢呐、板胡等乐器为主,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侗族的舞蹈则以“大歌”、“小歌”、“花灯舞”等为代表,舞蹈动作优美、姿态优雅,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侗族的服饰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男女的服饰各具特色,男子的服饰以长衫、马褂、褶裙等为主,女子的服饰则以长衫、褶裙、腰带等为主,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除了以上文化遗产,侗族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特色,如侗族的节日、民间传说、民间医药等。
侗族的节日有“芦笙节”、“龙船节”、“花山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侗族的民间传说则以“木鱼天书”、“侗族神话”等为代表,这些传说不仅具有神秘的
色彩,也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侗族的民间医药则以中草药为主,具有独特的疗效和治疗方法,是侗族人民的重要保健方式。
广西侗族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民族,其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服饰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侗族的特点和风俗
![侗族的特点和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f54fcf5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37.png)
侗族的特点和风俗侗族简介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广西和贵州等地。
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保留着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侗族的特点1. 文化传统侗族是一个富有文化传统的民族,他们善于歌舞和手工艺,尤其擅长编织竹编艺术和造纸技艺,这些传统技艺代代相传,成为侗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2. 居住习俗侗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侗族传统的吊脚楼中,这种建筑结构独特而美丽,被誉为“东方的水晶”。
吊脚楼由木材和石头构成,建造在山间或水边,是侗族人民生活和劳作的场所。
3. 民族服饰侗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多样化,男女穿着风格也略有不同。
侗族女性常穿着色彩艳丽的长裙和长袍,头戴银饰,手持花伞,整体造型华丽而典雅。
侗族的风俗1. 婚俗习惯侗族的结婚仪式非常隆重,婚礼通常持续数天,包括纳彩、缴彩、娶亲等环节。
新婚夫妇还要前往亲朋好友家中敬酒,以示尊敬和感谢。
结婚后,侗族夫妇要举行“接鸡仪式”,象征着共同生活的开始。
2. 节日活动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其中最有名的是“侗族歌节”。
在这个节日中,侗族人民穿着传统服饰,手持花伞,欢唱传统歌谣,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3. 饮食习惯侗族人们饮食偏重米饭和蔬菜,喜欢吃酸辣的菜肴。
他们还擅长采摘山野中的野菜和水果,制作各式美味的家常菜。
侗族人民对待食物非常讲究,认为“饭圈”是吉利的象征,每顿饭必须吃完。
结语侗族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特色的民族,他们传承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展示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通过深入了解侗族的特点和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尊重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少数民族。
侗族文化
![侗族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2827a5db307e87101f696b9.png)
侗族文化、习俗1:长桌宴“长桌宴”是侗族最为隆重的待客礼俗。
受举寨尊敬的客人来到侗寨,有的因逗留时间苦短,无法到各家各户就餐,各家便会摆上长条桌,端出米酒、腌鱼、腌肉,摆在一起,拼菜成席,共同款待客人。
席上,主客混合对坐,且歌且饮,让客人一次性领受全寨各家各户的盛情。
这就是著名的“长桌宴”,又称为“合拢宴”。
吃“长桌宴”,男女均可入席。
“长桌宴”的席位安排一般是一宾一主间隔而坐,也可宾主面对面地坐,宾主坐定,先由寨老致祝酒词,而后领头高呼“尽情地饮呀”,宾主随声附和“饮呀,饮呀”,满桌举杯,一饮而尽。
然后,宾主正式餐饮,一边相互敬酒,一边交流谈心。
宴席上,专事敬酒的姑娘们两人一对或三人一群,既展示她们的热情,更展示她们的妩媚,一边敬酒,一边唱敬酒歌,欢歌笑语,让人欲罢不能,常常欢饮达旦,再善饮的客人都会“酒不醉人人自醉”。
2:月也“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
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三月三日或二月二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3:侗年“侗年”,是流行于南部侗族地区部分侗族社区或姓氏(家族)的岁时节日,侗语称“记凝”(jil nginc )、“达凝”(dah nginc),都是过年的意思;或者称“达凝更”(dan nginc gemgl),即过侗年,以与汉族年(nginc gac,春节)相区别。
侗族人文简介
![侗族人文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68bbf49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f.png)
侗族人文简介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
侗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而闻名,下面将给您介绍一些侗族的人文特点。
一、历史渊源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根据史书记载,侗族的先民最早起源于黔东南地区,后迁徙至湖南、广西一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民经历了多次迁徙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二、语言文字侗族人民主要使用侗语进行交流。
侗语是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支的一种语言,以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而闻名,象形文字是侗族人民传统的书写方式。
三、传统服饰侗族人的传统服饰以色彩斑斓、图案繁复为特点,体现了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男性主要穿着长衫、短打、腰带,女性则以长衫、长裙、头巾等为主。
服饰中常见的元素包括刺绣、蛙纽、银饰等,极具民族特色。
四、民间音乐舞蹈侗族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而著名。
侗族的民间音乐以木管乐器为主,如葫芦丝、苦丁笙等,悠扬的旋律和柔美的节奏让人陶醉其中。
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侗族人民会穿着传统服饰,演奏乐器,载歌载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五、民居建筑侗族人民的民居建筑以侗寨为主要代表,侗寨是侗族居住的特色村落。
侗寨的建筑风格独特,多采用木结构,屋顶两边各有两个倾斜的角度,形似羊角。
寨中的建筑以“三堂两院”为主,体现了侗族人民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
六、丰富的民俗活动侗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其中,腊八节、苗年、苗族杀猪节等是侗族人民比较盛大的节日。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燃放烟花爆竹、进行歌舞表演等活动,沉浸在欢快祥和的氛围中。
七、传统工艺侗族人民以其精湛的手工艺而著称。
银饰制作、木雕、刺绣等是侗族人民的传统工艺,深受民众喜爱。
这些传统工艺品以其细腻精致、注重细节的特点而广受赞誉。
总之,侗族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俗、服饰、音乐、建筑等文化元素,彰显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世人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
侗族文化
![侗族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a954c8e84868762caaed5f6.png)
三月三
“三月三”是报京侗族的一个民俗节庆 ,也是最大的 节日,这个传统的节日,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 。 有关 “三月三”侗族节日的来历,传说很多。后人统一为“播 种节”。其一,农历三月将开始农时播种。为庆贺播种顺 利,秧苗易长,秋天丰收。村民们举办农忙前的播种节, 痛痛快快地玩几天。 其二,三月春暖花开,是男女青年播 种爱情的好时光。男女青年借此机会互相认识、了解、沟 通感情。 节日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侗族文化
食质081 刘昌英
侗族简介
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 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 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侗族以方言区 划分,人们习惯简称南侗和北侗,南侗以原生态环 境与民俗地理为特色,北侗以历史名城,历史古迹 为时代特征。
侗乡—报京
一、风情篇 二、风味篇 三、风景篇
侗乡服饰
侗族服饰分为男装和女装两类。 女装包括便 装和盛装,便装一般为蓝色,也有黑色,包括衣、 裤、头巾。盛装为黑色,包括衣、围腰、裤、鞋、 头巾和银首饰等 。成年妇女穿的衣服不管是便装还 是盛装都在胸、背,袖口绣有各色花纹,裤为长便 裤,在裤腿也有花纹。银首饰包括头饰、耳饰、项 饰 和手饰。男装一般就是藏青色对襟短衣、长裤, 节日的时候穿布鞋。
侗乡美景
报京寨坐北朝南,四面青山环抱。整个大寨从北 到南,由高到低,形若撮箕口。青一色的木结构房屋, 依顺地势,鳞次栉比,疏密相间,十分协调地布局在两 侧之间的狭谷中。侗族的居民住房属于典型的山地干栏 式木楼建筑。房屋分为高耕种水稻的民族之一,所以,侗 族人大都以大米为主食,而侗族人对糯谷的偏爱,是其 他少数民族所少有的,不管是节日还是办喜事,侗族人 都少不了糯米及糯米制品。如糍粑、彩色糯米、油茶、 粽子等等。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f6e7e68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f.png)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等地区。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文化魅力深远影响着当地的风俗、民俗和生活方式。
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建筑艺术、服饰风俗、饮食习惯等方面,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侗族的语言文字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侗族人民使用的语言是侗语。
侗语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侗语是一种音节语言,其文字系统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书写方式和独特的文字形式,被誉为“中国的活字印刷术”。
侗文的文字非常漂亮,很有装饰性,曲线多变,错落有致,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侗族人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侗族文化的精神象征。
在宗教信仰方面,侗族信仰自然神,崇拜白帝、关公、关圣帝、五岳、五座山、河神、村神、土神等等。
侗族人民虔诚地信奉自然神,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山水有神。
在侗族的信仰中,有着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神灵的崇拜,认为神灵能够保佑自己、家人和村庄,因此在侗族地区,会见到神庙、神台等宗教建筑,以表达对神灵的虔诚崇拜。
侗族的建筑艺术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的传统建筑是木质结构的吊脚楼。
吊脚楼是侗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它融合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对居住环境的实用性考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侗族的吊脚楼建筑造型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展现了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园的留恋。
在服饰风俗方面,侗族的服饰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侗族人民的服饰多是手工制作的,具有丰富多彩的纹饰和浓厚的民族风情。
侗族服饰讲究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常见的图案有鱼、虾、梅花、太阳、星星等,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侗族人民穿着节日盛装时,身着色彩艳丽、图案繁复的节衣,身披白色或者红色的长袍,头戴银饰和花环,犹如花中仙子,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浓烈的民族情感。
在饮食习惯方面,侗族的美食也是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7d8bdf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1a.png)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区。
侗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魅力,下面将介绍其主要内容。
侗族的语言是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侗族又有不同的子民族,如侗族的主体民族有大、小侗和三侗子民族,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侗族讲究以稻米为主食,其独特的文化体现在饮食习俗方面。
侗族对于饮食有着独特的要求,传统的侗族人认为饮食要做到“五色六膳”,即饮食要有五颜六色,要注重选择不同的食材,保证营养的平衡。
侗族饮食还非常讲究独特的烹调技法,如竹筒饭、酱猪头、毛蚕豆腐等,这些都是侗族独特的美食。
侗族还非常重视服饰文化,他们的服饰以鲜艳多彩、线条流畅、图案花纹繁多而闻名。
男性常穿百褶裙、长袍、斗蓬和青布高领长袍等。
女性常穿灯笼裙和对襟长袄等。
特别是女子头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侗族有丰富的音乐舞蹈艺术,其音乐节奏独特、多样,通常有独弦琴、板胡、马头琴、空心鼓等乐器。
侗族的舞蹈形式丰富多样,有彝侗舞、锦江舞、窜白龙、花腰、芒猪舞等。
侗族的舞蹈以身姿柔美、舞者衣饰华丽、舞动时头饰摔动的方式为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侗族人民勤劳、开朗、秀丽的精神风貌。
侗族还有独特的建筑艺术,他们干栏是侗族传统村居的标志,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干栏房屋结构独特,多为二层或三层,下层用于养畜品种种,上层则是居住空间,构造严密,相互衔接,形象具有很高的民族特色。
侗族还有丰富的文学艺术,如壮丽的史诗《青杠花》、寓意深远的传说故事等。
他们还有传统的织染工艺、造纸工艺、景泰蓝和剪纸等,都是侗族独特的艺术表现。
侗族文化独特多样,蕴含着浓厚的魅力。
不仅具有独特的饮食习俗和服饰文化,而且拥有丰富多样的音乐舞蹈艺术、建筑艺术和文学艺术。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侗族人民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文化
![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50d1624482fb4daa58d4b5b.png)
侗家文化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
侗族村寨依山傍水。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此种建筑吸取了汉族古代建筑的精髓,又突破了塔楼的常规,下部呈方形,瓦檐呈多角形,飞檐重阁,形似宝塔,高耸寨中。
反映侗族人民高超建筑技艺的要数“风雨桥”。
这种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
侗族服饰朴素,色调以青、蓝、白、紫为主。
男子多穿对襟短衣,或右衽无领短衣,包大头巾。
女子上穿大襟无领无扣上衣,下穿百褶裙或长裤,束腰带、裹腿,包头帕或戴银冠及各种银饰等。
他们的民间手工艺制品有刺绣、编织、彩绘、雕刻、剪纸和刻纸等,大都实用美观,富有鲜明特色。
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在服饰上刺绣出各种图案花纹,形象生动,色彩绚丽。
他们的传统节日有侗年、吃新节、祭牛神节等。
侗族的主食是大米,山区则多食糯米。
侗族还喜食酸味,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等,有“侗不离酸”的俗语。
油茶是侗族人民的普遍嗜好,也是待客佳品,做法是用谷雨茶同糯米炒成糊状后再冲水,拌以茶油炸好的米花、黄豆、花生等,其味鲜美,清香可口。
侗族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谚语。
侗族民间音乐最有名的是“古楼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
侗家好酒,更好客。
侗家人以酒待客是传统的风情民俗。
侗家在待客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俗语叫"吃酒不论菜"。
以示自己饭菜不丰,但情意真挚,请客人不要在意。
说起侗家饮酒习俗,从人生的生、老、病、死,到婚嫁迎送;从建造亭、楼、桥、宅,到门、牌、碑、寺;从团体村寨之间的友谊,到亲戚、朋友之间的走访;从生产中的耕、种、管、收,以节、令、时、尚等等活动,无不以酒设宴待客。
有三朝酒、节日酒、庆典酒、合拢酒等等。
侗家以酒待客,以酒交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酒文化。
合拢酒是侗家村寨或家族集体接待贵宾的一种最高规格的酒宴。
一般是在村寨或家族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邀请上级贵宾和四邻来宾参加的庆典活动才进行。
侗族风俗习惯
![侗族风俗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5a4ea8e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0c.png)
侗族风俗习惯黔东南肇兴侗寨侗族(侗语作 Gaeml)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在唐代就已成为单一民族载于史册,自明清以来,侗族又被称为“僚人”、“侗僚”、“峒人”、“洞蛮”、“峒苗”或“夷人”。
民国时期称为“侗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称为侗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各有几万。
侗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语支,分南、北部两种方言。
由于与汉族长期接触,大多数侗族群众都能兼说汉语,通用汉文。
过去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均使用汉字,1958年党和政府曾帮助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侗文。
侗族自古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
以女性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
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
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
相信灵魂不死。
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
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黔东南肇兴侗寨鼓楼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户,小寨三、五十户,极少单家独户。
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
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俗称花桥),寨中鱼塘四布。
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
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鼓楼是侗族人民希望和精神的寄托,也是全寨政治、文化、娱乐和社交的中心。
一是侗寨的标志;二是侗族族姓的标志(如肇兴五个房族五座鼓楼);三是侗族群众休闲的场所;四是年轻人社交的场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会议事的重地;七是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登楼击鼓)。
三江县侗族风雨桥(俗称花桥)之程阳桥凡是侗寨,必有鼓楼。
据侗族老人的介绍,鼓楼被喻为侗寨的“遮荫树”,如果寨子里没有了“遮荫树”,寨子就没有凝聚力,就不会发达兴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少数民族之侗族小资料一、全国侗族分布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根据20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879974。
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
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
“合款”分大小。
“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
“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
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
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二、全国各地侗族自治县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
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
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
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
1984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年11月7日建立了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实现了侗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三、侗族穿饰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
有的头留顶发。
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
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四、侗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
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
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
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
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
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和堆置杂物。
五、侗族风俗“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
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
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
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
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
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
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
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
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
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
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
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
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
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
;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
以《珠郎娘嫫》、《莽岁》、《三郎五妹》等流传最广。
音乐曲调既多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又美。
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
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语称ki212,俗称牛罢腿)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
民间的故事传说,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表现手法富于浪漫性,体现了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光明、战胜邪恶的善良愿望。
侗戏是由原有的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始于19世纪初,相传是黎平侗族吴文彩(约1798~1845)所创。
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
演唱时,用胡琴、“格以琴”伴奏,击锣钹鼓闹场,着侗装,不画脸谱,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侗族民间舞蹈,有“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
“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
芦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舞的集体舞蹈。
乐器除上述者外,还有侗笛、唢呐等。
手工艺品有挑花、刺绣、彩绘、雕刻、剪纸、刻纸、藤编、竹编。
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有服饰上刺绣各种图案花纹、人物、禽兽、花卉、草虫,形象生动,色彩绚丽而调和。
银饰有颈圈、项链、手镯、耳环、戒指、银簪、银花。
纺织品有侗锦、侗帕、侗布。
先用靛染,后涂蛋白的“蛋布”,颜色鲜亮,为侗族固有衣料。
侗族擅长石木建筑,鼓楼、桥梁是其建筑艺术的结晶。
鼓楼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