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 解液化的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纤溶)。 纤溶的生理意义在于使血液保持液态,血流 通畅,限制血凝,防止血栓形成。 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纤溶酶原、纤溶酶、 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抑制物。
纤溶过程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因子Ⅶ、Ⅸa、Ⅹa、Ⅺa、Ⅻa失活
肝素:嗜碱性肥大细 胞产生的粘多糖,存 在于组织中,尤其以 肝、肺组织中最多. (肝素是体内、外很 强的抗凝物质)
1)促使凝血酶失活; 2)阻止血小板的粘着、聚集、 释放反应; 3)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凝血 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
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四)血液凝固的加速与延缓
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红细胞膜的物质所产 生的渗透压。 等张溶液: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能保持正 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 等渗溶液=5%GS,0.9%NaCl溶液=等张溶液 等渗溶液=1.9%尿素≠等张溶液
(三)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⑴正常的红骨髓造血功能
放射性 某些药物
抑制
骨髓造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三章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水(91﹪~92﹪) 血浆蛋白
一、血液的组成
白蛋白 血 浆 球蛋白 (50﹪~60﹪) 纤维蛋白原 — — 溶 质 电解质:Na+、K+、Ca2+、Cl 、HCO3 等 血液 (8﹪~9﹪) 气体 激素 其它有机物 代谢终产物 红细胞 有机营养物 血细胞 白细胞 (40﹪~50﹪) 血小板
⑵充足的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
铁的供应不足 →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铁丢失过多
⑶必要的成熟因子 :
维生素B12和叶酸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食物中的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
胃腺壁细胞分泌内因子↓
2.红细胞生成调节
机体缺氧 缓 解
( +)

源自文库释放
(+) 雄激素 促红细胞 生成素 (+)
红细胞↑
生成
骨髓
(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 • 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和胆 红素等。血中NPN主要经肾脏排出,测定血中NPN或尿素的 含量,有助于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和肾功能。 血清: 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
二 、血浆渗透压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 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 液 凝 固
概念:血液由流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 血凝块的过程──血液凝固(凝血)。
(一)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命名:
用罗马数字:Ⅰ─ⅩⅢ 12种见(表3—2) 不用罗马数字:前激肽释放酶、激肽原、血小板磷脂等
凝血因子特点: ① 除因子Ⅳ外,其余为Pr,由肝脏合成。其中Ⅱ、 Ⅶ、Ⅸ、Ⅹ的合成要维生素K参与。VitK↓ 或肝功能↓→出血倾向; •② 大多数凝血因子是无活性酶原存在于血浆中,需 要激活(如Ⅱ→Ⅱa),凝血因子一旦被某些物 质激活,将引起一系列连锁酶促反应; •③ Ⅷ因子缺乏时→血友病。

案例: 某患者,30岁,车祸后表现为神志不清,面色 苍白,出冷汗,血压迅速下降,脉搏细数,请 评估此患者的失血量,并决定如何处理。
少量失血(<10%)→机体代偿 水和电解质1─2h内恢复 血浆Pr24h左右恢复 RBC一个月内恢复
中等失血(达20%)→机体失代偿→血压↓,眩晕, 甚至昏迷 严重失血(30%以上)→危及生命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 含氧合血红蛋白多 鲜红色 静脉血 含还原血红蛋白多 暗红色 (二)比重: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 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减少时,比重下降。 (三)粘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 含量)血液为水的4~5倍;血浆粘滞性为水的 1.6~2.4倍 严重贫血:粘滞性↓ 大面积烧伤:粘滞性↑ 外周阻力↑→ 血压↑ 红细胞叠连:粘滞性↑
二、血型
(一)ABO血型系统
1. ABO血型的分型依据: 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凝集原(抗原)的有无和种 类不同来分型。 分为四种类型:
血型 A B AB O 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 A B A和B 无 血清中的凝集素 抗B 抗A 无 抗A和抗B
2.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及其凝集反应 A凝集原+抗A凝集素→红C、凝集反应→溶血 B凝集原+抗B凝集素→红C、凝集反应→溶血
2.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的 大小用渗透脆性表示。 抵抗力小、脆性大、红C.易破裂溶血(如衰老红C) 抵抗力大、脆性小、红C.不易破裂溶血(如初成熟 红C) 0.8~0.6%NaCI溶液中→红C.膨胀.但不破裂溶血. 0.46~0.42% NaCI溶液中→部分膨胀破裂溶血 0.34~0.32% NaCI溶液中→全部膨胀破裂溶血 3.红细胞形态的可塑性 4.红细胞膜通透性
(三) 抗凝系统
1.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的血液能保持液体状态不 发生凝固,是由于: ① 血管内膜完整光滑; ② 血流速度快,血小板不易粘附聚集,少量活化 的凝血因子被血流冲走稀释,并在肝、脾处被 巨噬细胞破坏; ③ 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和肝素是血浆中最重要 的抗凝物质。
与凝血酶结合而失活
抗凝血酶Ⅲ 抗 凝 物 质
1.参与生理止血 小血管损伤,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 停止的现象──生理性止血。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①释放缩血管物质,使受损血管收缩,裂口缩小,有 利于出血停止; ②粘着、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堵塞出血口; ③释放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2.促进凝血 血小板能释放许多与凝血过程有关的因子,如PF2、 PF3(血小板磷脂表面)、PF4、PF6。 3.维持毛细血管内皮完整性
(二) 凝血过程
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第二步 凝血酶的形成 第三步 纤维蛋白的形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 纤维蛋白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
途径: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 主要区别在于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过程不同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PF3,Ⅹa,Ⅴ,Ca ) ⑴内源性激活途径 定义:从激活因子Ⅻ开始至激活因子X的过程。 参与凝血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分为三个 阶段。 特点:反应步骤多,凝血速度慢。 ⑵外源性激活途径 定义:从因子Ⅲ释放开始至因子Ⅹ的激活过程。 参与凝血因子存在于血管内外。 特点:反应步骤少,凝血速度快。
3.嗜碱性粒细胞 主要功能:
组胺:过敏反应
释 过敏性慢物质 放
+血管通透性↑→血浆渗出→荨麻疹 +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通气阻力↑→哮喘
肝素具有很强的抗凝血作用
4.嗜酸性粒细胞 主要功能: ①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 物质,从而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患过敏性疾病或某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 5.淋巴细胞 主要功能: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 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纤溶酶原激活物(血管激活物、组织激活物、激肽释放酶) 纤溶酶原 纤溶酶 + 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案例: 某患者,30岁,车祸后表现为神志不清,面 色苍白,出冷汗,血压迅速下降,脉搏细 数,请评估此患者的失血量,并决定如何 处理。
第五节
血量和血型
一、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血量。正常成人血液总 量约占体重的7%~8%。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能够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临床上常用血沉的快慢来衡量。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将血液抗凝静置,以第一小时 末血浆层高度来表示。 正常成人血沉 男性为0~15mm/h (魏氏法测定) 女性为0~20 mm/h 血沉机理─红细胞叠连现象. 血沉快慢─取决于血浆性质. 球Pr,纤维Pr元↑→血沉↑;白Pr↑→血沉↓ 活动性肺结核病,风湿病→血沉↑
2+
2.凝血酶的形成 凝血酶原(Ⅱ)
凝血凝原激活物
凝血酶(Ⅱa)
3.纤维蛋白的形成
ⅩⅢ 凝血酶 Ca2+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体 ⅩⅢa Ca2+ 纤维蛋白 多聚体
凝血过程的总体归纳:
①凝血过程为正反馈的酶促反应; ②Ca离子在多环节起促凝血作用,易受临床处理; ③凝血过程复杂又相互联系,一环扣一环进行。
三、血小板
(一)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成人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9/L(10 万~30万/mm3)。 血小板数量>1000×109/L血小板↑→发生血栓。 血小板数量<50×109/L血小板↓→出血倾向。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着 2.聚集 3.释放 5.吸附 6.修复
4.收缩
(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 +)
3.红细胞的破坏 红C,的平均寿命为120天。衰老的红C.主要在脾、肝等 处被巨噬细胞所吞噬。脾功能亢进→红C.破坏↑→脾 性贫血。
二、白细胞(WBC)
(一)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
中性粒细胞(N)占 50%~70% 有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占 1%~4% 嗜碱性粒细胞(B)占 0%~1% 淋巴细胞(L)占 20%~40% 无粒细胞 单核细胞(M)占 1%~7%
血浆蛋白
• • • • • 正常值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含量最多。 球蛋白:α1、α2、β、γ四种球蛋白。 (γ几乎全部是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含量最少。 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0-80g/L 白蛋白(A):约40~50g/L 球蛋白(G):约20~30g/L 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5/L
(四)血液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为7.35~7.45•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 pH6.9或7.8,将危及生命。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缓冲对:(主:NaHCO3/H2CO3)比20∶1) (2)肺排CO2 (3)肾排H+
第二节
血 浆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血浆含水约90~92%,含溶质约8~9%溶 质中血浆蛋白含量最多,其余为无机盐及 蛋白有机物等。(见表3─1) (一) 水和电解质 见P28 (二) 血浆蛋白
正常值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等渗溶液:例如0.9% NaCl溶液(生理盐水)、5%GS
第三节
一、红细胞(RBC)
血细胞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数量: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 女性:3.8~4.6×1012/L;Hb:110~150g/L 变异 新生儿多(6.0×1012/L) 性别:男>女 居住:高源>平源 运动>安静 功能:①具有运输O2和CO2; ②缓冲血液中的酸碱平衡. RBC↓或 Hb↓── 贫血。
1.加速血凝的方法: ①温热盐水纱布或明胶海棉压迫伤口,加速因子 Ⅻ的激活和酶促反应以及血小板粘附聚集; ②手术前给病人注射维生素K,促进肝脏合成 Ⅱ、Ⅶ、Ⅸ、Ⅹ凝血因子。 2.延缓血凝的方法: ①血液放置光滑的容器内,避免因子Ⅻ的激活; ②血液置低温环境,抑制酶促反应; ③在血液中加抗凝剂(柠檬酸钠、草酸盐) 去掉血浆中的Ca2+; ④加肝素等抗凝物质。
白细胞总数 (4.0~10.0)×109/L 3 (4000~10,000/mm )
(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1.中性粒细胞 主要功能:吞噬和清除外来微生物和其他异物。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急性化脓性炎症。 2.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 能力最强。 巨噬细胞主要功能: ①吞噬细菌和异物以及体内衰老和受损的细胞; ②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③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