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红细胞的生成 特点: •
体积由大变小
细胞核从有到无
胞质中血红蛋白
•
•
19:46
红细胞生成与
红细胞生成 造血部位 主要原料
成熟因子 调节因素
常见贫血
常见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肾性贫血
骨髓 铁和蛋白质
维生素B12 叶酸 促红细胞生成素 雄激素
19:46
2.红细胞的破坏
19:46
第三章 血液
学习目标
第1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2节 血浆 第3节血细胞 第4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第5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
目标检测
19:46
学习目标
• 1、简述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征,说出血浆渗透 压的形成及其生理作用。 • 2、说出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和生理功能,简述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生成及破坏,生理止血过程。 • 3、说出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 4、说出ABO血型的概念及其分型原则,Rh血型 的特点。叙述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 • 5、解释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等渗溶液、 血清、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等概念。
胞将发生变形,在通过之后又恢复原状,
这种变形称为可塑性变形。
19:46
2.渗透脆性
• 指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这种抵抗力的大小用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加 以表示。 •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越大,对低渗溶液的抵 抗力越小。
19:46
3.悬浮稳定性
• 概念: 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 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等 渗 溶 液
• 等渗溶液: 是指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 常用的等渗溶液: 0.9%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 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分别称为高渗溶液 或低渗溶液。
19:46
(2)血浆胶体渗透压
因血浆蛋白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血 浆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故 血浆胶体渗透压能吸引组织液的水回到血 管中来,以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和维持血 容量。
19:46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1.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中无机盐等小分 子晶体物质形成的,80%来自Na+和Cl- 。 2.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
质形成的,主要是白蛋白。
19:46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1)血浆晶体渗透压
调节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对维持血
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19:46
19:46
第二节 血浆
1.主要成分(见图)
2.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
白原三类。
19:46
正常成人血浆蛋白含量及主要生理作用
血浆蛋白种类 白蛋白(A) 正常含量(g/L) 40~50 主要生理作用 形成胶体渗透压
球蛋白(G)
纤维蛋白原
20~30
2~4
免疫功能
参与血液凝固
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为1.5~2.5。
瘢。
• 2.参与生理性止血
• 当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有缺陷时,出血时间将延长, 甚至出血不止。 • 3.参与血液凝固
19:46
第四节 血液凝固 与纤维蛋白溶解
•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 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9:46
(一)凝血因子
• 是指血液或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 • 流经肝、脾时,被其中的巨噬细胞所吞 噬破坏。
19:46
二、白 细 胞
种类 • (一)白细胞的分类 中性粒细胞 和正常值 含量 50%~ 70%
嗜酸性粒细 0.5%~5% • 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 胞 嗜碱性粒细 0%~1% 是:(4.0~10.0) 胞 ×109/L。 单核细胞 1%~8% • 分类计数为: 淋巴细胞 20%~ 40%
19:46
第三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正常值 性别 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含量
男性 ( 4.0~5.5)×1012/L
• 女性 ( 3.5~5.0)×1012/L
120~160g/L
110~150g/L
19:46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 1.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血管中流动时,常要挤过口径 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
吞噬细菌、异物; 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参与特异性免疫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19:46
三、血小板
• (一)血小板的正常值 • 正常成年人血小板数量为
•
(100~300)×109/L
7~14天
• 血小板的平均寿命为 •
19:46
(二)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
•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 当血小板减少至50×109/L以下时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
• 特点:
• 除因子Ⅲ外,其它凝血因子均存在于血浆中。
• 因子Ⅱ、Ⅶ、Ⅸ、Ⅹ为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
• 因子Ⅱ、Ⅶ、Ⅸ、Ⅹ、Ⅺ、Ⅻ都是无活性的酶原。
19:46
(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 内源性激活途径 • 外源性激活途径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 凝血酶原
•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
19:46
血清
•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会发生回 缩,并析出淡黄色的液体,即血清。 •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 血清中不含有凝血过程中被消耗掉 的一些凝血因子。
19:46
(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 主要通过吞噬作用和免疫功能,实现对机体的保护 和防御作用。 白细胞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吞噬细菌、异物
释放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 过敏反应;释放肝素可抗凝 减轻过敏反应、参与对蠕虫免疫
19:46
(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白细胞 主要功能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用红细胞沉降
率表示。
19:46
红细胞沉降率 (ESR,简称血沉)
• 是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 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 正常成年男性为0~15mm/h;
•
女性为0~20mm/h(魏氏法)。
• 血沉愈大,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小。
19:46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9:46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理化特征
一、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和血浆
19:46
血细胞比容
1.概念: 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40%~50%; 女性为37%~48%。
19:46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 (一)颜色 • (二)比重 • (三)粘度
• (四)血浆渗透压
• (五)血液的酸碱度
19:46
(三)抗凝系统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 1. 抗凝血酶Ⅲ 能与某些凝血因子结合并使之灭活而抗凝。 2. 肝素 临床广泛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
体积由大变小
细胞核从有到无
胞质中血红蛋白
•
•
19:46
红细胞生成与
红细胞生成 造血部位 主要原料
成熟因子 调节因素
常见贫血
常见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肾性贫血
骨髓 铁和蛋白质
维生素B12 叶酸 促红细胞生成素 雄激素
19:46
2.红细胞的破坏
19:46
第三章 血液
学习目标
第1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2节 血浆 第3节血细胞 第4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第5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
目标检测
19:46
学习目标
• 1、简述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征,说出血浆渗透 压的形成及其生理作用。 • 2、说出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和生理功能,简述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生成及破坏,生理止血过程。 • 3、说出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 4、说出ABO血型的概念及其分型原则,Rh血型 的特点。叙述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 • 5、解释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等渗溶液、 血清、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等概念。
胞将发生变形,在通过之后又恢复原状,
这种变形称为可塑性变形。
19:46
2.渗透脆性
• 指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这种抵抗力的大小用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加 以表示。 •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越大,对低渗溶液的抵 抗力越小。
19:46
3.悬浮稳定性
• 概念: 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 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等 渗 溶 液
• 等渗溶液: 是指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 常用的等渗溶液: 0.9%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 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分别称为高渗溶液 或低渗溶液。
19:46
(2)血浆胶体渗透压
因血浆蛋白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血 浆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故 血浆胶体渗透压能吸引组织液的水回到血 管中来,以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和维持血 容量。
19:46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1.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中无机盐等小分 子晶体物质形成的,80%来自Na+和Cl- 。 2.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
质形成的,主要是白蛋白。
19:46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1)血浆晶体渗透压
调节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对维持血
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19:46
19:46
第二节 血浆
1.主要成分(见图)
2.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
白原三类。
19:46
正常成人血浆蛋白含量及主要生理作用
血浆蛋白种类 白蛋白(A) 正常含量(g/L) 40~50 主要生理作用 形成胶体渗透压
球蛋白(G)
纤维蛋白原
20~30
2~4
免疫功能
参与血液凝固
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为1.5~2.5。
瘢。
• 2.参与生理性止血
• 当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有缺陷时,出血时间将延长, 甚至出血不止。 • 3.参与血液凝固
19:46
第四节 血液凝固 与纤维蛋白溶解
•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 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9:46
(一)凝血因子
• 是指血液或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 • 流经肝、脾时,被其中的巨噬细胞所吞 噬破坏。
19:46
二、白 细 胞
种类 • (一)白细胞的分类 中性粒细胞 和正常值 含量 50%~ 70%
嗜酸性粒细 0.5%~5% • 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 胞 嗜碱性粒细 0%~1% 是:(4.0~10.0) 胞 ×109/L。 单核细胞 1%~8% • 分类计数为: 淋巴细胞 20%~ 40%
19:46
第三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正常值 性别 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含量
男性 ( 4.0~5.5)×1012/L
• 女性 ( 3.5~5.0)×1012/L
120~160g/L
110~150g/L
19:46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 1.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血管中流动时,常要挤过口径 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
吞噬细菌、异物; 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参与特异性免疫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19:46
三、血小板
• (一)血小板的正常值 • 正常成年人血小板数量为
•
(100~300)×109/L
7~14天
• 血小板的平均寿命为 •
19:46
(二)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
•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 当血小板减少至50×109/L以下时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
• 特点:
• 除因子Ⅲ外,其它凝血因子均存在于血浆中。
• 因子Ⅱ、Ⅶ、Ⅸ、Ⅹ为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
• 因子Ⅱ、Ⅶ、Ⅸ、Ⅹ、Ⅺ、Ⅻ都是无活性的酶原。
19:46
(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 内源性激活途径 • 外源性激活途径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 凝血酶原
•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
19:46
血清
•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会发生回 缩,并析出淡黄色的液体,即血清。 •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 血清中不含有凝血过程中被消耗掉 的一些凝血因子。
19:46
(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 主要通过吞噬作用和免疫功能,实现对机体的保护 和防御作用。 白细胞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吞噬细菌、异物
释放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 过敏反应;释放肝素可抗凝 减轻过敏反应、参与对蠕虫免疫
19:46
(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白细胞 主要功能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用红细胞沉降
率表示。
19:46
红细胞沉降率 (ESR,简称血沉)
• 是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 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 正常成年男性为0~15mm/h;
•
女性为0~20mm/h(魏氏法)。
• 血沉愈大,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小。
19:46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9:46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理化特征
一、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和血浆
19:46
血细胞比容
1.概念: 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40%~50%; 女性为37%~48%。
19:46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 (一)颜色 • (二)比重 • (三)粘度
• (四)血浆渗透压
• (五)血液的酸碱度
19:46
(三)抗凝系统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 1. 抗凝血酶Ⅲ 能与某些凝血因子结合并使之灭活而抗凝。 2. 肝素 临床广泛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