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_影响及其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代码:
学号:
10246
052015115
只大拿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影响及其调整
院系:
专业:
经济学院
金融学
姓名:梁华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许少强教授
20()8年5月20日指导小组成员
许少强
刘红忠
谢为安
聂叶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目录
叮‘O八︶
QL, Un︶Q-乙Q‘d连人几︻了︻‘了CI乙 AqdOJll﹄d户O八bC八︶︵从︶Q。Qt,八U︸二d八b乃b八bg曰nj。Jl﹄J︻lf﹄口户01
11, 1111.11...人..人1.人9曰O乙Q白Q‘O‘Q‘Q‘O‘Q白n‘199自 nJdJJdqCnCJ以月i月LLi任左通二d一三 b0.1...............……,.....…….........……,...........……...........................……...........................……...........................…….........……,...........…….........……,...........……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一、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的文献.......……
二、研究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和可持续性的文献...……
三、实证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影响因素和可维持性的文献.
四、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调整对策的文献...……
五、小结.........................··········……
第三节研究的框架、方法及创新所在...............……
第二章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情况与原因...............……
第一节中国国际收支情况分析.....................……
第二节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
一、结构性原因.............················……
二、货币性原因.............................……
三、政策性原因················……’“二’.”””
第三节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外汇储备及其各影响因素变量的选取.......……
三、储备影响因素的计量回归分析.............……
四、对回归结果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
第一节双顺差的正面影响.........................……
第二节双顺差的负面影响.........................……
一、外部冲突..
...·············……””””””””
二、经济金融运行效率下降...............·······……
本章小结...................··························……
第四章中国国际收支大额双顺差的调整.................……
第一节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可维持性.............……
一、中国目前国际收支格局的可维持性.........……
二、符合中国国情的合意国际收支结构.........……
第二节中国国际收支大额双顺差的调整.............……
一、国际收支调整原理.......................……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调整的国际经验...........……
三、中国国际收支大额双顺差调整的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注释.........................................................……58
附录.........................................……、.........……63
参考文献..................……,............................……70
后记.........................................................……73摘要
自1994年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己经连续14年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
项目双顺差的格局。特别是新世纪以后,双顺差和外汇储备规模呈现迅速扩大的
趋势。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原因是综合性的,其中既有结构性的内在原因
(低收入、低消费、高储蓄;加工贸易方面的比较优势),又有货币性的诱发因
素(货币原罪),而政策性的因素(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政府主导下的招商
引资)则直接推动了我国双顺差的过快积累。
虽然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是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产物,在中国发展的过程
中起到了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的双顺差和
不断积累的外汇储备正给中国内外经济发展带来日益增长的负面效应。贸易摩
擦,人民币升值压力,外汇占款对国内货币供应、信贷、通胀造成的压力,央行
冲销成本,冲销对内向型和外向型经济平衡的影响,热钱流入对金融稳定造成的
潜在威胁,外汇储备损失等,日渐成为中国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持续大额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目前尚在维持,但因其稳健性出现的问题及
其对国家内外均衡造成的干扰,中长期维持这样的国际收支结构,将令中国在经
济发展的质量及民生福利方面付出巨大的代价,是弊大于利的。而这样的国际收
支结构所能够维持的期限则取决于外汇市场、国内货币市场以及我国的宏观经济
运行情况所能承受的储备增长的限度。
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经济
发展战略、提升产业
结构、以财政政策刺激内需、深化国内金融市场、加强国际收支监测管理与优化
外汇储备结构和管理方式等政策措施都有助于让我国国际收支回复到可持续的
轨道上去,调整政策的互相搭配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国际收支结构的调整将会
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最终需要依靠政策的调节完成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经济阶
段的提升,来获得一个有利于长期内外均衡和效率的国际收支结构。
关键词
国际收支双顺差外部稳定内外均衡国际收支可维持性人民币升值
政策调整
中图分类号:F832.0ABSTRACT
China’ 5BalaneeofPaymentshaveexPerieneed“ DoubleSurPlus”一
一仁 urrentAeeountSurPlusandCaPitalandFinaneialAeeountSurPlusfor
14yearssinee1994.Afterthebeginningoftheneweentury, doublesurplus
andforeignexehangebothinereasequiekly.
China’ 5DoubleSurPlus15formedbytheeombinationofvariedreasons.
Strueturaleause, monetaryeauseandPolieyeauseareallrelatedtoits
fastaeeumulation.
IntheproeessofChina’ 5develoPment, DoubleSurplushasbeen
promotingemPloymentandeeonomiegrowth.However, withtheehangeofthe
domestieandforeigneeonomieeireumstanees, DoubleSurPlus15now
bringingChinamoreandmoretrouble.Tradeeonfliets,revaluation
PressureofRMB, highinflationrate, higheostofmonetaryPoliey,
disequilibriumbetweendomestieenterPrisesandforeignenterPrises,
Potentialthreatof“ hotmoney”, great1055ofthevalueofChina’s
foreignexehangeeanallharmChina’ 5eeonomieandfinaneialstability.
Inthelongrun, suehBalaneeofPaymentsstrueture15unsustainable,
beeauseitwouldeostbothChina’ 5developmentqualityandPeople’s
welfare.
VariedPolieiesshouldbePuttogetherinordertoadjustourPresent
BalaneeofPayments.Weeaninereasetheflexibilityofexehangerate,
imPlementtightermonetaryPoliey, ehangedeveloPmentstrategy,Promote
industrystrueture, stimulatedomestiedemand, imProvefinaneialmarkets,
andoPtimizethemanagementofforeignreserves.TheadjustmentofBalanee
ofPaymentsmaybetakesalongtime.Inthelongterm, infaet, theeeonomie
struetureandthedeveloPmentstagereallydeterminetheeonditionof
BalaneeofPayments.
KEYWORDS
CUrrent
External
AeeountSurPlusandCaPitaland
StabilityInternalandExternal
FinaneialAeeountSurPlus
EquilibriumBalaneeof
PaymentsSustainability RevaluationofRMB PolieyAdjustment
CHINESELIBRARYCLASSIFICATIONNUMBER:F832.0楚一音已l吉
场刁刁.月声Jl口
中国的国际收支统计开始于1982年。在经过了“1982一1984年的经常账户顺
差、资本账户先顺差再逆差”和“1985一1993年的经常账户逆顺差交替、资本账
户顺差(1992年的资本账户有少量逆差)”之后,1994一2007年中国的经常账户
和资本
与金融账户持续14年呈现双顺差的格局。2000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
双顺差呈现迅速扩大的趋势,外汇储备也快速增长,截至2006年3月我国外汇
储备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中国的国际收支问题,重点论
证1994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原因、造成的影响、可维持性以及政
策调整问题,以期对中国的外部均衡以及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做出有益的分析与
建议。
本章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阐明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二节综述对中国
国际收支问题展开研究的各类文献,第三节说明本文的研究的框架、方法及创新
所在。
第一节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987年,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第一次出现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双顺差。
之后,自1994年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已经连续14年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
融项目双顺差的局面。特别是新世纪以后,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截
至2006年底,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额达到2498.7亿美元,占个国际收支总体顺
差(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额之和)的%.14%,2005年这一比率为
71.86%,再前几年这一比率则均不足50%。2004一2006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占
当年GDP的比重分别达到3.6%、7.5%、9.5%‘。根据预测,2007年我国全年经常
账户顺差值占GDP的比重将超过11%。资本与金融账户中,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幅
较快,2004、2005年的数额分别是606亿、603亿美元,2006年该数额就上升
到了866亿美元。由于国际收支的持续大量盈余,中国的外汇储备也节节攀升,
截至2006年2月底储备规模达 8536.72亿美元,己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而
到2007年12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则已高达 15282.49亿美元。’
2005年2月23日,IMF总裁拉托在其演讲中提出“全球失衡”这一概念,
它指的是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相对集
中在其他一些国家。当前全球失衡的主要表现就是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不断扩大、债务增长迅速,而中国、日本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则持有大量贸易盈余,
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截至2006年年底,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余额达到8114.86
亿美元,占其GDP比重的6.15%3,成为世界公认的可能导致全球经济金融不稳定
的潜在因素,美国经常账户面临着调整压力。同样的,中国乃至亚洲新兴经济体
的巨额顺差与外汇储备也被视为全球失衡链上的重要环节。持续的双顺差虽是中
国经济增长、国际竞争力增强的表现,但中国也正因外部失衡遭受国际社会越来
越多的压力。
持续大量的贸易盈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经常账户逆差国贸易保护主义垢病
的焦点,
而IMF2007年6月巧日由执董会多数表决赞成通过的《2007年双边监
督决定》中引入的关于“外部稳定”和“货币操纵”的概念以及新提出的有关观
测“大量或持续的经常项目逆差或顺差”的汇率政策监督指标可能为外国贸易保
护主义势力所利用,成为抨击我国外部政策的依据。频繁的外部冲突不利于我国
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
除了外部冲突之外,持续的双顺差和不断积累的外汇储备给中国造成的负面
效应还表现为中国经济金融运行效率的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热钱流入,外汇
占款对国内货币供应、信贷、通胀造成的压力,央行冲销成本及冲销对内向型和
外向型经济平衡的影响等都是经济金融运行效率下降的具体表征。特别是外汇储
备过多、增长过快而导致的流动性过剩、CPI指数高涨已成为目前困扰我国宏观
经济运行的重大问题。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年平均上涨4.8%,成为
1997年以来的年度最高涨幅。特别是2007年的下半年,CPI指数的涨幅持续攀
升,从7月的5.6%一直上涨到12月的6.5%。而到了2008年1月,全国居民消
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1%,比2007年12月又上涨了1.2%。最新数据,2008年
2月CPI涨幅创下12年来的峰值达到8.7%,4月,CPI同比涨幅为8.5%,相比3
月 8.3%的水平又小幅反弹了0.2个百分点。‘为了达到控制资产价格上扬、遏制
通胀势头的目的,央行不断提高准备金率,仅2007年就10次提高人民存款准备
金率,共.提高了5.5个百分点,2008年1月25日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0.5个
百分点达巧%。上调准备金率的过程并未就此结束,2008年3月25日和4月25
日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又各自上扬0.5个百分点,专家预计货币政策从紧的政策
调整还将继续(2008年5月12日,央行决定于5月20日继续上调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由此中国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6.5%)。5流动性过剩给央行带来了巨
大的冲销压力,定向票据的发行成本日益增大,也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因为控制信贷的宏观经济政策,民族企业与中小企业筹措资金的能力下降,巨大
的外汇占款终将影响外资与民族、外向型与内向型经济的平衡发展。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汇率制度进行了比较重大的调整,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
汇率从2005年7月20日的8.27RMB/IUS$调整到2008年5月19日的
6.9712RMB/IUS$(历史最高点)6,累计升值幅度己超18%,但是,中国的贸易顺
差和外商直接投资余额仍然呈现继续增长的势头。为了让企业与金融单位更好地
适应人民币汇率升值、更好地应对升值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的汇率改革
采取的
是渐进、小幅的调整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也容易造成热钱的流入,从而继续给
我国的国际收支造成压力。
虽然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未曾公开,但专家普遍认为我国70%以上的外汇储
备资产以美国政府债券的形式存在(近两年央行可能已经减持美元储备)。发展
中国家为发达国家融资有违发展经济学的原理,影响了人民福利,更何况在美国
可能调整其巨额经常账户逆差的情况下,美元的贬值令中国的巨额储备面临着重
大的损失风险。2006年下半年开始显露的美国次贷危机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经
济增长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美国的进口减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经
常项目顺差的减小,但次贷危机所造成的美元贬值确实令我国的外汇储备蒙受了
损失。抛开美元前几年的贬值不谈,即使是从次贷危机爆发后的2007年1月至
2008年1月,美国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就从82.87贬为73.91(以2000年的实
际有效汇率水平为100)’,贬值幅度达到12.12%,从中就可以预见美元汇率波
动对中国的外汇储备价值所造成的影响。而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累计千亿美元的
注资救市增加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流动性的同时,也令美元资产的持有者蒙受了
损失。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时间久、规模大,已经成为国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双
顺差有对中国经济有利的一面,但双顺差的长期持续和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无论
是给中国的外部稳定还是内部经济金融运行效率都带来了日益增长的负面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产生的原因、影响
以及可维持性,探讨中国内外均衡的未来走向及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的国际收
支结构,希望能够找到合理可行的政策调整措施改善我国的外部失衡问题,从而
能令中国更好地应对诸如贸易摩擦、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货币政策受制等一
系列的国内国外问题,也为全球失衡的调整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第二节文献综述
对中国国际收支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少见,特别是新世纪之后中国双顺
差的飞速增长势头和世界经济失衡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学者们对于中国国际收支
问题研究的热潮。他们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可持续性、调整要点等问题,并且给出了各自的结论。
一、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的文献
概括而言,中国的双顺差大致被解释为以下几种成因:高储蓄的制度、文化
特征,国际产业分工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货币原罪,以及出口导向型的赶超式
的经济政策。
一些学者从高储蓄的制度、文化特征来解释我国经
常项目的大额顺差,因为
根据储蓄与投资的差额等于经常账户余额的原理,我国经济结构所呈现的储蓄高
于投资、消费低于投资、内需不足的显著特点势必会造成经常项目盈余。哈继铭
(2006)8在2006年的金融家论坛上从个人、企业、政府不同角度阐述了高储蓄
率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认为中国的个人储蓄率近年来一直处于高位,约占可
支配收入的25%,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人口老龄化、由于住房、教育、医疗、退休
福利改革等原因造成的谨慎性储蓄,以及消费信贷的不发达;同时,他认为中国
的高储蓄更大程度上应归因于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王信(2004)’在《我国
的经常项目顺差能否持续》一文中从人口年龄出发,认为我国的人口赡养率正逐
步下降,再加上总体上相对年轻的劳动力结构和相对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居
民储蓄在未来仍会保持较快增长,因此经常项目顺差的格局将继续维持。Dennis
Snower(2006)’。也提到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人口因素、经济增长对消费习惯的
作用是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的长期因素,只有更快地进行金融改革,建立健全的金
融市场,改善银行系统,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才能降低储蓄愿望,纠正外部失
衡。
一些学者从当代全球化环境与开放发展模式角度观察,将中国的双顺差理解
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和参与全球产业内分工的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吴晓灵
(2007)“,夏斌(2007)”,卢锋(2006)‘3等认为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资本、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更充分便捷以来,跨国公司出于比较优势和在全
球配置资源的战略需求,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到了新兴市场国家,在
这种国际生产力布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以劳动力优势、加工贸易为主的外
贸结构和以直接投资为主的利用外资的方式,造成了目前对欧美的双顺差,也承
担了许多亚洲国家的转移顺差。
BarryEiehengr。en、 RieardoHausmann和 UgoPanizza(2003)’门等学者从
货币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指数和测算方法,研究“原罪”对发展中国家对外
经济与国际收支等的影响。在“原罪论”者看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不能
用本国货币进行借贷和交易的困境是一种“先天不足”,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8和经济制度的完善,“原罪”状况并没有实质的改变,这就形成了发展中国家通
过各种途径设法获取外国资产的动因。裴平、孙兆斌(2006)’5在《中国的国际
收支失衡与货币错配》一文中也认为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多年的巨额顺差与货币错
配有很大关系,这种货币错配反映在中国不对称的涉外经济政策中,比如资本管
制的不对称、外贸政策的不对称以及外汇交易制度的不对称等。
政策性原因对中国国际收支造成的影响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吴晓灵
(2007)‘6在《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中国货币政策》谈到因为建国以来外汇短缺
造成的惯性思维没有得到扭转,中国一直在外贸上实行奖出限入政策、在产业政
策上有进口替代和偏平补齐的思想、在外资上以出口导向为主、在外汇上采取宽
进严出的政策。覃东海(2006)‘7将进入中国的FDI大致分为四类:技术导向型
FDI、出口导向型FDI、市场寻求型FDI以及国内金融市场功能缺失带来的虚假
FDI。他认为出口导向型FDI和加工贸易在中国的支配性地位决定了双顺差己成
为结构性问题,这一格局难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内加以纠正。余永定
(2007)‘8认为我国双顺差与外汇储备增加并存的局面是源于FDI等外汇资金被
换成了人民币而并未用于进口外国投资品,在经常项目顺差情况下,资本项目下
再引入多少外资都没有外国资源的利用,反而因为增加的外汇储备被用以购买外
国国债而“输出”了资本,所以应该将资本项目的顺差转换成对外国先进设备和
技术的购买,而外国技术不一定需要通过引入FDI的方式才能得到,而在贸易条
件恶化的条件下维持的净出口的增长和在政府政绩观等引导下对FDI进入的优
惠,是同严重的价格、市场扭曲相联系的。由此,出口导向和优惠外资的经济政
策被视为造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直接原因。
二、研究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和可持续性的文献
余永定(2007)”再次指出在经常项目顺差情况下,资本项目下再引入多少
外资都没有外国资源的利用,反而因为增加的外汇储备被用以购买外国国债而
“输出”了资本,所以,实行经常账户逆差、资本账户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才是
适合中国这样发展国家国情的。当然,也有学者完全同意余永定的观点,王信
(2007)’。就在对余永定的观点进行评论时指出,中国吸收的FDI主要不用于进
口,而是用于出口加工业的发展,是中国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承接国
际产业转移、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所以,中国未来的国际收支不一
定非要追求经常账户逆差与资本账户顺差的模式。可见,未来国际收支的结构选
择问题在学术界尚无定论。
余永定、覃东海(2006)2‘在《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一文中从经常项目差额的收敛性角度(即一个动态过程是否会进入稳定状态)建立
数学模型,考察中国双顺差的可持续性。其结论认为,鉴于外资企业的利润率、
再投资率较高,资本一产出率较低,即使未来利润汇出与
进口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但通过出口创造的经常账户顺差仍要高于利润汇出与进口带来的经常账户压力,
外资企业资本存量的增长将导致外汇储备的无限增长,也就是说中国的经常账户
顺差不具有收敛性。许少强(2003)’2从国际收支成长理论出发,认为我国的国
际收支正处于第二阶段(成熟的债务国)向第三阶段(新的债权国)过渡的时期,
按照经验,即便进入第三阶段,在第三阶段的停留也会是一个较长的时期。所以,
我国的双顺差是结构性的,还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可维持性的关键在于我国
的宏观经济状况能否继续允许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长。吴晓灵(2007)’3等也
认为中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同全球失衡一样,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三、实证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影响因素和可维持性的文献
按照许雄奇(2006)’4等的分析,从整体上看中国1978一2003年国内储蓄-
投资缺口的变动与经常账户收支差额的变动呈很强的相关性。国内储蓄没有及时
转换为相应的投资,且沉淀存量越来越大时经常账户长期保持顺差的一个重要原
因。而在过去的十年中,私人消费的增长没有赶上收入增长,居民消费的年均增
长率比GDP增长率低了近2%。
张曙光(2005)按时间序列比较了中美两国的工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
长率,又比较了两国工资增长率占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比重的大小,得出结论认为
正因为近年来中国的这些指标都低于美国,所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更强,由此也对美国保持了大量的贸易盈余。
赵玉敏(2002)从中国贸易条件(出口商品价格/进口商品价格)持续恶化
的角度分析中国的贸易顺差问题。1993一2000年,中国的贸易条件下降了13%,
其中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了14%,这就造成了国民收入的相对下降,以及消费减
少、储蓄增加,同时,这也造成了出口部门及利用进口品的国内部门的投资增速
下滑。由于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与我国进口品商品结构以及出口企业的行为关联
甚大,短时期内很难得到根本性扭转,所以我国的贸易盈余是结构性的。
郭梅军、蔡跃洲(2006)’5就1978一2006年的中国外汇储备、进出口、人均
GDP等数据对影响中国外汇储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中国外汇储备的因素主要包括外债规模、进出口、人均GDP、外汇收支波动
率等,外汇储备来源结构能够影响国际收支的波动性,1994实行的外贸外汇体
制改革和1996实现的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对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并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也有一部分学者为了克服传统模型可能出现的“伪回归”现象而运用协整方
法研究中国的国际收支lb]题。 HuangGuobo(1995)以1980~1990年的季度数据
为样本,利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了我国外汇储备的需求函数,实证结果
表明,进口额、平均进口倾向与国内一年期名义利率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金中夏(2000)’6以1981~1999年的月度数据为样本,利用内嵌协整关系的向量自
回归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中美实际利差与中国的外汇储备进行了动态分
析,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外汇储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并且人民币的升值将加速外汇储备的增长。许少强、马丹、宋兆晗(2006)”就
在著作《人民币实际汇率研究》中利用1994一2003年的总体贸易收支季度数据和
人民币实际汇率数据研究证明我国贸易收支主要受贸易伙伴国和自身实际GDP变
化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较小,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在长期内成立。
四、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调整对策的文献
对于缩小双顺差、解决储备过快增长和过度积累的问题,学者们从发展战略
转变、货币政策操作、财政政策措施、人民币汇率、经济体制改革、国际收支监
控、储备的有效利用等各个方面给予了政策建议。
何帆(2005)28,祝宝良(2006)29等建议放弃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取消给
予FDI的优惠政策,发展“走出去”的战略思想。吴晓灵(2007)30强调央行继续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冲储备增长带来的过多流动性仍是一段时期内中国货币政
策的重要任务。哈继铭(2006)、覃东海(2006)3,提出财政政策应担当起刺激消
费的重任,政府应增加医疗、教育方面的开支,从而降低个人谨慎性储蓄动机。
何帆(2005)3,,谭雅玲(2006)33等认为应该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迈克
尔.穆萨(2005)’‘建议中国与东亚国家联合对美元进行较大幅度的升值。
MidsuhiroFukao(2006)、 DennisSnower(2006)35认为加强消费信贷、缩小
地区与阶层间收入差距、政府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有助于促进中国的内需。余永
定(2006)肠强调深化国内金融市场与推进价格体制改革。梁猛(2006)37提到了
加强对外汇流入的监测和管理,继续发展QFll,建立外资进入国内资本市场的正
常渠道,压制热钱流入。何帆、陈平(2006)38就巨额外汇储备问题建议中国借
鉴新加坡、挪威的经验变储备的消极管理为积极管理。这些政策措施都有助于调
整我国的双顺差,从而将我国的国际收支纳入到可持续的轨道上去。五、小结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迅猛增长和“全球失衡”概念的
提出,研究我国国际收支问题的文献日益增多。各类文献从储蓄、国际产业分工、
货币、经济政策等角
度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国
际收支结构不具收敛性,但是双顺差的情况还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对于中国
国际收支合理结构的探讨仍在继续。无论是用传统计量回归方法还是协整与向量
误差修正模型,都能对中国的双顺差问题做出一定的解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专家们就缩小双顺差、解决储备过快增长和过度积累的问题,也从发展战略转变、
货币政策操作、财政政策措施、人民币汇率、经济体制改革、国际收支监控、储
备的有效利用等各个方面提供了政策建议。
多数文献多从原因、可持续性、调整建议等一个或两个方面对中国的国际收
支问题进行研究,实证分析则会因模型设定、变量选取、数据样本选取与处理的
各不相同而得到不同的结论。本文将在文献的基础上,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讨中国
的国际收支问题,就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结构、成因、影响、可维持性、调整
战略等做出比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第三节研究的框架、方法及创新所在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
账户双顺差的现状,阐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同时进行文献综述,归纳学者们迄
今为止从成因、可持续性、调整要点等角度对中国国际收支进行研究的成果,并
在最后对本文研究的方法、框架、及创新所在做出说明。第二到第四章是本文的
核心内容。其中第二章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情况与原因,重点研究1994年以
来我国国际收支呈现的结构特征,就其成因展开多角度的研究,并用计量回归的
方法验证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起到重要影响的因素。第三章中国国际收支双顺
差的影响,主要研究双顺差对中国内外经济发展造成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及其影响
程度。第四章中国国际收支大额双顺差的调整,根据国际收支相互弥补指标和跨
期弥补指标考察我国目前大额双顺差国际收支结构的可维持性,并结合国际收支
调整原理和双顺差调整的国际经验,探讨有助于将我国的国际收支回复到可持续
轨道上的调整政策。最后则是全文的总结、注释、附录以及参考文献。
在对国际收支的研究多集中于逆差及其可维持性和调整的情况下,本文将研
究的重点聚焦于我国1994年后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特殊阶段,用定性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双顺差的原因、影响、可持续
性及调整,互为验证。同时,本文也引入了国际比较与借鉴,对同样实行管理浮
动汇率制并依赖外贸进行经济发展的新加坡1988一1992年国际收支双顺差调整
的经验性数
据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对中国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尝试
将理论、实证、国际经验等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对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维持和
调整作出建议,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第二章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情况与原因
第一节中国国际收支情况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的正式统计源于1982年。1982年至2007年间的26年中国的
国际收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前两个阶段分别表现为1982一1984年的经常账
户顺差、资本账户先顺差再逆差(参见图2.1)和1985一1993年的经常账户逆顺
差交替、资本账户顺差(1992年的资本账户有少量逆差)(参见图2.2)。
图 2.11982一1984年中国国际收支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88000·000厂ee一一一一—一一二二 ]]]]
‘‘6000·000}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一一一一」r」 耐‘‘ }一一 一一 —一}卜」t!月 月‘‘2000·”00卜es一-石一一一川「一一一-川l一}几石叔唇干雨百门 门‘‘0000·。001—11一~—}「一-一-」目…;幕吴篇昌… …““000.”00}一-一日一~—}}-一一」日旧兹吝夜妥 }}}““000..000阮瘾门「一一一」卜一一」「!巨亘止储盔… … 444000.000磷黯一}}「-舞日门卜一-一 }}}}}}}}}}}}}}}}lrl22200拭::簿些…茸毕粤尸… }}}}}}}}}}}}}画经常项目目 目一一2000.000‘‘一一州全妞创记卜一一一-一叫H人东乡-一一一一~一-任刁谷任一~翩目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综合收支支 支口口 口 口 口口 口 口 口口口外汇储备备 备嗜嗜嗜嗜嗜 嗜下断 断断 断 断 断断断断断断断断 断 11111111111翼 翼翼翼 翼 翼 翼 翼一一 一 一一蘸「「「「翻翻 翻 翻 翻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金融统计IFS网站,
八mf
图 2.21985一1993年中国国际收支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朴 朴 朴 朴朴朴即 即补补山汗叶 叶 叶 叶 叶 叶愉愉 愉髯髯髯目目 目 目 lllllll二二二 rrrrr阵阵 阵 .................捆捆芬二罗场蛛协’谕”芬 芬 lllll
常项目
本项目
合收支
汇储各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金融统计IFS网站,
八mf而自1994年起,我国国际收支结构步入了新的阶段。1994一2007年,我国
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
账户均呈顺差状态,这一阶段即所谓的中国国际
收支双顺差阶段(国际收支“双顺差”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述方法,即在形容我
国的国际收支结构时不将国家储备资产的实际资本输出考虑在内)。除1998年资
本与金融账户出现60多亿的逆差外,.双顺差持续了十余年,这种情况在全世界
是绝无仅有的(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也出现过国际收支双顺差情况,但是维持
的时间都不长)。(参见图2.3)
图 2.31994一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方方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鲡扮扮痴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瓤 瓤瓤彼彼而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输石石丽赢面剩兹兹兹兹兹兹兹兹兹兹兹兹兹兹兹兹兹兹兹兹 兹苦苦苦可可可 {{{{{{{{‘‘翻翻二二)‘。‘ ‘).,,!___1、‘ ‘‘汀汀汀淤淤 淤 淤淤 淤淤 淤 淤淤参参参蒸参翼粪易昌昌昌鑫鑫鑫 鑫
画画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口综合收支口外汇储备 备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金融统计IFS网站,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
汇,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汇率。人民币汇
率的大幅贬值提高了我国的出口竞争力,这使得我国的贸易收支保持了长久的增
长势头,而优惠外资的政策吸引了众多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FDI可以解释我
国大部分的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
当然,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带来了一定的波动。1997一2001
年我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呈现下跌的趋势,这种状况直到2002年才’得以逆转;而
资本与金融项目在1998年甚至出现了逆差,虽然危机爆发后中国承诺人民币不
贬值,但是市场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的悲观情绪还是令一些资金流出了中国,这些资金当中,有经由正常的途径流出的,但也不可否认存在资本外逃的可能。
亚洲金融危机过后,很快迎来新的世纪。2000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6年底,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额达到2498.7亿美元,占
个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余额之和)的%.14%,2005
年这一比率为71.86%,再前几年这一比率则均不足50%。2004一2006年,我国经
常账户顺差占当年 GDP的比重分别达到3.6%、7.5%、9.5%39。根据预测,2007年
我国全年经常账户顺差值占GDP的比重将超过11%。资本与金融账户在国际收支
总体顺差中的比例
在大幅降低,但其中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幅仍然较快,2004、2005
年的数额分别是606亿、603亿美元,2006年该数额就上升到了866亿美元。‘”
2005年7月21日之前,我国实际上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
的稳定是以企业结售汇制度、银行外汇结算头寸限额和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为
保证的。在国际收支双顺差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央行不得
不吸纳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虽然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了汇率改革,我国开
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
民币汇率当即从 8.27RMB/IUS$升值了2%到8.11RMB/IUS$,但是升值并未抑制
住我国国际收支特别是贸易账户余额继续快速上涨的势头(这跟出口换汇成本与
名义汇率实际上存在差异有关,出口企业为了维持海外市场不被其他劳动力价格
低廉的国家(例如我国周边的越南等国)抢占也可能进一步压低成本以保持以美
元标价的出口价格不变)。巨额双顺差令市场相信人民币应该继续升值,所以外
资流入中国的规模反而更大。除了豪赌人民币继续升值的游资之外,外商直接投
资也会认为在人民币仍将继续升值的巨大可能性之下先期进入中国更加划算。在
人民币汇率有序、渐进、小幅升值的指导思想下,央行面对继续快速增长的国际
收支,仍然不会减小干预市场的力度,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外汇储备在
2005、2006、2007年继续呈现大幅增长的势头,2004一2006年间我国年外汇储备
增加额均超过2000亿美元,2006年2月底我国储备规模达8536.72亿美元,己
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而到2007年12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则已高
达15282.49亿美元‘,。
就目前来看,持续大规模的双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的国际收支结构在未来还
将继续,这样的国际收支结构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上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也
正给中国经济金融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扰,理解这一阶段中国国际
收支结构的成因才能为解决困扰做好准备,所以这一阶段的国际收支情况是本文
研究探讨的重点。第二节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
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很少出现,其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是综合性因素共
同作用的结果。概括而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既有结构性的内在原因,
又有货币性的诱发因素,而政策性的因素则直接推动了我国双顺差的过快积累。
一、结构性原因
(一)高储蓄、低收入、低消费的制度文化因素
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着显著的特点:储蓄高于投资,消费低于投资,内需不
足。根据国内储蓄与投资的差额等于经常账户余额
的原理,我国的经济结构造成
了我国经常账户的顺差(参见图2.4)。
图2.4我国各阶段储蓄、投资率单位:%
5550·0产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甲篡豢初一 一
{{{寡 3R.0{{{{{ 111111111111111119902000200666
11111111111。国内总储蓄率。总资本形成 荆荆圈 圈圈国内总储蓄率.总资本形成率 率 率
资料来源:亚洲发展银行网站,~.adb.。rg/statistics
很多亚洲国家似乎都有高储蓄的传统,比如,2006年韩国、马来西亚、新加
坡的国内总储蓄率分别是31.7%、43%、50.5%,但是相比较来看,这些国家的私
人消费率远远高于中国,而香港、台湾地区的私人消费率也远高于中国大陆(参
见图2.5)。中国的家庭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2005、2006年其占GNP的比重都小
于40%,t匕较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这一t匕重下降了10%,,。图 2.52006年亚洲各国(地区)私人与政府消费率比较单位:%
幼 幼7望止 止。。匕·勺‘,只竺止蕊漏圈 .56.111
}}}玻目益苗..吸皿 !45.0.圈:。 n.....
侧侧·3.嗯圈困..口翻幽面..竺二兰 ....
圈圈么姻.谈国喧肠姗口...1翻哪 11........
嘴嘴理..理l育巴.口...!圈目 ........
翻翻..困l口 .1..1..1圈 .1..1......
...私人消费率 率
二二二漏涵 13.000
....国日皿臼山生全卫_二 11.311· 666
峨峨匆。,圈翻 1l.IR;翻幽l伙’1.魔颐口 ...
....二二二皿....1益益日困1.食l宙圈 .....
lll离画困麟圃日...口..口.圈翻圈目 !..111
丽丽团画麟目...国目l圈翻.睡 111翻 ....
丽丽面.............1口颐11目公.日 ...
...政府消费率 率
资料来源:亚洲发展银行网站,/“tati“tic“
消费率低、储蓄率高的背后深层次的问题是造成储蓄无法顺利转化为消费的
制度与文化等因素。对个人而言,住房的昂贵、教育费用的上升、计划生育体制
下对未来养老的担忧、医疗、社保等体制的不完善都是造成谨慎性储蓄的动因,
而人均收入的低下也是造成私人消费不足的很重要原因(参见图2.6)。中国家庭
的可支配收入占GNP的比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没有增长,反而呈现下降趋
势,家庭收入的三个组成部分—工资收入、投资收益及政府转移均有减少。工
资收入占中国家庭收入的比重最大,但是它占GNP的比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
来逐步降低,已从当时的67%下降为2005年的56%;由于股市、债市的不发达及利
率非市场化等原因,中国私人投资收益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世界最低之一,过
去的十年间,这一比例平均不超过8%;而政府转移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也开始减
少,2005年只占GDP的0.5%,
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其它一些新兴市场国的水平。‘3(参
见图2.7)图 2.61994一2006年中国人均收入情况单位:元
---日 ...
入入曰/尸 ---
\\\丫厂 厂
、、厂 厂
\\\冲尸冲尸 ___
气气~一一令尸_/\一 ---
‘‘/犷产口、卜~产 产’’\~丫尹 尹
11111翻.甘l}l一 1111
~~~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年增长率率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金融统计IFS网站
http:刀驯八mf
图 2.71992一2005年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及其组成部分情况单位:%
OI.Po..blo.n00n”,COn.“门,哪沁n,二记5.丫们叼R.怕
《娇 p.rcentofeNpu刊旧.二咤卜.、.肠.们‘滋.d)
5O
4O
、、、___----一侧----一一、——一一~
COI,.
一、__甲‘po,.七抽.nc。,,.
605070
:]至’缨罗‘下丫’
落
HO几I
蒸奏
一沁只匕蕊︸旅﹂豢一一一嗽盆
..h。曰O地po..b陌限nc。”, ..ndCOr,po们旧时.
(协p电盯‘.爪训G目P)
~六,一呻,‘~~一,,~
In甘..和”口们t
...N.tC
—o.opo.口
叼Va勺.犯n
姚升
J目叭尸山卜曰.‘,J胜,j比,
1992,g匀礴,匀ee
傲 nt.n心Orn.
铂月,tT的.n.叭.r.
肠月..朴仁O们、.
七口口n.
00000000000 087654329,弓,
乍白g舀 ZOOD2002ZOC4
资料来源:转引自 JahangirAzizandLiCui.ExplainingChina’ 5Low
Consumption:TheNegleetedRoleofHouseholdIneome[D].IMFWorkingPaper
WP/07/181:pp.6
关注私人储蓄和消费的同时,企业和政府的行为对双顺差所造成的影响也不
能小视。相比自20世纪%年代初以来平均19%的家庭储蓄率,中国企业和政府的
储蓄率自2000年后持续增长,特别是企业储蓄率近年来甚至超过家庭储蓄率。(参
见图2.8)“政府在利用财政收入方面仍有重投资、轻消费的倾向。如果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完善的社会服务,私人消费才有增加的可能。
图2.8家庭、企业、政府储蓄率情况单位:%
DDDomes幼e匀 VjnossByySector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
仙仙曰 -rce。扩GDP)时心幽式nt阂州创,(住冷劝旧 1)Governn始 nttttt
肠肠,尸~...~一-曰-一-.-一-~~~~~~....~~,6匕 而 而名名O门的二卜仁19科1动哭竿g的20加ZJQ二20以2口二巧 巧 巧加加·」护,产了卜亡 亡 亡222肠」尸沙厂产沪了沁尸Z几产矛了油甲沙i尹11沙侧几产沪/沙甲了二代产产护卜 3:::111亡」..进边..乙乙 1..111‘.‘‘沙洲、硬山少沪{产沪1尸油心砚尹沪:沪,卜2七 七口 口·.‘尸.卜声.,..呀..甲..钊.‘尸.卜产.叭月.呀月.卞..,~?..,月.峙 000 111的二19科1动哭竿g的20
二 0ZJQ二20以2口二巧 巧 巧
资料来源:转引自 JahangirAzizandLiCui.ExplainingChina’ 5Low
Consumption:TheNegleetedRoleofHouseholdIneome〔 D].IMFWorkingPaper
WP/07/181:pp.20
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也是导致中国储蓄率高的重要制度原因。消费信贷在中国
还不成型;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无论是通过间接融资市场还是直接融资市场都
较难获得资金,所以依赖留存收益进行投资发展。目前某些银行开始重视针对中
小企业的贷款,希望这对改善中国的储蓄及国际收支问题能够有所帮助。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消费习惯相对于经济增长的滞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
济增长非常迅速的大国而言,消费的调整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这可能会是一个
长期的过程。
(二)中国参与全球产业内分工的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
从当代全球化环境与开放发展模式角度而言,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可以理
解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和参与全球产业内分工的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当代
经济全球化特征在于国际分工基本单位从产品深入到工序环节和流程区段,加上
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非常便捷,于是跨国公司出于比较优势和在全球配
置资源的战略需求,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
场国家。而出于分享中国比较优势利益动机的大量国外资本,也以FDI的形式进
入中国。在目前的经济技术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下,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产品内
分工的内部装配、加工、制造等环节,所以参与全球分工的重要形态即通过加工
贸易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实现自身的比较优势,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但这同
时造成了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
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完成之前,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将一直是我国的
比较优势所在。而作为“金砖四国”之首,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仍然较大,外国
直接投资仍将继续流入中国。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由中国的劳动力结构和经济
发展阶段所决定,所以,双顺差可以说是结构性的。
其实,中国对于欧美是存在大量的贸易顺差,但是对亚洲却存在着贸易逆差。
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特点,决定了很多产品都是在中国组装再出口的,所以中
国承担一部分亚洲国家的转移顺差。另一方面,美国因为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和
外部政策目标、国家经济利益、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的因素,在诸如生物技术、
光电技术、信息与通讯、高新材料、武器以及核技术这类高新技术领域对中国采
取了技术禁运等出口管制政策,造成了外生障碍性贸易逆差,也加剧了中美贸易
的失衡45。所以,研究中
国的国际收支问题时,转移顺差和外国贸易管制等因素
也是需要被考虑在内的。
二、货币性原因
货币性原因主要是指“货币原罪”。“货币原罪”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
上不能用本国货币进行借贷和交易的困境,这种“先天不足”与发展中国家以往
有没有不良借贷交易记录并没有关系。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有比较深重的“原
罪”,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制度的完善,“原罪”状况并没有实质的改变。
“原罪”强调外部因素,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国际资本市场大多并不完善,面对信
息的不对称和较高的国家风险,外国投资者通常不愿承担与发展中国家货币定值
债券相关的较高风险。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像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受到了“货币原罪”的困扰,
由此也衍生出了对于外汇和外资“渴求”的心态。这样的心态造成了中国采取的
涉外经济政策具有不对称性,资本管制的不对称、外贸管制的不对称以及外汇交
易制度的不对称等都对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产生和积累起到了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目前已获得很大
的提升,人民币甚至己经成为某些周边国家的流通货币,但国际市场的不完善及
观念中的“原罪”印象仍会在实际经济金融运作中影响政府行为。中国并不能像
美国那样凭借全球经济金融头号强国的地位容易地获得全世界的融资,人民币也并非主要国际货币,这些都会使得政府产生在外贸方面“奖出限入”、在外资方
面“惠入限出”以及积累外汇储备的偏好,从而诱发了中国国际收支的失衡。
三、政策性原因
如果结构性的因素和货币性的因素是导致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外诱因,
那么政策性的因素—即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和政府主导下的招商引资则直
接推动了我国双顺差的过快积累。
建国以后,由于外汇短缺问题的困扰,各级政府一直鼓励各类能够获得外汇
的经济金融活动,而这样的观念及观念引导下的政策措施,经过了近60年仍然没
有得到彻底的扭转。在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中国过度依赖出
口以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同时在产业政策上也有进口替代(为了减少进口)和
填平补齐(出于发展民族产业的考虑)的思想。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中国采取稳
定汇率(通过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和出口退税等政策措施来起到促进外贸的作
用,而这就造成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失衡。图2.9显示的是1994年以来我国贸易
余额和经常账户余额情况,从中可以发现两者呈强相关关系。
2.91994一2006年中国贸易余额与经常账户余额情况单位:百万美
元
33300000.000广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尹尹 尹尹尹尹尹尹尹护尹护碑沪礴 礴 礴
晒晒晒晒晒晒晒晒-煎藉癫面经甭项一目噩颤 iii
一一一 JJJJJ
--------一。傲 傲 傲
翻翻翻盯 盯 盯
、、、~,…爵羚羚羚羚羚羚羚羚羚羚羚羚羚 羚_____。}、.翻.黔.黔.黔}黔.黔}留, lllllll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金融统计工FS网站,
八mf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引入外资伊始正值拉美爆发债务危机,中国为了不重蹈拉美国家的覆辙放弃了直接借入外债,而是采取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作为
一种长期投资,FDI还本付息的压力在中短期不会表现出来,而且这种方式也有
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由此,FDI成为了我国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
源。同时,在外资政策上,我国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以对外出口为目的,要求他们
的产品向国外进行销售,增加外汇收入的同时也避免外商与国内企业就国内市场
展开竞争。然而,引导外资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又进一步加重了我国的贸
易和经常账户顺差。近年来的贸易收支顺差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度一直较高。
从2001年到2006年,无论是我国的货物进口还是出口,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始终
超过总进口或出口额的50%;在贸易顺差中,外资企业的贡献度在2005、2006年
也超过了50昭6。
诚然,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在其确立的初期和实施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有
其重要性和合理性,它改善了中国缺乏外汇的现实,也促进了就业和经济增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外经济金融情况发生了变化,经济政策的惯性却仍然使
得加工贸易和出口导向型FDI在中国的支配地位得以维持,这也就使得双顺差和
外汇储备的过快积累成为了我国的结构性问题。
政府主导下的招商引资也是引发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重要原因。某些地方政
府将政绩与引资量挂钩,重视外资数量而忽略外资质量,给予了外资过多的优惠。
这样的外商投资容易造成价格和市场的扭曲,令民族产业的利益受到侵害,同时
也可能引起虚假“FDI”的增加。
在一些结构性和货币性因素的作用下,中国选择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来
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由此造成了中国贸易和经常账户的持续顺差,而政府主导
下的招商引资及鼓励外资以出口为目的的政策,又加剧了中国国际收支的失衡。
所以,政策性的因素可以说是推动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过快积累的非常直接的原
因。
第三节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47
上一节本文就定性角度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下面将从
实证的角度探讨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的因素。
一、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来自于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两个不同的项目,而最终对中国内外经济金融运行产生综合性影响更大的则是由于双顺差而形成的
储备资产(在后面的第三章将会对此展开详细的论述)。所以,本文拟用外汇储
备代表国际收支这一综合性的概念,研究各种因素对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
外汇储备决定的代表模型有Heller的小国边际成本模型、Frenkel的Cobb
一Douglas模型、Hamada与Ueda的存货管理模型等,这些经典理论模型从不同
的角度反映了进口倾向、储备持有的机会成本、国际收支账户的稳定性等因素对
一国储备规模的影响。此外,外汇储备担负对外债的还本付息,在固定汇率制下
有维护汇率稳定的义务,对外开放度和金融发展程度对外汇储备的多少也会产生
影响。
基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所有可能因素包括:对外开
放度(可以由进口倾向和外贸依存度来反映)、国家规模、外债、人均GDP、国际
收支的波动、汇率制度、金融发展程度(金融深度)等。
二、外汇储备及其各影响因素变量的选取
(一)外汇储备规模
用RE(reserve)表示。
(二)国家规模、外债及人均GDP
反映国家规模的替代变量既可以从经济规模的角度来设定,也可以从人口规
模的角度来设定,或者也可采用两者兼顾的方法。考虑到其他因素都会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经济规模,这里用人口规模来反映国家规模,用POP(populati。n)表示。
外债用 FL(foreignliability)表示。
人均GDP用 PCP(perCapita)表示。
(三)国际收支波动和金融发展程度
从IMF一IFS数据库中可以取得中国国际储备变动额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以
计算各年相当于上一年度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动情况,进而得出各年国际收支差额
变动率的序列,这一序列大致也能反映出国际收支波动的状况。为了在最终的实
证中能使用各序列的对数值以直接计算出弹性,还要对变动率序列取绝对值。最
后生成的新数列用 VOB(variabilityofbalan。 eofpayments)表示。
金融发展程度(金融深度)即MZ/GDP,用MONT(monitarization)表示。
(四)进口倾向、外贸依存度和汇率制度因素
根据IMF一IFS数据库提供的进出口、年平均汇价(人民币对美元)的数据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