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荷塘月色》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建议.doc
《荷塘月色》试讲与说课
• 七、拓展延伸:让学生对比阅读《荷塘 月色》和《爱莲说》,发现这两篇文章在 表达方式的异同点,感悟这两篇文章在思 想内涵的异同点,写出阅读感受,在下次 课堂上进行交流
作者观月产生什么感受?产生了忘情、陶醉和 沉迷。
• 四、体验感情:作者的这篇借景抒怀散文吐 露怎样情感?吐露的情感上是烦闷(在家) →超脱(小路)→荷塘(陶醉)→忘情(月色)
• →清醒(四周)→平静(回家)。很显然, 作者开头在现实中是不宁静的,进入荷塘月 色忘却尘世间的烦恼,回到家中心情归于平 静,所以作者轻轻地推门进来,发现妻子已 经睡熟了。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是多变的, 是由不平静最终找到了平静。作者是借助观 看荷塘月色和想象传统文化中的生活场景, 悟出做人的道理,让心情摆脱现实的纷扰, 让心情豁达超脱,找到了应有的平静,回到 了现实的家中。
• 1、寻找游踪,走进美景。
• 2、赏析景色,体验感情。
• 3、推敲情志,提升人格。
•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重点是赏析 美景,设计的教学难点是推敲情志。
•
四、教法学法:为了引领学生细读课文,让
学生学会自主赏析课文,采用的教法有导读法、
点拨法和质疑法。
• 为了启发学生从美景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美
• 二、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面 对第一单元借助美景传达情志的现代散文,非常 喜爱文中描绘的美景,但对于美景背后意欲表达 的内涵感到难以理解,语文教学应教会学生借助 景色外部特征推敲暗含的情志追求。
• 三、教学目标:教好借景抒怀的散文应让学 生在美读、美感、美悟中形成辨美、品美的能力, 所以设计如下的教学目标:
• 4、体验感情:为了引领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 复杂感情,安排的教学环节是体验感情,具体 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再次通读课文,然后让学生 划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经过学生的讨论, 学生会发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是烦闷→超脱 →陶醉→平静,学生会感悟到作者经历观荷塘 月色后回归内心平静。本环节带领学生走进作 者的内心。
高中语文_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一、导入新课朱自清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作家,我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大家一起回顾背诵《春》《背影》里脍炙人口的句子。
如果说《春》奏响的是一曲春天的赞歌,《背影》表达的是质朴而深切的父子之情,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荷塘月色》将带领我们走进朱自清自己个人的内心世界,聆听他一段心灵的独语。
二、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读完整篇文章,你的第一感受或者印象最深的的是什么?景物描写美,细致(二)出示学习重点1、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文分析1、学生朗读第一二段,思考,作者为什么在夜里一个人出门去看日日走过的荷塘?心里颇不宁静,出门去寻找一份宁静,排遣内心的矛盾和焦虑。
2、作者踏上的是一条怎样的小路?用三五个形容词概括,注意要全面。
曲折,幽僻、寂寞、阴森森的这条有些怕人的小路为什么作者却觉得很好?小路的寂寞幽静正好和作者寻找内心宁静的愿望相符,他让作者的心,安静了下来。
安静下来的作者进入了一种什么状态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三段,第三段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我想给大家读一读。
3、老师读第三段这一段写的真好,这样的感受在生活和学习中是常见的,许多人都有同感。
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种愿望和感受,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作者进入了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自由,放松、超脱在这种忘记了烦恼甚至忘记了自我的状态下,作者看到的荷塘又呈现出一番怎样的景色呢?我们一起来看文章写得最美的4、5自然段。
4、生读四五自然段,看风景不如听风景,展开你的想象,融入都这种意境当中。
作者写得美,同学朗读的也美,光觉得美还不够,还得知道怎么才能写出如此之美的文章来,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争取我们也能写美文。
那么我们下面就以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为例,来学习一下作者是怎么写的如此之美的。
迅速再浏览一遍第四段,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月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我们先来看荷叶,你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会发现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叠词,以亭亭为例,说一下叠词的好处?明确:音韵美,写出了荷花亭亭玉立舒展自然的样子。
高中语文_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语⽂_荷塘⽉⾊第⼆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荷塘⽉⾊》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第⼆课时⼆、教学⽬标知识与能⼒⽬标:学习景物描写的⼿法,欣赏其画⾯美,掌握并熟练运⽤摹景状物的技巧。
过程与⽅法⽬标:通过美读,体会⽂章的语⾔美;通过⾃主合作探究,领悟作者诗化的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标:通过对⽂段的赏析,感受荷塘⽉⾊的意境美,提⾼审美能⼒。
三、教学重点掌握⽂章写景的⼿法,掌握并熟练运⽤摹景状物的技巧;通过美读探究,感受其语⾔魅⼒。
四、教学难点感受荷塘⽉⾊的意境美,提⾼审美能⼒。
五、教学⽅法美读法、⾃主合作探究、点拨法六、教学准备幻灯⽚课件、学案、教材七、教学过程【导⼊】提问:描写荷花的诗句有哪些?诗句⾥的荷花是什么样⼦?(课件展接天莲叶⽆穷碧,映⽇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杨万⾥)艳丽茂盛⼩荷才露尖尖⾓,早有蜻蜓⽴上头(⼩池---杨万⾥)荷花初绽菡萏⾹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
(摊破浣溪沙---李璟)残荷凋零采莲南塘秋,莲花过⼈头。
(西洲曲)枝叶⾼耸叶上初阳⼲宿⾬、⽔⾯清圆,⼀⼀风荷举。
(苏幕遮---周邦彦)枝叶⽟⽴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周敦颐)品⾏⾼洁我们今天来欣赏⼀下朱⾃清先⽣笔下的荷花有什么不同。
【读⼀读】写景语段(4-6)有三“美”---画⾯美、语⾔美、意境美请⼤声朗读课⽂,感受其美⾃由朗读,读准字⾳,读出情感。
找学⽣朗读,⽼师点评。
⽼师⽰范朗读。
【赏⼀赏】欣赏其画⾯美1.请⽤⼀句话概括写景语段(4-6)的内容第四段:⽉光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荷波、流⽔第五段:荷塘上的⽉⾊→⽉光、青雾、⽉影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杨柳、远⼭、灯光、蝉声、蛙声(图⽚加⽂字展⽰课⽂内容,同学们欣赏,感受景⾊的画⾯美和意境2.结合图⽚和⽂字,思考以上画⾯有何特点?在夜⾊⽉光的衬托下,⼀切都是淡淡的。
⾊彩上,花是“⽩”的,雾是“青”的,云是“淡”的,⽉影是“⿊”的,树⾊是“阴阴”的,⾊彩以冷⾊调为主,⽽且是淡⾊;声⾳上,歌声是“渺茫”的,流⽔是“脉脉”的,⽉光是“静静”的,连“和谐的旋律”也只能是由⼩提琴独奏。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篇1《荷塘月色》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荷塘月色》教案板块分析:“一花一世界”板块的重点是——感受写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美文。
围绕“荷塘”“月色”创造意境,抒发情感。
此文上过多遍了,在新课程引导下,还用老办法来教?我比较赞同从诗歌鉴赏中学到的“意境美”出发,重点在学生的个体感受与体验上,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构成了哪些“境(景)”。
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由此体会,写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主题。
我不主张老教材上对“颇不宁静”的统一解读,把“憎恶黑暗现实”当作唯一答案,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内心烦闷与家庭情况,在主题探讨活动中可让学生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理解这哀愁背后一个知识分子的迷茫彷徨和爱国良知。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
通过美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通过具体的鉴赏活动,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通过主题的多元解读,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第四专题有哪几篇课文? 归类后明确学习的重点《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鉴赏写景散文的意境美《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鉴赏写人散文的细节美《祝福》《边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与环境美《林黛玉进贾府》——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2、同学介绍对朱自清的了解,老师总结4、抽查学生朗读《导、析、练》上的字词与解释。
5、学生朗读:要求第一步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提示: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高中语文_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诵读文本,感受荷月美景、采莲美事,体悟作者的感情。
2.品读文本,领略情景交融的诗意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领略情景交融的诗意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踏上愉快的寻美之旅,走进他的《荷塘月色》。
二、诵读文本,思考:在“心里颇不宁静”之际,作者两次提及“忽然想起”,分别想起了什么呢?三、预习检测颇pō不宁静踱duó着步脉mò脉似shì的独处chǔ袅niǎo娜nuó宛wǎn然敛裾jū梵fàn婀玲峭楞léng楞参cēn差cī蓊wěng蓊郁郁四、思考:在“心里颇不宁静”之际,作者两次提及“忽然想起”,分别想起了什么呢?荷塘采莲五、品读文本——赏荷月阅读描绘荷月的语段,找出你认为写景最美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析找到的语句并有感情地诵读)六、总结“荷月”之美。
我们欣赏了月下荷塘的静美、塘上月色的朦胧。
第四段中作者通过比喻、拟人、通感的手法,写出了荷塘中的荷叶、荷花、荷香的静美特点。
第五段中作者通过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写出了月色的朦胧。
七、体会“荷月”之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荷月美景中,包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喜悦快乐齐读第四段,感受这种情景交融的诗意之美。
(过渡语:自然美景使作者产生了喜悦之情,但作者听到荷塘四周的产生与蛙声,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八、品读文本——忆采莲阅读描绘江南采莲生活的图景,概括其特点。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有了一种淡淡的失落,但这时,作者想起采莲的事情,我们跟随作者走进江南,看看江南的采莲生活。
采莲生活:热闹风流嬉游有趣看到荷月美景,作者心中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想到采莲美事,作者心中充满了幸福与快乐之情,这是一种更深沉的愉快,使作者不宁静的心情得到深度缓解,所以,作者这时不由感叹,“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高中语文_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题《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知道博喻、通感的修辞手法2、学习使用动词增添语言魅力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鉴赏法一、导入:春天百花开,秋日有菊花,冬有梅花香,那么,夏天赏什么花呢?当然是荷花了。
同学们有没有回忆起一些写荷花的文章或者诗句呢?二、检查预习1、走进作者2、了解背景3、检查字音4、概括作者行踪、心情三、新授1、研读4--6段,讨论探究:所写主要内容,运用的主要手法,遣词造句的妙处。
2、文章的写作特点。
3、练习:博喻手法的运动——仿写句子叠字叠词的运用练习。
四、课后作业练笔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
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五、课后检测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脉脉(mò)颤动(zhàn)乘凉(chéng)独处(chǔ)的妙处(ch ù)B.酣睡(hān)参差(cī)袅娜(nuó)蓊蓊郁郁(wěng)C.点缀(zhuì)倩影(qiàn)皱缬(xié)梵婀玲(fán)D.惦着(diàn)羞涩(sè)宛然(wǎn)踱着步(dù)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致的轮廓)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指美好的姿态)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远远看去)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情态、样子)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 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一、教材分析:词语的解释和理解比较容易;但本文的写景抒情都比较细腻和朦胧,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必须到位,所以必须先让学生结合注《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之一,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释熟读作品,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景物和情感特色,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的意象和情感联想,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基本感知写景抒情散文情景融合的特点,领略情景交融散文的妙处,掌握此类散文的欣赏及分析方法。
2、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整体感受本文的意境,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听录音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来突破学习的难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感受荷塘月色美景,并获得美的享受。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欣赏和分析作者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叠词等达成的对荷塘月色的成功描写。
(2)讨论理清作者喜与愁相交织的感情线索。
难点: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策略1、诵读与赏析相结合;2、采用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六、教学时数两课时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初步感知课文;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写“荷塘”“月色”的4、5、6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荷花以其高洁的形象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二、解题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模板(精选10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模板(精选10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篇1一、学情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三、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四、教学过程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仔细思考文章的文眼、线索及全文的感情脉络②重点分析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
②限时做《导学和同步训练》上的有关题目。
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内容:1、自读课文,准确认读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背景3、全文写景状物的特点导入新课1、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背影》、《匆匆》、《春》2、理清脉络,整体感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受明确:线索:作者的行踪变化+情感变化3、文眼:颇不宁静为什么?——结合背景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4、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5、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高中语文_《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2、赏析语句,学习比喻、拟人、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
教学重点:赏析语句,学习本文中出现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播放凤凰传奇演唱的《荷塘月色》。
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广为传诵。
我国散文大家朱自清也写了篇文章《荷塘月色》。
那他笔下的荷塘月色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探寻一下吧!(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同时顺势提问学生有关作者的相关信息字佩弦,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二、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三、检查预习情况本文作为一篇优秀散文,文章语言非常优美,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喜欢的段落?(这一过程解决了字音、字形,同时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美)四、关于文眼句,导出写作背景。
1.文眼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点明心境,交代缘由)2.为何心里颇不宁静?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
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漩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五、梳理本文脉络---(思考:心里不宁静,他是如何缓解这份心情的?)明确:“心里颇不宁静”→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小煤屑路(曲折、幽僻“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荷塘、月色、荷塘四周(“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忆采莲(“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回家六、重点赏析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思考:1.第四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优美的句子来描写“月下荷塘”?明确:1)荷叶---比喻“亭亭的舞女的裙”(舒展、柔美)2)荷花---拟人“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含苞待放)---比喻(博喻)“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洁白)3)荷香---通感“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4)荷波---拟人“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5)荷水---拟人“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2.第五自然段运用了哪几个传神的词语来描写“荷塘中的月色”?明确: 1)“泻”---化无形为有形,增强画面感2)“浮”---青雾轻飘3)“洗”---叶子和花的洁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笼”---虚幻、朦胧美“烟笼寒水月笼沙”讲解重要的写作手法——情景交融七、第6自然段动静结合——杨柳(静)蝉声、蛙声(动)“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高中语文_《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荷塘月色》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朗读课文,感觉文章的构造美、语言美、境界美。
2、掌握借景抒怀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领会作者的感情。
教课难点:经过 4、5 段赏析,联合语境推测词语、语句的含义 , 品尝文章语言美;鉴赏本文语言技巧,体会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成效。
学习方法:朗读法,议论法,合作研究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主席夸赞他“一身大病,宁愿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援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豪气概”。
他就是有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今日我们要一同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学习目标师:这是本节课我们要达成的2 个学习目标,大家一同读一读。
(PPT)1、朗读课文,感觉文章的构造美、语言美、境界美。
2、掌握借景抒怀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师:我们在课前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此刻就请同学们跳读文本,边读边思虑:PPT:作者月下闲步的行迹是如何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画出有关的语句并体会一下。
(能够试着着手画画作者的行迹路线图)2、生带问题读文3、生报告(1)谁先来说一说作者月下闲步的行迹是如何的呢?明确:在家里去荷塘观荷塘观月色览周围想采莲回到家(P PT)第一节“我静静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恍恍惚惚地哼着眠歌。
”第九节“这样想着,猛一仰头,不觉已经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气也没有,妻已睡熟许久了。
”重申圆形构造构造美(2)找出文中描绘内心感觉的句子。
①这几日内心颇不安静。
②这一片天地仿佛是我的,我也仿佛高出了平时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心中渴求安静、自由,所以他去荷塘的目的是求安静的)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临时获取安静)④但喧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心中失落。
走出安静)⑤这真是风趣的事,惋惜我们此刻早已无福消受了。
高中语文_《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荷塘月色》设计说明《荷塘月色》这篇经典课文在日常的教学中基本会用到二到三课时,而竞赛应在一节课完成,如何对课文内容取舍又使文本相对完整,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重中之重,是个难题。
思来想去便有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一、品析语言,感受美景4、5、6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希望通过对这三个自然段的品读分析,引导学生归纳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首先,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是开放式的教学,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应当仅仅以基础性知识为目的,还应该语文学习中的美。
对于任何的诗篇、文章等,学生的学习必须先从认真的阅读开始。
学生只有认真地读、用心地感受,才能感知到一篇优秀课文中所包含的韵律美、节奏感以及意境美。
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齐读、学生单个读、教师范读、点读个别语句等多种朗读形式交替进行,力求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进人美的情境。
此外,我注意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文句,自主思考发言,调动学生欣赏美的热情。
二、身临其境,体味心灵《荷塘月色》中的情感是淡淡的。
如何让学生读出文本中体现的作者淡淡的喜悦之中的那种淡淡的忧愁。
我想到了从4、5、6三个写景段落中学生体会到的景物特点:朦胧、静谧、恬静等。
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过渡:“作者笔下的景为什么这么朦胧、静谧呢?”学生就关注到了文本中写情的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在处理为什么“颇不宁静”这个问题时,很多资料的解读都是“知人论世”式的解读。
我认为,只依靠背景资料的阅读只能是单向的理解,而有限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无法进入交流的过程,这从一定程度上会湮没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
我认为文中真正值得关注的应该是文本第3自然段。
其中“平常的自己”“自由的人”等关键词句才能真正懂得美景当中寄托的文人情怀,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后半部分有关江南的文字的价值。
对于江南采莲旧俗部分,文言诗句多少会阻碍内容的理解,所以我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释疑。
由此学生感受到《荷塘月色》展示了朱自清先生的审美世界,他用这荷月世界和理想世界的短暂的美好去修补生活中的不足,给现实以慰藉。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与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1、课文的特点与地位《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
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
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
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重点之一。
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法分析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
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学法分析:1、学情分析学生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浅谈《荷塘月色》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建议
浅谈《荷塘月色》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的“阅读鉴赏”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第一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读之陶醉。
它是一篇独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
这篇课文情景交融,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对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精彩描写,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文中比喻、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典雅秀丽,让人读后满口余香。
这一单元教学的任务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为:1.理解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为: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二、学情分析本文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本文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
为了解决学生阅读隔靴搔痒的感觉,课前让同学们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进作者。
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科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三、教学建议1.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究和相互合作,把时代背景、《采莲赋》和《西洲曲》内容的的理解交给学生探索,老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总结。
2.文章文质兼美,适宜朗读,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反复让学生诵读,读出韵味,读出美感,读出情感。
3.文中比喻优美,“明珠”“星星”“美人”分别写出了荷花什么特点,通感句里的“歌声”又写出了荷花什么特点?可以重点让学生体会讨论。
4..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你是通过哪些地方感受到的?作者通过什么手法表现了自己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荷塘月色》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的“阅读鉴赏”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第一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读之陶醉。
它是一篇独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
这篇课文情景交融,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对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精彩描写,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文中比喻、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典雅秀丽,让人读后满口余香。
这一单元教学的任务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为:1.理解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为: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二、学情分析
本文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本文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
为了解决学生阅读隔靴搔痒的感觉,课前让同学们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进作者。
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科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文章
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三、教学建议
1.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究和相互合作,把时代背景、《采莲赋》和《西洲曲》内容的的理解交给学生探索,老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总结。
2.文章文质兼美,适宜朗读,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反复让学生诵读,读出韵味,读出美感,读出情感。
3.文中比喻优美,“明珠”“星星”“美人”分别写出了荷花什么特点,通感句里的“歌声”又写出了荷花什么特点?可以重点让学生体会讨论。
4..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你是通过哪些地方感受到的?作者
通过什么手法表现了自己的情感?
精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