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课文精讲
驿路梨花 课文分析
驿路梨花轻松学习梨花,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想到它,我们就会想到“纯洁”,会想到“美丽”;想到它,我们会感到一股扑面的春的气息!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温馨的文章——《驿路梨花》。
这一课我们分二个课时进行学习。
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
1929年生于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塞,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在“四人帮”横行期间,他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
“四人帮”垮台后,彭荆风同志的作品才重见天日。
《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党的无比信赖,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
确如作者在《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我热爱生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要尽力为欢乐生活奏乐。
”二、基础知识(1)应掌握的字(给括号前的字加拼音)简陋( ) 恍惚( ) 驿( )路修亨( )菌( )子竹篾( ) 麂( )子撵( )走朝( )气红润( ) 着( )想(2)应掌握的词修茸: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修长:长。
修,也是长的意思。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溢,水满外流。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承受不起。
三、课文内容分析1.默读课文,然后划分段落层次。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我”和老余见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写“我”和老余水足饭饱之后,怀着满意的心情猜测。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后点题点人。
2.用计时阅读法快速阅读课文,然后不看原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3.跳读课文,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的记叙顺序。
《驿路梨花》PPT教学课文课件(第1课时)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1、2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 了这里的环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 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 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了铺垫。
明确:第一部分( 1~8 ):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时 , 发现了小茅屋 。
第二部分( 9~12):写小茅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 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
第三部分(13~27): 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主人名叫梨花 。
第四部分(28~36):写梨花之妹讲出小茅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 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 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 神州大地。
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 暮色 、 夕阳西下 、 一弯新月 、上个月 、 这天夜里 、 第二天早上 、 十多年前 、 前几年 。
课文描写的顺序。
发现小茅 屋
投宿小茅 屋
遇见瑶族老人, 听他讲述
单击此处 添加文字
听梨花妹妹讲 述小茅屋的来
历
修葺小茅 屋
事件发生的顺序: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 屋——哈尼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之妹继续照 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我”和老余路过这里住宿,瑶 族老人送大米,“我们”一起修葺了小茅屋。
2.作者是怎样对小茅屋进行细致描写的?这些描写使你对小 屋“主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明确:“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 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 们可以想见小茅屋主人的一颗赤诚 的心,火一般的热情,善良又体贴。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驿(yì)路”,又叫“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小茅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又指照料小茅屋的梨花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
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今夜月色好》、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竹篾miè:劈成薄片的竹条。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悠闲:闲适自得。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二、主题概述小说通过描述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8段):写“我”和老余在陡峭的山中的梨树林边见到一座小茅屋。
第二部分(第9—12段):写小茅屋的情形及“我”和老余身体的疲劳、饥饿消除之后,怀着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第13—27段):写“我们”遇到瑶族老人,解开误会,引出哈尼小姑娘梨花。
第四部分(第28—36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第37段):引用诗句,点明文题。
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思考探究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焦急的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驿路梨花》课文讲解
14《驿路梨花》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彭荆风,生于1929年,江西萍乡人。
读到初中二年级因家贫辍学,当过报社校对、记者、编辑。
1950年随军进入云南边疆,历任创作员、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
在西南边疆四十余年,足迹踏遍云贵高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出版小说集《边寨亲人》《佧瓦部落的火把》,其中《当芦!吹响的时候》被改编成电影《芦!恋歌》,和另一部电影《边寨烽火》,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开始罹难长达22年,并坐牢7年,在狱中偷写长篇小说《断肠草》。
新时期复出后出版了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师长在向士兵敬礼》,中篇小说《爱与恨的边界》《云里雾里》等以及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等。
其中短篇《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数十年来彭荆风笔耕不辍,是一位为西南边疆军民的斗争和建设生活执着而深情地吟唱的歌者。
(选自《中国文学通史》第11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二、关于《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选自陆游的《剑南诗稿》卷一。
武均州即武钜,当时任均州知府兼安抚使。
西京,即洛阳。
据宋史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武钜派遣乡兵总辖杜隐等,乘金人内部混乱引兵北退之机,一举收复西京洛阳。
陆游闻之激动万分,写了这首充满激情的诗。
在诗中,他热情歌颂了宋军收复西京的壮举,嘲笑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迷梦一朝破灭。
陆游认为这胜利,是宋代已故诸帝的仁义恩德给人间洒下的雨露,此后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天下从此太平。
写到这里,诗人浮想联翩:预知来年寒食节,朝祭北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处处梨花盛开的驿道到达洛阳。
三、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彭荆风)多年的写作经验使我觉得,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
PPT《驿路梨花》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彭荆风,当代作家。 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52年 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 代》,中、短篇小说集《绿色的网》《驿路梨花》等。
阅读思考
1.文中写了哪些人? 他们分别与小茅屋 发生过什么故事?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吗? 梨花的妹妹吗?
建造和照顾小 谁是小茅
茅屋的人都是 屋的主人? 它的主人
梨花吗? JF军叔叔吗?
阅读思考
5.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梨花”,找出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 析其作用。 例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指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给 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 老余,带来了“有人家”的欣喜和 希望。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时间顺序
4.JF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阅读思考
3.说一说: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哪 一种更好?
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 这样写 使文章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
阅读思考
4.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示出来的?再读 课文,找出文中设置误会和悬念的地方,说说其表达效果。
7.本文中的JF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 出他们的行动。这是哪种写人的方法?本文运用这种写人的方法收到 了什么样的效果?
本文对JF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 接描写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 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节 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 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阅读思考
6.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驿路梨花”引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吸引了读者,也是全文
《驿路梨花》PPT课文课件
创作背景
1950年春,彭荆风随同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进入云南后,为了建设边疆, 几十年来,多数时间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工作、战斗,足迹遍及红河、 怒江、澜沧江流域。边疆地势险峻,人民性情浑厚,风俗特异;那一时期一 般人难以经历的战斗生活和民族工作,更是深刻地保存于彭荆风的记忆中。 作为一个作家,彭荆风也有责任把边地人民勇于告别旧时代,热情拥抱新生 活的过程,作为自己的写作题材。
解放军叔叔盖的。”
悬念4
讨论:作者在叙述中是如何一步步“设疑揭秘”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她姐姐很受 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 来照料这小茅屋。
解开误会
思考:对梨花姑娘和解放军这两个人物的刻画都是通过旁人的叙 述来写的,属于间接描写,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
第一层(1-8):“我”和老余在赶路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层(9-12):小茅屋和茅屋里的东西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和疲劳, 引发我们对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层(13-27):瑶族老人诉说茅屋“主人”梨花的故事。 第四层(28-36):梨花的妹妹讲述茅屋的来历。 第五层(37):总结赞美。
瑶族老人
解放军战士
守山护林的老人。”
悬念2
讨论:作者在叙述中是如何一步步“设疑揭秘”的?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
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
话……
误会1
讨论:作者在叙述中是如何一步步“设疑揭秘”的?
……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和老余
投宿茅屋 修葺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
借住、 还米
照料 茅屋
梨花
驿路梨花课文概括
驿路梨花课文概括《〈驿路梨花〉课文概括》嘿,你知道吗?有一篇特别有意思的课文叫《驿路梨花》。
这篇课文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慢慢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呢。
在一个山高林密的地方,有一条驿路。
那驿路啊,弯弯曲曲的,就像一条大蛇在山林里穿梭。
“我”和老余在这驿路上走着,天已经很晚了,我们又累又饿,特别希望能找到一个地方休息。
突然,我们看到了一座小茅屋。
这小茅屋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我们走近小茅屋,发现屋子很简陋,但是很干净。
屋子里有好多东西呢,有床、有被子,还有锅碗瓢盆。
这时候,我们就在想啊,这是谁的屋子呢?怎么会在这深山老林里有这么一个小茅屋呢?我们又惊喜又疑惑。
正想着呢,来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她们叽叽喳喳的,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其中有个小姑娘长得特别可爱,眼睛大大的,笑起来还有两个小酒窝。
我就问她们:“这小茅屋是你们的吗?”小姑娘笑着说:“不是呀,我们也不知道是谁的呢。
”我就更纳闷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后来啊,通过和小姑娘们聊天,还有从老猎人的口中,我们慢慢知道了这小茅屋背后的故事。
原来啊,这小茅屋是好多好多人一起努力建成的。
最开始是解放军叔叔,他们路过这里的时候,看到路人没有地方休息,就砍树、割草,盖起了这个小茅屋。
然后呢,是老猎人,他发现小茅屋有点破旧了,就帮忙修补。
还有那些哈尼族的小姑娘们,她们也经常来打扫,还把自己家里的东西拿来放在小茅屋里面,让路过的人能够用。
你说,这是不是特别神奇呢?就像一场爱的接力赛一样。
解放军叔叔把爱心的接力棒传给了老猎人,老猎人又传给了哈尼族的小姑娘们。
这小茅屋就像是爱的象征,它虽然很简陋,但是却充满了温暖。
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都在为它付出,都在让这份爱延续下去。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生活啊。
在我们的生活里,不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吗?比如说在小区里,有一个公共的小花园。
刚开始的时候,花园里杂草丛生,一点都不好看。
后来呢,有个老爷爷,他就每天去花园里除草、种花。
慢慢地,花园变得漂亮起来了。
《驿路梨花》优秀课件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 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 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 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 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 ,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 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拓展延伸: 学习了本文,你能说说身
边有没有像梨花一样的人?你 有什么启示?
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
5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 方便过路人
两个误会
▪ 你能找出这两次误会在什么地方吗?
我、老余,见到小茅屋。
? 茅屋主人是谁
不是他。瑶族老人是专门运粮食的。 主人是他??
喂!你们谁是梨花啊?
茅屋定是你们的啦?
是他们修的小茅屋呀!
这才是梨花! 可你见不着喔!
检查预习:
生字词
驿路( yì)
竹篾(miè)
撵走(niǎn)
修葺(qì )
恍惚( huǎng hū ) 陡峭(dǒu )
露宿(sù )
漆黑( qī)
麂子(jǐ )
晶莹(yíng)
思考: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 怎样的?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 小姑娘、 (解放军)、 (梨花)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精品课件
结尾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 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 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 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 揭示了主题。
传记文学 《秦基伟将军》
背景链接
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 后,出狱已近两年。一天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 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 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 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 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他长久 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 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 写作。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 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
受不起。
解词
陡峭:指山势高而陡峻,比喻不 平坦。
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 子。
整体感 知
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写了哪 些人物?
核心事物:小 屋。 人物:“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
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依据“我们”的见闻,给文章划分 层次。 第一部分:
(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
5
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顺叙 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 屋 插叙 梨花姐妹照料小茅 屋解放军盖茅屋
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 情节应该如何安排?
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驿路梨花》课文精讲 北京课改版
1、注意“麂”不要读成“lù”;“陡”和“徙”“徒”写法相近,但读音完全不同;“喷”“好”“干”都是多音字,在此处应分别怎么读?
2、量词是指代表事物单位的词语,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说法。如:可以说“一杆枪”“一枝枪”“一把枪”等,但不能说“一个枪”。
3、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推测、解释,不能仅仅看词语的字面意思。
⑧漫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⑨晶莹:光亮而透明。
⑩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4、彭荆风《边塞烽火》《芦笙恋歌》
5、瑶族老人我和老余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繁星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基本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攻克难点〗
领悟作者旧主题翻出新意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作者说过:“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学习雷锋”是一个很早就有的主题,许多作品都表现过这一主题,但作者独出心裁,不落窠臼,以新的角度和新的深度表现了这一主题。第一,作者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发扬、不断传递的过程加以展示,展现了这种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如果作者只从一般的“学习雷锋”这个角度处理文中所选题材,固然未尝不可,但是很难写出新意。而作者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这些相对独立的事件上,而是抓住它们之间连续十几年从未中断的内在联系,将这些事例勾连在一起,揭示出更深一层的主题。第二,作者善于把雷锋精神同生活中的美好现象、美好心灵融为一体来写,把方便过往客人的深山茅屋作为雷锋精神的见证,把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动作为雷锋精神的体现,把洁白、朴素的梨花作为雷锋精神的象征。这就把雷锋精神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品质结合了起来,突破了一般的学雷锋做好事的窠臼,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驿路梨花初二》课文分析与理解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驿路梨花初二》课文分析与理解课文分析与理解《驿路梨花初二》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小学语文课文,是一篇诗歌形式的文章,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
这篇课文以写春天中驿路两旁的梨花,藉以反映生命的短暂和花开花落的变化。
关于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分析呢?一、总体概括《驿路梨花初二》共六句,每句四个字,全文24个字,整篇课文在格式上具有诗歌的特点,而且每个字都带有深刻的含义。
二、梨花与春天全篇的主题是春天。
开篇一句“白露未晞”的出现,区别于大多数以“春”为首的诗歌,探究到了春天的大气状。
第二句“骚人携手乘香去”,诗中常见的“骚人”这个形象,反映出春天中文人的怀旧情感。
及时这第二句与春天本身并没什么关系,但"骚人乘香"表达的是一种向往,而这种向往也可以代表人们对春天的向往。
春天作为人们喜欢的东西之一,它给百姓带来希望和安慰。
在第三句“及时雨自古常翠微”,与前两句有所不同,它没有寄托出春天的想象和向往,而更多的是讲述春天的实际。
这一句铺垫着后面“梨花带雨”,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春天的雨。
第四句是篇诗的中心句子,“无边落木萧萧下”,是一种缺失感的直白写照。
在这句话里,作者用“落木萧萧”来形容春天慢慢地被夏天所替代的声音,表达出了春天短促而即将结束的悲伤和无奈;而“无边”则表现出死亡的力量和悲凉,相当于在说春天即将结束,春天的美好将荏苒而逝。
第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对春天不可挽回地逝去的感叹。
这一句暗示了一种离别的情感,比如死别和又会见,而这次离别的就是春天。
第六句"万象更新复红稀"借用过去的一些样子,以此来表达对未来的一种预期。
在这首诗歌的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期待新的万象更新,期待着更美好的明天。
三、课文中的暗示通过分析《驿路梨花初二》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发现这篇课文中对春天的表述,暗示了人类的生命和其短暂性。
春天,最为美好的季节之一,是人类向往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驿(yì)路”,又叫“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小茅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又指照料小茅屋的梨花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
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今夜月色好》、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竹篾miè:劈成薄片的竹条。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悠闲:闲适自得。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二、主题概述小说通过描述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8段):写“我”和老余在陡峭的山中的梨树林边见到一座小茅屋。
第二部分(第9—12段):写小茅屋的情形及“我”和老余身体的疲劳、饥饿消除之后,怀着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第13—27段):写“我们”遇到瑶族老人,解开误会,引出哈尼小姑娘梨花。
第四部分(第28—36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第37段):引用诗句,点明文题。
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思考探究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焦急的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精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精析一、一写梨花。
1.小说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树林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2.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并发现了小屋。
4.朗读描写梨花美景的语句。
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
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5.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
屋里黑漆漆的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木门板上有黑炭写的两个字:“请进!”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
③安排是细心的。
④感受是温馨的。
6.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从瑶族老人嘴里得知小屋“主人”是梨花姑娘。
二、二写梨花1.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2.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3.我们为什么要修葺小屋?——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些什么。
小结:文中两次写梨花,一实一虚,既写环境之美,又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这是哀牢山南段的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21张PPT)
任务二:闻事美
中考考点——记叙顺序
作用:①交代了……的内容;解释了……的原因;
(解放军建下伏笔;
叙
③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④突出人物性格;
⑤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任务二:闻事美
三个悬念 两次误会
悬念一:初见小 屋,主人是谁?
悬念二:不是瑶族 老人,谁是主人?
预习展示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1997年11月27日),有改动。1950年春,作 者随军进入云南,此后三十多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那里生活。《驿路梨 花》写于1977年秋天。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的号召。这让作 者想起了边疆许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茅 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 行前都要给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无形中一股力量使作者重 新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年参加中 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文革中,他 受迫害,坐了七年牢。打倒“四人帮”后重新提笔 写作,《驿路梨花》是他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
他在祖国的西南边疆生活了几十年,其作品多 以边疆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具有鲜明的地域 特色。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 部落的后代》中、短篇小说集《绿色的网》《驿路 梨花》
迷茫: 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陡峭: (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恍惚: (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 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充满而流出来。 修葺: 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 损失。文中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任务一:品景美
见小茅屋,欣赏梨花美景
雷 锋 梨花妹妹 精神
七下语文《驿路梨花》朗读+知识点+优质课件+优质教案
七下语文《驿路梨花》朗读+知识点+优质课件+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一课。
文章通过描绘梨花盛开驿路,反映出作者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对人间真情赞美。
我们将详细学习文章第一至三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生活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课文中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梨花盛开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情感表达。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分析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例句为例,讲解修辞手法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句子仿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驿路梨花》2. 重点词汇:繁花、嫩叶、轻风、细雨等。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春天短文。
示例答案:春天来,大地换上新装。
柳树吐出嫩绿枝条,宛如一位美丽少女在河边梳理长发。
桃花绽放,宛如粉色云霞,为大地增添一抹艳丽色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美好事物,学会用修辞手法描绘和赞美,提高他们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掌握3. 课堂讲解与例题深入解析4. 小组讨论引导与组织5. 作业设计针对性与实践性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认为,朗读是学习语文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重要途径。
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及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及知识点《驿路梨花》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在寒假里游玩时看到的美丽梨花的故事。
知识点:1. 描述人物形象:文中通过对女老师的描写,呈现出她善良、热心、有活力的形象。
2. 描写自然景物:作者通过丰富的细节和形象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美丽的梨花,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3. 展开故事情节:故事中介绍了女老师带领学生在寒假里到梨花园游玩的情节,通过交替叙述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与梨花的美丽,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
4. 表达情感:故事中展现了女老师对学生们的关心和疼爱,也表达了学生们对老师的喜爱和尊敬。
故事开始时,梨花还在蓓蕾中,像是“一簇簇凝固了的白露珠”。
女老师带领着学生们,在驿路上看到了这些美丽的白花。
学生们纷纷感叹:“真漂亮!”老师微笑着问孩子们,你们见过梨花吗?孩子们纷纷摇头,于是女老师带领他们来到了一片梨花园。
在梨花园里,学生们欢快地奔跑着,他们整齐划一地喊出:“梨花呀!”女老师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内心充满了幸福和温暖。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梨花的美丽相互映衬,整个园子都仿佛变成了一个欢乐的世界。
女老师趁着孩子们玩耍的间隙,找到一棵巨大的梨花树,她轻轻地摘下一朵盛开的花朵,放在了口袋里,准备带回学校。
她希望通过这朵梨花来给学生们展示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故事最后,女老师带领着孩子们离开了梨花园,他们一路欢唱着回到了学校。
女老师希望孩子们能够记住这次美丽的经历,并学会欣赏和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
通过《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梨花的美丽,也学会了欣赏大自然的美。
同时,课文也通过女老师的关心和疼爱,让我们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温暖和情感交流。
【续写】女老师回到学校后,将那朵梨花放在花瓶里,摆放在讲台上。
一阵淡淡的花香弥漫在教室里,让整个空气都变得清新宜人。
学生们抬头望着那朵盛开的梨花,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梨花的美丽和鲜艳仿佛勾勒出了春天的图景,使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驿路梨花课文精讲
驿路梨花一、章节划分《驿路梨花》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1.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主要描述了作者和老余在赶赴太阳寨的路上,意外发现了一间小屋的情景。
这部分通过描绘梨树林的美景,烘托出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部分(第9-12自然段):作者和老余在小屋中借宿,并猜测小屋的主人可能是一个守山护林的老人。
这部分通过描写小屋的简陋和两位旅人的饥饿疲劳,突显了小屋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小屋主人的好奇心。
3. 第三部分(第13-26自然段):作者和老余在小屋中遇到了瑶族老人,他告诉我们小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姑娘。
这部分通过瑶族老人的叙述,揭示了小屋主人的真实身份,同时也展现了瑶族人民的淳朴和善良。
4. 第四部分(第27-36自然段):作者和老余在次日早上遇到了梨花的妹妹,她给我们讲述了小屋的来历。
这部分通过梨花妹妹的叙述,进一步揭示了小屋背后的故事,同时也展现了梨花姐妹的善良和无私。
5. 第五部分(第37-39自然段):作者望着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部分以作者的抒情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又深化了主题,使得整篇文章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小屋的故事,展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同时,文章的结构清晰明了,通过五个部分的划分,使得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二、文章赏析《驿路梨花》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通过描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展现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边疆地区的传承和弘扬。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详细赏析:从主题思想方面来看,《驿路梨花》以雷锋精神为主题,通过讲述哈尼族小姑娘梨花和她的妹妹以及瑶族老人等人物的故事,展现了边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这种雷锋精神在边疆地区的传承和弘扬,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广泛影响,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厚底蕴。
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内容知识讲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内容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彭荆风,生于1929年,江西萍乡人,作家。
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年参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边疆。
1952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
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1956年与人合作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后拍成电影,受到好评。
“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知识积累1.驿(yì)路:又叫驿道,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2.陡峭(dǒuqiào):形容山势直上直下的。
3.修葺(qì):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4.修长:长。
修,也是长的意思。
5.折损:因过分尊敬而使人承受不起。
客套话。
6.露宿(lùsù):在室外或郊野住宿。
7.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8.喷(pèn)香:香气浓郁、一般泛指某食物香浓郁口。
9.悠(yōu)闲10.恍惚(huǎnghū)11.晶莹(yíng)12.竹篾(miè)13.麂(jǐ)子14.菌(jùn)子15.撵(niǎn)走考题例析1.(2015•湖南邵阳中考)选择题。
石缝间的蒲公英,远不似田野上的同zōng生长的那样茁壮。
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
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无情,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bó。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宗博wàn yìB.综博mán àiC.综搏màn yìD.宗搏wàn ài(2)给语段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A.贫困却虽然但B.贫穷还因为所以C.贫瘠又尽管但D.贫乏而也许但2. (2015•浙江杭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⑴⑵两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驿路梨花课文精讲
〖主干知识〗
1、给下边加点字注音。
驿路()花瓣()喷香()撵走()麂子()
修葺()好奇()干草()陡峭()[来源:学|科|网]
2、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山一()米一()新月一()人家
一()梨树林一()门一()夜风一()明火枪
3、解释下边各词在文中的意义。
①延伸:
②迷茫:
③简陋:
④悠闲:
⑤恍惚:
⑥暮色:
⑦红润:
⑧漫步:
⑨晶莹:
⑩折损:
4、文学常识填空。
《驿路梨花》一文的作者是_____,江西萍乡人,作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鹿衔草》等。
5、《驿路梨花》一文如果全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人物的出现依次应该是:解放军——梨花姑娘——哈尼小姑娘————和。
〖点击思维〗
1、注意“麂”不要读成“lù”;“陡”和“徙”“徒”写法相近,但读音完全不同;“喷”“好”“干”都是多音字,在此处应分别怎么读
2、量词是指代表事物单位的词语,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说法。
如:可以说“一杆枪”“一枝枪”“一把枪”等,但不能说“一个枪”。
3、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推测、解释,不能仅仅看词语的字面意思。
4、彭荆风在1956年与人合写了电影文学剧本《边塞烽火》《芦笙恋歌》,后拍成了电影,受到好评,你看过这两部电影吗
5、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记叙顺序。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梨花和梨花妹妹
解放军
〖语言特色〗
《驿路梨花》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其一,描述语言中蕴含了作者深浓的情感,并为情节的发展作好有力的铺垫。
如:“山,好
大的山呵!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第一句就用反复的手法,感叹的语调描绘了山之大。
又用“挨”、“延伸”、“消失”几个动词,由远及近描写了山之险,山之多。
从语句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在赞叹边陲山区美景的同时,难以掩饰的“日暮途穷”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茅屋的出现作了有力的铺垫。
其二,引用古诗词托物寓意,妙语双关。
如文章结尾的引用语“驿路梨花处处开”,就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闻武均报已复西京》一诗。
文章题目也化用了此句。
文中对梨花的描写和对梨花姑娘的间接描写,其主旨都是在赞美一种精神,赞美一种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而又无比高尚,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请看下边的句子“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呵!”,“我望着这群充满了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种妙语双关的语句,把一种抽象的社会主义高尚的精神文明实质,以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出来。
其语言耐人咀嚼,余歆隽永,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
〖把握重点〗
理解本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本文所写的故事,前后延续了十几年,时间跨度大,如果按一般的写法,容易写得庞杂拖沓。
为此,作者避开一般的叙述,而是把笔墨集中到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我们”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上,细致地表现了小茅屋作为助人为乐的象征所给予人们的方便和温暖。
同时,文章在记叙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有节奏地穿插有关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使得有关小茅屋的故事得到全面而细致的表现。
这样就使文章结构紧凑而不拖沓,材料丰富而不庞杂,文章浓缩而又疏密有致,文字少而容量大。
这样,悬念的设置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引人入胜。
由于对材料的巧妙安排,使得情节常常是出人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富于戏剧性。
比如文章一开始,深山月夜,梨树林边,当用炭写着“请进”的小茅屋出现的时候,就给全文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一悬念恰好是读者的疑问,也正好从此领起全文。
围绕“谁是主人”这个问题,文章分两层来回答。
第一层写瑶族老人,从而引出梨花姑娘;第二层从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引出解放军建造小茅屋的过程。
这两层,实际上是“设悬──释悬──推出新悬念”的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思巧妙而新颖。
〖攻克难点〗
领悟作者旧主题翻出新意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作者说过:“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
”“学习雷锋”是一个很早就有的主题,许多作品都表现过这一主题,但作者独出心裁,不落窠臼,以新的角度和新的深度表现了这一主题。
第一,作者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发扬、不断传递的过程加以展示,展现了这种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
如果作者只从一般的“学习雷锋”这个角度处理文中所选题材,固然未尝不可,但是很难写出新意。
而作者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这些相对独立的事件上,而是抓住它们之间连续十几年从未中断的内在联系,将这些事例勾连在一起,揭示出更深一层的主题。
第二,作者善于把雷锋精神同生活中的美好现象、美好心灵融为一体来写,把方便过往客人的深山茅屋作为雷锋精神的见证,把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动作为雷锋精神的体现,把洁白、朴素的梨花作为雷锋精神的象征。
这就把雷锋精神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品质结合了起来,突破了一般的学雷锋做好事的窠臼,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质询疑点〗
文章写出“我”在这天夜里做了个在梨树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这有何用意
“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
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主干知识〗
1、 yì bàn pēn niǎn jǐ qì hào pū dǒu
2、座袋弯户片扇阵杆
3、①延伸:延长,伸展。
②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③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陋,指住的地方狭小。
④悠闲:闲适自得。
⑤恍惚: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⑥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⑦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⑧漫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⑨晶莹:光亮而透明。
⑩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4、彭荆风《边塞烽火》《芦笙恋歌》
5、瑶族老人我和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