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下册课文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高三语文课本中,《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原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课文《报任安书》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课文《报任安书》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课文《报任安书》(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课文《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高三年级语文必背课文

高三年级语文必背课文

高三年级语文必背课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三年级语文必背课文本店铺高三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年级语文必背课文》,希望你努力学习,圆金色六月梦!1.高三年级语文必背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1《种树郭橐驼传》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1《种树郭橐驼传》

橐驼(tuó) 硕茂 (mào) 寿且孳(zī) 长人者(zhǎng ) 早缫而绪(sāo) 莳也若子(shì)
病偻(lǚ)
窥伺(sì )

早实以蕃(fán)


勖尔植 (xù)

移徙(xǐ)
飧饔(sūn yōng)
解题
tuó tuó
职业
人物
文体
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有人问他种树的方法,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 而且孳长茂盛,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规律,来使它到达它 的本性罢了。凡是种树的方法:它的根部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均 匀,它的土要用本来的土,它的捣土要紧密。已经这样种完了了, 就不要再动它,也不必惦记它,离开后不要再照看它。
本层小结
总体原则 具体方法
直背
一瞎子,一矮子,一驼子,吃酒争座,各 曰:“说得大话的便坐头一位。”瞎子曰: “我目中无人,该我坐。”矮子曰: “我不 比常(音同长)人,该我坐。”驼子曰: “不要争,算来你们都是直背(音同侄辈), 自然该让我坐。”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 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 名,亦自谓“橐驼”云。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 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 之。
从早到晚官吏跑来大喊:‘长官有令:催促你们耕地,鼓励你们种 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抽取你们的蚕丝,早些纺你们的线,养育 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打鼓让人们聚集,敲梆子召集 大家。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曲折的病, 弓着背弯着腰走路,有些像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称呼他 “驼”。郭橐驼听到这个名字说:“很好。用这个名字称呼我 确实很恰当。”于是他放弃了本来的名字,也自称“橐驼”。

人教版高三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文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高三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文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高三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文教案及反思《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原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高三语文下册课文

高三语文下册课文

高三语文下册课文《高三语文下册》是一本高中语文教材的下册,包含了一系列优秀的课文。

本文将选择其中几篇进行介绍。

第一篇课文是《草地上的林志玲》。

这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一个普通男生在草地上偶遇林志玲并对她的崇拜之情。

作者通过对林志玲的描写,展现了她的美丽和魅力,并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向往之情。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奇遇的故事,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二篇课文是《三体》。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全篇围绕着外星文明与地球文明的交互展开。

小说中强调了科学精神、自由意志和文明的价值等主题,引发了读者对宇宙、人类命运和自然科学等问题的思考。

这篇课文风格独特,世界观宏大,堪称是中国科幻文学的经典。

第三篇课文是《沉默的大多数》。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借助“雷锋”这一代名词,对现实中那些“不被称赞的善良”进行了思考和反思。

作者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关注他人,用真心温暖他人,发扬雷锋精神,从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这篇课文深刻反映了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篇课文是《北方的冰》。

这是一篇感人的散文,通过对北方严寒冰雪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冰雪的乡愁之情。

描写中点出了冰激凌、冰爽可口的感觉,以及寒冷的霜雪给人带来的思念情绪。

这篇课文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以上只是《高三语文下册》中的几篇课文的简要介绍。

这些课文涵盖了多个领域:记叙文、科幻小说、议论文和散文等,每篇课文都有着不同的主题和宗旨。

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

[生活]上海语文高三上下册课文整理

[生活]上海语文高三上下册课文整理

高三(上)《雨巷》戴望舒“雨巷诗人”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1、以花喻人是古人的传统。

丁香是传统的意象。

古诗中的丁香是愁怨的化身。

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则突出了它的芬芳、颜色,从而成为美好的代称。

2、丁香姑娘她美丽、高洁、飘缈、哀怨,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信念的追求,甚至可以象征着一切值得追求的美丽的事物,也可以说象征了美好但空虚、易幻灭的事物。

意象的多义性决定了主题的多义性,这是现代派诗歌的特点。

情感:凄婉、哀怨、迷茫而又满怀期待的情怀主旨:作于1927年,运用了象征性的意象创造意境,抒发了作者找不到革命前途而彷徨迷茫,感伤痛苦的情绪。

《荷塘月色》朱自清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背景: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而彷徨,思想是矛盾而复杂的。

本文正是他当时生活处境和思想状况的真切而委婉的写照。

主旨: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理描述,折射出对动乱现实的不满,对纷扰世俗生活的无奈,抒发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写作特点:《荷塘月色》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秀美静谧、令人神往。

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浓浓的诗意。

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写出了月下荷塘优雅、朦胧、幽静的特点。

情感线索:走出家门→荷塘→回到现实不宁静→宁静(优美、朦胧) →不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引申:人不能没有精神家园,但也不能永远活在幻觉中。

保持一份诗意,面对现实生活。

《荷花淀》孙犁“荷花淀派”创始人主旨:小说以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抗日生活为背景,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逐步由普通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新高考语文必修下册(三) 单篇梳理5 课文7 与妻书

新高考语文必修下册(三) 单篇梳理5 课文7 与妻书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书”“即”两字及次常用字“身”。

2.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 奠基高考一、基础夯实(第1段)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如晤( ) ②竟( )答案 ①如同见面,旧时书信用语 ②完成(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彀( ) ②充( ) 答案 ①同“够” ②扩充 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惦念的人,也应该以牺牲我和你的幸福为乐,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

你一定不要悲伤!(得分点:体、福、利、其)(第3段)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4.解释加点的词语①与使()②无宁()③禁()答案①与其②不如③承受得住,经得起(第4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高三下册语文课文

高三下册语文课文

高三下册语文课文高三语文下册课文共计13篇,其详细列表如下:第1课《数学与文化》绪言一理性的觉醒1.1 希腊的几何学1.2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1.3 数学与第一次科学革命1.4 欧几里得与理性时代1.5 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二数学反思呼唤着暴风雨2.1 绝对几何学与欧几里得几何2.2 非欧几何的发现2.3 罗巴契夫斯基几何内容的简单介绍2.4 数学——人类悟性的自由创造物?2.5 罗氏几何的相容性2.6 关于数学基础2.7 数学的“失乐园”——哥德尔定理意味着什么?三“我从一无所有之中创造了一个新宇宙”3.1 弯曲的宇宙3.2 相对论——牛顿的时空的终结3.3 无尽的探索结束语第2课《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位名叫麦克斯·格拉克曼的人类学家曾经说:“科学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早已编入物理学基础教程,它们所表达的内容现在看来不过是简单明了的常识而已。

然而将它们最终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路程;许多天才为之呕心沥血,提出过大量复杂的理论。

奇怪的是,虽然科学家们多少年来为这两个定律的真正涵义绞尽脑汁,地球上各民族文化的民谚却早已悟出其中三昧[2]。

我们都听说过这些说法:“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或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如果这些谚语对你说来不算陌生,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反复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的话,那么,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热力学概念乍听起来有些深不可测,其实它们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简单而又给人印象最深的科学概念。

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可以用一句简短的句子来表达: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

这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能量。

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它告诉我们能量虽然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但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1《氓》(共37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1《氓》(共37张ppt)
chánɡ mèi pàn
把握内容
《诗经》被誉为现实主义的渊源,其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 故事,《卫风·氓》里面又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1.主人公是谁?以第几人称来讲述故事的? 女子 第一人称 2.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 女主人公回忆了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 最终走向决绝离开的故事。
梳理结构
那个人忠厚老实,拿着布匹来换 蚕丝。其实不是真的来换蚕丝,而是 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的。我送你渡过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淇水,一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
渡过 到了
延日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
拖延、延误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宾语前置,即“以秋为期”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六义”
“风”有十五国风,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多出自下层人 民之手。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105篇。分为“大雅”和“小 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大雅31篇,主要用于 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 生活和思想,多讽刺之声。
不吉利的预兆。用你的车来接我,我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就把嫁妆搬到你家。
占卜 卦象不吉利 预兆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把 财物,指嫁妆
1.从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的地位有何差别? 爱情地位:男性占主导 经济地位:女富男贫
2.从一、二章中,你了解了当时的哪些社会现实?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精品课件 第3单元 12 石钟山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精品课件 第3单元 12 石钟山记

石相搏,声如洪钟
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李渤
②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
③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
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实地考察,有没有遇 难而退?结果如何? 提示 ①景物有高空的栖鹘,水上有鹳鹤。②静态——大石,动态——栖鹘。 ③用比喻绘形——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④直接绘声— —(栖鹘)磔磔云霄间。⑤比喻、拟声——(鹳鹤)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作者实地考察,声音令人毛骨悚然,气氛阴森恐怖,探访困难,心动欲还,忽然 “噌吰如钟鼓不绝”之声吸引了作者“徐而察之”,反映了他镇静而坚忍的探 索精神。 结果:他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有 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终于搞清了石钟山得名 的原因。
作品 著有《东坡乐府》等。 评价 此人善读书,善用事。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北宋]欧阳修
作品背景 实地考察,去伪存真——《石钟山记》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写于元丰七年(1084),作者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 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其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职, 途经江西湖口,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便 写了这篇游记。
研读任务三 妙趣横生,兴会淋漓——品读文章“写景绘声”之妙 6.文章是如何描写探访石钟山时的所见所闻的?有何作用? 提示 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暮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 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 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 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的阴森可怖、冷清 凄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 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 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9课《项脊轩志》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9课《项脊轩志》课件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 树冠像伞盖一样了。
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各自然大意。(4、5段可放在一起进行概括。)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 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 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
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
归有光的书斋名
项脊轩志 ~~~~~~~~~~~~ 。 归有光 一种 文体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 人,后徙居嘉定(今属上海),世称震川先生。
创作背景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四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 1524年),当时归有光18岁。
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 十八年(1539年),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3.第二段具体写了哪些家庭琐事?请简要概括。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
一客。逾~迨庖~~诸而~~~~父宴~~~~异,~~~~爨鸡~~~~,栖~~内于~~外厅~~多。~~置庭~过轩~对渡环小中~往~句境门始~事~,的墙为~的~由描回,篱~对写忆往,项转。往已脊到而为是墙,,东凡犬再西变吠矣/,。/伯琐23叔事,分的写家回对;忆家。庭
闭门苦读和项 脊轩遭火未焚。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
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 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 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其制稍异于前。然自
~~~~~~~~~~~~~~~~~~~~~~~~~~~~ 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4—5,补写妻 子生前琐事,及 项脊轩的变迁。

《项脊轩志》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项脊轩志》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出嫁女子回家省亲
句首助词,那么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损坏、破败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再次 修葺、修补
形制、规制
亲手。名作状。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耸立的样子 伞盖
【译文】庭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的妻 子在她去世那一年亲手栽种的,现在已经 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内容上:这里是托物寓情,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物虽在而人已去,抒发 对亡妻的思念,对往日时光的眷念。 结构上:结尾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文题呼应,结构严整。 效果上:看到树,作者就似乎看到了妻子的笑貌,就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 以景语结束全篇,言已尽而意无穷。
以景结情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长相思》)
取这样一个名字,据说有三重意思:
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
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取此名,有怀
宗追远之意。
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他想要
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的顶梁柱。
走进作者
●归有光,字熙甫,早年号项脊生,晚年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 明代散文家。代表作有《寒花葬志》,另有《震川先生集》。他 的散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
想起慈母,归有光是“泣”,而提到“大母”则“长号不自禁”,请结 合第二段分析归有光悲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请联系归家家族变迁及归有光自身的人生际遇
1. 家族衰败,家中凌乱,使他感到遗憾与惆怅;
2. 对已故祖母以及母亲的怀念; 3. 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9课《项脊轩志》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9课《项脊轩志》课件

【轩轩 殆译 前凡有文 经神四】 过护遭项 。脊 我者火轩关,。的上得东窗不边户焚以住,前在曾里经面⑥⑦⑧,是得殆者厨 时: : :间房能 恐.,长...够 怕.人了.的。 ,们,原可到能因能厨凭。。房着去外,面必人须们从走
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
大概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注释】
① 比去:等到离开的时候。比,及、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
等到。
② 以:介词,用。
曰:“吾家读书久不效, ③ 阖:关闭。
④ 不效:没有效果,这里指科举上
儿之成,则可待乎!”
无所成就。
⑤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不译。
【译文】等到离去时,(她)用手(轻轻地)关闭轩门,自言自语地说:
“我家的人读书长期以来没有效果,这孩子取得成功,就可以期
思考:本文的文眼哪一句?
然余居于此, 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
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注释】方丈:一丈见方(古今异义)
写项脊轩之破旧狭小
下:向下(名作状) 顾:环顾、向四周看。 北向:向北(宾语前置)
待/等待了呀!”
归有光还没有任何成就,还没有报答他们,他们就去世了,所 以他很难过。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祖母说“此儿之成,则可待乎”,象笏是上朝用的,也是上朝当 官的象征和标志,他60岁才当了小县令,自觉愧对祖母的期望。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形制、规
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院中有一棵枇杷树,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9课《项脊轩志》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9课《项脊轩志》课件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
【译文】我从十五岁
介词,从 男十五岁 省“于”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
你的
探望,看望
一整天
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 祖母来看望我,说:“我 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 你的影子。怎么一整天默
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 默地在这里,很像个女孩
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 子呢?”等到离去时,(她)
➢追念祖先: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有“怀 宗追远”之意。
➢言其窄小: 如颈脊之间,故名。
➢ 自号项脊生: 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 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通过 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 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碑记、游记、杂记 等。《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说说作者】
1岁生于江苏昆山;/5岁开始读书;/8岁丧母;/自幼苦 读,9岁能文,从小立志澄清天下,振兴家业,但仕途不 利;/23岁娶妻魏氏; /28岁丧妻;/35岁才中举人,后连 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 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63岁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 水利; 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66岁病逝。 一生郁郁不得志。
“不能控制自己”
③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 【译文】项脊轩的
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 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 人们到厨房去,必须
经 关闭 连词, 位于时间词之后, 从轩前经过。我关着 过 窗户 表修饰 音节助词,不译 窗子住在里面,时间
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
介词,凭借
大概
“总共”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9课《项脊轩志》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9课《项脊轩志》课件
• 2、两种情感。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 3、三个女人。文中回忆了与轩有关的哪三个女人?作者是采用什么
方法描写她们的?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她们怎样的感情? • 4、此文在选材和描写上有什么特点?(测)
1.一间破屋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
.
狭小
重点实词
雨泽下注 室仅方丈 庭中始为篱 而母立于兹 凡再变矣 桂影斑驳 迨诸父异爨
殆有神护者
名作状,向下;流 一丈见方 起初 通“尔”,你的;这儿 两次 错杂 及,等到 生火做饭 分家
大概
三五之夜
三五,指农历每月十五,又称 望。十六,既望。初一,朔。 最后一天,晦。
先妣尝一至 妣,母亲。
吾妻来归
三个女人
“儿寒乎?欲食乎?”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怀念往昔
思念亲人
.
27
4、写作特色
1. 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 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3.语言委婉含蓄,感情浓郁真挚。
.
28
日日清
当 他日汝当用之 应当
以当南日
.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 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母亲 ——扣扉问食 ——温婉慈爱
.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
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 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9课《项脊轩志》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9课《项脊轩志》课件
本文文眼 ——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可喜
修茸前——小 漏 破 暗
修茸后—— 不漏不暗 美 静
景色
生机勃勃
(幽雅别致)
焕然一新
多可悲
叔伯分家 悼念亡母 (借老妪之口回忆) 怀念祖母 思念爱妻
一枝一叶总关情
母 亲
作者在回忆母亲时为何要通 过老妪的转述来回忆?
60%
39%
一枝一叶总关情
母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 亲 欲食乎?”
“此吾祖太常公宣60%徳间执39%比以朝,他 日汝当用之!”
一枝一叶总关情
爱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 妻 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60%
39%
合作探究: 一、设计板书 二、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 收获?
当堂训练:
写一段文字,至少使用一种修 辞,表达你对母爱或父亲的理解。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学习目标
1、探究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 技巧。 2、针对性的提升细节描写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3、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 可贵与美好。
自读课文,思考: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统 文 眼 —— 帅全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
用的作用。它常常奠定全文 的感情基调。
60%
39%
一枝一叶总关情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
母 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 亲 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
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归有光《先妣事略》
60%
39%
一枝一叶总关情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祖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 母 乎?”

高三语文下册课文

高三语文下册课文

高三语文下册课文一、《母与子》《母与子》是白落梅的代表作之一,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寓意深远。

故事讲述了一个母亲与女儿之间的感人故事。

文章一开始,我们就被引入了一个平凡而温馨的家庭。

母亲无私的爱让女儿心生感动,她深深地理解到母亲的辛劳和付出。

母亲每天默默地为家庭付出,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家务还是教育子女方面,她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

女儿从小到大见证了母亲的坚强和努力,这使得她对母亲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然而,随着女儿慢慢成长,她逐渐与母亲产生了矛盾。

女儿开始追求自由和独立,她希望从母亲的掌控中解放出来,展开自己的翅膀。

她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与母亲的期望背道而驰。

母亲无法理解女儿的变化,她感到失落和困惑。

然而,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明白女儿需要独立发展的空间,并适时地给予支持和理解。

故事的高潮部分是一次搬家的经历。

女儿在此过程中对母亲怀有不满,她认为母亲的决策过于主观且忽视了她的感受。

这种冲突让母女之间的关系陷入了紧张。

然而,在一次相互交流的对话中,女儿突然意识到了母亲的用心良苦。

母亲并不是故意冷漠,而是出于对她的关心和对未来的考虑。

女儿在理解母亲意图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成熟和自私。

她决定与母亲重新拉近距离,学会与母亲相互体谅和尊重。

通过《母与子》这个故事,我们深刻领悟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母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真谛,她始终默默付出,无论是在照顾家庭还是教育子女方面。

同时,故事也警示我们,作为子女要理解和珍惜母爱,尊重母亲的选择和努力。

只有与母亲保持良好的沟通和理解,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母爱的伟大,并更好地发展自己。

二、《草房子》《草房子》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述了一个农家女子的悲惨境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故事的主人公是草房子的女主人柳云霞。

她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面对窘迫困苦的生活,她默默忍受着贫困和压迫。

然而,她不屈的精神使她能够保持乐观和坚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下册课文高三语文下册课文共计13篇,其详细列表如下:第1课《数学与文化》绪言一理性的觉醒1.1 希腊的几何学1.2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1.3 数学与第一次科学革命1.4 欧几里得与理性时代1.5 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二数学反思呼唤着暴风雨2.1 绝对几何学与欧几里得几何2.2 非欧几何的发现2.3 罗巴契夫斯基几何内容的简单介绍2.4 数学——人类悟性的自由创造物?2.5 罗氏几何的相容性2.6 关于数学基础2.7 数学的“失乐园”——哥德尔定理意味着什么?三“我从一无所有之中创造了一个新宇宙”3.1 弯曲的宇宙3.2 相对论——牛顿的时空的终结3.3 无尽的探索结束语第2课《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位名叫麦克斯·格拉克曼的人类学家曾经说:“科学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早已编入物理学基础教程,它们所表达的内容现在看来不过是简单明了的常识而已。

然而将它们最终明白无OrG误地表达出来,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路程;许多天才为之呕心沥血,提出过大量复杂的理论。

奇怪的是,虽然科学家们多少年来为这两个定律的真正涵义绞尽脑汁,地球上各民族文化的民谚却早已悟出其中三昧[2]。

我们都听说过这些说法:“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或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如果这些谚语对你说来不算陌生,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反复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的话,那么,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热力学概念乍听起来有些深不可测,其实它们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简单而又给人印象最深的科学概念。

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可以用一句简短的句子来表达: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

这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能量。

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它告诉我们能量虽然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但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我们应该牢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能创造能量。

从来就没人创造过能量,也永远不会有人能创造。

我们力所能及的只是把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

要理解这一点不甚容易,特别是考虑到一切都是由能量所生成的。

世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

一个人、一幢摩天大楼、一辆汽车或一棵青草,都体现了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耗费了在其他地方聚集起来的能量。

高楼夷为平地,青草也不复生长,但它们原来所包含的能量并没有消失,而只是被转移到同一环境的其他所在去了。

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东西[3]。

要证实这一点你只需呼吸一下。

你刚才吸进了曾经让柏拉图[4]吸进过的5 000万个分子。

如果我们需要考虑的仅仅是热力学第一定律,那我们滥用那万世不竭的能源也没有什么奥妙了。

然而我们知道世界并非如此。

比如我们烧掉一块煤,它的能量虽然并没有消失,但却经过转化随着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一起散发到空间中去了。

虽然燃烧过程中能量并没有消失,但我们却再也不能把同一块煤重新烧一次来做同样的功了。

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了这个现象。

它告诉我们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

这个惩罚就是我们损失了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

这就是所谓的熵。

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

这个名称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5]于1868年第一次造出来的。

但是年轻的法国军官沙迪·迦诺[6]却比克劳修斯早41年发现了熵的原理。

迦诺在研究蒸汽机工作原理时发现,蒸汽机之所以能做功,是因为蒸汽机系统里的一部分很冷,而另一部分却很热。

换一句话说,要把能量转化为功,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之间就必须有能量集中程度的差异(即温差)。

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或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 时,它就做了功。

更重要的是每一次能量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都意味着下一次能再做功的能量就减少了。

比如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

当河水下落时,它可被用来发电,驱动水轮,或做其他形式的功。

然而水一旦落到坝底,就处于不能再做功的状态了。

在水平面上没有任何势能的水是连最小的轮子也带不动的。

这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分别被称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

每当自然界发生任何事情,一定的能量就被转化成了不能再做功的无效能量。

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

许多人以为污染是生产的副产品,但实际上它只是世界上转化成无效能量的全部有效能量的总和。

耗散了的能量就是污染。

既然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产生又不能被消灭,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耗散的方向——转化,那么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

它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第3课《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

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

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

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

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

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

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

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

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

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1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

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

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

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宋朝名画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图》2中对于重复性的运用就更加突出了。

整幅手卷4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是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

这种“伴奏”(背景)与主题间简繁的强烈对比也是画家惨淡经营的匠心所在。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

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

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柱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

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

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其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

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

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

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干清门和干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

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

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

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

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颐和园里的谐趣园,绕池环览整整三百六十度周圈,也可以看到这点。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

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

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

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

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

且先以这些花窗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

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

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12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满人意。

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既也包括艺术的一面,就也应“百花齐放”。

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

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