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管圆线虫
广州管圆线虫病
实验室检查
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虫体抗体阳性 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成浑浊或乳白色, 白细胞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 %,还可从中捡获虫体。
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缓解头痛可服用阿司 匹林,也可腰穿放脑脊液 阿苯达唑和左旋咪唑具有的杀虫效果 眼广州管圆线虫病可手术取出虫体 广州管圆线虫病具有自愈性,转归较好
广州管圆线虫病
最先于1935年在广 州家鼠及褐家鼠的肺被 检出, 当时命名为广州 肺线虫,1946年正式 命名为广州管圆线虫。
概述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一 种,又名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是 由于鼠类的心、肺部寄生的线虫,即广 州管圆线虫幼虫(偶或成虫)寄生在人 的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可引起脑脊液内 出现大量嗜酸细胞,严重者脑脊液中尚 能查见幼虫,从而发生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广州管圆线虫是动物寄生虫,鼠类是适宜终宿 主,人是非正常宿主。人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主要为幼虫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 病变。幼虫分布以大脑最多,次为小脑,再次 为间脑和脑干、脊髓,最少是脑室。幼虫移行 以及死亡虫体可引起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
• 广州管圆线虫的成虫多寄生于鼠肺动脉内 (雌虫长约30mm,宽约0.5mm;雄虫长约 20mm,宽约0.3mm),也可见于右心。 雌虫产卵(椭圆形,75μm×40μm)于血 流中。虫卵随血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末梢 动脉血管内形成栓塞并发育,成熟后孵出
“三高”(高热、嗜酸细胞高、颅压高)
“三痛”(头痛、肌肉痛、皮肤刺痛)
第一是爆炸似的头痛,脑袋感觉像要炸 开来一样;第二是皮肤剧痛,连风吹过 皮肤都会疼得受不了,一碰更会疼得跳 起来
最常见的6种肉类寄生虫
最常见的6种肉类寄生虫1、广州管圆线虫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
因进食了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生或半生的螺肉而感染。
其幼虫主要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脑膜和脑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可使人致死或致残。
福寿螺含有大量广州管圆线虫(华盖供图)含虫食物:福寿螺福寿螺带有多种寄生虫。
一只福寿螺中就多达3000条至6000条管圆线虫。
避免方法食用福寿螺必须经过100摄氏度的高温彻底烹煮熟透。
含虫食物:未熟肉类几乎所有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可以感染弓形虫,并且感染率很高。
人的传染来源主要来自于这些动物的肉类。
避免方法食用肉类前要充分烹煮至熟透,定时消毒与肉类有接触的厨具。
含虫食物:猪肉、黄鳝避免方法尽量减少鱼类的生吃次数,选择合法安全的用餐场所食用生鲜类食物。
含虫食物:小龙虾、蟹类烤、炒、腌、醉等方式不能将小龙虾体内可能携带的肺吸虫幼虫全部杀死。
避免方法不要食用生的或者半生的小龙虾、蟹类即可。
小龙虾的虾头易潜伏细菌、寄生虫,一般不要食用。
5、绦虫绦虫,是一种巨大的肠道寄生虫,普通成虫的体长可以达到72英尺。
主要寄生于人小肠,虫卵在牛肠内孵化并可随血循环遍布全身,生长成囊尾蚴,人一旦食用含有囊尾蚴的牛肉或被囊尾蚴污染的食物,3个月后即会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人体内寄生牛带绦虫后,不仅会出现腹泻、腹痛症状,还会出现贫血、肠梗塞等并发症。
牛肉中可能含有牛带绦虫卵(华盖供图)含虫食物:牛肉避免方法最好不购买未经检验的牛肉,切完牛肉后用开水洗烫砧板和刀具,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牛肉,牛肉最好冷冻后再食用。
6、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
病变主要发生于肝脏的次级胆管。
成虫在肝胆管内破坏胆管上皮及粘膜下血管,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超敏反应及炎性反应,出现胆管局限性的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
淡水鱼生鱼片中会存在肝吸虫(华盖供图)含虫食物:淡水鱼生鱼片避免方法淡水鱼最好不生吃,杀死肝吸虫囊蚴最好的办法是高温,超过90度只需要几秒钟肝吸虫就能被杀死,所以只有吃熟鱼才安全。
广州管圆线虫资料讲解
以脑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特征。
除大脑和脑膜外,病变还可波及小脑、脑干和脊髓。 主要病理改变为充血、出血、脑组织损伤及肉芽肿性
炎症反应。
突出的症状为急性剧烈头痛或脑膜脑炎表现,其 次为颈项强直,可伴有颈部运动疼痛、恶心、呕 吐、低度或中度发热。
2、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 50余种。在我国发现的中间宿主 主要有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等。
广东省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为33.83%,每只螺最多含13 565条幼虫;云南河口为37.65%;海南为 1.85%~95.74%,最高1只螺含13 726条幼虫。
温州地区水田和河中福寿螺密度很高,且此螺的感染率达 69.4%,每只螺最多含720条幼虫;
头痛一般为胀裂性乃至不能忍受,初为间歇性,以 后发作渐频或发作期延长,止痛药仅能对45%病 例有短时间缓解。头痛部位多发生在枕部和双颞 部。
临床病例中,多数患者有发热伴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视觉损害、缓慢进行性感觉中枢损害、眼外直肌 瘫痪和面瘫、无定位的四肢软弱。
四、诊 断
1、有吞食或接触含该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史; 2、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3、脑积液压力升高,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其中嗜
4)饮生水:含幼虫的中间宿主分泌物也可排 入水中。
2006年北京市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福寿螺事件”
广州管圆线虫病
2006年5月22日,北京市一名34岁男性,在北京蜀国 演义酒楼与同事一起食用“凉拌螺肉”。
5月30日出现双肩疼痛、颈部僵硬,自觉受凉未治疗,随后
双侧肋部及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有刺痛感,触摸及接触凉水 、凉风后加重;至6月10日,活动、翻身、走路时头痛加重, 伴恶心,去中日医院就诊,后转入北京友谊医院热带病研究 所门诊,临床诊断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同一天进餐 的同事也出现了相同症状。
广州管圆线虫 脉管系统寄生虫
脉管系统寄生虫
广州管圆线虫
一形态
1. 雌雄异体
2. 雌虫后半部分有红白相间的螺旋纹
3. 雄虫尾端略向腹面弯曲
二生活史
1.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鼠的肺动脉中。
2. 一期幼虫侵入中间宿主螺蛳或蛞蝓体内继续发育。
3. 人食入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而感染。
4. 人是本虫非正常宿主,幼虫主要寄生于眼前房、后房、视网膜等处。
5. 中间宿主: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蛞蝓
三致病
1.该虫是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的重要寄生虫。
2. 幼虫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
3. 临床症状:高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头痛、颈强直等。
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
四诊断
1. 主要依据为有无生/半生食福寿螺或褐云玛瑙螺史+临床症状。
2.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20%~70%)也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3.本病的病原学检查较困难,较难获得虫体。
4. 在所食福寿螺或褐云玛瑙螺中可以尝试检查虫体
5. 已有的免疫学诊断试剂盒也可提供辅助诊断支持。
五流行与防治
1. 关键:不吃生/半生螺肉。
2. 此外,幼虫可经损伤或完整的皮肤侵入,应加强螺蛳加工中的防护。
3. 目前仍未有治疗本病的特效药,仅能采用对症及支持疗法。
4. 可以尝试使用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
广州管圆线虫病演示ppt课件
05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 术
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
患者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多,嗜酸性 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明显升高。
血清学检查
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广州 管圆线虫特异性抗体,有助于疾病的 诊断。
免疫学检查
脑脊液检查
患者脑脊液中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增高,糖和 氯化物正常。
治疗手段有限
目前针对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 且疗效不稳定,亟待研发新的有效药物和治疗方 案。
防控措施不足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明确,缺乏 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疫苗,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难 度。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加强诊断技术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有望研发出更加快速、准确的 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技术,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季节性
感染多发生在温暖潮湿的 季节,如春夏季。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 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感染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如癫痫、昏迷等。
诊断方法
通过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和组织活检等方法进行诊断。其 中,血液检查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脑脊液检查可发现虫体 或虫卵;组织活检可观察到虫体在组织内的寄生情况。
组织器官受累情况
脑组织病变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侵犯脑组织,引起脑组织病变,表现为头痛、 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脊髓受累
成虫可侵犯脊髓,引起脊髓病变,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感觉异 常等症状。
其他器官受累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还可侵犯其他器官,如肺、肝、肾等,引起相应 症状。
并发症与后遗症
并发症
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脊髓炎 等。
广州管圆线虫
当前位置: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广州管圆线虫·诊断
/
Ø 问诊:
发病前1个月左右有接触或吞食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史。
Ø 症状与体征:
起病急,有剧烈头痛和躯体痛觉障碍,以及脑神经或脊神经 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当前位置: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广州管圆线虫·诊断
/
Ø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轻至中度增多。脑脊液检查
当前位置: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广州管圆线虫·形态·虫卵
/
无色透明,大小约64.2-82.1×33.8-48.3µm。 卵壳薄,从鼠肺动脉中收集到的虫卵,可以 观察到卵内从单细胞到幼虫的各个发育阶段。
当前位置: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可见脑脊液压力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Ø 免疫学检查 :
用ELISA、IFAT或金标法检测血液及脑脊液中抗体或循环抗原阳性。 Ø 影像学检查:
MRI表现多种多样,脑、脊髓内多发长条形影或结节状强化病灶和软脑膜 强化。 Ø 病原学检查:
从脑积液中或眼内等部位查出幼虫或成虫可确诊,但一般检出率不高。
当前位置: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褐云玛瑙螺 Achatina fulica
中华圆田螺 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
同型巴蜗牛 Bradybaena similaris
当前位置: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酸脑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
• 1997 年10月, 温洲市首次发生广州管 圆线虫集体感染并引起该病爆发, 105 人因食凉拌“辣味螺肉”造成47 人发 病, 罹患率44.8% ; 而未吃螺肉者77 人 , 则无人发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
• 广州管圆线虫的成虫多寄生于鼠肺动脉内 (雌虫长约30mm,宽约0.5mm;雄虫长约 20mm,宽约0.3mm),也可见于右心。雌 虫产卵(椭圆形,75μm× 40μm)于血流中 。虫卵随血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末梢动脉血 管内形成栓塞并发育,成熟后孵出第一期幼 虫,幼虫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呼吸道 沿气管上行到达咽喉部,再吞入消化道,最 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
• “三高”(高热?、嗜酸细胞高、颅压 高)、“三痛”(头痛、肌肉痛、皮 肤刺痛)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
• 主要症状头痛(91.5%),躯体疼痛 (93.6%),有游走性疼痛(70.2%) ,皮肤触摸痛(63.8%),低中度发 热(53.2%),高热(4.3%)。此外 ,还有鼻部、眼部或肺部广州管圆线 虫病的报道。近年国内有报道2岁以下 婴幼儿感染,症状比成人更严重,易 造成误诊、误治和延误救治时机而死 亡。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
• ①流行病学史:多有生吃或半生吃螺 的经历; • ②症状和体征:有某种神经系统受损 的症状和体征,如急性脑膜脑炎或脊 髓炎或神经根炎的表现; • ③实验室检查: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 ,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
• ④免疫诊断:用ELISA(酶标)或 IFAT(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血液及 脑脊液中抗原或抗体阳性。ELISA法 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是目前 较常用辅助诊断方法; • ⑤脑脊液中找到幼虫或发育期的成虫 是确诊的依据,但一般检出率不高
一例严重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报道
一例严重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报道?1126?【文章编号】1672?3619(2006)10-1126-02 JournalofTropicalMedicineV o1.6N—o.100—ct.2006一例严重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报道郑南才,黄宝明,梁柏年,彭小玲,冯晓薇(广东省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门529050)中图分类号:R532.19文献标识码:B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Chen,1935)Doughertv.1946]由我国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在广州的鼠体内首次发现,首例病人1945年报告于台湾.广州管圆线虫病又名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是一种食物源性寄生虫病.全球已报道确诊和疑似病例达3000余例,其中我国台湾省占300余例.过去,该病在我国大陆极为罕见,直至1996年才报道4例确诊病例c".近年来,我国不断出现现症病例和疑似病例,且在部分地区引起爆发C2--4],由于医务人员对该病不熟悉,故易造成误诊.目前.广州管圆线虫病引起死亡的病例报道较少,已报道的死亡病例基本为婴幼JU.最近,我们发现一例严重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发病第10天出现谵妄,第13天出现昏迷.第15天时重度昏迷,瞳孔对光迟钝,呼吸功能受损,处于病危状态.经抗寄生虫治疗后,出现脊髓神经和末梢神经损伤,表现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症状,恢复较差.1临床资料患者文某,男,24岁.2006年8月1日生食褐云玛瑙螺(俗称东方螺)2只,当天出现腹痛,呕吐,第5天出现发热(37.5℃)和四肢乏力症状,住院后一直采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住院第10天出现谵妄, 意识模糊.第13天时出现昏迷,第15天时深度昏迷,此时患者出现高热,烦躁,谵妄,颈项强直和颅内压增高等中枢神经疾病症状.瞳孔对光反应迟钝,需借助呼吸机维持呼吸,处于病危状态.人院后第10天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5.7x109,中性粒细胞90.6%,淋巴细胞6.3%,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正常,但骨髓中升高为30.5%,脑压增高为420mmHg,脑脊液清亮,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正常,未见寄生虫.但人院后第16天脑脊液浑浊,镜检发现球菌.人院后第16天,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进行抗寄生虫治疗,由于一时难以获得其它咪唑类药物,给予左旋咪唑150mg/d,连服7d.同时对脑脊液和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进行人工计数,送血液和脑脊液标本到南方医科大学和广州医学院进行免疫学检测,另外对患者所食螺属地褐云玛瑙螺进行病原学检查.患者抗寄生虫治疗后,第2,3天病情加重,但第3天开始有所好转,治疗后第5天患者转为作者简介:郑南才,男,医学博士,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山大学一江门市热带病研究基地"科长.?病例报道?半清醒状态:人工计数发现脑脊液和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13%和30%;入院后第19天检测血清抗广州管圆线虫抗体I和IgM均阳性;从患者采食螺属地采集褐云玛瑙螺体内发现广州管圆线虫幼虫.20只螺中发现6只感染幼虫.感染率为30%.患者经抗寄生虫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已脱离危险期.但恢复较差,病情反复,治疗后第10天意识仍未完全恢复清醒,肺部继发性感染较严重,同时,出现脊髓和末梢神经炎,四肢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几乎无自主运动能力,呈现典型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症状.2讨论广州管园线虫病的临床表现及症状轻重不一.无特异性,误诊率较高[.该例患者发病早期并无明显的头痛, 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因而一直未考虑广州管圆线虫病.从而延误了治疗.早期仪器检测血液和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正常,后人工计数为升高,原因是仪器程序错误所致,也是诊断延误的原因之一.人院第16天脑脊液镜检发现球菌,但以后几次抽取脑脊液镜检均未见球菌,表明是采样或涂片时污染所导致.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脑脊液中很难查及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仅有2.5%~10%的患者通过病原学检测确诊[,该病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除在脑脊液中直接查找病原体外,临床上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嗜酸粒细胞计数与免疫学检测等进行综合判断[.本例患者虽然症状很严重.但脑脊液中未见幼虫.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和脑脊液嗜酸粒细胞升高,免疫学检测阳性,从所食螺属地同种螺体内发现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以及抗寄生虫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等综合判断,最后确诊该患者患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经抗寄生虫治疗后第2,3天病情加重,但随后缓解,这可能与虫体死亡崩解后抗原物质释放有关.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感染导致死亡的病例报道极少.儿童感染后死亡主要因为呼吸衰竭,尸检发现肺动脉及其肺小动脉有大量虫栓塞[.动物实验表明,鼠感染过多时会死亡,一般不能超过100条[.我们发现的该例患者由于未能及时确诊和治疗,至入院第15天时出现重度昏迷,肺功能受损,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濒危.因此,对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根据资料报道,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主要为福寿热带医学杂志2006年10月箍鲞筮螺和褐云玛瑙螺[4.9],近几年的爆发流行事件中,多因食凉拌"辣味螺肉"或"爆炒美国蜗牛肉"所致.随着中间宿主的不断蔓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饮食方式的多样化,城乡居民感染事件日益增多,广州管圆线虫病已成为大陆某些地区最具潜在危险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广州管圆线虫病虽然主要经食物传播,但动物实验结果提示,也可通过皮肤,粘膜感染【川.苏媾莉【】发现的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死亡患儿中有2例无明显可疑进食史,认为可能与直接接触宿主或食用被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及饮用生水等有关.因此,避免婴幼儿在泥地上爬行,加工螺类时戴手套,不生食蔬菜,不饮生水同样可以预防广州管圆线虫病.[参考文献][1]许隆棋,余森海,徐淑惠.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9—120.[2]杨发柱.张荧珍,屠昭平,等.一起疑为食用螺肉引起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爆发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10 (1):44—45.[3]薛大燕.阮云洲,林宝楚,等.温州市一起广州管圆线虫病-1127?爆发流行的调查[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0,18(3):176-178.[4]陈宝建,李友松,林金祥.福建省长乐市广州管圆线虫爆发感染及疫源地的调查研究[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03,1(1):6-8.[5]苏媾莉,张美德,谭丽梅.广州管圆线虫病3例误诊分析[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3(2):120.[6]袁静,马维艳.广州管圆线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3例分析[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3,16(2):6.[7]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454—455.[8]张榕燕,李莉莎,林陈鑫,等.广州管圆线虫病两例报告[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6):456[9]李莉莎.周晓农,林金祥,等.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6种新宿主的发现及疫源地的感染率周年变化[J].中国人兽共患病,2006,22(6):533—537.[1OJWANGLC,CHAOD,CHENER.Experimentalinfectionroutes ofAngiostrongyluscamortensisinmice[J].Helminthol,1991,65(4):296—300.(收稿日期:2006.09.03;修回日期:2006.10.08)(上接第1072页)本47例,结果表明所检测患者共有3种HCV基因型的分布,分别为1b,2a和4型,其中1b占85.1%, 2a占12.8%,4型占2.1%,lb为主要的流行型别,与中国其它地区HCV的研究报道结果比较一致-7|.从目前国内的研究结果来看,基本没有HCV4型的报道,4型主要在中东及周边地区流行.广东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大量外籍人士定居此地,是HCV4型在本地出现的重要外在因素.这种病毒流行趋势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应该引起本地疾病控制和流行病监测部门的高度重视.当然也不排除病毒株自身基因突变的可能.作为HCV分型最准确可靠的方法.本研究采用套式RT.PCR方法扩增特异性HCV基因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确定基因型别,研究了部分广东地区HCV病人的病毒基因分型情况,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初步反映了该地区HCV病毒的型别分布.由于本研究收集样本的数量有限,进一步的结果尚有待与相关流行病调查机构和医院展开科研合作.为HCV所致肝炎的疾病控制和诊断治疗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参考文献][1]路福兴,藏隽,编译.丙型肝炎流行病学[J].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1998,5(4):109—111.r21张永祥.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8,25(2):53.[3]SIMMONDSP,MCOMISHF,YAPPL,eta1.Sequencevariability inthe5?non?codingregionofhepatitisCvirus:identification ofanewvirustypeandrestrictionsonsequencediversity[J]. JGenVirol,1993,74:661—668.[4]HEWM,ERALIM,PAGES,eta1.HepatitisCgenotyping bydenaturing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J].Clin Microblol,2004,42(1):158.『5]SAITOI,MIYAMURAT,OHBAYASHIA,eta1.HepatitisC virusinfectionisassociatedwiththedevelopmentof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ProcNatlAcadSciUSA,1990,87:6547—6549. [6]NIZARN.Zein.ClinicalsignificanceofhepatitisCvirus genotypes[J].ClinMicrobiolRev,2000,13(2):223—235.『7】张立新,王磊,徐皖苏,等.山东地区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及血清学分型的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5,21(4):215-216.『8]孙南雄,范晓峰,杜绍财,等.丙型肝炎病毒Simmonds基因分型法酶切分型的研究[J].江苏医药,1999,25(7):481—483.(收稿日期:2006.05.29;修回日期:2006.07.17)。
广州管圆线虫病危害及预防课件
目录 引言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危害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预防方法
引言
引言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由管圆线虫 引起的植物病害。 这种病害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 了严重危害。
引言
本课件将介绍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危害及 预防方法。
广州管圆线虫 病的危害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危害
植物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叶 片上会出现黄化、褪绿和挠痕 等病状。 感染程度严重时,植物生长受 阻、产量下降甚至死亡。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危害
广州管圆线虫还会影响植物的根系发育 ,进一步降低植物的抗病能力和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预防方法
使用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广州管 圆线虫病能力的作物品种进行种植 。 土壤处理:采用翻土、灭菌等措施 来减少土壤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数量 。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预防方法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增强植物的抗病 能力,降低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风险。 轮作休耕:采取合理的轮作休耕措施, 降低广州管圆线虫的繁殖和传播。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预防方法
化学防治:在严重感染的情况 下,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 化学防治。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由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首次在广州褐家鼠的肺中检出[1]。
该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南方沿海城市,发病率不详,多呈散发,亦有群体性暴发流行的报道[2]。
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而儿童病例报道罕见。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经实验室及广州管圆线虫基因检测证实的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儿,并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及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例中,男1例,女2例;年龄15~25个月。
3例均以发热就诊,其中嗜睡1例,呕吐2例,咳嗽2例。
3例血常规及脑脊液常规检测均存在不同程度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表1)。
经详细追查病史,3例均存在螺类或蜗牛等感染源接触史。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仪器与方法患儿检查前禁食≥4h ,口服10%水合氯醛(剂量为0.5mL/kg 体质量)镇静后分别行头颅MRI 及胸部CT 检查。
CT 扫描采用ToshibaAquilion 64排螺旋CT 机,扫描参数:120kV ,25~30mAs ,层厚0.8mm ,矩阵512×512。
增强扫描采用碘普罗胺注射液(碘浓度300mg/mL ),剂量1~2mL/kg 体质量。
MRI 扫描采用Siemens Skyra 3.0T 扫描仪,行轴位平扫,扫描序列及参数:T 2WI ,TR 4200ms ,TE 109ms ;T 1WI ,TR 2000ms ,TE 9ms ;T 2FLAIR ,DOI :10.3969/j.issn.1672-0512.2022.03.021[通信作者]吴倩倩,Email :。
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艾斌,刘鸿圣,薛婷,吴倩倩(广东省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放射科,广东广州250012)[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
广州管圆线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症状,广州管圆线虫病治疗【专业知识】
广州管圆线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症状,广州管圆线虫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is)是我国较常见的一种蠕虫蚴移行症,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病原体为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is)幼虫或成虫早期(性未成熟)阶段。
广州管圆线虫长侵入心脑肺等部位,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见,导致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广州管圆线虫最早是由我国的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在广东家鼠及褐家鼠体内发现,当时命名为广州肺线虫(pulmonema cantoneis)。
后由Matsumoto1937年在我国台湾报道,至1946年才由Dougherty正式命名为广州管圆线虫。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陆生螺类与淡水螺类,如螺、蛞蝓、蜗牛等;终宿主为哺乳动物,主要是鼠类,如黑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等。
成虫寄生于鼠类的肺动脉内。
广州管圆线虫雄虫白色,大小为 (1 5~25)×(0.26~0.40)mm;雌虫体内的白色子宫与充满血液的肠支互相缠绕成红白相间的麻花状,大小为 (20~4 5)×(0.3~0.6)mm。
有时,可在雌虫的子宫内看见单细胞虫卵。
二、发病机制雌、雄成虫交合后产卵,虫卵进入鼠肺毛细血管,I期幼虫孵出后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部,再被吞入消化道,随鼠粪一起排出。
I期幼虫在体外潮湿环境中可存活3周。
当中间宿主将I期幼虫吞食后,可在其体内发育为II期和III期幼虫。
III期幼虫对人体有较强的感染力。
人类多由于生吃含有III期幼虫的淡水螺肉而感染,也可通过生吃中间宿主如鱼、虾、蛙等而感染,或当婴幼儿在有蛞蝓滋生的地方爬行时,亦有可能获得感染。
III期幼虫可侵入小肠组织、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随血流到达肺、脑、肝、脾、肾、心、肌肉等各种器官组织,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最简单处理方法
广州管圆线虫最简单处理方法“哎呀,这可咋办呀,我好像吃了没煮熟的福寿螺,会不会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呀!”我着急地对老公说。
那是一个周末,我们一家人去外面吃饭,我一时嘴馋点了一份炒福寿螺。
当时也没太在意,就觉得味道还不错。
可回到家后,不知怎的突然想起之前看到过关于福寿螺可能携带广州管圆线虫的报道,这一下就把我给吓到了。
老公看着我惊慌失措的样子,连忙安慰我:“别着急别着急,先冷静一下,咱先上网查查看看有啥办法。
”我们俩赶紧打开电脑,搜索关于广州管圆线虫的处理方法。
网上说,如果怀疑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首先要观察自己有没有出现头痛、发热、颈项强直等症状。
我心里七上八下的,一直嘀咕着:“我不会真的这么倒霉吧?”老公握住我的手说:“别怕,就算真有啥问题,咱也能解决呀,现在医学这么发达。
”接下来的几天,我整天提心吊胆的,时不时就摸摸自己的额头看有没有发烧。
老公看着我这样,笑着说:“你呀,别自己吓自己了,也许啥事都没有呢。
”我白了他一眼说:“你说得轻巧,万一真感染了怎么办呀?”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身体并没有出现异常症状,这才慢慢放下心来。
我感慨道:“哎呀,以后可真得注意了,再也不能随便吃那些可能有风险的东西了。
”老公点头说:“对呀,这也算是给我们一个教训了。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在饮食上真的不能马虎呀!就像走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稍有不慎可能就会摔倒。
我们对待食物也应该如此小心翼翼,不能因为一时的口腹之欲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难道不是吗?我们可得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呀!所以呀,大家一定要记住,吃东西要谨慎,别像我这次一样吓自己一跳!。
广州管圆线虫
广州管圆线虫广州管圆线虫病,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
该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因进食了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生或半生的螺肉而感染。
其幼虫主要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脑膜和脑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可使人致死或致残。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在鼠类体内发现并命名的广州管圆线虫所引起的疾病,如今已被列为国家新发传染病。
这是一种以病原名称命名的疾病。
它主要寄生于鼠类肺动脉及右心内的线虫,中间宿主包括褐云玛瑙螺、皱疤坚螺、短梨巴蜗牛、中国圆田螺、东风螺等,一只螺中可能潜伏1600多条幼虫。
广州管圆线虫多存在于陆地螺、淡水虾、蟾蜍、蛙、蛇等动物体内,如果人不经煮熟就吃,很容易招惹上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寄生虫病。
以前这种病主要分布在南方,近年“南病北移”现象很明显。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可进入人脑等器官,使人发生急剧的头痛,甚至不能受到任何震动,走路、坐下、翻身时头痛都会加剧,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活动受限、抽搐等症状,重者可导致瘫痪、死亡。
诊断治疗及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
极个别感染虫体数量多者,病情严重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预防,主要是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类或鱼类,不吃生菜、不喝生水;还应防止在加工螺类的过程中受感染。
专家在这里提醒大家:凡吃过上述食物的人,如果身体出现了异常反应和不适,应尽快就诊,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针对摄食生鲜水产品可能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健康风险,卫生部2004年发布了第6号食品卫生预警公告,警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避免提供或食用被寄生虫污染的水产品。
我部2005年对餐饮单位出售的1165份水产品样品进行抽检,发现其中147份水产品含有寄生虫或副溶血弧菌,检出率为12.6%,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有华枝睾吸虫(又称肝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又称肺吸虫)、姜片虫、广州管圆线虫等。
摄食生鲜水产品是一种危险饮食行为,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损害。
为保护消费者的健康,防止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卫生部提醒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当采取以下预防措施:一、餐饮单位应严格按照《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的要求采购、加工水产品,不得提供可能被寄生虫污染的生食水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脑积液压力升高,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其中嗜 酸性粒细胞数超过10%,多为20%~70%;
4、免疫学检查(常用ELISA或IFAT)血清及脑脊液 中特异性抗体或抗原阳性; 5、病原学检查
从脑积液中查出幼虫或发育期成虫可确诊,但病原体 的检出率不高。
六、防治
1、健康教育:不生食或半生食螺类,不吃生 菜,不饮生水,接触螺类后应充分洗手。 2、灭鼠
• 6月25日,北京友谊医院临床医生到西城区
北京蜀国演义酒楼和该酒楼朝阳区劲松分 店紧急调查,发现该酒楼销售的“凉拌螺 肉”为“福寿螺”,2/12只螺中检测出有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根据患者共同就餐史 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临床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病。
凉拌螺肉
三、致病
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27天,平均为10.25天
4、人是本虫的非正常宿主
5、感染阶段:第3期幼虫(感染期幼虫)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鼠肺毛 细血管)
鼠肺动脉
成虫
卵
终宿主 鼠体内 中间宿主 体内2周
1期幼虫 (肺泡)
气管 咽 小肠
(螺类及蛞 蝓内脏肌 肉等处)
3期 幼虫
1期幼虫
粪便 (外界)
3期 幼虫 转续宿主(蛙,蜗牛, 鱼,虾、蟹等) 经口感染
3、主要经口感染:
1)生食或半生食螺类、鱼、虾、蟹等:爆炒 或麻辣福寿螺、凉拌螺肉等为本病暴发的 主要原因; 2)幼虫污染手或食物:用螺类喂养家禽或加 工螺类的人员; 3)生食蔬菜:陆地蜗牛或蛞蝓爬过蔬菜时含 幼虫的分泌物可能粘在蔬菜上; 4)饮生水:含幼虫的中间宿主分泌物也可排 入水中。
2006年北京市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4 期 幼虫
人 (非正常 宿主)
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
福寿螺
黄蛞蝓
双线嗜粘液蛞 蝓
高突足襞蛞蝓
转 续 宿 主 蜗 牛
-
五、流行病学
本病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太平 洋岛屿、日本和美国; 我国见于台湾、香港、广东、浙江、福建、海南、天津、 黑龙江、辽宁、湖南等地,多数呈散在分布。 目前全世界已有3000多病例报道,其中台湾省有300多例 在中国大陆,1979年首次在广州报道了1疑似病例,1984年 在1例患儿脑积液中查获了幼虫,从而确立了中国内地的首 例病人。
Male adult
Female adult
广 州 管 圆 线 虫 成 虫
广州管线虫 Ⅰ期幼虫
大小为 0.27×0.016mm, 咽管可达虫体 一半,尾部骤 变尖细,并有 刀切样的凹陷。
1期幼虫
脑液中第4期幼虫
感染期幼虫
二、生活史
特点: 1、成虫寄生于鼠类(终宿主)的肺动脉内。
2、幼虫寄生于螺类及蛞蝓(中间宿主)内脏、肌肉 等处; 3、转续宿主--蛙、蜗牛、鱼、虾、蟹等
2、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 50余种。在我国发现的中间宿主 主要有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等。 广东省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为33.83%,每只螺最多含13 565条幼虫;云南河口为37.65%;海南为 1.85%~95.74%,最高1只螺含13 726条幼虫。 温州地区水田和河中福寿螺密度很高,且此螺的感染率达 69.4%,每只螺最多含720条幼虫; 在福州,福寿螺的感染率为42%,每只螺最多含8 754条 幼虫。
幼虫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
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以脑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特征。
除大脑和脑膜外,病变还可波及小脑、脑干和脊髓。
主要病理改变为充血、出血、脑组织损伤及肉芽肿性
炎症反应。
突出的症状为急性剧烈头痛或脑膜脑炎表现,其 次为颈项强直,可伴有颈部运动疼痛、恶心、呕 吐、低度或中度发热。
1、传染源:本虫可寄生在十几种哺乳动物,包括啮齿类、犬 类、猫类等,其中主要是鼠类; 台湾省褐家鼠感染率为8%~71%,广州为2.8%,温州为 26%。 鼠类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 本病患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因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正 常宿主,该虫很少能在人体肺血管内发育为成虫,位于中枢 神经系统的幼虫不能离开人体继续发育。
3、治疗病人:
甲苯哒唑可杀死实验感染鼠体内90%成虫。
阿苯哒唑对本病有良好疗效,剂量为 20mg/kg,9天为一疗程。
“福寿螺事件”
广州管圆线虫病
2006年5月22日,北京市一名34岁男性,在北京蜀国 演义酒楼与同事一起食用“凉拌螺肉”。
5月30日出现双肩疼痛、颈部僵硬,自觉受凉未治疗,随后
双侧肋部及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有刺痛感,触摸及接触凉水 、凉风后加重;至6月10日,活动、翻身、走路时头痛加重, 伴恶心,去中日医院就诊,后转入北京友谊医院热带病研究 所门诊,临床诊断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同一天进餐 的同事也出现了相同症状。
广州管圆线虫
一、形态
1.成虫
线状,体表具微细环状横纹。头端钝圆,头顶中央有一小
圆口,缺口囊。
雄虫长11~26mm,交合伞对称,呈肾形; 雌虫长17~45mm,尾端呈斜锥形,
子宫双管形,白色,与充满血液的肠管缠绕成红、白相间的 螺旋纹,十分醒目。
2、幼虫
第3期幼虫外形呈细杆状 大小(0.462~0.525)mm×(0.022~0.027) mm 虫体无色透明,体表具有两层鞘, 头端稍圆,尾端骤变尖细(钢笔尖样)。
头痛一般为胀裂性乃至不能忍受,初为间歇性,以
后发作渐频或发作期延长,止痛药仅能对45%病
例有短时间缓解。头痛部位多发生在枕部和双颞
部。 视觉损害、缓慢进行性感觉中枢损害、眼外直肌
临床病例中,多数患者有发热伴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瘫痪和面瘫、无定位的四肢软弱。
四、诊 断
1、有吞食或接触含该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