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国际法的理论改革论述

合集下载

论国际法的发展及完善

论国际法的发展及完善

论国际法的发展及完善一、不同国际法形态下的战争及战争法(一)近代国际法时期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

结束战争的“威斯里亚公会(1643―1648)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国际关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标志着近代国际法开始形成了。

这一标志,即主权国家的建立。

同时,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在1625年的出版,也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法国大革命还改造了全部战略体系,废除了战争方面的一切陈旧规章,创立了新的作战方法,“全民战争”的概念被废除了,代之以战斗员与平民之间的区别和对战俘的人道待遇。

随着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扩张,国际关系的内容也日益丰富,连续不断的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伤害及损失引发了人们对制定战争法规的要求,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和平会议就签署了一系列的战争规制公约。

经过该时期的发展,国际战争法作为国际社会平衡体制的产物就此产生。

国际战争法消除了区域战争规范的缺陷,使国家间战争的普遍适用性替代了区域局限性,内容上的全面性和体系的完整性逐渐替代了原来的片面性和零碎性。

但学界认为,这一时期的国际战争法是有缺陷的,即对国家战争权的确认,使其具备合法性,从而造成了其后的历次世界大战。

(二)现代国际冲突法时期现代国际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而且主要是以武装冲突法为战争法的主要形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了国际法,但国际法并没有因此而消亡,经历了战争之后国际法的战争规制制度有了新的变化。

俄国在十月革命期间,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民主观念,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行,强调了民族自决原则,1917年《和平法令》明确地表现了这些概念原则。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签订的“《国联盟约》和《常设国际法院规约》”建立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使有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战争法的具体内容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战争与国际法在相关内容上的发展(一)国际法基本原则在战争中的体现1国家主权原则这个原则作为国际法的首要原则,内容是很丰富的,包含了国家主权独立,主权平等,作为主权象征的领土不容侵犯,基于国家主权被侵犯的自卫原则及到现代国际法上确立了主权国家发动战争是违法的原则,无一不是缘于战争对该原则进行的修正,而战争也无非是围绕国家主权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国家利益展开的。

21世纪国际法发展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21世纪国际法发展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21世纪国际法发展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在这个背景下,国际法作为规范国家行为的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从国际法发展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国际法发展的特点1. 多元化: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国际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国际法的理解和适用存在差异,国际法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多样化。

例如,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国际经济法等领域的国际法规则的发展,使得国际法体系越来越复杂。

2. 法律化:国际法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更加法律化的方向发展。

国际社会对于国际关系的规范要求越来越高,国际法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国际法的法律化使得国际社会的行为更加规范和有序,有助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3. 全球化:全球化是21世纪国际法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法的发展也更加注重全球性的问题和全球合作。

例如,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国际法在这些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也在不断增加。

二、未来发展趋势1.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结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

国际法的规则和原则在国内法中的适用和执行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未来,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国际法的规范力度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2. 国际法的可执行性提高:国际法的执行一直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在国际争端解决和国际刑事司法方面。

未来,国际社会将更加努力地寻求解决国际法执行问题的途径,以提高国际法的可执行性和有效性。

3. 新兴领域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新兴领域的发展也将对国际法产生影响。

例如,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发展给国际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国际法将不断适应新兴领域的发展,为其提供相应的规范和指导。

4. 国际合作的加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际法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国际法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国际法发展的原因和影响随着21世纪的到来,国际法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领域。

这个发展所受到的影响和原因极为多样,可以被归类为五个大领域: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和国家奥林匹克潮流。

首先,国际法的发展得益于近年来全球政治的转型。

随着各国的政治意识的增强,政治上的社会价值观经常被引入到国际法的发展之中。

这些政治价值观使国际法得以发展,帮助各国之间强化安全、秩序、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此外,国际法的发展与经济息息相关。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经济关系日益密切。

国际上发生的经济纠纷也越来越多。

因此,国际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以保护有财务纠纷的双方的权利。

再者,技术的发展也助惠了国际法的发展。

有了技术的发展,国际法律的运动和实施得以实现,各国可以分享新的技术,维护国际法框架的完整性。

此外,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国际法的发展的重要因素,全球文化融合产生了许多共同的核心价值,如多元文化、自由、公平、正义等。

这些价值观影响了各国間国际法框架的设计和实施,促使各国达成一致,确保各国之间安全、自由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最后,国际奥林匹克潮流也在推动着国际法的发展。

国际奥林匹克潮流旨在培养并促进基于人权与民主的全球化,助推国际法的发展和扩散。

这也同时促进了国际法的研究、实施和实践,减少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争端。

203以上就是国际法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从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和国际奥林匹克潮流五个大领域可以看出,国际法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安全、秩序、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也减少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社会矛盾。

因此,加强国际法的研究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建设全球性的和平、安全、可持续的未来世界。

浅析国际法对中国改革开放法治的影响

浅析国际法对中国改革开放法治的影响

2011年1月(总第263期)法制与经济FAZHIYUJINGJINO.1,2011(Cumulatively,NO.26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法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日益加深,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量。

在法治理念层面,“法律至上”原则逐步确立,“公平正义”理念得以养成;在法律制度层面,国际法已经成为中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了中国法律制度的成熟;在司法实践层面,国际法加快了中国司法实践涉外化的步伐,国际法的发展要求中国改变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国际法;法治;法律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显著进步,中国在国际上的参与能力和影响力加强。

国际法作为调整国际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客观上对中国改革开放法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就开始国际法进行研究,随着“依法治国”的提出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法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法治化进程影响越来越深入。

一、国际法对中国法治理念的影响法治,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相对于“人治”而言,是指在某一社会中,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包括制定者和执行者,即:法律是最高的规则,任何人或组织机构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从这一层面来看,法治首先表现为一种社会心理状态,就是法律理念和对法的价值判断。

国际法作为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主要工具,倡导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已经成为国际交往中的行为准则,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过程中,以其特有的精神原则促进了中国法治理念的提升和重塑。

首先,“法律至上”原则的确立。

在国际法中,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通过法律途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这是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以“权力导向”(pow-er-orientation)①来解决国际争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原则,已经逐步让位于“规则导向”(power-orientation)的争端解决方式,即通过国际法原则、规则来解决争端,化解矛盾。

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的理论与实践

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的理论与实践

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国际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研究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和国际组织的法律规范。

它的理论基础是国际法学,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国际法的适用和执行。

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1.1 国际法的理论基础国际法的核心理论包括国际法的主权原则、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国际人权法等。

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核心原则,它规定了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平等地位和主权。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讨论了国际法如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适用和履行。

国际人权法则强调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人权的责任。

1.2 国际法的实践方式国际法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国际公约、国际习惯法和国际法院的判决中。

国际公约是国家之间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如联合国宪章和《关于难民地位的1951年公约》。

国际习惯法是国家行为的惯例形成的法律规范,例如海洋法和战争法。

国际法院是解决国际争端和处理国家之间法律纠纷的重要机构。

第二章:国际政治的理论与实践国际政治是在国家之间开展的政治活动,并且是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

它主要研究各国之间的政治交往,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在全球政治中的作用,以及全球治理的影响。

2.1 国际政治的理论基础国际政治的核心理论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构造主义。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国际政治的核心行为者,追求自身的国家利益,并通过实力和权力来保护自己。

自由主义则主张国际合作与相互依存,通过国际组织和法律来解决争端。

构造主义相信国际政治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强调国家之间的观念和制度对于国际政策的影响。

2.2 国际政治的实践方式国际政治的实践主要包括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和全球治理。

国际关系研究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如贸易关系和军事冲突等。

外交政策是各国在国际事务中采取的策略和手段,以保护和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全球治理涉及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和国际组织的作用,例如气候变化和反恐怖主义。

第三章:国际法与国际政治的互动国际法与国际政治在理论和实践中相互影响。

国际法的发展趋势理论

国际法的发展趋势理论

一、国际法的发展历程——国际法的代际演进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是以国家和国际关系的存在与发展为基础的,国际法的变动与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连接在一起,可以说,国际法自产生以来就一直与国际社会同步变动。

对于此,詹克斯曾经指出:国际社会是动的社会,国际法是动的法律,它在不断的变动中。

我们从国际法与国际社会的演化史的角度去探索这种变化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即根源,就可以发现:真正的根源在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国家间相互依存的日益加深使国际社会的利益形态渐次扩增:各国的特殊利益——各国相同的根本利益——(两个以上)国家的共同利益——国际社会的公共利益。

世界各个国家为了抓住这个机会为自身谋取这种新扩增的利益,它们彼此之间就不得不重塑其间维持了很久的“旧的”关系,并进一步加强相互间的合作。

由此,促进并推动了国际法经历了三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化,即国际法的“代际演进”。

(一)第一代国际法——共处法在国际社会发展史上的17世纪上半叶,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资本主义制度的萌芽的出现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兴起,使得国家间的交流与联系不断的增多;另一方面,“三十年战争”的巨大创伤使欧洲各国彻底从自我满足之中醒悟过来。

在这样的国际社会背景下,各国都强烈意识到在确保各国领土完整自治和其内政不受其他国家干涉的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存是非常必要的,并愿意把各自的特殊利益置于这种相同的根本利益之后。

因此,被称为“和战规则”的国际法通过国家间的协议而诞生出来。

但鉴于它“主要关注的是国家间管辖权的划分”,并各国企图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实现“分而治之”式消极共存,故称共处国际法。

虽然共处国际法奉行的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并以实现国家间和平共处为目的,但它不能真正实现强国和弱国之间的实质意义上平等。

(二)第二代国际法——合作法国际社会上各个国家之间除了相同的根本利益之外,还有一定的共同利益,而这种共同利益是国际社会产生的基础,并随着国家间联系的加强而不断生长。

21世纪国际法的理论改革论述

21世纪国际法的理论改革论述

21世纪国际法的理论改革论述一、国际法理论创新的起点在于概念与范畴的建立与创新国际法的理论建设其任务是艰巨的。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国际法理论创新进行研究的学者不多,主要有厦门大学的刘志云教授与徐崇利教授等。

他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进行国际法的理论建设。

其中,刘志云教授发表该方面的相关论文有:《试论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法角色定位》、《论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研究的三次联结及其影响》、《全球化背景下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国际法》、《“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当代国际法》〔4〕等。

徐崇利教授发表了《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之跨学科研究:历史与现状》、《中国的国家定位与应对WTO的基本战略———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科交叉之分析》〔5〕等论文。

笔者认为概念与范畴的确立是一门学科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

因此,就研究起点而言,国际法理论建设首先必须寻找构成国际法理论的独特的概念。

人的思维工具是由概念、判断、推理组成的,概念、判断、推理的体系构成理论。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而推理则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所谓过程。

概念、判断、推理三者具有内在,其中概念是思维的基础和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体系就是概念的体系。

因此,国际法理论创新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概念的建立与创新。

那么怎样建立这一概念?事实上,理论上的变革不是突然之间形成的,也不是在某一天就能实现的,这一变革是渐进性的形成的,某些迹象、线索与轨迹在现有的国际法研究中已经展现。

如公物、公域、准国家、人类共同利益等,这些概念都是国际法所特有的,但目前仍未被充分开发。

“公物”一词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但与法律上的“公物”有区别,法律上“公物”的涵义比较狭窄,如《上海市财产拍卖规定》第10条(公物的定义)将该规定所称的公物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财产:(1)执法机关收缴的罚没财物;(2)执法机关追缴的依法不予返还的物品;(3)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国家机关认为需要以拍卖方式转移所有权的国有资产;(4)需要以拍卖方式处理的无主物。

论国际法的理念

论国际法的理念

论国际法的理念国际法是调节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体系,其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制定国际法原则和规则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国际法的理念,以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和意义。

国际法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自然法”思想,旨在限制君主的权力。

随后,随着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法逐渐发展成为调节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体系。

如今,国际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在于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以及促进全球合作。

国际法的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主权平等。

主权平等是指国家之间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

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国际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准则。

2、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是指国家之间应该通过对话、协商等方式解决争端和冲突,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国际合作是国际法的重要原则之一,它鼓励国家之间建立互信互利的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

3、国际法治。

国际法治是指各国应遵守国际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严格遵守国际法,并通过国际司法机构解决争端。

国际法治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秩序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现实应用中,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解决领土争端、贸易摩擦等国际争端中,国际法为国家之间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法律依据和平台。

此外,国际法还通过规定国家之间的合作义务,促进了全球治理和经济发展。

可以说,国际法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法律机制。

在回顾国际法的发展历程和理念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际法的理念是主权平等、国际合作和国际法治。

这些理念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以及促进全球合作,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国际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法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我们期待国际法能够继续发展完善,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从而为国际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

论21世纪国际法的理论创新

论21世纪国际法的理论创新

论21世纪国际法的理论创新作者:石文龙来源:《东方法学》2014年第01期内容摘要: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现实的国际关系已经有了深刻的变化,但现有的国际法的理论仍然发展缓慢,可以说国际法理论已经滞后于国际关系发展的现实,仍未走出奥本海国际法体系。

因此,当前国际法理论建设的任务是艰巨的。

国际法的理论创新是时代的需要与反映,国际法理论创新的起点在于概念与范畴的建立与创新,国际法理论创新需要运用现有国内法理论,与国内法“接轨”,东方文化包括中国的儒家文化是国际法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源泉,国际法理论的核心是建立对主权的制约机制。

关键词:国际法理论创新东方文化主权制约所谓没有理论的行为是盲目的,没有行为的理论是空洞的,或者说没有理论无法指导实践,没有实践无法真正理解理论。

事实已经证明:没有理论支撑的学科终将成为“一盘散沙”的“大杂烩”,我国现有的某些部门法学的发展现状已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国际法的理论已经滞后于我们这个时代,如果现在不及早注意这一问题,不及早进行国际法理论的创新,那么国际法学学科的发展终将落后于其他部门法学。

事实上,所谓实务不过是冰山的一角,而理论正如沉在水中的巨大冰山,只不过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人们更多地关注“冰山的一角”,更多的人想成为显露的“冰山的一角”。

一、国际法的理论创新是时代的需要与反映所谓“时变法亦变”,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论。

就社会背景而言,国际法理论创新是时代的需要与反映。

从国际大背景而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有报纸称国际秩序已经进入“后西方时代”。

在“后西方时代”,虽然欧美国家的传统影响力依然巨大,但由于中国和印度等东方国家的复兴,西方原本掌握的绝对主导权将不复存在。

〔1 〕“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全球金融危机等世界性的大事件客观上使得21世纪国际秩序的变化具有了更深刻的内容。

在这一变迁中,如何发挥国际法的作用、有效地规范国家之间的国际行为,不仅是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法学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国际法析论主要内容

国际法析论主要内容

国际法析论主要内容1.引言1.1 概述国际法是研究国家、国际组织和其他国际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律体系,旨在规范各个国家的行为并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合作。

国际法的发展和运用对于国际秩序的维护与发展至关重要。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法的作用日益凸显。

它不仅规范着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也对全球问题如环境保护、人权保障、贸易争端等提供了法律框架和解决机制。

国际法的存在和适用在国际社会中起到了约束国家行为、维护和平与公正的重要作用。

然而,国际法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国际法的适用和执行依赖于各国的自愿和合作,因此存在国家主权的限制和权力争夺的困扰。

其次,国际法的制定和调整需要各国间的协商和谈判,因此受到国家利益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此外,国际法的适用范围和执行机制在全球化进程中也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

尽管如此,国际法仍然是国际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它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规则框架,通过建立国际条约、国际习惯法和国际公正原则等来规范各国之间的行为。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将为全球治理提供更有效的机制,并为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国际法的定义、原则和适用范围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国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国际法的概述进行介绍,简述国际法的起源和发展,并重点强调国际法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结构部分将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概括和说明,为读者提供对接下来内容的整体把握。

文章结构部分的详细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展开:引言部分过渡到文章结构部分时,可以首先简单提到本文将以国际法的定义、基本原则、主要领域和适用范围等方面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随后,进一步介绍整个文章的组织结构,可以使用以下段落进行说明。

首先,本文将在第二部分正文中详细阐述国际法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变革与调整

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变革与调整

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变革与调整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化,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

国际法作为国际社会的一项重要规范,起着维护国际秩序和公平正义的作用。

而国际关系则是各国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体系,决定了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首先,国际法的变革与调整主要表现在其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

传统的国际法主要关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法的调整必须面对各个领域的挑战。

例如,国际贸易的发展让国际经济法成为国际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根据经济利益进行贸易的规则和制度也成为国际法规范的对象。

此外,环境保护、人权保障等领域的问题也需要国际法进行调整,以应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

其次,国际关系的变革与调整体现在国际关系中的新兴力量的崛起。

传统的国际关系主要由大国之间的争锋和竞争构成,但现在新兴力量的崛起正在改变国际关系的格局。

例如,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大国的崛起,使得国际社会的力量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就需要各国根据新兴大国的利益和发展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同时,新兴力量也要适应国际社会的规则和体系,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再次,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变革与调整还体现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全球治理体系是国际社会的一种组织架构,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然而,在全球治理体系中,一些问题和挑战也需要调整和改革。

例如,联合国作为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国利益的不同,联合国的决策和机构也需要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

此外,一些新兴的全球治理机制和组织,如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和亚投行等,也为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

最后,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变革与调整还需要各国之间进行合作和协商。

现代国际法的演变与变革趋势

现代国际法的演变与变革趋势

现代国际法的演变与变革趋势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现代国际法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变革,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和实际情况。

本文将从国际法的演变历程、变革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来论述现代国际法的演变与变革趋势。

一、国际法的演变历程国际法是指针对各国之间的关系,以保障国家主权、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等目的而制定的法律规则和原则。

国际法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然而,在当代意义上的国际法,则是工业革命后国际关系和国家行为的日益复杂,才出现的。

随着国际关系的快速发展,现代国际法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变革,具有以下特点:1.国际法的内化和被动转为主动随着现代国际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现代国际法不再是无处不在的国家行为的副产品,而是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相对于过去,国际法的适用愈发广泛透明,国家间的互动和合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律化。

2.国际法的多元和复杂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趋势,现代国际法的多元化和复杂化逐渐显现出来,包括国际私法、国际公法、双边法、多边法、区域法等。

在这种多元和复杂的背景下,现代国际法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理论和规则。

3.国际法的民主化和平民化现代国际法包含了更多的民主因素,并且法治社会化将更多地受到国际法的影响。

广泛的国际规则、国际协议与公约的签署和批准、国际法律机制的建立以及国际法保障各阶层以及弱者公正、快速、低成本、安全地访求司法救济等,都是国际法实践民主化和平民化的体现。

二、国际法的变革趋势1. 国际法的全球化国际法的全球化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要人权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且要协调全球各种议程以及国家利益与全球共同利益的平衡。

而基于全球化的国际法适用,也意味着源于一个国家、一个洲或者个人利益的相关规则及国际协议等也将移动到全球。

2. 国际法的法律技术化国际法的法律技术化是指随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普及,国际法也在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信息优化、自动化、快速处理、准确解决问题,以及无缝集成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变革

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变革

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变革内容摘要: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核心的国际海洋法律秩序,在历史性权利、岛屿与岩礁制度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中国参与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变革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

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变革将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充分的国际法律保障,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变革是实施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现实需要。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召开审议《公约》会议或订立专门的补充协定以及主导区域内海洋管理合作法律制度的构建等方式推动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变革。

关键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国际海洋法律秩序《联合国海洋法公约》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东盟国家期间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其框架思路为“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合其作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1 〕可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国际海洋法律秩序密切相关。

换言之,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变革既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需要,也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因此,分析当代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缺陷,探讨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如何推动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变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立及其缺陷(一)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立建立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尝试,始于1930年海牙国际法编纂会议。

〔2 〕然而,这次会议的成果极其有限,仅就领海的地位问题达成一致,而在领海宽度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同时毗连区问题也没有解决。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开始了海洋法的正式编纂。

1958年第一次海洋法会议制定并通过了四个公约,即《领海与毗连区公约》、《公海公约》、《捕鱼和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以及《大陆架公约》,从而加快了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立。

现代国际法的变革

现代国际法的变革

现代国际法的变革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各种跨国事务的增多,现代国际法正在经历一场变革。

这场变革既是对传统国际法的发展和完善,也是对国际法本身的颠覆和挑战。

一、传统国际法的缺陷传统国际法是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单位的法律体系。

在传统国际法中,国家主权是最高的法律原则。

这意味着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由国家自己来决定。

在传统国际法中,国家主权被视为不可侵犯的,所以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外部干预。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各种跨国事务的增多,传统国际法的这种做法已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贸易、环保、人权等领域,国家之间的交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政治协商,而是直接涉及到各个国家和全球社会的福利和利益。

对这些议题的处理必须更加全面和综合。

二、现代国际法的逐步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国际法正在逐渐发展和改变。

一方面,国际组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国际组织可以提供一个框架来协调各国之间的行动,推动欧洲联盟、东盟、南共市等各区域内成员间的合作。

另一方面,国际法也在向更加综合和全面的方向发展。

现代国际法不再只关注国家间的法律条款,而是也涉及到人权、环境保护和国际安全等领域的法律条款。

而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国际法的角色和应用也发生了改变。

随着世界各地的跨国事件和非法行为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需要跨越国际界限来共同应对这些挑战。

这种情况迫使国际法进一步向跨国问题出发,扩大了国际法的适用范围。

三、现代国际法的新挑战然而,现代国际法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现代国际法对各国的权利和义务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复杂。

这使得国际法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难以遵守。

其次,国际法在实践中并没有实际对国家的行为产生足够的影响。

国际法是否能够被有效地执行,往往取决于各国政府间的合作和协调。

因此在实践中,国际法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执行。

最后,国际法在实践中也会受到各种非法行为的困扰。

例如,加沙地带问题中,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冲突就引发了对国际法理解的不同理解和争议。

这种争论也成为现代国际法在实践中面临的新挑战。

从国际法制角度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措施和步骤

从国际法制角度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措施和步骤

从国际法制角度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措施和步骤一、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顺应全球治理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治理方式的现代化。

这两个方面现代化的实现必须符合全球治理的标准和趋势。

21世纪兴起和迅速发展的全球治理较之于传统的国际治理,在治理体系和方式上具有新的特征:首先,从治理的主体来看,除了保持国家是基本的主体之外,全球治理更加注重各种非国家行为体的地位和作用。

这些非国家行为体主要是组成国家的各个地方实体(行政区域)、政府间组织(包括所谓的超国家组织在内)、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多国公司)、行业协会、民间团体和个人。

可见,全球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意味着全球事务的规范与管理权力趋于分散和多层次。

从理论上讲,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所依据的法理是从属性原则( principle of subsidarity),即权力应尽可能由最贴近被治理者一级的实体或机构来行使,因为最贴近者最了解治理对象的所需(或疾苦),其治理方式往往最为适合和有效。

国家治理是全球治理的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在治理主体上理应符合多元化的趋势。

中国治理的现代化在维护国家主权绝对权威的前提下,在广泛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应着重治理权力的下放或下移,充分发挥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在相应的区域或领域的规范和管理能力。

其次,从治理的方式来看,除了发挥国内层面的宪法、法律、法规、法院判决和国际层面的条约、协定、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国际判例的规范与调整功能之外,全球治理特别强调非国家行为体的规制工具,尤其是国际会议和政府间组织决议、非政府组织的建议、国际行业组织和多国公司的自律规范(行为准则)等文件。

这些非国家行为体的治理工具,有的在特定的领域或范围内具有硬法性质的约束力,有的仅具有软法性质的倡导或指导作用。

但是,它们通常都是传统的国际硬法在相当长时期内所无法替代的。

中国治理的现代化除了继续坚持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规范地位之外,不应忽略各种非国家行为体的工具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应有的作用。

学习国际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学习国际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联系本课内容实际及自身专业实际谈谈学习国际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不断发展,国际法在国际社会中作用日益突出,作为和平崛起的政治、经济大国,中国只有遵守国际法的各项原则,才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和一名准政治教师,我们只有了解国际法相关知识,才能对国际政治有清醒的认识,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国情教育引导。

一、国际法基本知识(一)概念理解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

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以区别于国际私法或法律冲突,后者处理的是不同国家的国内法之间的差异。

国际法也与国内法截然不同,国内法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法律,它调整在其管辖范围内的个人及其他法律实体的行为。

国际法是西方世界的三重发展过程的产物:即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瓦解,进入近代欧洲社会的过程;近代欧洲社会向外扩张的过程;处在发展中的世界社会里,权力逐渐集中到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世界强国手中的过程。

(二)基本原则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被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构成国际法基础和核心并具有强行法性质的国际法原则。

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有下述两个。

第一:联合国大会在1970年一致通过了《国际法原则宣言》,宣布了七项基本原则:1、禁止非法适用威胁或武力;2、和平解决国际争端;3、不干涉内政;4、国家合作;5、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与自决权;6、各国主权平等;7、履行依宪章所承担义务。

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2、互不侵犯;3、互不干涉内政;4、平等互利;5、和平共处。

从国际法渊源的角度看,五项原则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收。

(三)国际政治中国际法的实质、地位和作用1.国际法的实质。

第一,国际法是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反映。

它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际政治力量强弱的对比关系。

这决定了国际法的历史类型和本质。

比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际法的实质 ,就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大国与弱小国家之间不平等关系的基础上,保障大国的对外扩张和协调大国间的竞争”。

国际法和国际私法理论若干新观点

国际法和国际私法理论若干新观点

国际法问题研究国际法和国际私法理论若干新观点林 欣 内容提要:科学研究,不论是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问题是创新。

创新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对国际法和国际私法的研究也应该有所创新。

笔者从1950年开始研究国际法,从1953年开始研究国际私法。

在研究中,笔者对国际法和国际私法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现在将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观点论述如下。

关键词:国际犯罪主体 或者引渡或者起诉原则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林欣,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一 国际法的主体与国际犯罪的主体的区分国际法的主体是指在国际关系的交往中权利的享受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国际犯罪的主体是指犯国际罪行,应免刑事责任并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个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纽伦堡和东京成立了国际军事法庭,对德国和日本的首要战争罪犯进行了审判。

在审判进行中和以后,许多法学家都不正确地把这个问题同国际法的主体问题联系起来。

有一种主张认为,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进行战争是国家行为,应该由国家负责,做这种行为的个人则不应该负责。

这种主张是在纽伦堡和东京审判中由被告人的辩护律师们提出的,在纽伦堡审判时,辩护律师雅尔赖斯说:“当德国在个别情况下不得不违背一项自然有效的互不侵犯条约而发动进攻时,它是干了违反国际法的犯法行为,而且根据国际法有关触犯国际法的条文,对此负有责任。

但是,对此负有责任的只是德国,而不是个人。

”〔1〕纽伦堡和东京国际军事法庭都否决了这种主张。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书指出:“有人主张,国际法涉及的是主权国家的行为,而并没有对于个人规定刑罚;其次,如果涉及的行为是国家的行为,那么,执行此种行为的人不负个人责任,而应受到国家主权理论的保护。

本法庭认为这些主张应予驳斥……违犯国际法的罪行是人做出来的,而不是抽象的实体做出来的,也只有处罚犯有这样罪行的个人,国际法的规定才能得到执行。

”〔2〕法庭的上述判决是根据《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以下简称《宪章》)第6条和第7条的规定做出的。

国际法面临的挑战及我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国际法面临的挑战及我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国际法面临的挑战及我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与国际法密切相关,将国际秩序建立在什么样的国际法原则基础上关系到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

因此,维护和促进当代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当前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关键。

一、世界新秩序对国际法的挑战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造就了新的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美国在遭受“9·11”恐怖袭击后提出了以美国的军事霸权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2002年9月底布什政府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就是这一主张的集中体现。

美国的这一“世界新秩序”宣言及其随后发动的两场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对当代国际法形成了巨大冲击,更加剧了国际社会自冷战结束以来就已产生的有关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尖锐争议。

首先,争议的关键在于,未来国际新秩序的国际法基础是继续坚持传统的以不干涉别国内政为主的“主权原则”还是要用以人道主义干涉为典型特征的“人权原则”取而代之。

在奠定了现代国际法基础的《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条约》中,人权并没有占重要地位,而是清楚地表明了国家主权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当代国际秩序的最根本的基础和国际法基本原则。

“不干涉别国内政”是这一原则的直接和首要的体现。

然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社会开始越来越多地实施人道主义干涉,“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在很多情况下让位于“人道主义干涉”原则,人权问题不断向国家主权地位提出挑战。

美国最近对伊拉克的军事干涉行动更激化了这种分歧。

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原因外,美国发动这场对伊拉克战争的另一个理由是以需要把伊拉克人民从萨达姆残暴政权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为由的。

这样一来美国便事实上降低了人道主义干涉的“门槛”,即以“人道主义干涉”作为发动战争的合法理由。

这种做法对世界秩序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影响。

其次,禁止威胁使用或使用武力的国际法规则受到挑战。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禁止威胁使用或使用武力这一国际法的核心内容一直是国际秩序的重要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国际法的理论改革论述一、国际法理论创新的起点在于概念与范畴的建立与创新国际法的理论建设其任务是艰巨的。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国际法理论创新进行研究的学者不多,主要有厦门大学的刘志云教授与徐崇利教授等。

他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进行国际法的理论建设。

其中,刘志云教授发表该方面的相关论文有:《试论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法角色定位》、《论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研究的三次联结及其影响》、《全球化背景下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国际法》、《“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当代国际法》〔4〕等。

徐崇利教授发表了《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之跨学科研究:历史与现状》、《中国的国家定位与应对WTO的基本战略———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科交叉之分析》〔5〕等论文。

笔者认为概念与范畴的确立是一门学科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

因此,就研究起点而言,国际法理论建设首先必须寻找构成国际法理论的独特的概念。

人的思维工具是由概念、判断、推理组成的,概念、判断、推理的体系构成理论。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而推理则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所谓过程。

概念、判断、推理三者具有内在,其中概念是思维的基础和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体系就是概念的体系。

因此,国际法理论创新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概念的建立与创新。

那么怎样建立这一概念?事实上,理论上的变革不是突然之间形成的,也不是在某一天就能实现的,这一变革是渐进性的形成的,某些迹象、线索与轨迹在现有的国际法研究中已经展现。

如公物、公域、准国家、人类共同利益等,这些概念都是国际法所特有的,但目前仍未被充分开发。

“公物”一词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但与法律上的“公物”有区别,法律上“公物”的涵义比较狭窄,如《上海市财产拍卖规定》第10条(公物的定义)将该规定所称的公物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财产:(1)执法机关收缴的罚没财物;(2)执法机关追缴的依法不予返还的物品;(3)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国家机关认为需要以拍卖方式转移所有权的国有资产;(4)需要以拍卖方式处理的无主物。

国际法上的“公物”指南极、北极、月球、公海、电离层上下空间、外层空间的自然资源等以及人类基因组等这些人类的共同财产。

南极、北极、月球、外层空间这些地区可以被称之为“公域”。

“准国家”这一概念是指国际组织、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这类国际法主体,它们类似于国家,但并不是国家。

上述这些概念是从现有国际法研究中抽象出来,含有建立国际法理论的重要信息。

但目前尚未未引起国际法人的充分关注,从这一角度而言,国际法事实上已在进行着“悄悄的变革”。

范畴已经成为各门科学中普遍使用的一个专门术语。

在现代汉语中,范畴一般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在具体学科研究中,范畴一般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了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的基本概念。

概念与范畴相比较,概念具有实际具体性,范畴具有理论抽象性。

因而,范畴是比概念更深刻的东西,它更注重于客观事物的本质概括和反映。

在国际法上诸如国际法的基本价值是国际法的重要范畴之一。

可以说,国际法的基本价值是国际法理论研究之核。

那么,国际法的基本价值是什么?和平、安全、人权、正义、秩序等在国际法的基本价值中处于什么地位,具有什么作用?这是国际法理论创新中不能不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

二、国际法理论创新需要运用现有国内法理论,与国内法“接轨”国际法与国内法无论在内容还是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不同的规律,但不能忽视其共同性。

因此,就方法而言,建立中国国际法理论体系不能离开对我国国内法的理论与方法的借鉴与运用。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理论之间的不少学者认为国际法的基础是民法,说明国际法理论建设离不开民法,尽管国际法主要是国家间的法,但其法言、法语与法理等与国内法理论有较深刻的。

这些从宏观上而言,表现在如下方面:1.领土法中的领土取得与变更。

在传统中,国家取得领土方式有五种形式,包括先占、添附、割让、征服和时效,其中的先占、添附和时效也属于民法上的概念。

现代国际法所确立的领土变更方式包括民族自决、收复失地与归还领土、领土交换、公民投票等。

现代国际法所确立的领土变更方式与宪法的关系密切,同时收复失地与归还领土、领土交换与民法之间具有深刻的。

2.空间法中的民法问题。

在空间法中有《空间实体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该公约于1972年3月29日通过,其中的损害赔偿问题涉及民法中的重要理论与制度。

3.国际条约法则体现了更多的民法的性质。

在国际法律责任中有国际损害行为的责任,这一责任具体是指:“国际法律责任主体在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的活动中造成损害所应承担的国际责任”,〔6〕其中包括《维也纳核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公约》、《核动力船舶营运人双重责任公约》、《关于油污损害的民事责任公约》、《防止船舶造成污染的国际公约》等。

(二)国内法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法律理论,国际法应予以借鉴国内法的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法律理论,其中共同的理论就有法律行为理论。

对此,国际法应予以借鉴。

笔者认为,国际法不重视对国际法律行为的研究,是国际法理论研究的重大缺失。

事实上,现有国际法中大量分析了国家的行为,如就国家行为的分类中,现有国际法已经将国家的行为分为:主权行为、非主权行为,政治行为、商业行为等。

国家行为的种类包括继承、承认、外交、缔约等。

任何法律包括国际法首先是对行为的规范,但现有国际法理论对国际法律行为几乎没有反映,也没有这方面的已经公开的研究成果。

其他如国家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因为,不同的国家其权利能力一律平等,而行为能力并不平等,否则就不能回答,为什么各个国家在联合国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所缴纳的会费等费用不一样,特别是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但交纳的费用比德国、日本少。

诸如此类,我国学者们在这方面几乎也没有建树。

(三)当今的国内法本身已经反映了世界的法律文化国内法的许多理论事实上来自于“西方”,如我国民法对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就有许多借鉴之处。

因此,国际法理论对国内法现有理论的借鉴,也包含了对西方法律文化的借鉴。

同时,国内法理论建设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积累,并已经在逐步完成“本土化”。

因此,对国内法的借鉴无疑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说这一方法是完成国际法理论创新的捷径。

三、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化是国际法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巨大成就造就了“东方奇迹”,如何解读这一“东方奇迹”成为中外学者共同面对的热点话题,于是在国际学术界形成了“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等热点话题。

中国入世以来有何成功经验?问题何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互动关系如何?值得思考的是,在中国“法治不健全”、“我国缺乏法治的传统”这一基本思维定势的背景下,在中国的法制建设中有没有“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在法制建设方面,20XX年3月1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当下对于我国法律体系建设的基本判断。

根据这一判断,法制建设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无疑是存在着的,并且是需要总结与提炼的。

在这一前提下,国际法领域,是不是同样存在“中国经验”?尽管有学者认为国际法并非“西方”的专利,中华法系在古代早已形成独特的国际法思想与实践。

〔7〕问题是中国虽然出现了不少国际法的思想,但是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

因此,国际法本质上仍然是一门从西方引进的学科,所以其课程内容体系、表述方法,往往都体现了西方的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的内容和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但不能因此一笔抹杀中国对国际法发展的影响与中国的未来发展对国际法的影响。

可以肯定的是,东方价值观将渐渐地融入主要体现西方价值的国际法,中国传统的和平文化对当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东方文化的价值所在。

中国文化对国际法理论建设的意义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君子和而不同———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教导人们怎样和其他的外来因素、外来文明打交道。

美国资深政治学教授、哈佛大学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亨廷顿提出了着名的“文明冲突论”。

该理论声称: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主要的冲突将不再是武装力量的冲突,而是文明冲突;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联合将是西方世界的主要对手。

事实上,持东西方文明对立类观点绝非始自亨廷顿。

早在100多年以前,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就说过“:东就是东,西就是西,两者永远不会有融合的时候。

”有学者认为亨廷顿的论调只不过重复、延伸吉卜林的观点而已。

与“君子和而不同”有同样境界的是墨子,墨子以“兼爱”、“非攻”为基本思想,核心就是主张强不凌弱,富不压贫,维护和平,反对侵略。

墨子生活在饱经战乱的战国时期,深刻地了解战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危害。

他反对战争主张诸侯之间应遵循“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和睦共处,做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墨子所说的“利”,不是一国的私利,而是天下的公利,就是要互惠互利;所说的“爱”不是自爱,而是互相尊重,就是使“天下之人皆相爱”。

只要人们都信守这个原则,自然可以消除战争,共享和平与安宁。

尽管当时的“列国”,同今天讲的“国际”并非同一意义,墨子的主张与当时国家需要统一的大趋势也并不完全合拍。

但是,他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对于今天的国际社会来说,则更具有普遍意义。

当世界人民在寻求和平与安全途径的时候,墨子“兼爱”、“交利”的呼吁,不能不再次拨动人们的心弦,引起世人的共鸣。

墨子的名言“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在日常生活中已被简化成“强不执弱,富不侮贫”,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的和平文化并能适用于当今的国际社会。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他国“人权”与“主权”的尊重1998年,全世界100多个宗教组织代表集会发表“普世伦理宣言”,将中国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写进宣言。

〔8〕儒家文化中的“仁”将会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重要作用“,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它要求“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同样可以用西方的思想予以解读,在犹太古谚说: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实上是“仁者爱人”的重要体现。

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仁者爱人”是从积极的意义上要求人们爱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其反面通过对人们行为的限制来爱他人。

因此“,仁者爱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句话形成了互为补充的人类社会伦理金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西方也很流行,可以运用到现实的国际社会中。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霸权政治对于世界和平的挑战是严峻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拒签《京都议定书》、《国际刑事法规约》,撕毁《反导条约》、公然撇开联合国发动对伊拉克的侵略战争等,使美国的霸权政治表现出极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利益至上的倾向,世界和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