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重庆市科技改革与发展思路

合集下载

重庆的产业发展趋势

重庆的产业发展趋势

重庆的产业发展趋势重庆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享有“山城”、“山水之城”、“桥都”等美誉。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庆市逐渐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和科技创新中心。

在过去几年中,重庆在产业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在未来几年中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

本文将对重庆的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重庆的产业基础重庆作为一个大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主要产业包括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工医药、航空航天等。

此外,重庆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 汽车制造业重庆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已经形成了以重汽集团、长安汽车、东风日产等为代表的汽车制造集群。

随着重庆市政府对汽车产业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汽车制造业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未来有望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

2. 电子信息产业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也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目前,重庆已经形成了以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

重庆市政府近年来在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等。

这些举措将会进一步提高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

3. 装备制造业重庆的装备制造业是重庆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重庆已经形成了以重型机械、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推动,重庆的装备制造业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4. 化工医药产业重庆的化工医药产业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重庆市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化工原料、医药中间体和生物制药为主的化工医药产业体系。

随着我国化工医药产业的加速转型和升级,重庆的化工医药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5. 航空航天产业重庆的航空航天产业也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

目前,重庆已经形成了以航空制造、航空维修和航天装备为主的航空航天产业体系。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6.18•【字号】渝府发〔2020〕18号•【施行日期】2020.06.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2020年6月18日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内容丰富、领域广泛。

以2020—2022年为周期,滚动实施全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及储备,是推动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先手棋”,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大担当、实现新作为的重要举措。

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目标与基本要求(一)发展目标。

围绕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3个方面,突出新型网络、智能计算、信息安全、转型促进、融合应用、基础科研、产业创新7大板块(以下简称7大板块)重点,强化重大项目的牵引与带动作用,积极布局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进程,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到2022年,基本建成以新型网络为基础、智能计算为支撑、信息安全为保障、转型促进为导向、融合应用为重点、基础科研为引领、产业创新为驱动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泛在通用、智能协同、开放共享水平全面提升,打造全国领先的新一代信息基础支持体系,筑牢超大城市智慧治理底座、高质量发展基石。

重庆公需科目测试题及答案全新

重庆公需科目测试题及答案全新

2017年重庆公需科目测试题及答案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领先国家是英国2、熊彼得认为,每个创新短周期的时间大约是3年时间中周期的时间大约是9-10年之间长周期的时间大约是48-60年时间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基础是相对论;4、第二次科技革命进入电器时代时代5、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0年我国进入创新国家行列;6、国际普遍认可的创新型国家标准要求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0.027、重庆将以“1+X”的方式,全国增强创新驱动力与产业竞争力,“1”是市委、市政府印发实施的重庆市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8、在新常态下,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9、在新常态下,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0、关于创新一下错误说法是西部地区投资比创新更重要;11、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必须把创新驱动力发展战略实施好;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力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力发展战略到2020年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创新驱动对经济贡献达到先进水平;13、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创新型国家标准要求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14、经济常态下的新动力是创新15、关于创新发展理念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错误说法是创新发展理念是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单项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1.为了在未来几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科技创新领先地位,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制订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新技术创新计划;由此,我国推出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提升制造业质量和水平;2分A.高技术战略2020B.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C.先进制造伙伴计划D.中国制造2025正确答案:D2.把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2分A.经济体制改革B.科技创新C.发现生产力D.解放思想正确答案:B3.建立与完善多元化教育体系,要改进的培养支持方式;2分A.基础性研究人才和创新型科技人才B.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C.应用技术性人才和创新型科技人才D.基础性研究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正确答案:B4.在政府采购评审方法中,必须考虑因素;2分A.自主创新B.政策C.客观D.主观正确答案:A5.是企业进行科技研发的核心;2分A.人才B.资金C.技术D.政策6.目前在我国,配置科技资源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大量的科技资源被掌握在不懂技术的行政管理人员手中,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科技生产要素;2分A.市场B.政府C.计划D.行政力量正确答案:D7.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2分A.科技公司B.国有企业C.外资公司D.高校和科研院所正确答案:D8.根据美国的拜杜法案规定,高校受联邦政府资助研发的技术成果,其专利属于;2分A.发明人B.高校C.联邦政府D.州政府正确答案:B9.在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进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2分A.行政力量B.市场C.政府D.计划正确答案:B10.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工作是,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肥沃的土壤;2分A.课程设立B.学科建设C.人才培养D.研读方式11.科技创新能从本源上激发内生动力,而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的资金平台;2分A.文化创新B.体制创新C.商业模式创新D.金融创新正确答案:D12.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2分A.理论推导B.基础研究C.方案立项D.高校教育正确答案:B13.企业单纯追求技术上的领先,未必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应树立并重的理念;2分A.技术创新与管理模式创新B.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C.商业模式创新与管理创新D.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管理创新正确答案:B14.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2分A.大幅提高创新能力B.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C.提高科技的转化利用率D.加大创新的财政投入正确答案:A15.是风险投资必不可少的环节;2分A.风险评估B.退出机制C.风险感知能力D.风险承担能力正确答案:B16.2015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科院院士颁奖;国家设立最高科技奖的说法错误的是;2分A.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重视创新,个人荣誉高于一切正确答案:D17.在追求科技创新的21世纪,科技创新的主体是;2分A.国家机器B.科研院所及高校C.创新型人才D.大学生正确答案:C18.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全面创新中起引领作用;2分A.文化创新B.理论创新C.制度创新D.科技创新正确答案:D19.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为占领科技创新制高点、掌控科学技术话语权的重要抓手;2分A.企业B.国家实验室C.高校D.科研机构正确答案:B20.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A.节能减排B.资源整合C.创新发展D.自主研发正确答案:C21.关于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说法错误的是;2分A.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没强化人力资本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B.应深化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交流合作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授课水平;C.应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发展校企之间的师资互通机制;D.应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定期实践锻炼;正确答案:A22.长期以来,我国科技领域的工资制度是;2分A.按照科研人员的工作量给予工资B.按照科研人员的技术含量给予工资C.按照科研人员的工作耗时按时计费D.按照科研人员的级别给予固定的基本工资正确答案:D23.我国要更大力度地实施国家“万人计划”,完善支持政策,创新支持方式;其中国家“万人计划”是指;2分A.国家海外人才引进计划B.国家青年选拔人才支持计划C.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D.国家基础研究人才支持计划正确答案:C24.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的利益分享机制,应该坚持的原则是;A.尊重知识,尊重人才B.尊重知识,尊重创新C.尊重人才,尊重创新D.尊重知识,尊重教育正确答案:B25.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与政策具有紧密的联系;2分A.文化开放政策B.科技开放政策C.创新政策D.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正确答案:D26.关于扩大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范围的论述错误的是;2分A.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B.大力提高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发展主线C.完善创新体系,加速创新资源的整合;D.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为突破口;A;正确答案:A;27.;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使命就是解决发展经济和改善民;A.为企业发展提供长久动力;B.解决重大技术难题;C.提供社会服务;D.为军队建设提供前沿技术;我的回答:B;正确答案:B;28.;国家之间竞争的实质是;A.经济实力的竞争;B.军事C.完善创新体系,加速创新资源的整合D.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为突破口正确答案:A27.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使命就是解决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等应用性技术问题,所以它要以为发展目标;2分A.为企业发展提供长久动力B.解决重大技术难题C.提供社会服务D.为军队建设提供前沿技术正确答案:B28.国家之间竞争的实质是;2分A.经济实力的竞争B.军事实力的竞争C.创新型人才的竞争D.综合国力的竞争正确答案:C29.全面深化改革“四个坚持”包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2分A.坚持依法执政B.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坚持党的领导D.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答案:C30.经济层面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经济模式或盈利模式,其本质内涵是为企业获取;A.商机B.利润C.信誉D.权利正确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31.全球风险投资呈现以下哪些发展趋势2分A.资金以民间资本为主B.组织形式以有限合伙制为主C.风险资本投向企业阶段呈现前移趋势D.资金退出渠道多元化正确答案:ABCD32.对承担较多行业共性科研任务的科研院所,可组建产业技术研发集团,对实施分类管理和考核;2分A.行业共性技术研究B.市场经营活动C.工资评级发放D.集团未来发展方向正确答案:AB33.下面属于科技成果转让转化的方式的是;2分A.变买B.协议定价C.挂牌交易D.拍卖正确答案:BCD34.通过推进科研管理、人事管理、技术转移和业绩考核等改革公益类院所科学化管理水平提高,逐步形成了的运营模式;2分A.流动B.开放C.合作D.竞争正确答案:ABCD35.创新环境是包括和在内的各种制度和各项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条件;2分A.文化政策B.科技体制C.文化体制D.科技政策正确答案:BD36.基础研究具有较强的,推动理论与实证研究结合,为培育高素质人才提供专业化平台;A.多样性B.原创性C.不确定性D.严谨性正确答案:BD37.在重庆市“七条新政”中,政府科研项目结题实行第三方验收,实现“三分离”;其中“三分离”指的是;2分A.立项B.验收C.管理D.研发正确答案:ABC38.在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能力不足,造成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缺乏沟通,使得科技成果与实体经济之间对接不畅;2分A.风险评估B.技术评价C.技术研发D.技术定价正确答案:ABD39.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如何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2分A.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B.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支持C.加快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立项、实施和评价的机制D.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正确答案:ABCD40.为了在未来几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科技创新领先地位,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制订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新技术创新计划,其中属于美国提出计划有A.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B.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C.高技术战略2020D.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正确答案:ABD三.判断题共20题,共20分41.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下,在“走出去”的基础上要进行“引进来”,即引进物质、资本或者是消费品;1分B.错误42.在组建科技银行时,应鼓励国外战略投资者和民间资本参股;A.正确43.为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应当鼓励高等学校和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A.正确44.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近年来我国在理工科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明显增加;B.错误45.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具有行政许可性质,面向社会提供人才评价服务;B.错误46.达国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给予了科技人员丰厚回报;A.正确47.重庆市政府对于政府立项资助的市场类科研项目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事后补助,对企业个性技术创新项目实行奖励性后补助,按项目进度拨付B.错误48.我国要对符合归国条件的人才提供工资待遇的支持B.错误49.与传统商业银行不同,科技银行主要为风险较高而获得超额收益机会较大的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世界上最早的科技银行是1983年成立的位于美国加州硅谷地区的硅谷银行;A.正确50.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A.正确51.发挥大型企业骨干创新作用,支持创新型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参与重点工程建设,鼓励企业加大先进技术收购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B.错误52.德国是全球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尤其是两德统一之后,德国联邦政府通过制定系统的科技战略和规划、合理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以及切实有效的各类行动举措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A.正确53.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开展人才的科学化评价;B.错误54.企业面临的风险差异使其对资金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通常将科技企业发展分为5个阶段: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也不同:种子期风险最高,初创期次之,成熟期最低;A;正确55.;完善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B.错误;56.;政府对于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或技术,应当通;A.正确57.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支持,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构建一批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B.错误58.科技型企业成长过程需要的融资模式是动态演进的,由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所以科技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同;A.正确59.为在资本市场上创造更有利的融资条件,应构建多元化资本市场,加强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互动,促进资金优化流转,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资金支持;A.正确60.应用开发研究能在短期产生收益促进经济发展,而基础研究价值不大,基础研究具有长期性,难以在短期产生经济效益;B.错误。

重庆市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及路径研究

重庆市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及路径研究

重庆市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及路径研究在建设“重庆科学城”的背景下,科技协同创新成了完善重庆市创新设计的有力抓手。

基于此,本文以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意义为出发点,探索出一條符合重庆市现实需求的模式及路径,助力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顺利开展。

【关键词】重庆科技协同创新前言:创新是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近年来,重庆市在发展的路上不断开发新路径,竭尽所能地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凝结创新发展之力,深化科技领域改革,为城市稳步发展助力,让科技协同的积极作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柱。

一、重庆市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意义重庆市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号召,严格遵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协同创新方案,为争取更多的科技项目资源安置在本市,重庆市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实现高新项目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联动交流,为国家政策的落实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重庆市科技协同创新模式的开启不仅有利于成都与重庆两市经济建设,还能实现自然资源、人才资源的优势互换,在交流互动中实现了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建设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在科技创新项目的驱动下,重庆市聚集了可供利用的创新资源,通过优势资源共享便于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构建。

二、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一)做好顶层对接设计规划,联手实现科技协同创新重庆市要想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就要在充分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加强与成都地区的沟通与互动,搭建起顶层对接的交流平台,在政策指引下,以极强的竞争力完成建设国家级成渝科技创新中心的任务,让科技协同创新方针政策在实践中得以落到,将发展诉求与愿景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得以传递,让成渝地区双城规划建设的基本目标得以实现。

致力于联手打造科学城市,以建设多元化城市科技整体布局为核心,利用顶层设计规划方案推动科技协同创新的实现。

重庆市科技建设管理部门应依据“清单制”的模式,将主体责任下放到基层单位和个人的肩上,以互通的形式联动多部门的协同对接,以创新为核心,确保科技协同项目以扎实的基础落地,形成重庆市的独特名片,从而进一步拉动西南科技新阵地建设的核动力。

重庆市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

重庆市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

附件:重庆市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为进一步优化全市科研基地布局,加快推进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的通知》(国科发基〔2017〕250号)和《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基〔2017〕322号)精神,结合《重庆市科技创新“十三五”发展规划》(渝府发〔2016〕51号)和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聚焦重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协同创新,为加快建成西部创新中心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1.顶层设计,系统布局。

加强全市科技创新基地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明确功能定位,明晰工作任务,加强各类基地之间的相互衔接,避免低水平交叉和重复建设。

突出大数据智能化、乡村振兴等重大发展需求和问题导向,强化超前部署,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与发展。

2.统筹协调,分类指导。

根据不同创新基地的功能定位,强化分类管理、分类支持,建立符合不同类型基地特点的建设思路与管理模式,促进科技创新基地体系健康有序发展。

3.机制创新,规范运行。

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基地与科技基础条件能力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创新,强化目标考核与动态调整,实现能进能出。

引入竞争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4.重点建设,提升能力。

坚持协调发展与分工协作相结合、工作任务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统筹存量与增量,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强协同创新,推动开放共享,促进我市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科技基础条件保障能力提升。

(三)总体目标以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目标,围绕科学前沿发展、国家战略和我市创新链布局,按照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三类统筹布局重庆市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着力推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服务保障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能力。

2023重庆时政总结

2023重庆时政总结

2023重庆时政总结引言2023年是重庆市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一年,有许多重大事件和举措对重庆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2023年重庆市的时政形势进行总结,并对影响重庆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经济发展稳步推进2023年,在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重庆市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方面,重庆市加大了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引进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重庆市加大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努力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这些举措使得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可持续性。

二、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2023年,重庆市继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一方面,重庆市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和水质。

另一方面,重庆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一批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

这些措施进一步提升了重庆市的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社会稳定取得新进展2023年,重庆市保持了社会稳定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治安指标呈现稳定的趋势。

一方面,重庆市加强了公共安全的管理,提升了市民的安全感。

另一方面,重庆市积极推进社会服务的提质增效,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

这些措施不仅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也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四、民生改善成果显著2023年,重庆市持续加大对民生改善的力度,切实解决了一系列关乎民生的问题。

一方面,重庆市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众的扶贫力度,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有效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

另一方面,重庆市加大了对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提高了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均衡性。

这些举措改善了重庆市民众的生活品质,增强了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展望未来展望未来,重庆市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力度。

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重 点研 究开发主要农产 品及农林特色 资源 精深加工技术
与 设备 ,产 后减 损技 术 ,特色 农业 循环 经 济技 术模式 ,农
产 品生产 加 ’工全 程 质 量控 制 与监 测 技 术 ,功 能性 食 品 、 有 机食 品 开发技 术 ,鲜活 农产 品保 鲜 与物 流配送 技术 。
技奖励 2 项 。 0 5 全市专 利 申请 6 0 件 ,同比增 长2 .% 7 20 年 30 18 。 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占工业总产值的 比重达到 2 . % 3 7 ,以高 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为代表 的各类 产业 园区已发展成为我 市高 新技术产业 的主要聚集区 。 但是 ,相 对 于发 达地 区来 讲 ,我 市科 技事 业发 展仍 有 较大 差距 。主要是 : 科技 创新 资源总量 小 ,科 技基础 条件平 台建 设滞后 ,高层 次创新人 才 匮乏 ,全 社会科 技投入 不足 ,
优先主曩 :
1 种质资源 发掘 与新 品种培 育 .
主创 新能力较弱 ,产 业核心竞争力不 强,迫切 需要 依靠科技
进 步推动 产业 结构调 整 ,提 升 、行业整 体质 量和 效益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 点研 究 主要 农 作物 、林 草 、畜 禽与 水产优 良种 质资 源 发掘 及 收集 ,种 质 资源 分子 评价 与利 用 ,动 植物 分 子育
科技 成果转化率偏 低,科技对经 济的贡献率还不 高,支撑 作
用还 不强 。
入产 出的专利和论 文数位居全 国第一 。五年来共获 国家级科
2 6o ① 0 .9 0N
维普资讯
亿元: 重庆联交所 实现 交易项 目 t 0 宗 ,交 易额 3 .2亿元 。 Ol 01 六 是创新绩 效和水平不断提高 。全 市财政拨款 ( 学事业 科 费、科技三项 费) 00 的 2 5 由2 0 年 . 亿元增加到 20 年 的5 8 05 . 亿

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范文3篇

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范文3篇

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范文篇1:《浅谈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战略选择(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新的趋势,预示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

一是科学技术发展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引发新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导致众多跨学科领域的诞生。

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不断造就新的追赶和超越机会。

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不少国家都处在相近的起点上。

后发国家完全有可能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带动整体科技竞争力的跃升。

三是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

核能、集成电路、生物技术以及正在兴起的纳米技术,都是源于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

科学理论越来越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四是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全球化环境下,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日益普遍。

但是,全球化并没有改变国家间竞争的本质,只是改变了竞争形式,也就是通过对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占有更加尖锐地表现出来。

总之,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

(二)科学技术的竞争已成为当代国际竞争的焦点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转变,以及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

一是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市场。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

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

二是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资源。

如果说过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用暴力掠夺殖民地资源,那么今天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利用技术手段控制国际资源及其流向。

目前,对空间、海洋和生物等战略资源的争夺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形势与政策》题目及答案完整版

《形势与政策》题目及答案完整版

《形势与政策》题目及答案完整版1. 重庆市的简称是:渝。

2. 重庆市于( )年提出来的:19973. “五个重庆”是( )年提出来的:2008年4. “五个重庆”指的是“宜居重庆. 畅通重庆. 森林重庆. 平安重庆. 健康重庆;5. 重庆市的市树是:黄葛树6. 夜景. 美女. 和( )是民间流传的重庆市的三张名片:火锅7. 重庆的党政官员从( )起全面开展“三进三同”活动:2009年3月8. 重庆市( )综合保税区于2010年2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西永9. 关于4个直辖市的说法:重庆:工业直辖市10. 作为重庆市的战略决策,“五个重庆”切实为老百姓的利益出发:打黑除恶11. 除西永保税区外,以下:两路寸滩保税港区12. 我国首个内陆保税港区是( ):两路寸滩保税港区13. 重庆市的市花:B山茶花14. 以下哪项不属于薄熙来新政的范围:D大力发展市场经济15. 重庆的政党官员全面开展“三进三同”,其中以下哪项不属于“三进”的内容:D进发展较快的区县16. 以下哪项不属于重庆未来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D计划经济17. 重庆的政党官员全面开展“三进三同”,其中以下哪项不属于“三同”的内容:B同喝18. 2010年11月1日,我国第( )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始登记:C六19. 重庆气候属中亚热湿润季风气候类型,以下( )特征符合重庆的气候特点:A 夏热冬暖,无霜期长20. 斯密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元老,他在( ):B《国富论》2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农业22. 重庆:(西永微电园区)将形成年产5000万台笔记本电脑...23. 我国2011年9月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个税起征点为:350024. 当今威胁世界和平和阻碍发展的主要根源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25. 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26.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区域间互相促进. 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27. 我国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28.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29. 社会和谐的解基本条件是:社会公平正义30. 畅通重庆是“五个重庆”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轨道交通1,3号线相继运行....31. 我国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是: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32.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34. 2010年6月29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举行两会领导人,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35. 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挥民主,贯彻群主线路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36. 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7. 314部署就是指对:(重庆)的314部署38.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9. 重庆模式于2010年曾在哪个重要期刊出现过:《亚洲期刊》40. 党的先进性在当代中国最重要最具体的体现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41. (长寿湖)属于重庆市的旅游景点42. 全国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峰会2010年9月在:重庆举行43. 重庆市哪座大桥预计2011年年底通车:鱼洞长江大桥44. 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制度45. 2010年9月重庆市第三届运动会开幕,唱响:健康重庆46. 十七大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47. 第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48. 重庆模式五大矛盾分别为城乡矛盾. 地区矛盾. (经济与社会矛盾). 人与自然矛盾. 内需与外需的矛盾49. 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50. (重庆)市从2011年1月28日开始向个人房产征收房产税51. 不属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提高农民收入52. 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5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 )行列”的战略目标:人力资源强国。

将创新共同体打造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引擎——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

将创新共同体打造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引擎——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

将创新共同体竹造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引華----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陈诗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38)摘要:创新共同体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纽带形成的共同体,它以技术、人才和资本等作为核心要素,通过打破资源要素流动壁垒,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加强协同攻关,加快破解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整体发展效率。

构建创新共同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开展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将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共同应对区域重大挑战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新时期,必须坚持创新在成渝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构建成渝协同创新共同体,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O关键词:创新共同体;区域协调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393(2021)01-0013-05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既是目标也是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点带面”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标志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成渝地区地处国家“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节点,是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是我国多中心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载体。

但目前成渝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群经济发展呈现哑铃式结构,成都、重庆两座超大城市“虹吸”效应明显,其他城市发展动力不足。

创新共同体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纽带形成的共同体,它以技术、人才和资本等作为核心要素,通过打破资源要素流动壁垒,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加强协同攻关,加快破解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整体发展效率。

重庆建设科技创新现状与问题及对策

重庆建设科技创新现状与问题及对策

重庆建设科技创新现状与问题及对策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内陆开放高地,正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与发达地区相比,重庆在科技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是重庆建设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

一、现状1. 重庆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城市,成立大量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

2. 重庆以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为重点,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

3. 重庆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强大的科技人才支撑。

二、问题1. 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重庆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于发达地区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不足。

2. 缺乏核心技术。

重庆的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仍然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对于国际竞争力不足。

3. 缺乏创新人才。

重庆在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三、对策1. 提升创新能力。

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在重大科技项目上形成联合攻关的力量,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2. 加强自主创新。

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核心技术的突破,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 强化创新人才培养。

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加强科技政策支持。

制定有针对性的科技政策,提供更多的科研经费和项目支持,鼓励企业和高校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5. 搭建创新平台。

建立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孵化器,提供创新资源和服务,为创新企业提供创业环境和孵化平台。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强自主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加强科技政策支持,搭建创新平台等措施,才能将重庆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军城市。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评选表彰重庆市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评选表彰重庆市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评选表彰重庆市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公布日期】2023.07.31•【字号】渝人社〔2023〕285号•【施行日期】2023.07.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正文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评选表彰重庆市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渝人社〔2023〕285号各区县(自治县)人力社保局、科技局,两江新区组织人事部、科创局,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党群工作部、科创局,万盛经开区人力社保局、科技局,市级相关部门、中央在渝有关单位干部(人事)处(部),有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市科技局各直属单位:近年来,全市科技管理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推动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落地落实,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市科技管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职工担当作为、实干争先,不断推进全市科技管理工作开创新局面,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决定开展重庆市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和表彰名额(一)评选范围。

1.先进集体:各区县(自治县)、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以下统称各区县)科技管理部门及其内设机构、下属单位;市级部门负责科技管理的内设机构、下属单位;中央在渝及市属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负责科技管理的有关部门及其内设机构、下属单位;市科技局系统各直属单位及机关各处室。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1.17•【字号】渝府发〔2021〕38号•【施行日期】2021.11.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引领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市政府决定,对为我市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根据《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经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议,市政府批准,授予“新型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保护理论与方法”等7项成果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向量优化及平衡问题的理论及算法研究”等14项成果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仿生抗体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基础研究”等8项成果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授予“大量程纳米时栅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等2项成果重庆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隧道等效照明安全节能关键技术”等3项成果重庆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数据驱动的建(构)筑体结构安全监测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重庆市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授予“镁合金复杂和特种铸件制备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等23项成果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授予“动力电池系统安全与轻量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43项成果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授予“丘陵山区小型轻便联合收割机开发与推广应用”等49项成果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授予“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奖。

全市科技工作者要向全体获奖者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主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重庆建设科技创新现状与问题及对策

重庆建设科技创新现状与问题及对策

重庆建设科技创新现状与问题及对策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对策需要采取。

一、现状和问题:
1.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重庆的科技创新主要以引进和消化吸收为主,创新实力相对较弱。

企业创新意识较低,科研机构创新氛围不浓,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不足。

2.创新基础设施相对欠缺。

重庆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高水平的创新券机构和实验室、研发中心等还不够完善。

3.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重庆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成果无法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较大。

4.创新人才不足。

重庆的科技创新人才不足,高级人才流失较严重,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够完善,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难以为继。

重庆的科技创新实力和竞争力还有待提升,但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对策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推动重庆的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加快建设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 努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

加快建设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 努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

加快建设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程志毅 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重庆市江津区参与其中㊁服务其中㊁受益其中㊂江津将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㊁以一域服务全局,按照 坚持同城化㊁融入中心区,联结渝川黔㊁打造新支点”的思路和方向,加快建设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㊂一㊁把握大势,深刻认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是历史责任又是政治担当站位高度和认识深度决定工作力度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谋划的重大战略㊂江津必须以强烈的机遇意识㊁宽广的发展视野,着眼大格局,秉持大胸怀,融入大战略,努力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扛起大担当㊁展现大作为㊁实现大发展㊂(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的 大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继京津冀协同发展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后又一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这既是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㊁优化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决策,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㊁优化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行动,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重庆立足 四个优势”㊁发挥 三个作用”的重要支撑,体现了中央推动区域发展的大思路㊁大手笔㊁大气魄㊂江津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㊁战略站位,进一步深化认识㊁凝聚共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责任感㊁使命感㊂(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 大布局”从成渝经济区的 区”到成渝城市群的 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 圈”,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是其内涵及空间重点上的变化㊂重庆和成都是成渝地区的绝对双核,需按非均衡理论 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㊁科技创新中心㊁改革开放新高地㊁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㊂江津将深刻认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客观规律,应势而谋㊁因势而动㊁顺势而为,更好地从全局谋划一域㊁以一域服务全局㊂(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江津千载难逢的 大机遇”圈层结构理论认为,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与空间距离成反比,离核心区越近,受辐射带动作用就越大㊂点轴开发理论认为,位于中心城市之间轴线位置的小城市,对各类资源要素也具有吸引力,更便于发展为新的增长极㊂江津离重庆 两江四岸”核心区直线距离30公里,拥有127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和水公铁多式联运优势,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必将为江津带来更多发展红利㊂江津将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绝不辜负中央和市委的期望,绝不辜负历史的机遇,绝不辜负江津人民的期盼㊂(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江津责无旁贷的 大担当”重庆市委㊁市政府对江津发展寄予厚望,20194年10月,陈敏尔书记㊁唐良智市长来江津调研时,要求江津当好 融入主城的先行区㊁渝西发展的领头羊㊁川渝合作的排头兵”;2020年5月召开的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上,市委㊁市政府又把江津确定为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㊂这是江津责无旁贷的政治担当㊁职责担当和能力担当,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奋发有为的使命感,加快建设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助力唱好 双城记”㊁协同建好经济圈㊂二㊁把握区情,深刻认识江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优势和短板找准定位,强化优势,弥补短板是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江津既有较好的现实基础,也存在不小差距,但我们有信心㊁有能力勇担重任㊁走在前列㊂(一)准确把握江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现实基础江津一面连着重庆中心城区㊁一面连着四川泸州,是长江入渝第一区,是重庆辐射川南黔北的重要门户㊂产业方面,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288亿元,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和食品粮油加工);拥有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四面山,以及中山㊁塘河㊁白沙㊁吴滩和石蟆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获评中国富硒美食之乡㊁中国生态硒城,农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居重庆第一,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双福国际农贸城是重庆最大的农贸市场;和润国际汽摩城㊁攀宝钢材市场辐射西南㊁服务成渝㊂开放方面,拥有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和双福㊁德感㊁珞璜㊁白沙4个工业园构成的 1+4”开放平台体系,开通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并实现常态化运行,与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投资关系㊂资源方面,境内90.21%的土壤富含中高硒,全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区域约6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1.8%,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生态最好的区域之一㊂(二)准确把握江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存在的差距江津经济实力不够强,与同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宜宾㊁南充㊁泸州等城市差距明显㊂2019年宜宾㊁南充㊁泸州的GDP 均是江津的两倍以上,对支撑成渝地区发展贡献更大㊁作用更大㊂江津城市品质不够优㊂城市建设组团式㊁分散式发展,建成区面积只有90平方公里,而宜宾㊁南充㊁泸州的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均超过100平方公里,城市品质与 大而强”的泸州相比差距不小㊂三㊁突出重点,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江津将按照 坚持同城化㊁融入中心区,联结渝川黔㊁打造新支点”的思路和方向,致力于推进 三同”㊁增强 三力”㊁拓展 三度”㊁守牢 三线”㊁锤炼 三性”,加快建设重庆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㊂(一)推进 三同”建设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是市委㊁市政府给予江津的新定位㊂江津将按照城市规划与中心城区衔接㊁基础设施与中心城区对接㊁产业布局与中心城区配套㊁功能分工与中心城区互补的思路,加快推动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㊂一是推动空间同城化㊂着眼180万服务人口,按照180~20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规模,高水平编制和实施2035年江津区国土空间规划㊂围绕打造重庆二环线上的江津组团,坚持 一轴两翼㊁拥江发展”城市发展格局,细化 一轴”空间层次,构建 两城㊁三心”形态㊂扎实推进江津北部与九龙坡,东部与巴南㊁大渡口联动发展,高水平推进双福㊁德感㊁圣泉片区与重庆高新区㊁西部(重庆)科学城融合发展,加快江津同城化发展步伐㊂二是推动功能同城化㊂积极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外溢㊁人口和产业转移分工,把江津打造成为主城都市区的 科创开放新城㊁新型工业强区㊁文化旅游胜地”㊂打造科创开放新城,依托重庆高新区和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强高职教育集聚区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南部科创中心;依托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不断拓展开放高度㊁广度和深度㊂打造新型工业强区,立足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和食品粮油加工)建设,加快打造军民融合先进制造业基地㊁消费品工业高质量集聚区㊂打造5文化旅游胜地,发挥江津作为重庆首个市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整合以四面山为代表的美丽山水资源,突出 四面山水㊁人文江津”主题,打造全国文化旅游胜地㊂三是推动交通同城化㊂港口方面,做强珞璜港㊁改造兰家沱港㊁提升玖龙港㊁谋划滩盘港,加快打造年吞吐能力3200万吨㊁110万标箱的江津港区,形成服务主城都市区㊁辐射川黔滇的区域性航运枢纽㊂高速公路方面,加快推进合璧津高速建设,积极推动渝赤(水)叙(永)高速前期工作,全力推进江津至泸州北线高速㊁江津至永川高速尽早开工,力争到 十四五”末,域内形成10条(段)高速公路互联网络,通车里程达到400公里㊂轨道交通和铁路方面,确保轨道交通5号线跳磴至江津段2021年建成运营,推动形成以渝昆高铁㊁渝贵高铁㊁渝贵铁路㊁成渝铁路㊁川黔铁路㊁东环线㊁西环线㊁二环线㊁沿江铁路和珞璜铁路综合物流枢纽的 9干线1中心”铁路骨架格局㊂融城道路方面,开展支坪长江大桥等重要交通节点前期工作,推进陶家隧道西延线等22条融城通道建设,形成高效畅通的交通 毛细血管”,形成与重庆中心城区 无缝连接㊁多点融入㊁一体发展”态势㊂(二)增强 三力”改革创新和产业发展是提升江津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的关键㊂我们将着力增强改革动力㊁创新能力㊁产业实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㊂增强改革动力㊂积极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改革试验,先行先试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等重大改革措施,加速推进城乡融合㊁国企国资㊁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形成更多实质性㊁突破性㊁系统性成果,为全市乃至全国改革探索路径和经验㊂增强创新能力㊂抢抓成渝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战略机遇,全面融入共建成渝科创走廊,大力引进高端创新机构和研发中心,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院士工作站㊁企业技术中心㊁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和机构,加快发展一批科技型企业㊁高新技术企业,全力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南部科创中心㊂增强产业实力㊂发展壮大双福团结湖大数据智能产业园,持续打造一批数字化生产线㊁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带动智能制造装备㊁新能源以及智能网联汽车加速发展;以紫光工业互联网平台为重点,加快推进5G㊁工业互联网㊁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全国劳务大数据中心㊁国家级花椒大数据中心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大新品研发力度,促进潍柴高速发动机㊁重齿双轴剪切机等重大新产品放量生产,不断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引进培育一批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推动东风小康㊁潍柴汽车等重点企业向智能化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引进智能传感器龙头企业,促进金睿诚㊁聪江电子项目快速达产,推动电子产业提质升级;发展复合材料㊁合成材料等新型材料,加快金田铜业建设,提升海亮铜业产能,逐步形成西南地区最大的铜加工产业集群㊂实施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粮油食品㊁白酒㊁纸制品和新兴智能及高端消费品产业,加快推进益海嘉里㊁广州双桥㊁中粮粮油㊁江小白生态酿酒等项目建设,培育以 一桶健康油㊁一包调味品㊁一张生态纸㊁一瓶文化酒㊁一篮富硒菜”为重点的行业性集合品牌,打造10平方公里的消费品工业高质量集聚区,力争到2022年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产值达500亿元,2025年达1000亿元㊂提升双福国际农贸城㊁攀宝钢材市场㊁和润国际汽摩城㊁英利国际五金机电城发展水平,建设西部 一带一路”农产品集散分拨中心,打造千亿级专业市场群;加快推进滨江商务中心㊁双福商圈建设,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南部商业商贸中心㊂(三)拓展 三度”开放程度决定发展水平㊂江津将有机融入和全面承接共建 一带一路”㊁长江经济带发展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大国家战略,统筹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开放高度㊁广度㊁深度,加快形成全方位㊁宽领域㊁多层次的开放格局㊂推动平台建设向高度拓展㊂抓好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这个 金篮子”,围绕智能装备㊁医疗器械㊁消费电子㊁现代物流等产业,大力引进优质项目,用好用活政策,推动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㊂依托珞璜铁路综合物流枢纽,常态化6运行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着力提升铁海联运能力㊂推动招商引资向广度拓展㊂坚持高质量㊁高品质标准,聚焦大数据智能化方向,高举消费品招商大旗,坚持一个产业一支招商队伍,力争每年引进海内外产业项目投资500亿元,以永不落幕的招商会源源不断引进资金㊁技术㊁项目和人才汇聚江津㊂推动区域合作向深度拓展㊂深化落实川渝合作协议,携手永川㊁荣昌和四川泸州㊁内江,建设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试验区㊂推动产业 同兴”,发挥江津清香型㊁泸州浓香型㊁遵义酱香型白酒优势,协同打造中国名牌白酒 金三角”㊂推动旅游 同融”,强化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㊁赤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㊁福宝国家森林公园㊁习水国家森林公园互促互动,协同打造丹霞地貌群旅游胜地,建设中国康养旅游 金三角”㊂(四)守牢 三线”绿色是最鲜明的底色,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㊂守牢生态底线㊂守护好绿水青山,深入实施‘长江(江津段)生态保护规划“,推动实施长江沿岸 两岸青山㊃千里林带”工程,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㊂建设好绿色家园,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森林城区为契机,加快建设篆山坪等大型城市公园,彰显 青山入城㊁曲水润城㊁田园缀城”的魅力㊂实践好生态惠民,积极推进覆盖80平方公里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持续建好中国生态硒城,做靓中国富硒美食之乡,让 繁华都市”与 田园乡村”交相辉映㊂守牢民生底线㊂大力建设创业福地,深入实施 津鹰”计划,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㊂大力建设教育高地,把江津打造成为 区域领先㊁市内争先”的办学高地㊂大力建设康养胜地,加快建设四面山旅游度假区,不断壮大康养产业,打造市内一流㊁国内知名的康养胜地㊂大力建设文化高地,深度挖掘爱情文化㊁楹联文化㊁古镇文化㊁长寿文化㊁名人文化㊁抗战文化等六张文化品牌价值,提升江津作为 中华诗词城市”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品质㊂守牢安全底线㊂坚持底线思维,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平安江津建设,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努力让社会更安定㊁百姓更安宁;加快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㊂(五)锤炼 三性”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是中央交给我们的 政治任务”,更是交给我们的 发展任务”,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区域发展硬仗㊂锤炼对党绝对忠诚的党性,深刻认识江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首位战略,是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担当,是落实市委工作安排的行动要求,必须提高政治站位㊁战略站位,把战略要求转化为战略行动,确保取得更多战略成果㊂锤炼敢打敢拼的血性,进一步完善激励干事担当的制度机制,比谁的实招硬招更多,比谁的服务本领更强,比谁的落实成果更好,激励干部有闯劲,有血性,有招数㊂锤炼创新创造的灵性,树牢鲜明的工作导向㊁用人导向㊁考核导向,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多做研究性㊁探索性㊁开创性的工作,全力抢先机抢主动,抢时间抢进度,全力拼出江津新气势㊁跑出江津新速度㊁赢得江津新效益,奋力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㊂作 者: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书记责任编辑:马 健7。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1.05•【字号】渝府发〔2022〕3号•【施行日期】2022.01.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2022年1月5日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2022年1月目录第一章奋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7)第一节形势要求 (7)第二节指导思想 (10)第三节基本原则 (11)第四节主要目标 (12)第二章打造战略科技高地 (15)第一节高定位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16)第二节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 (17)第三节高标准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 (19)第四节高起点创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 (21)第五节高质量发展创新园区 (22)第三章培育优势创新力量 (24)第一节构建完备的实验室体系 (24)第二节打造高端应用研究平台 (25)第三节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27)第四节发展高水平科研机构 (28)第四章实施基础研究行动 (30)第一节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交叉科学研究 (30)第二节突出需求牵引的应用基础研究 (31)第三节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33)第四节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33)第五节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34)第五章支撑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35)第一节突破大数据智能化关键核心技术 (35)第二节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供给水平 (37)第三节大力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 (42)第四节提升关键零部件技术及工艺水平 (43)第五节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44)第六节布局未来产业前沿技术 (45)第六章夯实乡村振兴科技支撑 (46)第一节强化种业关键技术供给 (46)第二节突破耕地质量提升技术 (47)第三节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 (48)第四节开拓智慧农业应用场景 (49)第五节构筑宜居乡村技术服务体系 (50)第七章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50)第一节支撑打造国家医学中心 (51)第二节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52)第三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52)第四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54)第五节发展公共安全技术 (55)第八章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56)第一节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 (56)第二节支持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58)第三节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59)第四节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 (59)第九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60)第一节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61)第二节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生力军 (62)第三节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 (63)第四节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64)第十章推动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 (65)第一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66)第二节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67)第三节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68)第四节提升促进创新创业的科技服务水平 (69)第十一章推进“一区两群”协同创新 (70)第一节推动主城都市区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 (71)第二节加快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创新发展 (73)第三节促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科技创新 (74)第四节构建“一区两群”协同创新机制 (75)第十二章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 (76)第一节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 (76)第二节深化与重点区域、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合作 (77)第三节推进以“一带一路”为主的科技创新合作 (78)第十三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79)第一节转变科技管理职能 (79)第二节完善创新投入机制 (81)第三节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 (82)第四节扩大科研主体自主权 (84)第五节建立科技大监督格局 (85)第十四章营造优良创新生态 (85)第一节健全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 (86)第二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 (86)第三节促进科普事业快速发展 (87)第四节厚植创新文化土壤 (88)第十五章健全规划组织实施机制 (89)第一节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 (89)第二节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89)第三节注重规划协调管理 (90)第四节健全监测评估机制 (91)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的报告-重府发[1987]137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的报告-重府发[1987]137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的报告正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文件(重府发〔1987〕137号)(签发人:孙同川)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的报告国务院:根据国家科委国科发综字(1987)0086号文件《关于落实国务院国发〔1987〕6号和8号文件的通知》精神,制定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现呈上,请审定。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和国务院关于推动科研设计单位进入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规定,对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多功能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先后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向各种类型的独立科研单位(包括部、省属在渝科研单位)和市级有关主管局传达了国务院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研究了贯彻意见和措施。

今年三月,国家科委、国家经委联合调查组来渝考察,听取了情况汇报,并对我市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问题提出了意见。

同时,我市还派员参加了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国家体改委、国防科工委和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京举行的“部分中心城市科技体制改革方案讨论会”,学习了沈阳、哈尔滨、广州、南京、黄石等城市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市里有关部门广泛进行了讨论和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研究制订了本方案。

我们恳请国务院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大力加强对重庆市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并赋予重庆市享有省一级管理权限,推动我市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重庆市渝中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重庆市渝中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重庆市渝中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渝中区政府•【公布日期】2021.04.25•【字号】•【施行日期】2021.04.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运行,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渝中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一、2020年计划执行情况2020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执行区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年度计划,积极应对抗疫大战和抗洪大考,全力以赴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八项行动计划”三年任务总体完成,年初计划确定的目标、项目和任务相继落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一)努力战疫战洪稳增长。

面对发展困难不慌神,组建一系列工作专班攻坚克难,有力克服经济下行、疫情洪灾等不利影响,有序实现了经济回升、发展回稳。

全力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区总动员、各方齐联动,迅速组建指挥体系、责任体系、工作体系,织密筑牢社区防控力量、排查网络,依靠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各基层单位奋战努力,打赢了抗疫阻击战、抓牢了常态化防控。

高效应对百年一遇的洪水,迅速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全区干部职工连续42天坚守岗位、奋战一线,全速抢通滨江道路、全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实现了“人员零伤亡、灾害零次生”。

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一对一”“点对点”化解企业、工地、市场、商场、学校、景区、影剧院等单位的抗疫困难,复工复产、复市复消、复学复课有序实现,经济社会恢复性增长、常态化发展态势持续向好,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回升,赶超了全市服务业发展速度。

(二)着力稳存引增强产业。

面对经济下行不泄气,用心开展“战疫情·送温暖”活动,用情兑现各级复苏政策,成功稳住金融、商贸两大基本盘,努力推进文化旅游、专业服务、数字经济、大健康等优势产业。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公布日期】2013.09.27•【字号】•【施行日期】2013.09.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科委(局)、市级相关部门,各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加强和规范我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提高管理绩效和水平,现将《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印发试行(试行期至2014年3月30日),请遵照执行,并及时向我们反馈实施中的问题和建议。

附件: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七日附件: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效率,保证项目管理的公开、公正、透明和科学,根据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科学技术部令第4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科学技术部令第5号)和《重庆市科技计划改革实施意见(试行)》(渝科委发﹝2013﹞30号)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项目,是指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根据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利用市级财政科学技术经费资助的,并在一定时间周期内组织实施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及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科技问题、实现科技资源合理配置、推进科技经济互融并进的重要手段。

本办法所称项目管理,是指按照责权分明、公开公正、精简高效、科学决策的原则,对项目的立项、实施、结题和专家咨询等关键环节进行规范和指导的相关工作。

第三条利用市级财政科学技术经费设立的项目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市科委建设重庆市科技计划需求库(以下简称需求库)、重庆市科技人才库(以下简称人才库)和重庆市科技研发单位库(以下简称单位库),并以此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重庆建设科技创新现状与问题及对策

重庆建设科技创新现状与问题及对策

重庆建设科技创新现状与问题及对策重庆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同时也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不断推进以及重庆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重庆的科技创新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重庆建设科技创新现状与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科技创新现状重庆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更加加强了重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在科技创新方面,重庆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努力实现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

重庆紧紧围绕国家“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的转化力度,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重庆市在科技创新方面重点支持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企业孵化基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重庆的科研机构也纷纷获得了国家级科技项目的支持,不断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重庆市政府还加大了对科研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提升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虽然重庆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重庆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整体还比较薄弱,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重庆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足,科技人才的流失严重,创新环境亟待优化。

重庆的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高,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还有待加强。

重庆的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不够,科技创新的效益不够明显。

为了解决重庆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

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资源保障。

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引进和培养更多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撑力量。

要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打破部门间的壁垒,构建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和整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战略)重庆市科技改革和发展思路重庆市科技改革和发展思路和2004年工作要点(讨论稿)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直辖以来,我市科技工作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教兴渝”战略的实施,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科技自身实力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科技体制改革进壹步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技术交易空前活跃,科技发展的宏观环境进壹步改善。

可是,从总体水平见,于全国范围内比,近年我市科技进步总的位次有所下降。

主要原因是:全社会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滞后,2002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只有0.64%,和全国水平差距近半;科技资源总量少,优势学科少,成果储备不足,拔尖人才缺乏;我市经济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对科技进步形成“硬约束”;全社会科技资源整合不够,未形成合力;科技综合管理职能的转变不到位等。

科技发展的战略和目标于新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市科技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科技需求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产生重大的变化。

我市科技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战略是: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目标,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精神指引下,坚持科教兴渝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为己任,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的阶段目标分别是:——到2007年,夯实科技进步的基础,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全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1.5—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情况于全国的总位次由目前的第18位上升到第15位。

——到2010年,基本建成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有较好的科技进步基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成为全国“科技大市”。

——到2020年,建成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于知识创造、知识技术流动、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绩效方面于全国位居前列,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之上,成为全国“科技强市”和长江上游的科技中心。

于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将进壹步突出四项原则:壹是适度超前的原则,科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仅要提供支撑,更多地要发挥引领和导航的作用;二是政府引导的原则,加强对“科教兴渝”的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增加对重点技术领域和非营利公共技术领域的科技投入;三是资源共享的原则,从构建重庆区域创新体系的高度,创新观念,整合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向创新能力建设聚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和公共科技平台;四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原则,加强特色应用基础研究,突出优势学科、优势技术领域、优势产业的创新能力建设。

2004年科技工作的思路和要点壹、工作思路2004年我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按照“三步走”战略和“加强集成,突出重点”的方针,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跨越发展,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进壹步激活、整合科技资源,凝聚科技力量,加大科技投入,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宏观环境。

工作重点:“深化俩项改革”,即做好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构建三大科技服务平台”,即创新能力设施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实施5+10创新工程”,即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现代农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五大领域的创新、产业化,于已有23个专项的基础上突出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

二、具体目标全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例递增0.2个百分点之上,争取达到0.8%之上。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20%。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重点学科和技术领域,新建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10个,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摩托车、新材料等重点学科、先导产业和优势骨干行业,新建国家级和市级工程技术中心5—10个,其中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3个;专利俩量(申请量、授权量)年增长率达到30%之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技术交易额达到50亿元;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论文数稳定保持于国内前15位;获得市级之上重大科技成果100项。

结合科研机构转制,于巩固激光快速原形和模具制造生产力促进中心(RP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同时,通过新建、改造、重组,搭建支撑科技服务平台的重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5—10个。

科技进步总体情况于全国的排序升位。

三、主要任务(壹)以创新为动力,深化“俩项改革”壹是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

对已转制科研机构,立足于发展主业、增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和“造血”机能,引导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依法进行以XX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制。

有条件的通过机构调整、资产重组,组建高科技企业集团或向中介服务机构转化。

完成3—5个开发类科研院所的产权制度多元化改革试点。

研究转制科研院所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方案。

支持鼓励中央于渝科研院所加快改革,发挥技术、人才优势,更多地为重庆经济发展服务。

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要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布局,建立和直辖市相适应的从事社会公益性科研的人员队伍和组织结构。

具体实施要按照“分类指导,成熟壹个,实施壹个”的原则,于调整结构、转变机制、分流人员的基础上,分三种模式进行改革:壹部分按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要求,探索试行理事会管理制;壹部分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壹部分转制为企业。

之上各项改革,必须建立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探索技术和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和分配的实现形式。

转制科研机构改制可自主决定职工工资标准和分配办法,建立以岗位效益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可试行对有贡献的职工特别是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运营管理人员给予股权激励。

二是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科技计划管理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牵动各项科技工作和科技部门的职能转变。

树立“抓大项目、出大成果、出大人才”的观念,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跨越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加强集成,建立重大项目凝炼机制和以重大科技专项为重点的科技计划新体系。

科技计划要向优势行业、优势学科和优势技术领域倾斜,体现科技工作的重点,注重横向的联合和协作,加强和市发改委、经委等部门计划的衔接、互动,且和重庆市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相衔接,滚动实施。

于经费安排上,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要达到20—25%,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比例要达到20—25%,重大科技专项的投入要达到50%之上。

提高科技计划管理效率,服务于基层,推行“阳光操作”。

实行科技项目网上申报和重大项目招投标制、课题制,建立公平公正公开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改进科技评价方法,拟订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健全专家信誉制度、公示制度和申诉制度。

(二)以增强科技为经济服务的能力为目标,构建三大科技服务平台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主导的三大平台建设,是区域创新的主要载体和手段,也是保持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壹是搭建创新能力设施平台,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孵化器、科技产业园区。

和有关部门合作,于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学规划、分年度建设壹批能力设施平台。

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学科、重点技术领域新建超声医学、农产品安全评价等10个市级之上重点实验室,于重点学科、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新建中药现代化、镁铝合金等5-10个市级之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博士后流动站)。

扶持10个区县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25个之上。

进壹步指导大学科技园区、中药材GAP种养殖基地、南繁南鉴基地、现代农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和中试示范基地的建设。

二是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主要是分布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的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检索系统、科技数据和图书文献资源、科技网络环境等物质和信息保障系统。

近期以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为重点,解决资源共享机制中关键技术攻关和网络平台建设,抓好文献资源数字化、摩托车(汽车)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中心、以会员制方式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络建设。

三是搭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信息服务、转移代理、创新孵化三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重庆高交会、技术产权交易所等常设技术市场。

重点支持面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技术服务平台,支持评估鉴证、孵化、技术产权交易、投融资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以多种形式促进科技成果物化,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

于继续办好重庆高交会的同时,构建网上交易平台。

扶持10个区县和壹批行业技术协会建立常设技术市场。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行业的服务规范和行业自律建设。

(三)以重大专项为抓手,实施“5+10”创新工程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现代农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五大领域已经实施23个专项的基础上,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紧扣我市重点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科技能力建设,进壹步突出重点,加强集成,突出实施10个重大专项,每年投入4000—5000万元(约占科三费的50%),滚动实施2至3年。

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要尽快形成壹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从而探索创新的集群效应、产学研的结合效应、人才的积聚效应、资源的凝聚效应,实现资源集成、效益彰显、机制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加强对重大专项的全程管理和专项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专项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关联政策。

电子信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技术攻关,发展特色应用软件产业。

重点支持仪器仪表、汽车摩托车等嵌入式软件系统及设备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企业资源规划(ERP)、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软件等企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加快地理信息、智能交通、城市综合服务等政务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平台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生物医药: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等的研发及产业化。

重点支持生物医药关键技术、新型制剂关键技术、现代中药关键技术、超声医学和数字医学关键技术、组织工程关键技术、基因芯片关键技术以及重大疾病诊疗关键技术等重大项目的攻关。

环境保护:突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配合蓝天碧水工程和清洁能源行动的实施,重点支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烟气脱硫、清洁汽车、环保装备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加快天然气汽车推广应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开发和产业化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