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比较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比较

2006年11月总第48期第6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OUR NAL OF HARB IN CO MMITTEE S C HOO L OF THE C C PNov,2006Serial No.48No.6#经济探求#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比较刘欣(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150080)摘 要:都市圈是中国城市化最有效率和效益,最切合实际的模式。

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促进地区之间共同发展。

目前,在我国主要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三大都市圈,各都市圈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竞争优势。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都市圈;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发展模式;竞争优势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06)06-0016-03收稿日期:2006-07-09作者简介:刘欣(196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经济(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一、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狭义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即指原广东位于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广义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简称/大珠江三角洲0)包括狭义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区内的深圳、广州、珠海等是作为我国开放较早、开放度较大的地区,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制度。

而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信息、旅游中心,澳门则是一个具有特色的中小城市,旅游博彩、出口加工、地产建筑、银行保险是其主要支柱产业。

11/四小龙0发展模式。

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来自我国香港、台湾和澳门的资本推动,珠江三角洲经济是典型外向型经济。

我国出口前四位的城市有三个在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经济主要靠外贸,产业以家电等轻化工业和新型服务贸易的第三产业为主。

由于其发展模式类似于/四小龙0发展模式一)外向型的出口加工,因此通常称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发展模式为/四小龙0模式。

但是,由于受到南岭阻隔,经济腹地狭小,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尤其在加入W TO 后,随着内地尤其长江三角洲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国际资本流向已有所改变,市场因素将代替地缘和人缘因素,一些外商异地搬迁;在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发展的优势也逐渐减弱。

中国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

中国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

1.都市区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北京都市区、长三角都市区、上海都市区、杭州都市区、金华-义乌都市区、宁波都市区、温州都市区等。

2.大都市带概念:大都市带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有若干个彼此分离的大都市区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逐渐紧密连成一体所形成的一种空间结构形态,是一种新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和城市区域发展的现象。

世界大都市带目前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以及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等。

其中又以第一、第二个大都市带最为典型: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该大都市带简称波士华希(),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都市连绵带,沿着大西洋,北起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南到弗吉尼亚州,共涉及美国10个州。

北端城市为波士顿,南端是华盛顿,中间以纽约为中心,依次排列着普罗维登斯、哈特福德、纽黑文、费城、巴尔的摩等一系列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延伸,宽,面积约为13.万9平方公里。

据美国《幸福》杂志197年7的统计,美国50家最大商业银行中的28,50家最大人寿保险公司的42,%50家0最大的工业公司的33,%50家最大零售公司的42,%50家最大运输公司的28都%将总部设在这个大都市带内。

另外,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这个大都市带不仅是美国政治中心,也是世界政治活动的中心地。

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以东京、名古屋、大阪为核心,包括横滨、京都和神户等特大城市,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江地区所形成的日本最大的大都市带。

这个大都市带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面积的20,%居住人口达600余0万,集中了日本50以%上的人口,远远超过美国东北海岸的大都市带,人口密度也比后者高出3-倍4。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摘要】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在当前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文首先介绍了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概念和范围。

接着对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了其定位和路径。

结合关键领域和重点措施,提出了一些示范项目的建议。

展望了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前景,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全面研究和实施,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将更加紧密并有效地推动整个区域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定位、路径、关键领域、重点措施、示范项目、前景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上海大都市圈作为国家重要的城市群之一,对城市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协同发展可以有效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内各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

通过城市间的合作与协同,可以实现经济、人口、科技、文化等资源的有序流动,提高整个大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城市协同发展可以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内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和协同创新,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不同城市在产业布局和产业链上的互补性,可以实现产业资源的融合和转移,提高整个大都市圈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

城市协同发展还可以加强上海大都市圈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联动与建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环境。

通过城市间的合作和共建,可以有效解决交通、环保、教育、医疗等领域存在的问题,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服务和更宜居的城市环境。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是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不断深化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必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1.2 上海大都市圈的概念和范围上海大都市圈是指以上海为核心,覆盖周边若干城市的城市群体。

上海大都市圈是东部沿海地区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群,其核心是上海市,周边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镇江、杭州、嘉兴、绍兴、宁波、温州等城市,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

三大城市群

三大城市群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以及科技水平相对较高,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区,而且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最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大经济区,犹如三个动力强大的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正发挥着引领全国发展的作用。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圈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城镇分布密度极高的地区,在10万平方公里内有大中小城市54个,建制镇1000多个,且城市等级序列十分完善,呈宝塔型特征。

2005年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达到33963亿元;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263亿美元,占全国的4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结构的重大变化。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广州为枢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并正在兴建广珠铁路、广州地铁及轻轨网络、岭澳核电站等一大批重要基础项目,初步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三大具有特色的产业带。

一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二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的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三是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产业带。

中国五大都市圈

中国五大都市圈

中国五大都市圈一、珠三角都市圈珠三角城市群,是指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区域的9个地级市组成的经济圈,这9个地级市是指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中山市和东莞市。

它是三个特大城市群之一,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珠三角城市群已超伦敦都市圈居世界第三。

珠三角9个城市分为三个组团:广佛肇,深莞惠,江中珠。

在三个经济圈中,“广佛肇”组团经济总量最大,产业互补性最突出,优势也最明显。

实际上珠江东岸并不只是“深莞惠”三城,而是港、深、莞、惠四城,东岸一体化也将香港这个区域内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纳入进来。

珠三角通过粤港澳的经济融合和经济一体化发展,共同构建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发展的龙头,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二、京津冀都市圈京津冀都市是指以北京、天津两座直辖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邯郸、邢台、秦皇岛、沧州、衡水、承德、张家口和石家庄为中心的区域。

该区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核心区。

无论是从产业部门还是工业行业的区位上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具有优势的部门与行业的覆盖面与涉及的领域都是非常全面的。

其体系完整的程度是其他区域无法相比的。

国家即将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有关报告对北京、天津和河北8市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了规划。

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地市。

北京重点发展领域是,以微电子、计算机、通信、汽车制造、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以科研、文化、教育为主的创意文化产业,以及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会展、旅游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

城市本位论制约了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

城市本位论制约了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
式 ,转 变固有的 “ 单位人 ”思维 定势,可 以大大降低事
的 国家事业职 能 ,根据职能性 质 、 实现方式将其分为公 共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 。 公共管理职能主要包括 :明 确事业发展方 向与公益性质 ; 规定组织 、法人 、 产权 等基本制度 ;规范财务 、人事 、经营等规 则 ; 制定教
的市场 竞争主体 。
政府部门 “ 掌舵”与 “ 划桨 ”职能不分的 问题 。 政府作 为公共管理者通过规划 、引导 、 调控 、监督等手段促进
各项事业的发展 ,也可以通过举 办各类事业组织直接提 供事业服务 。 要调整集管事业 、办事业 、养事业于一 身
2 通过合并 、分立的方式转变思维模式 。 . 可以把分 布在各个单位的公益性成份进行适 当归并 ,合并为一个 纯公益性事业单位 。 将事业单位中的生产经营实体剥离 出去 ,成为 自负盈亏的法人企业 。 通过 合并 、分立的方
调机制 缺失、交通体 系不健全、城市层级结构不合理 等问题 。 因是多方面的,城市本位论思想是影响其发展 原
壮 大的最 大阻力。 化解城市 本位论 思想,寻 求制度 创新 ,是促进我 国大都 市 圈内部经济整合 的 当务之 急。
[ 关键词] 城市本位论 都市圈 [ 中图分类]292 [ F9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 62 20 ) 409—4 10— 63(07 0—05 0
观念 。
想正是影响大都市圈内部资源整合治理的最大阻 力 。 化 解城市本位论思想 ,寻求城市管理制度创新 ,是促进我 国大都市 圈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之源 。
二、我国三 大都市 圈发展现状及 问题
我 国 目前可 以称 为大都市 圈的只有环渤海 、长三
城 市本位论 的特征

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

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

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一、论文报告标题1. 都市圈化与城市经济发展2. 日本都市圈化的历程及其启示3. 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4. 都市圈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5. 都市圈化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二、论文报告正文1. 都市圈化与城市经济发展都市圈化是一种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城市网络的形成,是跨越城市间沟壑的桥梁。

都市圈是一种新兴的城市空间形态,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都市圈化可以推动城市规模经济和城市网络效应的形成,为产业和资本的集聚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缩短城市间的距离,降低信息传递和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推动城市经济由单一市场到多重市场的转变。

2. 日本都市圈化的历程及其启示日本的都市圈化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快速发展,日本的城市开始向周边区域扩张,形成了多个都市圈。

在都市圈化的过程中,日本不仅规划了大量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而且实施了一系列的城市政策,如土地利用政策、住宅政策、交通政策和环境政策等,使得都市圈化得以顺利进行。

日本都市圈化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如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交通网络、优化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建立统一的城市管理体系等。

3. 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都市圈化最快速、最为迅猛的国家之一,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三大都市圈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

三大都市圈的形成是由于政策引导和经济增长的需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转型,这三大都市圈在地域范围和功能定位上的差异也日益明显。

在都市圈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体系。

4. 都市圈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都市圈作为一个新型的经济空间单元,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都市圈化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互动,提高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和配比率,推动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化和专业化,创造和扩大就业机会。

新形势下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态势与战略定位

新形势下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态势与战略定位
单 菁 菁 何 丽
�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 1 00 73 2
� 摘 � 要 改革开放 � 30 年来 我国城市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 以长江三角洲 珠 江三角洲 京津唐 为代表的 城市群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 � 文章根据我国三大城市群的资源禀赋 发展特征及发展态势 从引领经 济增长 推动自主创 新 参与国际竞争等多个角度 对新形势下三大城市群在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及 国家总体 发展战略中的定位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城市群 发展特征 发展态势 战略定位 中图分类号 � F0� 61 .5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71 - 61 32 20 09 0 1 - 0 03 3- 05
3.9 � 个 百分 点 响 力 的经 济 空间 并将 以 不 可 替代 的 优 势 继续 引 领
� (二 核 心地 位日 益突 出 全 国经 济发 展
2006 � 年 三大 城市 群人 口1 4 04 5 万 人 占全 国总 人 首 先 从 发展 基础 看 三大 城市 群是 我国 发展 基 口 � 的1 0.8� 地区 生产 总值75 � 09 0 亿元 � 占 全国 G D 的 础 最 雄厚 的地 区 经济 总 量占 全国 的 近2/5 金 融 商
收稿日期 20 08 - 1 2 -2 5 作者简介 单菁菁 (1 9 70
� 女 江苏苏州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年第 期 � � � � �
心 � 和 营销 中 心云 集 ,产 业 基础 好 , 经济 实 力 强, 已 经 式 已经 难以 为继 国际 经 验表明 ,当 区域 经济 发展 到 基 本 建立 起 覆盖 区 域 市场 , 国内 市 场 和 国际 市 场 的 多 层 次市 场 体系 框 架 ,生 产 要 素市 场 和 商 品市 场 的 交 易量 不断 扩大 ,竞 争优势 明 显 其 次 ,从 发展 条 件 看 ,硬 件 方 面, 三 大城 市 群 均 濒 临海 洋, 占有连 接 海内外 市 场的区 位 优势 ,区域 内 部 拥有 全国 配置 最完 善的 公路 ,铁路 ,机 场,港 口, 电 力 ,电 信 等基 础 设 施, 如长 三 角 城市 群 同 时 拥有 个 对 外开 放的大 型港口, 珠三角城市 群拥有 个国 际机 场 , 个国 家级 保税 区等 软 环境 方面 ,三大 城 市群 拥 有全 国最密集的 人才智 力资源 ,高校,科 研院所集 聚, 每万 人拥有科技 从业人员 数远远 高于全 国平均水 平 经济 网络都是其 他地区在 短时期内难 以超越的 再 次,从 发展 机遇 看, 工业 化和 城市 化的 加速 发 展 ,使我国面临 经济结构 ,人口结 构,空间 结构的多 重 珠三 角,长三角, 京津唐等 城市群 ,鼓励东 部地区 率先 一 定 阶段 ,实 现 由 投资 推 动 型 向技 术 推 动 型转 变 成 为 必 然 加 快产 业 结构 调 整 ,提 高 自主 创 新 能 力, 将 主 要依 靠外 需拉 动的 产业 格局 转变 为内 外需 共同 推 动 的 增长 模 式, 将 主要 以 低 劳 动力 成 本 和 低资 源 环 境成本为依托的比较优势转变为主要以 现代科学 技 术 为依 托 的竞 争 优 势, 是 三 大城 市 群 必 须共 同 面 对 的课 题 �三 �区 域合 作日 渐深 化 区 域经 济发 展不 平衡 ,核心 城市 辐射 能力 不 强, 资 源 短缺 , 环境 恶 化等 三 大 城 市群 发 展 中 的问 题 只 有 通 过区 域 合作 , 通过 在 全 国 范围 内 乃 至 世界 范 围 在 积极 打造 " 小 时都 市圈 ",通 过沪 宁,沪 杭甬 ,宁 杭 高 速 公路 ,新 长 铁 路, 杭州 湾 跨 海 大桥 , 沪 杭高 速 铁 路 等现 代化 快速 交通 网络 建设 ,努 力实现 在人 流 ,物 把 打造 现代 化的 珠三 角城 市群 作十 七大 � 报 告首 次 提出 要� 按 照 "以 大 带 小 " 的 随 着经 济社 会快 速发 展 三 大城 市群 对产 业 资 金 技 术 人 才 等 各 种 生 产 要 素 的集 聚 功 能 不 断 增 托 形成 � 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 培 育 新的 增 长 极 " 强 2006年 三大 城 市群 人均 G D 达到 5 4 269 元 是全 对三 � � 大城 市 群进 行 科 学定 位 不 但 关 系 着其 自 身 的 国 平均 水平 的3.4 倍 地 均G D 达 到3 6 9 5 万元/平方 公 健 康发 展 � 对 国家 总体 发展 战略 亦具 有重 要意 义 里 是 全 国 水平 的 1 6 .8 倍 人 口 密度 为 6 81 人/平 方 公 一 三大 城市 � 群的 发展 特征 里 是全 国平均 人口 密度的 5 倍 平均投 资密 度1 4 92. 8 � 城 市 群是 指 在 一 定地 � 域 范 围 内城 市 密 集 发展 万 元/ 平 方公 里 是 全国平 均水 平的1 3 倍 城 市密 度为 并� 且城 市个 体之 间存 在着 强烈 � 交互 作用 和密 切联 系 4. 99 座/ 万平方 公里 是全 国平均 水平 的7. 2倍 成为 我 � 的 城 市空 间 布局 � 形 态 它 是 城市 化 发 展 到高 级 阶 段 国 产业 人 口 资 本最 密集 的地 区 的 产物 也 是世界 区 域经济 发展 的主 要趋 势之 一 目 前 我 国 长江 三 角 洲 珠江 三 角 洲 京 津 唐三 大 城 市 群 主要 表现 出以 下发 展特 征 (一 经 济总 量迅 速扩 大 二 三大 城市 群的 发展 态势 (一 继 续领 军全 国发 展

三大经济圈珠三角

三大经济圈珠三角

三大经济圈概念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三大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与发展趋势

三大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与发展趋势

对我国三大经济圈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的评价吴镇宣(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而这种高速增长有赖于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带动。

在东部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

本文通过三大经济圈的区位条件分析和发展趋势探讨,总结三大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为三大经济圈保持自身经济发展优势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大经济圈;区位优势;发展趋势;评价1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基本概况经济圈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组织实体,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

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圈主要有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圈基本概况如下:珠三角,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路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

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中明确说明: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长三角,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居中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沿岸,以上海市为中心,包括江苏省南部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及南通等8个地级市,浙江省北部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及舟山等6个地级市,另外还有43个大、中、小城市以及540多个建制镇,面积约100000平方公里,人口7861.4万。

环渤海经济圈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其陆地面积51.4万平方公里,渤海海域面积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5亿。

三大经济圈珠三角

三大经济圈珠三角

三大经济圈概念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对比研究

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对比研究
珠海 、 山、 门、 佛 江 中山 、 莞 、 东 惠州 和肇 庆 9城 市 ; 京
《 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 展第 十一 个 五年规 划 纲要 》 (0 6 中明确指 出 , 国 已形成 城市群 发展格局 的京 20 ) 我 津冀 、 长江三角 洲 和珠 江 三角 洲等 区域 , 继 续 发挥 要 带动 和辐射作用 , 强 城 市群 的整体 竞 争力 。《 民 增 国 经济和社 会发展 十 二五 规划 纲要 》 2 1 ) 次 强调 , (0 1 再
G P比重 排 名 第 一 , 1 . 6 , 次 是 京 津 冀 , D 占 65 % 其 占
92 % , . 6 最后 是珠 三 角 , 8 8 % 。 占 .8
占全 国总 值 的 3 . 9 。对 比历 史 数据 , 现 : 46 % 发 ( ) 江 三角洲 是 三 大都 市 圈 的 最 大人 口集 聚 1长
海洋 , 囊括 了中国最 重要 的多 个港 口城 市 , 对 外 贸 在 易 和经济发展 中具 有先 天 的地 理优 势 。17 9 8年 中 国
地 区 , 带 动 中国经 济 发 展 和 应 对 全 球 化 国 际竞 争 在
中正 发挥 着 愈益 重要 的作 用 。
执行 的改革开放 政策 , 设立 的经济 特 区主要位 于东 部
【 章 编 号 】 0 6—3 6 2 1 0 文 10 8 2( 0 2) 3—0 0 0 1—0 6
区 域 研 究
中 国 东 部 三 大 都 市 圈 经 济 发 展 对 比研 究
张 蕾 王 桂 新 (. 1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1 1; 复旦大学人口 30 82 0 . 研究所, 上
济 高速 增 长 的一 个 典 型 区 域 , 已成 为 重点 关 注 的对 象 。尤 其是 东部 地 区的 长 三角 、 三 角 和京 津 冀 三 珠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
心城市为政令指定城市或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周 边分布一个或多个50万人以上的城市,周边地区到中心城市的 通勤人口不低于本地人口的15%,对外货物运输量不超过总运 输量的25%的地域范围。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 目前日本行政管理部门界定都市圈的标准为:常住 地区15岁以上的就业人口和15岁以上的上学人口在 10%以上构成的“通勤圈”和“上学圈”就形成都 市圈。
94.7 86.7 71.8
常州市区
97.2 91.2 90.7
90.2 77.3 79.5
常熟市 张家港 昆山市
江阴市 宜兴市
溧阳市 金坛市
吴江市
太仓市
96.3
95.0
83.5
84.3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2)南京都市圈 • 也称“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以南京为龙头,成员 城市有:南京市、马鞍山市、滁州市、镇江市、扬 州市、芜湖市六市全部行政区域以及淮安市下辖的 盱眙县、金湖县。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3)徐州都市圈 • 范围包括:江苏省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 安徽省的宿州市,淮北市;山东省的枣庄市,滕州 市,济宁市的微山县;河南省商丘市的永城市,共 涉及8个地级市,其区域构成以江苏省境内为主体。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心层以50KM为半径,包括徐州市区和 铜山、邳州、沛县三县(市);紧密层以100KM为 半径,包括徐州市睢宁、丰县、新沂,宿迁市,商 丘市的永城市,安徽的宿州市和淮北市,山东的枣 庄市,滕州市,和济宁市的微山县。
• 一是幂指数衰减规律:
• 二是负指数衰减规律:
1.2都市区界定
(2)国外相关研究 美国是最早采用都市区概念的国家。美国确定都市 区范围的方法以县为基本单元,采用劳动力的非农比 重、人口密度及中心县到外围地区的通勤率三个指标 。 规定中心地人口规模应大于5万人,外围地区非农劳 动力比例大于75%或绝对数大于1万,人口密度50人/ 平方英里,通勤率单向15%或双向20%的地域可称之 为都市区。

我国三大都市圈产业结构分析

我国三大都市圈产业结构分析

“ 市 带 ” 初 是 由法 国地 理 学 家 戈 特曼 提 出的 , 为 都 最 称 M gl o s 都 市 带是 都 市 圈效应 扩 散及 影 响 的空 间 延续 , eo pl。 o i 通 常表 现 为轴 向扩 散 、 带状 分 布 , 即主 要 沿 着 一定 方 向( 通 常是 以交 通 主 干带 为 主 ) 向外 蔓 延 、 散 , 通 过 点一 面融 扩 并 和 , 及更 为 广泛 的区域 ( 1。 都市 圈是 在 城市 群 进一 波 图 )而 步 发展 的基 础上 , 因城 市 间功 能 聚集 、 作 协 同 、 运 点一 圈 一 线空 间结 构 布局 E趋 突 出所 形成 的 城市 区域 。都市 圈 在 国 t
州 、 海 等 市作 为 我 国较 早 开 放 、 放 度 较 大 的地 区 已形 珠 开 成 了相对 完善 的 市场 经 济发 展制 度 。长 三 角都 市经济 圈 已 被 G t a 为世 界 第 六 大都 市 圈 。 地 处我 国 的沿海 中 om n列 t 它 部 , 长 江人海 口, “ 扼 集 黄金 海 岸 ” “ 金水 道 ” 与 黄 于一 身 , 以 上海 市 为 中 心 , 括 江 苏 的 南 京 、 州 、 锡 、 州 、 州 、 包 苏 无 常 扬 镇江 、 通 、 南 泰州 8 地级 市 , 江省 的杭 卅 、 个 浙 I 宁波 、 湖州 、 嘉 兴 、 兴 、 山、 绍 舟 台州 7 地级 市 。 三 角是 我 国最 大 的经济 个 长 核心区 , 也是 世 界 各 大河 三角 洲 人 口数 量 最 多 、 密度 最 高 和城镇 化数 量最 多 的地 区 。
势的增强以及科技革命 的迅速发展 , 许多国 家特别是发达
国家正 着 手对 本 国产业 结 构 进 行 前所 未 有 的 战 略性 调 整 。

我国的三大城市群

我国的三大城市群

请进来
放下去
提上来
环 渤 海 城 市 群
大北京城市群: 北京、 天津、唐山、保定、廊坊、 承德、秦皇岛、张家口、 沧州、石家庄。
辽中南城市群: 沈阳、 抚顺、鞍山、大连、锦州、 朝阳。 鲁东、鲁北城市群: 济南、淄博、潍坊、东营、 烟台、青岛、日照。
115° 120°
沈阳 承德 朝阳 125°
张家口
万人)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 市场一体化
走经济 一体化 的道路
交通一体化 制度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
信息一体化 资源一体化
环境一体化
形态一体化
走出去
就是指一般加工业,如果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一定要向周边地区辐射。 主要是请进来一些适合上海环境、特别是能 承受上海本地成本的一些企业,主要是服务业, 也包括一些加工工业的高精尖生产制造业。 一般的制造业就转移出去。一般的、低层次 的加工制造业,上海要主动放弃,这是加强长三 角合作的一种好的手段。 指上海整个城市功能要提上来,真正增强它 的服务功能、市场配置功能,一种内联外引的市 场平台的功能。
我国的城市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但与世 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 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平均为50%,而中国城市化率 只有37%。 未来5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37% 提高到75%以上。 建成具有容纳11至12亿人口的城市容量,形 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大、 中、小“城市体系”; 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 务和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特色经济区 域的发展。
谢谢大家
注册美国公司/注册美国公司
vgd92wjw
钱,拜拜„„”孟婆走了,走了,就这么走了,而且是挥一挥手,不带走一根鱼刺,只留下她冷清清一个人站在一片漆 黑山头上的陆娉儿,也恰在此时,一双绿幽幽的眼睛自丛林深处冒了出来„„“你看我象什么?”突然,从深的看不到 底的森林中窜出来一个眼冒兰色的庞然大物。第005章 神秘的太平镇自古西域就是各民族在一起的大杂居状态,不仅华 国五十六个民族无一缺漏,就连得西欧以及中亚西亚的这些个文明古国,都有为数不少的商人前来做生意。甚至还能见 到几个黑人,其繁华程度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自然而然的,这里于无形之中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若然能 够维持这些繁荣与昌盛,势必需要一个长久的和平与稳固,不然你前脚在这里安家立业,置下了田产和辅子,后边来了 一群军人,连命都不保了,还用说做生意赚钱吗?可这弹丸之地,几百年来甚至上千年以来,却一直如其名字一般太平 无事,哪怕是外边的战火呼呼的烧到城门,哪怕是血流进边角,太平镇也如其名字一般太平无事,这是它最神奇的地方 之一。说起这些,据说这和千年前的一位高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具体这位高人高到了何种程度,存在的版本除了传说还 是传说,总之,各方势力,不仅是四周围的各个国家,即便是那些怏怏大国也都于无形中尊从着太平镇的规则和生活秩 序。这里的镇长据说都是公选出来的,公平的向镇内的居民商户收取税赋,除了镇上正常的维持费用之外,再平分成数 份交给四周的保护国。这里的账务也是公开的,不仅对各保护国,对本镇居民也是公开的,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合 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因着这个规模不算太大——当然,太平镇与之前初起的规模来说,还是有了一些大的改 变的,比如这镇中设施,再比如这里的人口和规模,所有这一切无不昭示着,这里是一个真正的国际贸易中心。虽然, 这个年代处于封建社会,但在太平镇,因为各民族的风俗文化不同,更因为各国的礼仪有所差别,所以,在其它地方不 可能的事,在太平镇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比如,这里的人与人之间不必行跪拜大礼,哪怕你是王公贵族,即便是 哪个国家的王子皇孙来了,都不会有人向你行叩拜之礼,人与人之间在行为上是平等的,见面只须打个招呼,握个手, 或是点个头,就OK了。也即是说,如果不想让太平镇象看猴子杂耍一样围观你的话,就必须免去这些繁文缛节。如此和 平的环境,所不可缺少的自然就是买卖商铺,在繁华的街角一隅,竖立着一块用朱砂题写的醒目的大牌子,上书几个大 字:女鬼中介所。之所以说这个牌子醒目,除了这个牌子大之外,那还是大。牌子上边用各民族甚至各国文字书写了这 家中介所的服务内容——说通俗点就是可以提供货物搬运,贵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由上海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和芜湖市、苏州市、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南通市、扬州市、镇江市构成。

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上海大都市圈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源的聚集,但也面临着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已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

城市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推动城市群经济的协同增长,提高城市群整体竞争力。

城市协同发展也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本文旨在探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分析城市群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提出实现城市协同发展的措施,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上海大都市圈未来发展展望,进一步强调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建议和展望。

愿我们共同探讨城市协同发展的道路,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城市群。

1.2 问题提出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群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各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逐渐凸显。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挑战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如何实现上海大都市圈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城市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城市间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利益,如何促进城市间资源的共享和合作,如何推动城市间的互补和联动发展,均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由于各城市发展水平和实力不同,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避免竞争和冲突,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推动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1.3 研究意义上海大都市圈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城市协同发展对于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比较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比较

总第 4 期 第 6期 8

经济探 求 ・
我 国 三 大 都 市 圈 的 发 展 比较
刘 欣
( 中共 哈尔滨市委党校 , 哈尔滨 108 ) 500

要 : 市圈是 中国城 市化 最有效 率和效益 , 都 最切 合 实际的模 式。它有 利于社会主 义 市场经济 建设和促 进
地 区之 间共 同发展 。 目前 , 在我 国主要形成 了珠 江三 角洲 、 江三 角洲和京 津唐 三大都 市圈, 长 各都 市圈都形成 了各 具特 色的发展模式和竞争优势 。
关键词 : 江三角洲都 市圈 ; 珠 长江三 角洲都市 圈; 京津唐都 市 圈; 发展模 式; 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 :0 15 1 6 . 7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8—82 (0 60 3
些都不 同程度地影响了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发展 。 2 竞争优 势。( ) . 1 自然资源 禀赋优越 , 界 区 边 狭义珠 江三 角洲都 市 圈即指 原广东 位 于东南 沿 位条件独特 。面向南海 , 具有天然的港 口资源 , 促成 海 的珠江三 角洲 都市 圈 , 广义 珠 江三 角洲都 市 圈( 简 这 一 地 区海 运 业和对 外 贸易 比较发 达 。珠 江三 角洲 在 称“ 大珠江 三角洲 ” 包 括 狭义 珠 江 三 角 洲都 市 圈 和 也是我 国最 大 的侨 乡 之 一 , 广东 珠 江 三角 洲 发 展 ) 华侨在资金、 技术 、 才等方面都做 出了 人 香港 、 门两 个 特别行 政 区 , 澳 区内 的深 圳 、 广州 、 海 的过程中, 珠 主要 贡献 。 同时 , 港 和 澳 门的并 人 将 推动 两 种 制 香 等是 作为我 国开放较早 、 放度 较大 的地 区 , 开 已形 成 2 协调 机 制 成 熟 , 展 制 度 领 先 。 发 了相 对完善 的市 场经 济发 展制 度 。而香港 是 国际金 度之 间 的互动 。( ) 融、 贸易 、 航运 、 信息 、 旅游 中心 , 门则是一个具有 原珠 江 三角洲 是三 大都市 圈 中唯 一 的在 同一个 省行 澳 省 特色的中小城市, 旅游博彩 、 出口加工 、 地产建筑 、 银 政 区划 的都市 圈 , 内各 城市 间发 展协 调较 为容 易 , 利益 共享 机制 容易 形成 。 区内 的深圳 、 广州 、 珠海 等 行保 险是其 主 要支柱 产业 。 开放度较 大的地区, 目前 已形 1“ 小龙” .四 发展 模 式 。珠 江 三角洲 都市 圈 的形 市作为我 国开放较早、 培养出了 良好 成和发展 , 主要是来 自我国香港 、 台湾和澳 门的资本 成了相对完整的市场经济发展制度 , 的经济运行环境 。相对成熟的市场经 济制度 , 是珠 推 动 , 江三角 洲 经 济 是典 型 外 向型 经 济 。我 国 出 珠 3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 口前四位的城市有三个在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江三角洲发展 的重要优势。() 经 济主要靠 外 贸 , 产业 以家 电等 轻化 工 业 和新 型服 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珠江三角洲 已成为全 国市 经济 发 展 最快 的 地 区之 一 。尤其 务贸易的第 三产业为 主。由于其 发展模式类似于 场 经济最 为活 跃 、 为珠 江三 角 洲 的发 展 注 人 了新 “ 四小龙” 发展模式一一外向型的出 口加工, 因此通 香港 和澳 门的融 人 , 的活力 。目前珠江三角洲的发展 已高于亚洲其他地 常称珠 江三角 洲都 市 圈发展模 式 为“ 四小龙 ” 式 。 模 也 但是 , 由于受 到南 岭阻 隔 , 济 腹 地狭 小 , 周 区经 济增 长速 度 , 是世 界 经 济 增 长 速 度 最 快 的 地 经 对 区。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 的同时 , 珠江三角洲也在 边地区辐射带 动能力还 不够 强; 尤其 在加人 WT O 产业 结 构也 不 断得 到调整 。 后, 随着 内地 尤其 长江 三角洲 的市 场化 进程加 快 , 国 加 速经 济增 长方 式转 变 , 金 贸易 、 咨询 、 游等第 旅 际资本流向已有所改变 , 市场 因素将代替地缘和人 高 新技 术产 业迅 猛发展 , 融 、 三产业的比重也迅速提高 , 尤其是香港和澳 门在贸 缘因素, 一些外商异地搬迁 ; 2 世纪 8 年代后主 在 0 0 金 旅 4经 要依靠 国家 的优 惠政 策发展 的优 势也逐 渐 减弱 。这 易 、 融 、 游 等服 务 业具 有较 大 能 量 。 ( ) 济 国 际化水 平较 高 。珠 江三角 洲 已成 为 我 国外 向型经 济 最 发 达 的地 区。实 际利用外 资 总额 居全 国各大 经济 收稿 日期 "06 7 9 20 —0 —0 区首 位 。进 出 口地 区 已遍 及世界 10多 个 国家 和地 0 作 者 简 介 : 欣 (99一) 女 , 龙 江 哈 尔 滨 人 , 济 刘 16 , 黑 经 区 , 广东珠 江 三角 洲 进 口额 和 出 口额 就 分 别 占全 仅 ( 工商) 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功能定位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功能定位

城市化提高了居 民的生活水平, 扩大了内需,推 动了消费市场的 繁荣。
城市化促进了产 业结构的优化升 级,推动了科技 创新和人才培养。
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的基础设施 建设和完善,吸 引了更多的投资 和人才流入,进 一步促进了经济 的增长和发展。
02
城市功能定位
章节副标题
城市功能定位的概念
城市功能定位的定义:根据城市自身特点、发展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城市在全国或地区政 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位置。
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化:中国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城市空间布局的合 理化,如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等,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
城市发展可持续化:中国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可持续发展,如环境保护、 资源节约等,以保证城市的长期发展。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功能定位的挑战与机遇
城市化进程 中的挑战: 人口流动、 城市规划、 环境保护等
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人口数量不 断增加
城市化水平是衡 量一个国家或地 区现代化程度的 重要指标
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城市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的 不断完善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城市规模:大城市、中小城市等不同规模的城市分布情况 城市群: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
城市功能定位的实践
城市功能定位的概念和意 义
城市功能定位的依据和原 则
城市功能定位的步骤和方 法
城市功能定位的实践案例 分析
03
城市化与城市功能定位的关系
章节副标题
城市化对城市功能定位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规模扩大, 对城市功能定位 产生影响。
城市化推动城市 经济发展,促进 城市产业升级和 转型,进一步影 响城市功能定位。

高铁时代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路径探索

高铁时代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路径探索

高铁时代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路径探索
姚士谋;程绍铂;吴建楠
【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2)004
【摘要】区域地理学第一定律是地理空间在地球表层的具体表现,也是研究生产力高度发展重要核心区人口与经济集聚城镇的现象.在高铁时代,城镇扩展构成的大都市圈集聚、集约与消费的物质越来越集中,其大都市圈的资本、人流、技术与文化“外溢”与“回流”不断信息化、网络化、空间集中化的城市化过程;反过来也促使加快了交通网络化、同城化、快速化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三大都市圈城市群区,尤其突显.本文从我国刚刚进入高铁时代,大都市圈的相对地域空间内工业化、城市化的基本完成出发,探索我国三大都市圈(长三角、京津唐、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城市化过程、发展模式及其发展路径,并为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战略及其相关对策提出积极的建议,期望引起学者的深入研究与争论,促进我国城市化道路健康稳定地发展.
【总页数】4页(P93-96)
【作者】姚士谋;程绍铂;吴建楠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02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江苏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江苏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山大学广东决策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1
【相关文献】
1.高铁时代中国大都市圈发展战略重建研究
2.中国三大都市圈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3.我国三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特征比较
4.基于旅游线路的我国三大都市圈国内观光旅游者空间行为比较研究
5.高铁时代中国大都市圈发展的三大新挑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一、从战略视角深刻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协作趋势由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的发展所引发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正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并且呈不断深化之势。

我国目前对区域经济协作的理论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比较。

当然,这一方法比单个城市之间的比较显得有深度和厚度,但是这种比较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是有缺陷的。

缺陷在于缺乏战略的高度,更没有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和谋划。

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如果脱离了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其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并且对区域经济协作的推进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协作过程中,如果缺乏清晰目标的引领,我国刚刚起步的区域经济协作将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不但区域之间、而且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也进行相互抑制性的竞争,并且乐此不疲。

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区域经济协作是服务于经济全球化中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区域经济,更不是服务于区域中的某一城市。

那么,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如何推进?以什么目标来引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迹象为,在经济全球化势头日益增强的环境下,在不断加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我国将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分散化发展倾向,在有效的市场基础上对地区经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走集聚化、规模化、综合性的发展道路,并加快营造若干具强劲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高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具有若干层次性要求。

第一层次为区域内的合作。

以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在我国搭建若干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性高地,使其不但具有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而且应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对外拓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层次为区域间的协作。

以若干区域性都市圈为节点,建设和形成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

其意义在于都市圈和区域经济协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国民经济组织水平和竞争能力,是为更大范围的经济协作联动、资源要素组合提供一个高效率的平台。

区域经济协作并不仅仅是区域性的,是在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中各自封闭地进行,而是首先进行这些区域的经济社会整合,然后把这些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以功能建设为导向,再进行更具开放性的经济协作整合。

区域经济协作应是开放性的,而不能封闭性运作。

所谓的开放性其含义在于产业结构的动态性调整和组合,区域经济协作为更大范围的经济协作联动、产业组合重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供平台。

区域经济协作的实质性意义是通过集聚和辐射进行要素资源的优化重组:集聚是内敛性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而辐射是开放性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

区域经济协作、或者是都市圈建设的意义不可能对资源要素的集聚和辐射仅仅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进行。

区域经济协作中,资源要素优化重组的集聚和辐射范围是全国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

第三层次,通过若干优势明显的区域性经济社会文化高地的组合,功能互补,从而构筑国民经济的有机体系。

建设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向全球市场拓展的产业体系。

对前面的分析作一个简要总结:区域经济协作联动的意义不是区域性的,而是全国性和全球性的,服务于国家战略。

区域经济协作联动、都市圈建设是为最终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供更大的操作平台、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强大的竞争能力。

这一视角将对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产生更深刻的思考及更合理的举措。

二、对我国三大都市圈功能定位分析1、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基本情况及比较――长江三角洲都市圈: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地区之一,目前被列入“长三角”都市圈的共有16座城市,包括上海,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这16座城市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5.8%,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8.7%,贡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2%和全国出口总额的28.4%。

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区域已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典范,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

――珠江三角洲:珠三角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区域,也是中国区域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地区。

珠三角毗邻港澳,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五个地级市及若干县级市,共计14个市、县(区),土地面积4.15万平方公里,人口2365万人。

目前,珠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2%、9.1 %、34.6%和27.1%。

――京津唐都市圈:京津唐大都市圈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包括了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等2个直辖市、3个地级市和5个县级市,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00多万人。

虽然我国的都市圈主要是经济圈的概念,但在目前行政性区划体制下,就功能定位来说,还要就目前各行政区划整体的经济社会状况及发展趋势来决定,并且都市圈经济基本上占当地行政区划经济的极大比重。

因此,我们不妨从这些都市圈的行政区划范围来讨论其功能定位。

(注:括号内数据为该区域占全国的比重)下面以2002年的数据,对三大都市圈所属的行政区的经济基本状况进行比较。

(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人均GDP水平看,长三角区域的江浙沪为最高,广东次之,京津冀最低。

江浙沪人均GDP为全国水平的2.13倍,广东1.83倍,京津冀为1.52倍。

(2)开放度在进出口总额方面,广东最高,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61%,江浙沪为1848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29.78%,而京津冀仅为819亿美元,占13.2%。

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江浙沪为175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吸收外资总量的33.25%,广东113亿美元,占21.48%,而京津冀仅为40亿美元,占7.75%。

(3)创新能力在各区域的专利申请方面,江浙沪为50310件,占全国申请总量的24.47%,广东占全国总量的16.7%,京津冀则占全国总量的11.96%。

根据以上对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的分析,我们主要的判断为:(1)江浙沪无疑为全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不但人均GDP全国第一,而且开放度、创新能力也是名列前茅,表明这一区域经济实力强劲,基础扎实,发展潜力雄厚。

(2)广东的突出优势是其开放度相当高,特别是其外向型特征明显。

广东的进出口总额一省压倒江浙沪二省一市,能力超强。

同时,广东的创新能力也不弱,就人口总量分析,专利申请广东是2287人/件,而江浙沪是2713人/件,京津冀是3726人/件。

表明广东地区创新活跃,其市场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有助于创新活动的。

(3)京津冀的各项指标在三大都市圈中是最弱的,特别是这一区域的外向型和开放度方面的指标,与其他两个都市圈之间的差距十分大。

2002年京津冀仅吸引外资40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7.75%,而江浙沪为其的4.37倍,广东为其2.82倍。

这些指标可以表明京津冀区域内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大,地区间协作联系也是比较松懈的,京津冀并没有明显地体现出区域整体性运作、协作联系的特征,北京和天津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在三大都市圈中,长三角所属的江浙沪发展潜力最大,该区域不仅有上海这一龙头城市,而且周边地区的发展成熟度高,协作配套能力强。

由于外资逐步向长三角区域集聚,与江浙沪的完备产业体系相结合,长三角、江浙沪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和动力。

广东的发展主要是外资拉动的。

而大量外资进入广东、特别是进入珠三角地区的根本原因在于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区,这是一种政策导引的产物,同时还在于广东濒临港澳,地缘和人缘相近。

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外资进入更看重区域发展潜力和投资环境,加上广东总的来说其产业基础不够深厚,因此,广东吸引外资有相对趋缓的势头,外资大量向长三角集聚。

但由于CEPA政策的推出和实施,使得广东与香港将进一步紧密结合,从而可能迎来第二轮发展浪潮。

特别是香港的服务业与珠三角加工制造业的结合、与创新冲动的结合,对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倍增动力。

京津冀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在我国处于中上游水平,其目前的发展势头远远不如江浙沪和广东。

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京津冀地区的协作联系深化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如果在正确的目标导引下,加强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协作,其发展潜力同样是巨大的。

2、三大都市圈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趋势(1)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以上海为核心的该区域发展目标指向是成为世界性的市场和服务中心之一,并成为全球制造业高地。

其发展的主要抓手是以金融市场和航运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为手段,加快资金、资本和货物流转,在这基础上提升上海服务业的层次,特别是促进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同时,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大规模吸引外资,在这一区域奠定世界性重化工业、特别是装备产业的发展基础,成为推进和提升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产业布点区域。

因此,在目前阶段,长三角应成为吸引世界制造业转移的领头羊,成为中国的产业高地和经济中心。

长三角区域要下一个决心,明白一个宗旨,长三角要做的产业必须是在全国一流的,是领先的。

特别是上海,目前正在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如经过进一步的整合,长三角都市圈的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石化产业、装备产业、信息产业、造船产业、能源设备产业等,将在全国做成一流水平。

长三角今后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打造世界级制造业中心,并逐渐把产业的控制部门和高端部门留在中心城市,而把协作配套业务向周边地区及全国扩散,并借此延伸长三角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服务业辐射半径和影响区域,把产业做大增强作为服务业扩张的基础和依托。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中经济实力最强的龙头城市,经济扩散中心和产业布局重心,已经确立了自己未来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目标。

在这过程中,上海必须实行“双辐射”战略。

这是上海成为市场中心和服务中心的重要条件。

所谓的“双辐射”战略是:我国主要以大市场的优势和充分供给的高素质劳动力优势接受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和充裕资本的辐射。

这种互补快速有效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各方面水准,其具价格竞争力的产品主要瞄准发达国家市场,而我国不断增长的制造能力,则主要是瞄准其他发展中国家,实施以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技术和资本辐射其他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广阔市场和低成本劳动力实行互补,如我国正在逐步推进的对外投资及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等,这是我国在特殊国情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这样,一方面是我国接受发达国家的辐射及与其互补,另一方面是我国相对优势的技术和资本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的辐射和互补。

但在同时,国内也在进行着这种“双辐射”的互补动作,即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及互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