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战略)我国三大均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我国三大均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壹、从战略视角深刻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协作趋势

由长江三角洲均市圈、珠江三角洲均市圈、京津唐均市圈的发展所引发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正于实践和理论俩个层面同时展开,且且呈不断深化之势。我国目前对区域经济协作的理论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比较。当然,这壹方法比单个城市之间的比较显得有深度和厚度,可是这种比较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是有缺陷的。

缺陷于于缺乏战略的高度,更没有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和谋划。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如果脱离了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其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且且对区域经济协作的推进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于区域经济协作过程中,如果缺乏清晰目标的引领,我国刚刚起步的区域经济协作将从壹开始就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不但区域之间、而且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也进行相互抑制性的竞争,且且乐此不疲。其根本原因于于忽视区域经济协作是服务于经济全球化中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区域经济,更不是服务于区域中的某壹城市。

那么,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如何推进?以什么目标来引领?壹个越来越清晰的迹象为,于经济全球化势头日益增强的环境下,于不断加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我国将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分散化发展倾向,于有效的市场基础上对地区经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走集聚化、规模化、综合性

的发展道路,且加快营造若干具强劲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高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具有若干层次性要求。

第壹层次为区域内的合作。以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于我国搭建若干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性高地,使其不但具有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而且应能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对外拓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层次为区域间的协作。以若干区域性均市圈为节点,建设和形成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其意义于于均市圈和区域经济协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国民经济组织水平和竞争能力,是为更大范围的经济协作联动、资源要素组合提供壹个高效率的平台。区域经济协作且不仅仅是区域性的,是于长三角均市圈、珠三角均市圈、京津唐均市圈中各自封闭地进行,而是首先进行这些区域的经济社会整合,然后把这些区域作为壹个整体,以功能建设为导向,再进行更具开放性的经济协作整合。

区域经济协作应是开放性的,而不能封闭性运作。所谓的开放性其含义于于产业结构的动态性调整和组合,区域经济协作为更大范围的经济协作联动、产业组合重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供平台。区域经济协作的实质性意义是通过集聚和辐射进行要素资源的优化重组:集聚是内敛性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而辐射是开放性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区域经济协作、或者是均市圈建设的意义不可能对

资源要素的集聚和辐射仅仅于壹个区域范围内进行。区域经济协作中,资源要素优化重组的集聚和辐射范围是全国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

第三层次,通过若干优势明显的区域性经济社会文化高地的组合,功能互补,从而构筑国民经济的有机体系。建设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向全球市场拓展的产业体系。

对前面的分析作壹个简要总结:区域经济协作联动的意义不是区域性的,而是全国性和全球性的,服务于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协作联动、均市圈建设是为最终于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供更大的操作平台、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强大的竞争能力。这壹视角将对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产生更深刻的思考及更合理的举措。

二、对我国三大均市圈功能定位分析

1、我国三大均市圈的基本情况及比较

――长江三角洲均市圈: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地区之壹,目前被列入“长三角”均市圈的共有16座城市,包括上海,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长江三角洲均市圈的这16座城市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5.8%,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8.7%,贡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2%和全国出口总额的28.4%。无论于经济总量仍是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区域已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典范,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壹。

――珠江三角洲:珠三角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区域,也是中国区域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地区。珠三角毗邻港澳,包括广州、深圳俩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五个地级市及若干县级市,共计14个市、县(区),土地面积4.15万平方km,人口2365万人。目前,珠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2%、9.1%、34.6%和27.1%。

――京津唐均市圈:京津唐大均市圈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俩翼,包括了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等2个直辖市、3个地级市和5个县级市,面积近7万平方km,总人口4500多万人。

虽然我国的均市圈主要是经济圈的概念,但于目前行政性区划体制下,就功能定位来说,仍要就目前各行政区划整体的经济社会情况及发展趋势来决定,且且均市圈经济基本上占当地行政区划经济的极大比重。因此,我们不妨从这些均市圈的行政区划范围来讨论其功能定位。

(注:括号内数据为该区域占全国的比重)

下面以2002年的数据,对三大均市圈所属的行政区的经济基本情况进行比较。(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从人均GDP水平见,长三角区域的江浙沪为最高,广东次之,京津冀最低。江浙沪人均GDP为全国水平的2.13倍,广东1.83倍,京津冀为1.52倍。

(2)开放度

于进出口总额方面,广东最高,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61%,江浙沪为1848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29.78%,而京津冀仅为819亿美元,占13.2%。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江浙沪为175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吸收外资总量的33.25%,广东113亿美元,占21.48%,而京津冀仅为40亿美元,占7.75%。

(3)创新能力

于各区域的专利申请方面,江浙沪为50310件,占全国申请总量的24.47%,广东占全国总量的16.7%,京津冀则占全国总量的11.96%。

根据之上对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的分析,我们主要的判断为:

(1)江浙沪无疑为全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不但人均GDP全国第壹,而且开放度、创新能力也是名列前茅,表明这壹区域经济实力强劲,基础扎实,发展潜力雄厚。

(2)广东的突出优势是其开放度相当高,特别是其外向型特征明显。广东的进出口总额壹省压倒江浙沪二省壹市,能力超强。同时,广东的创新能力也不弱,就人口总量分析,专利申请广东是2287人/件,而江浙沪是2713人/件,京津冀是3726人/件。表明广东地区创新活跃,其市场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有助于创新活动的。

(3)京津冀的各项指标于三大均市圈中是最弱的,特别是这壹区域的外向型和开放度方面的指标,和其他俩个均市圈之间的差距十分大。2002年京津冀仅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