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47652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过程与方法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教师出示放大镜,询问学生知道放大镜是什么。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观察生物、实验中观察花、昆虫等,还可以用于助视、电子产品检验、邮票鉴定、珠宝鉴定、指纹毛发纤维观察等。

4、让学生举例使用领域,填写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教师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学生选择一小块面积,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记录新发现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教师归纳: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清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教师讲解放大镜的特点:是一种凸透镜,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老师介绍放大镜的作用,让学生找物品来试着放大。

他们发现圆柱形和球形的以及水滴都有放大的效果。

老师解释了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都具有中间凸起和透明的特点,因此放大镜也被称为“凸透”镜。

学生们也发现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介绍了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意义。

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活动情况,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 生态系统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光与能量5. 地球与宇宙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掌握基因、DNA等基本概念。

2.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 理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5. 认识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的平衡、化学反应原理、太阳能的利用、宇宙知识。

2. 教学重点:基因与DNA的关系、生态平衡的维护、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太阳能的转化、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a. 学生观察图片,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主,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DNA等概念,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现象。

b. 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讲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c.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讲解物质的性质,演示化学反应实验。

d. 光与能量:讲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介绍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e. 地球与宇宙:介绍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展示宇宙图片。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基因、DNA、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生物、环境、生态平衡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性质、变化、化学反应4. 光与能量:光、能量、太阳能5. 地球与宇宙:地球、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描述一种遗传或变异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b. 生态系统:画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图,并说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3. 人体的奥秘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人体健康与生活习惯4. 地球宇宙与空间探索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奥秘及人类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培养环保意识。

2. 使学生掌握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激发对植物学的兴趣。

3.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培养健康生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人体器官的功能。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掌握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基本知识,关注人体健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实验器材、观察工具、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播放地球生态系统的短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章节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答。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各章节关键词、重难点、典型例题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简述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

(3)介绍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及其功能。

2. 答案:(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制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等。

(2)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

(3)如:心脏,功能为输送血液,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各章节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将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科学》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1)“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2)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

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3)“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

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

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4)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能量转化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3.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现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4. 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的原理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太阳能的优势与局限性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

2. 学会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理解能量转化的规律。

3. 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 了解太阳能的原理和利用方式,认识到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与能量转化、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太阳能的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地球仪、太阳能电池板。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进行物质变化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播放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画,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

展示太阳能电池板,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例,使学生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结合实验现象,讲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能量转化的规律。

以地球仪为例,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及产生的地理现象,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讲解太阳能电池板的原理,使学生了解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并进行交流分享。

让学生判断物质变化实例,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描述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让学生设计太阳能利用的创意方案。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等。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精品教案全册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精品教案全册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精品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生物的遗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2. 第二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第三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自动调节能力,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原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 教学重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 新课讲解:(1)讲解生物的遗传概念,引导学生了解遗传现象。

(2)讲解生物的变异概念,分析变异的原因。

(3)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3.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验证遗传和变异现象。

(2)分组讨论,探讨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遗传、变异与生态系统2. 板书内容:遗传:生物的亲子代相似性变异:生物的亲子代差异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自动调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分析一个实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的自动调节能力。

2. 答案:(1)遗传:生物的亲子代相似性;变异:生物的亲子代差异。

(2)实例: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植被减少,进而影响到肉食动物的数量。

生态系统通过这种相互影响,实现自动调节。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的分类、进化、多样性保护等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 使学生认识到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 让学生掌握光和影子、电和磁的相关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和进化、光学和电磁学原理。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生物标本、地球仪、光学和电磁学实验器材。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参观生物标本、观看环保纪录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章节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生物观察、环保小制作、光学和电磁学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分类、进化、保护2. 环境和资源:资源、污染与保护、可持续发展3. 光和影子: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光学仪器4. 电和磁:电的原理、电路制作、磁现象、电磁感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分类的三个例子,并说明其特点。

(2)简述环境污染防治的三个措施。

(3)解释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原理。

(4)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查阅资料,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其保护措施。

(2)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进行光学和电磁学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组织科学讲座或实地考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度。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优质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优质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优质教案完整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七章《生态环境与保护》中的第1节《我们的生态环境》。

详细内容将围绕生态环境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掌握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态环境,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

教学重点:生态环境的定义及保护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态环境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生态环境,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讲解生态环境的定义,让学生明白生态环境的含义。

(2)分析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3)介绍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让学生了解现实问题。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环境的定义2.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3. 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4. 生态环境保护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态环境的定义及重要性。

(2)列举三个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2. 答案:(1)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特点。

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提供食物、水源、氧气等。

(2)挑战:污染、过度开发、气候变化。

解决方法:加强环保立法、推广绿色技术、节能减排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验教案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实验一:放大镜【实验类别】分组实验【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实验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 ,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 ,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教案物等,看看能发现什么新的细节?2、学生:可以发现图片或物体的细节更加清晰,例如细小的花纹、纤细的纹理等。

3、师:让学生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之处。

3、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的细节,而用肉眼观察则看不到这些细节。

4、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4、学生:因为放大镜的发明,让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也有助于人类的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

教学反思本课时通过介绍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等知识,让学生了解了放大镜的科学概念,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了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

同时,通过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之处,让学生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实验操作能力。

我们肉眼很难看清它们的细节。

那么,我们该如何观察它们的身体构造呢?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细节。

2、师: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你们已经学过了,它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让我们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构造吧。

二、观察昆虫的身体构造1、师:现在,我给大家分发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让大家分组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构造,尽量观察到昆虫的细节,并用图或文字记录下来。

2、师:观察时要注意什么呢?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然后仔细观察昆虫的各个部位,比如说头部、胸部、腹部等,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纹路等。

同时,还要观察昆虫的运动和行为,了解它们的生活性。

三、交流观察结果1、师:观察结束后,让我们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给大家,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2、学生:我们观察了一只蚂蚁。

发现它的触角上有很多细小的毛发,这些毛发可以帮助它们感知周围的环境。

3、学生:我们观察了一只蝴蝶。

发现它的翅膀上有很多细小的鳞片。

这些鳞片可以帮助它们保持身体的温度和保护身体。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课题课时 11、放大镜学习科学概念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学习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重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准备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2、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3、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4、展示交流 4、展示交流(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可以) 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提醒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3、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图。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的概念、遗传物质DNA、基因与遗传变异的概念、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宇宙的认识、恒星、行星、银河系二、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2. 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 掌握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基因与遗传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宇宙的组成。

2. 教学重点:遗传与变异的概念,生态环境保护,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地球仪、星图。

2. 学具: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引出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实例展示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

以观察天空中的星星为切入点,引出地球与宇宙的学习。

2. 例题讲解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的遗传规律,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讲解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地球与宇宙:通过地球仪和星图,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认识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

3. 随堂练习设计遗传与变异的填空题、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生态系统的连线题,让学生建立生态关系。

设计关于地球与宇宙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基因、DNA变异、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宇宙的认识、恒星、行星、银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遗传与变异:简述基因与遗传的关系,举例说明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物的多样性》第1节: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第2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3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 第2章《环境和生物》第1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2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3. 第3章《光的奥秘》第1节:光的传播第2节:光的反射第3节:光的折射4. 第4章《电和磁》第1节:电流的产生第2节:电路第3节:磁现象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

2. 掌握环境与生物相互影响的关系,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 掌握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了解电和磁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光的折射现象、电路的组成。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环境与生物的相互关系、光的传播、电流的产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学习资料、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

3.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并提出保护措施。

4.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与生物相互影响、光的传播、电流的产生等实验。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保护措施。

2. 环境与生物相互影响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4. 电流的产生、电路的组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并提出保护措施。

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释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绘制简单电路图,并说明电流的产生。

2. 答案: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食物、药物、观赏、生态平衡等。

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捕猎、保护生态环境等。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主要围绕“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这一主题进行。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第二节“生态系统”,涉及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 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食物链、食物网的形成。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食物链、食物网的构建。

2.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它由哪些部分组成?”2. 新课导入: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态系统,并在黑板上展示。

4. 例题讲解:讲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通过例题加深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食物链、食物网,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主题: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2. 内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食物网的形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你所了解的生态系统,并简要描述其组成。

(2)绘制一个包含至少三个物种的食物链、食物网。

2. 答案:(1)例如:池塘生态系统,包括水、植物、鱼类、昆虫等。

(2)见学生绘制成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掌握情况较好,但对食物链、食物网的构建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态系统,了解其特点,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食物链、食物网的构建。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主要涵盖第三章“电和磁”的57节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电流和磁场的关系,电磁感应现象以及简单电路的制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掌握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概念。

2. 学会使用基本的电学元件制作简单电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流和磁场的关系,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简单电路的制作,科学实验的操作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磁铁、电流表、导线、电池、磁针、铁钉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电磁铁、导线、电池、铁钉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磁铁吸引铁钉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磁铁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2. 理论讲解(10分钟)介绍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讲解电磁感应现象。

3. 例题讲解(10分钟)演示简单电路的制作,解释电路中电流的流动方向以及磁场的分布。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按照教材步骤制作一个简单电路,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6. 知识拓展(5分钟)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发电机、变压器等。

六、板书设计1. 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2. 电磁感应现象3. 简单电路制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电磁铁,并观察其吸引铁钉的能力。

答案:根据实验结果,描述电磁铁吸引铁钉的数量和程度。

2. 作业题目:简述电磁感应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如发电机、变压器等,要求至少列举两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是否掌握了基本步骤,有无出现错误操作。

2. 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是否深入,能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课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相关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学生对电流产生磁场原理的理解。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新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研究生态系统概念,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探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发现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提高研究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其珍惜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如下:
1、生态系统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
3、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

2、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情景式教学法。

2、讨论式教学法。

3、小组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探究生态系统概念。

2、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

3、探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4、小组合作,收集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5、通过小组汇报、讨论提出对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6、总结回顾,梳理知识点。

六、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PPT等。

2、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等。

3、教学实验室。

七、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观察、小组讨论、白板记录、课堂练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八、教学反思
本教案设计联系实际,寓教于乐,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多角度学习。

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还需注意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

同时,为便于学生理解,请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第1课《变化的特征》,第2课《物质的变化》,第3课《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第4课《混合物的分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变化特征,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物质的变化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混合物分离方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物质变化特征的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等),实验药品(盐、糖、醋、小苏打、柠檬酸等)。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实验器材(安全镜、实验服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柠檬酸与小苏打混合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变化过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特征。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第1课《变化的特征》,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可逆性、不可逆性等特征。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第2课《物质的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2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学会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六、板书设计1. 变化的特征可逆性不可逆性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3. 混合物的分离过滤沉淀蒸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2)简述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

2. 答案:(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新物质。

如:水的沸腾是物理变化,而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2)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有:过滤、沉淀、蒸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1)“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2)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

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3)“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

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

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4)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
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

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

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

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

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

(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补差意见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师生都要特别关爱。

抽时间与他们谈心,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学习目标。

2、对未做实验的学生要调查摸底,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实验率100%。

3、课前检查前节课的作业,有问题及时纠正;课后交流,课堂复习的要点消化的怎样,进行抽题检查;平时提醒,碰到该生及时了解复习情况和作业完成的情况,及时提醒不要忘记作业。

选择“小老师”,让他们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4、给困难生以更多的展示机会,以呵护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平时一些简单的题目,请他回答,让他找回自信。

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只要待转学生有点滴进步,就要予以鼓励,使他们学会学习。

六:教学进度安排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
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