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必修1高中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word教案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学设计及练习(精品)
《⼈类对原⼦结构的认识》教学设计及练习(精品)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1第3单元《⼈类对原⼦结构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根据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学⽣应积极主动地构建⾃⼰的知识结构,亲⾃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
依据这⼀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原⼦结构的模型演变史中,设计由学⽣⾃主阅读、探索、归纳的教学过程,让学⽣⾃⼰积极主动的去发掘课本中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能⾃⼰做出总结。
“作为教师,教学的⽬的不仅仅是使学⽣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学习的⽅法,使学⽣由‘学会’变为‘会学’”。
所以在以氧化镁的形成过程为例从原⼦核外电⼦得失情况分析发⽣化学反应的本质时,循循诱导,并最终由学⽣⾃⼰得出结论,教会学⽣探索规律的⽅法。
创新学习理论提出⼈要在急剧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中⽣存发展,不仅在于学习已有的知识经验,即维持性学习,更要重视⾯向未来发展需要,在解决⾃⼰⾯临的新的问题中进⾏的创新性学习。
本课教学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让学⽣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法,在了解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学习了科学家的探究精神之后,培养起学⽣创新学习的意识。
我们现在培养的学⽣都将在信息化社会⾥寻求⽣存和发展,如果学⽣在学校教育阶段⾥没有能够培养对知识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没有形成⼀种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将很难在今后踏⼊社会的过程中得到补偿。
因此课堂教育不仅仅要使学⽣学会知识,更要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形成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和进⼀步发展的愿望,并获得⼀些思维⽅法,形成⾃主思考的习惯。
⼆、学习任务分析1、《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标准》的要求:①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②认识实验、假说、模型、⽐较、分类等科学⽅法对化学研究的作⽤。
③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④了解原⼦核外电⼦的排布。
高中化学 1.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必修1
第3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3单元课时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一、学习目标1.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
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了解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3.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难点: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三、设计思路本课设计先让学生描绘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继而追随科学家的脚步,通过交流讨论,逐步探讨各种原子结构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主动参与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同时也可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
通过镁和氧气形成氧化镁的微观本质的揭示,初步认识化学家眼中的微观物质世界。
四、教学过程[导入] 观看视频: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一粒沙子。
今天我们还将进入更加微观的层次,了解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
你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呢?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努力的方向是观察技术的提高和观察工具的改进,而间接法则依赖精巧的实验和大胆的假设。
事实上直到今天即使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所以在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实验和假设以及模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物质观[提出问题]我们通常接触的物体,总是可以被分割的(折断粉笔)。
但是我们能不能无限地这样分割下去呢?[介绍]《中庸》提出:“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惠施的人也说道“其小无内,谓之小一”。
墨家则提出:“端,体之无序最前者也。
”在英文里,如今被译成“原子”的Atom一词,源于希腊语,它的字面上的意思是indivisible “不可分割”。
1.3.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苏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第一章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一门科学。
因此,研究、了解原子结构,才能更加深入地学习化学,了解化学变化规律。
那么,如何学习本单元内容呢?一、明确目标,掌握学习要求本单元内容分成“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和“原子的构成”两个部分。
教材先安排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让同学们了解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初步认识原子结构,形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观念;而且,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化学变化中原子的变化,形成许多原子有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倾向等规律。
再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原子的构成,从更加微观的角度认识原子的构成,同时了解核素、同位素等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分析、判断原子的构成等。
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奠定基础,而且对《化学2》系统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元素周期表等知识打下理论基础。
二、认真阅读,抓住核心内容课本出呈现文字材料外,还呈现了大量的图片、表格,这些内容都是为揭示核心内容而编排的。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对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的分析,通过归纳、提炼和概括,掌握关键知识、形成主要观念。
例如,“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中,课本通过文字材料和图片,展示了历史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原子结构模型。
学习时,通过阅读,抓住对探索原子结构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原子结构模型探索的大致历程以及各种原子结构理论得要点等这些核心内容;又如,通过阅读表1-7,在分析的基础上,抓住质子、中子和电子质量都很小、中子和质子的质量基本相等、电子质量很小、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质子和电子所带电量相等重点内容。
三、深入探究,探索知识规律本节内容涉及许多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必须通过深入思考、认真探究才能得到。
比如,P28中的“交流与讨论”栏目,必须经过深入思考,才能得出以下知识规律:(1)化学变化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会改变;(2)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具有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倾向等知识。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一1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第一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理解微观世界的基本研究方法。
2.理解目前的原子结构模型3.掌握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变化的关系4.熟记1-20号元素,并能正确书写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了解模型研究的基本方法。
2.学会比较观察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乐趣。
接纳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最外层电子与元素性质(化合价)之间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教学用具】CAI课件模型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交流与讨论】:自学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内容,与同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完成下表。
电子并测得质量面。
卢瑟福 a 粒子散射实验,少数粒子被弹回原子中有原子核,电子在核周围运动。
玻尔氢原子光谱核外电子在一系列的轨道上运动,能量不变。
量子力学核外电子不遵守经典力学规律波粒二象性引导学生思考:1.科学家在研究原子构成的时候,采用了哪些方法?2.每次发现比上一次有什么进步?3.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研究过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引导学生认识到:(1)实验事实和模型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2)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假设→建立模型→实验→修正模型(3)科学研究要善于继承,更要敢于怀疑前人的结论。
(4)想象力是创造的前提【问题解决】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1.按原子序数的顺序写出1-20号元素2.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出它们的结构。
【方法提示】: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以下知识和方法的提示:1.各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第一层2个第二层8个,第三层182.最外层不超过8个(稳定结构)3.电子由里向外填入4.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在学生完成后进行检查、归纳。
(见板书设计)【交流与讨论】:自学MgO的形成过程,交流所得到的结论根据学生思考的情况,必要时可设置如下台阶进行启发?1.最外层几个电子时较稳定?2.原子达到稳定结构的方法有哪些?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得出:1.最外层8个电子时原子达到稳定结构2.元素的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达到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活泼金属容易通过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而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通过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参考教案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学情分析:在初中《科学》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初步了解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电性关系;已初步了解元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及同位素的应用。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在《科学》教材中未涉及,但在初高中衔接教育中已作初步讲解,学生基本可以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编排在化学学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前两个单元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化学世界物质的精彩纷呈,了解到了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多样性。
在有这些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带入化学的微观世界。
在本单元中主要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和原子的构成等内容,再在《化学2》中系统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
2.了解钠、镁、氧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中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
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3.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
知道核素、同位素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原子中质子、中子、电子及质量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3.通过氧化镁形成过程的分析,以及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让学生学会推理、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通过氧化镁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领悟化学反应的本质。
教学重点:1.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量的关系。
《原子结构教案》word版
《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了解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分布。
3.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原子概念的引入2. 原子核和电子3.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4. 电子云和原子轨道5. 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式结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电子云的分布,原子轨道的能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式结构和化学性质。
2. 采用模型演示法,展示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4.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原子结构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原子结构的相关图片和模型。
2. 原子结构模型教具。
3. 相关案例资料。
4. 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讲解原子核式结构:介绍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解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原理。
3. 电子云和原子轨道:讲解电子云的概念,介绍原子轨道的分布和能级。
4. 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分析原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举例说明。
5. 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探讨原子结构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画出氢原子的电子分布图。
2. 分析氧原子的化学性质,并与钠原子进行比较。
八、课后作业:1. 总结原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子的发现和发展历程。
九、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了解了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式结构和化学性质。
通过模型演示和案例分析,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知得到了加深。
但在讲解电子云和原子轨道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困惑。
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2.3.2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重点:
1.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历史认识过程;
2.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则;
3. 元素周期律的分布规律。
难点:
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及其科学意义;
2. 电子排布规则的理解与应用;
3.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解决办法:
1. 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和模型,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强化其科学意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3. 请用电子排布规则的知识解释元素的非金属性和金属性。
4. 请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5. 请用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解释元素的原子半径变化规律。
补充说明:
1.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原子结构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过程。
2. 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是因为它们的电子层数相同,差异性是因为它们的核电荷数不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今天教授了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从道尔顿、汤姆逊到卢瑟福,再到现代的原子模型,感觉学生们听得很认真。看到他们积极讨论,提出各种问题,我很高兴他们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
我发现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和视频,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结构的变化。他们在看到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时,对于原子核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子排布规则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他们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高中化学 1.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必修1高一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设、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不同阶段原子结构模型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和谐美;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探究的兴趣;体验模型研究在微观世界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对各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难点:如何在微观世界进行模型化研究教学过程:[引入]:这视频是今年我们伟大的祖国举行60周年庆典时的片断,大家知道这些漂亮壮观的烟火是怎么形成的吗?(焰色反应)这与元素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那么原子结构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人类是怎么认识原子结构的呢?[板书]: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设问]:按照已学的知识,你认为原子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学生回答]:学生谈自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板书]:原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幻灯片展示]:我们认识的原子结构[设问]:大家知道是谁最早提出了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呢?[追问]:那么又是谁最早开始研究原子学说呢?[说明]:伟大的英国科学家、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19世纪初)提出来的。
[幻灯片展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③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过渡]:你认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中几个论点正确吗?你能提出支持你观点的证据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7-28页,找找支持你观点的证据。
[说明]:学生阅读书本寻找:关于道尔顿原子学说中论点①是否正确的论据。
发现汤姆生的观点。
[过渡]:我给大家带来了汤姆生做实验时的一些资料。
[幻灯片展示]:阴极射线实验1.阴极射线为带负电的粒子流;2.不管用什么物质阴极材料,发现该粒子流普遍存在;3.该粒子的电荷数与氢离子相同,质量约为氢原子的二千分之一。
[设问]:大家根据这些描述,你有什么样的猜想呢?分组讨论交流下。
苏教版高一年级化学必修1专题1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
苏教版高一年级化学必修1专题1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1课时)教学设计常州市教育教研室xx一、设计思想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笔者竭力尝试摆脱常规的教学思维定式,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追求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达成、追求探究、合作、生成的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与学习能力为最终目的,以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体验不断“破立”的思维进程为主要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与效率。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块:“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知道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但是对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及其表示方法等并没有了解,这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
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又更进一步为必修2中深入学习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因此,从知识体系而言,本节课的学习无疑属于承上启下的学习,非常重要。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认识原子的结构;(2)了解常见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3)学会书写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2.方法与过程:(1)通过了解各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与演变,了解原子结构的研究过程与发展方向。
(2)通过对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书写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发展假说、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各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的艰难与曲折,激发对科学家的崇敬与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2.3.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以下改进:首先,在讲解复杂概念时,我会放慢速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消化。其次,我会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最后,我会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阅读教材中关于原子结构的相关章节,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4.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原子结构的小论文,内容可以包括原子的发现历程、原子的组成和结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等方面。
作业反馈:
1.批改学生课后练习题,指出存在的问题,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填空题的遗漏或错误、解答题的逻辑错误或表达不清等,并给出正确答案和解释。
10.原子结构的应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应用,如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材料科学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等。
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讲授的是关于原子结构的内容,我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力求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都能有所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原子的好奇心,接着用PPT展示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原子的组成。在讲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关系时,我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力求让学生把握住原子的核心概念。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几个典型的原子结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了原子的特性和重要性。
3.请说明原子量的测定方法,并解释同位素的概念。
答案:原子量的测定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元素,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可能有所不同。
134《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苏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目标聚焦】1.掌握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历史,了解每个科学家的代表思想。
2.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1—18号元素。
3.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和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的关系。
重点、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海导航】1.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通过总结一些元素化合时_________关系,提出了____________学说。
汤姆生发现了_____________,从而通过实验提出了“ _____________〞的原子结构模型。
卢瑟福根据___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的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在研究_________________时,引入了__________,大胆提出了_______________。
现代科学家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规律,认识到_______________,必须用___________。
2.原子能不能再分如果能还可以分成那些物质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哪局部原子为什么是电中性离子为什么有电性4.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的关系5.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什么各举几例。
【思维点拨】【例】 某元素的阳离子R 2+的核内中子数为n ,质量数为A ,那么m g 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 A.mol n A A m )8(16+-+ B.mol n A A m )10(16+-+ C. (A-n +2)mol D.mol n A A m )6(+- 【答案】A[点拨]由A →M →n →N ,总结规律得: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同步闯关】1.以下各组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 〕A.金刚石、石墨B.H 2、 D 2C.H 2O 、 D 2OD.16O 、18O2.1911年提出原子结构的葡萄干面包模型的是A.德国物理学家伦琴B.英国科学家汤姆生C.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道尔顿D.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3.我国 ,10 t 就能满足我国〕A.质子数为3,电子数为3B.质子数为2,电子数为2C.质子数为2,电子数为3D.质子数为3,电子数为24子数为〔〕 A.330B.91C.2395.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第114号元素的原子,该原子的质量数为289,存在时间到达30秒,这项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优质课教案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东阳市巍山高级中学——厉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2.了解钠、镁、铝、氧、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3.知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常通过电子的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4.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及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讨论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使学生认识到网络资源的重要作用、提高同学们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学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交流与讨论2.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反应的实质难点: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反应的实质三、教学过程:[幻灯片]:一滴晶莹剔透的水滴挂在叶子上 (从宏观上欣赏……、从微观上欣赏……)。
[教师讲述]:从宏观上欣赏水滴挂在叶片上,晶莹剔透非常漂亮。
从微观上欣赏水是有水分子组成的,水分子还可以再分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在化学家眼中正是由于这些分子、原子等微粒通过组合才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宏观世界,所以微观的世界更神奇、更精彩。
对于原子结构的探究许许多多的的科学家付出了他们毕生的心血,我们应该对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幻灯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作出突出贡献的几位科学家。
[提出问题]:科学家是如何去进行科学探究的呢?[教师讲述]: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论证——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思路阅读书本P27-28交流与讨论内容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对应的科学家是谁?(2)科学家在运用前人的成果时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们是如何去分析论证从而得出了新的结构模型。
高中化学1.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学案苏教版必修1
一、原子构造模型的演变道尔顿 汤姆生 卢瑟福 波尔 原子构造模型原子构造模型原子构造模型原子构造模型对于多电子原子,能够近似以为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在化学反响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会发生变化。
二、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构成电量 相对证量 本质体积占有体积原子质子 Z +11小 小原子核――1 小 小 Z A X中子 N核外电子 e -- 11/1836小相对很大2.几个观点:原子质量:即原子的真切质量也称原子的绝对证量。
单位kg粒子相对证量: 粒子相对证量=一个粒子的质量1一个 12 C 原子质量12注:①单位 1 (一般不写出)②粒子:能够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微观粒子③质子、中子的相对证量约为1质量数:原子中质量数与质子数得和3. 相关原子构造常用规律总结⑴ 质量关系:质量数( A )= 质子数 ( Z )+ 中子数 ( N )⑵ 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电荷数阳离子: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电荷数4. 核素、同位素核素:拥有必定质子数和必定中子数的某种原子同位素:质子数同样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一样原子的互称H : 11H 21 H(D) 13 H(T) 氢元素有三种核素,三种核素间互称同位素。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A ×a %+A × a %+11 22A 1 、A 2 为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 1 %、 a 2% 为核素的原子百分数或核素原子的物质的量分数例题分析例 1以下对于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 原子不显电性,说明原子内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B同种原子内的质子数同样C含有同样中子数的原子,必定是同一类的原子D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剖析:原子不过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而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都比原子小,故 D 错。
原子之所以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 A 错。
原子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同种原子自然拥有同样数量的质子数,而假如只知中子数同样,不知质子数同样,则没法判断能否为同一类原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了解钠、镁、氧等常见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2.能力方法:知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常通过电子的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3.情感态度:通过各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学习,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
工作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各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体验科学探索的艰难过程
2.理解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教学难点: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过电子得失形成稳定结构
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法、情感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阅读讨论]
1.阅读课本p26-27
2.讨论a.原子结构模型演变
b.科学探索的精神、严谨科学态度
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
3.讲授内容:体验科学探究对艰难过程
[科学探究]
1. 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中,是什么让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人否定前人的
科学的发展离子不开社会的进步,没有社会的进步,不可能造就出玻尔等伟大的科学家,没有ɑ粒子散射实验,不会有卢瑟福的含核模型诞生,没有氢原子光谱的实验,不会有玻尔的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的诞生。
(1) 化学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继承、积累、突破和革命。
(2) 实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是化学科学的关
键
(3) 科学研究、科学发现是无止境的。
二、核外电子排布
[阅读课本]:常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 [拓展研究]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
(2) 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表示电子层数)。
(3) 原子最外野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第一层不能超过2个)
(4) 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第一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
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2.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
[迁移拓展] 活泼金属易失去电子形成稳定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阴离子
(1) 原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如Na、Ca、Al、F、Cl、S等示意图。
(2) 阳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如Na+、Ca2+、Al3+等示意图。
(3) 阴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如F-、Cl-、S2-等示意图。
[问题解决] (1)内容见课本、同学交流讨论
(2)知识拓展元素化合价得失电子数目的关系
①金属元素一般为正化合价,失去电子的数目即为化合价的数值,如Na、K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均为+1价,Mg、Ca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均为+2价,Al 失去最外层3个电子均为+3价。
②非金属元素既可以为正化合价也可以为负化合价,活泼非金属元素的最低负化合价的数值即为得到电子的数目。
如:F、Cl易得到1个电子,最低化合价均为-1价;O、S易得到2个电子,最低体例价均为-2价。
[小结] 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2.化合价与核外电子排布
[练习]在1991年前后,物理学家卢瑟福把一束变速运动的ɑ粒子(质量为氢原子的4倍,带2个单位正电荷),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
他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四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而成的金箔,竟能让大多数ɑ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ɑ粒子发生偏转,被笔直地弹回。
根椐以上实验能得出关于金箔中金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
试写出其中的三点:
(1) ;
(2) ;
(3) ;
[作业]
1.周期表中16号元素和4号元素的原子相比较,前者的下列数据是后者的4倍的是
A.电子数C.电子层数B.最外层电子数D.次外层电子数
2.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B C D
3 2 6 2 8 3 2 8 9
3.某元素原子核外第二层电子数是其他层电子数的2倍,则该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A.6 B.8 C.12 D.20
4.在核电荷数为1-20的元素的原子中,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的元素是
A.核电荷数为3的元素C.核电荷数为6的元素B.核电荷数为14的元素D.核电荷数为16的元素
5.在核电荷数为1-20的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相等的元素共有
A.3种B.4种C.5种D.6种
6.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
B.Ne与Na+、Mg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
C.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
D.He与F-、O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
7.某些化学试剂可用于净水。
水处理中使用的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化学式可表示为[Al2(OH)n Cl m·yH2O]x,式中m等于
A.3-n
B.6-n
C.6+n
D.3+n
8.两位美国科学家彼得·麦金农,因为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图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得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不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因为
A.他们的研究和化学物质水有关
B.他们的研究有利于研制针对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C.他们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原子的层次
D.他们的研究深入到细胞的层次
9.载人飞船上两副硅太阳能电池帆板提供了飞船所需的电力。
请画出硅原子结构示意图:。
10.科学家在合成超导材料时,偶然制得了在自然界尚未发现的紫色化合物BaCuSi2O6,它由种元素组成,其中Si呈价。
写出相同价态硅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