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支撑平台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基坑支护内支撑施工要求

基坑支护内支撑施工要求

基坑支护内支撑施工要求首先,施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基坑周围的土质和地下水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基坑的设计参数和支护方案。

同时,还需要对现场环境进行评估,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和结构物造成损害。

在进行基坑支护内支撑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支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

对于支撑的材料和型号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配置,确保支撑结构能够承受基坑的荷载。

在施工前,需要对基坑进行排水处理。

如果基坑周围存在地下水或高湿度土层,需要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以避免施工过程中因水压力引起的变形和不稳定。

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操作。

对于支撑材料的安装和调整,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同时,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监控和检查,确保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现场检查和监测。

对于支撑结构的变形和破坏情况,应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分析,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对于可能引起支撑结构变形和破坏的因素,应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施工完工后,还需要进行验收和记录。

对于支撑结构的验收和检测结果,应做好归档和保存,供后续工程参考和施工经验总结。

在基坑支护内支撑施工中,还需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施工现场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并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器材。

同时,应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综上所述,基坑支护内支撑施工要求涉及调查研究、设计方案、施工工艺、排水处理、现场监测、验收和记录等多个方面。

只有满足这些要求,才能确保基坑支护内支撑施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建筑工程支撑系统安全技术规程(4篇)

建筑工程支撑系统安全技术规程(4篇)

建筑工程支撑系统安全技术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支撑系统的安全运行,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技术规程。

第二条本技术规程适用于建筑工程支撑系统的设计、安装、使用、维护和检修等各个阶段。

第三条建筑工程支撑系统包括立柱、脚手架、扒马手、支撑构件等。

第四条建筑工程支撑系统的设计、安装、使用和检修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定。

第五条使用建筑工程支撑系统的单位和个人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能,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

第二章设计与安装第六条建筑工程支撑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强度、稳定性、可靠性和施工工艺要求。

第七条设计单位应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

第八条设计单位应对建筑工程支撑系统的材料和构件进行选择和验收,确保质量合格。

第九条建筑工程支撑系统的安装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安装单位进行,并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进行操作。

第十条安装单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

第十一条安装单位应对建筑工程支撑系统进行验收,并出具相应的验收报告。

第十二条安装完成后,应进行试验和性能检测,确保建筑工程支撑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使用与维护第十三条使用建筑工程支撑系统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严禁违反规定行为。

第十四条使用单位应对建筑工程支撑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第十五条使用单位应对建筑工程支撑系统的负荷进行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使用。

第十六条使用单位应定期对建筑工程支撑系统进行维修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十七条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做好人员安全培训工作。

第十八条使用单位应按照规定备齐相应的应急救援设备和器材。

第四章检修与报废第十九条建筑工程支撑系统的检修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检修单位进行,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

第二十条检修单位应制定相应的检修计划和方案,对建筑工程支撑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修。

第二十一条检修单位应对建筑工程支撑系统的零部件进行检测和更换,确保其正常使用。

支撑体系技术标准

支撑体系技术标准

模板支撑体系技术标准一、JGJ162-2008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承重的支架柱,其荷载应直接作用于立杆的轴线上,严禁承受偏心荷载。

应对模板和配件进行挑选、检测,不合格者应剔除,并应运至工地指定地点堆放。

支撑梁、板的支架立柱安装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梁和板的立柱,纵横向间距应相等或成倍数。

2.钢管立柱底部应设垫木和底座,顶部应设可调支托,U型支托与楞梁两侧间如有间隙,必须楔紧,其螺杆伸出钢管顶部不得大于200mm,插入长度不得小于15mm,螺杆外径与立柱钢管内径的间隙不得大于3mm,安装时应保证上下同心。

3.在立柱底距地面200mm高处,沿纵横水平方向应按纵下横上的程序设扫地杆。

可调支托底部的立柱顶端应沿纵横向设置一道水平杆。

扫地杆与顶部水平杆之间的间距,在满足模板设计所确定的水平杆步距要求条件下,进行平均分配确定步距后,在每一步距处纵横向应各设一道水平杆。

当层高在8~20m时,在最顶步距两水平杆中间应加设一道水平杆;当层高大于20m时,在最顶两步距水平杆中间应分别增加一道水平杆。

所有水平杆的端部均应与四周建筑物顶紧顶牢。

无处可顶时,应于水平杆端部和中部沿竖向设置连续式剪刀撑。

4.钢管立柱的扫地杆、水平杆、剪刀撑应采用Φ48mm×钢管,用扣件与钢管立柱扣牢。

钢管扫地杆、水平杆应采用对接,剪刀撑应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00mm,用两个旋转扣件分别在离杆端不小于100mm 处进行固定。

5.梁下支撑立柱应设置纵横向扫地杆、水平杆与支撑体系连成一体。

支架立柱安装构造当采用扣件式钢管作立柱支撑时,其安装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管规格、间距、扣件应符合设计要求。

每根立柱底部应设置底座及垫板,垫板厚度不得小于50mm。

2.钢管支架立柱间距、扫地杆、水平拉杆、剪刀撑的设置应符合本规范第条的规定。

当立柱底部不在同一高度时,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应向低处延长不少于两跨,高低差不得大于1m,立柱距边坡上方边缘不得小于。

基础支撑平台技术要求

基础支撑平台技术要求

基础支撑平台技术要求1.硬件设备:基础支撑平台需要具备高性能、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的硬件设备。

服务器应具备足够的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以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确保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备份和灾备设备也是必需的,以防止硬件故障引起的停机时间或数据丢失。

2.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基础支撑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常用的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Linux、Unix等。

操作系统需要稳定可靠,并具备良好的性能和安全性。

此外,操作系统还应能够支持各种业务应用程序和数据库。

3.数据库:数据库是基础支撑平台的核心数据管理工具,用于存储和管理企业或组织的数据。

数据库需要具备高性能、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常用的数据库包括Oracle、MySQL、SQL Server等。

此外,数据库还需要能够支持复杂的数据查询、事务处理和数据备份等功能。

4.网络:网络是基础支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各个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交换数据和信息的通道。

网络要求稳定可靠,并具备高带宽和低延迟。

同时,网络安全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和数据加密等技术。

5.安全:安全是基础支撑平台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如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加密和审计等,以保护系统和数据的安全。

6.监控和管理:7.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综上所述,基础支撑平台技术要求是企业或组织实施核心业务的基础设施要求。

它需要具备高性能、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的硬件设备,稳定可靠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高带宽和低延迟的网络,以及一套完善的安全、监控和管理工具。

它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业务增长和变化的需求。

只有满足了这些技术要求,企业或组织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支撑平台施工方案

支撑平台施工方案

一、概况本支撑平台为钢结构压板机放置之用,支撑平台搭设高度为10.00mm,长度为18.00m,宽度为4.00m二、支撑平台材料准备2.1、材料要求:支撑平台采用Ф48钢管进行搭设、扣件连接,要求所用的钢管严禁出现明显变形、弯曲、有裂纹及严重锈蚀的现象。

面铺50×300×4000的木板,并用镀锌钢丝把木板与钢管固定起来,不能出现松动现象。

严禁使用有扭纹、裂纹、严重变形的木板。

2.2、材料数量:所用6m钢管数量为520根,4m钢管数量为530根。

扣件:对扣数量为240个,十字扣数量为2300个,旋转扣数量为50个。

50×300×4000的木板数量为:60块。

三、支撑平台的搭设3.1立柱本工程立柱采用单根钢管,1、立柱接头除在顶层可采用搭接外,其余各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对接,对接、搭设应符合以下要求:(1)立柱上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相邻两个立柱接头不应设在同步同跨内,相邻两个立柱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应大于500mm,各接头中心距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步距的1/3。

(2)立柱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不少于两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不应小于100mm。

2、立柱顶端应高出作业面1.5m。

3、每根立柱均应设置50mm厚的垫木作为基础,基础地面要平整密实。

4、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

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下皮200mm高的立柱上。

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柱上。

脚手架接头布置示意图注:1,图中是以立杆间距600mm,纵向水平杆步距600mm为示例的脚手架。

,图中粗线条表示脚手架底部立杆,其长度从左到右依次为1500mm、3600mm、5100mm、4300mm、5900mm,然后按这五种长度的钢管循环排列。

3.2纵向水平杆1、纵向水平杆设于横向水平杆之下,在立柱的内侧,并采用直角扣件与立柱扣紧。

2、纵向水平杆一般采用对接扣件连接,也可采用搭接。

《建筑施工模板及作业平台钢管支架构造安全技术规范》

《建筑施工模板及作业平台钢管支架构造安全技术规范》

ICS 93.010P09备案号:26743-2010DB45建筑施工模板及作业平台钢管支架构造安全技术规范Safety and technical standard for the structure of crutcheswith steel tubes of construction template and working platform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目次前言 (III)引言 (I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及符号 (1)3.1术语和定义 (1)3.2符号 (3)4 支架材质、支架支承与细部构造 (3)4.1支架材质 (3)4.2支架支承 (3)4.3细部构造 (3)5 扣件式钢管支架的构造 (9)5.1一般规定 (9)5.2一般作业平台支架和一般模板支架 (10)5.3 H≤40m的高大作业平台支架和高大模板支架 (12)5.4 H>40m的高大作业平台支架和高大模板支架 (14)6 其他形式钢管支架的构造及使用范围。

(15)6.1碗扣式钢管支架 (15)6.2门式钢管支架 (15)6.3插销式钢管支架 (16)7 安全管理程序 (16)7.1一般作业平台支架和一般模板支架的安全管理程序 (16)7.2高大作业平台支架和高大模板支架的安全管理程序 (16)附录 A (规范性附录)检查表与验收表 (18)A.1 一般作业平台支架安全要点检查表 (18)A.2 一般模板支架安全要点检查表 (19)A.3 一般模板支架、一般作业平台支架整架验收记录表 (20)A.4 高大作业平台支架安全要点检查表 (21)A.5 高大模板支架安全要点检查表 (22)A.6 高大模板支架、高大作业平台支架整架验收记录表 (23)前言本标准根据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编写。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钢支撑及混凝土支撑系统施工工艺标准

钢支撑及混凝土支撑系统施工工艺标准

钢支撑及混凝土支撑系统施工工艺标准7.5.1 特点和适用范围对于排桩、板墙式支护结构,当基坑深度较大时,为使围护墙受力合理和受力后变形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需沿围护墙竖向增设支承点,以减小跨度。

在坑内对围护结构加设支承称为内支撑。

内支撑受力合理、安全可靠、易于控制围护墙的变形,但内支撑的设置给基坑内挖土和地下室结构的支模和浇筑混凝土带来一些不便,需通过换撑加以解决。

内支撑适用于软土地区较深基坑和建筑物密集、使用土层锚杆受限制的地区的深基坑。

支护结构的内支撑体系包括腰梁(围檩)、支撑和立柱。

腰梁固定在围护墙上,将围护墙承受的侧压力传给支撑(纵、横两个方向)。

支撑是受压构件,长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稳定性不好,所以中间需加设立柱,立柱下端插人工程桩内,不在工程桩位置时需另设支撑桩。

内支撑按照材料分为钢支撑和混凝土支撑两类。

1 常用的钢支撑:又可分为钢管支撑和型钢支撑两种。

钢支撑的优点是安装和拆除方便、速度快,能尽快发挥支撑的作用,减小时间效应,使围护墙因时间效应增加的变形减小;可以重复使用,便于专业化施工;可以施加预紧力,还可根据围护墙变形发展情况,多次调整预紧力值以限制围护墙变形的发展。

其缺点是整体刚度相对较弱,支撑的间距相对较小;由于两个方向施加预紧力,使纵、横向支撑的连接处处于铰接状态。

2 混凝土支撑:是随着挖土的加深,根据设计规定的位置现场支模浇筑而成。

其优点是形状多样化,可浇筑成直线、曲线构件,可根据基坑平面形状,浇筑成最优化的布置形式;整体刚度大,安全可靠,可使围护墙变形小,有利于保护周围环境;可方便地变化构件的截面和配筋,以适应其内力的变化。

其缺点是支撑成型和发挥作用时间长,时间效应大,使围护墙因时间效应而产生的变形增大;属一次性的,不能重复利用;拆除相对困难。

7.5.2 施工准备7.5.2.1 技术准备1 施工前应熟悉支撑系统的图纸及各种计算工况,掌握开挖及支撑设置的方式、预顶力及周围环境保护的要求。

应用支撑平台方案

应用支撑平台方案
4.2开发与测试
1.开发过程:采用敏捷开发方法,快速迭代,确保功能完善。
2.测试策略:进行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试,确保平台质量。
4.3部署与迁移
1.部署计划:制定详细的部署步骤,确保平滑过渡。
2.迁移方案:对现有应用进行评估,制定合理的迁移计划。
4.4培训与支持
1.用户培训:提供用户手册和培训材料,提升用户操作技能。
5.性能监控:实时监控系统资源使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警,确保平台稳定运行。
6.日志管理:记录系统操作日志,便于问题追踪和审计。
四、合法合规性
1.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平台合法合规运行。
2.严格平台内容管理,杜绝违法信息传播。
4.定期开展安全评估和风险评估,提高平台安全防护能力。
4.法律风险: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合规性审查,防范法律风险。
七、总结
本方案立足于构建一套合法合规的应用支撑平台,为各类应用提供稳定、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撑。通过严谨的架构设计、丰富的功能模块、严格的合法合规性审查以及科学的实施策略,确保平台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提升业务效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关注风险评估与应对,以确保平台长期稳定运行。
2.数据管理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备份、恢复和访问控制。
3.服务层:提供中间件服务,如消息队列、缓存和API管理等。
4.应用层:部署具体的应用服务,为用户提供业务功能。
5.安全层:实现安全策略,包括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和网络安全。
6.监控与运维层:实时监控系统状态,提供日志管理和自动化运维工具。
3.2核心组件
2.技术支持:建立技术支持团队,快速响应解决用户问题。
五、安全策略
1.物理安全:确保数据中心物理安全,防止未授权访问。

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

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

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2020 年9 月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网络强国战略部署,指导各地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以下简称 CIM)基础平台建设,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关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科〔2020〕59 号)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导则总结广州、南京等城市试点经验,提出 CIM 基础平台建设在平台构成、功能、数据、运维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导则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了试点城市管理部门、科研机构、行业专家的意见。

导则共 7 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平台功能、平台数据、平台运维、平台性能要求。

导则主要编写单位和人员: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丁利、王永海,广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陈顺清、包世泰、彭进双、陈奇志、许浩,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夏利芬、钟家辉,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王芙蓉、崔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于静、王曦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遥感应用中心杨柳忠、季珏。

本导则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负责指导实施与监督管理,广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目次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4)3.1一般规定 (4)3.2基础平台构成 (5)3.3基础平台特性 (7)4平台功能 (9)4.1数据汇聚与管理 (9)4.2数据查询与可视化 (9)4.3平台分析与模拟 (10)4.4平台运行与服务 (10)4.5平台开发接口 (10)5平台数据 (12)5.1CIM 分级 (12)5.2数据分类与构成 (14)5.3数据存储与更新 (18)5.4数据共享与服务 (19)6平台运维 (22)6.1软硬件与网络环境 (22)6.2维护管理 (22)6.3安全保障 (23)7平台性能要求 (25)本导则用词说明 (27)引用标准名录 (28)1总则1.0.1为规范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和运维,推动城市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制定本导则。

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

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

行业标准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s for basic platform of city informationmodelingCJJ × – 20××批准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年月日中国出版社202×北京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本规定 (3)3.1一般规定 (3)3.2国家、省、城市三级平台衔接关系 (3)4 架构功能要求 (5)4.1国家级和省级平台 (5)4.2城市级平台 (7)5 数据库要求 (11)5.1基本要求 (11)5.2国家和省级平台数据库 (11)5.3城市级平台数据库 (11)5.4数据入库 (12)5.5数据更新 (13)5.6数据共享与服务 (13)6 建设运维要求 (14)6.1软硬件及网络环境 (14)6.2维护管理 (14)6.3安全保障 (14)6.4性能要求 (15)附录A 国家级和省级CIM基础平台数据内容要求 (17)附录B 城市级CIM基础平台数据内容要求 (19)标准用词说明 (22)引用标准名录 (23)1 总则1.0.1 为规范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推动城市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的建设和管理。

1.0.3 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的建设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CIM)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

2.0.2 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basic platform of 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CIM基础平台)是管理和表达城市立体空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等三维数字模型,支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工作的基础性操作平台,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信息基础设施。

基础业务平台技术参数

基础业务平台技术参数
位供行业数据;为公众及行业用户供交通运输行业相关服务信息。
建设目标及思路
工程建设目标 1、初步形成统一的信息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全市人民。
2
建设统一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建成服务网站、移动信息服务系统建 设,实现出行信息服务覆盖全市人民及行业从业企业人员,在此基础上,初步 形成统一的、覆盖全市人民的信息服务体系。
2、初步实现交通行业监管数字化、科学化。 建成交通综合业务管理系统,集成行业管理各类动态、静态资源,并对交 通行业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初步实现公路、道路运输管理的数字化,为行 业宏观决策、应急指挥提供辅助支持,提高交通行业智慧化水平。
工程建设思路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日照各级行业管理部门在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经验、终端设备等方 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基础资源,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 对现有软硬件资源评估的基础上,加强现有资源的集成和利用,完善形成相对 完整的体系架构,节约资源。 ——注重系统应用需求 始终围绕系统的应用需求,并以方便社会公众、行业管理部门、企业等用 户使用为宗旨,加强系统各部分建设内容的方案设计,保证应用功能有效集成 又相对独立,保证系统所需数据能充分采集但又不致服务数据过份集中,从而 保证系统能成功建设、成功运行,切实发挥效能。 ——以集成共享为基本要求 系统设计应始终贯彻集成整合的思想,加强软硬件支撑平台、数据交换平 台、信息资源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等集成共享环境的建设,保证系统数据标 准、数据内容的一 致性,数据交换共享渠道、对外信息服务的统一性,系统软 硬件支撑体系的完备性,在规避行业、区域信息孤岛和信息共享壁垒的同时, 高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各种资源的共享效率,避免重复建设。 ——确保系统开放与可拓展 系统设计要充分考虑开放性和可拓展性,包括应用系统体系架构、系统功 能、数据库结构以及服务器、支撑软件的选型,遵循标准应具有开放性,并为 平台后续工程、日照智慧城市、省级信息化工程等建设预留接口,并能实现工 程之间的对接,以适应业务不断发展对系统的新要求。 ——保障系统长效运行 为保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始终保持系统总体架构的稳定性。同时,由 于行业数据中心平台进行建设,因此,应整理、完善、制订相应的数据采集方 案,形成严密规范的信息资源汇聚和交换制度,明确数据汇聚和交换的责任主

第一部分软件部分1、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内容及技术要求

第一部分软件部分1、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内容及技术要求

贵州省自然灾害综合信息和应急救助指挥调度平台项目需求详细内容附件一、资格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1.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1.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1.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1.4、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1.5、参加本次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1.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二、技术参数第一部分:软件部分1、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内容及技术要求序号项目与设备名称性能与功能单位数量备注1数据集成产品(ETL)产品具备传统ETL(选择、抽取、加载)工具的数据准备能力,同时提供分布式集群数据抽取、清洗、转换及装载功能和对分布式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完美支撑,支持在异构环境下数据集成能力,支持简单和复杂的数据结构。

★1、ETL功能:提供ETL任务(包括通过浏览器完成数据的安装配置、部署、运行、监控、管理、任务列表显示、任务新增、任务源表/目标表设定、任务执行周期、保存任务、任务编辑、任务删除、任务自定义查询等)、ETL任务编排(包括新增、任务/目标表设定、合并、去重、拼接、保存任务编辑、删除、自定义查询等)、数据交换系统(包括对异构数据,实现网络爬虫、实时采集器能方便将视频、文件、接口类的数据进行数据采集、数据抽取、数据交换、设定数据选取、过滤、去重、关联验证、异常值、脚本、智能归并、脱敏类型,数据规则类型,数据清洗转换,把已转换成信息或知识的数据,面向不同终端用户提供可视化、数据共享等)等相关功能是否正常。

(提供第三方权威机构的测试报告,其中,权威机构是指检测单位具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评测资质。

)★2、网络爬虫:提供账号登录、账号模拟、自动下载网页程序(根据既定的抓取目标,有选择的访问网页与相关的链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挖掘互联网数据等)、爬虫信息(循环翻页、集合热词、事件点击排行榜等)、防范套1封锁(具有通过微博、微信、新闻进行多服务器的分布式采集、可以设置采集周期,采集时间段,循环次数等进行定时循环采集、有效的防范IP被封等)、采集数据导出(能够对接各种主流存储结构的面向主题爬虫等)等相关功能是否正常。

安全技术交底基础梁支撑

安全技术交底基础梁支撑
撑要垂直,底端平整坚实,并用横顺拉杆和剪刀撑拉牢。
6、支撑结构底部必须加设连续的扫地杆。
7、支撑结构的立杆间距不得大于1.5米。
8、拆除支撑结构时,必须先检查支撑结构是否牢固,不稳处先进行加固,保证足够的稳定后再拆除。
9、拆除过程中扣件应慢松,预防梁体突然坍塌。
10、所搭设的支撑必须严格按照方案执行,不可私自改动。
交底内容必须严格转达到每个职工。
交底人
接受人
签字
项目负责人
执行情况
安全员日期年月日
交底一式三份,交底人、安全员、接受班组各一份
表C5-5安全技术交底
施工单位:邯郸市邯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编号:
工程名称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病房医技综合楼扩建项目
施工部位或层次
基础梁
施工内容及交底项目
基础梁支撑系统
交底日期
年月日
1、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系好下额带,高处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
2、施工作业人员严禁酒后上岗,疲劳作业、带病作业。
3、施工人员必须遵守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做到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人伤害。

建筑工程支撑系统安全技术规程

建筑工程支撑系统安全技术规程

建筑工程支撑系统安全技术规程
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为了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措施。

以下为一般建筑工程支撑系统安全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1. 施工方案和设计: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设计,包括施工流程、支撑结构、材料选择等,确保支撑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材料选择和检验:选择符合标准的支撑材料,并进行必要的检验,确保其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3. 设备选用和检查: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测试,确保其安全性能和正常运行。

4.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根据施工方案,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包括人员安保措施、防护措施等,防止人员和设备遭受损害。

5. 施工现场管理:建立严格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包括巡视和检查制度、交底和考核制度等,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6. 应急措施: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措施和应急人员的职责,以应对突发事件。

7. 安全教育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技能,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使用支撑系统,避免事故发生。

8. 检测和验收:在施工完成后,对支撑系统进行必要检测和验收,确保其符合安全要求。

以上是一般建筑工程支撑系统安全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具体规定还需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制定。

同时,建筑施工单位还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执行,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建筑工程支撑系统安全技术规程范文(二篇)

建筑工程支撑系统安全技术规程范文(二篇)

建筑工程支撑系统安全技术规程范文建筑工程的支撑系统是确保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稳定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障支撑系统的安全性,制定相应的技术规程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针对建筑工程支撑系统的安全技术规程进行详细探讨。

1. 一般概述建筑工程支撑系统是通过各种结构和设备来支撑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起到稳定和安全的作用。

支撑系统通常由锚杆、支撑架、支撑梁等多个组成部分构成,各个部分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必须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定。

2. 设计要求支撑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以下要求:2.1 强度要求:支撑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预设的最大荷载要求,确保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会发生失稳或崩塌的情况。

2.2 稳定性要求:支撑系统的设计必须具备足够的稳定性,能够抵抗外力的作用,不会出现倾斜或倒塌的情况。

2.3 安全系数要求:支撑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到荷载的不确定性因素,按照相应的安全系数进行设计,以确保在不良条件下也能保持稳定和安全。

2.4 材料要求:支撑系统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具备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破损或松动的情况。

3. 施工要求支撑系统的施工必须按照以下要求进行:3.1 施工质量要求:支撑系统的施工必须保证质量合格,各个构件的安装和连接必须牢固可靠,不会出现松动或脱落的情况。

3.2 施工过程要求:支撑系统的施工必须按照规定的施工工艺和流程进行,严禁采用违规操作和非法手段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建筑物和人员安全产生危害。

3.3 施工监督要求:支撑系统的施工必须进行监督和检验,确保施工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的安全标准,以达到施工质量和安全的要求。

4. 使用与维护要求支撑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必须遵守以下要求:4.1 安全使用要求:在使用支撑系统进行建筑物施工或其他相关工作时,必须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进行,严禁超负荷或非正常使用支撑系统,以免造成安全事故。

4.2 定期维护要求:支撑系统必须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修复或更换受损部件,确保支撑系统的完好和稳定性。

基础支撑平台技术要求

基础支撑平台技术要求

基础支撑平台技术要求2010年11月10日一、基础支撑平台总体要求基础支撑平台是东胜区数字化教育平台建设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数据中心平台三大部分。

实现对教育管理支撑系统、教育教学支撑系统、教师能力提高支撑系统整合应用的有效支撑,实现各个系统的统一管理,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效率,保障平台运行并降低维护成本。

1、系统设计应采用国际技术标准和规范,如Portlets、Web Service、面向服务架构(SOA)、WSRP、XML等;软件设计开发标准遵循国际标准(ISO/IEC 11801-1995)信息技术互联国际标准以及与其等同的国家标准及《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等教育部标准。

2、应用开发技术:平台软件需采用J2EE体系架构开发,采用B/S结构,保证跨平台部署及安全稳定运行。

3、服务器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操作系统都采用Unix 或LINUX类操作系统,保障操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4、数据库平台:采用企业级大型数据库Oracle,满足海量数据存储及并发。

5、易管理和易操作性:系统界面设计要简捷大方,操作简便,并自带使用帮助和常见问题说明;根据用户的不同合理设置功能模块与数据查询权限。

6、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在保证满足应用系统业务管理要求的同时,要体现出系统的先进性。

在系统设计中要将先进技术与成熟技术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系统应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7、权限管理和验证:支持系统管理员根据需要灵活的分配和管理用户的使用权限,保证系统和内容的安全;密码管理:支持基于用户和角色的密码管理,为用户密码设置策略。

8、可集成性及可扩展性:系统必须具备集成其他外部应用系统的能力和良好的系统扩充性。

软件系统采用基于组件的功能模块设计方式,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二、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技术要求统一门户信息门户平台基于Portal安全门户框架系统建设,应基于J2EE 技术构建,实现SSL加密、XML解析器等J2EE核心技术。

基础支撑平台-需求规格说明书

基础支撑平台-需求规格说明书

基础支撑平台需求规格说明书保密申明:秘密级基础支撑平台需求规格说明书版本:V1.2变更记录目录第1章. 文档概述 (5)1.1 文档目的 (5)1.2 项目背景 (5)第2章. 需求概述 (5)2.1 建设目标 (5)2.2 用户分析 (6)2.3 约束条件 (7)2.3.1 设计原则 (7)2.3.2 设计约束 (7)第3章. 整体架构 (8)3.1 总体架构 (8)3.2 技术架构 (15)3.2.1 技术架构 (15)3.2.2 数据运行架构 (17)3.3 基础支撑平台架构 (18)第4章. 功能需求 (19)4.1 功能概述和列表 (19)4.2 功能描述 (19)4.2.1 流程服务 (19)4.2.2 报表服务 (28)4.2.3 消息服务 (32)4.2.4 检索服务 (36)4.2.5 大数据分析服务 (46)第5章. 非功能性需求 (47)第6章. 应用集成需求 (48)6.1 集成需求说明 (48)6.2 接口需求 (48)6.3 单点认证接口 (49)6.4 人员数据接口 (49)6.4.1 组织数据接口 (49)6.4.2 消息发送日志监控接口 (49)6.5 接口设计原则 (50)6.5.1 基本原则 (50)6.5.2 数据交换格式标准 (50)6.5.3 文档交换格式标准 (50)第7章. 系统部署环境 (51)7.1 硬件环境 (51)7.2 软件环境 (52)7.3 网络环境 (52)第8章. 验收标准 (53)8.1 软件功能验收标准 (53)8.2 初始数据验收标准 (53)8.3 软件质量验收标准 (53)8.3.1 标准定义 (53)8.3.2 软件错误的严重性等级 (53)8.3.3 错误与严重性级等级对应 (54)8.3.4 验收标准 (54)8.4 软件性能验收标准 (55)第1章. 文档概述1.1文档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阐述基础支撑平台的业务功能需求,以指导项目实施人员、开发人员及其它相关人员进行设计与开发,是概要设计说明书和详细设计说明书的编写依据。

支撑脚手架施工技术要求

支撑脚手架施工技术要求

支撑脚手架施工技术要求首先,脚手架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施工需求和场地条件进行合理选择。

要根据施工高度、施工环境、荷载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脚手架类型。

脚手架的选择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确保脚手架的质量和安全性。

其次,脚手架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工程方案和安全计划。

工程方案应包括脚手架的搭设方法、脚手架的支撑形式、脚手架的拆除方法等内容。

安全计划应包括脚手架的管理组织措施、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等内容。

工程方案和安全计划要经过专业人员审核,并及时向施工队伍进行培训和交底。

再次,在脚手架的搭设过程中,要保证搭设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首先要确保脚手架的基础牢固,地面应平整、坚实。

其次,搭设过程中要正确安装立杆、水平杆和斜杆,拼装连接件要固定可靠。

同时,对长杆端头应进行加固,确保端头的可靠性。

最后,要及时设置水平调整杆和斜撑杆,保证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

另外,脚手架的使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首先,要定期对脚手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确保脚手架的安全可靠。

其次,脚手架的搭设和使用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使用脚手架时,要正确使用安全带、安全网等防护措施,避免发生高空坠落事故。

此外,要注意防风措施和防倾覆措施,确保脚手架的整体稳定和安全。

最后,在脚手架拆除过程中,要采取安全可靠的方法。

首先要按照拆除顺序逐步撤除脚手架的立杆、水平杆和斜杆,确保拆除的平稳有序。

其次,拆除过程中要注意施工人员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最后,拆除后的脚手架材料要及时清理整理,以便下次使用。

综上所述,支撑脚手架施工技术要求主要包括脚手架的选择、工程方案和安全计划的制定、搭设过程中的稳固性和安全性、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拆除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等。

只有严格遵守这些技术要求,才能确保脚手架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支撑平台技术要求2010年11月10日
一、基础支撑平台总体要求
基础支撑平台是东胜区数字化教育平台建设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数据中心平台三大部分。

实现对教育管理支撑系统、教育教学支撑系统、教师能力提高支撑系统整合应用的有效支撑,实现各个系统的统一管理,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效率,保障平台运行并降低维护成本。

1、系统设计应采用国际技术标准和规范,如Portlets、Web Service、面向服务架构(SOA)、WSRP、XML等;软件设计开发标准遵循国际标准(ISO/IEC11801-1995)信息技术互联国际标准以及与其等同的国家标准及《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等教育部标准。

2、应用开发技术:平台软件需采用J2EE体系架构开发,采用B/S结构,保证跨平台部署及安全稳定运行。

3、服务器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操作系统都采用Unix 或LINUX类操作系统,保障操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4、数据库平台:采用企业级大型数据库Oracle,满足海量数据存储及并发。

5、易管理和易操作性:系统界面设计要简捷大方,操作简便,并自带使用帮助和常见问题说明;根据用户的不同合理设置功能模块与数据查询权限。

6、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在保证满足应用系统业务管理要求的同时,要体
现出系统的先进性。

在系统设计中要将先进技术与成熟技术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系统应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7、权限管理和验证:支持系统管理员根据需要灵活的分配和管理用户的使用权限,保证系统和内容的安全;密码管理:支持基于用户和角色的密码管理,为用户密码设置策略。

8、可集成性及可扩展性:系统必须具备集成其他外部应用系统的能力和良好的系统扩充性。

软件系统采用基于组件的功能模块设计方式,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
二、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技术要求
统一门户信息门户平台基于Portal安全门户框架系统建设,应基于J2EE技术构建,实现SSL加密、XML解析器等J2EE核心技术。

实现独立于系统平台的分布式应用,具有高度的可移植性及支持集群部署模式以实现大用户量并发。

支持模块化组装,可以修改或增加部署门户平台功能模块,无需修改基础架构。

1、门户系统应支持自动热部署模块、应用、风格等,支持拖拉式页面布局;支持CSS(Cascading Style Sheet 层叠式样式表)风格切换,门户系统应提供风格切换的功能,系统管理员可以切换不同的页面风格,而且切换风格时不需要重新设计页面的效果图;
2、门户系统应该支持AJAX技术,基于XML的异步JavaScript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
3、门户系统应该支持WSRP (Web services for Remote Portlets 定义
门户和portlet 容器服务之间标准化接口的Web 服务标准)技术和规范;
4、门户服务器应拥有以下的可扩展性:新的应用模块可以通过Portlet(基于java技术的web组件)的方式部署到门户系统上,然后通过将Portlet部署到页面上的方式,集成到门户系统上;添加新的应用模块不需要改动门户系统的其它模块;添加新的应用模块不需要改动门户的风格。

5、支持一列、两列或三列布局,提供30种以上页面模版;容易添加新的布局定义,而且一页之中可以同时支持多种多列布局;用所见即所得的布局管理器,添加、删除网站页面;
5、门户服务器应拥有以下的管理功能:门户服务器可以为管理员提供管理服务器的功能;门户服务器的管理功能可以提供严谨的权限管理功能;管理员应该可以设置进入管理界面的权限;管理员应该可以设置不同页面的访问权限;
6、建设门户平台还应为本次建设数字化教育平台主门户提供多项网站统计分析报告。

包括访问URL 统计,IP 分析,来源分析,日志分析,用户群分析,时间段分析,使用内容分析,网站栏目分析,活动行为摘要等多维度统计分析结果。

三、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技术要求
统一认证中心实现用户一次登录平台门户,即可使用系统中所提供的各项授权服务。

统一认证中心主要包括身份认证、单点登录、授权访问控制、统一审计管理等功能。

实现用户身份的统一认证,减轻用户在密码管理上的负担,促进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逐步建立多样化的认证方式,满足不同业务对不同安全级别的要求。

1、统一身份管理包含身份管理、身份信息同步、身份状态的转变,提供对学生入校到离校、教师职位变更、以及多重身份多重职务的等应用现状的身份转换的支持;同时对组织机构的拆分和合并提供良好的支持,为SSO提供一个方便的、集中的身份数据管理平台。

2、具有创建用户、用户组,查询、修改用户及用户组的详细信息,同时提供批量操作(导入、导出、迁移)工具,如采用用户数据EXCEL的导入导出,以满足学校大量用户维护的需求;支持学生、教师、管理者身份进行集成,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服务和单点登录功能。

3、具有对管理员的管理、用户类型管理、日志管理以及配置管理和修改密码等功能;日志功能完备。

用户登录应用系统后对系统资源的所有访问都记入日志,以便事后对用户操作进行审计,建立完善的事后追溯机制。

4、单点登录系统遵循相关标准。

如:自由联盟(Liberty Alliance,自由联盟简称LA)的ID-FF v1.2(Identity Federation Framework 身份认证联盟框架)规范;提供管理系统,可以统一管理所有单点登录应用系统;应支持跨域的单点登录功能;
5、支持多种多级登录认证机制,如用户名/密码、验证码等等;支持标准的SSL和HTTPS连接;支持现有的用户管理系统,包括文本、数据库等等;单点登录需要支持与多种应用系统快速集成,提供标准的集成接口与集成手册,至少包含以下版本集成开发接口:Java、Php、.Net等。

6、单点登录系统应支持以下的指标:SSO (Single Sign On 单点登录)服务器应该能够提供极高可用性;SSO服务器应该支持机群部署的功能;SSO 系统应能够支持超过10万用户以上的性能指标;单点登录和认证的时间应该能
在3秒钟内完成;
7、单点登录系统应拥有以下的可扩展性:管理员应该可以通过简单的配置来加入一个新的应用;SSO系统的框架应该支持新认证机制的扩展,如添加新的登录认证技术如动态口令认证方式等;SSO系统应该支持一对多的架构,即一个IDP和多个应用的部署架构;
8、SSO服务器应拥有以下的管理功能:SSO系统应该为管理员提供管理服务器的功能;管理员应该可以设置进入管理界面的权限。

四、统一数据中心平台技术要求
统一数据中心平台是实现区域性多级教育信息系统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

提供在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同的系统,不同的数据源、不同的运行环境之间进行高效的数据交换。

信息交换平台应遵循国际通用ESB (Enterprise Service Bus)技术,提供应用开发人员信息交换平台提供的适配器:使用JDBC连接到多种类型标准数据库,并提供可视化的管理配置界面,实现数据源之间数据交换。

1、本系统应为区域性教育机构建立一套基于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完整、权威、准确的行业知识数据仓库,对当前教育信息化业务系统整合及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决策分析价值和深远的意义,是建设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全面普及的基础。

2、提供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供学校现有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并能够支持异构数据共享交换。

本期需要进行数据集成的已有系统包括:教育管理支撑
系统、教育教学支撑系统、教师能力提高支撑系统等。

3、系统应实现数据平台、数据接口、数据通道、数据管理等四方面的统一。

统一的数据平台为各种数据的访问、交换、使用提供一个统一的支撑环境;统一的数据管理、统一的数据安全控制和异地集中备份,决定平台作为公共数据库平台的专业性。

4、数据“谁产生、谁维护”、统一管理,从管理上和技术上应保证公共数据库平台的权威性。

作为支撑平台,平台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也决定它的权威性。

5、对于数据中心初始数据及初始结构的建立,系统应提供用户自定义维护、用户自定义导入和Excel导入等多种方式来辅助用户实现数据仓库的建立,保障灵活性并提高系统初始化的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