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生《艺术史》导论

合集下载

一个北大人的成长足迹:未名湖是个海洋

一个北大人的成长足迹:未名湖是个海洋

一个北大人的成长足迹:未名湖是个海洋导语:一个北大人的成长足迹:未名湖是个海洋《未名湖是个海洋》2007年7月我开始看北大数院的招生简章,上面赫然写着“每年有数十位学子赴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深造”。

这是一句改变我一生的话,它让我知道美国除了哈佛和耶鲁之外还有两所学校,也让我知道“出国深造”是可以写在招生简章里的体面事情,它让我在高考之后稀里糊涂地找到了下一个人生目标。

一个月后哈尔滨一家报纸采访我,问我四年之后的打算。

“去麻省理工学院深造”,我装作一副了然于胸的样子脱口而出了那个我刚刚听说一个月的名字。

就这样我的北大生活开始了,带着出国深造的梦想。

来到数院之后我很快清楚了出国留学的要素和步骤,并且建立了一套简单的逻辑:学好数学分析等于拥有好的成绩等于去好学校。

所以我大学前两年的学术生活就是踏踏实实的学分析。

后来深感院里竞争激烈,光学好分析是不够的。

于是我又剑走偏锋,开始学看起来跟分析很相近而其他同学很少关注的概率论方向。

对出国的憧憬让我有了高三复习时的动力,一直埋头困干,现在回想起来这段有些愚蠢的经历除了可笑之外,毕竟帮助我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功底。

但是光学分析和概率是不足以打发时间的,于是我决定睁眼看看这个世界。

就这样未名湖成了一片海洋,让我在其中任意遨游。

每周听四到五场讲座:听于丹讲段子,听陈丹青骂人,听贾樟柯谈电影,听饶毅抒发智识理想;学各种各样课程:研究六方会谈背后的东亚博弈,思考休谟、康德、福柯的哲学思想;每周都去听数学报告,印象最深的有夏志宏、严加安、堵丁柱、Smale、王诗宬、陈木法、孔良等人的报告,他们告诉我数学里除了我每天专注的分析和概率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在图书馆乱翻书:最重要的罗素和弗洛姆的书,我的世界观中最核心的一部分来自他们;听胡涛老师的经济学原理和刘旭峰老师的数理经济,他们让我开始尊重一个学科;听朱青生老师的艺术史,他向我们讲解蒙娜丽莎的微笑和王羲之书法的精妙之处,并借助一部艺术史来阐释世界史;听马伯强老师的理论物理导论,物理学的精彩让我兴奋,这份兴奋最终决定了我未来五到十年的研究方向。

对话朱青生:从传统国画到当代艺术

对话朱青生:从传统国画到当代艺术

对话朱青生:从传统国画到当代艺术二月书坊主办《藏画导刊》2012/2 (总第62期)时间:2011年11月20日地点:北京大学燕南园64号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临时仓库人物:朱青生刘莐李作港马龙文字整合:刘莐刘德水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当代艺术,并不是完全传统的艺术形式,实际上它汇集了中西方几种不同的艺术渊源,又经过几次主动的和被动的重大变革,才发展成今天的模样。

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传统和现代有着不同的理解。

近代中国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对传统艺术的否定和在方式与内容上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如今回头看,是存在一些误区的。

在艺术史的研究中,虽然要肯定前人的贡献,但也要纠正认识上的误区,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传统,使当代艺术健康地发展。

此外,面对当代艺术缤纷繁乱的局面,也应当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接受这个发展的过程,保护其中尖端的艺术探索。

每一位艺术家,都为这个时代贡献出自己的作品,从而形成这个时代的文化。

本期开坛,带您走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当代艺术家、策展人朱青生,一同分享他对传统国画和当代艺术发展的见解。

——编者最好的艺术是不会“动人”的,它能让人产生一种距离感,让你感觉到因为这个作品在你面前,人的尊严与人的存在便感染上了一种高贵的气质和静默的伟大。

这种气质是西方艺术的精华。

卢浮宫艺术最根本的就是突出了这一点。

而中国在引进西方艺术的时候,却没有把这种精神引进来,造成了艺术内在的缺失。

刘莐(以下简称“刘”):您在北大开设“艺术史”这门课,讲授当代艺术,又主持编写《当代艺术年鉴》,以前还曾在国家画院做传统艺术的研究,治学领域极宽,那么,以您的视角,站在今天的角度,您认为我们应该怎么看中国画?朱青生(以下简称“朱”):我对传统国画做过研究,以前在国家画院连续讲了七八年的课。

现在打算把我的讲课整理成一本书,实际上就是讲清“国画”这个概念,也就是要讲清“国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我是这样考虑的。

为什么我们现在总是提“国画”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基于对中国画的不自信。

朱清生国家画院书法讲座

朱清生国家画院书法讲座

朱清生简介: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汉语言研究所所所长。

内容一:讲的内容是有一个渊缘的,我被邀请去参与AAC雅昌艺术评奖,其中就是负责评论书法,为什么让我一个做当代艺术的去评论书法,实际上,我觉得书法艺术可以作为两样东西。

一、要把书法作为中国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今天世界文化范之内建立一种新的艺术格局,其实今天今天说的艺术,是从西方传播过来的,今天的艺术学院的系统实际是西方的艺术系统,我们今天用艺术的言论和方式来处理艺术问题的时候,我是在用中国的语言在说外国的话,关于艺术的观念、关于艺术的态度、评价以及收藏的方式,这个系统都是西方的。

这个系统统治中国有100多年,我们很相像把它搬过来,因为有一个基础被抽取了,也就是说书法也好、国画也好,都是在艺术学院来推进,艺术学院系统就是西方的系统,艺术史这个概念是西方的概念,中国没有艺术史概念。

如果要把作品作为一个史料,这个作品必须和现实现象、当下空间、时间发生关系,它才能成为一个史料,而这个方法是希腊的方式,当下即是艺术人对世界的一个方式,就是人认识世界中间的媒介,这个媒介反应世界的现象,因此,它才具有史料性,再上说有一个图像,里面的意义、意思看到的不是图像,应该看到的是它后面的意思。

就像图形学说的“看到图就要想后面的东西”这个想法是希伯来系统文化的泰斗,也就是说图画不能是真实的东西,而是代表那个东西图像象征符号,这个系统后来在中世纪基督教中西方发展。

发展以后就形成了一个方法。

这两个方法后来就结合了。

结合的时间就是达芬奇、拉斐尔生活的时代叫文艺复兴时代,后来再通过几次的发展,到19世纪,传入中国,吧中国的方法覆盖掉,覆盖的时候,并不是西方要强求吧文化输入中国,而是知识分子自己的放弃,放弃的目的是为了要救亡图存,是为了自己的国家成为一个强国,就要学习强国的艺术使自己的国家变强。

所以这就是主动的放弃过程。

等到在座的各位来沈鹏书法班来学习书法时,其实你们是没有根本的社会基础的,文化基础也没有了,因为我们所拥有的是西方的文化基础。

现代艺术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革命》(主讲人:朱青生 6月17日)

现代艺术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革命》(主讲人:朱青生 6月17日)

现代艺术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革命》(主讲人:朱青生6月17日)为配合《从莫奈到毕加索——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精品展》,使观众全面了解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艺术流派,以及艺术家们的经典作品,世界艺术馆教育部特邀知名专家进行6场讲座活动。

人文·探索频道将对每一场讲座进行图文直播。

6月17日14:00-16:00,北京大学艺术系朱青生教授举行主题为“现代艺术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革命——从印象派到后印象派:从表现主义到立体主义”的讲座。

>>>图文直播版主讲人:朱青生教授现场主持人:今天我们邀请到的专家是北京大学的朱青生老师,我们原计划250个讲座名额,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就预约满了。

朱老师跟我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有很长的渊源,朱老师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参加了整个筹备过程。

朱老师对世界艺术馆非常的了解,也做了很多的事情。

今天我们再一次把朱老师请到现场为大家献出一场非常精彩的演讲。

现在我们有请朱老师为我们进行讲座。

古典绘画朱青生:这个是古典的绘画,这在我们的展览中看不到。

我们的展览从反对这样的作品出发,然后就开始印象派,然后就开始了后印象派,然后再到立体派,这次的展览最主要的就是从印象派到立体派的转折。

这个转折在艺术史上很重要,是现代艺术发生最早的两个重大的转折点,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第一次革命和第二次革命。

这两次革命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呢?我们可能听过一些故事,就能够了解到发生了什么事情。

过去的艺术家画出来的画可能不是这样画,就是柯罗最典型的代表作。

谁都说他画得好,但是后来发生一件事,就是一个大画家叫梵·高,他画出来的画没人觉得好,使他后来遭遇了很多悲惨的事。

他的弟弟买了他一张画,除了弟弟之外,整个艺术界,整个世界都不理解他。

这一定是有一个很重要的转折在里面,而这个转折就体现在我们这次的展览中间。

但是呢,这次的展览,因为时间过去了很久,对于梵·高的画大家不仅看得懂,而且看起来很好,尤其是人看梵·高画觉得更好,是因为它里面有写意的成分在里面,可以把自己的心绪用笔法用颜色贯注到画面里去,当然我们有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所以梵·高的画在东方受到更多的欢迎。

阅读材料 朱青生“印象派在艺术变革中的作用与意义”讲座综述

阅读材料 朱青生“印象派在艺术变革中的作用与意义”讲座综述

可能性:艺术发展的奥秘——朱青生“印象派在艺术变革中的作用与意义”讲座综述来源:作者:点击量:677 时间:2010-12-24 8:49:472010年12月20日周三晚21:00,中央美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迎来了“卢展”系列讲座的第四讲,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先生作“印象派在艺术变革中的作用与意义”的阐释。

尽管这个主题与“卢展”和文艺复兴距离比较远,但是,朱青生教授从现代主义艺术尤其是处于过渡期的印象派的角度回看文艺复兴艺术,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艺术史的特别的视角。

在对印象派(包括后印象派)在艺术变革中的作用与意义的讲座开始之前,朱青生教授首先指出了自己在认识印象派方面所持的艺术史观。

他既不赞成用以诺曼•布列逊为代表的新艺术史中的符号学艺术史研究来看待印象派,也不支持当下流行的以T•J•克拉克和托马斯•克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对印象派的阐释方法。

前者强调艺术品的文化意义的阐释,后者强调艺术品的社会意义的解读。

与此相反,朱青生教授认为绘画是知识、经验的结果,是对意义的拒绝。

因为意义是意识的结果,是知识、思想的结果,而不是面对一幅作品时的直观感受。

面对一幅作品,首要的是审美判断力,是第一感觉。

朱青生教授认为,对印象派在艺术变革中的作用与意义的认识,依然应该遵循形式主义的艺术史分析方法。

因为,从艺术史的角度看,印象派主要是在绘画形式而不是观念上充当了古典艺术向现代艺术的一个过渡阶段。

朱青生教授强调,印象派对艺术史的独特贡献正是在这一点,对印象派的认识,这是原点。

他比较反对将印象派看作是布列逊式的符号化解读。

在朱青生教授看来,符号学的艺术史阐释缺乏历史的逻辑与深度,而更像是一种个人性的情绪化解释,就像是人对于自己脸上长出的青春痘作社会解读而不作病理分析一样滑稽可笑。

同样,他认为,对印象派作克拉克式的社会学解读则有歪曲艺术史、淡化艺术史的嫌疑。

在他看来,T•J•克拉克和托马斯•克劳的社会学解读固然使人耳目一新,然而,这样的社会学阐释很容易使艺术自身的自律发展受到削弱,而使艺术成为社会发展、时代变化的风向标或图像证据,艺术的发展因而被削弱为是社会变化的症候而不是它自身变革的结果。

艺术作品分类问题

艺术作品分类问题

门朱青生艺术作品分类问题U HUNDRED SCHOOLS IN ARTS24文章编号:丨〇〇3-9104( 2021) 01 -0024-06艺术作品分类问题朱青生(北京大学,北京100871)摘要:对艺术作品的研究,是艺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何界定作品,进而对作品如何进行分类,这不仅涉及对于艺术本身的认识问题,也涉及应用何种方法来进行认识的问题。

论文试图从这两个方面切入来讨论艺术作品的分类问题,由此引向在新媒体、数据库时代之中,也即在当代艺术的条件下如何界定艺术作品,并建造知识图谱的一些难题的相关分析。

作品的分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以具有客观结构的实体为依据,而是以人作为主体对艺术现象(主要针对作品)的持续评价和概括的过程。

艺术作品分类问题的第一种模式,是将理念作为维度,注重对艺术是什么的“类别性”解释(是这个就不是那个);第二种是将方法作为维度,在方法维度上讨论艺术的分类,这与作品的功能和作品的意义有关联;第三种是将结果作为维度,比较侧重于就作品本身进行分类,以作品的某一个方面的客观的特性来决定区分。

其实艺术作品的分类方法根本没有逻辑可循,分类方法引入的是一种根据教据的类别事实进行分类的通行用法,是一种从术语入手的自底向上的办法,如现代数据所谓“第四范式”的数据导向(而非假设/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

术语的存在在于它本身就是数据,术语可以算是类别,而具体的作品则是属于这个类别的一个实例。

分类主要是尽可能搜集所有这些术语,并在这些数据之间建立知识图谱。

这个图谱只是艺术作品存在的事实的图谱,它们之间并不一定具有逻辑上的根据,所以艺术作品的分类问题是否可以作为学术课题,本身就是个问题。

关键词:艺术史;艺术;艺术作品;分类;艺术学科;知识图谱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任何作品的功能、意义、形态(质料形式)和风格(呈现形式)以及其中的要素的分配,都跟作品的类别有关,不同的类别之间不一定都能分享和共用同样的原理,甚至有时各自遵循的原则还互相矛盾、冲突,互为排斥。

《艺术概论课程》教案

《艺术概论课程》教案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课程教案课程名称:艺术史(中世纪部分)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Art(3)任课教师:朱青生(答疑信箱yishushi@)开课学期:2002年春季学期周学时3 总学时51学分2 第一周——第十七周时间:周一9-11节 19:00-21:30地点:理教117教学方式:讲座考试方式:论文练习、翻译练习和期末测验教材:H.W. Janson: 艺术史(中世纪部分)(中译教材本,同时备有电子版本供同学网上阅查)History of Art 5th Edite(英文原本可订购北京大学代用教材本,并拟以电子版本方式引用相关段落供同学网上阅查。

)参考书:已在图书馆教学参考书阅览室(新馆三楼)设专门书架,备有中、英、德、法、日等艺术史参考书籍150种供同学课下阅读。

网址: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朱青生名下内容简介:艺术史是一门人文科学的基础课程。

在北大开设此课又兼顾到美育的需要。

所以这门课拟以通史的顺序和相对集中的课题,展开艺术史的理论和知识的陈述。

这门课一共开设八年为一个完整的段落。

每次(一学期时段)讲授一个艺术史时段并侧重论证艺术史中的某一个问题。

为了顾及选修学生的切入水平,每学期讲入正题前用二次课程讲解1、本学期内容在艺术通史中的份量、位置和特别意义;2、艺术史的观念和方法。

在结束前用一次课程讲解此段的渊源和影响及其意义。

同时,给学生准备了一部艺术通史教材,要求选课学生在一学期修课期间自己阅读完成艺术通史知识并用考试检查自我阅读部分(20%)和一般性艺术史研究的学期论文写作方法(20%);又给学生准备一部本学期专用中文教材,与讲授部份配合,并作为期末考试的主要根据(60%)。

中世纪部分主要讲授欧洲和西南亚地区5一14世纪的绘画、雕刻、建筑和工艺等,旨在论证艺术作为一种理想和信仰的变现方式与方法。

同时论证被压抑和扭曲的肉身和自然在这种艺术主导方式之下的呈现。

既然艺术没有历史,那么当前艺术如此状态,应该有其根源。

材料、方法与艺术史哲学刍议

材料、方法与艺术史哲学刍议
主要问题, 材料 占有的 多少或 稀缺与否 也已不 再是决 定研究 成果价值高低的 关键 因素 ( 事实
上为数不少的优秀艺术 史著作并不是以材料 的
全 部 存在 的理 由就 在于分离 艺术 对象和 实在 的距离。 这个距离并不表示艺 术的某种否定性
的无能或 缺陷 : 它是其价值 由艺术所 固有的各
献的选择、 认识、 分析 和组织 , 既是一种研究方 法的实施 , 更是一种史学观念的展现, 因为, 史
存历史 ( 纯客观的鉴定、 别和考证材料) 天 甄 和
马行空地 发挥材料之 间寻求一种平衡, 换句话
Ekn) 1 is 对理 论抱有深刻的不信任, 在一篇题为 《 没有理论 的艺术史》 ( 8 年) 1 8 的文章 中, 9 他 明确提出: 各种理论对于我们 理解实践并不是
到如 此 “ 术史” 学生会产生这样 的印象 : 艺 , 艺
术史不过 就是依据 国家 ( 地区 ) 时代、媒材、 、 门类、 风格 、 流派, 等等 , ' I 分l J q ̄ 类地 记录艺术 家 和艺术作品 , 间或 加上一些审美价 值判断,
结构 。 ③对 于如何 把握书 写的历史与真实历 ”
较容易看到和获取 , 至少在专业 领域 是如此 。
罗塞 ( r s r s e 对此类问题也有相一致 E nt G o s ) 的看法 :“ 一堆石头, 不成其 为建 筑, 除非 有些
石头已经依 照一定 的建筑秩 序排列起来”⑩,
尔 ( e r i e) G o g S mm 1 的历史哲学观值得我们格 外重视 , 认为,“ 他 历史” 与其原始材 料之 间的 关 系应 占据 某种中间水平的位置 , 它位于下 列 两 种关 系之间的某个地 方, 一端 是因果 关系与

从艺术创作的“三个作者”看传统语

从艺术创作的“三个作者”看传统语

探索研究注释:① 朱青生:《中国当代艺术导论十三种》,商务印书馆,2020,第7页。

②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朱和平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第3页。

作者简介:刘婧禹(1995—),女,汉族,湖南涟源人,硕士,研究方向:造型艺术。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都与过去产生截然不同的改变,朱青生在《中国当代艺术导论十三种》一书中提出了艺术创作有前作者、作者和后作者三个作者的概念,研究旨在借助这一概念剖析传统创作语言的当代性转变。

[关键词]前作者;作者;后作者;传统语言;当代性[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32-0033-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刘婧禹.从艺术创作的“三个作者”看传统语言的当代性转变[J].天工,2022(32):33-35.刘婧禹 德国马尔堡大学《中国当代艺术导论十三种》一书中讲道:“艺术创作有三个作者:前作者、作者和后作者。

‘作者’指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的直接创作人。

‘前作者’是指构成作者创作内在动机的精神存在,它在艺术史上有时呈现为传统,有时呈现为一种社会心态,一般被作者表述为‘做自己的东西’那个潜在的意志。

‘后作者’是指相当于‘赞助人’的力量,在艺术史不同的时段,后作者有时体现为政治势力(如斐迪南时代的西班牙),有时体现为经济利益(如美第奇时代的佛罗伦萨)。

”①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免不了会先有一种意识、动机与想法和在创作背后对作品进行收藏、批评与传播的“观众”的力量,而在越来越多元和开放的当代艺术中,艺术创作中传统的绘画语言也在各种问题和挑战中逐步地向当代化进行转变。

一、从前作者看当代性转变——从政治目的到个人意识艺术创作的“前作者”可以理解为创作者内在的动机和意志,是在艺术创作中使创作思路变得清晰的尤其重要的一步,而潜在的意志和目的一般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最早是出于一种政治目的,从人物画开始的,是为“成教化,助人伦”,为统治阶级服务。

艺术史概论美术课程教案

艺术史概论美术课程教案

艺术史概论美术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艺术史概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发展阶段;2. 探索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艺术作品;3.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课:艺术史概论简介1.1 艺术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艺术史的定义和范畴- 艺术史的研究对象: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背景、发展脉络等1.2 艺术史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 艺术品鉴赏- 口述传统和民间艺术第二课:古代艺术史2.1 艺术史的起源和发展- 早期艺术:洞穴壁画和岩画- 古埃及艺术- 古希腊和罗马艺术2.2 中国古代艺术- 中国绘画史- 中国雕塑史- 中国陶瓷史第三课:中世纪艺术史3.1 基督教艺术- 拜占庭艺术- 罗曼式和哥特式艺术3.2 伊斯兰艺术- 伊斯兰建筑艺术- 伊斯兰艺术中的几何图案和装饰第四课: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4.1 文艺复兴的背景和意义- 意大利文艺复兴- 北欧文艺复兴4.2 文艺复兴绘画和雕塑- 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的艺术成就第五课:近现代艺术史5.1 印象派和后印象派- 马奈、梵高等艺术家的作品5.2 表现主义和立体派- 蒙克、毕加索的艺术作品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艺术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发展阶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艺术史的整体认知。

2. 图片展示:结合教学内容,展示相关艺术作品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艺术作品。

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题目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艺术作品欣赏:引导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博物馆或艺术展览,亲自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并写下个人的观后感。

教学评估:1. 完成课后作业:针对每个课时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

2. 小组展示:学生分组展示自选艺术作品,并解读其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评价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3. 期末考试:以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考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艺术作品的图片、文字说明等。

大学艺术史讲解教案范文

大学艺术史讲解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艺术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流派和艺术家的认识与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素养。

教学重点:1. 艺术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

2. 不同艺术流派和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及特点。

教学难点:1. 对艺术史中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流派的理解。

2. 对不同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审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播放一段经典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艺术?艺术史又是如何形成的?二、艺术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1. 介绍艺术史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概述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艺术流派和代表人物。

3. 分析艺术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不同艺术流派和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及特点1. 古代艺术:介绍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东方等地区的艺术特点,以雕塑、绘画、建筑为例。

2. 中世纪艺术:介绍基督教艺术、拜占庭艺术、伊斯兰艺术等,以壁画、镶嵌画为例。

3. 文艺复兴艺术: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尼德兰文艺复兴、法国文艺复兴等,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例。

4. 巴洛克艺术:介绍巴洛克艺术的特点和代表人物,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例。

5. 浪漫主义艺术:介绍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和代表人物,以绘画、雕塑为例。

6. 现代艺术:介绍现代艺术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例。

四、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审美1. 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技法等方面分析艺术作品。

2. 讨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3.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艺术史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某一艺术流派或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艺术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

2. 在鉴赏和审美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审美观念和艺术素养。

3.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1. 教科书:《艺术史》2. 教学课件3. 网络资源:艺术史相关网站、视频、图片等。

朱青生《艺术史》18世纪

朱青生《艺术史》18世纪

1 8 世纪100 : 00 : 14 , 000 - - > 00 : 00 : 21 , 000 艺术史使天下人爱人所爱,好人所好,敬人所敬我们沿着西方艺术史的逻辑进入18 世纪就进入了洛可可这个名字给我们带来的气氛、感觉伴随着此时流传至今的遗存总不免让人生出华丽、温婉的感慨然而,如果我们从反省艺术史的角度出发则把18 世纪看成了一次自我出走的变动即通称的18 世纪被看成了东西方的第一次交流、碰撞这是即将发生的伟大革命就是1789 年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关键时刻从中国的眼光看去我们往往会把西方艺术史逻辑中的这一段看作主动误取从而创造全新的社会和人性解放的“花样年华”!这种东西方的第一次交流、碰撞在艺术史上是真实的在历史上却是虚幻的因为此时东方和西方还处于遥遥相望尚未相遇的状态仅有的一点彼此的信息伴随着海船历经惊涛骇浪运来的丝绸、茶叶、瓷器只不过给遥望平添了想象的余地和传说的空间。

17 世纪迅速崛起的资本主义在鼓励之下此时已在欧洲蓬勃发展在现实精神和开拓野心的推动下人们无论出于理想还是基于利益都会愿意远离故乡,到海外到真正的外海之外去寻求财富和梦想一种潮流形成之后尽管并非所有参与到潮流中间的浪花和杂质都具有与这种潮流相同的性质它里边是泥沙俱下但却不免被这股潮流裹挟上下颠簸、一泻如飞也把岸边不动的家国带得心旌动摇。

于是,17 世纪末、18 世纪初不断有西方的传教士来华的消息尤其是十六世纪成立的耶稣会更是把传播本身看作了传教和献身这些既有理想、又有实现理想的意志和能力的人就是西方向东方渗透、探索、侵略和征服的先驱。

他们当时上入宫廷,下进市井记录下自己所了解的中国。

尽管只是只言片语还多属街头巷尾的传言并且将之夸张但是带回了西方的祖国就连缀成了一片蔚丽的对中国的想象这种想象被茶叶上泛浮略带苦味的泡沫所浸淫被丝绸上闪烁着微光的华丽所振奋也被瓷器碰撞的叮咚声所带来的沉闷的声响带入梦中,又从梦中唤醒因为瓷器成了晚餐和早茶最美丽珍贵的承托。

书法这条道路怎么走

书法这条道路怎么走

书法这条道路怎么走作者:暂无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7年第8期文/ 朱青生今天的时代已经是我们在世界上要来讨论艺术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在讨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艺术和艺术史都应该是一个复数,而不应是一个单数。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用西方的、以希腊为根基的概念说,意思是它是一个模仿,因为它和另外一样东西发生关系,它一部分在发展、一部分在变化。

如果我们理解了西方的艺术,就知道西方必然有艺术史,因为当艺术品可以反映一个现象和形状或者是形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它作为史料和现实的一个记录,这就是我们探讨的它的影响。

这个影响对中国最为深刻,因为我们目前的大学考试还是采取西方的传统方法来考学生,所以我们的艺术学院考素描、考色彩。

有意思的是,这个标准在西方是不用的,这就是我们遇到的双重的有意思的处境。

所谓在西方不用的意思是,到了罗杰·弗莱这个时候他们认为,如果用模仿的方法他们就无法解释像塞尚、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何为?因此就必须要制造出一个新的理论来解释它,如果这个形式和形状不存在,那么他的意义,还是在一个形式内部,并不是形式化出来的对象,而这个变化就是他们要提出这个理论的理由。

为什么这个问题解释书法不合适呢?因为书法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模仿过的对象,也不需要在突破对象后、无从解释的时候,再找到一个解释的理论,它不需要一个解决的方案,那么它必然有另外一种方案,而这个方案就成为我们今天要向世界来表明的一条道路。

艺术曾经有过的事情,我们不能解读、不能假设,因此我们就在艺术中有了一个新任务。

我们要问,如果不是按照西方的方法来做,我们不需要走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的话,今天已经是个引领世界的时候。

中国的书法在本质上其实并不仅仅是书法,它只不过是在书法的道路上,使得人类的艺术发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也就是在书法中它完成一件事,这件事并不仅仅发生在书法中,因为人类的文明中本来就有。

冯华年朱青生分阶:给孩子的世界艺术地图

冯华年朱青生分阶:给孩子的世界艺术地图

冯华年朱青生分阶:给孩子的世界艺术地图展开全文《中国美术报》第146期美育·艺教每一颗伟大的心灵都是从关心人类的文明开始,每一个伟大的胸怀都是从展望世界发端。

儿童分阶世界艺术地图,就是让孩子站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和人类理想的台阶上,打开视野,将美丽光辉的世界名作串成历史,收入心中。

引导儿童认识人类文明史,根据不同年龄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积累分级、分段,来进行艺术史教育,是儿童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素质教育(培养感受力、想象力与创造力)、技能训练(培养动手能力和艺术制作技能)和图像技能基础课程(利用新媒体不断发展而出现新技术、新观念、新方法、新工具、新软件来进行图像的理解、分析、使用的基本技能)三种教育互相配合,共同完善并推进儿童“艺术教育”的整体目标。

艺术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呈现,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的生长和世界文化演变的完整进程,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对于儿童来说,到底应该怎样对这个整体进行理解,面对千仞高墙得其门径而入,如何一步一步地扩展与深化,这正是我们今天做儿童世界艺术地图的初衷。

这个“地图”是一个文化版图,是同时性的人类不同文化的呈现,把同一个时代的世界文化,整体地铺陈开来,就像是一个旋转的地球仪,鼓励孩子自己反复拨弄把玩,从而对其亮点——艺术杰作形成惊喜、深刻而清晰的印象。

另一方面,每一个地方的文化艺术又是历时性的,若干时段,各个地区的版图和时段叠加交织,流变不断。

儿童世界艺术地图就是要把整个地球仪设计出许多文化层,帮助儿童把每一个文化层层揭开,考镜源流,直达精采。

面对胜利女神,孩子们会初见人的手工在大理石上留下的律动与温雅《世界艺术地图》原来是一位英国的艺术史家John Onians主编的一部巨著,集合全世界30多位学者共同参与做成。

这部著作把世界的艺术按照地区进行整体呈示,依据历史地图的办法,每个时代出一组地图,逐层分部展开,一些艺术活动丰富而复杂的地区的某一时段,作为地点细节再加以局部放大。

从历史文化角度审视西方现代艺术与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异同!

从历史文化角度审视西方现代艺术与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异同!

∙一、现代艺术的瓦解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腊、西亚)的西方艺术到19世纪后期,出现了转变的苗头,这个苗头进入20世纪后,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这就是西方的现代艺术。

二、现代艺术的性质有学者把西方美术的历史概括为三个阶段,即:前现代一现代…后现代。

这个分期法中,一切艺术都是围绕着“现代”来确定其时段的,“现代”成了划分历史的坐标,这个分期法狠简单,也容易记,我们不妨惜来一用。

三、后现代艺术的出现反对现代艺术的力量是在1960年代未出现的。

四、后现代艺术的价值观198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中心,后现代艺术已经风起云涌,成为新的世界性的艺术潮流。

[原文]一、现代艺术的瓦解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腊、西亚)的西方艺术到19世纪后期,出现了转变的苗头,这个苗头进入20世纪后,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这就是西方的现代艺术。

可以把西方现代艺术看成是一座大厦。

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风格组合而成,建造这所大厦的原理,是科学和理性。

这是西方数百年来的思想文化核心,也是我们这里比较缺乏的东西,西方人凭借这些在技术和社会管理方面取得飞速进步;但也带来局限,是抑制生命的部分活力,比如男女相悦离不开自然的吸引力,如果只从职位、收入、门第角度考虑和计算,理性态度是有了,但感情会受影响。

所以,在涉及人类情感和性灵的地方,不能只听科学的。

09-06-13 | 添加评论∙0asdasd14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

抽象一词原义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与对本质因素的抽取。

一部分原始艺术品和大部分工艺美术作品以及书法、建筑等艺术样式,就其形象与自然对象的偏离特征来说应属抽象艺术。

但作为自觉的艺术思潮的抽象艺术则在20世纪兴起于欧美。

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塔希主义等均受此影响。

现代抽象艺术大致可分两种:①对自然对象外观加以减约、提炼或重组;②完全舍弃自然对象,以纯粹形式构成出现,称纯抽象。

访谈朱青生谈现代艺术

访谈朱青生谈现代艺术

访谈朱青生谈现代艺术(一)主持人:追求进步,学术倾听,世纪大讲堂问候您。

在中国,凡是成年人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现在马上有一件骇人听闻的故事就要传播出去,这就是北大的艺术系有一位教授叫朱青生,他要把桂林的一座山染成红色。

人家愚公移山是为了子孙万代进城打工方便,出门也很方便。

那么朱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个山染成红色呢?不知道。

据他说这是现代艺术,今天我就把他请到现场,请他给咱们讲一讲什么叫现代艺术。

好,有请朱老师上场。

请坐。

大家肯定不是欢迎我的开场白,而是欢迎您到场。

您这个想法非常有创意,怎么想到要把山染成红色呢?朱青生:我想,刚才大家还是欢迎你的开场白,因为我这个漆山的计划只是一个设想,要想让它实现的话,大概别人不一定都欢迎,就像现代艺术一样,因为现代艺术虽然它是一门艺术,但是它不一定像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具有美感,甚至不一定像人们所理解的一样会给人带来愉快的感觉,所以我们说这个漆山的计划只不过是现代艺术的一个实验。

我想现代艺术的实验在中国已经很多,但是它还不够,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大家还没有充分的意识到,在现代社会或者现代化的过程中间,只有一种艺术可以配合这样的时代和这样的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艺术的话,我们称它为现代艺术,实际上它比艺术所涵盖的范围要宽范一些。

主持人:朱教授刚才说的这个漆山,那个漆是油漆的漆。

他把他马上要做的事情,简称为漆山,把那个山漆起来,漆成什么色不知道。

朱青生:红色。

主持人:其实我看了它那个照片,我觉得把石头漆成红色,最开始一听他的创意觉得非常好,非常时髦,觉得涂起来也很好看,但是真正看那个照片觉得非常非常恐怕,这是后话,一会儿咱们再说。

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我听说现代艺术家和现代艺术的评论家他们都不是一般人,一般的艺术家要通过后天的修炼,有好老师教他,有师傅带他,能把画画好。

现代艺术家和现代艺术的评论家,他们都是天才,生下来,他成长到一定岁数,他自动就会搞现代艺术是没有理论的,没有师徒。

“艺术”的中国古义

“艺术”的中国古义

“艺术”的中国古义
朱青生
【期刊名称】《中国艺术》
【年(卷),期】1999(000)001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朱青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少儿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少儿艺术教育思想研究(上) [J], 刘永明
2.中国古代少儿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少儿艺术教育思想研究(下) [J], 刘永明
3.史“义”考略——试论中国古代史学中“史义”概念的流传及表现 [J], 廉敏
4.中国古代文论对"艺术精神转型"的理论自觉——论刘勰"文能宗经,体有六义"说的话语意向 [J], 梁道礼
5.中国古代包装艺术的系统再现r——《中国古代包装艺术史》评介 [J], 薛瑞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