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
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省成为了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然而,尽管浙江省整体经济水平较高,但该省内部的区域发展却存在较大的不平衡问题。
本文将对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特别是绍兴、宁波、温州等地。
这些沿海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制造和服务业。
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发展滞后。
二是区域人口流动不均衡。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口在浙江省的分布也不均衡。
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而西部和中部地区则面临人口外流的问题。
这种人口流动不均衡不仅导致沿海地区劳动力供求失衡,也造成了西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源浪费。
三是区域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
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教育和医疗资源在浙江省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这导致了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历史原因。
浙江省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于交通和地理等因素限制,发展滞后。
二是政策原因。
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更多地关注了沿海地区,忽视了西部和中部地区的需求。
这造成了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
浙江省沿海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交通和基础设施,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西部和中部地区在吸引外资和技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
针对浙江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一是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可以加大对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利用Geoda实现面数据空间综合分析(BNU)
Lattice Data Analysis——以浙江省为例目录1、研究目的 (3)2、数据源及研究区概况 (3)2.1空间数据 (3)2.2属性数据 (4)2.3 研究区概况 (4)3、研究方法 (6)3.1建立权重矩阵 (6)3.2各属性变量的基本分布 (8)3.3全局的空间关联性分析 (12)3.4局部的空间关联性分析(LISA) (17)3.5江苏省的面数据空间分析 (22)4、相关结论 (23)5、参考文献: (23)1、研究目的本文试图通过对浙江省各地区的城镇与农村人口数量、三类GDP的增量变化进行一定的空间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城镇、农村人口在各类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
希望相关分析的结果对经济模式的改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浙江省与江苏省是沿海的两大GDP较高的省份,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
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在此选址,同样也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
这两个省地理位置接近,分别在上海的南面和北面。
通过将这两个省份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2、数据源及研究区概况2.1空间数据本文选择浙江省各县市数据。
本文研究的具体区域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数据所在的区域2.2属性数据最终数据中仅保留ADDFSTGDP(GDP第一产业增量)、ADDSCNDGDP(GDP第二产业增量)、ADDTHRDGDP(GDP第三产业增量)、TOWNPOP(城镇人口)和RURALPOP (农村人口)五种属性,其具体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研究数据所包括的属性2.3 研究区概况(1)浙江省的地理位置与地理、气候特点: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
浙江省位于东海之滨,地势西南部高,东北部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呈梯级下降。
西南部为平均海拨800米的山区,1500米以上的山峰也大都集中在此,龙泉县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本省最高峰。
中部以丘陵为主,大小盆地错落分布于丘陵山地之间,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河网密布。
人口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关键词:⼈⼝特征⼈⼝基数⼈⼝素质⼈⼝流动⼈⼝分布经济发展索引:⼈,作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观和客观因素,是促进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因。
⽽⼈⼝特征所表现出的巨⼤差异性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结果。
本⽂将利⽤⼀些统计学原理对我国⼈⼝主要特征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作⽤做⼀些论证式的阐述,通过⼀些统计学的分析和论证说明⼈⼝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
正⽂:基于地理,⽂化,历史,经济等各种因素,⼀个国家的⼈⼝普遍具有与其相对应的⼈⼝特征,⽽⼈⼝特征与⼀个国家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与⼀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常密切的关系。
⼈,作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观和客观因素,是促进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因。
⽽⼈⼝特征所表现出的巨⼤差异性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结果。
本⽂将利⽤⼀些统计学原理对我国⼈⼝主要特征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作⽤做⼀些论证式的阐述,通过⼀些统计学的分析和论证说明⼈⼝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
综合统计学原理,⼀个国家在⼈⼝基数,⽂化素质,年龄结构,⼈⼝的流动性,⼈⼝性别⽐,⼈⼝的区域性分布、⼈⼝城镇化等⽅⾯的特征与⼀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基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数的⼤⼩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的模式,规模,速度等因素。
中国⼈⼝基数庞⼤,⼀⽅⾯对资源消耗的需求旺盛,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资源供应,这⽅⾯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成本具有较⼤的压⼒,但从另⼀⽅⾯来说却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庞⼤的劳动⼒⼈⼝,⼀般⽽⾔对于外向性经济尤其是提供加⼯制造的外向性经济⽽⾔具有较⼤的促进作⽤。
中国⾄改⾰开放起始,巨⼤的⼈⼝基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分享了⼈⼝基数庞⼤的红利,劳动⼒供给⾮常充⾜,⽽劳动⼒的价格⾮常低,⽣产制造的⼈⼒成本相对就低。
但这样的⼈⼝红利需要与之对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外向性的加⼯制造型经济模式中,这种⼈⼝红利就具备了特定的条件和基础;反之,如果⼀个国家的经发展模式是以创新性的⾼科技或⾦融发展等⾼端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基数庞情况见⼀斑。
区域教育人口与经济的分布特征与联动模式——以浙江省为例
所谓 区域分 布模 式 ,是 指不 同要 素在 区域 地理 单 元上的 配置及 其分 布特征 ,它在空 间维度 表 征 了
不 同要素 之 间的关 系 ,对 要素 的研究 着 重于共 时性
中人 E、高 中/ l 中专 人 E 、大 专人 口、本科 人 E和 l l 研究 生人 E等 。教育人 E与经济学 上 的人力 资本概 l l
发展 之间 的关 系 ,也 表现在 不 同教育层 次 的人 E与 l 经 济之间 的关 系 。 已有研 究表 明 ,区域教 育竞 争力 与 区域 经 济竞
争 力 在 地 域 ( 域 ) 空 间 上 具 有 密 切 的 联 动 省
域发 展 战 略r ( P ]∞
、 区域 发 展 政 策 ( ¨ ] ”以 P 的研究 在地 理 单
以省 域为地 理单元 的 区域 经济 发展 不平衡研 究
较 多 [‘。 [‘ 一 ,而 省 域 内 的 区 域 发 展 一。 P ] ] “ 不平 衡研究 也 日益受 到 关 注 1 “ 。 国外有 关 区 (
人 E素质 ( l 以人 E平 均受教 育年数 来 测度) 与经 济 l
念 、教育 学上 的受教育 者概 念 以及 人才 学上 的人 才 概念 都存在 着一 定 的交 叉 ,但 它 的侧重 点在于人 E l
方面 ,是一 个 反 映 了人 E数 量 与 质 量 的 综 合 性 指 l 标 。教育人 E与经 济之 间 的关 系 ,既表 现在整体 的 l
收 稿 日期 20 51 0 60 9
效 解释 。基于此 ,本 文 以浙 江省 内教 育人 口与 经济 在 区域空 间上 的分布 模式为 研究 对象 ,尝试 为解 凄 浙 江省 内或省 域之 间的 区域发展 不平 衡提供 一 个 中 观 层面 的研究 路径 。
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匹配性研究
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匹配性研究
费太安
【期刊名称】《全球化》
【年(卷),期】2024()2
【摘要】优化人口与生产要素组合实现更有效匹配,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挖掘分析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经济数据,研究了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与经济分布格局、经济增长、产业和城乡结构、区域发展、贸易类型、高质量发展的匹配关系。
基于人口的规模、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政策推动人力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有效匹配,是获取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
我国人口总体上快速进入负增长阶段,呈现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人口老龄化阶段性加深,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加剧等特点。
人口形势的新变化,对经济增长、城镇化格局和公共支出风险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研究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关系,揭示了在人口发展新形势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适时调整优化经济、社会和人口政策等方面的思路。
【总页数】17页(P77-92)
【作者】费太安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中国城市群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性研究——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的分析
2.全面“二胎”新政策下我国人口增长率及经济发展关联性研究
3.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匹配关系研究
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匹配性分析
5.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匹配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地理关系研究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地理关系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地理关系。
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方式也会对人口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的规模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
人口规模大的地区往往拥有更大的市场潜力,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创新,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例如,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庞大的消费市场成为了吸引外资和培育本土企业的巨大优势。
其次,人口的分布也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人口分布不均衡可能会导致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例如,发达国家往往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相对均衡的人口分布,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贫困地区的人口分布不均衡,可能导致经济资源的过度集中或滞后发展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此外,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育率下降,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可能会对经济的增长带来挑战。
例如,日本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劳动力市场日益紧缺,这对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因此,应该通过改革福利制度、鼓励生育等政策,来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以保障经济的持续发展。
另外,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方式也会对人口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水平会影响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福利,从而影响人口的迁移和分布。
人口可能会选择迁往经济发达地区,以获取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
这也会导致城市化的加速。
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会对人口产生重大影响。
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和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
因此,应该加强规划和管理,确保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性和人口留住政策的实施。
总的来说,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地理关系。
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而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方式也会对人口产生重要的影响。
人口统计学知识:世界各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口统计学知识:世界各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各个国家之间的人口分布格局也日渐显现。
而这种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则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世界各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的基础和动力。
而人口的分布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它直接决定了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竞争力。
广义上讲,人口的增长和迁移会对经济区域的规模、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软硬件资源、文化发展等多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人口分布的区域性特征通常会影响到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例如,人口多集中在城市,容易引发城市化进程,吸引资源、资本和人才的集聚,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则可能导致一些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
而具体到国家之间,人口分布的区域性差异则极大地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差异。
二、世界各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1.亚洲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洲,在亚洲内部,人口分布的状况非常不平衡。
中国、印度两个国家拥有超过十亿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两国人口加起来,就占了全球人口5分之3。
而此外,尽管印度以下的许多亚洲国家人口相对规模较小,但却也构成了各自的人口集聚区域,如印尼和菲律宾的巨大城市群、日本和韩国的高密度城市等。
对于亚洲的经济体系而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显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发展从农村转型到工业化和技术创新的路径,驱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影响了其周边地区的经济格局。
亚洲其他国家因而能够借助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来推进自己的经济建设。
2.欧洲欧洲是一个历史久远、经济发达的洲,也是一个人口老龄化的地区。
欧洲的经济体系自20世纪以来就非常发达,目前也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欧洲的经济体系应该说已经成熟,以进口和出口为主要形式,难怪欧盟成立之初就是贸易组织。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论文.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此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面对来自经济实践的巨大需求,学术界加强了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争论。
这些不同观点和争论对于繁荣和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还缺乏一致的看法,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这里,我着重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进行讨论,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引起学术界的争鸣和深入探讨。
一、关于中央区域政策的目标选择 中央的区域政策究竟是注重效率还是公平目标,这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效率优先论,即强调中央区域政策应注重效率目标,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优势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二是公平优先论,即强调中央区域政策应注重公平目标,优先支持那些关键问题区域尤其是落后地区和衰退地区加快发展;三是效率与公平兼顾论,即中央区域政策要同时兼顾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
也有一些学者强调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和兼容,或者寻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事实上,这种观点与兼顾论大体相同,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在优先论中,过去学术界着重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近些年又提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这两种观点可以看成是优先论的修正和改良。
由于在理论上的不同观点,导致建国以来我国中央区域政策的目标选择长期举棋不定,在效率与公平目标之间出现多次较大的变动。
从东西关系来看,当中央注重效率目标时,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受到较多的优待;当注重公平目标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或者过去的“三线地区”受到重视;其结果,处于中间地带的中部地区长期受到“挤压”。
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期内,中央区域政策更多的是注重效率目标,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在投资和政策方面享受了较多的优惠。
这种情况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一定的改变。
在这种政策倾向的影响下,直至今日西部地区工业平均税负仍要远高于东部地区。
中国人口分布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中国人口分布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摘要:一、引言二、中国人口分布特征1.东部地区人口占比不断提高2.中部人口流出总量持续扩大3.西部地区人口回流现象4.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三、人口分布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人口密集,消费需求大2.中部地区:人口流出,劳动力减少,影响经济发展3.西部地区:人口回流,劳动力增加,有望促进经济发展4.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劳动力减少,经济发展受限四、应对策略和建议1.政策引导:加大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支持,促进经济增长2.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提高地区发展条件3.产业转型:推动东部地区经济转型,提高产业附加值4.人口政策:调整人口政策,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和分布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分布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分布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这无疑给各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中国人口分布特征1.东部地区人口占比不断提高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这使得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占比不断提高,2020年达到40%。
2.中部人口流出总量持续扩大中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劳动力需求不足,导致人口流出总量持续扩大。
这使得中部地区面临着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3.西部地区人口回流现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大力扶持,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加快,人口回流现象逐渐显现。
这一方面说明了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4.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东北地区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人口净流入地区,但近年来随着资源枯竭、经济下滑,人口净流出现象逐渐加剧。
这使得东北地区面临着人口减少、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
区域在业人口分布格局变动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是 以一 定 区域 内 的在 业 人 口为对 象 , 析在 业 人 分
收 稿 日期 :0 1— 1—0 21 0 5
基 金 项 目 :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青 年 基 金 项 目“ 变 与 突变 : 国在 业 人 口 区域 分 布 演 进 ” 0 Y C 4 0 9 、 江 省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教 渐 中 ( 9 J 80 0 ) 浙 “ 江 省 在 业人 1区域 分 布研 究 ” 0 C S 0 2 B 及 杭 州 师 范 大 学 攀 登 工 程 项 目的 研究 成 果 之 一 。 浙 : 3 (9 G H 0 Y B) 作 者 简 介 : 祥 晶 (9 5一) 女 , 南 固始 人 , 口学 博 士 , 州 师 范 大 学 政 治 经 济 学 院讲 师 。 张 17 , 河 人 杭
指 标说 明及 分类 标准 本 文 以 区位 熵 为 量 化 指 标 , 比较 1 8 9 2年 和
20 0 0年 浙 江 省 1 1市 ( 称 “ 域 ” ’ 杭 州 湾 两 简 市 ) 及 岸 、 台沿 海 地 区 和浙 西 南 地 区 三 大 区域 间 ( 温 简
称 “区 域 ” ①在 业 人 口分 布 的 变 动 。 区 位 熵 ) (oai u t n , Q 又称 专 门化率 , 1ct nq oi tL ) o e 是经 济学 中
长江 三 角 洲 研 究
籍 大报 科一-王 ne 杭范学 会版_c《了r 州 学一 学啊工oN0c 雏 咽o三 o_n 师 社 0口c_《 继 一一o Q∞ z丁 _ r l。0z—s 0 一 an 与 一0 工 i 了¨ 3— 丌0 n 、 o
区域 在 业 人 口分布 格 局 变 动 分 析
①市 域 划 分 按 照 2 0 0 0年 1 1市 划 分 标 准 并 对 18 9 2年 进 行 调 整 。浙 江 省 区域 划 分 参 照 浙 江 省 发 改 委 “ 五 ” 间 的 区 域 经 济 规 划 对 浙 江 省 十 期 区域划分方法 : 州湾两岸地区包括杭州 、 兴 、 州、 波、 杭 嘉 湖 宁 绍兴 、 山六 市 及 所 属 各 县 市 ; 台沿 海 地 区 包 括 温 州 市 和 台州 市 所 属 的 沿 舟 温 海 县 市 ; 西 南 地 区 包 括 金 华 、 州 、 水 、 州 所 属 文 成 、 顺 、 嘉 和 台 州 所 属 的仙 居 、 台 。 浙 衢 丽 温 泰 永 天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浙江省69县市为例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浙江省69县市为例杨丽霞;苑韶峰;王雪禅【摘要】研究目的: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个角度探讨二者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以及空间差异。
研究方法:采用重心转移模型以及人口城镇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指数的方法。
研究结果:(1)浙江省69县市的城镇人口增长率分布在0-46.37%之间;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分布在0-149.70%,从数量上比较,部分城市二者出现失调现象;(2)通过重心转移模型发现,2005-2010年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转移了1891.04 m,建成区扩展的重心由南向北转移5029.73 m,二者重心转移的方向有所差异;(3)41个县市的协调性指数都达到了0.9以上,说明这些地区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发展协调;10个县市的协调性指数在0.8-0.9之间,属于基本协调。
研究结论:浙江省的城镇化总体水平较高,但是不同县市中,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程度有所差异,所以在失调县市,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both evolution patterns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Shifting model and coordinate index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are used as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 Firstly, the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of 69 coun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range from 0 to 46.37%, while urban built-up area growth rates range from 0%to 149.70%. There is imbalance in some cities from the quantitative angle. Secondly, it can be known that the population focus has been 1891.04 m southwestwards away and the built-up extensionfocus has been 5029.73 m northwards away between 2005 and 2010 from shifting model. It shows the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Thirdly, coordinate development index of 41 counties are above 0.9, which mean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of these areas are highly coordinate. And there are 10 other counties are believed to be developing coordinately since the index values are bigger than 0.8 but smaller than 0.9. Therefor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overall urbanization level of the whole Zhejiang Province is high though few counties are low in land use efficiency, which should be improved in the future.【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年(卷),期】2013(000)011【总页数】6页(P18-22,30)【关键词】土地管理;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作者】杨丽霞;苑韶峰;王雪禅【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城镇化是中国当前“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重要引擎,是社会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
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现状与思考【摘要】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是关于人口分布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这一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其关键假设和研究方法。
然后,对该理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应用和挑战。
结论部分总结了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问题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人口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研究现状、思考、起源、发展历程、关键假设、研究方法、现状分析、启示、未来展望、引言、正文、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背景: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作为人口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持续变化,人口均衡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
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人口结构、人口规模、人口质量等方面实现均衡发展,以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
在我国,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日益显现,以及老龄化、少子化等人口问题的不断加剧,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人口均衡发展理论也受到了国际上人口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影响和启发,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深入研究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对于指导我国的人口政策制定、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此背景下,开展对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势在必行,也必将为我国的人口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1.2 研究意义国内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制定人口政策和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可以揭示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可以了解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研究还可以深入探讨人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探讨如何合理引导生育政策和移民政策,解决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等问题。
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
( . 京 大学 地理 与海 洋科 学 学 院 , 苏 南 京 209 ; . 国科 学 院 南 京 地 理 与 湖 泊 研 究 所 , 苏 南 京 200 ; 1南 江 10 32 中 江 10 8 3 江苏 省: 程 咨询 中 心 , 苏 南 京 200 ) . 【 江 103
境 内东北部 为环 杭州 湾 地 区 , 形 以平 原为 主 , 地 属城 市 密
受社 会生产 方式 、 济发展 水平 以及 自然 条件 的制 约 。改 经
革开 放 以来 , 国社 会 经济 发 展 取 得 了举 世 瞩 目的成 就 , 我 各地 区之 间的人 口分 布也发 生 了一 定 的变 化 , 些地 区人 一
中 图分 类 号
P8 .5 文献 标 识 码 252
A 文章编号
10 02—20 (0 0 0 142 1 )3—09 O5—0 d i1 .99 jin 10 —20 . 1 .308 5 o:0 36/ . s.0 2 1 2 0 0 .1 s 4 0
人 口分 布一 般指人 口过 程在空 间上 的表 现形 式 它 1,
,
较 早突破 了计 划经 济 体 制 的束 缚 , 社会 经 济 发 展走 在
全国前列 , 吸引 了大量 的来 自全 国各 地 的外 来 人 口 , 功 成 实现 了从 一个人 口净 流 出省 份 向人 口净 流 入 省 份 的 巨大
转变 _ , 3 表现 出我 国新体 制下 人 口发 展 的先 行趋 势 。浙 江 一
的规律 性 , 对各 级政 府 制定 人 口布局 优 化 政 策 , 进 人 口 促
经济 发展模 式存 在 明显差异 , 口增 长及其 空 间分 布也 具 人
城市地理学复习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城市是指具有一定的,并以为主,具有的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和的科学.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 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其次是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
4、标志城市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三大标志分别是:、、.二、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三、简答题1、列举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3、列举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一、填空题1、广义上的城市等同于城镇,包括和,狭义上的城市仅仅包括建制市。
2、城市地域涉及三种类型:行政地域、、。
3、哈尔滨辖9区9县(县级市),该地域是哈尔滨的。
4、在面积上,哈尔滨市的实体地域城市规划区的面积(大于?小于?)。
5、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在范围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前者后者,这种情况多在国内出现;另一种是前者后者,国外多出现。
6、美国的城镇实体地域由和人口超过2500以上的居民点两部分组成。
7、美国的城市化地区由一个或几个设有建制的以及与之有紧密联系的组成。
8、大都市带是由法国学者于1957年首次提出.9、有关我国城镇设置标准,我国先后提出了5个标准,分别是1955年标准、1963年标准、年标准、年标准以及年标准。
10、1984年标准中只针对做出修改.11、1986年城镇设置标准的内容包括、、。
12、改革开发以前,我国城镇设置模式主要为;1986年以来则主要的。
13、哈尔滨管辖面积有53840km2,该地域为哈尔滨的;9个建制区的面积为10198km2,该面积为哈尔滨的。
2013年,该市的建成区面积450 km2,该地域为哈尔滨市的.14、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我国的城镇人口由人口和人口两部分组成。
15、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市人口包括所辖区人口和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包括不设区市所辖居委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
16、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提出了和原则。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分析
五、城镇体系规划案例分析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
3、规划特色
(3) 提出管治协调的 准则、原则、内容、 措施和政策建议,体 现政府的导向性。针 对不同空间的分区: 沿沪宁线地区、环太 湖地区、长江沿岸地 区、宜溧金山区、沿 沪地区五大重点区域, 以及与南京都市圈、 与江北地区、与上海、 与浙北和皖南地区 等周边地区提出管治 协调意见,阐述对城 乡空间、中心城市空 间、跨市域县级城市 空间、小城镇群体空 间、乡村空间的整合 构想。具有较强的针 对性和可操作性。
德清县城镇体系规划?浙江省委提出将城镇化作为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县域行政区划调整?县域行政区划调整五城镇体系规划案例分析1规划背景21个乡镇调整为16个?县域中心城市迁址?新要求中心城市中心城镇一般镇中心村原有体系缺中心村德清县城镇体系规划?上海经济区直接腹地?杭州湾两岸v字型城镇连绵区组成部分之一一五城镇体系规划案例分析2发展条件分析?杭州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州市市域南部的经济增长极德清县城镇体系规划?强化中心?点轴带动?梯次发展?网络结构?网络结构五城镇体系规划案例分析3城镇发展战略德清县城镇体系规划?东西两个经济区?西部经济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经济的向心性为特色为特色五城镇体系规划案例分析4城镇经济区划分?东部经济区以县域副中心市新市镇为核心以经济协作和外向性为特点形成商贸水乡旅游外向型工业为主具有水乡特色胡的经济区德清县城镇体系规划?人口分布东密西疏以机械增长为主自然增长缓慢?2010年总人口达46万万2020年达49万2020年达49万五城镇体系规划案例分析5城市化水平的预测?混合型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主城镇人口构成多元化?2010年达472020年58德清县城镇体系规划?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
五、城镇体系规划案例分析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主观题强化提升卷:特征描述与概括 含解析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主观题强化提升卷:特征描述与概括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描述科特迪瓦的地理位置特征。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茶树具有喜温畏寒、喜湿恶水、喜光怕晒、喜酸怕碱的特征。
斯里兰卡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它成为世界三大茶区之一。
但茶叶生产的波动性也较大。
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工业基础薄弱,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被誉为“印度洋上的珍珠”。
该国是南亚率先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的国家。
下图为斯里兰卡等高线地形图。
(1)结合图文资料,说出斯里兰卡的地形特征。
(2)分析地形对该国茶叶种植的有利影响。
3.下图为福建省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单位:mm),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福建省年降水量的总体分布特征。
4.根据图“孟加拉湾周边区域示意图”和“拜蒂克洛的各月降水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题中所给材料描述拜蒂克洛降水季节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5.下图所示黄河上游部分河段简图。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该河段河道坡度平缓,两岸为干旱、半黄土丘陵及沙漠地区。
该河段产流少,两岸沙漠流沙活动多,黄河在该河段含沙量急剧升高。
(1)说出该河段流经地区的气候特征,并简述原因。
6.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是流经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和不丹的一条国际河流。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归纳甲河段水文特征。
7.读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市2008年酸雨pH值及各级酸雨频率逐季平均值图,回答问题。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物质所造成的。
(1)读图,指出该市酸雨频率的季节变化特征。
8.2014年2月,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俄罗斯索契举行,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索契也将作为比赛会场之一。
茶树为常绿阔叶树,主要分布在气候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地区,而位于44°N附近的俄罗斯索契栽培茶树有数百年历史,读索契的位置示意图和索契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各题。
浙江省区域教育人口与经济的分布变迁及关联模式(1964~2000)
起学 者的关 注 : 如原 华荣 ( 0 5 认为 “ 20 ) 浙江 现象 ” 由发 是 展绩 效 、 发展 特征 、 发展 条件 、 度创 新和 “ 江精 神” 制 浙 所 共同展现的一 幅全方位 图景 。姚 引妹 ( 0 2 认 为浙江 经 20 )
济发达与人 口文 化 素质 的错 位 , 部分 缘 于其体 制 创新 与
中关 于教育投入对 经济增 长贡 献 ( 陈皓 、 薛声 家 ,04 的 20 )
一
个有益补充 , 也对解读 “ 江现象 ” 浙 提供 一个地 域性 ( 中
观层次 ) 的研究视野 。
一
教育人 口与经济 的分布 变迁 切入 , 为深层 次解 读 “ 浙江现
象” 提供一个 新的思路。 教育人 口是指 接受过不 同教育程 度 ( 业完成状 况 ) 学 的人 口总称 , 它是 以教育为划分标准 的人 口分类 , 包括文盲 半文盲人 口、 小学人 口、 中人 口、 中/ 初 高 中专 人 口、 大专人 口、 本科人 口和研究生人 口等。教 育人 口研究 既是人 口学 的一部分 , 也是教育人 口学 的研究对 象( 田家盛 ,00 , 20 ) 它 在指标的测度上是十分 明确的 , 即指 接受过不 同教 育程度 的人 口数量 。教育人 口概念与 经济学上 的人 力资本概念 、 教育学上的受教育者概念以及人才学上的人才 概念都存在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4期 Nຫໍສະໝຸດ 4, 0 6 . 20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20 0 6年 7月
J 1 20 u.. 0 6
ZHEJ NG S OCI AL S ENCES CI
浙 江省 区域 教 育 人 口与经 济 的分 布 变 迁 及 关 联 模 式 ( 4~ 0 0 术 16 2 0 ) 9
人口对区域发展作用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摘要: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背景和基础,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要以区域作为一定得支撑,反过来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所以城市的发展对区域的发展有辐射和带动作用。
人类作为生产的主体,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推动和阻碍作用。
区域的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流动、人口分布情况以及人口容量等均对区域的发展起着相应促进或阻碍作用,这正是人口对区域发展起着复杂作用的原因。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迁移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b)-0236-01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背景和基础,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要以区域作为一定的支撑,反过来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所以城市的发展对区域的发展有辐射和带动作用。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在社会建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城市的建设,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人。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任何人不管年龄大小,男女老少,都会通过消费来作用区域的发展。
人口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生产者,消费者。
人作为劳动的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体力,技能,经验的综合能力——劳动能力,此时这部分人口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他们的生产要为整个区域服务。
此时人口对区域的发展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规模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为生产者,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
在一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下,区域劳动人口的多少及其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重大小,直接影响到区域的生产规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和区域发展的投资积累水平。
后两者又反过来通过消费和投资再次影响到区域生产的发展规模,进而影响区域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在人口稀少的地方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受到人口数量(人力资源)不足的限制。
而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则不会存在这种限制。
但是这并不是说人口数量越多生产生产规模就会越大。
相反,在人口过多的地方,由于受资源的限制,生产规模不能与人口规模同步扩大,将会出现人力资源过剩,失业问题严重,人口收入水平不能提高,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问题,从而影响生产规模的扩大,不利于区域的发展。
2021年人教版(2019)必修2地理第一章_人口单元复习题含答案
2021年人教版(2019)必修2地理第一章人口单元复习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1. “生活方式型移民”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喧嚣。
据此完成(1)~(3)题。
(1)“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A.环境条件的差异B.就业机会的差异C.经济水平的差异D.投资政策的差异(2)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缓解人地矛盾B.改善环境质量C.降低住房价格D.带动服务业发展(3)可导致迁入地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是()A.科技水平提高B.资源过度使用,利用率低下C.环境质量相对稳定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2. 下列表示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的是()A.矿产资源丰富B.文化教育发达C.土壤盐渍化D.人口老龄化3.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级行政区两个地区人口统计图。
读图完成以下小题。
(1)据材料推断导致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B.交通C.气候D.水资源(2)乙地区人口数量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A.计划生育政策有力,人口出生率下降B.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死亡率升高C.人口的净迁出率大于人口自然增长率D.生育观念改变,人口出生率下降4. 下列关于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历史时期估算的环境人口容量相同B.对外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C.科技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D.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小5. 湖南省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下图为湖南省某年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湖南省人口分布的特点是()A.南部人口密度最大B.西部人口密度较小C.中部人口密度最小D.自南向北数量递减(2)影响湖南省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交通B.经济水平C.地域文化D.地形6. 人口的迁移往往造成的影响有()①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②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③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力④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于2020年11月1日正式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2013年10月29日16:15 来源:《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年第3期作者: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人口的数量、分布、结构等因素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统计数据,对浙江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研究全省人口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两者间的关系,总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及相关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加强城镇体系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浙江,人口分布,区域经济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制约着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当前严峻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研究浙江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制定合理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口分布与变动情况1.人口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末,浙江省常住人口约为5447万人,列全国第10位;人口密度为535人/平方公里,居第8位。
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1.5%,增速在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之后,居第5位,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员密集、增长比较迅速的地区。
从人口规模扩大的原因来看,人口自然增长较为稳定,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自1997年以来基本控制在5%。
以内。
与此同时,浙江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和较好的社会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外人口来浙务工经商或落户,外来人口已成为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1990年,浙江省还是一个人口净迁出省份,净外出省外人口为70万人;2000年已成为一个净迁入省份,省外净外来人口为91万人;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省外净外来人口已高达997万人,每5个常住人口中就有1人以上来自省外。
不断增长的迁移人口充分说明浙江省经济活力在不断增强,也显示出地区经济容量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2.各市人口增长差异明显分地区来看,全省人口比重最大的是温州、杭州和宁波,三个地区总人口将近全省一半。
与2000年相比,人口总量增长最快的是宁波、杭州和嘉兴三市,累计分别增长25.1%、24.1%和23.2%,而衢州、丽水呈现负增长。
根据人口迁移规律,人口的转移主要取决于劳动者预期、城乡收入差距以及该区域提供的就业空间,因此外来人口的增长情况更能说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和人口集聚能力。
从表1数据可以看到,外省迁移至温州和宁波的人口占全省的比重及其占本市总人口的比重都排在前两位,说明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活跃,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强,也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提供了潜力。
3.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一个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人口城市化过程。
随着浙江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逐步完善,中心城镇对区域发展的积聚和辐射作用不断提高,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和吸纳能力日益增强。
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356万人,占61.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090万人,占38.4%。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078万人,乡村人口减少312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
4.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浙江省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2000年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8.92%,2010年上升到9.34%,大大超过7%的老龄化标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加大;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生育水平下降,儿童少年组人口减少,比重大幅度下降,预计今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从抚养负担来看,由于生育率下降带来的较低的少儿抚养比例,以及外省年轻劳动力的流入,总抚养比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2010年浙江省人口总抚养比为29.1%,与其他省市比较,列全国24位,但老年抚养比则偏高,居第11位。
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老年人口的增加,劳动年龄的老化,今后养老负担还会继续增加,对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也会带来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
5.人口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是决定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加大,以及优良的发展环境吸收、接纳了不少外来高学历人才,浙江省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升。
2010年全省每十万人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为9330人,比2000年增长近两倍,增速居全国前列,但与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比还有一定差距。
从教育的普及情况来看,2010年全省还有文盲人口306万人,文盲率为5.62%,虽比2000年降低1.44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4个百分点,说明浙江省人口接受教育的广泛性还不够高。
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1.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发展质量逐步提高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722亿元,位居全国第4位。
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2000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2.5%,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高2个百分点。
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也上升较快,2010年全省人均GDP为51711元,位居全国第5位,比2000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0.7%,在巨大的经济总量基础上,保持了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
反映经济质量的产业结构日益优化,一产发展趋于稳定,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10.3:53.3∶36.4调整为2010年的4.9:51.6:43.5。
2.地区差距有所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分地区来看,杭州和宁波经济总量居前两位,2010年GDP已超过5000亿元;衢州、舟山和丽水GDP 较小,低于1000亿元,但发展速度较快,2001年以来年均分别增长14.1%、15.1%和13.5%,均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各地区的总量差距在缩小。
按常住人口计算,2010年全省人均GDP最高的杭州市为69828元,最低的丽水市为31296元,差距倍数为2.2倍,比2001年的3倍差距明显缩小。
一些海岛、山区相对欠发达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使得全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3.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城乡差距有所拉大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59元,连续10年居全国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303元,连续26年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
城乡居民收入名义增速分别比2001年增长1.6和1.5倍,年均增长11.3%和10.6%。
分地区来看,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减小,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增大。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绍兴市为30164元,最低的丽水市为21093元,差距倍数为1.4倍,小于2001年的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嘉兴市为14365元,最低的丽水市为6537元,差距倍数为2.2倍,高于2001年。
全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42∶1,大于2001年的2.28∶1,但相比2005年的2.45∶1已有所缩小。
三、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导致了人口的流失或集聚;与此同时,人口的分布、结构等特点也反过来影响着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两者形成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
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常用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来评判,人口增长弹性系数越低,表明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越适应。
一般来说,当人口增长弹性系数大于或等于1时为社会停滞级,0.2-0.99为社会渐进级,0.2及以下为社会协调发展级。
从浙江发展的情况看,2000年至2010年之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1.5%,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2.5%,人口增长弹性系数为0.12,处于社会协调发展级,表明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较高。
2.人口特征与区域经济水平的相关性以11个设区市为样本,GDP与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大专以上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95和0.95,说明区域经济总量与非农业人口和大专以上人口高度相关。
人均GDP与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大专以上人口比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0.84和0.72,说明人均经济水平与非农业人口比重、大专以上人口比重相关性较高,但与人口密度关系不大。
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都与城镇化水平和区域人口文化素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3.人口与经济分布集中度的相关性地理联系率是反映两经济要素在地理分布上联系情况的指标。
分析2000年来浙江人口与土地地理联系率、GDP与土地地理联系率和GDP与人口地理联系率可以发现:(1)GDP与人口地理联系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在这一时期,人口与经济分布变动的总体趋势均趋向集中,两者的空间匹配程度不断提高。
(2)GDP与土地地理联系率较低,说明两者地理联系并不密切,在相对固定的土地空间里,经济的发展变化更多依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
(3)人口与土地的地理联系率高于GDP与土地的地理联系率。
说明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均衡程度(集中化程度)低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程度(集中化程度)。
四、面临的主要问题适度的人口增长和合理的人口结构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但人口增长过快和结构失调则会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产生影响。
目前,浙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浙江作为一个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人口规模的持续增大会继续降低原已十分匮乏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同时还会增加资源消耗量,可能产生更大的环境污染。
二是就业结构需进一步调整,第一产业中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偏低。
同时,省外迁入人口的相对低文化和主要从事工业生产性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现有产业层次不高,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使部分制造业失去转型升级的动力和竞争力。
三是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经济社会的压力,增加了家庭抚养负担和社会保障需求,也会造成人力资本创新活力的衰退,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四是城市化发展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再分布不只是一个人口数量规模分布的机械变动过程,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和重构过程,需要推进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和公共设施建设。
五、对策建议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人口、资源、经济协调发展。
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推进三次产业和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进而改变就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