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

合集下载

自然资源领域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清单及主要依据

自然资源领域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清单及主要依据

自然资源领域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清单及主要依据一、申诉求决类申诉求决,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据法律法规或组织章程规定,向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申诉,要求重新做出处理或解决矛盾纠纷。

(一)土地征收补偿1.具体申诉求决事项2.法定途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3.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三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二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56号)第二十六条、第四十五条《征收土地公告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0号,2010年修正)第十五条《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38号),《关于开展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44号),《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96号),《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依法做好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行政复议工作的通知》(国法〔2011〕35号)(二)海域海岛审批1.具体申诉求决事项2.法定途径: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3.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第五十三条《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三)权属争议1.具体申诉求决事项2.法定途径:协商行政裁决行政确认行政复议行政诉讼3.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四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三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二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第三十六条《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7号)第五条、第九条、第三十一条(四)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1.具体申诉求决事项2.法定途径:行政确认行政复议行政诉讼3.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十三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二十条《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656号)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令第63号)第七十九条、第八十条、第八十一条、第八十二条、第一百零三条(五)矿产资源的开采1.具体申诉求决事项2.法定途径:行政处罚民事诉讼3.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六条(六)规划许可争议1.具体申诉求决事项2.法定途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3.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条、第九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五十七条、第六十四条、第六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二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七条、第八条、第五十三条、第六十五条、第六十九条、第七十四条、第七十六条《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16号)第四十四条《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实施意见》(建村〔2014〕21号)(七)人事劳动争议1.具体申诉求决事项2.法定途径:申诉仲裁民事诉讼3.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九十五条、第九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第五条《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2号)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2号)第二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18号)第二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109号),《公务员申诉规定(试行)》(人社部发〔2008〕20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总政治部关于修改<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88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规定》(人社部发〔2014〕45号)等二、揭发控告类揭发控告,是指向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反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法违纪事实或提供线索,要求依法制止、惩处或赔偿的行为。

AA国资办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清单

AA国资办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清单

AA国资办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清单区国资办履行出资人职责,不具备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通过行政复议、行政处罚、行政执法等法定途径处理投诉请求的权力。

为进一步厘清信访与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的受理范围,切实做好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工作,结合我办职能,现将各类投诉请求受理渠道明确如下:一、申诉求决类投诉请求(一)投诉内容反映与所监管企业相关的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等事项。

(二)法定途径1、仲裁办理流程:向相应的专门仲裁机构申请。

主要法律依据:《仲裁法》、《合同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

2、诉讼办理流程:向人民法院起诉。

主要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合同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

二、揭发控告类投诉请求(一)投诉内容反映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所监管企业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或有损害国有资产权益行为的事实或线索。

(二)法定途径1、行政监察办理流程:向监察机关举报。

主要法律依据:《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

2、行政处罚办理流程:向有权作出处理的行政机关举报。

主要法律依据:《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国资法》等。

3、立案侦查办理流程:向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报案、控告、举报。

主要法律依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等。

4、纪律检查办理流程:向纪委举报。

主要法律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

三、信息公开类投诉请求(一)投诉内容反映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未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侵犯其合法权益。

(二)法定途径1、申请信息公开办理流程:向政府信息公开机构申请。

主要法律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

2、行政复议办理流程: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

主要法律依据:《行政复议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

3、行政诉讼办理流程:向人民法院起诉。

管理领域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

管理领域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

分类处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领域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一、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请求重新审查,并纠正原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机关据此对原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

行政诉讼,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法律依据:《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一)不服食药监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法律依据:《行政处罚法》(主席令第76号2017年修正)第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

法律依据:《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号2014年)第四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二)不服食药监部门作出的行政许可法律依据:《行政许可法》(主席令第7号2003年)第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其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第三十八条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

行政机关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法律依据:《广东省行政许可监督管理条例》(广东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7号2014年)第四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其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

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

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一、引言信访投诉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行政机关提出的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当行为或者不作为的指责、批评和要求解决的请求。

为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我国设立了一系列法定途径来处理信访投诉请求,以确保公民的投诉能够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

本文将详细介绍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

二、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1. 口头投诉公民可以通过口头形式向行政机关提出投诉请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行政机关应当接受并及时处理公民的口头投诉,并将处理结果告知投诉人。

行政机关在接受口头投诉时,应当向投诉人提供书面记录,并由投诉人签字确认。

如果行政机关未能及时处理口头投诉,投诉人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投诉。

2. 书面投诉公民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向行政机关提出投诉请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行政机关应当接受并及时处理公民的书面投诉,并在收到投诉后15日内作出答复。

如果行政机关未能在规定时间内作出答复,投诉人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投诉。

3. 信访举报公民可以通过信函形式向行政机关举报违法、失职、溺职等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行政机关应当对信访举报进行调查核实,并在收到举报后60日内作出答复。

如果行政机关未能在规定时间内作出答复,投诉人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投诉。

4. 信访控告公民可以通过信函形式向行政机关控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溺职等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行政机关应当对信访控告进行调查核实,并在收到控告后60日内作出答复。

如果行政机关未能在规定时间内作出答复,投诉人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投诉。

5. 信访申诉公民可以通过信函形式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诉下级行政机关的违法、失职、溺职等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对信访申诉进行调查核实,并在收到申诉后60日内作出答复。

如果上级行政机关未能在规定时间内作出答复,投诉人可以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投诉。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国土资源系统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规则》的通知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国土资源系统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规则》的通知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国土资源系统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规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公布日期】2018.10.18•【字号】皖国土资规〔2018〕6号•【施行日期】2018.10.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有资产监管综合规定正文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国土资源系统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规则》的通知各市、县国土资源局,厅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安徽省国土资源系统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规则》已经2018年9月30日17次厅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2018年10月18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工作分工第三章甄别分流与分类处理第四章监督检查第五章附则安徽省国土资源系统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全省国土资源系统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根据原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推进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工作的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的通知》,依据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的信访投诉请求清单及主要法律法规政策依据的通知》,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所指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是在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基础上,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国土资源部门),依据信访清单,进一步厘清信访途径与行政复议、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许可、技术鉴定、信息公开等其他法定途径,按照法定职责,将不同类型诉求导入相应途径办理。

对能够通过信访渠道以外的法定途径解决的,导入法定途径依法按程序处理。

不能通过法定途径解决且符合《信访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作为信访事项,按《信访条例》的规定处理。

第三条本规则适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以及申诉、检举和控告等。

广东省金融办关于分类处理信访投诉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清单

广东省金融办关于分类处理信访投诉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清单

广东省金融办关于分类处理信访投诉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清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07.07•【字号】•【施行日期】2016.07.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信访正文广东省金融办关于分类处理信访投诉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清单广东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信访事项中按照“法定途径优先”原则,通过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途径依法解决的信访事项具体分类梳理如下:一、申诉求决类投诉请求申诉求决,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据法律法规或组织章程规定,向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申诉,要求重新做出处理或解决矛盾纠纷。

(一)不服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及前置审核行为。

1.具体投诉请求:?①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审批、变更及注销许可;②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审批;③产权交易、金融资产交易等区域金融市场设立的前置审核。

2.法定途径: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

3.主要政策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的通知》、《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贷款担保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通知》、《金融控股公司财务管理若干规定》、《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试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等。

(二)不服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行为。

民政部关于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实施意见

民政部关于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实施意见

民政部关于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民政部•【公布日期】2024.09.12•【文号】民发〔2024〕40号•【施行日期】2024.09.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信访正文民政部关于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实施意见民发〔2024〕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各司(局),中国老龄协会,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信访工作条例》和《民政信访工作办法》,推进民政信访工作法治化,进一步厘清信访与其他法定途径之间的受理范围,对信访人反映的问题,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定途径”进行合理分流、依法处理,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现就推进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做好信访投诉请求和法定途径的分类梳理(一)明确信访投诉请求分类。

按照信访目的,信访人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的问题(包括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意见或投诉请求)主要分为申诉求决类、揭发控告类、意见建议类、信息公开类。

重点对申诉求决类、揭发控告类、信息公开类投诉请求进行分类梳理(意见建议类因无其他明确的法定途径,可不列入分类梳理范围),要根据信访人诉求主体、具体目的,做好正常民政业务办理与信访、涉法涉诉信访与普通信访、能够通过其他法定途径处理的信访与一般信访的区分,厘清信访受理范围,为依法导入不同法定途径提供依据。

(二)明确法定途径分类。

各级民政部门要结合实际,对民政领域处理信访投诉请求涉及的法定途径进行梳理。

对申请申报办理民政业务的投诉请求,按权力法定要求梳理清单,明晰相关权责要求及办理程序;对不服民政部门及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信访投诉请求,以法律法规为依据,逐一对应列出可能的司法及其他法定救济途径清单。

各地可根据本部门具体职能和信访投诉请求类型,细化明确处理问题可能的法定途径。

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培训课件

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培训课件

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在诉讼与信访分离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厘清信访与其它法定途径之间的受理范围,对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包括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意见或投诉请求),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定途径”进行合理分流、依法处理。

按照国阅〔2014〕102号《会议纪要》要求,现将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分类梳理,形成如下基本框架: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是指在诉讼与信访分离的基础上,对信访人提出的投诉请求,能够通过信访渠道以外的法定途径解决的,导入这些途径依法按程序处理;不能通过这些途径解决、符合《信访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作为信访事项,按照《信访条例》的规定处理。

判断是否“法定途径”,应符合三个标准:一是由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做出明确规定;二是一般应具备明确的主体、时限和操作程序等要素;三是经过该途径处理的结果具有法律效力。

对于信访人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的问题,按照信访目的可分为申诉求决类、揭发控告类、意见建议类、信息公开类四类。

依照“法定途径”的界定标准,对申诉求决类、揭发控告类、信息公开类三类问题的处理有较明确的法定途径,对意见建议类问题无信访渠道以外的明确的法定途径。

具体如下:一、处理申诉求决类问题的法定途径申诉求决类问题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据法律法规或组织章程规定,向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处理申诉,要求重新做出处理或解决矛盾纠纷。

处理这类事项的法定途径主要有:(一)仲裁仲裁,是指纠纷当事人在自愿基础上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构的第三者审理,由第三者作出对争议各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

主要法律依据:《仲裁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水路旅客运输规则》等。

例如:①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或者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等,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引导其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工业和信息化部

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工业和信息化部

附件一、处理申诉求决类问题的法定途径 .......................... - 2 -(一)仲裁.................................................................... - 2 -(二)行政复议............................................................ - 6 -(三)行政确认............................................................ - 9 -(四)行政许可.......................................................... - 10 -(五)国家赔偿.......................................................... - 12 -(六)行政补偿.......................................................... - 14 -(七)特定类型申诉................................................ - 14 -二、处理揭发控告类问题的法定途径 ........................ - 19 -(一)行政监察.......................................................... - 19 -(二)劳动监察.......................................................... - 20 -(三)行政处罚.......................................................... - 22 -(四)纪律检查.......................................................... - 26 -三、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类问题的法定途径 ................ - 29 -申诉求决,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或者组织章程规定,向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申诉,要求重新做出处理或者解决矛盾纠纷。

常见信访事项分类处理的法律法规依据

常见信访事项分类处理的法律法规依据

常见信访事项分类处理的法律法规依据常见信访事项分类处理的法律法规依据XX市常见信访事项分类处理的法律法规依据一、属于行政机关受理的信访事项〔一〕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信访人对以下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不服以下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信访事项: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3.提供公共效劳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4.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派出的人员; 5.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成员。

对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信访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

〔二〕根据《XX市信访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受理以下信访事项:1.对本行政区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建议、意见;2.对本级人民政府作出的决定、制定的标准性文件的建议、意见;3.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或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或不服其职务行为的投诉;4.对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或不服其职务行为的投诉;5.对提供公共效劳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或不服其职务行为的投诉;6.对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派出的人员的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或不服其职务行为的投诉;7.对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成员的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或不服其职务行为的投诉;8.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职权范围内应当予以解决的合法、合理投诉; 9.依法应当由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受理的其他信访事项。

〔三〕对属于行政机关处理的投诉请求类信访事项的,应严格按照《XX市信访条例》和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XX市信访事项复查复核方法》〔XX府办发〔2022〕33号文〕相关规定办理〔以下所称行政机关信访事项是指应由行政机关依法受理的投诉请求类信访事项〕。

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

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

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工作方案为深入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和信访法治化建设,全力推进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工作,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推进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5〕35号)、《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抓好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5〕424号)等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际和各部门工作职能,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把信访纳入法治轨道,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总体要求,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深入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和信访法制化建设,着力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

二、工作目标通过推行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工作,在国土系统内部进一步厘清信访途径与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其它法定途径的界限,依法依规解释和引导群众通过法定途径提出诉求,让仲裁、行政复议、调解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切实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和权利救济渠道,依法规范办理信访投诉工作,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推动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依法行政,使信访工作进一步回归本位,不断提高信访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三、职责分工(一)信访件的分类定性。

按照信访目的,及时将信访人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的问题(包括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意见或投诉请求)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申诉求决类、揭发控告类、信息公开类、信访类,意见建议类,根据信访人诉求主体、具体目的,做好正常国土资源业务办理与信访、涉法涉诉信访与普通信访、能够通过其他法定途径处理的信访与一般信访的区分,厘清信访受理范围,依法导入各相关职能部门。

(二)土地征收补偿类申诉求决事项的办理。

如对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有异议、对土地征收程序有异议、对省政府土地征收决定有异议等。

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

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

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在诉讼与信访分离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厘清信访与其它法定途径之间的受理范围,对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包括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意见或投诉请求),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定途径”进行合理分流、依法处理。

按照国阅〔2014〕102号《会议纪要》要求,现将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分类梳理,形成如下基本框架: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是指在诉讼与信访分离的基础上,对信访人提出的投诉请求,能够通过信访渠道以外的法定途径解决的,导入这些途径依法按程序处理;不能通过这些途径解决、符合《信访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作为信访事项,按照《信访条例》的规定处理。

判断是否“法定途径”,应符合三个标准:一是由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做出明确规定;二是一般应具备明确的主体、时限和操作程序等要素;三是经过该途径处理的结果具有法律效力。

对于信访人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的问题,按照信访目的可分为申诉求决类、揭发控告类、意见建议类、信息公开类四类。

依照“法定途径”的界定标准,对申诉求决类、揭发控告类、信息公开类三类问题的处理有较明确的法定途径,对意见建议类问题无信访渠道以外的明确的法定途径。

具体如下:一、处理申诉求决类问题的法定途径申诉求决类问题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据法律法规或组织章程规定,向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处理申诉,要求重新做出处理或解决矛盾纠纷。

处理这类事项的法定途径主要有:(一)仲裁仲裁,是指纠纷当事人在自愿基础上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构的第三者审理,由第三者作出对争议各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

主要法律依据:《仲裁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水路旅客运输规则》等。

例如:①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或者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等,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引导其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厦门市财政局关于修订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清单目录的通知

厦门市财政局关于修订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清单目录的通知

厦门市财政局关于修订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清单目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厦门市财政局•【公布日期】2023.04.28•【字号】厦财办〔2023〕4号•【施行日期】2023.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厦门市财政局关于修订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清单目录的通知厦财办〔2023〕4号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事业单位:为进一步做好信访投诉请求分类处理,我们对《厦门市财政局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清单目录》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事业单位遵照执行,各区(管委会)财政局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参照执行。

厦门市财政局2023年4月28日厦门市财政局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清单目录按照《厦门市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的通知》(厦信联办〔2023〕29号)部署,根据《信访工作条例》、《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规则》(国信发〔2017〕19号)的有关规定,对照财政部、省财政厅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清单目录,结合我局工作实际,修订我局信访诉求分类处理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清单目录如下:一、申诉裁决类(一)仲裁主要法律依据:《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劳动合同法》、《注册会计师转所规定》等。

例如:1.反映会计人员受打击报复,依据《劳动合同法》及相关规定,引导其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因与事务所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或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引导其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通过诉讼途径处理。

(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主要法律依据:《行政复议法》、《会计法》、《代理记账管理办法》、《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质疑和投诉办法》等。

法定途径分类处理

法定途径分类处理

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清单及主要依据一、申诉求决类申诉求决,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据法律法规或组织章程规定,向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申诉,要求重新做出处理或解决矛盾纠纷。

(一)土地征收补偿1、具体申诉求决事项:(1)对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有异议,如:对被征土地地类、人均耕地面积、被征土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认定有异议;对区片综合地价的适用标准和计算有异议。

(2)对青苗和地上附着物的种类、数量及价格的认定引起的争议。

(3)对土地征收程序有异议,如:对用地报批前告知、确认、听证程序有异议;对征地过程中公告、登记程序有异议等。

(4)对土地征收决定有异议,如:对批准土地征收部门的审批权限有异议;对批准征收土地文件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有异议;对批准文件涉及征地面积和范围有异议。

2、法定途径: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3、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二十条,《征收土地公告办法》第八条、第十五条,《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开展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依法做好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行政复议工作的通知》。

(二)权属争议1、具体申诉求决事项:(1)国有土地所有权与集体土地所有权争议;(2)集体土地所有权争议;(3)国有土地使用权争议;(4)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争议;(5)宅基地使用权争议;(6)矿区开采范围争议;(7)矿产资源勘查区与矿产资源开采区范围争议。

北海市财政局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

北海市财政局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

:**市财局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清单根据《信访条例》和《财部信访工作办法》的有关规定,对照XX《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经对信访人向我局反映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分类梳理,提出以下清单。

一、申诉求决类(一)仲裁。

主要法律依据:《会计法》、《劳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例如:1。

反映会计人员受打击,依据《劳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引导其向劳动争议仲裁XX申请仲裁,或依据《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向单位所在地纪检、监察、门反映.2.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因与事务所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或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等,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引导其向劳动争议仲裁XX申请仲裁.(二)行复议.主要法律依据:《行复议法》、《会计法》、《救助暂行办法》、《记账管理办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例如:1.申请或者已获得救助的家庭或者人员,对救助管理部门在低保、临时救助、农村危房改造等救助工作中的申请受理、资格认定、补助发放等方面做出的具体行行为不服,符合行复议法定受理条件的,引导其向法定复议机关申请行复议.2。

反映对记账机构行处罚有关问题,引导其向法定复议机关申请行复议.3。

反映对府采购当事人、府采购评审专家行处罚有关问题,引导其向法定复议机关申请行复议.(三)行许可和行审批。

主要法律依据:《行许可法》、《行处罚法》、《会计法》、《财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城市管理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救助暂行办法》、《清理规范税收等策》等.例如:1.反映一些地区违规乱收费,越权取消、减免法定或**设立的收费基金问题,对于市府或县区府的上述违规行为,引导其向**财、价格部门提出.2。

反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成绩复核等问题,引导其向相关考试管理机构提出。

3.反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过程中,选择、学分折算、免于继续教育等问题,引导其向会计从业资格归属管理的县级以上财部门提出.4.反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调转过程中有关问题,引导其向调出地财部门和调入地财部门提出。

基层法律服务领域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清单

基层法律服务领域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清单

基层法律服务领域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清单
法定途径及有权处理单位和部门:向做出决定的机关提出异议,向上一级司法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主要法律依据:《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
事项二:反映基层法律服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有违反《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等规定的执业行为
法定途径及有权处理单位和部门:向主管司法行政机关投诉。

主要法律依据:《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律服务工作者违法违纪投诉查处工作的意见》
事项三:对司法行政机关给予的行政处罚决定或做出的投诉处理决定不服
法定途径及有权处理单位和部门:向上一级司法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主要法律依据:《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
事项四:因基层法律服务产生收费纠纷。

法定途径及有权处理单位和部门:司法行政机关
主要法律依据:《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律服务工作者违法违纪投诉查处工作的意见》
事项五:因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提供法律服务产生经济纠纷。

法定途径及有权处理单位和部门: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

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的主要法定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在诉讼与信访分离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厘清信访与其它法定途径之间的受理范围,对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包括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意见或投诉请求),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定途径”进行合理分流、依法处理。

按照国阅〔2014〕102号《会议纪要》要求,现将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分类梳理,形成如下基本框架: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是指在诉讼与信访分离的基础上,对信访人提出的投诉请求,能够通过信访渠道以外的法定途径解决的,导入这些途径依法按程序处理;不能通过这些途径解决、符合《信访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作为信访事项,按照《信访条例》的规定处理。

判断是否“法定途径”,应符合三个标准:一是由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做出明确规定;二是一般应具备明确的主体、时限和操作程序等要素;三是经过该途径处理的结果具有法律效力。

对于信访人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的问题,按照信访目的可分为申诉求决类、揭发控告类、意见建议类、信息公开类四类。

依照“法定途径”的界定标准,对申诉求决类、揭发控告类、信息公开类三类问题的处理有较明确的法定途径,对意见建议类问题无信访渠道以外的明确的法定途径。

具体如下:一、处理申诉求决类问题的法定途径申诉求决类问题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据法律法规或组织章程规定,向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处理申诉,要求重新做出处理或解决矛盾纠纷。

处理这类事项的法定途径主要有:(一)仲裁仲裁,是指纠纷当事人在自愿基础上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构的第三者审理,由第三者作出对争议各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

主要法律依据:《仲裁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水路旅客运输规则》等。

例如:①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或者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等,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引导其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②反映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发生,或者因收回、调整承包地发生的纠纷等,依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引导其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③反映承运人、港口经营人以及旅客在人员运送、行李运输中发生的纠纷,依据《水路旅客运输规则》,引导其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二)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请求重新审查,并纠正原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机关据此对原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

主要法律依据:《行政复议法》、《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

例如:①反映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依法为其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变更或者注销手续等问题,依据《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引导其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②反映因运送渣土不作覆盖,造成遗撒,或者临街工地不设置护栏而被城管部门处罚的问题,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引导其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

(三)行政裁决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律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

主要法律依据:《专利法》、《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等。

例如:①反映专利使用费纠纷问题,依据《专利法》,引导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申请裁决。

②反映对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有异议,依据《土地管理法》,引导其向批准征收土地的人民政府申请裁决。

③反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依据《土地管理法》,引导其向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裁决。

④反映矿产企业之间矿区范围的争议,依据《矿山资源法》,引导其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裁决。

(四)行政确认行政确认,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通过确定、证明、登记等方式决定相对人某种法律地位。

主要法律依据:《伤残抚恤管理暂行办法》、《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房屋登记办法》等。

例如:①反映身体残疾,要求享受相关待遇的问题,依据《伤残抚恤管理暂行办法》,引导其向所在工作单位或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评残申请。

②反映发生交通事故后,因责任不明确,而无法获得赔偿的问题,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引导其向当地公安部门申请确定当事人责任。

③反映养子女因收养关系不确定,而无法上户口、上学的问题,依据《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引导其向民政部门办理收养登记。

④对他人持有的房产证登记内容有争议,依据《房屋登记办法》,引导其向房屋登记管理部门办理异议登记。

(五)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

主要法律依据:《行政许可法》、《渔业法实施细则》、《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

例如:①反映渔民被禁止入海捕鱼的问题,依据《渔业法实施细则》,引导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捕捞许可证。

②反映筹办民办学校的问题,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引导其向当地教育部门申请办学许可证。

(六)国家赔偿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机关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给予赔偿。

主要法律依据:《国家赔偿法》、《司法行政机关行政赔偿、刑事赔偿办法》等。

例如:①反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违法查封、扣押、冻结财产,违法征收财物、摊派费用,要求赔偿的问题,依据《国家赔偿法》,引导其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申请。

②反映监狱部门工作人员体罚、虐待服刑人员,要求赔偿的问题,依据《司法行政机关行政赔偿、刑事赔偿办法》,引导其向司法行政机关提出申请。

③反映行政编制的城管人员在执法中将商贩打伤,公安人员在侦查案件过程中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法院枉法裁判导致无罪人员冤狱多年等,可通过国家赔偿解决。

(七)行政补偿行政补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因合法的行政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失,由国家依法予以补偿。

主要法律依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动物防疫法》、《蓄泄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等。

例如:①反映承包地被征收,要求给予补偿的问题,依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引导其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②反映养殖的家禽在禽流感防治中被强制扑杀,要求给予补偿的问题,依据《动物防疫法》,引导其向畜牧兽医部门提出申请。

(八)行政给付行政给付,是指在公民处于失业、贫困、年老或者疾病等特殊状况之时,行政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政策的规定,赋予公民一定物质帮助权益。

主要法律依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军队抚恤优待条例》、《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救灾捐赠管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等。

例如:①城市居民信访反映生活困难的问题,依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引导其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提出低保申请。

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人的老年村民信访反映生活困难的问题,依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引导其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供养申请。

③因公牺牲军人遗属信访反映生活困难的问题,依据《军队抚恤优待条例》,引导其向民政部门提出抚恤申请。

④反映地震灾害后,重建住房困难的问题,依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引导其向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提出把救助申请。

(九)行政强制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主要法律依据:《行政强制法》、《人民警察法》、《传染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海关法》等。

例如:①反映精神病人危害公共安全的问题,依据《人民警察法》,引导其向公安机关提出采取措施的要求。

②要求对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采取必要治疗和控制措施的问题,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引导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报告。

(十)特定类型的申诉广义上的“申诉”是指《宪法》第41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因其没有统一的处理程序,故无法作为统一的一种法定途径。

但某些特定类型的申诉途径,符合前文提出的三个界定标准,可作为法定途径。

1.具有行政复议性质的申诉途径。

比如,《集会游行示威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或者第三十条的规定给予的拘留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上一级公安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诉之日起五日内作出裁决;对上一级公安机关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裁决通知之日起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公民出境入境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受公安机关拘留处罚的公民对处罚不服的,在接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由上一级公安机关作出最后的裁决,也可以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理范围之外设立的独特申诉途径。

比如,《海关办理申诉案件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海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但在法定期限内未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或者不服海关行政复议决定但在法定期限内未提起行政诉讼的,可以向海关提出申诉。

3.内部申诉,是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成员对所受处分或处理不服时,向原机关(组织)或上级机关(组织)提出自己的意见。

主要法律依据:《公务员法》、《教师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文化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交通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等。

例如:①公务员信访反映不服开除决定的问题,依据《公务员法》,引导其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机关提出申诉。

②教师信访反映无故被调离教学岗位、不服职称评定等问题,依据《教师法》,引导其向教育部门提出申诉。

③大学生信访反映因考试作弊被开除学籍等问题,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引导其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

④某文化单位信访反映对审计结论不服的问题,依据《文化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引导其向上级审计机构提出申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