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环流及应用教案
地理:2.2《季风环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季风环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片段内容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中的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并没有很明显的说明,但其实它已经包含在“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中,是从气压中心过渡到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是对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以及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以及气压中心等知识,但综合分析能力还比较差。
加上前面学习的内容知识难度较大,学生在分析季风环流的形成和性质的时候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讲解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对一些将运用到的基础知识要加以点明,弱化季风的方向、性质等知识点的记忆,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授之以渔”,这样即使记不住,学生也可以自行分析得出答案。
三、教学设计思想(一)教学理念本部分内容没有直接让学生读图看出季风的方向,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图示分析法,通过已经学过的原理,让学生绘图,而后读图分析东亚、南亚地区的风向。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虽然没有让学生记忆,但通过自主画图分析,不但能使学生掌握东亚、南亚地区的风向的知识,更使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提升。
(二)教学原则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由浅入深,保证学生探究问题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指导学生绘制季风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绘制原理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②培养学生阅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分析季风的形成等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季风环流讨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的方法和技术手段②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东亚、南亚季风的风向、性质等。
季风环流教案
季风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和原因。
2.掌握季风环流的特点和影响。
3.理解季风环流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能够分析季风环流的地理分布。
5.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季风环流的概念和原因。
2.季风环流的特点和影响。
3.季风环流地理分布的分析。
教学难点:1.季风环流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分析季风环流的地理分布。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与互动。
2.多媒体展示。
3.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季风环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季风的思考,了解季风现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二、讲解概念与原因(10分钟)老师通过讲解季风环流的概念和原因,重点介绍季风的产生是由于太阳能的不均匀加热引起的。
三、讲解特点与影响(15分钟)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季风环流的特点和影响,包括降水、气温、气候季节性变化以及农业和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四、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分析该地区的季风环流特点以及对当地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小结与展望(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要求学生回答课前目标和解决的问题,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季风环流的短文,重点描述季风环流对当地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和原因,掌握其特点和影响,并通过分析地理分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探究环节中,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还需要加强,以确保学生能够尽可能全面和准确地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
同时,在布置作业时,要确保作业的量和难度适当,以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季风环流及应用教案
季风环流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季风的定义、成因及特点。
2. 掌握季风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机制。
3. 了解季风环流在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应用。
4. 能够运用季风环流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季风的定义与分类1.1 热带季风1.2 温带季风1.3 寒带季风2. 季风环流的形成机制2.1 地球自转2.2 太阳辐射2.3 地形因素2.4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3. 季风环流的特点3.1 季节性3.2 区域性3.3 不稳定性4. 季风环流的应用4.1 农业4.2 水资源4.3 气象灾害4.4 地理环境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季风的定义、分类、形成机制、特点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季风环流现象及其实际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季风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实践活动:设计季风环流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季风环流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季风环流相关教材、图片、视频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3. 实验材料:季风环流模型、风向标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季风环流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季风环流模型制作及实验过程中的表现。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季风环流的问题,检验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水平。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章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顺序:先讲解季风的定义与分类,介绍季风环流的形成机制,接着分析季风环流的特点,再讨论季风环流的应用,进行总结与拓展。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季风环流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季风环流现象。
2. 讲解季风的定义与分类:介绍热带季风、温带季风和寒带季风的区别。
3. 讲解季风环流的形成机制:分析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地形因素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环流的影响。
4. 分析季风环流的特点:讲解季节性、区域性和不稳定性的表现。
初中季风环流教案
初中季风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季风环流的定义、特点和成因。
2. 掌握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3. 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季风环流的特点和分布。
教学重点:1. 季风环流的定义和成因。
2. 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季风环流的形成机制。
2. 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地图和图表。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展示我国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
2. 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季风吗?我国有哪些季风区?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季风环流的定义:季风环流是一种季节性的风系统,主要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
2. 讲解季风环流的成因:地球自转、太阳辐射、海陆分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 讲解季风环流的特点:季节性、周期性、区域性。
三、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15分钟)1. 讲解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降水、温度、湿度等。
2. 分析季风环流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影响: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我国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2. 分析季风气候对当地经济、农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季风环流的定义、成因、特点和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 强调季风环流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季风环流示意图,标注季风环流的主要特点。
2. 撰写一篇关于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影响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季风环流的定义、成因、特点和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季风环流的特点和分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季风环流对我国经济、农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季风环流的形成机制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解释和引导。
季风环流及应用教案
课题:季风环流及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说出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根本原因——热力作用。
2. 说出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纬向分布被海陆热力差异打破,以及1、7月3气压中心。
3. 绘制亚洲季风环流1、7月分布图,说出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1. 理解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和风带纬度纬向分布的破坏。
2. 准确说出1、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的3个气压中心。
3. 理解西南季风的成因以及对昆明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纬向分布的差异。
2.季风环流的原因以及西南季风的成因。
教学过程【一】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读图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和图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问题:从以上两图可以看出南半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是连贯的,原因是___________而北半球的气压带却被分割成几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其原因是________(1)此时为季(冬、夏)(2)在A处用箭头表示此季节的风向。
(3)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受压控制(写出气压名称)。
(4)此时我国西南地区盛行风。
【二】认识季风环流的形成(1)季风的定义:大范围盛行风随季节显著改变的现象。
(2)代表地区:亚洲读“世界1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和“世界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小组讨论: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东亚气候的影响①亚洲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对东亚气候影响。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所以介于亚洲高压与阿留申低压之间的东亚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西北风,即东亚冬季风。
②亚洲低压和北太平洋高压(副高)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夏季,介于北太平洋高压和亚洲低压之间的东亚则盛行来自海洋的湿润的东南季风。
归纳:这种冬、夏季节盛行风向有规律的向相反或接近相反方向的变化的风,就称为季风,这种由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风向的变化形成的环流就称为季风环流。
延伸:由于东亚介于最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所以气压中心和风向的变化也显著,形成世界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初中地理季风环流教案
初中地理季风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3. 能够分析季风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 提高学生对气象学知识的兴趣和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1. 季风环流的概念和特点;2. 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3. 季风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2. 季风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辅;2. 地球仪或地图;3. PPT或黑板;4. 教学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气候分布,引导学生发现亚洲地区的特殊气候现象;2.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亚洲地区会有这样的气候现象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季风环流的概念和特点;2. 讲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3. 利用PPT或黑板,展示季风环流示意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季风环流的过程。
三、季风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5分钟)1. 分析季风环流对亚洲地区气候的影响,如雨季和旱季的交替出现;2. 引导学生思考季风环流对农业、水资源、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影响;3. 举例说明季风环流对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如中国的梅雨季节、印度的农业生产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案例材料,如印度的季风灾害案例;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季风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分析的结果。
五、小结与作业(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季风环流示意图,并写一篇关于季风环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气候分布,导入季风环流的学习。
在讲解季风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时,利用地球仪、PPT或黑板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季风环流的过程。
通过分析季风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季风环流在亚洲地区的重要性。
季风环流 教学设计
季风环流教学设计季风环流是地球大气环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球气候和季节变化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季风环流的概念、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一个相应的教学设计。
一、概念:季风环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固定的时间内,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不同的特征,大气的垂直运动以及气候要素的影响,地球不同区域的风向和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二、原因:季风环流的产生与地球自转、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气候要素差异密切相关。
由于地球自转造成了地球表面的不规则形状,地球赤道周围的气温较高,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区。
同时,一部分上升空气在高空平流向两极降下,形成沿纬度方向的大气环流。
而受到海洋和陆地的影响,副热带地区的季风环流则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三、特点:季风环流的特点主要有季节性、年际变化和地域差异。
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的风向和强度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例如,印度季风是一种明显的季风环流现象,从6月到9月,印度洋上方的大陆低气压区形成,北半球大气中的南风会穿过喜马拉雅山向北升空。
而在冬季,印度洋上空的高气压会使得风向逆转,形成了北风季风。
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由于季风环流的存在,人类社会的农业、渔业、交通等方面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季风带的农业生产往往依赖于降水,农民需根据季风的到来和离去来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时间,以确保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此外,季风还会影响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捕捞季节的选择。
在交通方面,季风环流会造成航海和航空交通的不便,需要合理规划航线,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航行和飞行,以避免受到强季风的干扰。
基于以上的概念、原因、特点和影响,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季风环流,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季风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点;2. 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包括地球自转、热带和副热带的气候要素差异等;3. 季风环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农业、渔业和交通等方面。
季风环流及应用教案
季风环流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季风的定义、形成原因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季风环流的基本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季风环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季风区的认识,了解季风对农业、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季风的定义与形成原因2. 季风的特点3. 季风环流的基本规律4. 我国季风区的划分5. 季风对农业、气候等方面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季风环流现象。
2.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为例,分析季风环流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探讨季风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促进学生互动。
4.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季风环流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季风现象。
2. 讲解季风的定义与形成原因:简要介绍季风的定义,解释季风形成的原因。
3. 分析季风的特点:从时间、空间等方面阐述季风的特点。
4. 讲解季风环流的基本规律:介绍季风环流的特点、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5.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季风环流在农业、气候等方面的应用。
6. 小组讨论:分组探讨季风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面。
五、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季风区的分布图,并简述季风环流对该区域的影响。
2. 搜集有关季风环流在世界各地的应用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季风环流对当地气候、农业等方面的影响。
4. 思考如何利用季风环流知识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季风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季风环流应用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反馈: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深度。
4.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和拓展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季风环流的动态图像和案例资料。
季风环流教案
季风环流教案季风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 掌握季风环流的分类和分布特点;3. 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季风环流对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季风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 季风环流的分类和分布特点;3. 季风环流对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季风环流的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和季风的分布。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是否知道季风是怎么形成的?2. 概念讲解:教师简要讲解季风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季风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由于大陆与海洋等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同,而导致气温和气压的差异,从而形成的周期性的风系统。
季风环流一般由大陆性气候和大洋性气候之间的温度差异引起。
3. 探究活动: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季风区的气候数据和资料,并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探究季风环流的分类和分布特点。
学生可以根据资料中的温度、降水和风向等数据,找出季风区的特征,并将其绘制在地图上。
4. 案例分析:教师以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为例,讲解季风环流对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和季风对农业、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思考等方式,分析季风环流对当地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归纳: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季风环流的概念、分类和分布特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季风环流的变化趋势和未来发展的影响。
6. 小结评价:教师布置一道小练习或作业,检查学生对季风环流的理解程度。
学生可以通过填空题、选择题或写简答等形式作答。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程度。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视频等形式,直观形象地呈现季风环流的分类和分布特点。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通过分析气候数据和资料,讨论季风环流的分类和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能力。
季风环流教案
季风环流教案时间:60分钟年级:初中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季风环流对气候、农业和人文等方面的影响。
3. 能够分析和解释季风环流在不同地区的表现。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设备。
2. 地图、图片或视频,用于教学示范和讲解。
3. 季风环流相关的教科书、参考书籍或网络资源。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 (5分钟)利用一张全球地图,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各大洲的位置,并提问他们是否听说过季风环流。
步骤2:呈现 (1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或地图展示季风环流的分布图,并讲解以下内容:- 季风环流是一种周期性反复出现的大气环流系统,主要由冷暖空气的差异和地球自转引起。
- 季风环流主要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的两个季风区,分别是副热带高压气旋和副热带低压气旋的影响下形成的。
- 在不同季节,季风环流会引起不同强度和方向的风和降水。
步骤3:解释 (20分钟)使用案例或示例,讲解季风环流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包括:- 气候影响:季风环流带来的季节性风和降水,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
比如印度、中国南方等地的夏季降雨量大,冬季降雨量少。
- 农业影响:季风环流的风和降水对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有重要影响。
如在亚洲一些地区,从南方吹来的夏季季风会给水稻的生长提供充分的雨水。
- 人文影响:季风环流对人类活动和生活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印度的人们在季风来临之前会修筑水利设施,以备夏季丰收时的用水。
步骤4:讨论与练习 (15分钟)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为什么季风环流在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影响特别明显?2. 季风环流对当地的农业有何影响?请以某个地区为例进行说明。
3. 季风环流有没有可能引发自然灾害?请解释原因。
步骤5:总结与评价 (5分钟)立即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并要求学生答题或完成一个小练习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延伸:1. 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季风环流地区,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气候、农业、人文等方面的影响。
《季风环流》教案
《季风环流》教案发布时间:2021-06-17T16:41:36.65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月下作者:贾丽娟[导读] 季风环流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内容。
本节课教学的设计理念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创建和谐课堂。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合作探究精神等,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贾丽娟 710500摘要:季风环流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内容。
本节课教学的设计理念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创建和谐课堂。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合作探究精神等,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季风;风向;成因一、课程标准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环流与成因。
二、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结合示意图,认识东亚、南亚两个地区季风风向的不同;观察海陆分布图中高低气压中心的位置,判断所示季节。
2、综合思维:能够运用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分析,归纳出东亚、南亚地区季风环流的主要成因。
3、地理实践力:运用已经学过的原理,绘图得出东亚、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结合生活实际,尝试分析东亚、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强弱差异及属性特征。
三、教学重点重点:理解季风环流的成因与特点。
难点: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的形成。
四、教法学法教法:引导提问法、活动评价法、图示归纳法。
学法:读图观察法、绘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也就是在我小的时候,有一首歌曲风靡一时,街知巷闻,引发了中国歌坛西北风声腔的大流行。
西北风歌风与当时蔚然成风的港台抒情演唱方式鲜明对立,堪称一场音乐革命。
2008年CCTV纪念改革开放歌声飘过30年大型演唱会上,这首歌被再度唱起,也就是在你们小的时候,这首歌再次引起过一阵西北风歌潮。
季风环流及应用教案
季风环流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掌握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3)能够分析季风环流在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气象图表,分析季风环流的分布规律;(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季风环流过程;(3)开展实地考察,了解季风环流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及特点(1)地球自转与太阳辐射的影响;(2)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3)季风环流的特点。
2. 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1)夏季风与雨带的推移;(2)冬季风与干燥气候;(3)季风环流与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3)季风环流在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季风环流的形成机制;(2)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机制。
四、教学措施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2)案例分析法:分析季风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3)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考察当地季风环流现象。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季风环流的形成、分布及影响;(2)气象图表:分析季风环流的规律;(3)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季风环流过程。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季风环流知识的掌握;(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季风环流应用的理解;(3)课后实践:考察学生运用季风环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内容:(1)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2)季风环流在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3)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我国季风区的气象变化视频,引起学生对季风环流的兴趣。
季风环流教案简易版
季风环流教学目标:1.说出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根本原因——热力作用。
2.说出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纬向分布被海陆热力差异打破,以及1、7月气压中心。
3.绘制亚洲季风环流1、7月分布图,说出东亚、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1.理解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和风带纬度纬向分布的破坏。
2.准确说出1、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的3个气压中心。
3.理解西南季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1.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纬向分布的差异。
2.季风环流的原因以及西南季风的成因。
如何突破:1.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让学生分别在图中指出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维度位置,通过对比的方法比较容易看出两者的区别。
2.因为南亚季风涉及到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这一原因,所以在分析的时候采用带箭头的动态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形象生动。
教学思路设计:此部分内容属于高考的重点,特别是对于季风气候形成原因的具体应用的考察,结合很多同学读图分析能力欠缺和知识迁移能力欠佳的实情,在讲解时主要采取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学生不是单一只学习某一个知识点,在区别中记忆相对要好。
教学过程首先,以我们生活的实际自然环境为背景导入,为什么我们夏天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首先,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习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找出课本36,37页三幅图中的两个气压带(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和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其次,指出这两个气压带所在位置的气压中心的变化,进而指出原因,理解陆地上的气压带被截断。
2.东亚季风和东南亚季风(1)东亚季风特点,形成原因(2)南亚季风特点,形成原因3.探讨课本38页活动题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主要是分析北半球东亚和南亚地区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其形成原因学生理解起来相对简单一些,但是对于季风气候的相关应用分析,学生还不能熟练的应用,所以在后面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学生对知识点的迁移运用。
高一地理教案 季风环流教学设计
季风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东亚季风环流及成因。
理解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于作用。
2、能够运用所学的季风环流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大气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已知的条件,命制题目的能力。
3、通过对地理原理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二、重点难点1、通过对地理实际问题的探讨,最终掌握季风环流发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
2、根据已知的地理情景,并根据教师要求命制题目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小组合作、辩论法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区域如何作为呈现地理情景的舞台1、出示区域地图,介绍地图中等大风日数,等年降水量等值线。
创设区域承载必修知识的情景。
2、逐渐减少区域中的地理信息,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自主回答区域定位的方法。
环节二:如何通过学生命题,解释发生在身边的实际问题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互相命题题目,互相考查。
1、出示等大风日数图,鼓励学生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个角度命制关于等大风日数的题目,首先学生从大尺度出发,命制的题目应该比较容易把握在理想的范围内,即从西北到东南递减,并追问原因。
但在命制小尺度时,学生可能会出现诸多教师无法掌握之题目,所以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功课做足,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
2、鼓励学生从大小尺度命制关于等年降水量的题目,首先学生从大尺度出发,命制的题目应基本在教师的掌控中,从小尺度命制题目时,教师要多做准备,做到充分准备,将学生可能命制的题目尽量列出,并做好准备。
3、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小组合作,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环节三:图解区域与季风环流(必修知识)在高考中的侧重点本环节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是上述内容的总结及延伸,她在本节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结构如下:环节四:总结提升季风环流当向学生讲解了区域地理与必修地理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后,进一步将季风环流提升总结,知识结构如下:六、板书小结:。
“季风环流”教学设计(鲁教版)
生产 、 生 活的指导意义 。其 中第三个方 面综合性较 强 , 涉及 很
多未学 知识 , 所 以本 处 留有余 地 , 不深 入学 习 。从 知识 内容
看, 各版本 教材对 “ 课 程标准 ” 的 阐释基本 一致 。根据“ 课程 标 准” 的本质 特征进行知识 建构 , 其框 架结构如 图 1 所示 。
新 的 风 向 评、 纠错 、 提 升
的知识迁移 运用 能力 以及 扎实 的地 理基 础 知识 等 ,所 以即
便 高三 的学 生学 习本课 也并 不轻 松 。很多 高一新 生 知难 而 退, 往 往 放弃 理解 、 学会 , 尝试 用记 忆法 学 习该 内容 , 最终 结 果是 “ 记不 住 ” 、 “ 记混淆 ” , 或“ 记住 了” 但“ 不 会解 题 ” 。笔 者
强, 学 习效果 显著 。
“ 导入” 问 题 链
师 生 活 动
二、 知识 构 建
本课对应 “ 课 程标准 ” 是“ 理解海 陆分布对 气压带 分布 的 影 响及季风环流 的形成 ” 。具体要求包 括三方 面 : 一是知道 海 陆分布 对气 压带 分布 的影响 ;二是 知道 季风 环流 的 分布地
课 例 精 品
“ 季 风环流" 教 学设计 ( 窨教版)
●叶
一
子/ 江 苏 省 扬 州市 邗 江 中 学 ( 2 2 5 0 0 9)
同; 通过学 习 , 知道理论 联系实 际 , 学 会运用所 学知识 解决 生
活 中的实际问题 。
、
设 计 思 路
“ 季风环流 ” 一课是地 理学科 的重难 点知识 。笔者 曾多次 采用 “ 师 问生答 ” 的小步 骤讲 解方 法对地 理原 理进 行详 细解 析 。课堂 中学 生很投入 , 积极 回答 问题 , 但 是请学 生归纳 、 总 结、 绘 图和解题 时 , 很 多学生 “ 云里雾 里 , 不 知所 以” 。究其原
季风环流教案
季风环流教案
教案标题:季风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季风环流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季风环流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
3. 分析季风环流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和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以及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
难点:分析季风环流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和变化。
教学准备:
1. 地图、气候图和生态环境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季风环流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
二、学习
1.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了解季风环流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季风环流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和变化;
3. 教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拓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季风环流的影响和变化规律。
三、实践
1. 学生利用地图和气候图,分析季风环流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的分布情况;
2. 学生展示分析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总结
教师对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影响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澄清学生的疑惑。
五、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季风环流对当地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并撰写一份小结。
教学反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季风环流的理解和掌握。
季风环流教学设计
4、总结季风环流的成因
风向
5、透过学考考看相关题型
6、布置练习题。
1、回忆并在导学案上完成探究一(1)题
2、合作探究并完成探究一(2)(3)题
3、积极探讨东亚南亚季风环流的成因
4、认真总结季风环流的内容。
6、回归学考演练习题
1、知道不同季节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原因
2、能说出不同季节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上的大气活动中心名称
习后能掌握该章节的主干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本章节考点的考核形式和解题的技巧
学生的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获取信息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地球的气候,热爱自然地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感觉较为吃力,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够
2、地图的读解能力较为薄弱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3、能够阐述东亚南亚季风气候的成因的不同之处
4、学生会举一反三,检测学习效果。
课堂小结:
教师表述:
学生笔记理解
强化学生对季风环流的认识和理解。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大气环境—季风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大气环境—季风环流
科目:高中地理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时:1课时
提供者:郭晓庆
单位: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一、考纲要求:基本要求:知道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原因
能说出季风环流的原因以及能判断季风的风向
发展要求:理解季风环流下形成的季风气候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学考考纲和能力要求编制学案,选取典型案例及例题,使学生学习
独立完成温故知识
学生交换试卷校对答案
季风环流教案设计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之季风环流》教学设计设计者:谢艳香授课班级:1105班一、教学目标1、能绘制并简要说明季风环流的两种成因、特点及其影响的范围;2、运用有关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东亚和南亚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冬夏季风的特性,并能说出其对气候以及经济所产生的影响;3、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已有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以及研究生活中的地理,体会地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季风环流的成因;2、难点:亚欧大陆与太平洋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西南季风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1、知识递进法2、应用迁移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课型:复习课六、教学用具:小黑板七、教学准备将班级学生分成9个小组,将课前学习任务以抽签的形式分配给每一个小组,并且实施小组竞争比赛的模式。
【板书设计】2.4全球性大气环流之季风环流1、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2、分类:东亚季风(最典型)、南亚季风3、比较:(列表比较,图略)4、意义:雨热同期,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作物、深林、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巩固练习】1、1月,澳大利亚西北地区盛行西北风,则关于此时盛行风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B )(澳大利亚西北部的西北风,是一月份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的,可以选择B)A.沿海洋流的影响B.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C.城市人口集中产生的“热岛效应”D.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2、读“大陆空气柱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a、b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图表示冬季、高气压B.b图表示冬季、低气压C.a图表示夏季、低气压D.b图表示夏季、高气压(2).a图中空气柱切断的气压带是()A.极地高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C.副极地高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1.A[a图中大陆上气流下沉,会形成高压,由此判断图示为冬季。
季风环流及应用教案
季风环流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季风的定义、成因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季风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季风环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季风区的认识,了解季风对农业、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季风的定义与成因1.1 季风的定义1.2 季风的成因2. 季风环流的特点2.1 季风环流的基本概念2.2 季风环流的分布规律3. 我国季风区的划分与特点3.1 我国季风区的划分3.2 我国季风区的特点4. 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4.1 季风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4.2 季风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义5. 季风在其他领域的应用5.1 季风在气候研究中的应用5.2 季风在能源开发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直观展示季风环流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2. 结合地理实例,分析季风对我国农业、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季风环流的理解和应用。
4.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培养学生运用季风环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季风定义、成因和特点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见解。
3. 课后实践作业:评估学生运用季风环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季风环流示意图、季风区分布图等。
2. 地理实例:提供我国不同季风区的农业、气候等方面的案例。
3. 课后实践作业:布置相关研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六、季风与气候变化1. 季风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6.1 季风对我国温度带的影响6.2 季风对我国降水分布的影响2. 季风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6.3 季风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6.4 季风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关系七、季风与生态环境1. 季风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7.1 季风对我国植被分布的影响7.2 季风对我国水文循环的影响2. 季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7.3 季风区生物多样性特点7.4 季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八、季风与人类活动1. 季风对我国人类活动的影响8.1 季风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8.2 季风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2. 人类活动对季风环流的影响8.3 人类活动对季风区生态环境的影响8.4 人类活动对季风气候的调节作用九、季风与应用案例分析1. 季风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案例9.1 季风对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9.2 季风对农业灌溉的影响2. 季风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案例9.3 季风在风能开发中的应用9.4 季风在太阳能开发中的应用1. 季风环流的特点及影响10.1 季风环流的总体特点10.2 季风环流对我国的影响2. 季风研究的发展趋势10.3 季风研究的未来方向10.4 季风研究在国家战略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季风的定义与成因补充说明:季风是由于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的加热不均匀导致的,特别是在大陆与海洋之间的温差,形成了大气压力和风向的季节性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季风环流及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说出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根本原因——热力作用。
2. 说出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纬向分布被海陆热力差异打破,以及1、7月3气压中心。
3. 绘制亚洲季风环流1、7月分布图,说出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1. 理解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和风带纬度纬向分布的破坏。
2. 准确说出1、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的3个气压中心。
3. 理解西南季风的成因以及对昆明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纬向分布的差异。
2.季风环流的原因以及西南季风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读图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和图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从以上两图可以看出南半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是连贯的,原因是___________
而北半球的气压带却被分割成几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时间温度气压被切断
的气压带
突出的气压中心
七月陆_海_陆_海_____陆地:____海洋:____
一月陆_海_陆_海_____陆地:____海洋:____
例1、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分布图,回答:
(1)此时为季(冬、夏)
(2)在A处用箭头表示此季节的风向。
(3)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受
压控制(写出气压名称)。
(4)此时我国西南地区盛行风。
【二】认识季风环流的形成
(1)季风的定义:大范围盛行风随季节显著改变的现象。
(2)代表地区:亚洲
读“世界1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和“世界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
小组讨论: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东亚气候的影响
①亚洲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对东亚气候影响。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所以介于亚洲高压与阿留申低压之间的东亚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西北风,即东亚冬季风。
②亚洲低压和北太平洋高压(副高)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夏季,介于北太平洋高压和亚洲低压之间的东亚则盛行来自海洋的湿润的东南季风。
归纳:这种冬、夏季节盛行风向有规律的向相反或接近相反方向的变化的风,就称为季风,这种由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风向的变化形成的环流就称为季风环流。
延伸:由于东亚介于最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所以气压中心和风向的变化也显著,形成世界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知识迁移:同样的季风环流在南亚也存在。
只是冬季源于蒙古——西伯利亚的冬季风,南下时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形成东北风;夏季西南季风除海陆势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外,还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影响。
(在黑板上用地理简图解释西南变化的成因。
)
例2、下图是一幅闭合等压线图,箭头表示A 点风向,分析回答和完成:
(1)该图表示的是 (高、低)压中心,因为? (2)该图表示的是 (南、北)半球,因为? (3)该气压中心如果位于亚欧大陆,它的名称叫 ,此时东亚吹 风,
南亚吹 风。
阅读课本53页相关内容及图2-34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形成示意图,完成下列表格
例3、读下面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图中A 的气压中心名称
是 ,该地气候类型是
(2)图中B 处盛行 季风,附近的洋流名称
为 。
(3)图中C 处盛行 季风,此时洋流呈 时针方
向流动。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5) 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原因
是 。
【三】掌握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
有不同的气候类型。
难点突破: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表现。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气候一个方面通过
影响某地区的降水来实现的,因而理解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状况是非常重要的。
(结合
多媒体展示)问:1、三圈环流中,哪些气压带是由气流上升形成?空气中水流会有什么变
化?对天气有什么影响?其干湿性质怎样?哪些下沉的呢?对天气有什么影响?干湿性质
呢?
赤道低气压和副极地低气压气流由低空辐合上升到高空,空气中水汽易凝结,易产生降水天
气,故其性质为湿润。
副热带高压和极地高压气流下沉,空气中水汽不易凝结,不易产生降水天气,故其性质为晴
干。
2、三圈环流中,哪些风带是由底纬吹向高纬?哪些又是由高纬吹向低纬,空气中水汽又有
什么不同变化?其干湿性质如何?(作图)
名称 成因 冬季风 夏季风 分布 地区 气压中心 风向 性质 气压中心 风向 性质
东
亚
季
风
名称
成因 冬季风 夏季风 分布 地区 气压中心 风向 性质 气压中心 风向 性质
南
亚
季
风
信风带(箭头)和极地东风带(箭头)由高纬吹向低纬,空气中水汽容易蒸发,不易降雨,故其性质晴干,相反,西风(箭头)是由低纬吹向高纬,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形成降雨,故其性质湿润。
3、归纳:(板书)赤道低压、副极地低压气流上升——降水——湿润
西风低纬吹向高纬——降水——湿润
副热带高压、极地高压气流下沉——晴朗——晴干
信风、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晴朗——晴干
在相应的位置填写气压带和风带(画出风向),并
在右图对应的位置填上气候类型
【归纳提升】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点及成因
类型分布规律基本特征主要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低气压控
制地区
终年高温多雨,没
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终年受赤道低压控
制,多对流雨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
两侧的信风带内
终年高温,有明显
的干、湿季(降水在
1000毫米左右)
信风带和赤道的气
压带交替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东北信风带内大陆
的南部和东南部
终年高温,有明显
的雨、旱季(降水在
2000毫米左右)
海陆热力差异和气
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热带沙漠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
大陆西岸及大陆内部
终年炎热干燥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
和信风带控制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30°—40°
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
季温和少雨
海陆热力差异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
季温和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
西风带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
冬季温和,夏季凉
爽,全年降水均匀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年较差
大,降水稀少且集中于
夏季
远离海洋,湿润气流
难以到达
温带季风气候亚洲东北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
季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差异
极地气候南北两极地区
终年严寒,降水稀
少
纬度高,接受太阳光
热少
【课堂检测】
1、关于南北半球气压带不同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北半球气压带基本成带状
B 7月份,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热低压切断
C 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
D 1月份,北
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海洋冷高压切断
2、我国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的原因是()
A.冬季风的源地离我国近,而夏季风则较远
B.
冬季风影响的范围比夏季风大
C.冬季风的厚度比夏季风大,可以翻山越岭影响到我国南部地区
D.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夏季大
3、当近地面大气等压面呈下图中状况时,正是:( )
A.亚洲高压势力强盛的季
节 B.夏威
夷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
C.阿留申低压强盛的季
节 D.
印度低压强盛的季节
4.下图说法正确的是(A )
A、甲为海风
B、乙为海风
C、甲图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D、乙图海洋气温比陆地低
6、读北半球亚欧大陆盛行风模式图,回答:
(1)在乙图上标出A′、C′、D′的风向。
(2)A和A′分别受什么风带控制?
A ,A′,气候特征
A 、A′。
(3)B和B′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其特点是什
么?B ,
B′。
(4)C和C′分别受什么气压控制?C 、C′,其原因是?
(5)D和D′的气候特点是,成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