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学案_

合集下载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一、学习目的《书愤》导学案(高二语文组)知识目的:1.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默写全诗。

能力目的: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体现技巧。

情感目的: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二、导学思考1.“塞上长城”事实上是运用了一种典故,一种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3.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4.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本源是什么?5.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他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体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三、自学质疑(请写下你自学时的疑问)四、助学资料1.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ft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陆游是一种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重要体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重要体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种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经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

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

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2.作品介绍:陆游的诗今存 9300 首(“60年来万首诗”)。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

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书愤》导学案一.资料助读(一)【知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屡遭当权的议和派的打击和排斥,虽然历任多种官职,但始终无法实现他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

晚年在山阴闲居,直至终老都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是一位高产作家,平生作诗近万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其诗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南宋社会的生活面貌,诗中充满了悲壮、崇高之美。

语言明朗晓畅,精练自然。

(二)【论世】老而弥坚,壮志难酬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作者闲居山阴故乡期间。

其时陆游从江西抚州被罢官归家,已经5年,是一个62岁的老人了,但他积愤难平,爱国之心不减,他追怀壮年意气,痛惜壮志不酬,愤而作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

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全诗脉络如下:三.要点导学【要点一:把握内容,归纳主旨】1.“书愤”的“愤”包含哪些感情?2.这是一首七律。

前两联叙事,追忆“瓜州渡”和“大散关”两次战斗的胜利,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男子形象?书愤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作者的抗敌抱负后两联:侧重写现在,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要点二:梳理思路,鉴赏表现手法】1.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四.小结:使用对比手法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很突出,将昔日的浩气壮举与今日的年迈衰颓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将诸葛亮的积极进取与当今权臣的苟且误国对比,表现作者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这也使诗人的情感起伏跌宕,形成波澜,冲击读者的心田,很容易引起共鸣。

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相应的题目。

自嘲陆游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书愤》优秀教学设计

《书愤》优秀教学设计

《书愤》优秀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演讲致辞、心得体会、职业规划、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career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书愤》优秀教学设计《书愤》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书愤》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周国平的小说,以读书人的冥想为中心,讲述了一位喜欢读书的女教师与自己弟弟的相处关系以及她与社会上其他人的交往。

小说充满了哲思,反思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人际关系、人生经验等问题。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爱书如命”的人,看到书本所具有的力量,引领我们走向真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这篇小说,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前期导读工作。

一、作者简介周国平,1949年生,祖籍宁夏,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担任《人民文学》杂志社长。

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生》、《昨日江南》、《白雪》等。

1997年因长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获得当年度鲁迅文学奖等诸多文学奖项。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被誉为“年轻一代文学家的代表”。

二、主要人物简介1. 女教师:本名不详,小说主角,教育工作者。

正直、坚韧,爱读书,努力让学生们开始读书,同时也努力管理自己的情感。

2. 她的弟弟:没读过多少书,甚至对“文字错误”的概念也不了解,生活比较放荡。

但他有着丰富的感性世界,与姐姐的相处关系较为复杂。

3. 各种社会人物:设计师、眼科医生、教授、出租车司机等等。

三、主要内容《书愤》的主题是读书的力量,小说围绕女教师展开。

女教师热爱读书,她认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摆脱迷茫,找到自己人生的真正意义,书籍也是她寻找内心情感的唯一途径。

她在和弟弟相处的过程中,试图挽救他从混乱中走出来,同时也扮演着许多社会人物的角色来探寻人生的真谛。

小说描写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

它展现了文化对人的精神生活的穿透力和塑造力,表达了对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四、思考题1. 对于一位“书愤”,书籍意味着什么?2. 内心的情感为什么需要得到表达?3. 人际关系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你认为如何处理的话能让关系走向更好?4. 你喜欢阅读什么样的书?5. 你读书的感受是什么?《书愤》是一部非常值得读的小说,它感人肺腑,令人深思。

《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汪曾祺和他的文学成就。

2.理解文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

3.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4.增强文学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和主题。

四、教学方法1.讲授和学生自主阅读结合。

2.小组讨论和展示。

3.写作指导和点评。

五、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汪曾祺是一位中国当代文学大师,具有丰富的文学成就,作品涵盖小说、随笔、书信等多个领域,被誉为“文人的文人”。

2. 文章概述《书愤》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和书中所包含的智慧、道理等。

文章情感深沉,思想深刻,意蕴丰富,推陈出新,是一篇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散文。

3. 主题分析文章主题突出,通过对“书”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精神世界中的追求和思考,同时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时代的洞察。

在文化与时代、传统与创新的矛盾中,作者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表达对时代中浮躁和灵魂贫乏的批判和警醒。

4. 篇章结构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环保袋的丢弃为引子,引出作者对于书的热爱;第二部分通过对书的种类和现状的描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通过对书的起源和历史的追溯,呼吁人们借鉴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历史经验;第四部分则归纳了作者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警示。

5. 语言表达作者语言生动、犀利,充满感染力,既有积极向上的表达,也有对当代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

其中,描写作者在书店寻找书籍时的场景形象丰富,如“书店,小小的,卖书的,靠近咖啡馆,闻得到咖啡的味道”的描写极具想象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引入文章主题,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书的看法。

2. 学生阅读每个小组分配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抓住文章主题,理清篇章结构。

3. 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集体讨论,就文章主题、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展开讨论,准备讲解。

4. 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讲解,并提出问题。

《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书愤》导学案学习目标:1.用感情诵读全诗,体会其中情感2.学会诗中的写作手法障碍点、麻烦点:1、在陆游的诗句中把握情感。

2、本诗的写作手法。

学(一)作者及作品: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

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

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题:书:_______ 愤:_______书愤: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自主赏析诗歌1.播放朗诵视频。

2.学生自由朗读、诵读诗歌。

注意:1、节奏2、重读3、情感3.诗人所“书”何事?4.诗人所抒何“愤”?5.颔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在本诗中,作者提到了哪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7.自读背诵。

古诗《书愤》教案

古诗《书愤》教案

古诗《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这首古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诗中的情感,培养对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2.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书愤》的诗意,并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2.2 诗歌手法分析: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的深层含义: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3.2 诗人的生活背景:学生需要通过研究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教师准备《书愤》全文和相关注释、译文等资料。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指导书籍或文章。

4.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多媒体资料。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故事,引起学生对《书愤》的兴趣。

学生朗读《书愤》全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5.2 诗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句,解释生词和难句。

学生通过讨论和提问,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5.3 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分享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5.4 情感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背景。

学生通过写作或讨论,表达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5.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鉴赏活动,拓展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6.1 知识与技能:教师通过听写或默写测试,评估学生对《书愤》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优秀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篇1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书愤详细教案

书愤详细教案

《书愤》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书愤》全诗。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典故与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理解“书愤”的含义。

2.诗歌解读(1)学生自读全诗,感知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逐句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与表达技巧。

例:【第一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解读:诗人回忆年轻时对世事的看法,认为世事艰难,而中原地区的景色壮丽,令人向往。

【第二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读:描绘了战争中的景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

【第三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解读:诗人自嘲自己曾立志守卫边疆,但如今已老,镜中的衰鬓先于斑白。

【第四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忠诚、勇敢的赞美,认为出师有名,永载史册。

3.分析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4.课堂小结5.课后作业(1)背诵《书愤》。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书愤》,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陆游的爱国情怀,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与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陆游诗集》2.《古诗词鉴赏词典》3.网络资源:陆游生平介绍、相关诗词解读等。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陆游《书愤》,了解陆游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学创作风格。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写作水平。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和欣赏陆游的作品中感受他的愤懑与无奈,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习理解并欣赏陆游《书愤》的诗歌内容和艺术特点。

2. 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运用诗歌元素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准备一些关于爱书、读书的图片,通过图片和一些问题导入话题,激发学生对书籍的兴趣。

2. 学习《书愤》(20分钟)教师将《书愤》的诗歌内容逐句讲解,注重对生词和文句的解释,引导学生理解陆游对朝政腐败和时局困境的愤懑和无奈之情。

3. 讨论交流(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 陆游为什么对朝政腐败和时局困境愤懑不已?(2) 你有没有读过类似的关于时事愤懑的作品?请简要介绍一下。

4. 欣赏和分析(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书愤》的诗歌风格、表达手法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抒情情感。

5. 创作练习(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运用类似的艺术手法,写一首现代诗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愤懑。

6. 作品分享(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创作结果进行分享,教师引导同学们互相交流和欣赏。

同时,可以对同学们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改进建议。

四、教学资源准备1. 陆游《书愤》的原文和翻译版本2. 关于爱书、读书的图片3. 纸笔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 学生创作的现代诗的质量和思想深度。

3. 学生对陆游《书愤》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七、教学延伸1. 资源扩充: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冬夜作》等。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更好地理解陆游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文《书愤》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情感。

2.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 通过学习《书愤》,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书愤》的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

2. 分析诗文中的意象,领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书愤》的深层含义及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字词含义、句子翻译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及作者情感。

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诗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文《书愤》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诗文内容,分析字词含义、句子翻译。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领悟作者情感。

4. 实例分析:选取优秀的学生作文,分析其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方法。

5. 写作实践: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诗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6. 作业讲评:挑选优秀作业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较浅,难以领悟作者的情感。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在课堂上增加了实例分析和写作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模仿诗文创作,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作业讲评环节,我注重挑选优秀作业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情况,评价学生在诗文鉴赏和情感表达方面的进步。

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定期检查学生的写作作业,了解他们在运用诗歌表达情感方面的进展,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模仿《书愤》的创作风格,写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

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阅读指导】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自学检测】一、文学常识1、【知人】【作者介绍】陆游,字,号,山阴(浙江绍兴)人。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从仕,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论世】【背景介绍】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已是6年,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二、知识运用1、解释加点的词。

①中原北望气如山气:②楼船夜雪瓜洲渡楼船:渡:③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2、结合课后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课堂探究与交流】1、诗题解读《书愤》①书:②愤:③书愤:2、诗人以《书愤》为题有何用意?回答: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字为意脉展开全诗的。

3、诗人“书”了哪些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陆游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用典、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把握诗人的爱国情怀。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用典、对比。

2、难点(1)对诗歌中用典的准确理解和深入分析。

(2)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理解其悲愤之情的深层原因。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 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2、写作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年)春,此时陆游退居山阴家中,已是 61 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想到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遂作此诗。

四、文本解读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岁”指早年,青年时期。

那时他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这两句回忆自己早年的壮志豪情,为下文的悲愤之情做铺垫。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追述了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的胜利场景。

《书愤》教案(6篇)

《书愤》教案(6篇)

《书愤》教案(6篇)《书愤》教案 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

(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书愤》陆游——例读高中古诗赏析(三)诵读感知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①教师讲析: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尾联: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诗歌的题目是“抒发心中不平、不满意”,但是诗歌的首联与颔联,却是写自己的青年豪气,写自己辉煌的战斗经历,是否有点离题,还是有话外意思,我们没有理解?教师明确补出诗句中的空白与断层,补出含蓄的部分,是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书愤》学案

《书愤》学案

《书愤》学案学习内容概述:《书愤》为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第一单元“推荐篇目”。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蕴涵着无穷的悲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学习目标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运用诵读、讨论等方法,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意象组合、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课前预习:(一)、走近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陕西西安(今浙江绍兴)人。

存诗93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与范成大、尤袤、杨万里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陆游不仅是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词人。

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上过前线作战。

他一贯主张抗金,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

晚岁闲居故里,过着清贫、忧愤的生活。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作品编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有《放翁词》一卷,又《渭南词》二卷。

《全宋词》存词一百四十余首。

(二)、走近文本: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三)问题导读:1.解读标题。

古诗词诵读《书愤》学案-高二语文同步教学案(统编版选必中册)

古诗词诵读《书愤》学案-高二语文同步教学案(统编版选必中册)

古诗词诵读4.书愤一、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绍兴)人。

出生于1125年,靖康之变(靖康之难)前一年。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

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内心。

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陆游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的志向。

陆游年轻时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因受到秦桧排斥而仕途不顺。

秦桧去世以后陆游才开始走上仕途。

但在积贫积弱的南宋时代,朝廷偏安一隅,皇帝只图享乐,奸臣力主投降,主张武力抗金,收复中原的陆游一再遭受打击排挤,多次被罢官,只有过几次短暂的军旅生活。

晚年的陆游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乡村生活。

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从未真正消失。

(二)写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三)解题“书”:“愤”:“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四)理解性默写(1)陆游的《书愤》在今昔对比中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的《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的《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板书设计书愤恢复中原之志直抒胸臆报国无门抗金胜利之役白描壮志难酬年事已高之叹用典年华空老敬仰诸葛之情自比无人领军悲愤但不绝望二、合作学习第一组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书愤》优质课教学设计

《书愤》优质课教学设计

《书愤》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篇:《书愤》优质课教学设计《书愤》教学设计宿州三中裴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游的生平,掌握课文内容;(2)理解诗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3)学习白描艺术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书愤》主旨的理解;三、教学难点:1、学习白描的艺术手法。

2、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陆游《示儿》《诉衷肠》朗读导入。

从文中我们看到一位立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志士形象。

文如其人,陆游的精神可歌可泣,人格可敬可仰,现在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书愤》。

二、新课1、释题:书写愤慨之情2、写作背景: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三、读一读,明确诗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学生展示,师生点评3、齐读课文4、结合注释,明确诗意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圈点勾画难点;交流讨论,明确诗句内容。

板书:早年岁月书愤盛年鏖战过去晚年现状现在对比追慕先贤过渡语:同学们,学习诗歌只会读,明确了诗句的内容还不够,我们还需走进诗境,理解诗文的内涵和情感。

四、想一想,品一品(小组合作探究)1、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包含诗人什么情感?指的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

艰者,难也。

“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学案教师版
一、作者与背景
1、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

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

诗集有《剑南诗稿》。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主要作品有《游山西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钗头凤》、《示儿》等。

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创作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二、整体阅读: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七律,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解题
书:书写。

愤:愤懑,悲愤
3、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楼船夜雪瓜洲渡渡:
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
4、感情基调把握: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

“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

后两联侧重写现在。

“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5、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找诗中字眼回答)
所愤之一:世事艰;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三、赏析全诗
(一)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
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二)思考
1、对首联的“世事艰”与颔联的“楼船夜雪”“铁马秋风”该如何理解?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时诗人才36岁。

手法:白描。

2、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
“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

“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也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手法:用典,对比。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5、造成诗人“愤”的根源是什么?
愤的根源是南宋朝廷的“主和派”,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6、表现手法?
A、借古讽今(用典):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
愤恨。

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B、对比手法: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四、拓展思考:请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并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②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2、不同点:
①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②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书愤》以典明志、借古讽今+ 对比手法(两个对比)
③作品风格:杜甫-----沉郁顿挫(一三两联景仰、二四两联叹惋);陆游-----沉郁豪雄(以愤为意脉,,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感情沉郁,但二三四句大气磅礴,笔力雄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