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范文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范文

陆游《书愤》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方面进行赏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陆游的崇敬之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含义和背景知识。

2. 诗歌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书愤》,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探讨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4.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式、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的美感,体会陆游的才华。

5. 情感教育联系陆游的生平,引导学生学习他坚定的爱国信念和执着的奋斗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字词、结构和表达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书愤》。

2. 写一篇关于陆游《书愤》的赏析文章。

3.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培养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书愤》的情况,考察他们对诗歌的熟悉程度。

2. 学生对《书愤》赏析文章的质量,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3. 学生在讨论和赏析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活跃性和创新意识,评价他们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以陆游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陆游的诗歌,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2. 开展一次以“学习陆游,立志报国”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从陆游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

《书愤》教案3

《书愤》教案3

1 、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及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2 、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1 、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学会把握陆诗的感情基调;2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体味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1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4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预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5 、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者诗歌的特点。

一课时一、导入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离骚》,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天我们学习陆游的《书愤》二、诵读指导:1 、教师范读:书愤(其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七律普通就按2-2-3 拍的节奏来读。

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 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 、要求学生据此方法齐读、熟读。

3 、解题:书,动词,记录,记下;全诗感情基调:“愤”。

三、写作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古诗《书愤》教案

古诗《书愤》教案

古诗《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这首古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诗中的情感,培养对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2.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书愤》的诗意,并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2.2 诗歌手法分析: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的深层含义: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3.2 诗人的生活背景:学生需要通过研究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教师准备《书愤》全文和相关注释、译文等资料。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指导书籍或文章。

4.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多媒体资料。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故事,引起学生对《书愤》的兴趣。

学生朗读《书愤》全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5.2 诗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句,解释生词和难句。

学生通过讨论和提问,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5.3 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分享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5.4 情感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背景。

学生通过写作或讨论,表达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5.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鉴赏活动,拓展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6.1 知识与技能:教师通过听写或默写测试,评估学生对《书愤》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书愤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目标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优秀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篇1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书愤》优秀教案

《书愤》优秀教案

《书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2、学习诗歌运用对比、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把握诗人的形象。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用典等。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理解其爱国情怀的内涵。

(2)领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仁人志士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为国家的命运而奔走呼号,却往往壮志未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感受他那悲愤激昂的爱国情怀。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 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2、写作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年)春,此时陆游退居山阴家中,已是 61 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文《书愤》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情感。

2.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 通过学习《书愤》,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书愤》的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

2. 分析诗文中的意象,领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书愤》的深层含义及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字词含义、句子翻译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及作者情感。

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诗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文《书愤》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诗文内容,分析字词含义、句子翻译。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领悟作者情感。

4. 实例分析:选取优秀的学生作文,分析其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方法。

5. 写作实践: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诗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6. 作业讲评:挑选优秀作业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较浅,难以领悟作者的情感。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在课堂上增加了实例分析和写作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模仿诗文创作,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作业讲评环节,我注重挑选优秀作业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情况,评价学生在诗文鉴赏和情感表达方面的进步。

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定期检查学生的写作作业,了解他们在运用诗歌表达情感方面的进展,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模仿《书愤》的创作风格,写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

《书愤》教案(付卫平)

《书愤》教案(付卫平)

《书愤》教案(付卫平)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书愤》的作者陆游及其生平背景。

掌握《书愤》的文体特点和艺术风格。

1.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陷和个人命运的愤慨,也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教学重点解析《书愤》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分析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3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典故和比喻。

感受诗人情感的转变和抒发。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陆游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比喻。

3.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变化,分享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人的愤慨和向往。

3.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书愤》的文体,创作自己的诗歌。

评价学生的创作,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陆游的生平图片和简介,引发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4.2 讲解诗歌分析诗的结构、韵律和意象。

讲解诗中的典故和比喻,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愤慨和向往。

4.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变化,分享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人的愤慨和向往。

4.4 诗歌创作让学生模仿《书愤》的文体,创作自己的诗歌。

评价学生的创作,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4.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人的愤慨和向往。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诗人的情感和价值观。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他们的互动和思考能力。

5.2 诗歌创作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关注他们在模仿《书愤》文体方面的表现。

5.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5.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创作能力和课后作业,给予综合评价。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诗文;(2)能够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3)能够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记忆;(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2)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信自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背诵与理解;(2)诗文中意象、情感和主旨的分析;(3)诗文表达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文背景及作者生平的了解;(3)诗文内涵的深入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韵律美;(2)让学生默写诗文,加强记忆;(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文中的情感;(2)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对诗文的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5. 写作实践:(1)让学生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2)让学生互相评改,提出改进意见;(3)教师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课后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达成情况:(1)学生是否能理解并背诵诗文;(2)学生是否能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3)学生是否能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反思教学过程:(1)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有效;(2)学生参与度如何,学习效果如何;(3)教师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3.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诗文的兴趣是否提高;(2)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是否增强;(3)学生是否养成了勇于表达、自信自强的品质。

2024最新-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

2024最新-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十分值得学习,该页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书愤篇一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书愤教案(通用10篇)

书愤教案(通用10篇)

书愤教案(通用10篇)书愤教案 1一、教学目的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书愤》教案(精选5篇)

《书愤》教案(精选5篇)

《书愤》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书愤》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愤》教案1一、教学目的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当堂成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

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回顾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2篇)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2篇)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2篇)《书愤》教案设计之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2,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教学要求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 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亩撂崾尽;(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书愤》教案(6篇)

《书愤》教案(6篇)

《书愤》教案(6篇)《书愤》教案 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

(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书愤》陆游——例读高中古诗赏析(三)诵读感知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①教师讲析: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尾联: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诗歌的题目是“抒发心中不平、不满意”,但是诗歌的首联与颔联,却是写自己的青年豪气,写自己辉煌的战斗经历,是否有点离题,还是有话外意思,我们没有理解?教师明确补出诗句中的空白与断层,补出含蓄的部分,是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书愤教案五篇

书愤教案五篇

书愤教案五篇书愤教案五篇书愤教案篇1 一、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书愤》教案。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二、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陷落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屡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绝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讲析:总说: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忆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炽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慨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字有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斥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

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两句都写当年壮观的战争成功的场面,这说明南宋人民有才能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忆。

形象地说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教案《《书愤》教案》。

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炽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局部。

回忆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首联: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颔联:连用六个名词,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一、《书愤》教案二、学科领域:高中语文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书愤》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1. 《书愤》的诗意和诗艺。

2. 诗人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书愤》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书愤》的诗意和诗艺。

3.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互动和合作。

七、教学准备:1. 课文《书愤》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分析诗歌内容。

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书愤》,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5. 分享与展示:各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展示。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九、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诗作,加深对诗人的理解。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书愤》教学案例分析七、学科领域:高中语文八、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书愤》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文本解读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陆游诗歌中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 分析《书愤》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

《书愤》优秀教案

《书愤》优秀教案

《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2、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三、教学难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

2、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爱国主义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类文学主题便大放异彩,也同时涌现了一大批爱国诗人,上至为国沉江的屈原,到忧国忧民的杜甫,再到抗击外敌入侵主张收复失地的辛弃疾、岳飞和陆游。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陆游。

幻灯片出现屈原、杜甫、辛弃疾、岳飞和陆游的图片。

(二)知人:学生谈陆游生平。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今天所要学的《书愤》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三)朗读诗歌:(1)录音范读(音频材料):(2)教师朗读指导:“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
(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
2、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三、教学难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

2、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爱国主义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类文学主题便大放异彩,也同时涌现了一大批爱国诗人,上至为国沉江的屈原,到忧国忧民的杜甫,再到抗击外敌入侵主张收复失地的辛弃疾、岳飞和陆游。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陆游。

幻灯片出现屈原、杜甫、辛弃疾、岳飞和陆游的图片。

(二)知人:学生谈陆游生平。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今天所要学的《书愤》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三)朗读诗歌:
(1)录音范读(音频材料):
(2)教师朗读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3)学生朗读。

(四)课文内容理解。

1、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书愤:书写悲愤(愤懑)之情。

2、幻灯片打出思**:
诗题为《书愤》,作者因何事而“愤”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生平进行分析。

明确:A早岁那知世事艰;
B塞上长城空自许;
C镜中衰鬓已先斑;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
指的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

艰者,难也。

“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

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

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2)“气如山”该如何理解?
诗人北望中原(倒装),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

(3)诗人为何可以豪气如山,请举诗句加以说明。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诗写的是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仗,给了诗人信心,南宋人民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

所以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4)颔联语言形式有何特点?这种表现手法在哪儿出现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

这种表现手法,在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还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颈联“空”字和“已”字饱含诗人什么情感?
诗人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敌人的千军万马。

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

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6)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

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板书:诗人之“愤”有四: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愤报国无门)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
3、诗人这种愤懑之情通过哪些表现手法表现出来?
(1)对比:有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也有过去和现在的对比;
(2)用典:用诸葛亮之典故表达志向。

4、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

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五)学生跟着音频朗读,背诵诗歌。

(六)拓展思考: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幻灯片打出下列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

“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

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

他们的悲剧是时代
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陆游所遭受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的际遇不是他个人的遭遇。

因此,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象陆游一样的诗人的诗作,他们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

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七)作业: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爱情和爱国。

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1)《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

(2)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

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