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公开课教案+评课

合集下载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宋诗词欣赏》,具体内容为第四章《豪放与婉约》的第二节课——《书愤》。

本节课将通过分析陆游的《书愤》一诗,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豪放与婉约之间的情感表达,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书愤》全诗,把握其意境和情感。

2. 学会运用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书愤》中的豪放与婉约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分析《书愤》的意境和情感,学会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书愤》诗词鉴赏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陆游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特点。

2. 诗词背诵:让学生齐声背诵《书愤》,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感知诗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词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分析诗词:讲解《书愤》的背景,逐句解析诗句,分析其豪放与婉约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仿写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词,注重豪放与婉约的结合。

6.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诗词鉴赏例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解答。

7.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诗词鉴赏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并讨论答案。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书愤》全文2. 黑板右侧:教学重点、难点、诗词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解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书愤》中的豪放与婉约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仿写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词,注重豪放与婉约的结合。

3. 作业设计: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解读。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选修课程《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宋词的情感世界》第二节《诗人的激昂与沉郁》。

具体内容包括对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诗歌背景、意境、表现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陆游《书愤》的内容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特别是对诗歌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把握。

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陆游《书愤》中所表现出的激昂、沉郁情感的把握;对诗歌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书愤》的意境、手法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书愤》诗歌打印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南宋时期战争、政治动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时代背景的关注。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讲解陆游生平及其创作《书愤》的背景。

3. 诗歌原文朗读与解析(15分钟)朗读《书愤》,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歌的意境、手法。

4. 例题讲解(20分钟)结合《书愤》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鉴赏古代诗歌。

5.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自主完成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书愤》2. 板书内容:诗人:陆游时代背景:南宋诗歌意境:激昂、沉郁表现手法:对比、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陆游《书愤》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结合诗歌内容进行阐述。

2. 答案要点:社会现实:南宋时期的战争、政治动荡。

诗歌内容:对比、象征手法反映现实,表达诗人激昂、沉郁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诗歌创作特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背景介绍2. 诗歌原文朗读与解析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诗歌背景介绍1. 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时期的战争、政治动荡,以及国家民族的危机。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诗意和主旨,领会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愤慨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感受诗人愤世嫉俗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志向远大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诗中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3. 诗人的情感分析和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中深层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陆游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书愤》,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解读诗人的情感。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人的愤慨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书愤》。

2. 写一篇关于《书愤》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3. 收集有关陆游的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诗人的风格和情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读后感评价:阅读学生写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书愤》的深入理解和感受,评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并根据反思结果进行教学调整。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和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分析诗文中的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愤世嫉俗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书愤》。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愤世嫉俗之情的体会。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世界。

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读诗文。

4. 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突出《书愤》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意氛围。

(2)展示诗人画像,简介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文,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讲解生字词,疏通诗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解读诗文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文主旨。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美。

(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

5. 拓展延伸:(1)比较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如杜甫的《登高》。

(2)总结《书愤》的独到之处。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旨和情感。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书愤》。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2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2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书愤》,使学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文的主旨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书愤》,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人在创作《书愤》时的情感状态。

2.2 诗文解析: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3 诗文翻译:提供诗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3.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3.4 分析:教师引导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总结:教师总结诗文的主旨和情感,强调诗文中的美好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提供诗文的原文、现代汉语翻译和相关的研究资料,方便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诗文的背景、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6.2 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和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6.3 情景教学法: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表演等形式,体验诗文中的情感。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第一步: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2 第二步:朗读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7.3 第三步:解析教师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7.4 第四步: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7.5 第五步:总结教师总结诗文的主旨和情感,强调诗文中的美好情感。

2024年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2024年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2024年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选修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书愤》一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全诗解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书愤》全诗,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掌握陆游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了解其诗歌风格特点。

3. 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掌握陆游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书愤》全文打印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陆游画像,简要介绍陆游生平事迹,引导学生进入诗人创作情境。

2. 朗读全文:让学生齐读《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逐句解析: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4. 例题讲解:以诗句“铁马冰河入梦来”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千载谁堪伯仲间”,并分享心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书愤》的艺术特色,派代表进行汇报。

8. 课后作业布置:见第七部分。

六、板书设计1. 《书愤》2.作者:陆游时代背景:南宋情感表达:忧国忧民艺术特色:韵律、意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背诵《书愤》全诗。

分析《书愤》的意象,并举例说明。

比较《书愤》与陆游其他诗作的风格特点,不少于300字。

作业答案:1. 《书愤》全诗背诵略。

2. 《书愤》中的意象有:铁马、冰河、长城、烽火等。

如“铁马冰河入梦来”,形象地描绘了战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3.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逐句解析、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书愤》的诗意及艺术特色。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引导学生阅读陆游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选修课程《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书愤》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宋代诗人陆游的《书愤》一诗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进而引导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书愤》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书愤》中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2. 教学重点:《书愤》的艺术特色、创作背景以及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书愤》诗歌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战争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书愤》。

2. 新课导入:a. 介绍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b. 对《书愤》进行原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c. 分析诗歌的结构、艺术特色。

3. 例题讲解:a. 选取《书愤》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赏析。

b. 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模仿例题,对《书愤》中的其他句子进行赏析。

b. 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b. 强调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6.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书愤》2. 诗人:陆游3. 创作背景:战争、忧国忧民4. 艺术特色:韵律美、修辞手法5. 赏析方法:关注情感、分析修辞、联系背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赏析方法,对《书愤》全诗进行详细解读。

b. 分析《书愤》中所表达的情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2. 答案:a. 解读内容要求: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特色,体现创作背景。

b. 体会内容要求:真实感受,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表现、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介绍陆游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精品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精品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诗海拾贝》中的《书愤》。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宋代诗人陆游的《书愤》一诗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其诗歌背景、韵律特点、意境表达以及作者的情感抒发。

具体涉及教材的第四章节第二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书愤》的诗歌背景、韵律特点及意境;2. 领悟诗人陆游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书愤》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诗人情感的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书愤》的韵律特点,以及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书愤》打印稿、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古代战争图,引导学生思考战争背后的故事,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书愤》。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书愤》的创作时代。

3. 诗歌朗读:学生齐读《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诗歌解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书愤》的韵律特点,解读诗句,深入剖析诗歌意境及诗人情感。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教师给予指导与反馈。

六、板书设计1. 《书愤》2. 诗人:陆游3. 诗歌背景:战争、忠诚、愤懑4. 韵律特点:对仗工整,韵律优美5. 意境:壮志未酬,报国无门6. 情感:愤懑、失落、忠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书愤》中的意境及诗人情感。

2. 答案要求:要求不少于200字,语言通顺,条理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书愤》的意境及情感。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陆游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书愤》的字词释义和诗句解析。

2. 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书愤》中较为生僻的字词和古文用法。

2.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书愤》的译文、注释、背景介绍等。

2. 学生用书:新课标配套教材。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2)简要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主查阅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书愤》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

(2)详细讲解《书愤》中的难点字词和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书愤》中的意象和修辞,进行创意写作。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古典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7. 布置作业:(1)背诵《书愤》。

(2)完成课后练习,深入研究《书愤》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书愤》与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如《将进酒》、《庐山谣》等,探讨其艺术风格的异同。

2. 文学鉴赏:介绍唐代其他诗人及其代表作,如杜甫、王维等,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七、课外阅读:1. 推荐阅读李白的诗选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诗歌创作。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陆游的爱国诗《示儿》导入。

二、知人论世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书愤》作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二,被罢官六年后重新起用,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

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三、品赏诗歌 1、朗读课文2、解题书:写,抒发;愤:愤懑,悲愤。

3、陆游因何而“愤”?表现什么悲愤之情?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诗句,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明确: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有罪所愤之二:“空自许”——愤:壮志难酬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所愤之四:“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

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书愤》诗文。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诗中的情感表达。

练习书法,体验诗文中的书写艺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会珍惜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书愤》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把握。

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2 教学难点诗中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的解读。

书法艺术在诗文中的体现。

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陆游的画像和简介,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为什么会有“书愤”?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语言韵律。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解读诗文的情感表达。

3.4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诗中的情感表达。

3.5 书法练习学生练习书写诗文,体验书法艺术。

教师指导书写技巧,强调书写规范。

3.6 小结与拓展学生总结课堂学习收获。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诗文的背诵和理解情况。

评价学生的书法练习成果。

4.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性和合作精神。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提供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文内容。

5.2 参考资料提供关于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5.3 书法用品提供书法练习所需的纸、笔、墨等用品,方便学生进行书法练习。

《书愤》公开课教案+评课

《书愤》公开课教案+评课

《书愤》公开课教案+评课教学目的: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陆游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

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

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

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

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二、导入课文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

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

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

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

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

《书愤》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书愤》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作品《书愤》的背景和作者;2. 熟悉《书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 分析《书愤》的主题和意义;4.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书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析《书愤》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书愤》的主题和意义;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2. 解说法:通过解说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书愤》的主题和意义;4. 分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知道《书愤》是什么作品吗?你了解《书愤》的故事吗?请谈谈你对《书愤》的印象。

2. 解说《书愤》的背景和作者(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书愤》的背景和作者:《书愤》是由古龙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秦轩因为对书本的痴迷而获得神奇的力量,最终成为了一代武林传奇。

古龙,原名金庸,是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奠基人之一,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于文坛。

3. 分析《书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书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分析主人公秦轩的个性,他对书本的痴迷和执着,以及他在修炼武功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核心意义。

4. 探讨《书愤》的主题和意义(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书愤》的主题和意义展开讨论。

通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书愤》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如对知识的追求、对勇气和决心的肯定等,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5. 小组讨论与总结(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对《书愤》进行进一步探讨,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书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选修课程《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宋词与宋代诗歌》第二节《陆游的诗歌》,详细内容为《书愤》一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书愤》的背景、意境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理想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书愤》所表达的情感及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把握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陆游的画像和简介,激发学生对陆游的兴趣。

2.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书愤》,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3. 背景介绍:讲解《书愤》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诗意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分析《书愤》中的艺术手法,如对仗、比兴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陆游的诗歌。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书愤》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书愤》2. 诗歌背景:南宋,陆游3. 诗意解析:愤世嫉俗,忧国忧民4. 艺术特色:对仗、比兴、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陆游的另一首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爱国主义精神。

2. 答案要点:描绘秋夜景象,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诗歌,了解南宋历史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意解析:对《书愤》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2. 艺术手法分析:对仗、比兴等在诗歌中的运用。

3. 爱国主义精神的传达:如何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4. 作业设计:确保作业能够有效巩固课堂所学,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意解析1. 抓住关键词汇:如“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2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2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书愤》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能够背诵并默写《书愤》。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书愤》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和愤世嫉俗之意。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书愤》的诗意和文学特点。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书愤》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读。

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起学生对《书愤》的兴趣,提问学生对陆游的了解。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特点。

3.2 朗读与解析:让学生朗读《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3.3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诗人的作品,与《书愤》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其异同。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4.2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书愤》的启发,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5.2 写作作品:对学生创作的诗歌或短文进行评价,关注其对《书愤》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运用。

5.3 知识测试: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书愤》的诗意、修辞手法和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书愤》的文本,包括原文和注释。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陆游的生平介绍和历史背景。

6.2 教具准备: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资料。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诗歌和散文,进一步了解其文学成就。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选修课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诗海拾贝》中的《书愤》。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诗歌文本阅读与解析;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 诗歌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书愤》的诗歌内容;2.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3. 通过对《书愤》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把握、诗歌主题思想的挖掘;2. 教学重点:诗歌语言、艺术特色的分析,以及诗歌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书愤》诗歌打印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陆游的画像及其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陆游的兴趣;2.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书愤》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3. 诗歌文本阅读:带领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意象、艺术特色,讲解重点词汇、句子;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题材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诗歌;7.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挖掘作者的情感,联系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9.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提醒学生按时完成。

六、板书设计1. 诗歌《书愤》2. 作者:陆游3. 诗歌背景:南宋、战乱、报国之志4. 重点词汇:塞上长城、衰鬓、斑斑、神州5. 主题思想:爱国情怀、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书愤》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2)谈谈你对《书愤》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意象:塞上长城、衰鬓、斑斑、神州;作用: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2)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诗歌艺术,提高文学素养。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

(2)了解诗文背景,理解诗文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会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增强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3)学会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书愤》。

(2)理解诗文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文背景的了解。

(3)诗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愤”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表达“愤”的诗——《书愤》。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书愤》,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背景。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重点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点句子。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诗文默写练习。

(2)学生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书愤》。

2. 深入了解诗文背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3. 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一篇练笔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和修辞手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

书愤教案及反思

书愤教案及反思

书愤教案及反思《书愤》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了解南宋朝代背景,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景和情的关系的把握从而提高对诗人情感的把握;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体会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情与景的关系;难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一. 导入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再次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二. 作者简介:(学生分享自己的搜集,教师补充)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三.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朗读指导: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公开课教案+评课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

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

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

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

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二、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

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

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

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

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

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乎很有道理。

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

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

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
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

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三、诗中问题探讨。

1、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

艰者,难也。

“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

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

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

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

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

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

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

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

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

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

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探讨。

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才能积少成多,逐渐开阔视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

四、拓展思考:《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
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

“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

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

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和“相互联系”。

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平生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

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际遇只能是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

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他所有这一类的诗或词,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等等,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

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相互联系”,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

比如我们刚才鉴赏《书愤》,就借了辛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小重山》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以旧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旧知,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