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六章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bcfcf6de76a20029bd642d8f.png)
第六章免疫应答第一节免疫应答的概述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抗原性物质激发免疫系统发生的一种生理性排异过程,即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应答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协同完成的。
根据介导应答的主要免疫细胞及效应机制不同可将其分为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和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被诱导活化,表现排异效应,但也可发生特异性不应答现象即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据此将免疫应答分为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
在生理情况下,机体通过对异己抗原的正应答和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负应答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但在异常情况下,无论正应答还是负应答都会使机体发生病理改变。
见表6-1表6-1 免疫应答的类型二、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应答过程极为复杂。
为叙述方便,人为地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和效应阶段。
(一)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指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阶段。
在此阶段,APC 通过吞噬、吞饮或受体(IgGFcR 、C3bR)介导的胞吞作用,摄取、处理、加工抗原,使之与MHC 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然后由MHC 分子将抗原提呈给T 细胞。
T 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TCR 识别表达在APC 和靶细胞上的抗原肽:MHC 分子, B 细胞通过其表面受体BCR 识别游离抗原,进而启动活化。
(二)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的阶段。
此阶段包括T 、 B 细胞膜受体的交联、活化信号的转导、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等。
在此阶段,T 、 B 细胞经活化、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即效应(致敏)T 细胞和浆细胞。
也有部分细胞中途停止分化形成记忆细胞(Tm 或Bm)。
记忆细胞遇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发挥效应作用。
第十二章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十二章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80564ae06294dd88d0d26b94.png)
细胞因子
10
3、树突状细胞的迁移和功能成熟
11
4、向T细胞呈递抗原,活化T细胞
CTL
Th
Th
12
一、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的过程
外源性抗原可在局部或局部引流至淋巴 组织,首先被APC摄取、加工和处理, 以抗原肽- 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 表达于APC表面,再将抗原有效地提呈 给CD4+Th细胞识别。 Th细胞通过细胞因子的产生与分泌,发 挥不同的功能,从而调节细胞免疫应答 和体液免疫应答。
一、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的过程
APC(尤其是DC)捕
获外来抗原;
B7和MHC-Ⅱ类分子
表达上调,迁移至 引流淋巴结;
将抗原呈递给特异 性T细胞。
8
1、DC捕获外来抗原
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复制
上皮细胞层
NK细胞 巨噬细胞
9
树突状细胞
2、DC向引流淋巴结迁移
毛细血管
树突细胞
引流 淋巴管
巨噬细胞
二、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T细胞抗原受体是αβ链或γδ链组成,它们 的胞膜外区可识别特异性抗原肽-MHC复 合物,但TCR的胞质区较短,要借助于 CD3分子及CD4/CD8分子和CD28等分子 的辅助,才能将抗原刺激的信号传递至 细胞内部,使转录因子活化,转位到核 内,活化相关基因。这一过程称为T细胞 活化的信号转导。
1、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APC将抗原肽-MHC复合物提呈给T细胞,TCR特
异性识别结合在MHC分子槽中的抗原肽,启动 抗原识别信号(即第一信号),导致CD3和辅 助受体(CD4或CD8)分子的胞质段尾部聚集, 激活与胞质段尾部相连的酪氨酸激酶,使CD3 分子胞质区ITAM中的酪氨酸发生磷酸化,启动 激酶活化的级联反应,最终通过激活转录因子, 进入核内,结合于靶基因启动子区,引起细胞 增殖及分化相关基因的转录激活,发挥相应功 能。
免疫学第六章-免疫应答
![免疫学第六章-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fa0f372e580216fc700afda6.png)
提供共刺激信号而促进CD8+T细胞合成IL-2,促使自 身增强并分化为效应CTL,因而无需Th细胞的辅助。 3.2.2 Th细胞依赖性. CD8+T细胞作用的靶细胞一般 仅低表达或不表达共刺激分子,而有赖于APC及CD4+T 细胞协同激活初始CD8+T细胞。如病毒抗原、肿瘤抗 原、同种异体MHC抗原从宿主细胞表面脱落,以可溶 性抗原形式被APC摄取并在细胞内分别与MHCⅠ或 MHCⅡ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再表达于APC表面,同时 提呈给CD4+T细胞和CD8+T细胞。若此T细胞是CD4+的 记忆T-细胞,其对共刺激信号要求阈值较低,它们与 APC作用后易被激活并产生分泌IL-2,从而辅助邻近 的CD8+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若CD4+T细胞是巳活化的 效应T细胞,其所表达的CD40L可与APC表面的CD40结 合而使APC表达B-7和4-IBBL等共刺激分子增加至足以 达到CD8+T细胞激活所需的水平,使之产生IL-2引起 自身增殖分化。
,在Ca2+存在下,穿孔素插入靶细胞膜并发生多聚化, 即在靶细胞上形成管状结构,可致靶细胞外Na+、水分 子内流而改变细胞渗透压而最终引起细胞溶解。同时 这种胞膜通道也有利于颗粒酶、TNF等细胞毒介质进入 靶细胞并导致靶细胞死亡。其二是Fas/FasL途径。 Fas(CD95)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可表达于 活化的T/B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 胸腺细胞等表面。FasL(CD178)是前者的配体,属肿 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主要分布于T-细胞表面。激活 的CTL表面迅速表达FasL并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 通过激活细胞内的Caspase( Cysteine aspartic acid specific protease,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 酶)系统而导致靶细胞死亡。 4.2 CD4+Th1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 某些胞内寄生的病原体(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可 在Mφ 吞噬小体内生长并可逃避特异性抗体和CTL的攻
第八章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第八章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bcd2582331126edb6f1a10ee.png)
APC将胞浆内自身产生或摄入胞内的抗原消化降
解为一定大小的抗原肽片段,与胞内MHC分子结合
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表达在细胞表面的过程。
抗原提呈( antigen presenting): APC将其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提呈给 T细胞,供TCR识别,诱导T细胞活化的过程。
三、T细胞的抗原识别
二、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凋亡的检测
包括形态、生化、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多种方法 1 形态学
形态,大小,细胞器,凋亡小体,染色质
2 生化
DNA梯度
3 免疫学
抗体-核小体-酶标抗DNA抗体,显色
Fig. 5. DNA laddering induced after exposure to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PFOS (0, 15 and 30 mg L−1) and PFOA (0, 15 and 30 mg L−1) in the cultured hepatocytes for 48 h measured on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L-1, 30 mg L−1 PFOA; L-2, 15 mg L−1 PFOA; L-3, 30 mg L−1 PFOS; L-4, 15 mg L−1 PFOS; L-5, 0.1% DMSO; L-6, DNA marker.
靶细胞 Pep-MHC-I CTL(Tc)
颗粒酶、穿孔素、 免 中和抗原(抗体结合和ADCC吞噬) 疫 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杀伤) TNF、IFN及Fas配体 应 影响靶细胞 抗体介导的补体依赖细胞毒性作用 答 (Ab-CDC)
游离抗原(病毒)
细胞内抗原(病毒)
免疫学_抗原靶点_定义_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免疫学_抗原靶点_定义_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78c011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f.png)
免疫学抗原靶点定义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科学,涉及到生物体如何抵御外部入侵物质以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过程。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并清除抗原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威胁。
在免疫过程中,抗原靶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免疫学进行定义和解释,并介绍其原理与功能。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抗原靶点的定义、角色和重要性,并回顾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最后,我们将概述在免疫治疗领域中的抗原靶点类型、识别机制以及其未来应用前景。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关于抗原靶点在免疫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的综合概述。
通过阐明不同类型抗原及其识别机制,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免疫反应中抗原靶点发挥的作用,并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展望和建议。
2. 免疫学2.1 定义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如何抵抗外来病原微生物、恶性肿瘤以及其他异常细胞的科学。
它涉及到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以及免疫反应对于维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免疫学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机体固有的、非特异性的防御系统,包括皮肤、黏膜等生理屏障以及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特定类型的免疫细胞。
获得性免疫则是针对特定抗原的高度特异性保护机制,它包括B淋巴细胞介导的抗体反应和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
2.2 原理与功能免疫系统通过复杂而精确的信号传导和调控网络实现其功能。
当外来抗原进入机体时,会被免疫系统中的抗原呈递细胞捕获并加工,从而激活免疫反应。
这一过程涉及到抗原呈递细胞的识别、抗原片段的呈递、淋巴细胞的激活和增殖以及效应细胞的分化等步骤。
免疫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包括防御感染、清除异常或自噬细胞、识别和排除异种组织、调节炎症反应等。
通过这些功能,免疫系统保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并对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常状态做出适当的响应。
2.3 分类与研究领域根据不同角度和方法,可以将免疫学划分为多个研究领域。
生物免疫学细胞介导免疫应答机制与作用
![生物免疫学细胞介导免疫应答机制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6a49898770bf78a652954e1.png)
TCR
CD4
Lck
MHC II 类分子
TCR
CD3
ITAM T cell
生物免疫学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机制和
Hale Waihona Puke ZAP-70作用FynAPC CD4
MHC II 类分子
TCR
CD3
Lck
T cell
ITAM
ZAP-70
生物免疫学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机制和
TCR及其辅助受体启作动用 T细胞活化信号
Fyn
(三) 效应阶段 致敏T细胞 再次接触 相同抗原 CD4+Th1
CD8+Tc
Th1细胞亚群:可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引 起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而发 挥对抗原的杀伤效应。 Tc细胞亚群:可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等因子 直接发挥特异性杀伤生物免靶疫学细细胞胞介导的的免疫作应答用机制和。
生物免疫学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机制和 作用
一、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一)抗原的处理与提呈 (感应阶段) 1. 概念
抗原处理 降解Ag、形成MHC-肽、表达于 APC表面
抗原提呈 MHC-肽被T细胞识别
生物免疫学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机制和 作用
2.APC对抗原的处理
被吞噬、吞饮
降解、处理
Ag 被动吸附
组成: ➢ 屏障结构,如皮肤 ➢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 免疫分子:补体、干扰素、溶菌酶等
特点:无特异性;生来就具有
2. 特异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
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机体中与抗原相应的淋巴细胞(B细胞、 T细胞)活化,导致的免疫应答反应。
类型:
➢ 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 ➢ 细胞免疫应答生物—免疫—学细T胞细介作导用胞的免介疫应导答机制和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73a84cd7e009581b6ad9eb28.png)
特异信号 TCR与抗 原肽-MHCⅠ类分子
协同刺激信号 B7与CD28 ICAM-1与LFA-1 LFA-3与IFA-2 (CD2)
2. 效应Tc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机制
杀伤的靶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 杀伤过程分三个阶段:
① 效—靶结合 ② 打击阶段 * 穿孔素
* 颗粒酶 * Fas/FasL系统 ③ 靶细胞裂解或靶细胞凋亡
特异信号 TCR与抗 原肽-MHCⅡ类分子
协同刺激信号 B7与CD28 ICAM-1与LFA-1 LFA-3与IFA-2 (CD2)
2. CD4+ 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特点:产生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浸润为主 的慢性 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
(二)CD8+Tc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1. CD8 + Tc细胞活化
空间障碍作用,封闭毒素活性基团 使外毒素不能发挥毒性作用。
中和病毒: 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消除病毒的 感染力,限制细胞内病毒再扩散。
2. 调理作用 是指抗体可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 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3. ADCC
4. 激活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CDC)
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并发挥 对靶细胞的杀伤或溶解作用。
3.效应阶段 是浆细胞分泌抗体和效应T细胞释 放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 产生 体免疫效应和细胞免疫效应阶段。
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一)TI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抗原表位→ BCR
①
TI-1Ag 丝裂原 →M受体 B ②
B活化 ↓
TI-2Ag → B(BCR) → B活化 → IgM
3.效应Tc细胞的杀伤作用特点
笔记《医学免疫学》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笔记《医学免疫学》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8a8a76d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9.png)
笔记《医学免疫学》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一、免疫术语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指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自身MHC分子进行双重识别,即T细胞只能识别自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
AICD(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指免疫细胞活化并发挥免疫效应后,诱导的一种自发的细胞凋亡。
活化T细胞表达Fas增加,多种细胞表达的FasL与之结合,启动活化T 细胞的凋亡信号,诱导细胞凋亡。
二、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过程分三个阶段——¨ 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阶段¨ 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性T细胞的产生及效应阶段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初始T细胞的TCR与APC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pMHC)特异性结合的过程。
其中外源性抗原-MHCⅡ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4+T细胞识别;内源性抗原-MHCⅠ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8+T细胞识别。
APC与T细胞的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T细胞与APC的非特异性结合:¨粘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T细胞的LFA-1、CD2和APC的ICAM-1、LFA-3)¨可逆而短暂, 促进和增强T细胞表面TCR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肽能力。
¨能特异性识别pMHCⅡ的T细胞进入特异性结合阶段。
T细胞与APC的特异性结合:¨ TCR特异性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 CD3分子传递特异性抗原刺激信号;¨ CD4和CD8是TCR的共受体,促进第一信号产生及传递信号;¨共刺激分子间相互作用有助于维持、加强T细胞和APC的直接接触,并诱导产生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例如:CD28/B7,LFA-1/ICAM-1,LFA-2/LFA-3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T细胞的完全活化有赖于双信号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fee1b5cea32d7375a51780bd.png)
一、识别阶段
T细胞共受体参与T细胞的抗原识别—双识别
共受体CD4和CD8与MHC分子之间相互作用, 可增强TCR 与特异性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结合的亲和力,使T细胞对 抗原应答的敏感性增强。
βTCR
TCR
CD8
抗原肽 CD4
抗原肽
MHC-I
MHC- II
二、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
(一)T细胞活化(掌握) 1.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2.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3.CK促进T细胞充分活化
共受体:CD4-MHCII
共受体:CD8-MHCI
(2) 活化信号2 (协同刺激信号)
* 如B7-CD28分子等黏附分子结合
(3) 细胞因子:IL-2等。
(二) T细胞增殖和分化
1.CD4+T细胞的增殖分化 2.CD8+T细胞的增殖分化
增殖方式:有丝分裂 重要参与者:IL-2
(三)活化T细胞的转归
1.CD4+Th1细胞免疫应答 2.CD8+Tc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应答过程
初始T细胞的刺激
T细胞增殖
效应细胞发挥效应
一、识别启动阶段
APC捕获、处理 和递呈抗原 T淋巴细胞特异性 识别抗原
二、增殖和分化阶段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 传递活化信号,自身 发生活化、增殖和分 化为效应细胞
三、效应阶段
分泌炎性因子
迟发型超敏反应(DTH)
(三)Th2、Tfh的效应
• Th2:分泌IL4、IL5、IL6、IL10、IL13发挥抗 胞外病原体免疫, IL4、IL5诱导IgE的产生和 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在变态反应和抗寄生虫感 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 Tfh:分泌IL10、IL21,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和抗体的产生。辅助B细胞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32a98dc0b14e852458fb5795.png)
43
T细胞活化后产生的 免疫效应 (一) CD8+CTL介导 的细胞毒效应
(二) CD4+Th1细胞 介导的DTH
(三)CD4+Th2细胞辅 助B细胞产生抗体
44
1. CTL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特异性识别与结合阶段
-效-靶细胞通过黏附分子非特异性结合
-(CTL)TCR-肽/MHCI(靶细胞)特异结合
适应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
后天接受抗原刺激所产生
-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4
免疫应答的类型
• 生理性免疫应答(免疫保护)
对非己抗原 正应答(排斥异己) 对自身抗原负应答(保护自身)
• 病理性免疫应答(免疫损伤)
正应答过强超敏反应 正应答过弱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 负应答终止自身免疫病
1.APC向Th细胞提呈抗原
抗原加工
10
内源性抗原提呈的MHC I类分子途径
提呈外源性抗原的MHC II类分子途径
APC与T细胞相互作用
(在淋巴结深皮质区相遇) * T细胞与APC的非特异性结合 * TCR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肽 * T细胞与APC表面共分子对的结合
13
Th细胞与APC的非特异性结合
促进白细胞 的血管渗出
静止巨噬细胞
活化巨噬细胞
分泌炎性因子
趋化、激活淋巴细胞
迟发型超敏反应(DTH)
细胞免疫应答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抗感染: 主要针对胞内寄生的病原体,包括某
些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等;
抗肿瘤:CTL的特异性杀伤、巨噬细胞和NK细胞
的杀伤效应、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的杀瘤效应;
医学免疫学练习试卷7-2 (1)
![医学免疫学练习试卷7-2 (1)](https://img.taocdn.com/s3/m/d93e3276a6c30c2259019e9c.png)
医学免疫学练习试卷7-2(总分:8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40,分数:80.00)1.补体灭活常用(分数:2.00)A.56℃ 30分钟√B.61.1℃ 30分钟C.-20℃ 过夜D.121.3℃ 20分钟E.100℃ 5分钟解析:2.三种专业抗原提呈细胞是(分数:2.00)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C.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Th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E.Th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解析:3.SIgA(分数:2.00)A.是二聚体√B.主要存在血清及内、外分泌液中C.主要分布在B细胞膜表面D.感染早期产生E.来源于M细胞解析:4.有丝分裂原不包括(分数:2.00)A.刀豆素AB.花生四烯酸√C.细菌脂多糖(LPS)D.美洲商陆E.植物血凝素解析:5.CD8+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机制不含(分数:2.00)A.ADCC作用√B.溶酶体的作用C.Fas/FasL系统引起的细胞凋亡D.TNF-的作用E.穿孔素对细胞的裂解作用解析:6.关于补体的叙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以活性酶的形式存在于血清中B.受抗原刺激后大量产生C.属于免疫球蛋白D.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E.不耐热√解析:7.关于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效应表现的错误是(分数:2.00)A.中和细菌外毒素的毒性作用B.阻断细菌或病毒对细胞的粘附C.某些抗体可通过替代途径活化补体裂解靶细胞D.IgG促进NK细胞对抗原性物质的吞噬√E.IgE的产生可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应解析:8.CD2(分数:2.00)A.表达在APC细胞膜表面B.是成熟T细胞的标志C.配基是CD28D.是绵羊红细胞的受体√E.参与诱导淋巴细胞活化的第1信号产生解析:9.在CD8+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中(分数:2.00)A.由APC和CD4+T细胞提供双信号B.抗原肽-MHCⅡ类分子与TCR-CD3结合产生第一信号C.由活化的CIM+T细胞提呈抗原给CD8+T细胞D.活化的CD8+T细胞分化为效应Tc细胞√E.活化的CD4+T细胞分化为CD8+效应T细胞解析:10.下列哪项不属于细胞免疫现象(分数:2.00)A.迟发型超敏反应B.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C.移植物抗宿主反应D.传染性变态反应E.对细胞内寄生病原体的抗感染免疫解析:11.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一个浆细胞只产生一种抗原特异性的抗体√B.有的抗体不属于免疫球蛋白C.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D.单体抗体分子是单价的E.铰链区连接重链与轻链解析:12.Tc杀伤靶细胞(分数:2.00)A.其作用是特异性的√B.需抗体参与C.需MHC-Ⅱ类抗原一致D.与补体作用有关E.不具MHC-Ⅰ类限制性解析:13.下列血型哪个最可能成为"万能供血者"(分数:2.00)A.A,Rh-B.B,Rh+C.AB,Rh-D.H-,Rh-E.O,Rh- √解析:14.DC的特点不包括(分数:2.00)A.典型的树突状形态B.高表达MHC-Ⅱ类分子C.具有活跃的吞饮功能D.高表达膜免疫球蛋白√E.能刺激初始T细胞进行活化增殖解析:15.关于T1抗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TI-1抗原能使不成熟的B细胞应答B.都含有多个重复的B细胞表位C.部分T1抗原具有B细胞丝裂原性质D.须同MHC-I类分子结合才能诱导免疫应答√E.刺激免疫应答均无需T细胞参与解析:16.关于T细胞的阳性选择,下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是阴性选择的前提B.获得自身耐受性√C.结果呈CD4+或CD8+D.对双阳性细胞进行选择E.识别并结合MHC分子的细胞继续发育解析:17.与内源性抗原加工提呈有关的是(分数:2.00)A.CDl分子B.MHC-Ⅱ类分子C.TAP √D.溶酶体酶E.Ii链解析:18.制备抗IsC特异性抗血清所用的抗原是(分数:2.00)A.IgGN链B.IgGO链C.IgGH链√D.IgGFab段E.IgGF(ab′)2段解析:19.HLA是(分数:2.00)A.自身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同种型抗原D.耐受原E.超抗原解析:20.用木瓜蛋白酶水解lgG可得到(分数:2.00)A.单克隆抗体B.单链抗体C.分泌片D.一个F(ab′)2段和一个Fc段E.二个Fab段和一个Fc段√解析:21.MHC-Ⅱ类分子(分数:2.00)A.与E2-微球蛋白结合表达在细胞表面B.在细胞表面的表达是APC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C.其基因主要从父亲遗传D.其多态性主要存在于Ig样区E.将其分子凹槽中的一个小分子肽提呈给CD4+T细胞√解析:22.与Tc细胞杀伤作用无关的是(分数:2.00)A.穿孔素B.调理素√C.淋巴毒素D.颗粒酶E.丝氨酸蛋白酶解析:23.下列哪种细胞表面不表达MHC-分子(分数:2.00)A.T细胞B.B细胞C.单核巨噬细胞D.红细胞√E.肥大细胞解析:24.许多因素参与抑制抗体生成,这些因素不包括(分数:2.00)A.CTLA-4B.B细胞上的Fc受体C.IL-4 √D.皮质类固醇E.CD8+T细胞解析:25.获得性免疫应答(分数:2.00)A.在机体遇病原体后首先并迅速起防卫作用B.其执行者是T细胞和B细胞√C.又被称为非特异性免疫D.能遗传给后代E.指在种系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免疫功能解析:26.关于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错误的是(分数:2.00)A.反应发生快消退亦快B.通常不导致组织损伤C.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分泌lgE引起√D.明显的个体差异E.有遗传倾向解析:27.关于IgM抗体,下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分子量最大B.激活补体的能力最强C.不能通过胎盘D.是人类抗感染免疫的主要抗体√E.胎儿宫内感染时,脐带血中IgM水平升高解析:28.MHC不直接参与下列哪一过程(分数:2.00)A.早期T细胞分化B.间接同种异型识别C.Tc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D.ADCC √E.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解析:29.在体液免疫应答中,同初次应答相比,再次应答(分数:2.00)A.IgG与IgM均大幅度升高B.潜伏期更长C.产生记忆细胞减少D.抗体亲和力增高√E.抗体类别容易从单体IgG转换为五聚体的IgM解析:30.关于分泌片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B.与二聚体IsA结合形成完整的分泌型IgA分子C.具有保护分泌型IsA免受蛋白酶水解的作用D.介导分泌型IsA的转运E.主要分泌到血液和组织液中√解析:31.CD4+T细胞上CD3分子(分数:2.00)A.由5种肽链组成√B.结合抗原肽的多态性最丰富的部位C.识别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体D.识别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体E.介导抑制性信号传导解析:32.NK细胞表面的杀伤细胞抑制受体可识别(分数:2.00)A.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糖类配体B.肿瘤细胞表面的糖类配体C.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MHC-Ⅱ类分子D.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MHC-Ⅰ类分子√E.表达于感染细胞表面的病毒蛋白解析:33.参与外源性抗原加工提呈的分子是(分数:2.00)A.恒定链(Ii) √B.低分子量多肽(LMP)C.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D.MHC-Ⅰ类分子E.蛋白酶体解析:34.促进ThO细胞向Th2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有(分数:2.00)A.IL-2B.IL-4 √C.IL-12D.EPOE.INFT解析:35.细胞因子所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是(分数:2.00)A.免疫调节作用B.刺激造血C.诱导凋亡D.免疫黏附作用√E.介导炎症反应解析:36.一个B细胞克隆只表达一种BCR、只分泌一种抗体是通过(分数:2.00)A.等位排斥作用机制造成的B.类别转换造成的C.同种型排斥作用机制造成的√D.基因重排造成的E.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解析:37.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的靶细胞抗原肽是结合于(分数:2.00)A.CD4B.CD8C.CD28D.HLA-B √E.HLA-DR解析:38.NK细胞杀伤靶细胞,下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其作用是非特异的B.无MHC限制性C.可直接杀伤靶细胞D.具广谱抗肿瘤作用E.与IgG存在无关√解析:39.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T细胞协助的抗原称(分数:2.00)A.结合抗原B.胸腺依赖抗原√C.交叉抗原D.共同抗原E.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解析:40.外周淋巴器官及组织不包括(分数:2.00)A.扁桃体B.胸腺√C.脾D.阑尾E.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解析:。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1ce0b3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0.png)
名词解释1、传染性变态反应——胞内寄生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病毒与真菌在传染过程中伴随出现的Ⅳ型变态反应。
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致敏淋巴细胞,由于病原体未被及时清除,在体内持续活化致敏淋巴细胞Tc与TDTH产生较强的细胞免疫效应而造成组织损伤,此即传染性变态反应。
2、自身抗原——有隐蔽的自身抗原和修饰的自身抗原。
隐蔽的自身抗原是指某些自身的物质(神经髓鞘膜蛋白、眼球晶体蛋白和葡萄膜色素、精子蛋白和甲状腺球胆白)在正常情况下与免疫系统隔绝成为自身隐蔽成分,一旦因外伤或手术时组织受损,隐蔽的成分可能进入血流,与免疫系统接触,则引起自身免疫病。
修饰的自身抗原是指在感染、药物和电离辐射影响下,机体组织成分结构发生改变,成为自身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病。
3、NK细胞——NK细胞在形态上属于大颗粒淋巴细胞,直接来源于骨髓,不依赖胸腺,它既不属于T细胞也不属于B细胞,它既不需抗原预先致敏,也不需抗体协助,而能杀伤靶细胞,故称为自然杀伤细胞。
4、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CMI)——通常包括T细胞、K细胞和NK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通常简称为细胞免疫或T细胞免疫。
广义的细胞免疫还包括吞噬作用。
CMI全过程分为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三个阶段。
5、体液免疫应答(HI)——是指免疫细胞从识别抗原刺激到抗体产生,并对抗原物质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主要为TD抗原、抗原递呈细胞、T细胞和B细胞共同参与体液免疫应答过程。
6、移植排斥反应——人类有核细胞表面具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又称为组织性相容性抗原,除同卵双生个体间完全相同外,不同个体的细胞表面的HLA均不相同。
因此,凡在基因型别不同的个体间的组织、器官移植中,受体对移植物发生Ⅳ型变态反应而形成移植排斥现象。
7、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此类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而不需要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辅助,其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只有IgM,且多不引起细胞免疫和回忆应答。
第六章 免疫应答
![第六章 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c2f16c3010661ed9ad51f3e3.png)
抗原递呈: 抗原递呈:降解产生的抗原肽在抗原递呈细胞内 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复 与MHC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 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 复 合物,然后被运送到APCs细胞膜表 合物,然后被运送到 细胞膜表 面进行展示,供免疫细胞是别的过程。 面进行展示,供免疫细胞是别的过程。
抗原递呈细胞
概念: 概念:是指能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把抗原信息递给 淋巴细胞而使其活化的细胞。 淋巴细胞而使其活化的细胞。
三、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介导特异性免疫效应的T细胞 细胞: 介导特异性免疫效应的 细胞:CD8CTL、 CD4Th1 、
通过释放多种可溶性细胞因子或淋巴因 子发挥作用,主要引起局部单核细胞浸润 子发挥作用, 为主的炎症反应。 为主的炎症反应。
四、细胞免疫效应
【APC】 APC】
---------------Ag+MHC II分子 Ag+MHCTCR+CD3 ---------------Ag+MHC-II分子 ----------------------MHC II分子 MHCCD4 ----------------------MHC-II分子 双识别 信号2 【 信号2 】 CD28----------------------CD28----------------------- B7
T细胞活化后可高表达 细胞活化后可高表达CD40L,可与 细胞表 细胞活化后可高表达 ,可与B细胞表 面的CD40结合,提供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结合,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面的 结合 细胞活化、 (协同刺激信号),协同刺激B细胞活化、增殖 协同刺激信号) 协同刺激 细胞活化 和分化。同时分泌IL-2、4、5和IFN-r等多种细 和分化。同时分泌 、 、 和 等多种细 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dfd3a8f314791711cd7917a3.png)
启动抗原特异 性反应
Adaptive Immunity(适应性免疫)
(T and B Lymphocytes )
免疫应答概述
一.概念: 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T、B淋巴 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或诱导无 反应性或凋亡的过程。
二.类型: (一).根据介导免疫应答的细胞种类不同
IL-10 IL-4 IL-5 IL-13
CD8+T细胞的分化
在Th1 的辅助下分化为CTL细胞 CTL细胞表达:颗粒酶、穿孔素、FasL及细胞因子
记忆T细胞的产生
体内长期存在 记忆T细胞高水平表达黏附分子,易激活 数量高于未致敏细胞 更迅速强烈的再次免疫应答或记忆性免疫应答
补体 其它固有免疫成分
B cell area
Efferent lymph
Recirculating B cells are trapped by foreign antigens in lymphoid organs
B cells proliferate
rapidly
B cells leave blood & enter lymph node via high endothelial venules
B
B
B BB
Only this cell, that has a high affinity, is rescued from apoptosis i.e. clonally selected
The cells with lower affinity receptors die of apoptosis
Antigen enters node in afferent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a3d4aca87cd184254a35356f.png)
▪ CD4+Th细胞分化为:
(TDTH)
Th1效应细胞
Th2细胞
▪ CD8+Tc细胞分化为:
有杀伤效应的 CTL
精品课件
1、CD4+T细胞的增殖分化
初始CD4+T
Th0细胞
IL-4 体液免疫应答
Th0细胞
IL-12 细胞免疫应答
Th2细胞 主要介导 Th1细胞 主要介导
精品课件
2、CD8+T细胞的增殖分化
精品课件
二、 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反应阶段)
(一)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
• 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抗原特异性信号) : 是T细胞表面TCR-CD3复合物特异性识别抗原
肽-MHC复合物产生的信号;
CD4、CD8分别识别MHC-II和MHC-I分子。
• 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又称协同刺激信号,由众多协同刺激分子
精品课件
一、抗原识别和提呈阶段(感应阶段) (一)APC提呈抗原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的比较
特点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递呈分子 MHC-II
MHC-I
应答的T细胞 CD4+T细胞
CD8 + T 细 胞
抗原来源 外源摄入
内源合成
抗原肽产生部位
内体
精品课件
蛋白酶体
(二)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CD28、CD40L等)
(3)细胞因子(如IL-1等) 精品课件 * 也是T细胞充分活化重要条件
(二) 多种细胞因子参与T细胞增殖与分化
如: IL-2、IL-4、 IL-6、 IL-7、 IL-12、 IL-15、 IL-18,尤其是IL-2是促进活 化后T细胞增殖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
免疫系统对HPV病毒的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对HPV病毒的免疫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4139d98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d4.png)
免疫系统对HPV病毒的免疫反应引言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简称HPV)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中的病毒。
它的感染范围包括皮肤和黏膜,其中包括生殖器和口腔黏膜。
HPV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能够引起生殖器疣和各种癌症,尤其是宫颈癌。
幸运的是,人类免疫系统具有强大的抵抗能力,能够产生针对HPV病毒的免疫反应。
本文将重点探讨免疫系统如何对抗HPV病毒的感染,并深入分析相关的免疫机制。
HPV病毒的感染途径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尤其是性行为。
除了性传播,HPV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共享个人用品传播。
这些途径包括皮肤接触、非规范性性行为、婴幼儿通过母亲的生殖道感染,以及不洁的医疗操作等。
一旦HPV病毒进入宿主体内,它们会通过黏膜或皮肤上的微小伤口感染细胞。
免疫系统对HPV病毒的早期免疫反应先天性免疫反应HPV病毒感染后,宿主的免疫系统会通过多个途径进行早期免疫反应。
首先,皮肤和黏膜上的角质层能够提供一定的屏障保护,阻止病毒进一步侵入。
此外,表皮细胞还能分泌抗微生物物质,如抗菌肽和细胞毒性物质,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此外,宿主体内的原始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细胞能够直接识别和杀伤HPV感染的细胞,并释放细胞毒素和炎症因子来抵制病毒的扩散。
适应性免疫反应早期免疫反应的主要目标是控制HPV病毒的感染,而适应性免疫反应则更加复杂,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阶段。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是指由T淋巴细胞(CD4+和CD8+)介导的免疫反应。
T淋巴细胞通过识别和杀伤HPV感染的细胞来控制病毒的扩散。
CD8+细胞可以识别和杀伤感染的细胞,而CD4+细胞则起到调节和协同作用。
CD4+细胞能够激活CD8+细胞,促使其释放细胞毒素。
此外,CD4+细胞还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IFN-γ),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由B淋巴细胞介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外源性抗原的加工
外源性抗原在内体的酸性环境和各种组 织蛋白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成适于与 MHCⅡ类分子结合的肽。
3. MHC-Ⅱ类分子的生物合成和转运
合成场所:粗面内质网 转运:通过高尔基体 无抗原肽时,MHC-II分子与恒定链结合 MHC-II分子结合内粒体后,抗原肽代替恒定链
Y
T 抗原肽-MHC复合物
Soluble native Ag
Cell surface native Ag
Solpeptides of Ag
无应答
无应答
无应答
无应答
抗原加工、呈递
T cell response
(一)、基本概念
抗原加工:蛋白质抗原在细胞内被降解成能与 MHC分子结合的肽的过程。
APC的分类:
非专职APC: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纤维 母细胞及脑内小胶质细胞等。
专职APC:DC、巨噬细胞、活化的B细胞
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1973年由美国学者Steinman发现,因其伸出树 枝样突起而得名。
1993年Inaba等用GM-CSF体外扩增获得成功。 根据来源:髓系来源的DC和淋巴系来源的DC。 根据分布:淋巴组织中的DC(并指状DC,边缘区
第八章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邓辉胜 2008.11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因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而活 化、增殖、分化,最终形成效应细胞,并通过其所分泌的 抗体或者细胞因子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类型:
↗ 屏障结构(物理、解剖、生物)
↗非特异性Ir →免疫细胞(NK、Mф 、DC、中性粒细 胞、γ δ T细胞、B1细胞)
5. 外源性抗原的递呈
通过胞吐作用,空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外 源性抗原肽MHC-II类分子表达于APC表面, 供CD4+T细胞识别。
II、内源性抗原的加工递呈
又称为MHC-Ⅰ类途径。 分为内源性抗原的加工、转运、MHC-Ⅰ
类类分子荷肽、递呈几个阶段。
1. 内源性抗原的加工
蛋白酶体: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细胞内的大分子多 重蛋白酶复合体
DC);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间质性DC、郎格 罕斯细胞);体液中的DC(隐蔽细胞,血液DC)
呈集落悬浮生长的成熟DC(×400)
呈散在生长的成熟DC(×400)
DC的特点及功能:
树状突起多,表面积大。 人DC的主要特征性标志为CD11c、CD1a、CD83。 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APC,其抗原呈
抗原呈递: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将其展示于 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的过程。
内源性抗原:细胞内产生的蛋白质抗原,包括自 身抗原和非己抗原---MHC-Ⅰ分子递呈。
外源性抗原:由细胞外摄入细胞内的蛋白质抗原, 包括非己抗原和自身抗原--MHC-Ⅱ分子递呈。
(二)、抗原呈递细胞的种类
APC:即抗原呈递细胞,表达MHC分子和协同刺 激分子,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把抗原 肽呈递给T细胞的一类特化的细胞群,包括DC、 巨噬细胞、活化的B细胞和其他非专职APC。
过继免疫:通过转移免疫细胞将免疫能力转移 到另一个体。
第二节 免疫反应的基本过程
感应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指APC对抗原性异 物的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以及特异性淋巴细胞 对递呈抗原的识别。
反应阶段(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识别抗原 后的淋巴细胞在信号刺激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发 生活化、增值、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递功能是巨噬细胞的10-100倍。 通过三种方式摄取抗原:巨吞饮、受体介导的
内吞作用、吞噬作用。
2. 巨噬细胞(macrophage, MФ )
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分化而来。 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 可通过三种方式摄取抗原。 不能活化未致敏T细胞。 静止状态几乎不表达
MHC和协同刺激分子。
非经典途径-----交叉致敏
I、外源性抗原的加工递呈
又称为MHCⅡ类途径。 分为抗原的摄取、加工、MHCⅡ类分子的
合成与转运、MHCⅡ类分子荷肽、递呈几 个阶段。
1. 外源性抗原的摄取
通过胞吞外源性抗原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 形成内粒体。
内粒体:胞吞的抗原被质膜包围形成的空 泡,是外源性抗原加工的场所。
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释放 效应性淋巴因子或直接发挥特异性细胞杀伤作用。
一、抗原呈递
基本概念 抗原呈递细胞的种类 抗原加工和呈递的途径 抗原加工呈递的生理意义
Antigens must be processed in order to be recognised by T cells
恒定链的作用:
帮助MHC-II类分子折叠和装配 阻止MHC-II类分子与ER中新合成的肽或内源
性抗原肽结合 引导MHC-II类分子进入内粒体
4. MHC-Ⅱ类分子与抗原肽的结合
MHC-II分子融合内粒体后,抗原肽代替恒定链 蛋白水解酶降解恒定链 内粒体与细胞膜融合,表达于细胞表面
蛋白酶体将胞内蛋白质降解,在LMP2和LMP7的作 用下产生6-10个氨基酸残基的肽。
2. 内源性抗原肽的转运
由TAP选择性的将8-15个氨基酸残基的肽转运 到内质网。
3. B细胞
主要加工和呈递可溶性抗原。 通过两种方式摄取抗原:胞饮、受体介导 通过BCR高效摄取抗原,具有浓集抗原的
作用。 表达MHCII类分子,但不表达协同刺激分子。
(三)、抗原加工和递呈的途径
经典途径: MHC-Ⅰ类分子呈递内源性Ag---CD8+T MHC-Ⅱ类分子呈递外源性Ag---CD4+T
广义
↘免疫分子(补体、CK、溶菌酶等)
↘ 特异性Ir → 体液免疫应答(HI)—T细胞介导 ↘ 细胞免疫应答(CMI)—B细胞介导
主动免疫:抗原刺激一个个体而产生的免疫性, 受到免疫的个体再遇到相同抗原时,会产生强 烈的免疫应答反应。
被动免疫:某种特异性抗体被人工转移至一个 体,使其获得对某一抗原的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