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一、本文概述《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英汉语篇结构、语义理解和翻译策略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对英汉语篇的主要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篇章组织、信息排布、逻辑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汉语篇的本质特征,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文章将首先概述英汉语篇对比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然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分析框架,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以期为英汉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英汉语篇的基本特征对比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语篇构建上也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还深深植根于两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中。
英语语篇通常呈现出一种直线型思维模式,即开篇直接点明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逐步深入,最终得出结论。
这种思维模式在英语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文体中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往往重视逻辑性和形式化,通过丰富的连词和语法结构来体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整个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相比之下,汉语语篇则更多地采用螺旋型思维模式。
在汉语表达中,作者往往先从外围入手,通过描绘背景、渲染气氛等方式逐渐引出主题。
这种思维模式在汉语文学作品、日常会话中尤为常见。
同时,汉语语篇更注重意合性,即通过语境和语义的关联来实现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而非依赖明显的连词或语法结构。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
英语文化强调逻辑性和客观性,注重分析和推理,因此英语语篇也呈现出一种客观、直接的风格。
而汉语文化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强调综合和感悟,因此汉语语篇更倾向于采用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了解英汉语篇的这些基本特征差异,对于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在语篇构建上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语义、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对等。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

- 238-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南阳师范学院/金胜兰【摘要】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也是翻译活动中最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本文根据Halliday和Hason对语篇衔接手段的划分,探讨了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考虑英汉语篇衔接的特点,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通顺、严谨,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和读者的要求。
【关键词】语篇衔接手段 差异性 翻译策略一、引言语篇衔接在语篇构建及语篇理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并掌握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及差异,对英语学习和英汉翻译至关重要,而且采用恰当的语篇衔接手段能够使语篇结构严谨,语义连贯,清楚表达作者观点。
因此我们将着重探讨英汉语篇中各种衔接手段的使用及差异对比,为英汉翻译提供有益的指导和策略。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1.照应。
Halliday 和Hason 把英语中的衔接分为五类:指称,省略,替代,连接,词汇衔接。
其中词与所知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称为指称衔接,也称照应。
英汉指称类型没有明显差别,都有人称、指示、比较三种类型的指称和照应,但不同的是英语使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频率显然高于汉语。
英语中有定冠词,汉语中则没有。
汉译英常常需使用定冠词表示所指,这是我们极易忽略的问题。
例如:A :香蕉在哪里? Where are the bananas? B: 在那边Over there.汉语中虽未指明A 要什么香蕉,但香蕉是“主位”,是话题,它存在于A 和B 的共识之中。
所以译文一定要用the 表明指称意义的确定性。
另外由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是主题显著语言,不在意主语,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主语是一句之主,不可或缺。
又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较隐含曲折,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较简单直接,汉语中常出现零式指称(zero-anaphoric)现象,英译时往往需要增补主语或其他词以明朗照应关系。
例如:一路上吃了半斤炒栗子,睡了一小会觉,就到了北京。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 224 -校园英语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沈阳医学院/刘茹【摘要】语篇研究的核心是语言衔接,衔接手段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
硬干语篇语法衔接手段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本文主要探讨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和英汉语篇语法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篇语法 衔接手段 对比一、语篇的衔接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分为替代、省略、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类,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
语篇是指一个语义完整、不对长度有要求的书面语或者口语的段落。
语篇的衔接就是利用各种衔接手段将语篇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效的语篇衔接手段决定了新组成的语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现如今,语篇理论也被大量应用于翻译研究中,由于语篇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有效应用,使得翻译单位开始由词语、句子转移到了语篇中去,因此,语篇的有效衔接在英汉翻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英语和汉语都具有各自的语法系统,在英汉互译中甚至还有语法上的冲突,也就是说,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各有不同,但是衔接手段的使用方式、使用频度和使用范围也都各有千秋。
1.替代。
替代是指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或几个词,替代不仅有效避免了表达上的重复,而且还使得语篇更加紧凑。
替代分为从句替代、名词性替代和动词性替代。
(1)从句替代。
从句替代就是指替代整个从句,英语中主要用if not 或者if so 代替条件从句,用not 或者so 替代充当宾语的that 从句,汉语中常用如此、然代替从句。
但是汉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远低于英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
(2)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名词或者名词词组的中心词,英语中常用one,ones 等词作为名词的替代词,而汉语中则没有固定的名词替代词。
(3)动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谓语动词,英语中常用动词do 和替代句型sb+be/will/have/do+主语和so+主语+be/will/have/do 来实现替代,干、弄等词可以看做是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的使用频率低于英语中的动词替代词。
英汉翻译 英汉语篇的衔接、连贯与翻译

Contrast: Hypotaxis vs Parataxis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道德经》) (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To know the unknowable, that is elevating. Not to know the knowable, that is sickness. (Garus, trans 注:求知) (2)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I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 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 I have sought it, next, 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 I have sought it finally, 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 in a mystic miniature, the 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 This is what I sought, 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at last--I have found.
第七章 英汉语篇的衔接与翻译

▪ 大多数曾嫉妒的旁观者观察到,重力迟早 是要发挥作用的。许多把赌注放在雅虎、 亚马逊和其他网络股上并曾赢得账面利润 的投机者将来肯定无法把钱从股市里拿出。 因为那些使网络股股价直线上升的原因同 样也是导致网络股股价暴跌的因素。
二、衔接手段
1. Reference 照应 2. Ellipsis and Substitute 省略和替代 3. Conjunction 连接词语 4. Lexical cohesion 词汇衔接
如今有些观察家说,超市连锁正冒着所害 自己品牌的风险涉足毫无经验的领域,你 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
(三)连接
连接是指语篇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连接词本身就是具有明确含义的词语,通 过这类连接性词语,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 间的语意联系。
All the figures were correct, they had been
国民购买习惯正悄悄的发生变革吗?我们 是否逐渐让越来越多优秀的打公司来满足 我们的日常需求?连锁超市当然希望是这 样的。
The truth of course is that you have to pay a professional to do it for you. This should be looked at as another investment: you have to spend money in short term to save money in the long term.
checked. Yet the total came out wrong.
所有的数据都是对的,这些数据都经过检 查,然而总数却不对。
yet一词清晰地体现了原文两个句子之间的 转折关系,译成汉语用“然而……却”表 达同一概念。
第七章 英汉语篇的衔接与翻译二

First of all, I would like to apologize for your order not being delivered on the date we agreed in our contract and also for the difficulties you have had in trying to reach me. As you may have heard in the news, we have experienced a major industrial dispute. The dispute involved all employees and as a result, all production came to a complete standstill. Secretarial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were also involved; this is why it has been so difficult for you to reach me.
The seller shall pay all the custom duties and tariffs for export of the equipment. 卖方必须支付出口设备的所有关税 关税。 卖方必须支付出口设备的所有关税。 Any Crown Servant…solicits or accepts any advantages shall be guilty of an offense. 王国政府的公务员如果索取或者收受贿赂 王国政府的公务员如果索取或者收受贿赂 索取或者收受 必须服罪判刑。 必须服罪判刑。
Henry Ford did not invent the automobile, but he was the first man to mass-produce it, and this made it available to the ordinary man. Many automobiles were being built by hand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nd were much too expensive for all but the wealthy. 亨利·福特没有发明汽车 福特没有发明汽车, 亨利 福特没有发明汽车,但他却是使用机 器大量生产汽车的第一人,从而使普通人 器大量生产汽车的第一人,从而使普通人 也能拥有汽车。 世纪初 世纪初, 也能拥有汽车。20世纪初,许多汽车是手 工制造的,对于普通人来说价格昂贵, 普通人来说价格昂贵 工制造的,对于普通人来说价格昂贵,只 有少数富人能够享用得起。 有少数富人能够享用得起。
英汉散文语篇衔接对比研究与翻译

本科学年论文题目英汉散文语篇衔接对比研究与翻译系(院)外语系专业英语班级学生姓名学号二〇一四年XX月XX日山东大学外语系本科学年论文英汉散文语篇的衔接对比研究与翻译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密切,文化交流更是日益频繁。
许多西方优秀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引进国内,也有许多中国的优秀作品被翻译成外文走向国际。
而衔接手段是英汉互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但是由于文化、认知和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中英语篇的衔接手段也存在差异,使得作品在翻译过程中受到阻碍,从而影响到文本的理解与意义的传达。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例证等手段,对英汉散文语篇翻译中照应、省略这两种衔接手段进行研究。
对照应的研究主要从英汉散文中人称对照、指示对照、比较对照这三方面进行,而对省略的研究则主要从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短语省略进行。
通过对英汉散文语篇接手段的对比研究,可以分析它们在英汉散文翻译中的不同特点及要求从而为中英散文翻译提供一定的指导,进一步提高翻译的质量,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散文语篇;衔接手段;翻译罗马数字编排页码山东大学外语系本科学年论文A Contrastive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se Discourse and Prose Translation AbstractWith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oser, more and more Chinese and English prose writings, as a part of culture, are translated into each other language. Bu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s, cognition and thinking patterns and so on, the cohesive devi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rose discourse are also different, which make many obstacles in Chinese-English prose translation. This thesis aims to study the cohesive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rose discourse in the aspects of reference and ellipsis. The study of reference will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personal reference, demonstrative reference, comparative reference and the study of ellipsis will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nominal ellipsis, verbal ellipsis and clausal ellipsis. Through this study, some instructions for Chinese-English prose translation can be appli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ions and to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Key words: prose discourse; cohesive devices; translation罗马数字 编排页码加粗Times New Roman 字体小二号,行间距25磅 Times NewRoman ,小三,加粗,居中,行间距25磅 Times New Roman ,四号,行间距23磅 四号,加粗山东大学外语系本科学年论文 ContentsIntroduction (1)Chapter One Theory of Cohesion and Translation (2)1.1 Theory of cohesion ........................................................................................................ 2 1.1.1 Definition of cohesion ................................................................................................ 2 1.1.2 Types of cohesion . (2)1.2 Theory of translation (2)1.3 Characteristics of prose writing style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汉英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

❖ 了解汉英两种语言人称代词系统和人称代 词前指照应的不同特点和倾向,对汉英翻 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翻译是一个涉及语 言、文化、文本、译者等多种因素的复杂 过程影响翻译过程的因素很多。但是,根 据本节对汉英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的对 比研究,在汉英翻译中采取相应的策略和 方法,对提高翻译质量是有所帮助的。
❖ A man clad entirely in black stood before him, his eyes like daggers, making Old Shuan shrink to half his normal size.(杨宪益、戴乃迭译)
❖ (7)且说宝玉来至梨香院中,先入薛姨妈室中来,正见 薛姨妈打点针线与丫鬟们呢。宝玉忙请了安,薛姨妈一把 拉了他,抱入怀内。(曹雪芹,《红楼梦》)
❖ 汉语中存在着很多深层前指现象,这对译 者正确理解原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汉 英翻译过程中,当前指词在语篇中指代对 象不明确,或有两个或多个可能的先行项 时,往往涉及到前指词的释义问题。这时 译者需要通过对语境的推理和分析确认第 三人称代词或零式前指的指代对象,正确 把握原文含义。恰当地运用逻辑分析法往 往可以有效地避免模糊和歧义的产生,这 也是解决深层前指释义问题的主要方法。 例如:
❖ (8)我何尝不也这样说。他说这个碟子配上鲜荔 枝才好看。(曹雪芹,《红楼梦》)
❖ Just what I said. But Baoyu insisted that plate looked best with the fresh leeches.
❖ 在同一语境有很多参与者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 歧义前指的现象。而汉语中频繁出现的零式前指 又会使指代对象的确认更加复杂。这时,对语篇 进行适当的逻辑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
汉英篇章对比与翻译

▪ 天空中积满了灰色的云块,呆 滞滞的不动。 他脸上的气色和 天空差不多。
▪ (那蹲着的黑影)……一面抱怨这天 气:“真冷呀,……先生,你说是不 是?”看见他并不是个讨厌的老头子, 便高兴地说道:“乡下怕更要冷些 吧?” (艾芜 《冬夜》)
▪ “It’s really cold here, “ he complained. “…what do you think, sir?” Seeing that he was not too nasty an old man, I readily responded: “It must be colder in the country, I’m afraid.”
▪ Kong was the only long-gowned customer to drink his wine standing. He was a big man, strangely pallid, with scars that often showed among the wrinkles of his face. He had a large unkept beard, streaked with white. Although he wore a long gown, it was dirty and tattered, and looked as if it had not been washed or mended for over ten years. (Tr. Yang Xianyi & Gladys Yang)
▪ 这幅画是一部用思考和修养完成的 杰作,它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艺术 语言的独特性。(袁运甫 《我所认 识的吴冠中及其绘画》)
▪ The painting is a masterpiece reflecting deep insight and artistic attainment; it expresses a sense of history by using specific modern artistic vocabulary.
英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语法范文.doc

英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语法-摘要:本文从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四种语法衔接手段探讨了英汉语衔接手段的差异以及调整英译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常用翻译方法。
英汉语法机制差异突出体现在形合与意合的问题上,两种语言间的差异经常成为翻译的障碍。
语法衔接机制发生冲突时,为了维持语篇的连贯性,有必要根据译入语的衔接原则调整衔接模式。
关键词:语法衔接照应替代省略连接一、引言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
衔接不当就会造成语义链断裂或语义模糊,话语不连贯,不成语篇。
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两者的衔接形式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1.无对应形式的衔接手段,如汉语没有英语关系代词这种衔接手段;2.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在使用频率和习惯上有所不同”。
这种衔接机制的差异往往成为翻译的障碍。
本文主要从语法衔接的角度分析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通过两者的对比,探讨调整衔接手段的转换方法,从而使译文表述清晰自然,达到语篇连贯效果。
二、语法衔接韩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语法衔接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词汇衔接有复现和同现。
徐莉娜在《英汉翻译原理》一书中指出,语法衔接的四种手段中,衔接项与被衔接项之间在语篇表层受到某种形式规则的限制,在语篇深层受到被衔接项语义的限制。
1.语法衔接的分类。
语法衔接手段有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
照应是指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解释另一个成分含义的参照点的衔接手段,其又分为人称照应、指示词照应和比较照应三种情况。
替代是用替代词取代另一语言成分的衔接手段。
“替代词指示形式,它的语义要从所替代的成分中去寻找。
”被替代的成分也是确定替代词含义的参照点。
“根据被替代成分的语法性质,替代词相应地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三种。
”省略是一种特殊的替代,被称作“零替代”(substitution by zero),其表现为以结构上的空位取代具有同语义内容、同语法结构的另一个语言成分。
连接指的是通过连接词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衔接手段。
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_以_背影_及其英译为例

语言应用研究odern chinese2011.05一、引言语篇(text或discourse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
语篇并非是互不相关的句子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些意义相联系的句子为达到一定交际目的,通过各种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而实现的有机结合。
根据Halliday & Hasan (1976的观点,衔接手段分为照应(reference、省略(e l l i p s i s、替代(s u b s t i t u t i o n、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等五大类。
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
衔接是语篇的基本特征,普遍存在于汉英语言中。
但是,在具体使用特定衔接方式的倾向性和频率上,两种语言表现出了较大差异。
英汉语语篇的不同,及其使用不同的衔接手段已为国内学者所关注。
左岩(1995认为汉语更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多用照应和替代。
王玉英、张莲(2006认为,英语语篇的衔接倾向于依赖语言形式来实现,而汉语语篇的衔接则多通过语义关系。
我们认为,研究汉译英中衔接手段的运用有助于对英汉语特点的认识和衔接手段的理解,从而在翻译中得以提高译文质量。
本文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手段分类法,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及其英译文为语料,对衔接手段及其处理进行分析。
二、汉英语篇衔接手段主要差异(一语法衔接方面的差异在语法衔接方面,汉英语的差异主要体现为汉语的衔接趋于隐性,而英语的衔接则具有显性的特征。
汉语在语篇构建时,更加关注的是隐性衔接,以意统形,少用甚至不用形式手段,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词,明显地标明词语之间或小句之间的语法关系。
汉英语的这一不同特性通过译文对比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例如: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没战必殆。
英汉语篇照应衔接对比与语篇等效翻译

? 【2004年8级测试汉译英】
? ①在人际关系问题上我们不要太浪漫主义。②人是很有趣的,往往在接触一个人时首先看到的都是他或她的优点。③这一点颇像是在餐馆里用餐的经验。④开始吃头盘或冷碟的时候,印象很好。⑤吃头两个主菜时,也是赞不绝口。⑥愈吃愈趋于冷静,吃完了这顿宴席,缺点就都找出来了。⑦于是转喜为怒,转赞美为责备挑剔,转首肯为摇头。⑧这是因为,第一,开始吃的时候你正处于饥饿状态,而饿了吃糠甜加蜜,饱了吃蜜也不甜。⑨第二,你初到一个餐馆,开始举筷时有新鲜感,新盖的茅房三天香,这也可以叫做“陌生化效应”吧。
? You will be not only favorably impressed with the first dish or cold dishes, but also profuse in praise of the first two courses. However, the more you have, the more sober you become until the dinner ends up with all the flaws exposed. Consequently, your joy would give way to anger; your praises to criticism or even fault-finding; and your nodding in agreement to shaking the head.
他们忘记了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体,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
? They forget the system of democratic centralism in which the minority is subordinate to the majority, the lower level to the higher level, the part to the whole and the entire membership to the Central Committee.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

三 省略(Ellipsis)
省略指把语言结构中某个成分省略不提。 是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并使语篇上下 紧凑的一种衔接手段。省略和替代都是避 免重复的常用手段,两者常常互相替代使 用。有语言学家把省略称为“零位替代”。
省略的分类
动词性省略 名词性省略 小句性省略
动词性省略
动词性省略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信息 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的语法手段。汉语中 的动词性省略与英语中的非常相似,但同 英语相比,汉语中动词性省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况较少。 汉语更倾向于对动词的重复。
2.指示代词照应。 中英文都使用指示代词获取粘连效果。 但是它们在篇章中的指称功能可能不完全一 样。英语和汉语在指示指称上的一个最大差 异是英语有一个既非this又非that的定冠词 the。英语在表达确定的指称时必须有特指 限定词。 但在汉语中,如果所指对象的确定性在 情景语境或上卜文中己经非常明确,可以运 用零式特指称语,既指代成分前没有特指限 定词修饰。
(4)概括词复现
词语重复使用过多常给人以词汇贫乏、苍白 之感。为避免这种情况,在语篇中遇到有关人物、 事情或地点时,可用一些泛指上述概念的词语替代。 例如:people,man,woman,thing,place等,以增强 语篇的衔接力。 例如:Mabel told me with evident pride that she passed the exam again.The happy event will take place in August again.句中的 “event”为广义泛指词,和前句的“passed the exam”的具体概念前后呼应,衔接语篇。
这里的“he”和“woman”分别指的是小说中的男女主人 公:马丁・伊甸和露丝。句中有两对近义词:“swaying”和 “palpitant”,“vision”和“mirage”。它们在语篇中的 运用刻画了马丁第一次在露丝家见到女主人公时的情景:马 丁被露丝的美貌所打动,也深深折服于她的博学。
英汉语篇衔接差异在翻译中的应用

英汉语篇衔接差异在翻译中的应用摘要:衔接是英汉语篇构建的一种手段,对篇章连贯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讨论语篇中词汇和语法中的照应手段用于英汉翻译中,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照应重复衔接差异翻译1英汉衔接与语篇翻译1.1衔接与语篇翻译关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西方翻译研究学者纽马克(Newmark)提出句子是翻译的基本单元,文本是翻译的终极呼唤。
后来英国语言学者纽伯特(Neubert)和格莱戈里(M.Gregory)也指出翻译乃是语篇翻译,翻译即语言形式转换和翻译处理结合的文本处理过程[5]。
翻译过程在实践上是对语篇中的语义关系确定与重构的过程。
要很好的进行翻译,前提是要对源语语篇理解透彻,而衔接是组成语篇的核心之一,把握衔接关系对理解原文非常关键。
1.2语法衔接方法—照应照应是语篇内语言成分间某一成分语义关系的确定,可由另一个成分的意义来解释说明。
既一篇文章中前面说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要与前面交代相合,这样使文章前后贯通,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英语中照应手段的应用比汉语多,这是由于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而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
英语中照应一般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2. 照应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2.1英汉人称照应汉语中如果出现人称代词做主语,后面多数句子可以省略人称照应中的前照应,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当语篇或段落中连续出现多个句子其主语相同,首句主语除外后续句子人称主语可省略。
对于读者而言,汉语默认为后续句子主语为已知信息,只要不产生歧义便不再使用前照应来标记。
而英语则不一样,基本每个句子必须配上逻辑上的主语(subject)。
译者需照顾好译入语与源语之间的行文差别,以更好地输出符合汉语特点的译文。
这一差异在简介类,说明类等语篇翻译上较为普遍。
如人物简介,简历,企业简介,产品说明书等等。
如例【1】:张培基, 1921年生,福州市人。
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

V ol .43N o.8A ug.2022第43卷第8期2022年8月赤峰学院学报渊哲学社会科学版冤J our nalofC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 渊Soc.Sci 冤自语篇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之后袁翻译过程便不再单纯地从词汇和句子层面进行了袁语篇也是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遥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衔接手段的异同可以为译者处理过程提供新颖的视角袁译者可以根据英汉两种语篇中衔接手段的异同来灵活处理目标文本袁或采用归化策略袁或采用异化策略袁均能帮助译者提升译文的连贯性尧逻辑性及可接受性遥笔者从韩礼德尧哈桑提出的语法衔接手段入手袁采用实证法进行英汉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袁力求多样例证进行分析袁并得出客观结论袁从而给出翻译策略及方法遥一尧语法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英语语篇的连贯通常通过显性衔接手段实现袁而汉语语篇更多采用隐性衔接手段来实现连贯遥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两种语篇的差异进行合适的转换处理遥笔者以韩礼德和哈桑的分类为理论指导袁从照应尧替代尧省略和连接四种角度出发袁结合译例对以上几种语法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遥渊一冤照应照应是指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成分之间相互解释的语义关系袁通过对语篇中的某个指代成分及所指对象定位袁读者便可以理解两个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语义关系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也能明确源文本成分的内在联系袁从而根据两种语言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袁采用适当的转换方法或翻译策略进行处理遥根据韩礼德与哈桑的语篇分析理论袁照应划分为人称照应尧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三类遥1.人称照应人称照应运用语境中的功能尧使用代词指代语篇中出现的名词袁由此建立起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并实现连贯遥英汉语篇人称照应的差异首先表现在野前指冶和野后指冶两方面袁英语语篇中常用后指来实现人称照应袁即代词在前尧所指对象在后遥而汉语中这种现象非常少见袁常用野前指冶来形成照应袁如院例渊1冤院W hen he ar r i ved i n Shanghai ,J ohns on w as s t unned by t he f as t -gr ow i ng ci t y.译文院约翰逊到达上海时袁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让他大吃一惊遥原文中袁运用了最常见的野后指冶手段袁野he 冶指代野J ohnson 冶袁两者形成衔接遥而汉语表述中袁主语一般放在句首袁译文中译者对两者的位置进行转换袁用代词野他冶回指前文中的野约翰逊冶形成野前指冶关系袁实现了语篇连贯遥其次袁对于英语语篇中的野后指冶现象袁还可以采用省略人称代词的方法实现自然的语篇连贯袁如院例渊2冤院B r i ngi ng hi s ow n f ood,an ol d peas ant vol unt eer ed as gui de f or us .收稿日期院2022-04-22作者简介院刘亚宁渊2000-冤袁男袁东北师范大学袁研究方向院语言对比与翻译遥基金项目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野论证理论视角下汉英政府公文语法隐喻对比研究冶渊18Y J A 740036冤曰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野中国特色政治隐喻话语的英译策略及接受效果研究冶渊2020C 116冤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刘亚宁袁曲英梅渊东北师范大学袁吉林长春130024冤摘要院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是英汉语篇对比的一个重要范畴袁也是英汉语篇对比的核心遥根据韩礼德与哈桑的分类袁语法衔接手段包括照应渊R ef er ence 冤尧替代渊Subs t i t ut i on 冤尧省略渊El l i ps i s 冤和连接渊C onj unc 鄄t i on 冤遥由于英语是形合语言袁汉语为意合语言袁所以英汉语篇的衔接手段在具有相似性的同时袁必然存在差异性遥对比英汉两种语篇衔接手段的异同对于翻译具有重要意义袁本文通过两种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差异的对比袁探讨译者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应采取的处理方法和策略袁从而产出高质量的译文遥关键词院衔接手段曰语篇对比曰翻译中图分类号院H 315.9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3-2596渊2022冤08-0045-05译文院一位老农自带干粮要给我们当向导遥在该译文中袁译者将原文中做野后指冶指代野ol d peasant冶的代词野hi s冶直接省略不译袁即采用野零代词冶指称的方式形成前后文的照应遥不仅不会造成曲解或语义缺失袁而且使译文更加自然袁同样实现了有效衔接遥2.指示照应指示照应通过指示代词或者相应的限定词及冠词等实现照应关系遥这种衔接手段在英语语篇中更加常见袁通常采用t hi s,t hat,t hes e,t hos e,t he等形成前后文的衔接遥而汉语中没有冠词袁在翻译的过程中常用野这渊些冤冶或野那渊些冤冶来进行转换遥英语是远指语言且有时态的变化遥而汉语是近指语言袁时态通常通过增词等手段表述袁在指示照应上受心理影响较大袁如院例渊3冤院Sm ar t m a nuf act ur i ng i s devel opi ng r api dl y,and i t t akes cr eat i vi t y,not j us t a l i t t l e cour age,t o gr ow i n t ha t i ndus t r y.译文院智能制造发展迅速袁在这个行业中发展需要的是创造力袁而不仅仅是一点勇气遥原文例句中的野t hat冶指代上文中的野s m ar t m an鄄uf act ur i ng冶这一行业遥译者将其汉译为野这冶而不是野那冶来实现衔接遥将野t hat冶的与这个野i ndus t r y冶的距离拉近袁逻辑清晰袁读者能马上明确所指对象袁不会造成歧义遥这也体现出了两种语篇中指示代词的野距离冶差异遥在英语语篇中袁野t hat冶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野t hi s冶袁而汉语语篇中野这冶的使用频率要高于野那冶遥此外袁有些英语语篇的指示照应中袁指示代词用来指代前文提到过的名词遥而在汉语语篇中大多选择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袁译者可以在汉译过程中通过省略代词的方法进行处理遥如院例渊4冤院O ur per f or m ances,of cour s e,can爷t com par e w i t h t hos e of pr of es s i onal s.译文院我们的演出当然不能和职业演员的相比遥在该译例中袁原文中的野t hos e冶指代的是上文中提到的野per f or m ances冶遥为避免重复袁译者直接将其省略不译袁译文清晰明了袁简洁自然遥3.比较照应比较照应是通过形容词尧副词或其比较级来比较项目之间异同的照应关系遥任何一组比较研究中都至少要包括两个项目袁当某个语篇中出现具有比较性的词汇时袁受话者就自然会在语篇的上下文中搜索与其建立比较关系的词语来做出解释袁这时便实现了比较照应遥英汉两种语言最明显的差异就是汉语中没有比较级袁而是通过词汇尧句法甚至语调等表达差异程度遥如院例渊5冤院J ohn s t udi es ver y w el l i n hi s cl as s,a nd B ob i s equal l y good.译文院约翰在班级里学习非常好袁鲍勃也同样不错遥译例用副词野equal l y冶来实现比较照应袁将野J ohn冶和野Bob冶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前后比较遥译文中译者用野同样冶来体现两位学生的比较关系袁实现比较照应袁语篇合理遥诸如此类的比较照应比较常见袁翻译时比较容易进行转换袁但也需要译者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处理遥英汉两种语篇中出现照应手段的频率不尽相同遥在汉语语篇的衔接中袁尽量不采用照应的手段来粘连上下文袁而英语语篇侧重显性表达袁必须要把语篇中的各种指代关系解释清楚遥这种衔接手段的差异对于英汉翻译过程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遥如果在汉译的过程中袁把英语语篇中的全部照应形式都在汉语译文中体现出来袁译文会显得尤为啰嗦袁语篇衔接不畅袁可读性变弱袁甚至有时会曲解原文含义遥相反袁在英译的过程中袁如果译者不熟悉两种语篇中衔接手段的差异袁便容易忽略英语语篇的照应形式袁导致汉语中的名词重复或者指代关系在译文中无法体现或缺失遥这就要求译者能够准确识别并理解照应衔接手段袁掌握两种语篇的差异性袁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遥渊二冤替代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去替代语篇中一个或多个成分的代替关系遥合理运用替代手段能够有效避免语篇中某些语义成分的重复和冗余遥下文侧重名词性替代和动词性替代进行具体分析遥1.名词性替代名词性替代即通过替代词来取代语篇中出现的其他名词或名词词组遥英语语篇中的名词替代词有one,ones,t he s am e等遥而汉语语篇通常用野噎的冶来表达遥如院例渊6冤院A l t hough I w ant bot h t w o a ppl es,I f i nal l y pi cked t he s m al l one and l ef t t he bi g one f or m y br ot her.译文院尽管这两个苹果我都想要袁但是我挑了小的袁大的留给弟弟遥原文中用野one冶替代了前文中的名词野appl e冶袁上下文实现了有效衔接遥译文中借助语境理解了替代关系袁没有单纯地重复野苹果冶一词进行翻译袁而是用野大的冶野小的冶这种野噎的冶字结构实现替代袁既清楚地明确了所指对象袁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袁读者阅读感受更加流畅遥2.动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使用替代词来代替动词或动词词组遥英语语篇中常用其特有的辅助动词来实现替代袁如do/does,s hal l,can等遥而汉语语言中缺少发达的辅助动词系统袁很少能有明确的词语来表达这一意思遥因此在汉译过程中袁译者需要明确替代成分袁采用恰当的译法进行转换处理遥如院例渊7冤院要I hear d t hat t he G r eens ar e m ov鄄i ng t o T exa s,r i ght钥要Y es,t hey w i l l do i t next w eekend.译文院要听说格林一家要搬到德州去了对吗钥要对袁他们下周末搬走遥就该译例而言袁原文用野do冶代替了问句中的动词词组野m ove t o Texas冶袁实现了动词替代遥如果译者在汉译时单纯重复其所指的全部内容袁译文会显得比较累赘遥汉语中常用野弄冶野走冶野干冶等动词来实现替代遥所以这里用野搬走冶这个简单动词来复现上文提到的动词成分袁更加符合汉语语篇的表达习惯袁也自然实现了上下文的有效衔接遥根据以上译例的对比来看袁英语语篇的名词和动词替代分别有数和时态的变化遥英汉语篇中的替代成分并不是全部对应的袁而且汉语语篇中发生的替代现象并不像英语语篇中那么常见袁汉语更常用的手段是通过重复某些语义成分以实现语篇内的衔接遥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两种语篇在内容重复方面的处理方式遥渊三冤省略省略袁是把语篇中的某个或某些重复的成分省去遥合理的省略不会影响读者对语篇的理解袁能够使文章更加简练易读尧清晰流畅袁重要信息更加突出遥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译者一般需要将省略的内容增补完整袁以便读者理解遥下文就名词性省略尧动词性省略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遥1.名词性省略名词性省略是指名词词组内的省略袁可以包括中心词尧修饰成分或整个词组的省略遥英语语篇和汉语语篇名词性省略中差异最明显的是主语省略遥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袁且语法规则较为严格袁主语通常不能省略遥汉语则为主题显著语言袁语义基本都围绕一个主题袁所以很多时候省略句子的主语并不影响读者理解遥如院例渊8冤院围绕缩小城乡尧区域差距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袁以结构改革推动结构调整遥译文院W e w i l l nar r ow ur ba n-r ur al and r e鄄gi onal devel opm ent gaps and addr es s t he unr eas on鄄abl e i ndus t r i al s t r uct ur e t o pus h f or w ar d s t r uct ur al adj us t m ent t hr ough s t r uct ur a l r ef or m.该译例中袁这种主语上的差异非常明显遥原文中并没有使用主语袁但对于汉语读者来说完全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遥而译者在英译的过程中则需要考虑到这种差异袁对译文增补主语野W e冶来实现语篇衔接袁否则将造成语义的缺失袁无法构成完整的句子遥2.动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是指省略语篇中某些动词或动词词组遥因为英语是形合语言袁通过语法手段能够省略实义动词遥而汉语是意合语言袁必须要有谓语才能称之为语言袁所以汉语语篇中动词的省略现象十分罕见遥译者在汉译时通常将英语语篇中省略的动词表达出来遥如院例渊9冤院T he nat i onal i ncom e w as bei ng s pent on educat i on t han on def ens e.译文院国家收入花在教育事业上的比花在国防事业上的要多遥在该译例中袁通过野t han冶可以看出袁原文省略了野s pend冶袁使语篇更加简洁尧紧凑遥因为英语是多静态语言袁汉语是多动态语言袁所以译者在汉译时重复了野花渊在冤冶袁将省略的动词补充完整袁使前后文的语义更加明确袁语篇衔接更加连贯遥对于省略而言袁英语语篇中的动词性省略居多袁而汉语语篇中的名词性省略居多袁若是将汉语语篇中的动词省略则会使语篇失去含义遥所以袁译者在互译时更需要考虑两种语篇的动静差异袁应该省略的成分可以果断省略袁应该增补的成分也必不可少袁以此实现语篇的有效衔接遥3.连接连接指通过连接成分将上下文粘连在一起并合理体现语篇逻辑的衔接手段遥与其他三类衔接手段有所不同袁连接通过明显的连接标志将语篇逻辑紧紧联系起来袁以增强语篇的流畅度和可读性遥虽然英语中的连接成分在汉语中基本都有对应的词袁但汉语语篇中更多依靠语义来衔接上下文袁这种连接现象更具隐性特征袁尤其是在口语对话中连接成分的使用大大减少袁在达意的同时整个语篇更加简洁易懂袁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冗余成分遥而英语语篇中连接成分的使用非常普遍袁这种连接现象更具显性特征袁有效利用这种衔接手段能使语篇逻辑清晰连贯袁结构更加紧凑遥如院例渊10冤院Pl anni ng t o f i nd a s ui t abl e pl ace t o s l eep,he s t ood up and s t agger ed out t he door w i t hout eat i ng anyt hi ng,becaus e he hadn爷t dr unks o m uch f or a l ong t i m e and f el t a l i t t l e di zzy now.译文院他站起来袁踉踉跄跄地出了门袁什么也没吃袁打算找个合适地方睡一觉袁太久不喝这么多酒了袁觉得有些头昏遥该译例中袁英语原文运用了野and,because冶来连接上下文袁使语义更加连贯袁逻辑也很清晰遥而在汉语译文中可以发现袁并没有任何明显的连接成分出现袁而是通过一连串动作将上下文语义表达出来袁并不影响读者对语义的理解袁逻辑同样清晰袁联系依然紧密遥综上所述袁在所有语法衔接手段中袁英汉语篇之间差异最大尧最明显的就是连接遥英语重形合尧汉语重意合对两种语篇的衔接手段影响很大袁正是因为两种语言的传递语义的方式不同袁语篇构成的方式也自然受到影响遥但是不能绝对地说汉语语篇中没有形合现象存在袁同样不能绝对地说英语语篇中不存在意合结构袁二者只是在程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袁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全面考虑语篇的构成形式袁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处理遥二尧语法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遥但由于不同语言在语篇结构尧文化背景以及语法规则等方面的差异袁会给译者转码尧解码的过程增添很多难题袁这就需要译者综合考虑两种不同语言的构成形式袁以使译入语与源文本实现动态对等袁既阐明源文本的含义袁又保证译入文本的可接受性遥衔接手段当然是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之一袁英汉两种语篇在衔接方面各有特点遥下文结合包含多种衔接手段的例证进行对比分析袁总结出以下几种翻译策略遥渊一冤遵循源文本衔接手段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袁有些英语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在汉语中同样存在袁译者可以采用对等译法袁遵循源文本中的衔接手段进行处理遥例渊11冤院A dul t s s houl d not s ay i m pr oper w or ds and do i m pr oper t hi ngs i n f r ont of chi l dr en,be鄄cause t hese behavi or s m ay l ead chi l dr en t o devel鄄op bad habi t s and i t i s di f f i cul t t o get r i d of t hem.H owever,m any adul t s and even par ent s do not car e about t hat,s o gui dance i n t hi s ar ea i s s t i l l m eani ngf ul.A dul t s m us t al ways pay at t ent i on t o t hei r wor ds and deeds i n f r ont of t he chi l dr en, l es t set t i ng a bad exam pl e f or t hem.译文院成年人不应在孩子面前说不正当的话袁做不正当的事袁因为这些行为可能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并且很难改掉遥然而袁很多成年人甚至是父母并不在乎这些袁所以对于这方面的引导依旧重要遥成年人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袁以免给他们树立不好的榜样遥上述译例中袁不难看出英语语篇中运用了多种衔接手段袁如野t hei r冶野t hem冶构成的人称照应袁野t hat冶实现的指示照应袁以及野and,however,so,l est冶等连接成分实现的语篇衔接遥而译文中,译者遵循了源文本中的衔接手段袁将这些衔接手段都一一对应地体现了出来遥因为在汉语中存在着基本对等的衔接手段袁而且经常在语篇中使用袁也是构成汉语语篇的重要核心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袁可以采用和源文本相对应的衔接手段来进行转换遥渊二冤顺应目标文本衔接手段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结构和语义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袁所以两种语篇之间必然存在衔接手段缺省的现象袁为译者的翻译过程带来诸多影响遥译者产出的译文须符合其语言特点及语篇结构袁因此需要对某些衔接手段进行合理转换袁改变源文本中的衔接方式袁更多地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进行动态转化袁顺应目标文本的语篇结构及含义袁建立起有效衔接遥例渊12冤院D a vi d bought a s por t s car,a nd B r ow n di d t he s am e.B l ake l ooked at t hem envi鄄ous l y and occas i ona l l y s m i l ed,dr eam i ng t hat he w oul d ow n one t oo.H e w as det er m i ned t o w or k ha r d f or hi s f i r s t car,f or hi s bel oved gi r l,f or hi s des i r ed l i f e.译文院大卫买了一辆跑车袁布朗手里也买了一辆遥布莱克羡慕地看着他们袁不时地微笑着袁幻想自己也能拥有一辆遥于是下定决心要为了自己第一辆车而努力奋斗袁为了挚爱的姑娘努力奋斗袁为了向往的生活努力奋斗遥在该译例中袁英语语篇中野di d冶替代动词野bought冶野s am e冶和野one冶替代名词性短语野a s por t s car冶袁最后两个野f or冶前实际上省略了动词野wor k冶袁运用两种替代手段和一种省略手段实现了语篇衔接遥而译文中译者只采用一种手段即词汇的重复来衔接上下文袁将英语语篇中被替代的成分野一辆车冶重现了出来袁使语义更加严谨尧明确遥译者顺应了汉语语篇多动词的特点袁将最后的三个野f or冶全部译为相同的汉语动词词组野为噎努力奋斗冶袁使译文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袁读者的体验感也随之增强遥渊三冤省略源文本衔接手段英汉语篇的构成形式各有特点袁衔接手段当然不是完全对应袁在英译汉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定要把源文本中的衔接手段全部译入汉语语篇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完全可以合理省略英语语篇中的衔接成分袁使目标文本更符合汉语语篇的特点遥例渊13冤院T hat m an i s f i l i al and di l i gent and even s t eady,but w hat i m pr es s es m os t i s t hat he i s aggr es s i ve i n hi s car eer and ki nd t o hi s f r i ends and cons i der at e t o hi s f am i l i es.译文院这个男人孝顺尧勤劳尧非常可靠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事业上的进取心袁对朋友的和善袁而且体贴家庭遥上述译例非常明显袁英语语篇中运用四个野and冶和一个野but冶做连接成分实现衔接袁反复运用野hi s冶与野t hat m an冶形成人称照应来衔接上下文遥而在汉语译文中译者将这些衔接手段全部省略袁只靠语义来实现语篇衔接袁结构简洁紧凑袁逻辑清晰明了袁符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遥三尧结语由于汉语注重形合袁也形容为野竹节型语言冶袁所以汉语语篇大多依赖语义建立衔接袁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明确的语法衔接手段来构成语篇遥而英语注重意合袁也可形容为野葡萄型语言冶袁因此英语语篇中需要各种衔接手段袁离开这些衔接手段则很难构成语义完整尧逻辑清晰的语篇遥译者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袁要仔细考虑两种语篇中衔接手段的作用袁根据各自的语篇构成形式及特点进行动态调整袁以建立合理的语篇衔接袁为读者提供更易接受尧可读性更强的语篇遥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参考文献院也1页M.A.K.H al l i day.&R uqai ya H as an.C ohe鄄s i on i n Engl i s h[M].B ei j i ng:For ei gn LanguageT eachi ng and R es ear ch Pr es s,2001.也2页曹路漫.英汉翻译中衔接意义的处理[J].外语学刊,2009(06):161-163.也3页何伟,卫婧.汉英交替传译中衔接手段的转换[J].中国科技翻译,2011,24(02):21-23+20.也4页鞠玉梅.英汉篇章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及其文体效应[J].外语教学,1999(01):56-61+66.也5页李文戈,徐红.翻译视阈下的词汇衔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5(06):88-91+97.也6页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也7页马小莉.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9(S1):162-165.也8页孙晓乐.英语语篇分析中的野衔接冶与野连贯冶[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01):24-28.也9页王璁,陈铸芬.英汉翻译中的隐性衔接与连贯问题[J].外语研究,2009(03):93-96.也10页王晋军.语篇主题转换中的衔接手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9):8-11.也11页王全智.也谈衔接尧连贯与关联[J].外语学刊, 2002(02):28-31.也12页张琦.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1999(01):27-30.也13页赵春华.语法衔接在英汉互译中的差异与处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7):56-58.也14页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也15页左岩.汉英部分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03):37-42+80.渊责任编辑赛汉其其格冤O n E-C C om pari son of G ram m at i cal C ohesi ve D evi ces and T ransl at i on St rat egi esLI U Y a-ni ng袁Q U Y i ng-m ei(N or t heast N or m al U ni ver s i t y,Changchun130024袁Chi na)A bs t ract:The com par at i ve s t udy of cohes i ve devi ces i s an i m por t ant cat egor y and cor e of t he com par i s on of E ngl i s h and Chi nes e t ext s.A ccor di ng t o H al l i day and H as an,t he gr am m at i cal cohes i ve devi ces i ncl ude R ef er ence,Subs t i t ut i on,E l l i ps i s and Conj unct i on.Si nce Engl i s h i s a par aphr as e l anguage and Chi nes e i s a s ynt act i c l anguage,di f f er ences m us t exi s t i n t he cohes i ve devi ces bet ween Engl i s h and Chi nes e t ext s.C om par i ng t he s i m i l ar i t i es and di f f er ences of t hem i s of gr eat s i gni f i cance t o t r ans l at i on.Thr ough t he com-par i s on of t he di f f er ences bet ween t he E-C gr am m at i cal cohes i ve devi ces,t hi s paper di s cus s es t he s ki l l s and s t r at egi es t hat t r ans l at or s s houl d t ake i n t r ans l at i on bet ween Engl i s h and Chi nese,t o gi ve hi gh qual i t y t ar get t ext.K eyw ords院Cohes i ve D evi ces曰E-C cont r as t曰Tr ans l at i on。
汉英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对比

山东外语教学1999年第4期(总第77期) 汉英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对比席建国 徐 新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通过对语篇(话语)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对衔接与连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通过一些典型的汉英(英汉)语料对比分析,旨在探究汉英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特点及其规律。
11汉英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阐述在我国,对语篇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易》云:“言有物,言有序。
”后者即指语言表达需讲究条理,文章结构安排要有连贯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就有:何为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
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辑。
“统首尾”就是文章从头到尾保持连贯一致,“合涯际”就是把文章中的各个章节段落巧妙地连接在一起。
刘勰并以“基构”比喻谋篇的构架形式,以“缝辑”比喻语际间的连贯。
林纾在《文微》中有:“命脉之所在曰枢纽,文中有此,虽千波百折,必能自成条理。
”所谓“命脉”就是贯通全篇的枢纽,古人也称其为“筋脉”、“脉络”。
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过文乃文章筋节所在,已发之意赖此收成,未发之意赖此开启。
”这段话准确,形象地阐述了“过文”的功能。
宋人吕祖廉对文章的联贯有“换头佳处”乃是关键之一的说法。
由此可见,在我国对文章的谋篇布局早就引起了许多人的探讨。
国外从理论上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研究从70年代逐步开展以来,经过80年代的不断深入研究和90年代的逐渐成熟以及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语言学界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及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成熟和一致的认识:衔接构成语篇的表层结构关系,是通过词汇和语法等表层结构形式实现的;连贯构拟语篇的深层语义或功能关系,是通过句子或话语之间的语义或功能关系实现的。
Stubbs (1983:149)认为衔接是用来解释深层语义连贯的语法表现形式,其功能只体现句法连贯。
Green(1989:73)的理论认为连贯是读者根据Grice(1975:41)的合作原则通过句际关系推理,演绎作者的意图和目的对语义的重建过程。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及翻译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及翻译作者:樊悠悠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10期内容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手段上各有特点,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翻译中了解、研究这些衔接手段及其差异是正确传达与重现原文意义的前提。
本文拟探讨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从而提出英汉互译中处理衔接手段的策略。
关键词:语篇衔接对比翻译研究一.引言在不同的语言层面上,语篇处于最高层次。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语篇在衔接手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衔接手段可分为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连接。
英汉语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和可比性,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篇中的语言现象,可以对两种语言的特点、共性和差异加深理解,进而促进翻译。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特点、差异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衔接、以形显意。
英语是重形式的语法型语言,我们称为形合法。
所谓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形连贯、以意役形。
汉语是重意会的语义型语言,我们称为意合法。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下面我们将英语的形合法、汉语的意合法与韩礼德和哈桑对衔接手段的划分结合起来讨论分析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特点、差异,并总结归纳翻译策略。
1.照应。
“照应指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在语篇的解读中,只有弄清各个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对语篇的语义做出正确的解释。
英语是语法型语言,其指称衔接往往呈显性;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其语篇各种指称衔接手段常常呈隐性。
因此,翻译时,我们只要抓住原文所表达的语义,然后按照英汉语的表达习惯,将译文一气呵成。
2.替代。
替代指较少的语言替代形式替代上下文中出现的一个或几个词语,以避免重复。
在语篇衔接中,英语多用替代,而汉语多用重复。
一、英汉语篇对比及翻译技巧-5

⼀、英汉语篇对⽐及翻译技巧-52) 主语 / 话题转换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汉语是话题突出的语⾔。
换⾔之,英语是⼀种重形式的语法结构,汉语是⼀种重意义的信息结构。
这种主语和话题之间的相互转换是英汉互译的主导⾛向之⼀,是很值得研究的。
例1There was a heightened awareness of each sunny day, the beauty of flowers, the song of bird. How often do we reflect on the joy of breathing easily of swallowing without effort and discomfort, of walking without pain, of a complete and peaceful night’s sleep?对每⼀个晴天丽⽇,对鸟语花⾹,我的感触倍加强烈。
平⽇呼吸轻松,吞⾷⾃如,⾛路毫不费劲,⼀夜安寝到天明,我们⼏曾回味过其中的乐趣?译⽂根据汉语的习惯以话题为主线组织译⽂。
按照话题+评论的模式展开,符合汉语的思维和阅读习惯。
例2…My holiday afternoons were spent in rambles about the surrounding country. I made myself familiar with all its places famous in history or fable. I knew every spot where a murder or robbery had been committed, or a ghost seen. I visited the neighboring villages, and added greatly to my stock of knowledge, by noting their habits and customs, and conversing with their sages and great men …(Washington Irving: 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A. ……⽆数假⽇下午尽⾏消磨在郊垌的漫游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孔乙己是站着喝Φ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经常夹些伤痕;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Φ穿的虽然是长衫,可 是Φ又脏又破,Φ似乎十多年没补,也没有洗。他 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Φ教人半懂不懂 的。(鲁迅,《孔乙己》)
•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语篇衔接手段在使用 中各有所重:英语中使用第三人称代词的 地方,汉语常使用原词复现的衔接方式。 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充分注意汉 英语言在衔接方式上的差异,在把汉语译 为英语时,注意使用代词来替代源语言中 反复提及的人和事物。例如:
• (6)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 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鲁迅,《药》)
• 汉语中存在着很多深层前指现象,这对译 者正确理解原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汉 英翻译过程中,当前指词在语篇中指代对 象不明确,或有两个或多个可能的先行项 时,往往涉及到前指词的释义问题。这时 译者需要通过对语境的推理和分析确认第 三人称代词或零式前指的指代对象,正确 把握原文含义。恰当地运用逻辑分析法往 往可以有效地避免模糊和歧义的产生,这 也是解决深层前指释义问题的主要方法。 例如:
汉英语篇对比与翻译
第一讲:汉英语篇衔接(cohesion)对比与翻译
• 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 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代的对象中寻求 答案,即衔接,也就是照应(reference)关系。 根据照应成分参照点的不同,照应可以分为前指 照应(anaphoric reference,也称回指照应)和 后指照应(cataphoric reference,也称下指照 应)。前指照应指的是所指对象位于上文,即指 代成分的指称位于指代成分之前;后指照应指的 是所指对象位于下文,即指代成分的指称位于指 代成分之后。例如:
• (8)我何尝不也这样说。他说这个碟子配上鲜荔 枝才好看。(曹雪芹,《红楼梦》)
• Just what I said. But Baoyu insisted that plate looked best with the fresh leeches.
• 在同一语境有很多参与者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 歧义前指的现象。而汉语中频繁出现的零式前指 又会使指代对象的确பைடு நூலகம்更加复杂。这时,对语篇 进行适当的逻辑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
• On reaching Pear Fragrance Court, Baoyu went first to see Aunt Xue, whom he found distributing sewing to her maids. He paid his respects to his aunt, who caught him in her arms and hugged him.(杨宪益、戴乃迭译)
• A man clad entirely in black stood before him, his eyes like daggers, making Old Shuan shrink to half his normal size.(杨宪益、戴乃迭译)
• (7)且说宝玉来至梨香院中,先入薛姨妈室中来,正见 薛姨妈打点针线与丫鬟们呢。宝玉忙请了安,薛姨妈一把 拉了他,抱入怀内。(曹雪芹,《红楼梦》)
• (1)He looked up at her as she stood there, hand on heart, looked quietly, almost in a kindly way. (Gone with the Wind)
• 当他抬起头来,见她一只手捂着胸口站在那儿 时,他的目光非常平静,甚至非常和蔼。(翟 象俊译)
•
• 了解汉英两种语言人称代词系统和人称代 词前指照应的不同特点和倾向,对汉英翻 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翻译是一个涉及语 言、文化、文本、译者等多种因素的复杂 过程影响翻译过程的因素很多。但是,根 据本节对汉英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的对 比研究,在汉英翻译中采取相应的策略和 方法,对提高翻译质量是有所帮助的。
• (4)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 主人似的自动掀启。(《枣核》)
• When it (the car) was three or four meters away from the garage, its door automatically opened as if it recognized its own master.(张培基译)
• (3)解净收起图说,“大家出车吧,中午休息 的时候再看Φ,就贴在这里。”(蒋子龙, 《赤橙黄绿青蓝紫》)
• Xie Jing folded up the diagram and said, “Now get moving. I’ll paste this up here and you can have a look at it during the midday break.”
• Kong Yiji was the only long-gowned customer who used to drink his wine standing. A big, pallid man whose wrinkled face often bore scars, he had a large, unkempt and grizzled beard. And although he wore a long gown it was dirty and tattered. It had not by the look of it been washed or mended for ten years or more. He used so many archaisms in his speech that half of it was barely intellig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