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社会救助

合集下载

社会救助理论基础

社会救助理论基础
致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农业社会:家庭既是消费单位,又是生产单位, 同时也具有教育、养老等功能; —— 工业社会:家庭功能缩小,需要社会发展公 共事业。
1. 社会救助产生的经济条件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为
社会救助提供物质财富。 另外,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内容多样化和需要
基于这种思想,政府和社会建立了孤儿院、 济贫院,并给贫困人员发放救济金等。宗 教中的一些教义成为社会救助思想的来源 之一,尤其是基督教中的一些思想对社会 救助的影响最大。许多宗教机构根据宗教 教义来举办各种慈善事业,具有社会救助 的一些特征。
由于这种具有部分社会救助特征的思想的 局限性,基于这种思想的一些救助措施和 对策也具有不彻底性和不完善性。
2. 社会救助产生的社会条件
(3)救济机构的存在 ——慈善救济:如教会举办的孤儿院、医院 等。 ——互助机构:如工会等。
3. 社会救助产生的思想条件
(1)早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在现代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之前,关于社会救 助的思想早已存在,有些思想至今仍影响着 社会救助政策、实践、理论。
①慈善和恩赐思想
贫困的测量
1.国际上对贫困状况的界定与识别指标
(1)世界银行:以人均收入确定贫困线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贫困指标 * 人文贫困指标表示健康长寿、获得知识、
利用资源三方面的能力被剥夺,主要有健康、 预期寿命、获得洁净的饮用水等方面。
中国城市贫困线的测定 (1)相对标准测算法; ①比例法; ②收入平均数法; (2)相对标准测算法; ①基本需求法; ②恩格尔系数法; ③数学模型法
第九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救助的理论
二、社会救助的产生与演进
三、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

社会救助的内涵与外延_社会保障概论_[共2页]

社会救助的内涵与外延_社会保障概论_[共2页]

第九章社会救助制度基本理论解释三:公共援助公共援助也称为公共救助。

在实际操作中,通常的做法是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都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明文公布的法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

社会救助可以根据不同出发点,不同依据和标准,从多角度做出不同的划分。

依据救助的实际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生活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依据救助手段来划分,可分为资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等。

以贫困持续时间的长短变化为划分,贫困可分为长期性贫困、暂时性贫困和周期性贫困,因此社会救助就可以分为针对长期性贫困的定期救助(如孤寡病残救助)、针对暂时性贫困的临时救济(如多数情况下的失业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和针对周期性贫困的扶贫(如贫困户救助)之分。

二、社会救助的内涵与外延(一)社会救助的含义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社会对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提供的能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社会成员在需要获得最起码的物质帮助时,所应负的一项基本社会责任。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通过社会救助的方式提供及时、必要的经济援助,是实现社会正常运转的一个基本前提。

第二,社会救助是在公民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标准时才发挥作用。

如社会成员遭遇自然灾害和丧失生存能力时,国家才按照一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经常性或临时性经济援助。

第三,社会救助是在经过严格审查之后提供满足最低限度生活需求的货币和实物,仅以维持公民基本生存为限。

除物质帮助外,社会救助还包含着国家和社会对受援者精神上的关怀和保护,帮助树立起战胜灾害的信念。

(二)建立社会救济制度的意义(1)社会救济制度是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

一个稳定与和谐的社会是以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和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保证为条件的。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PPT参考幻灯片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PPT参考幻灯片
▪ 社工职责: (1)组织协调人居环境的恢复重建,参与监督管理
重建工程进程 (2)恢复社会生活: (3)恢复经济秩序: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四、流浪乞讨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救助站和救助中心 ❖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
▪ 主动救助:街头救助和全天候救助 ▪ 机构救助:基本生活安置及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
2.受理救助申请 3.审查申请人及其家庭的收入及财产状况 4.救助审批 5.救助款物发放 6.动态管理和日常服务 7.申诉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三、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
1、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性
▪ 法律赋予的权利
2、救助对象的有限性
▪ 符合法定条件
3、救助标准的低层次性
▪ 满足最低生活需求
4、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社会救助的体系
▪ 基本生活救助:城市中的低保和农村的五保 ▪ 专项社会救助:教育、医疗、住房等 ▪ 灾害救助:遭受自然灾害时予以援助 ▪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二、社会救助的基本程序
1.测算和公布社会救助标准
▪ 参考因素:人均收入、生活消费水平、上年度 物价水平、生活消费价格指数、维持最低生活 必需费用、其他标准等
▪ 建立邻里支持的网络 ▪ 整合驻区单位的资源 ▪ 注意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二、专项救助社会工作的内容
❖ (一)教育救助
▪ 参与政策制定 ▪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援助,整合社会资源 ▪ 针对学生个人需求,开展分层分类救助 ▪ 提高救助效果,健全救助网络
❖ (二)医疗救助
▪ 寻找医务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的结合点 ▪ 参与救助政策的制定,改进医疗救助程序
❖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有助科学性和公平 性,促进反贫困事业的发展

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二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P200 页,最低生活保障中的服务内容变化小标题, 相应内容表述有变动。
服务对象识别→对象识别;帮助申请救助→协助申请低保。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
(一)社会救助概念
(二)社会救助的内容
1、最低生活保障 2、特困人员供养 3、守在人员救助 4、医疗救助 5、教育救助 6、住房救助 7、就业救助 8、临时救助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年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单选
4 4 5 5 5
多选
0 2 2 2 2
第一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
1、P196 页,社会救助的工作原则有增加和改动。 “救急难”“托底线”“可持续”→“救急难”“兜底
线”“保 基本”“促发展”。
无助。社会工作者在几个接受安置的村里开展了新 老村民“互帮互助结对子”活动,由老村民向新村民 传授当地的生产经验。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受 灾村民( )。2018真题 A.重构社区生活秩序 B.重塑社区发展信心 C.重建社区支持系统 D.恢复社区生活功能
答案:C
56岁的乔阿姨一直没有工作,主要依靠丈夫的收入生活。 两个月前,乔阿姨的丈夫突发心脏病入院治疗,花光了家 里所有的积蓄。乔阿姨家的生活难以为继,丈夫的后续治 疗也无法维持,乔阿姨为此感到十分焦虑,向社会工作者 小魏求助。为帮助乔阿姨的丈夫获得稳定的后续治疗,小 魏首先应该()。2019年真题
答案:AB
六、就业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一)转变就业观念 (二)自我认知调整 (三)职业技能培训 (四)连接就业资源
老丁的妻子长期卧病在床,孩子正上初中,一家人 主要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与老丁当保安的收入维持 生活。最近,老丁因公司解散而失业在家。老丁想 寻找比做保安收入更高的工作,但一直未能如愿, 老丁因此心情烦躁,常对儿子发脾气。为了帮助老 丁一家,社会工作者小李开展了下列服务,其中属 于就业救助的有( )。2019年真题

第九章 社会救助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第九章 社会救助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会救助形式
一、社会救助体系
• 1.最低生活保障 • 2.特困人员供养 • 3.受灾人员救助 • 4.医疗救助 • 5.教育救助 • 6.住房救助 • 7.就业救助 • 8.临时救助 • 9.社会力量参与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
•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 (二)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
• 除明确政府供款责任外,《城市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还同时规定“国 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城市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捐款、资助;所 提供的捐赠资助,全部纳入当地城市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因此,社 会捐献构成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 充供款渠道。
三、农村贫困居民的生活救济
• 1.农村五保制度及其发展 • 2.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
• 1.提供救助是政府和社会的一项法定责任 和义务,而享受社会救助亦是符合法定资 格者的一项权益。
• 2.社会救助是只看结果,不看原因的制度 • 3.社会救助的对象具有“选择性” • 4.社会救助的标准是低层次的 • 5.社会救助一般是短期的 • 6.社会救助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和地方财
政,列入国家总预算支出
• 一、外国社会救助概况 • 二、外国社会救助现状
一、外国社会救助概况
• 1.外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2.社会救助的基本概况
二、外国社会救助现状
• 1.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 2.德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第三节 我国社会救助
• 一、社会救助体系 •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三、农村贫困居民的生活救济 • 四、农村扶贫 • 五、灾害救助、特殊对象救助及其他社
第九章 社会救助
• 第一节 社会救助概述 • 第二节 外国社会救助 • 第三节 中国社会救助

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2019 年2020 年占分比重年份单选题多选题总分2020 年549 分2019 年549 分本章考点8.临时救助9.受灾人员救助10.社会救助的评估11.危机干预12.社区为本的综合性救助1.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2.社会救助的工作原则和需求3.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功能4.最低生活保障5.医疗救助6.教育救助7.就业救助1.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1)最低生活保障:一种收入补充型救助制度,以家庭收入为衡量标准,县级或街道级别的民政局负责审批,城市(1993 年上海),农村(2007 年全国)(2)特困人员供养:原城市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供养统一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包括基本生活条件、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疾病治疗、办理丧葬(3)受灾人员救助:一个月(救命);一个月到半年(恢复);半年到三年(重建)(4)医疗救助:一是资助城乡困难家庭成员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二是给予城乡困难家庭成员直接的医疗费用补助。

(5)教育救助:国家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给予教育救助;对在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以及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教育救助。

(6)住房救助: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7)就业救助: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人(8)临时救助: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

救助金、发放实物或提供转介服务3 种方式;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属于临时救助范畴。

2.社会救助的原则和需求(1)工作原则兜底线、保基本、救急难、促发展(2)基本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人身、健康、财产安全)、社交需求(爱与归属感)、尊重需求(自尊和他尊)、自我实现需求(潜能挖掘、贡献社会)3.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功能(1)协助服务对象申请适合的救助项目(2)协助服务对象提升反贫困的能力,实现“助人自助”(3)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与社会支持,参加社区活动、担任社区志愿者等(4)疏导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个案或家庭治疗4.最低生活保障(必考)(1)服务对象识别,社工通过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的方式了解家庭情况(2)协助申请低保,协助了解申请程序和申请方法等(3)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舒缓压力,宣泄情绪(4)调节家庭关系,改善家庭关系,以及家庭生态(5)开展能力建设,学习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6)促进社会融入,邻里互助小组、与困难家庭结对子等真题训练【真题·单选题】社会工作者小林在入户走访评估时发现,刘阿姨的家庭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条件,但刘阿姨并没有提出申请,刘阿姨认为自己虽然出行需要做轮椅,行动不便,但依然有动手能力,希望能自食其力,为就读初中的女儿做榜样,对此小林适宜的做法是()。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第九章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第九章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第三条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国务院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前两款所列行政部门统称社会救助管理部门;第四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具体工作由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或者经办人员承担;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有关社会救助工作;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社会救助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政府安排的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社会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挤占挪用;社会救助资金的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第七条国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第八条对在社会救助工作中作出显着成绩的单位、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最低生活保障第九条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第十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布,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的认定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第十一条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按照下列程序办理:一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家庭成员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群众评议、信息核查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初审意见,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三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批准,并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批准,并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第十二条对批准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按月发给最低生活保障金;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给予生活保障;第十三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定期核查;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发生变化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决定增发、减发或者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决定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第三章特困人员供养第十四条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第十五条特困人员供养的内容包括:一提供基本生活条件;二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三提供疾病治疗;四办理丧葬事宜;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特困人员供养应当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相衔接;第十六条申请特困人员供养,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本人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特困人员供养的审批程序适用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第十七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了解掌握居民的生活情况,发现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人员,应当主动为其依法办理供养;第十八条特困供养人员不再符合供养条件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终止供养并予以公示;第十九条特困供养人员可以在当地的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也可以在家分散供养;特困供养人员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第四章受灾人员救助第二十条国家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对基本生活受到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人员,提供生活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第二十一条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自然灾害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保障自然灾害发生后救助物资的紧急供应;第二十二条自然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根据情况紧急疏散、转移、安置受灾人员,及时为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应急救助;第二十三条灾情稳定后,受灾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评估、核定并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第二十四条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住房损毁严重的受灾人员进行过渡性安置;第二十五条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门应当及时核实本行政区域内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并给予资金、物资等救助;第二十六条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为因当年冬寒或者次年春荒遇到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第五章医疗救助第二十七条国家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医疗救助对象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第二十八条下列人员可以申请相关医疗救助:一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二特困供养人员;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第二十九条医疗救助采取下列方式:一对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二对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负费用,给予补助;医疗救助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救助资金情况确定、公布;第三十条申请医疗救助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经审核、公示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特困供养人员的医疗救助,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直接办理;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相衔接的医疗费用结算机制,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便捷服务;第三十二条国家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对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者无力支付急救费用的急重危伤病患者给予救助;符合规定的急救费用由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支付;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应当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第六章教育救助第三十三条国家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给予教育救助;对在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以及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教育救助;第三十四条教育救助根据不同教育阶段需求,采取减免相关费用、发放助学金、给予生活补助、安排勤工助学等方式实施,保障教育救助对象基本学习、生活需求;第三十五条教育救助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救助对象的基本学习、生活需求确定、公布;第三十六条申请教育救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就读学校提出,按规定程序审核、确认后,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第七章住房救助第三十七条国家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给予住房救助;第三十八条住房救助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实施;第三十九条住房困难标准和救助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住房价格水平等因素确定、公布;第四十条城镇家庭申请住房救助的,应当经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直接向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提出,经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和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审核家庭住房状况并公示后,对符合申请条件的申请人,由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优先给予保障; 农村家庭申请住房救助的,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第四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通过财政投入、用地供应等措施为实施住房救助提供保障;第八章就业救助第四十二条国家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通过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费用减免、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办法,给予就业救助;第四十三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均处于失业状态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该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第四十四条申请就业救助的,应当向住所地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核实后予以登记,并免费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第四十五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但未就业的成员,应当接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介绍的工作;无正当理由,连续3次拒绝接受介绍的与其健康状况、劳动能力等相适应的工作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决定减发或者停发其本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第四十六条吸纳就业救助对象的用人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扶持政策;第九章临时救助第四十七条国家对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或者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的家庭,给予临时救助;第四十八条申请临时救助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经审核、公示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救助金额较小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情况紧急的,可以按照规定简化审批手续;第四十九条临时救助的具体事项、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第五十条国家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救助;第五十一条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管理机构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管理机构;对突发急病人员,应当立即通知急救机构进行救治;第十章社会力量参与第五十二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第五十三条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 第五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将社会救助中的具体服务事项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第五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第五十六条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及相关机构应当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机制和渠道,提供社会救助项目、需求信息,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第十一章监督管理第五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检查,完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第五十八条申请或者已获得社会救助的家庭,应当按照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申请或者已获得社会救助家庭的请求、委托,可以通过户籍管理、税务、社会保险、不动产登记、工商登记、住房公积金管理、车船管理等单位和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代为查询、核对其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有关单位和金融机构应当予以配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建立申请和已获得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为审核认定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依据;第五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履行社会救助职责过程中,可以查阅、记录、复制与社会救助事项有关的资料,询问与社会救助事项有关的单位、个人,要求其对相关情况作出说明,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有关单位、个人应当如实提供;第六十条申请社会救助,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提出;申请人难以确定社会救助管理部门的,可以先向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求助;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到求助后,应当及时办理或者转交其他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办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的窗口,及时受理、转办申请事项;第六十一条履行社会救助职责的工作人员对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知悉的公民个人信息,除按照规定应当公示的信息外,应当予以保密;第六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当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宣传社会救助法律、法规和政策;县级人民政府及其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当通过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等便于公众知晓的途径,及时公开社会救助资金、物资的管理和使用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第六十三条履行社会救助职责的工作人员行使职权,应当接受社会监督;任何单位、个人有权对履行社会救助职责的工作人员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受理举报、投诉的机关应当及时核实、处理;第六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审计机关依法对社会救助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实施监督;第六十五条申请或者已获得社会救助的家庭或者人员,对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第十二章法律责任第六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一对符合申请条件的救助申请不予受理的;二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救助申请不予批准的;三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救助申请予以批准的;四泄露在工作中知悉的公民个人信息,造成后果的;五丢失、篡改接受社会救助款物、服务记录等数据的;六不按照规定发放社会救助资金、物资或者提供相关服务的;七在履行社会救助职责过程中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第六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截留、挤占、挪用、私分社会救助资金、物资的,由有关部门责令追回;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六十八条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社会救助资金、物资或者服务的,由有关部门决定停止社会救助,责令退回非法获取的救助资金、物资,可以处非法获取的救助款额或者物资价值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第六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三章附则第七十条本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_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2)_2012年版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_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2)_2012年版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在某社区,社会工作者针对低保家庭的孩子开展了一系列“一对一”的个案工作。

工作结束时,有的孩子对社会工作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对分离的过分难过和失落。

面对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需要( )
A:找另一位社会工作者替换自己
B:尽快结束工作,避免孩子们之间互相影响
C:确立一位新的主题活动,转移其注意力
D:及时处理孩子们的情绪和反应问题
答案:D
2、在对生活境遇不良的儿童实施救助的过程中,( )服务的目的在于防止儿童被虐待、忽视及被剥削,并加强家庭的功能。

A:支持性
B:保护性
C:补充性
D:代替性
答案:B
3、在某社区,一些低保户家庭缺乏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和资源,社会工作者鼓励低保家庭参与社区的文体活动和志愿活动,帮助他们参加社区的各种居民组织,增加互助了解,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

这种工作方法的特点是( )
A: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
B:提高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
C:发现服务对象的艺术特长
D:培育居民中的积极分子。

中国农村社会救助主要措施_社会保障概论_[共3页]

中国农村社会救助主要措施_社会保障概论_[共3页]

第九章社会救助制度基本理论法。

在我国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来解决社会救济的资金来源问题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应加快开征社会保障税的进程,使其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相配合。

② 适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针对目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过低的情况,在开征社会保障税,最低生活保障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的前提下,应该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这一标准应该达到满足救济对象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间的最低生活水平,这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

此外,还可以针对保障对象的不同情况,设计一定的保障标准等级,对无劳动能力、无人抚养(赡养)、无收入来源的救济对象,可考虑让其享受略高于其他保障对象的救济标准,以适当提高这类居民的生活质量。

③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化水平。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加快法制建设的步伐,目前要尽快出台一些全国性的规范协调制度,特别是要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程序,保障标准确定和调整的要求,以及保障资金的筹集和负担方式等以法制的方式规定下来,以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此外,各地要健全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的地方性法规,为全国性法规的出台积累经验,奠定基础,同时要加紧拟定《社会救济法》,用于规范全国性社会救济工作。

④改革和完善社会救济管理体制,加强其与社会保障体制的衔接和协调。

改革和完善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体制,一是要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改革的方案,统一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将失业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衔接起来,由统一的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减少二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脱节;二是要健全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管理制度,发挥财政部门在保障资金筹集和分配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最低生活保障预算作为社会保障预算的一部分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的编制体系;三是要明确政府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中的职责,形成一种相互配合协调的关系,减少工作中的“扯皮”现象,提高社会救济的行政效率;四是加强对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理论素质和政策水平,以适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要求。

第九章社会救济、优抚、福利法

第九章社会救济、优抚、福利法

二、社会福利的特征


(一)社会福利具有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 (二)社会福利具有对象的普惠性。 (三)社会福利待遇标准的一致性。
第二节 我国的社会福利
一、作为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 济和社会优抚四大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与社会保险在获得方式上有所不同。社会保险 不论采取基金制或现收现付制,都要求事先缴纳一 定的保险金;社会福利则是全社会享有的,并是无 偿获得的。 三、与民政福利也不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 集体福利成了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节 社会救助一、流浪儿童救助 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周岁以下离开家庭,脱离监护人 的保护,流浪街头连续超过24小时,基本生活失去保障 的未成年人。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 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遵循自愿受助、无 偿救助原则,临时性救助原则,政府、社会、家庭责任 有机结合的原则。 《救助管理办法》规定五项救助基本内容:提供符合标 准的食物、住处、医疗救治,帮助与其亲属或所在单位 联系,帮助受助人返回。

四、社会福利的分类
(一)按保障对象分: 1、未成年人福利(就业前提供的)包括:教育福利、健康福 利、生活福利等。 2、老年人福利(社会为法定老年人提供的)包括老年文体娱 乐福利、健康保健福利、托老院福利、长寿老人福利等。 3、残疾人福利:残疾人特殊职业培训、残疾人福利工厂、残 疾人教育、残疾人康复福利等。 4、劳动者福利(职工福利)包括:住房补贴、物价补贴、取 暖降温费、劳动者福利设施等。(职工福利分为职工集体福 利和职工个人福利)。

五、不同人群的社会福利
﹙一﹚老年人福利 1、含义:是以老年人为对象的社会福利项目,指 国家和社会为了安定老人生活,在社会各方面力量 的参与下,对于处在特殊困境的老年人提供的养护、 康复等方面的服务,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 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2、老年人福利的内容 (1)老年福利服务: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 文体娱乐服务、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 (2)处在特殊困境下老年人的保障。

社会救助服务标准与服务流程规范

社会救助服务标准与服务流程规范

社会救助服务标准与服务流程规范第一章社会救助服务概述 (2)1.1 社会救助服务定义 (3)第二章社会救助服务基本原则 (3)1.1.1 公平原则的内涵 (4)1.1.2 公平原则的体现 (4)1.1.3 救助及时原则的内涵 (4)1.1.4 救助及时原则的体现 (4)1.1.5 分类救助原则的内涵 (4)1.1.6 分类救助原则的体现 (4)第三章社会救助服务内容 (5)1.1.7 救助对象 (5)1.1.8 救助内容 (5)1.1.9 救助流程 (5)1.1.10 救助对象 (6)1.1.11 救助内容 (6)1.1.12 救助流程 (6)1.1.13 救助对象 (6)1.1.14 救助内容 (6)1.1.15 救助流程 (7)第四章社会救助服务流程 (7)1.1.16 申请条件 (7)1.1.17 申请材料 (7)1.1.18 受理程序 (7)1.1.19 审核内容 (7)1.1.20 评估方法 (8)1.1.21 审核与评估结果 (8)1.1.22 救助实施 (8)1.1.23 跟踪服务 (8)1.1.24 终止救助 (8)第五章社会救助服务标准 (9)1.1.25 救助对象准确性 (9)1.1.26 救助内容全面性 (9)1.1.27 救助程序规范性 (9)1.1.28 救助措施针对性 (9)1.1.29 救助资源整合性 (9)1.1.30 救助申请时效 (9)1.1.31 救助审核时效 (9)1.1.32 救助发放时效 (9)1.1.33 救助调整时效 (9)1.1.34 救助政策宣传满意度 (9)1.1.35 救助服务流程满意度 (9)1.1.36 救助服务质量满意度 (10)1.1.37 救助服务态度满意度 (10)1.1.38 救助服务监督满意度 (10)第六章社会救助服务人员管理 (10)1.1.39 基本素质要求 (10)1.1.40 专业素质要求 (10)1.1.41 人员培训 (10)1.1.42 人员考核 (11)第七章社会救助服务设施与设备 (11)1.1.43 设施配置原则 (11)1.1.44 设施配置内容 (11)1.1.45 设备维护 (12)1.1.46 设备管理 (12)第八章社会救助服务质量管理 (12)1.1.47 监控原则 (12)1.1.48 监控内容 (12)1.1.49 监控方式 (13)1.1.50 完善服务流程 (13)1.1.51 提高服务质量 (13)1.1.52 提升服务效果 (13)1.1.53 强化内部管理 (14)第九章社会救助服务监督与评估 (14)1.1.54 监督原则 (14)1.1.55 监督主体 (14)1.1.56 监督内容 (14)1.1.57 监督方式 (15)1.1.58 评估原则 (15)1.1.59 评估内容 (15)1.1.60 评估方法 (15)1.1.61 评估流程 (15)第十章社会救助服务政策与法规 (16)1.1.62 政策制定的原则与依据 (16)1.1.63 政策制定与调整的程序 (16)1.1.64 政策制定与调整的监督 (16)1.1.65 法规执行的措施 (16)1.1.66 法规执行的监督 (16)1.1.67 法规执行的改进 (17)第一章社会救助服务概述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第九章_社会救助

第九章_社会救助
这个时期的特征: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部分贫困人口的最低生
存生活,却因带有“惩戒性”和损害受惠者的人 格与尊严为代价而引起贫民的极大不满。
英国新济贫法
建立贫民教养院等,组织贫民和孤儿习艺; 资助老人、盲人等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由贫 民救济院收养他们,或施以院外救济。
一是丧失个人声誉,接受救济被社会看作是一 个污点;
低教育水平、较弱的竞争力,自然导致他们 只能进入低收入职业,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层次, 低收入的职业和低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更为贫困。
(三)反贫困的重要意义与实现途径 1.反贫困的重要意义 首先,消除贫困会使原来处于闲置状态的劳
动力变成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源。 其次,消除贫困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再次,各类反贫困举措均强调提高贫困人口
其次,社会救助强调建立被救助者的个案资料, 社会救助不但重视应急补救措施,强调积极主动 的援助扶持,如开发性扶贫等。
四、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 (1)最低保障性 (2)按需分配 (3)权利义务单向性 (4)全民性
二、社会救助与反贫困
社会救助的主旨是反贫困。
2004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从新世纪开始,中国 将用10年时间基本解决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 题。
贫困家庭通常既无资产又无收入,缺乏土地、 资源及得到转移收入(如食品券和补贴)的途径。
贫困家庭往往还贷能力低,所以不可能利用 正规的保险和生产性信贷来改变境况,在收入低 谷期,民间借贷,乃至高利贷往往是维持其最低 限度消费的惟一手段。
(2)就业机会少。
就业机会是由经济运行的组织方式(如劳动 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和经济增长率决定的。
二、概念解析 1、社会救助是一种政府或社会的行为。 2、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容易遭遇生活困难的社 会脆弱群体。 3、社会救助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 活需要。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单项选择题1.()是对基本生活救助的重要补充。

A.灾害救助B.住房救助C.教育救助D.专项社会救助1.[答案]D专项社会救助主要是为了解决困难家庭的特定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救助,是对基本生活救助的重要补充。

专项社会救助主要包括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和司法救助等。

A.协助这个家庭制订反贫困策略B.为这对夫妻提供就业指导培训的机会C.协助这个家庭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D.为这个家庭的成员做心理辅导2.[答案]C基本生活救助是社会救助的核心内容,主要解决贫困个人与家庭的吃穿温饱等基本生存问题。

3.某慈善协会,每年都会为汶川灾区的孩子们提供社会救助,既有生活和学习用品,也有以奖学金形式发放的现金援助。

这一事例体现了社会救助的()特征。

A.救助水平的低层次性B.救助手段的多样性C.救助对象的有限性D.救助范围的广泛性A.机构服务B.社区服务C.外展服务D.家庭服务5.社会救助区别于社会保险的最明显之处是()。

A.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不对等性B.救助对象的有限性C.救助手段的多样性D.救助资格审查的严肃性5.[答案]A当社会成员因为个人、社会或者自然原因陷入贫困,且仅仅依靠自身和家庭的力量无法解决风险和摆脱贫困时,国家通过社会救助手段向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助。

这种救助是无条件的,享受社会救助的人员和家庭无须先尽义务,只要符合有关条件就可以获得救助。

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是社会救助区别于社会保险的最明显之处。

6.下列各项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全天候救助的是()。

A.福利院B.救助站C.救助巡逻车D.救助亭6.[答案]B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个别化服务包括主动救助和机构救助。

其中,主动救助包括街头救助和全天候救助。

街头救助是指借助救助巡逻车和救助亭对街头流浪人员实施救助。

全天候救助就是各个城市的救助站24小时开放接待流浪人员。

B.受虐儿童C.流浪儿童D.心理失常儿童7.[答案]C流浪儿童是流浪乞讨人群中的弱势群体,是特殊的救助对象。

社会救助理论

社会救助理论
三、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
1. 底线公平原则下的制度构建 “底线公平”所包含的制度性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最低生活保障;第二,公共卫生和大病医疗救助;第 三,公共基础教育(义务教育)。 2.社会救助的制度发展的方向 (1)扶贫到户。 (2)教育救助。 (3)将城市流动人口逐步纳入正式社会保障体系。 (4)医疗救助。
深度阅读
1.《贝弗里奇报告》,中国劳动和社会保 障出版社,2004
2.《中国城市反贫困论纲》,李军著,经 济科学出版社,2004
本章小结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经济的不平等直接导致贫困, 经济不平等程度通常以基尼系数来度量。贫困的指数 主要有贫困发生率、贫困缺口率、森贫困指数等。贫 困的测量是包括目标与指标构成的结构体系。对贫困 的认识与测量是社会救助的基本前提和必要基础。
➢ 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基于社会救济的社会保护政 策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了根本转变:
(1)由政府出面提供给个人及家庭收入相应的最低收入 保障;
(2)政府有责任帮助个人和家庭抵御社会风险可能带来 的危机;
(3)政府保证所有的国民享受尽可能最好的、没有确定 上限的社会服务。
第四节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实践
第三节 主要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实践
一、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
➢ 英国救助立法时间悠久。 ➢ 美国救助制度也比较丰富完善。 ➢ 韩国的社会救助倾向于生活保护。 ➢ 德国的社会救助偏向于特殊困难家庭。
二、社会救助制度的机制
社会救助制度运行机制通常是通过两方面的社会政策 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运用各种社会政策增加工作回报。 解决受益者对福利的依赖,采取比较严厉的政策措施 把受益人“赶出”家门,寻找工作。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救助体系改革的一个措施便是用 “有选择的援助”代替普遍的受惠,责任重心由原 来的国家向个人转移。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27讲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主要内容第九章 社会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分值较高)救助社会工作(分值较高) 本章要求考生重点掌握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主要内容、主要方法、针对不同救助类型应用社会工作方法救助。

单选5道,多选2道。

共计9分。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指依据社会救助法规和政策,面向生活困难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展开以济贫、解困、扶危、增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工作专业活动。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重要的社会工作领域之一。

第一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第二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第三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方法第九章知识框架第一节 社会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救助社会工作概述知识点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社会救助的内容 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包括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内容。

知识点二、社会救助的工作原则(一)兜底线(二)保基本(三)救急难(四)促发展知识点三、社会救助对象的主要需求(考点)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析,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个层面。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求在这5个层面上均有体现。

知识点四、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知识点四、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特点(了解特点(了解)) 定义定义::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指在社会救助领域中,社会工作者根据社会救助的性质与特点,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为指导,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为依据,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技巧,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

特点1.救助对象的多样性2.救助类型的复杂性3.工作过程的持续性4.工作方法的融合性5.工作依据的政策性工作依据的政策性知识点五、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理解)1.协助工作对象申请合适的救助项目2.协助服务对象提升反贫困的能力3.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与社会支持4.疏导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第一节总结社会救助对象的需求)内容(考点)第二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考点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知识点一、最低生活保障中的服务内容(一)服务对象识别(二)协助申请低保(三)提供心理支持(四)调节家庭关系(五)开展能力建设(六)促进社会融入习题演练某街道社会工作站抢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和信息核查等方式,对辖区内困境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并对照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配合街道更精准地将需要救助的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2013年初级社会工作工作实务第九章第一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

2013年初级社会工作工作实务第九章第一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

9.1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社会救助以家计调查为基础,由政府和社会组织为陷入贫困的城乡家庭提供直接的物质救助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

9.1.1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社会救助是指在社会成员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致使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时,由政府和社会为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宪法保障的基本公民权利之一。

社会救助体系一般包括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灾害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内容。

专项社会救助主要是指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

(1)基本生活救助是社会救助的核心内容,主要解决贫困个人与家庭的吃穿温饱等基本生存问题。

目前基本生活救助主要有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两个救助项目。

城乡低保是一种收入补充型救助制度。

农村五保供养主要针对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

(2)专项社会救助①教育救助政府通过现金或者实物救助的形式,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完成学业。

救助对象包括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和研究生。

教育救助分现金救助(如给学生减免学杂费,发放特别奖学金、助学金等)和实物救助(如发给学生学习用品、校服,或提供免费午餐等)两类。

②医疗救助是政府和社会通过提供资金、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帮助贫困人群获得医疗卫生服务,改善健康状况的一种机制。

医疗救助能够帮助贫困群体满足最低健康需求,从而避免疾病的困扰,分两种形式:a.资助城乡困难家庭的成员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居民)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b.给予城乡困难家庭成员直接的医疗费用补助或减免。

③住房救助指政府通过发放租房补贴或实物配租廉租住房的方式为城市低收人家庭提供住房方面的帮助,通过现金补助的方式帮助农村贫困家庭改造危旧住房。

住房救助目前采用的形式主要有租金减免、租金补贴、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危旧房改造补助等。

(3)灾害救助指国家和社会对遇到自然灾害而造成生活贫困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使之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并逐步恢复和提高生产、生活能力的一项救助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6世纪,欧洲出现国家济贫制度,即国 家通过立法,直接出面接管或兴办慈善 事业,救济贫民。
• 法国率先进行济贫改革,但世界公认 的现代社会救济制度的先驱,是1601 年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的 《伊丽莎白济贫法》,这是世界上第 一部救济平民的法案。
• 1832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命令组织 “济贫行政与实施调查委员会”,决心 改革济贫行政,此次调查结果被编制成 一项法案最后为国会所通过,即《新济 贫法》。
适当调整救助标准的结构,改变目前救 助标准较单一化现象。
第二节 外国社会救助
• 一、外国社会救助概况 • 二、外国社会救助现状
一、外国社会救助概况
• 1.外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2.社会救助的类型 • 3.社会救助对象和救助条件 • 4.救助标准和救助金的领取期限
1.外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 立与发展
• 1.农村五保制度及其发展 • 2.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 • 3.农村五保供养的内容。 • 4.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
1.农村五保制度及其发展
• 所谓农村五保制度,是针对农村中缺乏 或丧失劳动能力、无依元靠、没有生活 来源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由 乡、村两级组织负责向其提供保吃、助制度。
三、社会救助的原则
• 1.公民待遇 • 2.国家责任 • 3.保障的兜底性 • 4.对象的特定性 • 5.实施的非义务性 • 6.政策统一、标准有别 • 7.依法救助
四、社会救助的对象、范 围及救助标准
• (一)社会救助的对象 • (二)社会救助的范围 • (三)社会救助的标准
(一)我国的社会救助对 象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2.德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 德国社会救助是构筑其整个社会“安全网”的 重要措施之一。
• 按《联邦生活救助法》的有关规定,凡是生活 在德国的居民,不论是德国人还是外国人,只 要在遇到该救助法所列的各种困难时,都可以 要求得到社会救助。
• 德国救助范围一般分为两类: • 一类是对日常生活发生困难的救助 • 另一类是对特殊困难的救助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
•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 本确立
• (二)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 • (三)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标准 • (四)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申领程序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的基本确立
• 1999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条例》正式实施,它标志着中国城 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
• 1601年颁布了《济贫法》,它标志着社会救助 制度的建立。
• 1948年,英国通过并实施了《国民救助法》。 • 1976年, 《国民救助法》经过修订,更名为
《补充救助法》,主要是补充英国《国民保险 法》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不足。
• 英国社会救助制度规定,凡是16岁以 上的英国居民,收入来源不足以满足 最低生活需要者,都可申请社会救助; 已得到充分就业的人,除特殊情况外, 不得享受社会救助,但如果其失业后 重新工作,也可获得少数几天的救助; 如果已得到充分就业的人需要进行牙 科治疗、配制眼镜、外科手术等,但 又付不起这些费用的,可以申请救助。
• 农村五保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形 成的。当时,中国实行严格的城乡户籍分隔 制,农村中的孤寡老人与孤儿等不可能像城 市孤寡老人与孤儿一样得到国家的直接援助, 他们的生活只能靠乡村集体经济来保障。
• 1994年1月23日,国务院策141号令颁布并 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农村五保 制度作为中国农村社会救助的传统主体,走 上了与改革时代相适应的规范化道路。
• 1.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公民或社会成 员。
• 2.遭受灾祸严重侵袭而使生活一时陷入 拮据状态的公民或社会成员。
• 3.生活水平低于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公 民或社会成员。
(二)社会救助的范围分为 两部分 :
• 一是急难、灾害救助。这是暂时的、应 急的,被救助者并非都是低收入者。
• 二是一般性的救助,它包括家庭补助、 收容安置、伤残病疗补助、失业救助等, 通常又分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救助。
5.农村五保供养所需经费 和实物来源
• 五保供养费用的筹集方式,在经济体制改革以 前,主要是集体分配或公益金补助。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农村的经济形势发生了重要的变 化。五保供养费用的筹集方式开始出现多样化, 主要有村提留、乡镇统筹、亲属供养、代耕代 养等多种供给形式。
3.农村五保供养的内容
包括: • 一是供给粮油和燃料 • 二是供给服装、被褥等用品和零用钱 • 三是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房 • 四是及时治疗疾病,对生活不能自理者
安排人员照料 • 五是妥善办理丧葬事宜
4.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
• 五保供养不应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 水平。具体标准由乡、民族乡、镇人民 政府规定。有些地方规定,五保对象的 供给标准为不低于当地上报的上一年度 人均纯收入的2/3。
• 在各国社会救助制度中,对社会救助对象都有 明确的针对性,即只对自我保障有困难而确需 救助者给予救助。
• 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在工业化国家,所 谓享有最低生活水平救助的对象,是指 那些收入相当于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30 %的家庭和个人。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认为,如果一个成年人本人可支配收入 (缴所得税和保险税后)低于平均水平的 50%,则属于救助对象。
国际常用的衡量贫困状况 的方法:
• 恩格尔系数法 • 国际贫困标准法 • 标准预算法(市场菜篮法) • 最低百分比法
二、社会救助的概念与特 点
• (一) .社会救助的概念 • (二) .社会救助的特点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
•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 的人或因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经济、社会 原因导致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 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 除明确政府供款责任外,《城市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还同时规定“国 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城市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捐款、资助;所 提供的捐赠资助,全部纳入当地城市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因此,社 会捐献构成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 充供款渠道。
(三)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 标准
• 根据现行规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各地按照 当地维持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费用, 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 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
(三)社会救助的标准
• 发达国家确定救助的标准多采用收入比 例法,即贫困者的收入为社会平均收入 的50%-60%,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比例为 平均收入的25%-35%。
• 由于不同人群的最低生活需求是不同的, 如老年人、儿童、成年人维持最低生活
的消费支出就不同。因此,政策调整的
重点是要注意按照贫困人群的不同特点,
社会救助的概念主要包括 以下几层含义:
• 1.对困难人群的救助是政府和社会的一种共 同责任
• 2.社会救助在公民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标 准时才发挥作用
• 3.社会救助的标准是满足救助对象的最低生 活需要,仅以维持公民的基本生存为限
• 一般救助金的发放标准低于—定时期一定地域 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
(二)社会救助的特点
(一)、贫困类型
• 1.根据贫困的内涵,可以分为广义的贫 困和狭义的贫困。
• 2.根据贫困的成因,可以分为普遍性贫困、制 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
• 3.贫困既是一个绝对概念,又是一个相对概念, 因而可以把贫困区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二)贫困线的划定
• 贫困线又叫最低生活水平线,是指 社会认为每个居民不管贡献与否都 应该享受到的最低的生活水平。
• 因此,中国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主要是为贫困 人口提供食物保障及其他生活必要条件。
(四)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申领程序
• 1.申请。 • 2.调查。 • 3.审核与批准。 • 4.发放保障金。
三、农村贫困居民的生活 救济
• (一)农村五保制度 • (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农村五保制度
• 英国社会救助的内容主要包括低收入家庭救 助、老龄救助和失业救助等
• 低收入家庭救助主要是对家长有全日工作、 有子女,但收入低于官方贫困线的家庭进行 救助。
• 老龄救助主要是对那些只有少量补助金的老 年人给予救助,以弥补其不足。
• 失业救助则是对那些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后 的继续失业者进行的一种救助。
• 社会救助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各加、县、 州利联邦政府下设各级社会救助的具体管理 单位,但各地、各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名称 不尽相同,有的称为福利联合会,有的是专 设的福利管理处,有的则是政府专门的福利 部。
• 社会救助的接受者一般不必提出申请,各级 社会救助机构在了解被救助者的处境后,一 般都会主动采取相应的救助措施。
4.救助标准和救助金的领 取期限
• 一般来说,各国社会救助金的标准都比 社会保险金低,但没有领取期限的规定。
• 在大多数国家,社会救助金的领取时间 是不限的,只要社会救助对象符合领取 条件,就可享受社会救助待遇。
二、外国社会救助现状
• 1.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 2.德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1.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颁布,是中 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 碑。
(二)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
来源
• 1999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制度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 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 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这 一规定表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以地 方政府为责任主体的社会救助,地方政 府财政应当承担全部责任。
• 1.提供救助是政府和社会的一项法定责任 和义务,而享受社会救助亦是符合法定资 格者的一项权益。
• 2.社会救助是只看结果,不看原因的制度 • 3.社会救助的对象具有“选择性” • 4.社会救助的标准是低层次的 • 5.社会救助一般是短期的 • 6.社会救助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和地方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