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策略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考察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需要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灵活的思维和技巧。

由于应用题通常涉及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较抽象和复杂,因此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常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

这也导致了小学生往往对数学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探究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研究和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和问题解决能力,找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深入研究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数学教学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1.2 研究意义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教育意义。

研究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通过针对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率。

研究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策略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通过分析和总结不同教学策略的优劣势,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研究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正文2.1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特点分析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在内容上主要体现了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应用题往往会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或者简单的实际场景,要求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学习兴趣不足。

这主要是因为分数应用题往往较为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解题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方法单一。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分数应用题的题目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解题结果,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注重解题技巧,忽视思维方法。

教师往往强调运算顺序、解题步骤等技巧,而忽略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课堂互动不足。

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分数的定义理解模糊。

部分学生对于分数的定义、性质、分类等基本概念掌握不扎实,导致在解决分数应用题时难以准确把握问题。

(2)对分数的运算规则掌握不熟练。

学生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与整数混合运算等方面存在困难,影响了分数应用题的解答。

(3)对分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不足。

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导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难以运用分数知识。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在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明确课程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等。

通过对培养目标的理解,教师可以系统地构建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小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小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应用题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风。

但由于它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解题过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不得法,因此,解答应用题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影响学生解题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学生对题目的熟悉程度。

题目内容接近学生生活,就容易理解,若离他们的生活较远,即使数目很小,题意也明确,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有困难,如:“1千克黄豆可做4千克豆腐,12千克黄豆可做多少豆腐?”现在的小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往往错写成12÷4=3(千克)。

对反映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题目比较容易掌握,因为有规律可循,如:单价、总价、数量。

而对数量关系较为特殊或陌生的题目,在解答中就感到困难,如:一种药品第一次降价25%,第二次按降价后的价格又降价20%,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学生对算式(1-25%)×(1-20%)不理解,因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

二是题目的叙述方式。

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总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当题目的叙述形式与生活行为顺序一致时,思维不易逆转,只会利用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做题时,不善于从上下文中全面分析数量关系,而使用题目中的“关键词”代替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尤其当某一种题形出现较多时,把“关键词”与运算方法直接联系,见“多”便是加,见“少”便减,如:(1)苹果8个,梨比苹果多2个,梨有几个?(2)苹果8个,苹果比梨多2个,梨有几个?一、创设情景,创设运用直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题意要让学生会做应用题,学生必须对应用题熟悉。

只有让学生有了认真读题的习惯,使题目的情节、数量关系等在解题时自始自终地保持在学生地头脑中,才可能更好的解题。

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

浅析数学教学中如何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

浅析数学教学中如何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

浅析数学教学中如何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作者:黄大勇来源:《科教新时代》2013年第11期【摘要】应用题在教学中是一个难题,是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正确地遵循应用的教学规律,让学生学得轻松,易掌握,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互相转换。

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在此教学上应用了举出了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应用题,并从认识到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遵循;应用题教学;规律【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1-0021-01应用题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教学中,个别教师埋怨学生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常常苦于不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遇到一些数学术语时总是比较含糊地给学生解释。

这样,就造成学生们难以理解题意、又或是一知半解,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不会类推进行思考解答。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地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样既可让学生学得轻松、易掌握,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我就本人在这几年数学教学中是如何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谈一谈个人的做法。

一、规律一:通过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大家都知道,应用题的内容一般都是反映一些实际生活的,但在内容叙述的语言上又与生活中的常用语有所区别,这样就给学生在理解题意上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农村孩子的生活语言普遍是贯用乡语。

要攻破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付以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弄清题中出现的新的数学语言,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它的含义,并能用生活中的语言或已学到过的数学语言表述遇到的新的数学语言,在此基础上学会准确地使用,并逐渐使它成为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实现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习兴趣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题海战术,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

学生在面对枯燥的应用题时,难以产生学习热情,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1)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讲解-练习”的模式,缺乏创新和趣味性,使得学生对应用题产生厌倦情绪。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部分应用题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学生难以感知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从而影响学习兴趣。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往往只关注结果,不注重分析和思考。

(1)过度强调答案: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过于关注答案的正确性,忽视了解题过程中的思考和方法。

(2)缺乏思维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应用题时,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是影响解题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1)概念教学不扎实: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未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导致学生在解题时无法正确运用概念。

(2)概念混淆: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相似概念产生混淆,导致在解决应用题时出现错误。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首先明确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需要从这些目标出发,深入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将之融入应用题的教学中。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设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谈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

谈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

谈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解这类问题时,不仅要学生学会分析题中数量间的关系,准确找出“量”与“率”的关系,更应指导学生学会解分数应用题的一些解题技巧。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一、巧设单位“1”分数应用题有其独有的表现形式,那就是往往通过故事情节,将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融入其中。

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能够对故事情节进行仔细的分析,并从故事中理清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从而列出正确算式。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标准量,并找出其与比较量相对应的分率,从而列出正确的算式。

解答分数应用题,关键要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弄清每一道题把什么看作单位“l”,找出解题的数量关系。

有些分数应用题的单位“l”不明显,若能找准单位“l”,巧设单位“1”,可化难为易,巧妙解题。

例l:一项工程,甲、乙、丙合作2天后,剩下的部分若给甲独做需10天完成;若给乙独做需12天完成;若给丙独做需15天完成。

问这项工程全由三队合做共需多少天?此题若设此项工程为单位“l”,则很难求懈,仔细读题,不难发现,若把剩下的部分看作单位“l”,此题可迎刃而解,可求出剩下的部分三人合做需:1÷(1/10+1/12+1/15)=4天,那么这项工程全由三队合做共需4+2=6天。

例2,在回家的路上,小红买了30颗糖果,其中有1/6的糖果是软糖,剩下的糖果都是硬糖,请问小红买了多少颗硬糖?在这个题目中,“其中”一词指的是小红所买的30颗糖果中,可以把它看作整体“1”,而比较量是软糖。

经过分析可以知道,硬糖占总糖果的5/6,那么我们就可以算出最终的硬糖颗数,也就是30×(1-1/6)=25颗。

例3,在阅览室看书的同学中女学生占3/5,从阅览室走出4名女同学后,在剩余的同学中女同学占5/9,原来阅览室里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在看书?由于阅览室中男生人数不变,因此确定男生人数为1,原阅览室中女生占,男生占,则女生是男生的,走出4个女生后,女生占,男生占,则女生是男生的,前后女生人数的差为-=,共走出4个女生,则单位1为16,即阅览室男生为16人,女生为男生的,即24人,原阅览室共有24+16=40人。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点滴认识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点滴认识

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点滴认识摘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以过程中,教师注重的不是学习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

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应用题多角度思考生活实际兴趣解应用题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孩子小,其思维还是以直观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而应用题却是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抽象思维为特征.那么,如何对低龄学生进行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呢?一、把生活实际与应用题结合起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应用题选材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呈现形式多样化。

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事物出发,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把一些抽象、繁难的题目转化成简单、与生活更为贴近的题目。

转化的目的是它能分散难点,化繁为简,有迎刃而解的妙处。

例如:一列快车由甲城开到乙城需要10时,一列慢车从乙城开到甲城需要15时,两车同时从两城相对开出,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行120千米,两城相距多少千米?从这道题形式上看是“相遇问题”,要解决并不容易,如转化成“工程问题”来解决就毫不费事了。

转化后的应用题为:“甲、乙两辆洒水车执行甲城和乙城之间的马路洒水任务,甲车独洒需10时,乙车独洒需15时,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城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洒120千米,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当应用题教学更贴近于实际生活,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就不再对应用题感到畏惧。

二、教学生学会审题及解题步骤,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首先要让学学会审题所谓审题,就是理解题意。

看到一道应用题,要反复默读,弄清已知条件和提出的主要问题。

要想解决好应用题,审题是至关重要的,题目的意思不理解,思路就不清晰,要想做出来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解题之前一定要认真地把题目的意思理解透,题目的意思明白了,就等于题目解出了一半,教师在教学中要故意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容易理解老师的思路,学生的思维会在老师的长期训练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探究

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探究

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探究应用题教学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又是重难点。

它在小学数学教学和试卷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何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解题策略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为目标,以探索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思维特点为依据,建立合理的应用题的教材结构,相应地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既便于掌握,又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做较好的准备。

应用题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教学中,个别教师埋怨学生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常常苦于不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遇到一些数学术语时总是比较含糊地给学生解释。

这样,就造成学生们难以理解题意、又或是一知半解,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不会类推进行思考解答。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地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样既可让学生学得轻松、易掌握,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进一步改进应用题教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而深化数学教育改革,一线数学教师决定以此为切入口,展开以校为本的课题研究。

一、让学生明确目标,理清思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激发学生兴趣,养成习惯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对智力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引趣”的问题上多下些功夫。

“一题多变”在应用题教学中的作用

“一题多变”在应用题教学中的作用

6小学数学应用题,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使学生学好应用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一题多变”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一、通过“一题多变”,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人的认识是按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这个规律发展起来的,学生的知识也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增长的。

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必须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实际善于引导,使知识逐步深化,实现知识的迁移。

如数学应用题:1、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学生在初学分数应用题时,还缺少审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真正弄清题意,掌握好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必须用旧知识引导,把复杂的问题变为简单的问题。

①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支35,用去多少吨?②一堆煤用去3/5,还剩几分之几?这两道题都是简单的应用题,学生已学过,解答是容易的。

可先让学生练习,接着出示例题,学生思考后,再把例题和练习题一起连想,找出解答例题的关键就在于求出剩下的分率,即(1-35),就会明显看出例题也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解答就不难了。

这样利用“一题多变”的方法,即使学生巩固了旧知识,又能达到解决新问题的目的。

二、通过“一题多变”,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复杂的应用题由简单的应用题组合而成,学生在学习复杂的应用题时,往往无法下手。

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理解题意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题目变化的规律,抓好“一题多变”以提高审题能力。

题目的变化是多样的,可以是条件变化、问题变化,或者增加条件改变问题。

在教学中,抓好题目变化所引起的数量关系的变化的规律,这都是培养学生提高审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如:分数应用题:某工厂上月份烧煤12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19,四月份原计划烧煤多少吨?可进行如下步骤思考解答:1、例题由哪些简单应用题组成①某工厂四月份烧煤比原计划节约19,实际烧煤是原计划的几分之几?②某工厂四月份烧煤120吨,正好是原计划的39,四月份烧煤多少吨?2、观察变化,理解题意例题复杂之处就在于“比原计划节约19”。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一 一
样解 :2 5 ÷ 1 . 2 5 = 2 O ( 天) , 并且 认为工作效率 是原来的 1 . 2 5 倍, 时 间一定缩 短 ,小于2 5 天 。学生 没有学 过反 比例 知识 ,这 只 是他 的一种 猜想和 直觉罢 了,但正 因为 如此 学生 就创造 性地 用一步计算解答 了三步计算 的应用题 。 借助形象。把培养学 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 来 ,使两种 思维互 相促进 ,和谐发 展 ,为小学生 创造地解 决 问题 奠定 良好的基 础 。事 实证 明 ,许多科学 发 明和发 现是 由 形 象思 维创 造的 ,诸 如富 兰克林把 电流设想 成水 流一样 。把 形象思 维和 抽象思 维结合 的主要形 式是 数形 结合 。有些应 用 题 可让 学生 根据题 目所给 的条件 与 问题 ,画 出线 段图 、示 意 图或 分 析 图 ,使 应用 题 的 数量 关 系一 目了然 ,便 于 学生 分 析 。对 于数 量关系 较为 隐蔽 的题 目可 以让学 生根 据题意 画一 画、剪一剪、摆一摆 、拼一拼等操作来解答 。这既符合学生 的心理发展 规律 ,也为学生理解算理拓宽 了思路。 三 重视交流训练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数 学是一 种语 言 ,它能 够简洁 而确切地 表达思想 和交 流 思 想 ,随着 高科技 的应用 日益广泛 ,使学生 懂得将数 学作 为 信息交流的工具显得尤为重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 、平
习惯 方法 的干扰 ;引导学 生跳 出原来 的解题 模式 。例 如 ,一 间房 子地面用边长 为3 分米 的方地砖铺地 ,共需9 6 块 ,如 果用 边长为4 分米 的方 地 砖 铺 地 需 要 多 少 块 ? 由于 受 新 学 的 知 识— — 比例应用题 干扰 ,部分学生会 且只会用反 比例解 :3 × 3×9 6 = 4×4×X,这时教师可 以提醒学生用一般应用题 的方 法 去 解 ,于是 又有 了 以下 几 种 :3 ×3 ×9 6 ÷( 4 ×4 ),9 6 × ( 3×3 ÷4÷4 )或9 6 ÷( 4× 4÷3 ÷3)。 提醒学 生注意 解题后 的思考 。解应 用题 的 目的不 仅仅 是 找 出 问题 的答 案 ,更重要 的是通 过解决 问题 的过程 ,来培养 学生 的思维 能力 和创造力 。因此 ,教学 中要 重视学生 解题 策 略 的 回顾 和总结 ,经常 引导学生 思考 ,要解 决什么 问题?解 决这 个问题 怎样进行 思考 ?有 哪些 不 同的解答 方法 ?要引用

探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及其规律

探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及其规律

探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及其规律发表时间:2020-05-21T16:47:23.03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4期作者:刘继成[导读]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应用题是一个重要内容。

摘要: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应用题是一个重要内容。

解答应用题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学生首先要读懂题目,这就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一定要求,然后还要列写出数学关系式,要求学生的数学基本功必须要扎实,同时要想把一个数学题完整地做出来,计算能力也很重要。

这篇文章深入阐述了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的现状以及应对策略,希望对老师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现状及策略数学的应用题有很多类型,单个的教学模板根本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适当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学习方法上带来创新。

应用题是对之前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之前学的基础知识必须牢记在心。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样其在做数学应用题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不会被题目的表象所迷惑。

1.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现状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的小学数学应用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很少,老师一味让学生刷题,却忽略了教给学生从生活中看待数学应用题,教学形式也比较陈旧,课堂比较枯燥,效率低下。

2.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2.1 将实际生活与数学应用题联系起来。

数学本就是一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科目,所以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应该与实际生活有效联系起来,这样学习起来才会更加轻松,对于数学应用题的学习更是如此。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把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不断找到数学的诱人之处,让他们明白数学是一门有用的科目,从而让他们更喜欢学习数学。

除了生活情景之外,开放的情景也极其重要,老师在课堂习题的设置上,可以尽量找一些开放性题目,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便不用担心会回答错误,也可以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

应用题教学几点体会

应用题教学几点体会

关于应用题教学的几点体会新课标指出:“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小学应用题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述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那么怎样结合新课标进行应用题教学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一、学会审题,弄清数量关系从一开始学习应用题,教师就要积极着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把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让他们根据实际理解题意,体会从题里获取了那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根据学过的知识想出方法来解答。

例如:果园里种有桃树和苹果树,其中有两行桃树,每行15棵,三行苹果树,每行16棵。

果园里共有果树多少棵?这道题很容易读懂。

在进行这道应用题教学时,笔者要求学生认真审题。

在学生认真读题之后,可问:“通过审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纷纷回答:1.果园里有两种果树,桃树和苹果树;2.有两行桃树,每行15棵,三行苹果树,每行16棵。

接着教师继续问:“这道题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所要解答的问题是:果园里共有果树多少棵?看题意学生已经读懂,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要知道果园里共有果树多少棵?需要知道什么?学生大声回答:苹果树的棵数和桃树的棵数。

那么苹果树的棵树和桃树的棵树怎么求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很容易解决了问题。

这样通过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找解答问题的办法的过程,学生养成了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步得到了培养。

二、温故而知新,做好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好准备题,对前面的知识技能进行迁移,减缓新知识的坡度,降低难度。

在学习“某服装厂三天加工完成一批服装,第一天完成了总数的20%,第二天做了360套,第三天完成的套数与前两天完成的套数总和的比为2:3,求这套服装共多少套?这道应用题时,笔者预先设计了这样两个复习题:1.某服装厂三天加工完成一批服装,第一天完成了总数的20%,第二天做了360套,第三天完成了2/5,求这套服装共多少套?2.某服装厂三天加工完成一批服装,第一天完成了总数的20%,第三天完成的套数与前两天完成的套数总和的比为2:3,求第二天完成了总数的几分之几?这两个题都是以前学过的,学生解答并不困难。

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有效性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有效性教学策略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受传统 教学观念的束缚比较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 量都比较低。通常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 手段比较单一陈旧,让学生感到乏味。在高年级数学应 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运用题海战术进行教学。 虽然学生练习应用题的数量会随之增多,但是却不能 透彻地理解应用题的重要内涵。 1.2 对学生思维锻炼不充分 教学形式化严重
在进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 按部就班地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很多教师认为自身 已经完成教学任务,不需要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 和 指点。但 是,小 学 数 学应 用题 教学 不 仅 要求 教 师 对 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盲目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 解,忽视了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教 师的教学形式就会更加单调,呈现出严重的形式化,不 利于 学 生的发 展和 进 步。这 样,学 生的 学习效率 也 难 以得到保障[1]。 2 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强化学生基础知识 锻炼学生解答能力
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合理的
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之后引导 学生在具体解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数学应用题知识。 如针对整除的应用题。“商店运来55个面包,如果每4个 一袋,能够装几袋?如果每5个一袋,能装几袋?能装完 吗?”这时,教师就应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 对之前学习的整数除法进行复习,并在此基础上融入 应用题中。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 还能够提升应用题的学习效率。 2.2 丰富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答题技巧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22-0065-02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摘要:应用题,一向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点,也是难点。

笔者通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本文主要从“联系日常生活,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讲解数量关系,培养学生逻辑关系”以及“加强题型训练,提升学生解题能力”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希望可以积极促进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可以得到稳定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一般规律在我国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有些教师常常会抱怨个别学生的数学基础较薄弱,数学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强,他们也会苦恼该用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来带领学生正确理解数学应用题的题意,甚至会出现解释不清的课堂现象。

而这样也就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题意一知半解,并且也很难理清其中的数量关系。

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探索到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对学生实施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正确率可以得到快速提高。

一、联系日常生活,发展学生抽象思维一般来说,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内容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只是应用题所使用的语言与现实生活中的常用语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理解题意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差。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实现数学语言和日常语言这两者之间的转换,以此来重点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仔细阅读数学应用题题目,并且引导他们逐字分析,使学生可以更加清晰的理解这些数学语言所代表的含义,从而有效促进他们可以将数学语言逐渐融入到常用语言中。

比如,在学习“小数乘法”的时候,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小数相乘,所以他们在解该内容应用题时,就会难以理解其中的数学语言,这也就会为他们的解题造成了困扰。

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道习题:一本书的标价是24.8元,有一位同学一共买了五本,她还想再买9本5.5元的笔记本,但是她一共带了150元,问她带的钱够吗?接着,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比作这道应用题中的主人公,让学生想象自己手中拿着150元去买书和笔记本的真实场景,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数学语言:“这道应用题问的是这位学生带的钱够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可能就会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位学生能不能用150元买下5本书和9个笔记本。

浅谈小学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

浅谈小学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

【 关键词 】 小 学数学 ; 应用题 ; 规律
学 习 兴 趣 是 学 生 对 学 习 对 象 的 一 种 力 求 认 识 或 趋 近 的 倾 向. 这 样 的 倾 向 和情 感 有 着 密 不 可 分 的 联 系. 比 方 说 一 个
学 习 兴 趣 非 常 浓 厚 的 学 生 ,对 各 种 现 象 和 问 题 会 产 生 质 疑 .


【 卜争地 )
第三天 2 0 0
应 用 题 的 题 干 都 很 长 .但 细 细 读 题 会 发 现 好 多 句 子 是 没 用 的。 其 目的 是 在 考 查 学 生 对 于 题 意 的 理 解 能 力 以及 排 除 干 扰 抓 住 重 点 的能 力 , 当我 们 能把 题 干 简 练 到 一 定 程 度 有 些 题 就 没 那 么 困难 了. 让 我 们 看 一 下 下 面 这 个 例 题 :石 家 庄 到 承 德 的公路长是 5 4 6千米 . 红 红 一 家从 石 家 庄 开 车 到 承 德 游 览 避
1 ^
就是题 于 中的干扰信 息 , 比如“ 上 午 8时 出 发 ” , 这 道 题 通 过 缩 减 就 是 两 地 之 间距 离 是 5 4 6千米 ,以 每 小 时 7 8千 米 的速 度 行 驶 需 要 多长 时 间 。这 样 很 多 题 就 会 迎 刃 而 解 . 所 以对 于 题 干 很 长 的 问题 首先 不 应 该 被 吓 到 , 一 看 题 干 这 么 长 就 觉 得 好难 . 当仔 细 读 题 时 就 会 发 现 很 多话 是 没 用 的 , 是 用 来 干 扰 学生的. 当 以 后 在 遇 到 长 题 干 的应 用 题 时 学 生 们 首 先 是 先 提 炼出关键词句 , 再 分 析 题 目的意 思 , 很 多 问 题 就会 解 答 . 方 法 二 :学 会 通 过 日常 用 语 和 数 学 语 言 的 互 相 转 换 . 来 使 学 生 更 容 易 理 解 数 学 概 念 ,发 展 抽 象 思 维 . 而且 应 用 题 既 然是源 于生活 . 那 么我们不 妨从生 活人手 比方这道 题 : 六 年

定中求变 变中抓定——谈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定中求变 变中抓定——谈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二、 揭 示 规律 。 注意“ 逆推 ” 的教 学
分 析数 量关 系 , 就 是通过 分析 题意 , 找 出其 中 的数 量关 系 , 并
为 ( 人) , 根据 题 意得方 程 :
4 8 x 3 / 8+ =( 4 8+ )x4 0 %
小学 数学课 上 , 常有 一 个 引人 注 意 的 情 况 : 如 有 些 学 生 能 熟 练 地解 “ 已知 半径求 圆 面积及 周长 ” ; “ 已知 图上距 离 和 实际 距离 , 求 比例尺 。 ” 等问题 。但是 对类 似 于下 面 的题 目却 难 以解答 。如 : 页例 6 : 例2 : 一个 圆形 水池 , 周长 是 3 7 . 6 8 米, 它 的直 径是 多少米 ? 例6 : 一 个 长方 形操 场 , 长1 1 0 米, 宽9 O米 , 把 它 来 画 在 比例 尺 1 / 1 0 0 0的图纸 上 , 长 和宽 各应 画多少 厘米 ?
摘 要: 小 学数 学应 用题是 小 学数 学至关 重要 的组成 部分 , 它 占全部教 学 时间 的一半 , 学 生在练 习与测 试 中痛 感 失分 的是 它 , 教 师 在教 学过 程 中, 消耗 了大量精 力的也是 它 , 它是教 学质量 的关键 问题 。 目前 , 应 用题 教 学依 然是 一 个薄弱环 节 , 长期 以 来影响 了数 学教 学质 量 的提 高 。其 中最 重要 的一点是 需要 教 师教会 学 生掌握 解答 应用题 的 一 整套 方 法 , 这 一 问题 长期 围 困着广 大 小学数 学教 师 。 自
笔者 从 事教 育教 学工作 以来 , 曾 多次担 任 小 学六年级 数 学学科科 任教 师 , 经过 多年 不 懈地 努力 和 学习、 研讨 、 尝试 。下 面笔者 谈一 谈 近 年 来小 学数 学应 用题 教 学过程 中的几 点 尝试 。

小学应用题教学的一般技巧

小学应用题教学的一般技巧

— — 一 .
2 从感性 到理性 、从 具体 到抽 象
众所周知 ,数学应用题里都含有一定 的数量关 系 ,而数 量 关系都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 。抽象 的程度越高 ,应用题 的适 用 范围也就越广 ;而越抽象的数量关系也就越难理解 。要使 学生 对数量关 系真正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引导 中必须要 密切 注意学 生的思维特点 ,心理学告诉 我 ,让我认识到小学生 的思维特 点 是以具体形象 的思 维为主 ,而抽象逻辑思维有待于在学 习中发 展和提高。在 指导 他们解题 时也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 景使 他 们 能够 用 实 物 或 看 图进 行 数 一 数 、摆 一 摆 ,让 学 生 通 过 自己的操作在脑 中形成表象 ,使题 目的内容成为他们可 以感知 的 。这 样 ,解 一 题 就 学 会 一 点 知 识 ,逐 渐 积 累 起 一 些 经 验 。再 从具体 的题 目、具体 的数量 中发现一些带 有共 同特征的东西 , 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 自己尝试概括 出一些 数量关系 , 例如 :我在教学 “ 速度 X时 间 =路程 ”这一数量关 系时 ,先让 学生理解 “ 速度就是指每天 ( 每小时 、每分钟 、每秒 ) 走路 所 的长度” 时间是指一共走 了几小 时 ( ,“ 几天 、几分钟 、几秒 ), ” “ 路程是指在这几小时里 ( 几天里 、几分钟里 、几秒里 ) 共 一 走了多长路 ” 。然后 ,我便借 助线段 图 , 并在线段 图画出小车模 拟 行驶 的过 程 ,先 表 示 行 驶 第 一 分 钟 所 走 的 路 程 ( 速 度 ) 跟 即 , 着表示行驶第二 分钟 、第 三分 钟……通过小车模拟行驶 ,找 出 每一个 时间段里 的速度 、时间与路 程三者问的关系 ,最后总结 出关 系式 :速度 X时 间 =路程 。总结出关 系式后 ,学生 的认识 还是不深 的,为此 ,我在巩 固练 习这一 环节里 ,还要有一定数 量 的相关习题 ,先让 学生指 出各 习题里 哪个数量是 “ 速度 ” 、哪 个数量是 “ 间” 时 、哪 句 话 是 指 “ 程 ” 的 ,然 后 让 学 生 说 说 已 路

浅谈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

浅谈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浅谈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众所周知,应用题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教学中,个别教师埋怨学生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常常苦于不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遇到一些数学术语时兜兜转转地总是比较含糊地给学生解释。

这样,就造成学生们难以理解题意、又或是一知半解,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不会类推进行思考解答。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地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样既可让学生学得轻松、易掌握,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我就本人在教学中是如何遵循这一教学规律谈一谈个人的做法。

一、规律一:通过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

大家都知道,应用题的内容一般都是反映一些实际生活的,但在内容叙述的语言上又与生活中的常用语有所区别,这样就给学生在理解题意上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农村小孩的生活语言普遍是贯用乡语。

要攻破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付以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弄清题中出现的新的数学语言,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它的含义,并能用生活中的语言或已学到过的数学语言表述遇到的新的数学语言,在此基础上学会准确地使用,并逐渐使它成为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实现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

记得我在学校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三册的“乘法应用题”的课时,发现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数学语言去帮助理解新出现的数学术语。

结果一课下来,教师既辛苦又没有课效。

根据这一情况,我便向这位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而在之后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乘法应用题,那些生僻的数学语言是难以理解的。

因此,教师在授新课前的复习十分重要,如这一节课就应要复习与之相应的基础知识——乘法的初步认识。

在“乘法的初步认识”这章节里,学生已理解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含义。

浅议分数应用题中的教学策略

浅议分数应用题中的教学策略

浅议分数应用题中的教学策略[内容摘要]分数应用题中学生需具备的能力的主要表现为正确判断单位“1”的量;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具有条件、问题间的融会贯通的能力;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换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培养方法可以抓住关键句正确感知,多法并举分析数量关系,一题多解追求灵活性,通过沟通分数、整数应用题的联系,重视问题反思,提高学生解决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关键字]分数应用题教学策略而分数应用题主要是指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而出现的应用题。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抽象程度比较高,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为此我们培养小学生的解决分数应用题的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抓住关键句,正确感知。

正确判断单位“1”的量,是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关键。

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没有从意义上去分析,只会根据模式、叙述样式作机械的判断。

对改变了叙述形式、省略成分的句子,学生就觉得比较困难。

如:1、六年级有男生120人,是女生的9/10,女生有多少人?2、一个养鸡场,母鸡的1/5是公鸡只数,公鸡有200只,母鸡有多少只?3、一批图书,故事书占2/5,其中故事书有200本,这批书有多少本?单位“1”在分数应用题中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

1.显性单位“1”确定方法。

这一类型中语句完整,词语没有承前省,也没有蒙后省。

关键句的基本形式是“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单位“1”就是乙数(被平均分的数)如第1题。

或颠倒句式“乙数的几分之几是甲数”,如第2题,我要求学生将颠倒句式还原为基本句式,再确定单位“1”。

2.隐性单位“1”确定方法。

这一类型中,单位“1”因前面已经出现过,因此承前省略了,如第3题。

这就给确定单位“1”带来难度,所以我教给学生运用了“补全法”确定单位“1”。

又如“一种电视机以九五折优惠出售”,还有像出油率、合格率、成活率等等都属于习惯性口语化的省略。

分析这类关键句总是认真读题,把关键句补充成基本型的“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而后找出单位“1”的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众所周知,应用题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教学中,个别教师埋怨学生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常常苦于不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遇到一些数学术语时兜兜转转地总是比较含糊地给学生解释。

这样,就造成学生们难以理解题意、又或是一知半解,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不会类推进行思考解答。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地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样既可让学生学得轻松、易掌握,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我就本人在教学中是如何遵循这一教学规律谈一谈个人的做法。

一、规律一:通过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

大家都知道,应用题的内容一般都是反映一些实际生活的,但在内容叙述的语言上又与生活中的常用语有所区别,这样就给学生在理解题意上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农村小孩的生活语言普遍是贯用乡语。

要攻破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付以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弄清题中出现的新的数学语言,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它的含义,并能用生活中的语言或已学到过的数学语言表述遇到的新的数学语言,在此基础上学会准确地使用,并逐渐使它成为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实现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

记得我在学校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三册的“乘法应用题”的课时,发现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数学语言去帮助理解新出现的数学术语。

结果一课下来,教师既辛苦又没有课效。

根据这一情况,我便向这位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而在之后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乘法应用题,那些生僻的数学语言是难以理解的。

因此,教师在授新课前的复习十分重要,如这一节课就应要复习与之相应的基础知识——乘法的初步认识。

在“乘法的初步认识”这章节里,学生已理解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含义。

那么,在学乘法应用题前先把这一知识点复习好,然后出示例题并提出问题让小组讨论:题中哪个数量是表示“相同加数”。

学生一般不容易找出,更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

那么,乘法中的“相同加数”这个数量在应用题的条件中有特征可判断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不宜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应出示多几道,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逐渐总结出判断方法。

其实,通过这样一系列判断练习,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的情况:这个“相同加数”在乘法应用题的条件中常以“每每……有……个的语言出现,为了使学生理解好“每份有几”的要概念,在堂上练习时我们还可以进行以下练习操作,再用语言表述:1.投影:几个小朋友在田地里种蓖麻,每行种了5棵,种了4行。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中内容,数一数图画里每一行分别有蓖麻多少棵,各行的棵数是否一样多?之后再让学生说出:每行种有蓖麻5棵。

2.拿出几本数学教科书,让学生看看书本后面的标价是否一样后说出:每本数学教科书的价格是元。

通过类似以上的练习,多做几道不同的习题,让学生互相讨论、表术,这样对表示“相同加数”的语言、“每份有几”的说法学生就有了具体的认识,并由认识转入到理解。

最后师生一起探究乘法应用题也就轻松多了。

二、规律二:认识和概括数量关系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

我们知道数学应用题里都含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都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

抽象的程度越高,它能解的应用题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广;而越抽象的数量关系也是越难理解的。

要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引导中必须密切要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学告诉了我,让我认识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有待于在学习中发展和提高。

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概念更是从白纸一张起逐渐积累的,早期掌握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

因此,在教学中按照应用题的文字叙述形式给学生概括出怎样的应用题用加法、减法或乘法等是十分不可取的;而是应该在教学时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或熟悉的事物作为应用题的内容,在指导他们解题时也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景使他们能够用实物或看图进行数一数、摆一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在脑中形成表象,使题目的内容成为他们可以感知的。

这样,解一题就学会一点知识,逐渐积累起一些经验。

再从具体的题目、具体的数量中发现一些带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例如:探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先让学生理解“速度就是指每天所走路的长度”,“时间是指一共走了几小时”,“路程是指在这几小时里一共走了多长路”。

然后,我便借助小车模拟行驶的过程,先表示行驶第一分钟所走的路程,跟着表示行驶第二分钟、第三分钟……通过小车模拟行驶,找出每一个时间段里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总结出关系式后,学生的认识还是不深的,为此,我认为在巩固练习一环节里,还要出一定数量的相关习题,先让学生指出各习题里哪个数量是“速度”、哪个数量是“时间”、哪句话是指“路程”的,然后让学生说说已知“速度”和“时间”怎样求路程,最后才让学生动手计算、写答。

这样通过说、练的训练,学生既掌握好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说理辨析能力。

三、规律三:多种形式的应用题基本训练,既是解应用题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

有经验的教师应有这样的同感,多种形式的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应用题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学习分析方法等,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活跃。

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把好练习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主要是用了以下几种形式:1.解答应用题训练。

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认为解答应用题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大量的训练。

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解答应用题来实现的。

下面就思维训练举个例子:“一桶煤油重12千克,用去了,还剩下多少千克?”这是一道分数的复合应用题,在训练中,可以根据以往的知识理解出“剩下的千克数=原有的千克数-用去的千克数”这一数量关系,而“用去的千克数”的具体数量题中是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给出了一个分率,这就要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用去了”就是说“用去了这一桶油的”,从而判断出题中表示单位“1”的量就是“一桶油的重量”,再根据分数的意义求出12千克的是多少便是求出“用去的千克数”是:12×=9,然后根据“剩下的千克数=原有的千克数-用去的千克数”的数量关系求出“剩下的千克数”是:12-9=3,这是一般的思维方法。

如果再细细分析题意,还可以从另一思维方向去分析。

由于这是一道分数应用题,这里是把“一桶油的重量12千克”看作单位“1”,已知“用去了”,就可以求出剩下了单位“1”的几分之几:1-=,再求出12千克的是多少就是题目的问题所求了。

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对表示单位“1”的量的判断方法加深了理解,而且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类型的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也得到了一个提高;而不同的思维方法就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条件与问题搭配的训练。

这个训练我一般是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进行连线搭配,再进行列式计算、写答。

经过具体的解答,学生对条件与问题的搭配有了一个自我检查过程。

通过这样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3.补充条件或问题的训练。

给出一个条件和问题要求学生补充另一个条件,使之成为完整的应用题。

例如:一批货物,运走了吨,。

这批货物原来有多少吨?学生通过已学的数量关系知识并由题中问题展开思维可知条件中缺少了“剩下货物的吨数”,于是便可以补充上一个条件“还剩**吨”。

又如:修路队要修一条长千米的公路,修了7天完成。

?这是要求学生补充问题的训练,通过分析,题中有工作总量,有工作时间,欠缺的是工作效率。

那么,可以把求工作效率“平均每天修渠多少米”作为问题来补充到题中。

4.改编应用题的训练。

改编应用题的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还加强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横向联系的理解。

在训练中,我较常用的方法是这样的:按要求改变原题的某个条件与问题:如:原题是: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

由于改进炉灶后,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求学生解答后把原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改编后再解答。

把简单的应用题改编成复合应用题。

如:原题是:少先队员采集标本152件,其中是昆虫标本。

昆虫标本有多少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把它改编成复合应用题。

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可能会有:①少先队员采集标本152件,其---------------------------------精选公文范文-------------------------- 中是植物标本。

昆虫标本有多少件?②少先队员采集标本152件,其中是植物标本。

植物标本比昆虫标本多多少件?③少先队员去采集标本,其中是植物标本,植物标本比昆虫标本多38件。

少先队员共采集了多少件标本?……通过以上几种训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综合的思维方法和分析的思维方法。

总之,教学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能领会好它的规律,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教学中结合本班学生基础能力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地开展教学活动,定能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精选公文范文----------------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