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
沙质土的名词解释
沙质土的名词解释沙质土是一种土壤类型,其主要成分是沙粒。
沙粒是指直径在0.05到2毫米之间的细颗粒状颗粒物质。
沙质土可以存在于河流、海滩、沙漠等地方,也可以作为农田的土壤类型之一。
1. 概述沙质土是一种独特的土壤类型,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适用性。
与其他类型的土壤相比,沙质土具有以下特点:a. 颗粒粗大:沙质土的主要成分是沙粒,其直径在0.05到2毫米之间。
这使得沙质土的颗粒相对较大,土壤松散,透水性好。
b. 排水性强:由于沙质土颗粒粗大,土壤结构疏松,空隙较大,水分能够较快地通过土壤层,并且不容易积聚在土壤中,因此沙质土的排水性能较好。
c. 透气性好:沙质土的颗粒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隙,空气能够自由流通。
这使得植物根系能够更容易地吸收氧气,并保持健康生长。
d. 肥力低:由于沙质土的颗粒粗大,土壤结构疏松,空隙较大,导致土壤的保水能力较差,肥力也相对较低。
这意味着沙质土通常需要补充有机肥料和营养物质,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2. 沙质土的分布沙质土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河流、海滩和沙漠等地。
在海滩上,由于海水的侵蚀和波浪的冲击,沙质土逐渐形成,并通过风力或河流的作用扩散到周围地区。
沙漠地区也常见沙质土。
由于沙质土的透水性好,水分无法在土壤层中积聚,使得这些地区干旱且缺乏植被。
沙质土还存在于一些河流上的河岸地带,这些地区的土壤主要由河水冲刷而成。
3. 沙质土的应用由于沙质土的特点,其应用领域也较为特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a. 农业:沙质土在农业中的应用比较常见。
虽然沙质土的肥力相对较低,但是其透水性好、透气性好,根系能够迅速生长并吸收充足的氧气。
因此,一些作物,如玉米、西瓜、豆类等对沙质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b. 建筑工程:沙质土在建筑工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沙质土的透水性好和排水性强,可以作为建筑物地基的一种材料。
此外,沙质土还可以用于制作混凝土和砂浆。
c. 庭院和景观设计:沙质土的颗粒粗大,可用于园林设计中的排水层,以提高土壤的排水性。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和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主要土壤类型一、亚、欧大陆:亚、欧大陆就是最大的大陆。
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与荒漠土分别占16%与15%,黑钙土与栗钙土占13%。
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
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在灰化土与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
半荒漠与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
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二、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较多,约占23%。
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从而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北美大陆西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
北美灰化土带中有沼泽土,栗钙土带中有碱土,荒漠土带中有盐土。
南美洲砖红壤、砖红壤性土的分布面积最大,几乎占全洲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呈东西延伸。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三、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变性土—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则为棕色荒漠土。
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土壤类型就是南北向排列与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为:砖红壤—红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四、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与砖红壤、红壤为最多,前者占37%,后两者占29%。
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纬度地区向南北两侧成对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其顺序就是砖红壤—红壤—红棕壤与红褐土—荒漠土,至大陆南北两端为褐土与棕壤。
但在东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响而稍有改变。
在砖红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在沙漠化的热带草原、半荒漠与荒漠带中分布有盐渍土。
土纲重点
(一)森林土纲系列森林土纲系列是土壤形成发育主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灰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
这些土纲主要分布在湿润气候区,其土壤的共同特征是酸性或强酸性、土壤水分状况多为湿润土壤的水分状况、常湿润土壤水分状况。
1·灰土(1)含义:灰土是具有灰化淀积层的一类土壤。
(2)地理分布:灰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在亚欧大陆的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呈现纬向地带性分布,包括北欧的挪威、瑞典、芬兰,波兰北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亚洲北部的西伯利亚,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北部地区,其中在俄罗斯和加拿大境内灰土分布面积最多。
中国灰土分布的面积相对较小,主要位于大兴安岭北端。
另外在世界各地高山垂直土壤带谱也有灰土分布,如中国长白山北坡及青藏高原南缘和东南缘的山地垂直带中就有灰土分布。
(3)主导成土过程:针叶林对土壤的物质循环、有机物积累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森林每年将大量的掉落物归还于土壤表层,形成枯枝落叶层。
在暖季温暖湿润的条件下,这些灰分含量很低的针叶林掉落物被微生物不断地分解,在土壤上层形成了较强的有机酸类化合物,导致土壤酸度升高,并促进会化作用的发展。
2·淋溶土(1)含义:淋溶土(2)地理分布:全球淋溶土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从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北纬60°向南跨越迟到,一直至南美洲的南端、非洲的南端、澳大利亚大陆的南端及新西兰岛。
都有广泛分布。
中国淋溶土从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到北亚热带甚至中亚热带都有分布,其主要分布区为中国东部、中部及西部某些山地的垂直带。
(3)主导成土过程:在土壤剖面中部存在黏化层是淋溶土的必备条件,黏化作用是形成淋溶土的重要成土过程。
3·富铁土(1)含义:富铁土是中度富铁铝化作用形成的产物,其上界在矿质土表至125cm范围内有低活性富铁层,但无铁铝层的土壤。
(2)地理分布:富铁土广泛分布于世界亚热带地区,在亚州东部、北美洲东南部、南美洲的中南部、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欧洲地中海沿岸均有分布。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质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西北地区更为普遍。
黄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地质勘察价值,对于黄土地质勘察分析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和利用黄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黄土是一种风化作用下形成的黄色或棕黄色的土壤。
它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和其他岩石碎屑组成,其中黏土矿物质体为黄色或棕黄色,使得黄土呈现黄色或棕黄色。
黄土具有很高的坚硬度,粒径较细,并具有较好的可塑性。
根据黄土中黏土含量的不同,黄土可分为粘性黄土、半粘性黄土和砂性黄土。
黄土层状分布,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具有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适用于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储存。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是对黄土地质特征、成因、性质、工程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过程。
黄土的形成与古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岩石成分等因素密切相关。
黄土的颜色、质地、含水量、黏性和密度等特点与黄土的工程性质密切相关。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黄土的性质和特点,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应对黄土进行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是黄土地质勘察分析的基础,通过观察和取样分析,了解黄土的颜色、质地、黏性、湿度等特性,并收集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成分、水分含量等数据。
野外考察要全面、细致,采取代表性取样方法,确保采样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要进行室内试验。
室内试验是对野外采集的黄土样品进行实验室测试的过程。
室内试验包括物理试验、化学试验、水分试验等,目的是进一步了解黄土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水分特性。
物理试验主要包括黄土的颗粒分析、密度试验、湿度试验等,从而了解黄土的颗粒大小分布、堆积密度以及孔隙率等特性。
化学试验可以分析黄土中的主要化学元素和化学物质的含量,为研究黄土的成因提供依据。
水分试验可以研究黄土的吸水性、含水量、饱和度等特性,为工程建设提供水分控制的依据。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要进行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价。
通过对野外考察和室内试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黄土的工程性质和适用范围。
全球土壤参数
全球土壤参数
全球土壤参数是描述土壤性质、特征和质量的科学指标。
这些参数在农业、环境科学、生态学等领域中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全球土壤参数:
1. 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大小和组成的特征。
常见的土壤质地类型有沙、黏土和壤土。
2. 土壤有机质含量:描述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和质量。
土壤有机质对保持土壤结构稳定、提供营养和保持水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 pH值:衡量土壤酸碱程度的指标。
土壤的pH值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4. 养分含量:包括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
养分含量是评估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5. 土壤水分:描述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和可利用水分量。
土壤水分状况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6. 土壤结构:描述土壤颗粒排列和团聚状况。
土壤结构直接影响土壤通气性、渗透性和保水能力等。
7. 土壤容重:描述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
土壤容重对根系生长和土壤管理产生影响。
8. 土壤微生物群落:评估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指标。
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全球土壤参数被广泛应用于土壤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中,旨在评估土壤质量、优化农作物生长条件和制定可持续土壤管理策略。
褐土的形成和分类
褐土的形成和分类引言褐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它具有较高的肥力和良好的透水性,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和土地改良。
本文将介绍褐土的形成过程和分类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褐土资源。
一、褐土的形成过程褐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分作用水分是褐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降雨和灌溉的作用下,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会发生溶解、迁移和沉积,从而形成褐土的基础。
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褐土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和矿物质的迁移,从而促进褐土的形成。
3.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褐土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山地、丘陵和平原等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水分和矿物质的分布和迁移方式不同,从而导致褐土的形成过程也有所差异。
4. 植被覆盖植被覆盖是褐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的生长和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机酸和根系分泌物,促进土壤中矿物质的溶解和迁移,从而有利于褐土的形成。
5. 时间因素褐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数百到数千年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水分、气候、地形地貌和植被覆盖等因素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褐土。
二、褐土的分类方法褐土根据其形成过程和土壤性质的不同,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褐土分类方法:1. 根据形成过程分类根据褐土的形成过程,可以将其分为溶解褐土、迁移褐土和沉积褐土三种类型。
•溶解褐土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水分作用下矿物质溶解并迁移,最终沉积形成褐土。
•迁移褐土形成于地形起伏的山地和丘陵地区,水分和矿物质在地形起伏的作用下,向下迁移并沉积形成褐土。
•沉积褐土形成于平原地区,是由于河流冲刷和沉积作用,将悬浮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沉积在平原上形成的褐土。
2. 根据土壤性质分类根据褐土的土壤性质,可以将其分为酸性褐土、中性褐土和碱性褐土三种类型。
•酸性褐土的pH值低于6.5,通常富含铝和铁等酸性离子,适合生长酸性植物。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主要土壤类型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
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别占16%和15%,黑钙土和栗钙土占13%。
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
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在灰化土和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
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
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较多,约占23%。
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从而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北美大陆西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
北美灰化土带中有沼泽土,栗钙土带中有碱土,荒漠土带中有盐土。
南美洲砖红壤、砖红壤性土的分布面积最大,几乎占全洲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呈东西延伸。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变性土—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则为棕色荒漠土。
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土壤类型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为:砖红壤—红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砖红壤、红壤为最多,前者占37%,后两者占29%。
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纬度地区向南北两侧成对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其顺序是砖红壤—红壤—红棕壤和红褐土—荒漠土,至大陆南北两端为褐土和棕壤。
但在东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响而稍有改变。
在砖红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在沙漠化的热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带中分布有盐渍土。
澳大利亚:土壤以荒漠土面积最大,占44%,次为砖红壤和红壤,占25% 。
土壤类型
三.成土过程
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原生矿物受 到强烈风化,以致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产生了以 高岭石为主的次生粘土矿物和游离氧化物。在风化过 程中,盐基离子的淋失是富铁铝化作用的前提,富铁 土中盐基离子已被强烈淋失,使土壤盐基离子含量明 显降低,交换性阳离子组成中,交换性铝离子占了优 势。此外,不仅盐基离子淋失,硅酸也被迅速淋失, 从而使铁、铝的富集作用更为明显,当移动到一定深 度时即发生凝聚沉淀作用。
四.土壤性状
铁铝土土体构型为: Ah - Bms - BC - C 。铁铝土 因成土过程强烈,土壤矿物已遭受彻底风化分解,
故其土壤中原生矿物含量很少,土壤质地粘重,粘
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并含有大量的三水铝石和氧 化 铁 ; 铁 铝 土 一 般 呈 现 强 酸 性 反 应 , 土 壤 PH 值 在 4.5~5.0之间。
三.成土过程
均腐土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温暖多雨,植物生长繁茂, 每年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较多,冬季严寒漫长,土壤冻结,微生 物分解活动受到抑制,有机物质主要以腐殖质的形态积累于土壤 中,形成较厚的、腐殖质含量由上向下逐渐减少的腐殖质层。 在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由于降水不足,降水只能 淋洗其易溶性的氯、硫、钠、钾等盐类,而钙镁等盐类只部分淋 失,部分仍残留于土壤中。因此,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多为 钙镁所饱和,土壤呈中性或碱性。土壤表层的部分钙离子,可与 植物残体分解所产生的碳酸结合,形成重碳酸钙向下移动,并以 碳酸钙的形式淀积于土层中、下部,形成钙积层,或者只具有钙 积现象。
(据美国农业部资料,1998)
图5-5 中国淋溶土剖面及其性状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据龚子同,1999)
五. 土壤分类
淋溶土纲分为冷凉淋溶土、干润淋溶土、常湿
世界的土壤类型与分布
世界的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资源,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的土壤类型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
本文将以地理学的角度,介绍世界各地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一、热带雨林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热带雨林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红壤、黄壤、沼泽和泥炭土等。
由于热带雨林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土壤形成。
红壤分布广泛,主要位于南美亚马逊、非洲刚果盆地和东南亚地区。
黄壤常见于亚马逊流域和东南亚地区,其肥力较高,适宜农业发展。
沼泽和泥炭土则是热带雨林地区湿地特有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和东南亚岛屿。
二、草原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草原地区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在土壤类型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北美大草原地区的土壤多为黑土,该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少,黑土富含有机质,能够保持土壤湿润。
南美大草原地区的土壤主要分为棕壤和红壤,其中棕壤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较广泛。
非洲草原地区的土壤多为红壤和风沙土,肥力较低,需要施加大量的肥料才能进行农业生产。
三、沙漠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沙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土壤类型主要为沙质土壤和盐碱土。
沙质土壤的颗粒较大,通透性强,容易干燥。
盐碱土则是因为沙漠地区蒸发速度快、水分紧缺的原因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堆积。
世界上较著名的沙漠地区有撒哈拉沙漠、蒙古戈壁等,这些地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沙质土壤。
四、高山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高山地区的土壤受到气候和地形的双重影响,土壤类型较为复杂。
高山地区土壤类型主要包括山地棕土、山地黄土以及山地湿地等。
山地棕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土壤形成。
山地黄土则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等地,气候干燥,有机物质贫乏,土壤肥力较低。
山地湿地包括高山湖泊周围的湿地和冰川沉积物,土壤类型多样,肥力较高。
综上所述,世界的土壤类型与分布受到地形、气候、植被和水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土壤的种类课件ppt
棕壤主要分布在西欧 地区,适宜种植小麦 、大麦等作物。
美洲地区
美洲土壤类型以红壤、棕色石 灰土、火山岩土为主,还包括 冰碛土等。
红壤主要分布在巴西、阿根廷 等国,适宜种植大豆、玉米等 作物。
棕色石灰土主要分布在墨西哥 、美国等国,适宜种植棉花、 花生等作物。
非洲地区
非洲土壤类型以热带稀树草原土、热带荒漠土为主,还包括红壤、黑色石灰土等。 热带稀树草原土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地区,适宜种植棉花、花生等作物。
增加有机质
01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
改善土壤质地
02
通过合理的耕作和轮作制度,可以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的
保水能力和通气性。
调节酸碱度
03
通过施用酸性或碱性肥料,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使之适应作
物生长的需要。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土壤保护
保护土壤资源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是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基础。
碱性土壤
pH值大于7的土壤,适合种植一些 喜碱植物。
02
CATALOGUE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的组成
01
02
03
矿物质
土壤中最主要的成分,是 构成土壤骨架的基础,主 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有机质
土壤中含有的动植物残骸 ,对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有重要影响。
水和空气
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对植 物生长和土壤生物活动有 重要作用。
土壤的性质
土壤质地
指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的大 小和比例,对土壤的保水 性、通气性和肥力有重要 影响。
土壤结构
指土壤颗粒的排列和组合 方式,对土壤的通气性、 保水性和抗侵蚀能力有重 要影响。
世界各国地理环境的差异
世界各国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球是一个广袤而多样的星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着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差异不仅塑造了各地独特的自然风光,还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气候条件来看,世界各国差异显著。
在赤道附近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常年高温多雨,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这里植被繁茂,生物种类丰富多样,但高温和高湿度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而在南北极地区,如挪威、加拿大的部分地区,气候极为寒冷,漫长的冬季和短暂的夏季,使得这些地区的生存条件相对恶劣。
然而,寒冷的气候也造就了独特的极地风光,如绚丽的极光和巨大的冰川。
地形地貌方面,各国也是大不相同。
像中国这样地域辽阔的国家,拥有着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等多种地形。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其雄伟壮观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东部的平原地区则是农业发达的区域,为大量人口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以广袤的平原和低矮的高原为主,中部的大自流盆地为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而尼泊尔则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喜马拉雅山脉的一部分位于其境内,高耸入云的山峰吸引着众多登山爱好者前来挑战。
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也在各国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有些国家如日本、英国是岛国,四面环海,海洋资源丰富,渔业和海洋运输业在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而像俄罗斯、加拿大这样的大国,陆地面积广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广袤的森林资源。
内陆国家如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等,则需要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来发展贸易,其经济发展相对受到一定的限制。
河流与湖泊也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流经巴西等多个国家,为沿岸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
尼罗河则是埃及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的埃及文明。
美国的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为周边地区的工业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土壤类型的差异也影响着各国的农业发展。
在欧洲,一些地区拥有肥沃的黑土,非常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土壤的四种类型
土壤的四种类型
土壤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式,这里给出两种较为广泛的分类:
1. 按照土壤质地分类:
砂质土:主要由较大颗粒的砂粒构成,排水迅速,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弱。
黏质土:含有大量黏粒,排水性和透气性较差,但保水保肥能力强。
壤土:是砂、黏粒和粉粒比例适中的土壤,具有良好的排水性、保水性和透气性,是最适宜大多数作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砾石土(或石质土):含有大量砾石或岩石碎片,土壤层薄,对植物生长不利,需要改良才能种植作物。
2. 按照发生学分类(中国土壤分类法):
红壤系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土壤颜色偏红,PH值较低,易发生酸化,如红壤、黄红壤、棕红壤等。
棕壤系列:主要分布在暖温带地区,具有良好的肥力和生产力,如棕壤、暗棕壤等。
褐土系列: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土壤颜色为褐色,具有一定的肥力,如褐土、淋溶褐土等。
黑土系列: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平原等地,以黑土和黑
钙土为代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肥力极高。
黄土系列: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带,土壤质地疏松,易于侵蚀,改良后适宜耕作,如黄土、黄绵土等。
其他系列:还包括紫色土、石灰土、盐碱土、水稻土等多种土壤类型。
这两种分类方式只是众多土壤分类体系中的两种,实际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全球各地因地理、气候、生物、母质等差异形成了无数独具特色的土壤类型。
红粘土的土壤特征
红粘土的土壤特征
红粘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它的特征包括:
1. 颜色:红粘土的显著特征是其明亮的红色或红褐色。
这是由于其中富含铁氧化物(如赤铁矿)。
2. 粘性:红粘土的质地粘性较高,容易粘在手指上或形成团状。
这是由于其颗粒细小而粘聚。
3. 质地:红粘土的质地通常较细腻,其颗粒直径通常在0.002
至0.05毫米之间。
4. 水分保持能力:红粘土由于粘性大、颗粒间隙小,具有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
它可以在干旱时保持较高的土壤湿度,并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5. 风化程度:红粘土常常是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作用形成的。
风化过程会破碎岩石,并将其颗粒变得更加细小。
6. 养分含量:红粘土通常含有丰富的养分,如有机质、微量元素和养分盐。
这使得红粘土成为一种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7. 潮湿性:红粘土在潮湿时会变得非常粘稠,形成泥浆状的状态。
这种特性在降雨较多的地区可能会导致土壤水分过度饱和,容易引发土壤液化和冲刷。
总而言之,红粘土具有红色、粘性、细腻、保水能力强等特征,适宜植物生长。
但在湿度过高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探索地球上的不同土壤类型
探索地球上的不同土壤类型地球上有着许多不同的土壤类型,它们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
本文将探索地球上的不同土壤类型,揭示它们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一、沙质土壤沙质土壤是由细沙颗粒主要组成的土壤类型。
其颗粒大而不聚集,透水性好,但肥力较差。
沙质土壤常见于沙漠、河滩和海滩等地形。
沙质土壤通常富含矿物质,但水分和养分容易透过颗粒流失,对泥土保持能力较差。
二、粘土质土壤粘土质土壤由极细小的粘土颗粒组成,具有出色的保水性和肥力。
粘土质土壤常见于河谷和湿地等地形,如长江中下游地区。
它们能够长时间储存水分和养分,但缺乏通透性和透气性,容易引起积水和缺氧。
因为粘土质土壤紧密结合,耕作时需处理成块状。
三、壤土壤土是一种含有腐植质较多的土壤类型,通常呈黑褐色。
它们常见于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如亚马逊雨林和非洲大草原。
壤土具有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壤土还能够降解有害物质并改善土壤结构。
四、砂壤土砂壤土是砂质土壤和壤土的混合物,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和保水性。
砂壤土常见于草原和森林边缘地带。
这种土壤类型既保留了砂质土壤的透水性,又具备了壤土的肥力,适合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五、红壤红壤是一种铁氧化物较多的土壤类型,呈红色或黄红色。
它们常见于亚洲南部和太平洋岛屿等地区,如东南亚地区和夏威夷。
红壤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肥力,适合种植许多农作物,如稻米等。
六、温带草地土壤温带草地土壤主要分布于温带或寒带的大陆上,如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这种土壤类型呈黑色或棕色,富含腐植质和养分,有利于草地植被的生长。
温带草地土壤通常层次分明,上层为有机质,下层富含矿物质。
七、沼泽土壤沼泽土壤是沼泽地带特有的土壤类型,具有高度的酸性和湿度。
它们通常富含腐殖质和有机酸,对植物的生长有益。
沼泽土壤除了能够储存大量水分外,还能够吸附和过滤有害物质,对环境起到净化作用。
八、盐渍土壤盐渍土壤通常发生在干旱地区,如沙漠和盐碱地。
它们含有大量的盐分,对植物的生长不利。
褐土的形成和分类
褐土的形成和分类褐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本文将从褐土的形成和分类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褐土的形成褐土是由长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形成的。
其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褐土形成的第一步。
在这个阶段,岩石表面受到风、水和温度的侵蚀,逐渐破碎成较小的颗粒。
2.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褐土形成的关键过程。
在这个阶段,岩石中的矿物质与水、氧气等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新的矿物质和溶解物质。
这些变化使土壤的颜色由原来的灰色或黄色变成褐色。
3.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是褐土形成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阶段,微生物、植物根系和动物活动等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它们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促进土壤的发育。
4. 转化和迁移:在土壤形成的过程中,矿物质和有机质可能会发生转化和迁移。
这些转化和迁移过程进一步丰富土壤的成分和结构。
二、褐土的分类根据形成环境和特征,褐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亚热带褐土:亚热带褐土分布在亚热带地区,气温温和,降水充沛。
这种土壤通常呈中性或弱酸性,贫瘠或中等肥力,适宜农作物生长。
2. 温带褐土:温带褐土广泛分布于温带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这种土壤通常呈中性或弱酸性,富含养分,适宜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
3. 寒温带褐土:寒温带褐土分布在寒冷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这种土壤通常呈酸性,贫瘠或中等肥力,适宜耐寒作物和草原的生长。
4. 热带雨林褐土:热带雨林褐土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丰富。
这种土壤通常呈酸性,富含有机质,但养分容易流失,需要精心管理。
5. 高原褐土:高原褐土分布在高原地区,气候干燥,温差大。
这种土壤通常呈中性或弱碱性,贫瘠或中等肥力,适宜旱作和牧草的生长。
总结起来,褐土是由长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形成的一种土壤类型。
根据形成环境和特征的不同,褐土可以分为亚热带褐土、温带褐土、寒温带褐土、热带雨林褐土和高原褐土等多个类别。
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褐土,我们可以根据其特点和适宜作物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和管理。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四章:土壤类型
第四章土壤类型第一节冻土冻土是指地表至地表100厘米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多边形土或石环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的土壤。
包括的土类有冰沼土(冰潜育土)和冻漠土。
一、地理分布冻土分布于高纬地带和高山垂直带上部,其中冰沼土广泛分布与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包括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极北部分和北冰洋的许多岛屿。
这些地区冻沼土东西延展呈带状分布,在南美洲无冰盖处亦有一些分布。
据估计,冰沼土的总面积约59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5.5%。
冻漠土广泛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区。
此外,在世界各地的高山,如南美安第斯山,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等亦有分布。
二、成土条件(一)气候冻土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
冰沼土分布区属苔原气候,大部分地面被雪原和冰川所覆盖,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一般都在-10℃至-17℃,冬季气温可低至-40℃,甚至-55℃,夏季温度也很低,7月份平均温度不超过10℃,全年结冰日长达240天以上。
高山冻漠土年均温也很低,一般为-4℃至-12 ℃。
冻土区降水很少,欧洲部分为200—300毫米,亚洲和北美洲北部在100毫米以下,西藏冻土区因地势高、远离海洋,降水更稀少,一般为60~80毫米,其北部更少,为20~50毫米,其中90%集中于5—9月。
降水虽然少,但气温低,蒸发量小,长期冰冻,土壤湿度很大,经常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夏季土壤—母质融化,砂土达1—1.5米,壤土70~100厘米,泥炭土35~40厘米,以下即为永冻层,高山冻漠土在宽谷、湖盆永冻层深度80厘米,山坡上可达150厘米。
(二)植被由于冻土区气候严寒,植被是以苔藓、地衣为主组成的苔原植被,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各种植物的年生长量都不大,苔原地带每年有机质的增长量为400公斤/公顷,是世界各自然地带中最少的。
高山冻漠土区植被为多年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
(三)地形、母质冻土发育的地区,因刚脱离冰川覆盖不久,冰川地形保持得相当完整。
robertson土壤分类
robertson土壤分类Robertson土壤分类是一种土壤分类系统,它根据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将土壤分为不同的类型。
以下是Robertson土壤分类中的一些主要类型:1. 沙质土(Sandy Soils):这种土壤含有大量的砂粒,通常缺乏养分,且保水能力较差。
2. 壤土(Loamy Soils):这种土壤是一种混合土壤,由沙土、粉砂和黏土混合而成。
壤土质地柔软易碎,且具有良好的保水和养分保持能力。
3. 黏土(Clay Soils):黏土是一种细腻、黏稠的土壤,具有良好的养分保持能力和保水能力,但质地较硬,不易通气。
4. 石灰质土(Limey Soils):这种土壤富含碳酸钙,通常呈碱性。
石灰质土有助于植物生长,因为它们提供了植物所需的钙和镁等矿物质。
5. 酸性土(Acidic Soils):这种土壤通常富含有机质,但缺乏石灰质。
酸性土通常呈酸性,适合种植一些喜欢酸性土壤的植物,如杜鹃花和茶树等。
6. 火山岩土(Volcanic Soils):火山岩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通常富含火山岩和火山灰等物质。
这种土壤具有良好的养分保持能力和通气性。
7. 红壤(Red Soils):红壤是一种富含氧化铁的土壤,通常呈红色或橙色。
红壤通常具有较好的保水和养分保持能力,但容易流失养分和水分。
8. 黄壤(Yellow Soils):黄壤是一种呈现黄色或淡黄色的土壤,通常具有较高的肥力水平。
黄壤质地疏松,易于耕作,但容易流失养分和水分。
以上是Robertson土壤分类中的一些主要类型,不同的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
fao-90土壤分类
fao-90土壤分类
FAO 90土壤分类体系是一种用于分类与描述世界各地土壤种类与特性的国际通用标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于1990年制定。
FAO 90土壤分类体系共有6个层次,分别为:
1.土类(Soil Order):根据主要的形成过程、土壤发育的主要特点以及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分布而进行分类;
2.亚类(Suborder):在土类内部依据更为详细的土壤形成过程与发育特征划分,不同亚类之间差异较大,是土类最基本的分级单元之一;
3.大组(Great Group):是对土亚类的进一步细分,根据土壤质地、含水量、水分流动等特征,区分不同土壤类型之间的差异;
4.亚组(Subgroup):是在大组内部划分的次级单位,主要考虑土壤颗粒大小、厚度、土壤结构等特征;
5.系列(Series):是最具体的分类单位,基于土壤颗粒的大小、质地、颜色、根系形态等不同特征进行划分;
6.类型(Type):是对土壤系列的进一步细分,考虑不同的土壤质地、水分状态、根系形态等特征,精细描述了不同土壤类型之间的差异,是FAO 90分类体系中最终的分类单位。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主要土壤类型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别占16%和15%;黑钙土和栗钙土占13%..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在灰化土和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较多;约占23%..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从而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北美大陆西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北美灰化土带中有沼泽土;栗钙土带中有碱土;荒漠土带中有盐土..南美洲砖红壤、砖红壤性土的分布面积最大;几乎占全洲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呈东西延伸..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变性土—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则为棕色荒漠土..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土壤类型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为:砖红壤—红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砖红壤、红壤为最多;前者占37%;后两者占29%..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纬度地区向南北两侧成对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其顺序是砖红壤—红壤—红棕壤和红褐土—荒漠土;至大陆南北两端为褐土和棕壤..但在东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响而稍有改变..在砖红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在沙漠化的热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带中分布有盐渍土.. 澳大利亚:土壤以荒漠土面积最大;占44%;次为砖红壤和红壤;占25% ..土壤分布呈半环形;自北、东、南三方面向内陆和西部依次分布热带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和红棕壤—红褐土和灰钙土—荒漠土..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 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 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 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棕钙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气候比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黑垆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黑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小..由黄土母质形成..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 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像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的古土壤..荒漠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为主.. 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气候温凉而较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 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 高山漠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气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植被的覆盖度不足10%.. 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反应..您可能也喜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
主要土壤类型
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
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别占16%和15%,黑钙土和栗钙土占13%。
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
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
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在灰化土和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
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
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较多,约占23%。
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从而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北美大陆西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
北美灰化土带中有沼泽土,栗钙土带中有碱土,荒漠土带中有盐土。
南美洲砖红壤、砖红
壤性土的分布面积最大,几乎占全洲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呈东西延伸。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变性土—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则为棕色荒漠土。
安第斯山以区土壤类型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为:砖红壤—红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砖红壤、红壤为最多,前者占37%,后两者占29%。
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纬度地区向南北两侧成对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其顺序是砖红壤—红壤—红棕壤和红褐土—荒漠土,至大陆南北两端为褐土和棕壤。
但在东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响而稍有改变。
在砖红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在沙漠化的热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带中分布有盐渍土。
澳大利亚:土壤以荒漠土面积最大,占44%,次为砖红壤和红壤,占25% 。
土壤分布呈半环形,自北、东、南三方面向陆和西部依次分布热带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和红棕壤—红褐土和灰钙土—荒漠土。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砖红壤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
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的南部,的东南部,以及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
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中温带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
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寒温带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
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
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关中平原。
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
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
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
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
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
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栗钙土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
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
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
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
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沙化现象比较严重,棕钙土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气候比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
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
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黑垆土北部、南部、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黑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由黄土母质形成。
植被与栗钙土地
区相似。
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
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像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的古土壤。
荒漠土、的西部,新疆的大部,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不到100毫米。
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为主。
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气候温凉而较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高山草甸植被。
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
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高山漠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气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
植被的覆盖度不足10%。
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反应。
您可能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