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1)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ddf87b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2.png)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能训练是一种提高身体各项功能以及增强体能水平的训练方法。
它包括了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和敏捷性的提高,旨在使人体能够在各种活动中更为出色和高效地表现。
本文将会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对体能训练进行阐述。
首先,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是靠近人体自然规律和运动生理规律的一种训练方法。
人体的体能包括了四个基本要素,即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性和体重控制。
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人体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水平。
体能训练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和平衡这四个要素的效果。
其次,体能训练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量训练。
力量是体能训练的基石,力量训练可以通过增加肌肉的体积和重量,提高肌肉的收缩力量。
常见的力量训练方式包括负重训练、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等。
负重训练采用负重器材,例如哑铃、杠铃等,通过进行卧推、深蹲等动作,让肌肉承受更大的负荷从而提高强度。
徒手训练主要通过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动作来增加肌肉的力量。
器械训练则利用训练器械的辅助作用,使力量训练更为灵活和精确。
二、耐力训练。
耐力是身体进行长时间持续活动的能力,耐力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心肺功能。
常见的耐力训练方式有有氧运动和间歇训练。
有氧运动包括慢跑、快走、游泳、骑车等,通过适应性运动增加体能,改善心肺功能。
间歇训练则是通过有节奏地进行高强度运动和低强度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和耐力水平。
三、速度训练。
速度是体能训练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速度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动作的爆发力和反应速度。
常见的速度训练方式有冲刺训练、爆发力训练和技巧训练等。
冲刺训练可以通过短跑、蹲跳等动作来提高爆发力和加速度。
爆发力训练则可以通过跳跃、争球等动作来提高肌肉的爆发力。
技巧训练则是通过练习特定的运动技巧,增加反应速度和动作灵活性。
四、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是体能训练中常常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但它对于预防运动损伤和提高身体活动能力非常重要。
常见的柔韧性训练方式有伸展训练和瑜伽训练。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复习题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c02e561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2.png)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体能:是指有机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结构、功能和调节方面及其在物质能量的贮存与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相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
2.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运动员身体形态,提高运动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过程。
3.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部环境的能力。
4.专项体能训练:是指采用直接提高专项素质的练习以及与专项有紧密联系的专门性体能练习,最大限度地发展对专项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专项运动素质,以保证掌握专项技术和战术并在比赛中顺利有效地运用,从而创造优异成绩的训练。
5.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6.训练原则:是运动训练过程客观规律的反映,是运动训练过程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7.体能训练原则:是依据体能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体能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
8.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态特征。
9.身体机能:是指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10.力量素质:人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克服阻力的能力。
11.最大力量:是指运动员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最大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12.速度力量:是指运动员在克服一定阻力时,使器械或人体产生可能的位移,它是肌肉加速度能力是表现。
13.力量耐力:运动员在一定阻力情况下克服疲劳的能力。
14.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15.耐力素质:是指运动员克服疲劳的能力。
16.专项耐力:是指在专项负荷的条件下,为了专项成绩而最大限度动员有机体机能能力,用以抵抗疲劳的能力。
17.速度障碍:是指运动员在达到一定的速度水平后,长时间停滞不前,甚至不能再提高的现象。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4d313ef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2.png)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能训练是一种系统的训练方法,旨在提高个体的身体素质,包括耐力、力量、爆发力、敏捷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体能训练的理论和方法:1. 身体系统分析:体能训练的第一步是对个体的身体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这包括对个体的基本身体素质、身体健康状况和运动表现进行评估。
分析结果将帮助制定个体的训练计划。
2. 训练原则:体能训练的原则包括个体化、循序渐进、适度刺激和综合性等。
个体化意味着训练计划应根据个体的特点和目标进行调整。
循序渐进表示训练应逐渐增加难度和强度。
适度刺激指训练应有足够的挑战性,但不过度。
综合性表示训练应涵盖多个身体系统和能力。
3. 耐力训练:耐力是体能训练的基本能力之一。
耐力训练可以通过长时间、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来提高,如长跑、游泳和骑自行车等。
4. 力量训练:力量是体能训练中的另一个重要能力。
力量训练可以通过重量训练、核心训练和爆发力训练等来提高。
重量训练可以使用器械、哑铃和杠铃等设备进行,核心训练主要是强化躯干肌肉群的稳定性和力量,爆发力训练则注重迅速释放力量。
5. 敏捷性和灵活性训练:敏捷性和灵活性是体能训练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敏捷性可以通过快速、精确的动作来锻炼,如跳跃和变向跑。
灵活性可以通过伸展运动和瑜伽等来提高。
6. 训练计划设计:训练计划的设计应考虑个体的目标、时间和能力等因素。
通常,训练计划会包括不同阶段和周期的训练,以逐步提高个体的身体素质。
7. 休息与恢复:休息和恢复是体能训练中同样重要的环节。
适当的休息和恢复可以让身体有时间调整和修复,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总之,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涵盖了对个体身体系统的全面分析和评估、基于训练原则的训练计划设计、耐力、力量、敏捷性和灵活性等各方面的训练方法。
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个体能够提高身体素质,提升运动能力。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实用方法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实用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ad38d2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9.png)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实用方法体能训练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针对人体各项功能进行系统性地训练,提高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的过程。
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1.人体生理学基础:了解人体的基本生理结构和功能,特别是与运动相关的器官和系统,如肌肉、骨骼、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等。
只有了解人体的生理机制,才能科学地进行体能训练。
2.运动生理学原理:运动生理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包括运动对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和代谢系统等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原理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耐力和灵活性等方面。
了解这些原理,可以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和需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
3.训练负荷原理:训练负荷是指通过训练刺激,对器官和系统进行适度的刺激,以促进人体的适应和提高。
训练负荷原理分为超负荷原理和适应性原理。
超负荷原理是通过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超过人体适应范围来刺激身体的适应能力。
适应性原理是指人体对长期训练适应后,需要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和种类,以继续提高。
4.训练周期化原理:训练周期化是指将训练划分为不同的周期,以达到全年训练目标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周期有微周期、中周期和宏周期。
微周期是一周内的训练计划,通常包含不同类型和强度的训练项目。
中周期通常为几周到一个月,完成一个训练目标。
宏周期是从一个赛季到另一个赛季,通常包含多个中周期,用于规划和安排全年的训练计划。
二、体能训练的实用方法1.训练目标的确定:在开始训练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训练的目标是什么,例如增强力量、提高耐力、增加灵活性等。
只有明确了训练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2.训练计划的制定:根据训练目标,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
计划包括训练的时间、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要素。
要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的训练,包括力量训练、耐力训练、柔韧性训练等,以满足不同的训练需求。
3.训练方法的选择: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1)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1)](https://img.taocdn.com/s3/m/2db1de1b7cd184254b3535be.png)
耐力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男子10-20岁,女子9-18岁。其与最大吸 氧量、心脏循环率、肺的扩张能力、大脑血液循环及血液成分等因素有关。 1、有氧耐力 女孩9-12岁,增长最快。14-16岁耐力水平下降。男孩10-13岁耐力大 幅度提高,出现第一个增长高峰;16-17岁有更大幅度提高,出现第二个 增长高峰,特别是16岁时,60%强度的有氧耐力指标增长幅度超过40%。 2、无氧耐力 男孩在10-20岁期间,无氧耐力水平逐年增加,并在10、13、17岁出 现3次增长高峰。女孩在9-13岁逐年递增,14-17岁有所下降,在15-18岁 期间应加强无氧耐力训练。 总之,耐力素质的发展应先有氧耐力训练(9-12岁),打下一般耐力 的基础,再进行无氧耐力训练(15-16岁),并决定无氧耐力训练比例。
二体能训练的内容1一般体能训练2专项体能训练wwwn项体能训练的区别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的区别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1提高各器官系统机能增进身体健康2全面发展运动素质3改善身体形态4掌握非专项的运动技术机能和知识5为提高运动技术创造一定条件1提高与专项有关的器官系统功能2最大限度的发展专项运动素质3塑造专项所需体型4精确掌握与专项技术战术有关的知识和技能5促进专项运动促进和技术水平提对全面发展运动素质身体机能有益的各种身体锻炼手段如球类体操举重游戏等直接发展专项运动素质的运动以及在动作特点上与专项动作相似的练习或有紧密练习的专门性练习为专项运动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专项成绩的提高打好基础直接提高专项运动素质促进运动员创造优异的专项运动成绩wwwn训练的价值体能训练的价值一促进身体健康二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三保证有机体适应大负荷训练的需要四有利于掌握复杂先进的技术五创造优异成绩延长运动寿命wwwn决定因素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竞技能力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心理体能机能心理能力智力wwwn训练的原则体能训练的原则一系统性原则二全面性原则三结合专项原则四从实际出发原则wwwn段划分运动训练的主要阶段划分创造优异成绩阶段专项化训练阶段全面发展阶段wwwn训练的要求体能训练的要求一结合专项制定体能训练计划五个步骤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实用方法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实用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45fa16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19.png)
1RM所对应的比例和重复次数对应表
1RM
重复次数
1RM
重复次数
100%
1
77%
9
95%
2
75%
10
93%
3
70%
12
90%
4
67%
15
87%
5
65%
18
85%
6
60%
20
80%
8
60%以下
20次以上
根据重复次数推算1RM的方法(间接法)
保持正确姿势、能够重复进行5~10次
04
03
01
02
肌肉的分类
1
根据肌肉的形态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
2
肌肉的物理特性
3
肌肉具有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
4
肌肉的配布规律
5
肌肉的配布与骨和关节有关、与运动的轴有关、与直立行走及劳动特点有关。
6
肌肉在关节运动中的协同关系
7
肌肉在同一动作中的作业不同,可以区分为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和中和肌。
多进食含维生素D的食物
维生素D的作用相当于钙类稳定剂,它能促进我们吸收食物中的钙,并锁定到骨骼中。维生素D的来源有两个:太阳,紫外线与皮肤中的化学成分相互作用产生维生素D;食物,包括蛋黄、鲑鱼、金枪鱼、动物肝脏等食物中都含有维生素D。
01
人体肌肉图!
02
人体肌肉图!
人体肌肉图背面 人体肌肉图!
04
03
01
02
01
决定力量的3个要素
02
肌纤维的横断面积
03
力量与肌纤维的横断面积的比例相对应
04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3af4ed3b14e852458fb5781.png)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1、体能训练时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运动员身体形态,提高运动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过程。
2、它是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基础,并对掌握专项技术、战术,承担大负荷的训练和激烈的比赛,促进运动员身体健康,防止伤病延长运动寿命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体能训练包括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指运动员身体健康,提高各器官系统机能,全面发展运动素质。
改善身体形态,为专项成绩提高打好基础的训练。
专项体能训练:用直接提高专项素质的练习以及专项有紧密练习的专门性体能练习,最大限度地发展对专项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专项运动素质,以保证掌握专项技术在比赛中顺利有效的运用,而创造优异成绩的训练。
4、根据运动训练理论和体能训练的实际要求,提出几个原则,包括:自觉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一般与专项训练原则,“三从一大”原则,系统训练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及回复原则。
5、自觉性原则:基本要求:1:对运动员加强训练目的性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
2: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4:满足运动员合理需要,正确的运用动力。
6、区别对待原则:整个训练过程必须依据该运动员的特点进行安排,使之得到最大的发展。
理论依据:1:运动专项需要的多样性。
2: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
3:运动训练和比赛条件的多变性。
基本要求:1:掌握运动员个体特征。
2:正确认识运动员专项的基本特征。
3:充分考虑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条件。
4:处理好运动队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5:教练员要及时准确的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7、一般和专项训练原则:一般训练的目的是为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打下良好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心理品质各方面的基础;专项训练的目的则是直接为创造优异的专项成绩服务。
但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理论依据:1:有机体式一个有机的整体。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897d87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6e.png)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能训练是指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以达到提高运动表现和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对于运动员的训练和竞技表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普通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和常用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
1. 运动生理学基础。
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之一是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研究了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在运动中的变化规律。
了解运动生理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体能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训练方式,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2. 运动训练学理论。
另一个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是运动训练学理论。
运动训练学研究了运动训练的规律和原则,包括训练的可塑性、超适应性、过载原则等。
通过深入了解运动训练学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避免训练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良影响,确保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二、体能训练的常用方法。
1. 肌肉力量训练。
肌肉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使用哑铃、杠铃、器械等进行重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改善运动员的爆发力和持久力。
肌肉力量训练还可以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2. 有氧耐力训练。
有氧耐力训练是指通过长时间、中低强度的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行等,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
有氧耐力训练可以增加心肺功能,提高血液循环能力,增强身体对氧气的利用能力,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持久力和抗疲劳能力。
3. 灵敏度训练。
灵敏度训练是指通过各种灵敏性训练方法,如平衡训练、速度训练、灵敏度训练等,来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
灵敏度训练可以增强运动员的动作技能和运动表现,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应变能力和竞技水平。
4. 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训练是指通过拉伸训练、瑜伽、普拉提等方法,来增强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的活动范围。
柔韧性训练可以预防运动损伤,改善运动员的动作技能,提高运动表现和身体的协调性。
体操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操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01834b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14.png)
8、悬垂收腹举腿
目的:发展腹部肌群力量和爆发力。 方法:自然悬垂开始,用腹部肌群、髂腰肌和股四头肌力量快速 收腹举腿。 要求:开始练习时,两腿不用举太高,尽力就行。
9、团身前空翻 和团身后空翻
目的:发展腰腹快速 用力力量。
要求: 原地完成。
1、双球支撑扩胸
目的:发展胸部、肩部肌肉 群力量,以及身体支撑和稳 定能力。
(三)体能训练的内容
(1)力量素质; (2)速度素质; (3)耐力素质; (4)柔韧素质; (5)灵敏素质。
二、体能训练的常用手段
(一)力量素质训练
1、主要手段
(1)负重抗阻力练习; (2)对抗练习; (3)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 (4)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的练习; (5)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 (6)克服自身重力的练习; (7)电刺激。
主要内容
一、体能训练概述 二、体能训练的常用手段 三、体能训练的关键要素 四、身体主要部位的体能训练方法
一、体能训练概述
(一)体能的概念
体能即身体能力,是指人体形态结构和各 器官系统的机能积极适应运动训练、比赛以及 日常生活需要的能力。
(二)体能的分类
根据体能的概念、体能针对的对象及实际需 要,可将体能分为两大类: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对于体操而言,可 分为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
(三)上肢力量
1、引体向上; 2、双杠臂屈伸; 3、负重臂屈伸;
(四)腿部、腰部、肩关节柔 韧训练
1、垫上压叉(纵叉和横叉) 2、把杆上压腿(前、侧、后) 3、踢腿(前、侧、后) 4、搬腿(前、侧、后) 5、控腿(前、侧、后) 6、外摆腿 7、里合腿 8、压肩、侧腰和前屈韧带
1、仰卧屈伸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7949e5eff00bed5b9f31d91.png)
体能是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大脑机能状态及人体基本 活动能力(走、跑、跳、投、攀爬、支撑、搬运、负 重、平衡、滚翻等人们在日常生活、劳动和运动中不 可缺少的基本能力)等生理、心理状况的综合反映, 是人本身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条件和能 力之一。
与身体健康有关的基础活动能力是指与提高健康水平 和增强体质有关的因素,如心血管系统工作的耐久能 力、肌肉收缩力量和耐力、柔韧程度等身体能力,这 是一般人都需要的与健康水平和体质状况直接相关的 基础体能,是衡量机体健康状态的标准之一。
与完成运动动作有关的基本运动能力是指正确完成运 动技术的能力,如速度、反应、爆发力、灵敏性、协 调性和平衡能力等,是科学体育锻炼和竞技体运动必 须具备的运动能力基础,基本运动能力需要根据运动 项目特点和要求采用专门的手段方法去练习和发展, 是衡量训练水平和运动能力的标准之一。
如今,体能已成为体育运动中的一个专门名词术语而被 广泛使用。体能在体育运动中可以看成是人体表现出来 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以及柔韧等机能能力。这些 机能能力在人体运动时主要表现为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 完成单个动作频率的快慢、体位移动一定距离用时的多 少、保持肌肉持续工作时间的长短、肌肉群之间活动的 协调配合和各个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等方面。由于这些 机能能力是在大脑皮质神经调节和有关组织器官的配合 下以肌肉活动的形式反映出来,所以体能又可看成是人 体在大脑神经中枢调控下,通过肌肉的活动所反映出来 的机能能力。
大体能即泛指的身体能力,包括身体运动能力、身体适 应力、身体机能和各项身体素质;小体能是指运动训练 中的体能训练和体能性项目等。
4、李之文教授在《体能概念探讨》中认为: 体能是经过身体训练获得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体能训练教案
![体能训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98e67ab84ae45c3b358ca1.png)
基本力量练习第一课时1、俯卧撑(一)理论提示俯卧撑是提高上肢伸肌和躯干肌肉力量,锻炼上肢的推撑力量和胸大肌力量。
(二)讲解示范动作:左(右)脚向前一大步,两手手指向前在左(右)脚两侧着地(两手距离约与肩同宽),左(右)脚后撤伸直,两脚并齐成俯撑,做两臂屈伸动作。
屈臂时两肘内合,伸臂时两臂挺直,身体保持平直。
请看示范。
(三)动作练习(1)手倒立控时间练习;(2)俯撑爬行练习;(3)脚垫高的俯卧撑练习;(4)俯卧撑推起空中击掌练习。
请看示范。
2、引体向上(一)理论提示引体向上是锻炼悬垂拉引力量,提高上臂的肱二头肌和前臂的屈指肌群肌力量。
(二)讲解示范动作:两脚跟提起,两膝分开成半蹲,两臂自然后摆起跳,双手正握抓杠成直臂悬垂;两手用力屈臂拉杠使身体向上,下颌过杠后还原成悬垂;再拉杠做第二次、第三次引体;完成后,跳下落地,恢复成立正姿势。
(三)动作练习辅助练习方法:(1)助力引体向上;(2)负重引体向上;(3)站立位提拉杠铃、哑铃或沙袋;(4)站立位手持小杠铃和哑铃的弯举练习。
二、腿、腰、腹肌的练习1、单腿深蹲起立(一)理论提示单腿深蹲起立是提高腿部伸肌力量和身体平衡能力。
(二)讲解示范动作:左(右)腿向前抬起,身体重心落于右(左)腿,上体稍向前倾,右(左) 腿屈膝下蹲,使大腿与小腿间的夹角小于90度,左(右)脚不得触地,然后,用力伸直右(左)腿,成单腿站立姿势。
依此反复动作。
请看示范。
2、仰卧起坐(一)理论提示仰卧起坐是提高腹肌力量,增强腰背部肌力和柔韧性。
(二)讲解示范动作:平仰卧于地面,五指交叉于枕部,起坐时,腹部用力,含胸缩头,使上体抬起成屈体坐,然后,上体后倒还原成预备姿势。
反复做。
请看示范。
跑步第二课时1、100米跑(一)理论提示100米跑是提高速度素质,改善心肺功能,发展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和快速出击的作战能力。
1、起跑,可采取蹲踞式或站立式,其过程包括“各就位”、“预备”、鸣枪三个阶段。
采用蹲踞式起跑时,听到“各就位”的口令,两手撑地,成蹲踞式;听到“预备”的口令,从容地抬起臀部,重心前移落在前腿和两臀上;听到枪响、哨音或口令,两臂屈肘离地快速有力摆动,两腿用力伸蹬,使身体向前上方冲出,前脚掌着地迅速跑出。
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bf0ae2c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1.png)
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健康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体能训练作为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能水平的有效途径,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1. 运动适应原理体能训练的核心理论是运动适应原理。
当人体受到一定强度的运动刺激时,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进而适应并改善身体的机能。
这种适应是持续性的,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人体的体能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2. 超重负荷原理超重负荷原理指的是在训练时采用超过平常负荷的强度和量,以刺激身体适应的过程。
通过超负荷训练,可以促进肌肉生长、增加力量和爆发力。
3. 适度原则适度原则是指在进行体能训练时,要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和训练目标确定适当的训练强度、频率和时长。
适度的训练可以促进身体的适应和提高,过度的训练则可能导致过度疲劳和受伤。
体能训练的方法1. 有氧运动训练有氧运动是指以氧气为能量主要来源的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行等。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肌耐力,是提高身体耐力和减肥的有效方法。
2. 肌肉力量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是指通过重复负荷训练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可以通过哑铃、杠铃、器械等进行力量训练,逐步提高肌肉的负荷承受能力,并增加爆发力。
3. 柔韧性训练柔韧性训练是通过拉伸和放松肌肉,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和灵活性。
柔韧性训练可以预防运动损伤、改善姿势和提高运动表现。
结语体能训练是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通过了解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科学地进行训练,提高身体的各项机能,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能训练方式,坚持锻炼,拥有健康的体魄!。
(完整版)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完整版)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83de67ea0116c175e0e48df.png)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一、名词解释1、体能训练学:又称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是指研究和揭示体能训练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的一门综合性技术理论学科。
2、体能: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体能训练: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运动负身体形态,提高运动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过程。
4、身体形态: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态特征。
5、身体机能: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6力量素质: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7、速度能力: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8、耐力素质:运动员克服疲劳的能力。
9、柔韧素质: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10、运动性疾病:机体对运动过量或缺乏,不适应或训练不当,引起机体内环境紊乱或原有的内环境紊乱加剧,发生身体机能异常或疾病,甚至生命活动障碍而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11、格斗项目特征:运动员双方以徒手或手持兵器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则,以对方的身体为攻击目标寻求胜利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
二、填空1、“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指: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科学地进行大负荷训练的原则。
2、体能训练涉及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健康等诸因素。
3、速度能力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
4、广义体能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
5、竞技状态分为:形成、保持、消失三个阶段。
6足球运动的项目特征:整体性、对抗性、多变性、易行性。
7、足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特异性、时间局限性、个体性、整体性。
8、篮球运动的项目特征:整体协作性、技战术运用的开放性、对抗性、节奏性、多变性、准确性。
9、徒手格斗的技术方法一般为:踢、打、摔、拿。
10、发展力量耐力的主要方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循环训练法、重复训练法。
11、运动性疲劳总结为:形体疲劳、脏腑疲劳、神志疲劳。
三、问答1, 影响力量能力的因素?1),中枢神经系统发放冲动的强度与频率2),肌肉的组织形态结构a, 肌纤维的类型b, 肌肉的生理横截面c, 肌肉内肌纤维的数量d, 肌肉的支撑附着面e, 肌肉纤维的长度「3),肌肉的反应特征2, 发展和提高速度力量要注意的问题?1),要尽最大可能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2),要在已经获得的力量的基础上,在快速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培养表现这种力量的能力3),速度力量练习与单纯发展力量的练习相结合4),速度力量训练的负荷量要适宜5),学习动作时,对动作的速度要求应严格区别对待3, 影响速度能力的因素?1),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2),能源物质的储备及相应酶的活性3),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4),肌肉的组成部分4, 速度障碍影响原因与应对措施P42 (小题,大概清楚)①动作的速度和频率都产生较牢固的稳定状态;②刚参加训练者,不急于搞过细的速度专项训练,先进行预备性的全身身体训练,主要突出速度力量的训练;③高级运动员,应在一定阶段内减少速度练习,增加速度力量练习及其他一般素质的练习和专项素质的练习;④破坏速度障碍主要办法是创造一定的补充条件来突破形成的最高速度;⑤削弱和破坏速度障碍的依据是动力定型的空间特征较时间特征稳定5, 影响耐力素质的因素1),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2),有机体活动时能量交换和获得的机能能力3),有机体机能的稳定性4),有机体的机能节省化,协调的完善,力量合理的分配6, 耐力训练的主要手段及基本要求?主要手段:_1),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如持续跑、变速跑、变换训练环境的越野跑、法特莱克跑、间歇跑。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dc727f5998fcc22bdd10d01.png)
(三)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
1.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2.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 3.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 4.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分类: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1.一般体能训练:采用多种多样非专项的身体练习,改造运动员身体 形态、增进身体健康、提高身体机能和全面发展运动素质。 2.专项体能训练:根据专项的需要,采用于专项有密切联系的专门性 的身体练习,发展和改善与专项运动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专项运动素质和 专项所必需的身体形态、机能。
三、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
(一)身体训练各种方法对身体形态都有意义,可根据需要 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 (二)任何一个专项训练手段对使身体形态向专项需要方向 发展都有显著作用。 (三)手持轻器械训练法。如哑铃、木棒、实心球等,不同 的训练内容与训练方式,可训练身体任何一个部位,能有效 地影响运动员身体形态。 (四)舞蹈训练法。舞蹈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加工的人体 动作,其基本要素有动作的姿态、协调能力、明显的节奏等 ,对身体姿势的形成有特殊意义。
• 第二,中胚型
中胚型的人群天生条件比较好,手臂和大腿的肌肉发达,展现整体的力与美 ,在增肌和减脂方便也有比较容易。体型表现为:接近标准V字型,肩膀强壮, 胸部宽阔,腰部较窄,躯干较长,肌肉较发达,力量较佳,整体看起来体型健壮 、肌肉发达。这种人也被称为“体力旺盛型”。
• 第三,外胚型
外胚型的人群神经系统较为发达,不易长肌肉,稍练可出线条,在饮食上也不 必特别讲究和担心。体型表现为:身体细长高瘦,头小面白,胸部平坦,肌肉纤 细,皮下脂肪少,上半身短,四肢修长,手掌和脚掌又长又窄,同时脂肪储存非 常少;狭小的胸部和肩部上通常附着又细又长的肌肉组织。
体能训练原理与方法
![体能训练原理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84d4e63bd64783e08122b3c.png)
智力训练水平
●世界观人生观 ●专业知识(1英里) ●理解、记忆、思维、应变、观察和感受信息能力
2.运动训练的整体观
2.1 面临问题:
●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是竞技能力各方面体、技、战、心、智 等相互协调并在比赛中充分发挥。
●各竞技能力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运用有限的训练方法手 段获得,在局部练习中所获得的能力往往不可能在比赛中 充分发挥出来。
2.2措施:整体训练
据项目的专项性特点在多年训练过程全过程的每部分, 以比赛为着眼点把各种素质和能力综合为一体。
2.3运动员整体训练水平取决于:
●竞技能力各方面的完善; ●不同阶段分解和综合方法手段的特点和比例; ●专项特异性训练
2.4竞技能力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在比赛中,体、技、战、心和智均不会孤立地表现,而是表现为一种复 杂的综合体。每一方面既决定其他方面,又受其他方面所决定。
技、战、心和智表现均以其为基础的; ●各种身体素质和能力可以定量表示,为监督和控制训练
过程提供条件
战术训练水平
●项目特点 ●个人或对手水平(体力、技术、战术等) ●比赛条件(场地、气候、主客场等)
心理训练水平:
“今天,运动员可以依靠强壮的身体闯入决赛,而 要赢得奥运会金牌则要靠顽强的精神”
顽强、勇敢、坚毅,自信心及紧张比赛条件下最大地表现 自己机能的个性
3.2.6.专项感知觉。
提高专项肌肉运动精确的分析能力。
3.2.7运动成绩评定行为的特异性
●运动成绩的评定行为是确定专项训练内容的重要依据。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核心是从实战出发,即练为战。
日常训练须按比赛评定行为的特定要求安排训练内容。 尤其在技能主导类的项目 一些体能为主的项目中,轮换、,场次、轮次,青少年运 动员必须具备连续比赛合理分配体力的能力。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教学大纲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e80ee33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6b.png)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类型:选修总学时:48学分:3先修课程: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后续课程:执笔人:审核人:一、课程目标一)理解体能训练原理与方法二)掌握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
三)有较强的体能训练指导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技术教学、训练实践(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动作模拟、新媒体沟通研究三、教材和参考用书一)使用教材自编二)参考用书ACSM体能训练概论(中国体能训练师认证参考教材)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四、实践、实验教学五、考试、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本门课满分为100分,过程性考核30%,体能综合测试占60%,考勤10%。
(二)考核要求:1.要布置和搜检各章节的思考题,作业题完成的情况,作为过程性成绩。
2.过程性考核主要是搜检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体能综合测试考查体能发展程度,给出客观评价。
3.考评标准技能展示:1)一套完整的体能训练准备活动,包含静力、动态拉伸、神经激活、动作练等。
2)抓举、挺举展示或其他力量训练手段展示,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体能训练基础理论(12学时)[教学基本要求]理论课时,认真听讲,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重点难点]训练要素、体能评估教学具体内容]体能范畴、体能训练要素、能量供应、训练原则、运动系统第一节体能与体能训练要素(2学时)第二节能量供应与锻炼原则(2学时)第三节体能训练测试与评估(2学时)第四节运动系统(肌肉)(6学时)课堂训练、课外训练、作业思考题]第二章热身运动与柔韧性(8学时)[教学基本要求]理论课时,认真操演,能自编锻炼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动作的熟练掌握。
教学具体内容]热身运动(整套不少于20个动作)、恢复再生(按摩球、按摩棒、泡沫轴)第一节热身运动(静态、动态、激活、一般、专项)(2学时)第二节复热身练,动作练(2学时)第三节复研究,PNF拉伸练(2学时)第四节恢复与再生(2学时)课堂锻炼、课外锻炼、作业思考题]第三章抗阻训练(16学时)[教学基本要求]实践课时,认真练,能自行训练和指导训练。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39d6fc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72.png)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能训练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训练计划,来提高人体的各项运动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等方面。
体能训练不仅是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普通人保持健康、塑造体型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体能训练时,理论和方法的正确运用至关重要。
首先,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是运动生理学。
通过对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了解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从而为体能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了解肌肉的结构和运动原理,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力量训练计划;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设计提高耐力的训练方案。
因此,理解运动生理学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计划至关重要。
其次,体能训练的方法包括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两大类。
有氧训练是指通过长时间、中低强度的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
而无氧训练则是通过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如举重、短跑等,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在实际训练中,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可以结合进行,以达到全面提高体能的效果。
另外,体能训练的理论和方法还需要根据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调整。
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其训练计划和方法都应该有所差异。
年轻人可以注重力量和速度的提高,而中老年人则更应该注重耐力和柔韧性的训练。
因此,个性化定制训练计划是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最后,体能训练的方法还包括科学的营养补给和合理的休息安排。
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合理的营养补给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训练带来的益处,加快康复和恢复的速度。
而科学的休息安排则可以避免过度训练带来的身体损伤和疲劳,保证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的正确应用对于提高运动能力、保持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运动生理学的理论基础,结合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的方法,个性化定制训练计划,科学的营养补给和休息安排,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体能训练,达到预期的效果。
希望本文能为广大体能训练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体能训练身体练习组合的理论方法
![体能训练身体练习组合的理论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f2898f30029bd64793e2c49.png)
体能训练身体练习组合的理论方法体育运动训练的内容包括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智能训练与思想作风训练。
其中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是构成现代运动训练内容的三大支柱,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体育运动项目不同,对人体运动所需形态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在体育运动中,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获得高的竞技能力。
一、体能包括单项运动能力、复合运动能力、表达运动能力。
单项运动能力:运动员完成单一运动特征动作的能力称为单项运动能力。
体育工作人员可将运动竞赛实践中表现出的复杂动作分解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单一动作,通过训练单一动作达到最终提高运动员运动竞赛实际中需要的复杂动作能力的目的。
复合运动能力:运动员连续完成多个单一运动特征动作的能力称为复合运动能力。
体育工作人员可将运动竞赛实际中表现出的复杂动作分解为若干由多个单一动作组合在一起的复合动作,通过训练复合动作最终达到提高运动员运动竞赛实践中需要的复杂动作能力或专项运动能力的目的。
表达运动能力:运动员表现已获得单项运动能力二、体能训练的表现形式快速运动能力:在无氧供能系统发挥作用时间内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称为快速运动能力。
它包括快速单项运动能力与快速复合运动能力。
持续快速运动能力:除无氧供能系统之外由其它供能系统发挥作用时间内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称为持续快速运动能力。
它包括持续快速单项运动能力与持续快速复合运动能力。
快速反应能力:在短时间内,运动员对已获信息做出应答的能力称为快速反应能力。
抗负荷能力:在施加外来负荷的情况下运动员表现出的单项运动能力与复合运动能力称为抗负荷能力。
体能训练一般可分为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两种。
(一)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一般身体素质训练是指受训者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训练手段(简称普通训练法),以增强受训者的健康,提高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促进受训者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为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创造良好的基础。
谈跆拳道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谈跆拳道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9aa7ca22e3f5727a4e9628f.png)
谈跆拳道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摘要:随着贻拳道项目在中国的迅速发展,贻拳道的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逐渐稼各专家和教练所重视。
根据贻拳道项目的特点,结合其机能代谢特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贻拳道项目所需的身体素质进行分析,探讨该项目对各项身体素质的要求,为选择合适的体能训练方法提供依据。
关键词:殆拳道;身体素质;体能训练1前言贻拳道运动起源于朝鲜半岛,是一项极具激烈竞争性和观赏性的体育运动。
跄拳道的搏击性很强,要求练习者具备勇猛敢打敢拼的素质,通过训练可使练习者在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并可增强体质,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本文通过分析贻拳道项目及其机能代谢特点,确定贻拳道项目所需的身体素质特点,为选择合适的体能训练提供参考和借鉴。
2研究与分析2.1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贻拳道项目特征、训练理念、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相关恢复措施进行了分析。
2.2贻拳道项目特征分析2.2.1竟技能力主导因素贻拳道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专项耐力表现为:长时间最佳技能及体能的能力;训练内容与手段多为:长时间的专项对抗或专项练习;负荷强度为:最大与次大强度交替;负荷量为:中l大量。
2.2.2形态机能特征贻拳道属于格斗对抗性项目,对于一般的以健身养性为目的的初学者来说,要求相对较低,只要练习者体重适度,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无既往重大病史者均可。
而对于以参加比赛并期望获得成绩的练习者来说,除了以上基本要求外,还要求练习者有较高的身材与较长的四肢,上下肢比例匀称,两腿要直,无明显的“0',或“X"型腿,脊柱有正常的生理弯曲度、无侧弯,腰围较小,身高和体重保持恰当的比例;在身体机能上要求内脏器官的抗震性能好、适应能力强、触觉加强和痛觉减退,以及前庭分析器的稳定性高等。
2.2.3技术动作结构与动作特征贻拳道运动的技术特点是以下肢腿法动作为主,以手为辅,并辅以灵活多变的技、战术来打击对方,从而达到战胜对手或取胜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
大 类 体 能 主 导 类 亚类 分组和项目 短冲:100、200、400米跑,50、100米游泳,场地短距离自 行车,短距离速度滑冰。 跳跃: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撑杆跳高、高台跳雪等 投掷:标枪、铅球、铁饼、链球 举重 中长距离:800、1500、3000、5000、10000米跑,竞走, 200、400、800、1500米游泳,长距离速度滑雪、越野滑雪、 公路自行车等 超长距离:马拉松,超长距离公路自行车、铁人三项等 准确性:射击、射箭、弓弩等 难美性:跳水、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 武术、蹦床、竞技健美操等 隔网对抗: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 同场对抗:篮球、手球、足球、水球、曲棍球、冰球、棒球、 垒球 格斗对抗:击剑、柔道、摔跤、拳击、散打、跆拳道
三、耐力发展的敏感期
耐力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男子10-20岁,女子9-18岁。其与最大吸 氧量、心脏循环率、肺的扩张能力、大脑血液循环及血液成分等因素有关。 1、有氧耐力 女孩9-12岁,增长最快。14-16岁耐力水平下降。男孩10-13岁耐力大 幅度提高,出现第一个增长高峰;16-17岁有更大幅度提高,出现第二个 增长高峰,特别是16岁时,60%强度的有氧耐力指标增长幅度超过40%。 2、无氧耐力 男孩在10-20岁期间,无氧耐力水平逐年增加,并在10、13、17岁出 现3次增长高峰。女孩在9-13岁逐年递增,14-17岁有所下降,在15-18岁 期间应加强无氧耐力训练。 总之,耐力素质的发展应先有氧耐力训练(9-12岁),打下一般耐力 的基础,再进行无氧耐力训练(15-16岁),并决定无氧耐力训练比例。
作 用
第二节 体能训练的价值
一、促进身体健康 二、充分发展运动素质 三、保证有机体适应大负荷训练的需要 四、有利于掌握复杂、先进的技术 五、创造优异成绩,延长运动寿命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
竞技能力
形态
机能
素质
技术
战术
心理
智力
体能
机能
心理能力
第三节 体能训练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全面性原则 三、结合专项原则 四、从实际出发原则
注:A、B、C表示男子,A′、B′、C′表示女子。AA′表示谨慎训练, BB′表示提高训练,CC′表示高水 平训练,→表示继续发展训练
思考题
1、简述体能训练的概念与内容。 2、简述体能训练的价值。 3、体能训练的原则有哪些? 4、体能训练有哪些基本要求? 5、简述体能训练的发展趋势。 6、简述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及其意义。
体能训练的概念与内容
1896年至今运动训练的四个发展阶段
自然发展阶段(19世纪---20世纪20年代); 新技术阶段(20世纪20-50年代末); 大运动量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科学训练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 论以及运动员体能训练等,在20世纪50---90年代 快速发展。
第二,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相应的生 长发育水平、身体机能水平和竞技水平,影响运 动因素的发展。因此,应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 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进行训练,以适应创造优异专 项成绩的需要。
第二节 各项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
一、竞技项目的分类体系 1、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
2、按动作结构对竞技项目的分类 科学认识竞技项目的分类体系,有利于分辨 各项目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深刻认识其本质属性 和固有规律,有利于各种训练方法的相互借鉴和 移植,以提高体能训练水平。
(一)绝对力量
女孩绝对力量增长期分四个阶段:
1、10-13岁,力量增长很快(特别是屈肌),绝对力量可提高46%; 2、13-15岁,增速下降,只增长8%; 3、15-16岁,增长14%; 4、16-21岁,增长6%。
男孩绝对力量增长的特点:
1、性成熟期(12-16岁)增长最快,平均每年增长57.5%; 2、17-20岁增速下降为36.6%; 3、21-22岁只增长9.6%; 4、 23-25岁达到成人的最大力量。
难
难 高 快 技术创新 最大力量 快
稳
新 全 转 专项力量训 练 完美技术 全
美
美 快 准 挖掘力量潜 力 优秀心理素 质 连 变、准、控、 狠 稳 变 狠、变 提高训练整 体效应
第六节 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特指每种运动素质在儿童少年时期有机体自然生长发育的 基础上,在某些特定的年龄阶段发展较快,呈现出发展的最佳时 期。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是运动员选材的重要依据。体能训练必须 及时利用这一时期,为创造优异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速度力量 性
耐力性
技 能 主 导 类
表现性
对抗性
按动作结构对竞技项目的分类
大类 单一动 作结构
亚类 周期性
分组和项目 跑、竞走、游泳、自行车、滑雪、速度滑冰、 划船、射击、射箭等 跳高、跳远、三级跳、撑杆跳、标枪、链球、 铁饼、铅球、举重、高台跳雪等 体操、武术、艺术体操、技巧、花样游泳、马 术、花样滑冰、花样滑雪 篮球、手球、足球、冰球、曲棍球、棒球、垒 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摔跤、柔 道、击剑
(四)力量耐力
女孩在7-13 岁表现出直线上 升趋势,13岁以 后发展缓慢,14 岁后出现下降趋 势,主要是性成 熟期使力量耐力 受到严重影响。 男孩7-17岁, 力量耐力基本上 表现出直线上升 趋势。
二、速度发展的敏感期
1、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的遗传因素占75%以上,少儿9-12岁达到第一次高峰, 16-20岁达到第二次高峰。2-3岁反应速度0.50-0.90秒,5-7岁为0.300.40秒,12-14岁接近成人为0.15-0.20秒。 2、动作速度 4-5岁的动作速度为26.1-37.1度/秒。13-14岁时部分动作已接近 成人的指标,角速度可达到42.0-86.1度/秒。因此在9-13岁时发展动 作速度可取得较好的成绩。 3、动作频率 动作频率增长最快的时期是4-12岁。训练最佳时期是8-13岁。 4、移动速度 7-13岁是移动速度提高最快的时期。其中,男孩8-13岁、女孩912岁增长速度最快。男女增长总趋势是男孩始终持续增长,13-16岁 期间及以后增长速度高于女孩,女孩在此期间增长速度不稳定。
第五节 体能训练的发展趋势
一、选材重视体能潜力,在敏感期充分发展专项素质
二、研究项目制胜规律,有针对性地提高体能水平 三、部分耐力项目通过高原训练提高机能水平
四、体能是 竞技制胜的重要因素
部分运动项目制胜因素示例
项目 制胜因素1 制胜因素2 制胜因素3 制胜因素4
跳水
体操 排球 乒乓球 游泳 举重 摔跤、柔道、 拳击等
年龄(岁)
12-14 AB′ BB′ AB′ BB′ BB′ BB′ AB′ BB′ A′ CC′ CC′ 14-16 BB′ BB′ BB′ CC′ CC′ BB′ BB′ BB′ AB′ → → 16-18 BC′ BC′ CC′ → → CC′ BB′ CC′ BC′ → → 18-20 CC′ CC′ → → → → CC′ → CC′ → → 20以上 → → → → → → → → → → →
28
22 45 50 37
盆宽
臂长 臂围
75
80 65
25
20 35
85
87 60
15
13 40
腿长
腿围
Hale Waihona Puke 77602340
92
65
8
35
二、身体形态的意义
第一,身体形态与运动成绩有密切联系,不 同的运动项目对身体形态有不同的要求,而遗传 和环境等因素对身体形态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因此,选材是应从遗传等因素出发,把具有优越 身体形态条件的少儿挑选出来。
男 身体形态 身高 坐高 遗传因素 79 85 环境因素 21 15 遗传因素 95 85 女 环境因素 5 15
体重
去脂体重 头宽
50-63
87 95
37-50
13 5
42
78 76
58
22 24
头围
肩宽 胸宽 胸围 腰宽
94
78 54 50 79
6
22 46 50 21
72
78 55 50 63
体能训练的概念与内容
二、体能训练的内容
(一)体能训练的任务 使运动员各器官系统机能水平和身体形态全 面提高,为专项运动素质的充分发展以及为掌握、 改进、提高专项运动技术和专项成绩创造条件。 (二)体能训练的内容
1、一般体能训练
2、专项体能训练
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的区别
一般体能训练
1、提高各器官系统机能,增进身体 健康 2、全面发展运动素质 3、改善身体形态 4、掌握非专项的运动技术、机能和 知识 5,、为提高运动技术创造一定条件
四、柔韧发展的敏感期 柔韧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5-12岁。加 强一般柔韧性训练,同时,兼顾专项柔韧 性训练,只要能满足专项运动需要即可。
五、灵敏发展的敏感期 灵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6-13岁。在此 决定应充分发展和提高灵敏素质。
各项运动素质开始和加强训练时期
运动素质
5-8 最大力量 速度力量 力量耐力 反应速度 动作速度 动作频率 移动速度 有氧耐力 无氧耐力 柔韧性 灵敏性 BB′ AA′ BB′ BB′ BB′ BB′ AA′ AA′ AA′ AA′ AA′ BB′ BB′ AA′ AA′ AA′ 8-10 10-12 AA′ AA′
第二章
第一节
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其训练
身体形态的概念与意义
概念: 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态特征。反应外部 形态特征的指标有:高度,长度,围度,宽度和 充实度等。反应内部形态的指标有:心脏纵横径、 肌肉的形状与横断面。 科学证明:环境和遗传等因素对身体形态有 很大影响。
身体形态的遗传与环境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