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逻辑为何未能进一步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展到近代科学的根源探讨

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展到近代科学的根源探讨

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展到近代科学的根源探讨238?南京医科大学(社会科学版)ACTAUN1VERSIFA|rISMEDICINALISNAJING(Socia1Science)第3期总第32期2008年9月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展到近代科学的根源探讨申远,彭翔(1.南京大学数学系,江苏南京210093;2.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中IN古代科技未能发展到近代的科学是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缺乏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官本位导向也阻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在早期科学本身不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较辉煌的成就,但是近现代科学的内涵越来越复杂,继续原来的思维方式已经难以跟上科学发展的脚步. 关键词:中国古代科学;近代科学;逻辑思维;文化传统中图分类号:R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479(2008)03—238—04一,中国古代资源获取与生产方式的特征不能提供近代科学的发展动力在古代西欧.由于气候未能给农业的发展提供足够适宜的条件,因而西欧国家产生了向外寻找资源的动力.而在当地的农业生产中,长期以来发展为一种农庄经济,生产不仅限于一家一户.农庄式生产可以整合生产资料,规模化种植具有比较优势的作物.由于农庄的专业化生产导致一家农庄不可能生产足够自己日常所需的所有产品.因此需要拿自己的产品与他人进行交换,这种规模化的农业经济很容易产生大规模的交换,从而形成商品经济.地中海的地缘适宜海运,又有利于资源和信息交流,从而使商品经济发展起来.手工业和工业的产生发展也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资本主义产生后.生产的最高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获取高额利润,而能否在追逐剩余价值的竞争中获胜,取决于商品是否有竞争力.资本家要提高商品的竞争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不断采用新的科学发明,不断地以最新的技术来装备自己的企业.这样就大大调动了生产中各种要素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推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进而也推动了近代科技的进步.在古代中国,内陆地像,地理,气候比较适合农耕经济的发展.在缺乏便捷的对外交流通道的情况下,种植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成为效益最高,成本最低的经济形式,中国传统文明的形成发展也就只能建立在封闭自足的农耕经济基础上, 而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复杂的科技[.农耕经济的发达形成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难以产生商品经济,这是因为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价值,而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直接结合,为自足而生产产品.显然,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条件下,由于交换很少进行,商业缺乏发展所需要的广大市场,因而不可能产生商品经济.小规模的社会生产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没有西方那样迫切,而且封建社会也不可能为近代科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和有效的研究工具.二,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严重抑制了近代科学发展(一)集权的政治制度不能为近代科学发展提供支持商品经济不但可以通过追求利润而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可以通过推动民主化的进程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保障.为保证交换的顺利进行,在交换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这使人与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成为民主的坚实基础.科技的发展需要思想的发散和相互碰撞,收稿日期:2008—05—26作者简介:申远(1982一),男,在读博士研究生;彭翔(1984一),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第3期总第32期2008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会科学版)ACFAUNIVERSIFA TISMED1CINALISANJING(SocialScience)?239?而民主提供了思想平等交流的平台,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历史上持续了较长时间的中央集权统治,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专制统治需要实用性的科技工艺,而扼杀或摒弃独立的思想和知识体系.这导致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强烈的政治实用技艺的特征.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政治体制的建立,健全和巩固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一切与耕战有关的技艺都受到重视.与直接实用和与政事无关的思想,在中国都没有容身之地. 中国古代强调实用的技术始终不能发展成真正的近代科学[.(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科技边缘化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治国策略形成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严重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统治阶级看来,农业是本,工商业是末,商人始终以"利"为目标,囤积居奇造成物价的不稳定.须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即保护,奖励农业,限制,压制工业和商业的政策.这些政策形成了一种流品文化, 行业分流品等级,不仅歧视工商业,更从意识形态上抑制其发展.对于商人来说,始终处于一种卑微的身份和受打压的地位,经营也受到限制.中国历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矿及冶炼采取国家控制政策,对重要工业进行官营,对盐,茶,酒,铁矿石等重要商品的流通和买卖课重税,阻碍了物资交换流通.既然工商业得不到顺利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一直停留在较低下的水平,科学技术也就难以实现突破.(三)"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导向抑制了科技人才的产生在西方,由于宗教势力的强大.各种政治力量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制统治,各种势力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但是在中国,由于宗教对世俗的影响力很弱,传统的政治权威则可以实现专制统治.统治者的意志在于通过对知识分子的选拔,任用,使知识分子逐渐成为权力的附庸而丧失独立性,使知识分子的努力方向集中于个人道德和社会政治,利用知识分子为其统治服务.中国的历代统治者垄断了全社会的公共资源,通过行政手段控制天下之利并独占一切获利之途,然后通过科举制操纵天下万民的荣辱沉浮,使知识分子为其所用[2_.科举人仕考的是"四书","五经",科技对做官来说百无一用,久而久之,知识分子普遍对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不感兴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独立的科学体系自然无从发展三,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限制了创新t(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导致主客体不分古希腊自然哲学作为理性主义开端,其最大的特点是关注自然,把人作为研究客观世界的主体.即要把客观世界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来研究,并把客观世界分为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目的是通过认识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来揭示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分离是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是科学认识的基础.中国传统哲学的指导思想在最初形成时是把人与天等同起来合二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到了西汉,董仲舒把"天人合一"思想更进一步发展成"天人感应"学说, 不仅把自然与人等量齐观,而且认为自然现象与人世间现象能够相互感应.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哲学中把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合二为一的思想.消解了科学从哲学之母中孕育而生的可能,取消科学认识对象实际上是取消科学自身[3].这种哲学形成种包罗万象的宏观体系,却无法向微观方向用功. 虽然"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萌芽,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古代这种主客不分,简单类比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无法使人们的关注聚焦于认识的客体,仅仅宏观上的想像和推断并不能清晰地认识事物,从而失去创新的基础. (二)专注于诠释经典使创新受阻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怀疑一切,科学进步的动力是批判一切,科学创新是怀疑批判过程的副产品,是基于对科学真理的认识和理解.西方学者认为,所谓"科学真理"都是相对的,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特定阶段认识水平的反映,科学的理论和认识永远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中国对"真理"的认识.对传统的理解,对权威的态度,对历史的评价总是采取一种认同权威的态度[.中国文化传承的特点是"在继承中发展",而不像西方"在批判中进步".中国学者长期形成了"以传解经"的注疏式学术思路,这种学术思路对传承先哲的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一旦形成一种传统,对科学的进步是非常不利的.出于对权威畏惧,古代学者总是把一些新思想,新观念通过隐晦的方式婉转地表达出来,却不利于后来者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创新.创新是对现有知识的否定,是知识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大胆突破现有知识的束缚,就很难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当然,原有知识是创新的基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认识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看,不能进入否定这一环节,也就无法最终实现认识的升华.南京医科大学(社会科学版) ACTAUNIVERSITATISMEDICINALISNANJING(SoeialScience) 第3期总第32期2008年9月四,中国古代的思维逻辑未能抽象发展为公理(一)中国始终在辩证逻辑中徘徊不能形成严格规范的形式逻辑体系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第一次提出以"三段论"为核心的演绎逻辑,开创了逻辑的形式化,公理化,抽象化和体系化先河,近现代发展起来的数理逻辑,辩证逻辑,都是以形式逻辑作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推理不同于西方的推理,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直觉模糊式的辩证思维,动态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不仅在后世的哲学家那里得到进一步的显现,而且,古代科学家也往往从辩证思维方式中取得方法论的指导.重视辩证逻辑,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优点,但忽视形式逻辑.这也给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带来严重的弊病[.中国古代科学中的概念和推理不严密,概念具有灵活性和多义性,导致了概念的含混和不精确,因而就难以从微观上把握对象的各具体要素;同时,推理缺乏明确的规范和程序,就只能靠类比,甚至有时牵强附会,无法让人信服.另外,中国古代科学始终未形成假说体系,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天象观察,数据计算方面并不比西方逊色.汉代张衡制造的"浑象"与西方同时期的托勒密"地心说".只差一步之遥.但是.由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只注重思辨性论述.而缺乏旨在说明宇宙构成的天体运动的假说性体系,这也与中国形式逻辑赢弱有关[4].(二)中国古代重视悟道而忽视对思维工具的运用近代实验科学的崛起是科学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它是以经验为基础,实验为手段,以逻辑为方法来揭示自然的客观规律,使得西方科学在继承古希腊科学理性精神基础上,获得了长足发展.作为思维内容的经验和作为思维形式的逻辑相结合.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近现代科学的复杂特性决定了必须通过运用思维工具才能准确地加以阐述,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正是得益于此.中国的科学思维方式和传统与"格物致知"的思维方法和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即接触事物而后了解事物的本质.形成知识.中国古代学者倡导的是"用心悟道","心包万理",而不是锻造思维的工具和手段[.这种主观内求的思维方式把认识活动纳人到了道德修养的范畴.这种内省的智慧使中国学者很难发现书本以外的自然知识.公元前287年,阿基米德在鉴定王冠含金量时.偶然间发现了可以利用皇冠在水中排出水的体积来检查皇冠的纯度,进而通过论证发现了浮力定律;而中国古代也有"曹冲称象"的典故,其中也是利用了浮力的原理,但是中国历史上却没有人由此出发总结抽象出浮力定律,"曹冲称象"也仅仅在表现个人聪慧的意义上流传下来.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格致"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近代科学很难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综上所述,由于经济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以及思维方式的特点,使得中国古代既没有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的需求.也缺乏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的方法_5].承认中国传统中不利于近代科学发展的因素,不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逻辑一无是处,只有正视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展到近代科学的原因,才可以使我们在现在和将来的科学发展中抓住机遇,实现飞跃.中国的科学传统在近代的落伍,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永远步西方的后尘.西方的科学传统在近代科学的诞生中大放异彩,并不表明在未来仍能独领风骚.我们既不能厚彼薄已,也不能妄自尊大,而应该理性地审视自我,发现科学传统中的缺陷,思维方式上的不足,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做出与自己地位相称的科学成果.为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1]陈亚兰.试论清前期封建社会需要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M]//fl然辩证法通讯.科学传统与文化.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72[2]杨韵,薛海.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非自然科学化倾向[J].南京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02,19(4):29—33[3]鲍健强.东西方科学传统和思维方式比较[J].浙江工业大学(社会科学),2002,30(3):249—255[4]王立民.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之比较及其现代整合[J]. 理论探讨,2001,(5):4o一41[5]张雁,严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与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展望[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24 (2):8-14第3期总第32期2008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社会科学版) ACTAUNIVERSITATISMEDICINALISNANJING(SocialScience)?241? InquireintothereasonwhyChineseancientscienceandtechnologyhasn't developedintomodernscienceSHENYuan,PENGXiang2(1.DepartmentofMathematic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2.SchoolofEconomyandCommercialManagement,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 ne,Nanjing210046,China)Abstract:ThereasonwhyChineseancientscienceandtechnologyhadn'tdevelopedintomod ernsciencewasthattheself-sufficienteconomyhamperedthedevelopmentofmerchandiseeconomyan dcausedthelackofmotiv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Thecentralizationpoliticalsystem,thep olicyfocusingonagricultureinsteadofbusinessandthetrendofofficer'Sbasisalsohamperedtheprogressofmo dernscience.The Chinesetraditionalwayofcognizehadgotcomparablebrilliancyinearlierperiodwhichthesc iencewasnotverycomplicate.ButthemodernsciencebecamemoreandmorecomplicateSOthattheoriginalm odeofthinkingwouldnotkeepup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Keywords:Chineseancientscience;modernscience;logicthinking;culturaltradition (上接第233页)长而去,国王则在那里有气无处发,哑巴吃黄连,眼睁睁地目送王子离去.将上面两个例子抽象一下,各概括出一个字,法律所依靠的:一个是"威",一个是"信".合起来也说是我们常说的威信.一个是大棒,一个是糖葫芦;一个是外在的强制,一个是内心的感化.先说"威".威即威慑,权威,由法律所产生的威慑力.所谓的威慑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伤害,也就是说,在法律正常运行时,法律的威慑力是隐而不发的;只有当法律运行出现病态,即有人作出了违法行为的时候,潜在的威慑才会变成实质的伤害,对违法者进行法律制裁,给其以肉体上的惩罚,精神上的痛苦,人身上的谴责,行为上的否定.反过来这种实质上的制裁又会增强法律的威慑,让人们更好地守法.说起"威"产生的来源,其实有两方面:一是法律本身的明文规定;一是国家的强制机关.前者主要是指法律规定的各种制裁措施,法律上按部门法的分类有:行政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按惩罚的方式分类又可分为:罚钱,强迫劳动,剥夺自由,剥夺生命,古代还有肉刑,对违法者进行严刑拷打等.总之,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要违法者承受某种不利的后果,使他感受痛苦,让好了的伤疤不能忘了痛,让没有伤疤的得到警告——不要冒犯法律,说穿了,有杀鸡儆猴之嫌.后者不仅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专门国家暴力机关,也包括行政机关,仲裁机关等一些次暴力机关,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机关也包括相关人员.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有权执行法律规定的制裁措施的机关和个人.法律上的规定是一种告知,警告,警戒.国家强制机关是保证实施制裁的工具.再说说"信".信就是诚实不欺,讲究信用,使人相信某一件事物.乍一解释好像是对人说的,其实换个角度对法来说也同样适用.因为法律是由代表国家的立法者制定的,即可以说法律是理想化了的在人们之上的国家制定的.对于国家的臣民而言,法律实际上是国家对其臣民的一种承诺,既然承诺已发出,当然也就应说到做到了.那么法律的信如何才能产生呢?首先,法律不能朝令夕改,因为如果朝令夕改的话,说得冠冕一点是法律的稳定性不强;说穿了就是在变相地说话不算话,在失信.其次,执法者要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制定出来是纸上的,人们大部分都是持观望态度.而事后的执行,则会在人们心目中肯定和否定的选择题中作出真正的选择.说起威信,无论是神灵的威信,政治的威信还是法律的威信,总是先说"威",再说"信","威"在"信"之前,没有说"信威"的.虽然说在语法上,这个词是并列式结构,但由先后顺序来看,威的重要性程度大于信.就像"父母"一样."父"在"母"之前,没有人说"母父",虽说这是固定用法,但实际上这是古代男尊女卑的礼教的遗老遗少.确实传统观点似乎是偏重强调法律的"威"."威"真比"信"重要吗?其实不然.《论语?颜渊》中载: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日:"去兵."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目:"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威"是一种低层次的统治手段,"信"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艺术."威"要有度,使人害怕但不能令人窒息;"信"是有层次的,有口头信任,也有内心的确信.完美的结合当然是适度的威与发自内心的确信.依我看,法以威信为本,信是本中之本.(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王庆延供稿)。

中国逻辑学的发展及其与西方的差异

中国逻辑学的发展及其与西方的差异

中国逻辑学的发展及其与西方的差异逻辑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原则以及有效的思维方法。

中国逻辑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与西方逻辑学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教育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来探讨中国逻辑学的发展及其与西方的差异。

1.历史发展在中国古代,逻辑学被称为“辩证法”。

古代儒家学派将辩证法视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并运用在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

他们强调辩证的思维方式,注重论证和推理技巧,并将之应用于经典著作中。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平衡、整体性和儒家价值观念。

然而,在西方,逻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西方逻辑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形式逻辑的概念,并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推理规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逻辑学不断发展和演变,并成为现代科学、哲学和法律等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教育体系在中国,逻辑学通常被纳入哲学课程或作为孔子学院中智者课程之一。

在国内高校开设逻辑学课程,重点介绍逻辑思维以及基本的论证方法。

与此相比,在西方国家,大多数大学都会设立专门的逻辑学部门或独立的哲学系,包括形式逻辑、符号逻辑和科学哲学等专业。

西方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推理和思维模式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3.研究方法中国与西方在逻辑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韦达定律(拉丁广义项目法则)是最常用的论证规则之一,其应用广泛于政治、经济以及正式辩论等领域。

而西方传统的形式逻辑主要采用命题推理、谓词逻辑以及模态逻辑等方法,注重系统性和精确性。

此外,在实践应用上,中国人更注重情感和实际问题,在论证过程中常常通过举例来说明观点。

而西方则更强调理性和精确性,在形式上更倾向于使用真值表或构建概念模型来进行推理。

总结起来,中国逻辑学与西方在历史背景、教育体系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中国注重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方式,并将之融入教育体系;而西方则更加系统地研究形式化的推理规则,并将其应用于不同领域。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困难与出路--从逻辑与文化的视角看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困难与出路--从逻辑与文化的视角看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困难与出路--从逻辑与文化的视角看
任晓明;董云峰
【期刊名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42)1
【摘要】从文化与逻辑的关系探讨中国古代有无逻辑是逻辑学界与哲学界的新热点。

由于“据西释中”的方法无法适当地解读逻辑与文化的联系,使中国逻辑不仅面临名称的困惑,而且面临失去作为学科存在理由的困境。

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未来。

从归纳逻辑的视角看,多元化研究路径是中国逻辑研究的必由之路,归纳化路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总页数】5页(P57-61)
【作者】任晓明;董云峰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1
【相关文献】
1.从《逻辑史手册》看逻辑史研究与逻辑学发展的新趋势——兼谈中国逻辑研究的问题 [J], 翟锦程
2.逻辑与文化——中国逻辑研究中文化范式的提出及其演变 [J], 郭桥
3.逻辑与文化——中国逻辑研究中文化范式的提出及其演变 [J], 郭桥;
4.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r中国逻辑与中国智慧 [J], 徐龙建
5.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中国逻辑与中国智慧 [J], 徐龙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为什么中国人的抽象思维不发达

为什么中国人的抽象思维不发达

为什么中国人的抽象思维不发达我极不赞成把西方哲学范畴与中国哲学范畴、特别是关于佛学的范畴混同在一起讨论。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中国古代学术中并无西方古典意义的哲学、形而上学、方法论(即工具论)与认识论存在。

现代中国学界至今也还很少人真正能够理解西方19世纪以前古典哲学的纯粹形而上概念。

那些搞西哲史的博导、博士别装B。

我根本不相信中国有人真地读懂了柏拉图对话(非道德和美学部分)、有人能真正读懂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以及康德的三大批判,以至读得懂黑格尔的逻辑著作以及《精神现象学》。

(其实就包括那些书的译者本身也是知其文句不知其义理,半懂不懂或者似懂非懂。

这是有自知之明的译者他们自己都承认的。

有人不相信,会说翻译岂会不懂原著?——那么只要想想为何电脑机器也能翻译就可以了)。

其实,20世纪以来西方也已无真正的哲学可言。

未来哲学将会死灭。

因为西方大学里也已经没有人读得懂古典哲学名著了。

经典的死亡必然也就是学术的死亡。

也就是说,无论中、外,今后都很难再出现真正的哲学思考和体系,只会不断出现一些弱智的、貌似哲学和伪称哲学的赝品——例如20世纪的胡塞尔、罗素、萨特、卡西勒就是这种伪哲学的垃圾。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从洛克(John Locke,1632.~1704.)以后,英国、法国特别是现代美国人只崇尚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已经远离古典哲学的形而上研究。

文艺复兴以后兴起的西方近代哲学始于人性论的探讨。

培根、笛卡尔、洛克以后转入方法论和语言逻辑的工具探究,20世纪初叶则追随罗素、哥德尔陷入语言分析的迷障森林(故海德格尔著有“林中之路”Holzwege)——从而日益远离古典哲学。

连续几代人下来,对西方学界来说,古典哲学的诸范畴也已经成为丧失意义而不可理解的事物。

中国古代学术系统中本来就没有纯粹的哲学。

秦汉以前只有《易经系词》、《老子道德经》,以至魏晋王弼、裴頠时代的玄学讨论,唐宋佛学以及宋代理学和心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讨论——略许有所接近于西方古典意义的纯粹哲学思考,涉及了形而上的本体论、实体论和方法论(如名辩、因明)诸问题。

关于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摘要:要正确理解中、西古代逻辑(学)的同、异,必须首先弄清楚存在于人类逻辑思维中的逻辑和逻辑(学)的区别。

中、西古代逻辑既有同一性,又有区别性。

“孙文”中有关“悖”概念和反证法的论述是不当的,这些论述也不足以证明中、西古代逻辑之间只有共同性,没有区别性。

中国走向现代化,研究中国古代逻辑决不能以弘扬西方逻辑为主轴,以传承中国古代逻辑为辅助,而是要以弘扬中国古代文化为主轴,从而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我国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关键词:中国古代逻辑;西方古代逻辑;“思维中的逻辑”;逻辑;“悖”;反证法近读中国古代逻辑史著名专家孙中原教授《中国逻辑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求解》一文(以下简称“孙文”)①,发现有一些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的重大原则问题,特撰写此文,将我对这些问题的主要看法加以论述,以就正于我的老友孙中原教授及中国逻辑学界诸同仁。

一、中国逻辑(学)与西方逻辑(学)的同与异“孙文”说:“不能说‘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有本质上的共同性(共性、普遍性)外,还有本质上的不同性(个性、特殊性)’。

”又说:“说‘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逻辑’,‘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除有本质上的共同性(共性、普遍性)外,还有本质上的不同性(个性、特殊性)’都是虚假命题。

”我们认为,首先必须把存在于人类逻辑思维中的逻辑(可简称为“思维中的逻辑”)和由逻辑学家对“思维中的逻辑”进行研究、总结形成的“逻辑”加以严格区分。

②前者乃是人类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渐正确地认识了客观世界的某些最一般的性质和关系(如:客观事物在相对稳定状态下都具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决不可能既具有某种性质,同时又不具这种性质;类与类之间的相容或不相容的关系,等等。

当人们遵守这些事物的一般性质和关系时实践就可能成功,反之,则一定失败),从而在进行思维时,能够逐渐不自觉地遵守客观事物的这些最一般的性质和关系。

这样,也就是客观事物的某些最一般的性质和关系,逐渐反映到人类的思维中,成为人类逻辑思维中的逻辑规律和思维形式(亦即人类逻辑思维中的逻辑——“思维中的逻辑”)。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科学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科学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虽然在某些领域有一定的成就,但总体上却缺乏突破性进展。

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重视经典文献的传承和注解,强调“传统”和“经验”,对于创新和实验则缺乏重视。

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科学研究应该服务于社会,而不是追求纯粹的科学知识。

这种观念的影响,导致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方向受到限制,难以实现突破性进展。

二、政治制度的限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状态,皇帝是权力的核心,科学研究必须符合皇帝的意志和需要。

这种政治制度的限制,使得科学研究缺乏自由和开放,科学家难以独立思考和探索,科学研究的方向和目的受到限制,难以实现突破性进展。

三、科技传承的问题中国古代的科技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和师徒制度,缺乏系统的科技教育和科技文献的积累。

这种传承方式,容易导致科技— 1 —知识的失传和局限性,难以形成系统的科技体系和科技创新的环境,对于突破性进展的实现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四、科技发展的环境问题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环境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战乱频繁等,这些问题都对科学研究的开展和成果的推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的影响、政治制度的限制、科技传承的问题和科技发展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制约,难以实现突破性进展。

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 2 —。

推理入门--第三节 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

推理入门--第三节 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
逻辑学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科学,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和古希腊是逻辑学的三大发源地。
中国古代的逻辑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称为“名辩之学”。名家的邓析以及稍后的惠施和公孙龙,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都对名辩逻辑的产生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期墨家则在《墨经》中建立起一个逻辑体系,达到了中国古代逻辑发展的高峰。此后,荀子、韩非等也对名辩逻辑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可惜的是,秦汉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古代曾经兴盛一时的逻辑学说却走向了衰落,没有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直到近代,随着西方逻辑的传入,我国的逻辑研究才重又复兴,先秦时期名辩逻辑的宝贵遗产也得到了重视。
秦汉以后对逻辑的轻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重大的,许多人认为,这正是中国在近代科学舞台上大大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中国近代的先进分子们是深有感触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变法图强,向西方学习,成为中国的先进分子的共识。以严复、王国维、胡茂如、王延直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向西方学习以拯救祖国的首要任务,是向西方学习研究科学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就是逻辑学。他们认为,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固然应该学习,但这不是最根本的,使西方发达的“命脉”即根本原因在于其研究科学的方法即逻辑学和其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逻辑学之输入才是当务之急。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们译介了不少西方传统逻辑著作,使西方传统逻辑系统输入我国,并在我国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目前,对于逻辑学的分类,学术界有不同看法。大体上说,逻辑学可分为五大部分:传统逻辑、数理逻辑、现代归纳逻辑、辩证逻辑以及其他逻辑。
传统逻辑是在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亚里士多德研究的主要是演绎逻辑。从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西方逻辑的发展基本上限于演绎。17世纪,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弗·培根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归纳逻辑,奠定了近代归纳逻辑的基础。此后,穆勒等使近代归纳逻辑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穆勒还将近代归纳逻辑纳入了传统逻辑的体系。

逻辑学的历史和现状

逻辑学的历史和现状

在形式逻辑由古典类型向现代类型发展的同时,另一种类型的逻辑即辨证逻辑也诞生了他的生态系统,这就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思辨逻辑。黑格尔在批判以往逻辑学中形式与内容相割裂之类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并批判地吸取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等人逻辑学说中所包含的有关辨证逻辑的合理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逻辑史上第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辨证逻辑体系。虽然这个体系是建筑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因而从根本上说是不科学的,但是,他毕竟是提出了一个与传统形式逻辑不同的逻辑类型和逻辑形态。黑格尔的思辨逻辑即辨证逻辑可以说是辨证逻辑发展史上的古典形态。
17世纪开始,由于实验自然科学的兴起,归纳方法的研究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著《新工具》一书,系统论述了以“三表法”和“排斥法”为核心的归纳方法,奠定了古典归纳逻辑的基础。此后,赫舍尔、惠威尔等人,继续发展了培根的归纳逻辑思想。穆勒著《逻辑体系》一书,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归纳五法,成为古典的或传统的归纳逻辑的集大成者。
古代印度的逻辑学说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左右盛行的辩论术,以婆罗门较的正理论和佛教的因明为代表。因明最初在正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后经著名学者陈那和他的弟子改造,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由陈那改造的因明被成为新因明,陈那之前的因明则称为古因明,后来,正理论又吸收了新因明的成果,也获得了发展。
逻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称为一个庞大的科学领域。它主要包括传统逻辑、数理逻辑、现代归纳逻辑、辨证逻辑、自然语言逻辑、科学逻辑、非形式逻辑等。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古希腊逻辑学的创始人,他在其由后人整理并取名为《工具论》的著作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传统形式逻辑,提出了有关范畴、命题、三段证明和谬误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思想。他所创立的逻辑学,逻辑史上称之为古典的或传统的形式逻辑(“形式逻辑”这一称呼是17世纪康德提出的)或古典的演绎逻辑。这一逻辑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是建立的对范畴的研究基础之上,即它主要涉及范畴、又范畴组成的命题、由命题组成的三段论和论证等。这是古代逻辑中较为完整地建立起来的一个三段论系统,它构成了逻辑的一个初等的、但是重要的部分。

中国古代逻辑的特点及成因探析

中国古代逻辑的特点及成因探析

收稿日期:2007-09-13作者简介:莫晓红(1979-),女,安徽庐江人,二级教师,硕士。

中国古代逻辑的特点及成因探析莫晓红(北京市第十五中学政治组,北京100054)摘 要:世界逻辑三大源流之一的中国古代逻辑既有逻辑的共性,又有它自身的特点。

它始终没有从一些具体的问题中独立出来,建立形式化的系统,形成一门独立的、充分发展的科学。

这主要取决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同时,汉语的象形特点、中国古代理论科学的缺乏等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代逻辑;特点;原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图分类号:B8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617(2008)01-0079-03 逻辑是研究和反映思维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而正确的推理形式及其规律,是任何正确认识和任何科学都必须应用和遵守的,因而是全人类共同的,所以,正确地反映正确推理形式及其规律的逻辑也是全人类共同的。

[1]世界逻辑三大源流之一的中国古代逻辑,和西方古代逻辑一样,都是人们向概念、命题、推理等思维的逻辑形式以及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思维的逻辑规律进行探索的产物;所总结的实现正确思维或有效思维的方法与规则,是获得科学知识和进行成功交际与沟通所必需的工具,其适用范围不受地域、民族和文化的限制,具有普遍意义。

但逻辑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总是某一时代、某一民族和某些个人的产物,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个时代、某个民族和某些个人的特点。

根植于中国独特的社会、独特的民族以及独特的文化背景的中国古代逻辑,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逻辑的特点 关于中国古代逻辑的特点问题,在逻辑史研究和逻辑的比较研究中,诸多学者早就予以了关注。

胡适先生早在1919年就指出了墨家逻辑有不同于欧洲逻辑的特点:“法式(Formal )的一方面,自然远不如印度的因明和欧洲的逻辑。

……虽然不重法式,却能把推论的一切根本观念,如‘故’的观念,‘法’的观念,‘类’的观念,‘辩’的方法,都说得很明白透彻,有学理的基本,却没有法式的累赘。

中国逻辑的产生与文化的关系——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西方那样的逻辑

中国逻辑的产生与文化的关系——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西方那样的逻辑

2011年04月中国逻辑的产生与文化的关系——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西方那样的逻辑?文/梁俊杰摘 要:逻辑是关于推理的学问,是对思维的思维,它与思维科学相关。

从文化与逻辑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逻辑的产生与西方逻辑的产生的差别,不难看出,二者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两种逻辑思想的大不相同。

关键词:逻辑;文化;哲学;制约中图分类号:B0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56-01商业文化逻辑是关于推理的学问,是对思维的思维,它与思维科学相关。

要弄清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的不同,首先要明确逻辑是什么。

逻辑,简而言之,就是研究推理形式有效性的科学。

逻辑只管形式,而不管内容。

但中国的逻辑与西方的逻辑不同,更多的是注重内容上的东西。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西方那样的逻辑?我们从文化与逻辑的关系的角度出发来看这些问题。

逻辑既体现着思维方式,又影响着思维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孕育出不同的逻辑思想,形成不同的逻辑传统,而不同的逻辑思想和传统又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张东荪先生曾在《不同的逻辑与文化并论中国理学》一文中提出“逻辑与文化”的问题。

他说:“我作此文的目的在于表明逻辑是跟文化走的,即因文化上某一方面的需要逼使人们的思想不得不另有一种联结(connection)。

所以逻辑的联结是为其背后的文化与概念所左右。

而不是逻辑左右文化……所以我主张我们应得更换着眼点:即把逻辑当作文化的产物,用文化来解释逻辑,把逻辑的先在性,最高性,普遍性,必然性都取消了。

”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所依托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二者在历史的演变与发展中呈现完全不同的趋势。

“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宗法传统,使中国文化归于以‘求善’为目标的‘道德型’文化,同希腊以‘求真’为目标的‘科学型’文化大异其趣。

”科学型文化把宇宙论、认识论与道德论区分开来,探索道德问题是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进而征服自然服务的;作为道德型文化的中国文化,几乎很少脱离伦理学说,即便有关于宇宙论和认识论的探讨,也最终落脚于道德问题。

为什么中国没发展出西方逻辑

为什么中国没发展出西方逻辑

为什么中国没发展出西方逻辑作者:吴红秀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6期摘要:古代中国和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逻辑,但中国逻辑却并未像西方逻辑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导致了作为世界逻辑传统之一的中国古代逻辑学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逻辑;语言;思维;发展[中图分类号]:B8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7--01引言逻辑学,是指研究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和逻辑形式的学科。

“寻逻辑之名,起于欧洲,而逻辑之理,存乎天壤。

”不同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逻辑有共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中国和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代中国的逻辑有过同西方一样的成就和辉煌,但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发展出像西方那样的逻辑学,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与西方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中西语言文字方面的差异逻辑不研究语言和文字,但逻辑必须要借助语言和文字来表达,逻辑与语言文字是有密切联系的。

(一)中西文字方面的差异中国最初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在象形的基础上有发展出了其他五种构字方法,经过这六种构字方法所组成的汉字的最大特点就是重在表意,一个字可以表述多种含义,而且一种含义又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所以汉字在表达意思上具有广泛性、抽象性和模糊性。

而与汉字相对的西方文字则是由字母组合而成的表音文字,这种文字需要几个字母组合在一起时才会具有含义,如“sun”中,“s”“n”等单个字母并无实际意义,只有在跟其他几个字母结合时才有“太阳”的意思。

据载,西方文字在最初成词时的组合是根据其读音来确定的,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其含义是人为赋予的,所以它的含义也就不如汉字那样深刻而广泛,因此,西方文字具有单一性、具体性和精确性。

从两种文字的这种构造来看,西方文字更利于逻辑学的使用,因为逻辑学要求每一个逻辑符号或表达式的含义要具有唯一性,以指示特定的关系,而汉字在表达意思上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在逻辑关系指示上的模糊性,因而也就不适宜作为逻辑学中的符号,因而中国古代逻辑未能得到像西方逻辑那样的发展。

中国的逻辑学去哪了?

中国的逻辑学去哪了?

中国的逻辑学去哪了?中国古代如此之多的思想家,然而逻辑学却始终未能产生,有人把这种情形归因于中国古代法律的特殊性,认为东西方逻辑学的发展所以大不相同,乃是因为东西方对“法”持不同观念的缘故。

这种看法似乎过分地强调了法律在逻辑学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虽然,法律以及相关学科比如法律研究的发展肯定会对一般思维形式产生影响,但是在这种影响发生之前,法律研究或者律文的编排活动等肯定已经受到了一般思维形式的制约。

12世纪注释法学家因以整理罗马法的基本方法-辨证法-来自古代希腊,对他们同样有用的形式逻辑和后来得广泛应用于法庭讨论的修辞学,也同样是古希腊人留下的遗产。

着眼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经学与律学的方法所以与神学和法学的方法不同,首先是因为中国人与西方人一般思维形式不同的缘故。

在这层意义上,我们又不妨将前面提到的看法颠倒一下,把中国古时律学和法律的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归因于其逻辑学本身的不发达。

当然,如果再追寻一步,问中国古代逻辑学何以不能够发达,则我们可能又回到古人强烈的道德关注问题上来。

这种强烈的几乎是压倒一切的道德关注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一般思维形式,而且也对中国古代法性格的形成发生了可说是决定性的影响。

道德化的法律不需要严密的逻辑结构。

因为道德判断本身就不是根据逻辑得出的。

董仲舒断狱引《诗经》曰: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以此推出养父子与亲父子同的结论,这在我们看来是不讲逻辑。

近人有比较中外小说中审案异同者,发现外国小说中主要写靠求证和推理去侦破罪案,着重的不是判案。

而在中国,则自汉、唐的酷吏直到清末《老残游记》写的“清官”,都是靠刑具和口供判案,“好象是欧洲重过程,中国重结果。

有证,有供词,即作判断,无须推理、考核。

”这是很发人深思的。

我们的古代法律,因为道德化的缘故,缺乏司法上的程序正义性,以致司法制度是简单粗陋的。

“刑事案件需要作出断然处置,不论案情多么复杂,判决必须毫不含糊,否则地方官就将被视为无能。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1.还是和社会运行模式有关中国传统官本位,能有利当官的就有推动力。

近现西方是金本位,能赚钱的就有推动力。

炼丹术和宫廷有关,自然上上下下都积极2.本就不应该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没有什么可以惋惜的!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是建立在多个条件基础上,古希腊的哲学,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的发展,新大陆的发现等等,也就是政治、经济、哲学基础全具备的情况下,现在科学才能诞生,这犹如生命的诞生一样,需要多种因素在必要的化学反应条件下,才会爆发出来。

至于中国?那你为什么不问问,美洲为什么?中东为什么?非洲为什么?印度为什么?他们都不具备条件,都是为现代体系的诞生提供条件的。

当全世界贡献了科学发展的条件后,在合理的环境下,最后在欧洲一隅诞生。

3.现代科学体系是一个独特的西方构造现代科学体系最根本的两个支柱是逻辑和实证。

古希腊学者为逻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如果只执此一端,便沦为学院派。

实证观念滥觞于培根,但其大行于世,却是得力于现代科学体系的正反馈。

遗憾的是,中国文化在这两点上都很薄弱。

自先秦名学式微之后,中国的逻辑学只在魏晋南北朝有一个小小的抬头,随即便被佛家的因明学所淹没,没有发展出三段论。

而在实证方面,阴阳五行体系(相当于西方的四元素论)是一个大的阻碍。

中国没有发展出类似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学说。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哲学体系倾向从负面论证(即本质不是什么,冯友兰论),而西方哲学体系倾向于正面论证(即本质是什么)。

文人对实证一贯轻视,更不擅长。

苏东坡“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也不知这实验是怎么做的。

而逻辑和实证,并不是现代科学体系发展的充分条件。

现代科学体系实在是源于现代物理学,而且恐怕只能源于现代物理学(科学史家对此有很多讨论)。

对现代物理学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天文学(包括哥白尼的理论和开普勒的观察)和数学(笛卡尔的解析几何和牛顿/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加上对亚里士多德古典力学的批判。

中国对物理学的系统探索,则在先秦墨家达到顶峰后迅速衰微。

心理学家解密:为何中国人逻辑思维比美国人差

心理学家解密:为何中国人逻辑思维比美国人差

⼼理学家解密:为何中国⼈逻辑思维⽐美国⼈差“事情要⼀分⼆地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些熟悉的语句我们在⽇常⽣活⾥⼀直挂在⼝头上。

换句科学的话说,就是⽤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也许你从没意识到,我们在想问题时⼀直是辨证有余⽽逻辑不⾜的。

中国⼈思考问题注意辨证、⽭盾、联系与和谐,⽽逻辑思维能⼒明显不⾜。

最近,北京⼤学⼼理学系的侯⽟波副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在“中国⼈与美国⼈思维⽅式⽐较研究”、“⽂化思维⽅式对领导者⼼理⾏为的影响”两项研究中,在对500多个中国⼈的思维⽅式进⾏评定后发现,中国式的思维⽅式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衡量: ⼀、变化性: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静⽌不动的东西; ⼆、⽭盾性:世界并不是精确和清晰的,⽽是充满着⽭盾的统⼀体; 三、折衷性:中国⼈喜欢中庸之道,不喜欢做极端的事情; 四、联系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五、和谐性:客观事物只有与其它事物放在⼀起的时候才有意义。

这些中国式的思维⽅式固然好处多多,可是“将事物从⼀个整体中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分析,明确概念,再进⾏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在评定中却没能突显出来,实在让⼈遗憾。

更有学者指出正是逻辑思维不⾜,是我们近代以来科学裹⾜不前的主要原因。

中国⼈重视分析事件的背景和环境的习惯,以及缺乏⾜够的分类能⼒,阻碍逻辑思维产⽣。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逻辑思维差呢?对此,侯副教授⾸先从国⼈思考问题的⾓度进⾏分析,“东⽅⼈的思维是⼀种整体性的思维,我们判断问题习惯在⼀个背景中去判断,任何⼈去谈问题关注的重点往往是这件事情发⽣的背景。

⽬前中国主流思想,也是强调社会环境对⼈的塑造,背景对⼈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内因最重要。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考虑外因更多,尤其是我们将⼀件事情做失败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从环境上来找原因,我们很少认定这件事情是某个⼈造成的。

” ⽽西⽅⼈想问题则有所不同,“他们不像我们将事件看得很全⾯,但抓住了事件本⾝的特点,最后找到了事件本质的东西。

中国人“不讲逻辑”和理性思维的不足(转载)

中国人“不讲逻辑”和理性思维的不足(转载)

中国人“不讲逻辑”和理性思维的不足(转载)楼主:飞不动的鹰熊1Lv 7时间:2014-01-29 19:16:00点击:2788回复:11冲榜守护脱水打赏看楼主设置字体:边距:背景:还原:差不多100年前,面对中国落后而任人宰割的局面,知识精英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一种“大拒绝”的姿态,并召唤“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这两个神灵降临中国。

今天,中国似乎已经在经济上“崛起”,但被阶层固化、贫富悬殊、道德滑坡、公平正义缺失的阴影所笼罩。

而在关乎“中国走向”的公共争论中,不讲逻辑的非理性情绪四处泛滥。

政治、社会、经济结构的风险驱之不散。

“现代化焦虑”,尤其是“民主焦虑”,又把很多人攫住。

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民主大业如此艰难?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这是因为,从古代开始,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中国就缺乏“逻先生”(逻辑),一路演绎下来,终成今天的局面。

正是中国人不太讲究逻辑的思维方式妨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这种声音一口咬定,中国绝大多数公民与逻辑的距离,就是中国与世界现代化的距离。

思考时是否要按逻辑来,真和一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民主有关系吗?为破解窒息这个社会的诸多困局,今天中国人在思想上该检讨什么?该如何去思考?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

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

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

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

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

把“修辞法”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

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喜欢在广场使用修辞法蛊惑人民。

亚里士多德早就知道,修辞法会遮蔽真理。

类比估计是很多人最常用来“讲道理”的了。

比如“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的谚语。

这样干时,我们好像没有注意到有一个“赖尔峡谷”:不同范畴的事物,比如A和B,你要从A的成立证明B成立,必须先证明B和A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或等同性,有了一座“在逻辑上可以等值”的桥梁,才可能通过这个“赖尔峡谷”。

中 国的逻辑学

中 国的逻辑学

中国的逻辑学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科学。

它对于我们正确地思考、表达和论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逻辑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历史脉络和特点。

中国古代的逻辑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墨家学派的著作《墨经》中就包含了丰富的逻辑学说。

墨家对于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要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逻辑原则和方法。

例如,墨家对于“名”(概念)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对于“故”(原因、理由)的重视,都体现了其对于逻辑推理的深刻理解。

然而,与西方逻辑学相比,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没有形成系统而完整的体系。

这其中有多种原因。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注重道德伦理和实践经验,对于纯粹的理论思辨和逻辑分析相对关注较少。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逻辑学的充分发展。

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逻辑学开始在中国传播和发展。

一些学者开始介绍和研究西方逻辑学,并将其与中国的文化和思想相结合。

这对于推动中国逻辑学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中国的逻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学术领域,逻辑学的各个分支,如数理逻辑、辩证逻辑、认知逻辑等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逻辑学的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许多高校开设了逻辑学的课程,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同时,逻辑学在中国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

在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逻辑学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中,逻辑运算和逻辑推理是程序设计和算法分析的基础。

然而,中国的逻辑学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逻辑学在社会大众中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高,很多人对逻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另一方面,与国际前沿的逻辑学研究相比,我国在一些领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水平。

为了促进中国逻辑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在多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要加强逻辑学的教育和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逻辑学的价值和方法。

浅议中国古代逻辑学的缺陷

浅议中国古代逻辑学的缺陷
… …
比前者有 更少 的 内涵 和更 多 的外 延 ,这 种转 变是通 过合 成 词 中语素 的减 少而达 到 的。 由于 外延 之间 的包含 关系 ,我 们 可 以说 A是 B,但 不能 随便说 B是 A 。 同样 是分 析 合 成 词 所对 应 的概 念 ,在 公孙 龙 对 于 白 马非马这 一命 题 的分 析 中,主张 “ 马”是 “ 命形 ”的 ,而 “ 白”是命 色 的 。白不能命 名马 ,则 白马也不 能命名 马 。 然 而 ,客 难指 出 “ 合 马与 白,复名 白马 ” 。“ 白马 ”在 这里也是一个名,说 “ 白命 色 ”而 “ 白马 非 马 ” , 是 把 “ 白马 ”这个 名 当成 了 “ 白” 、“ 马 ”两 个 不相 干 的名 ,是 “ 相 与 以不相 与为名 ”的错 误 。 公孙 龙 的 反 驳 是 ,即 便 这 个 “ 复名 ”存 在 ,它 的 意 义也 不 足 以做 出 “ 有 白马 不 可谓 无 马 ” 这个 断 言 ,当 我 们说 “ 有 白马 不可 谓 无 马 ” 的时 候 ,实 际 上 偷偷 忽略 掉 了 “ 自” ,而 直接说 马罢 了。 “ 以 ‘ 有 白马 不可谓 无马 ’者 , 离 白之 谓也 。 ”然 而若 按 照种 理解 ,“ 有 白马不 可 谓无 马 ” 这个句 子实 际上 就是 一个病句 ,因为里面插 入 了一个 没有 意义 的词 。 当然 ,公孙 龙似乎 也看 到 了 “ 白马 ”这一 复名 必须给 予解释 ,他 说 :“ 白马 者 ,言 白定所 白也 。 ”概 念 “ 白 ”在 这个 合 成 的概念 里 就 是限 定 了 “ 所白” ,也 即 “ 马 ”这 个 概念 ,似乎 承认 了 “ 白”对 “ 马 ”有概念 的 限制作用 。但 是 ,他 反 过 来 又 说 :“ 定所 白者 非 白也 。 ”也 即, 马不 是 白 。这 样 ,即 便 白限 定 了 马 ,由 于 马 不 是 白 ,那 么 “ 白 马 ”的意义 仍然 不蕴含 马。 从这 里 ,我 们可 以看到 ,先 秦诸子 在探讨 命题 的语义 的时 候 ,常常有 意无 意地忽 视语法 规范 对于语 义的 约束作 用 。但 是恰 恰在 逻辑 中,语 形和语 义是 密切相 关的 。甚至 在构 建逻辑 的系 统时 ,其有 效性和 完全 性是 一个重要 的衡 量标 准 。在 自然 语言 中,尽 管我们 的语 法不是 那么 严格和 精确 ,但 是它 仍 然对 我们 的语 义表述 有 至关 重要 的作 用 从 《 墨经 》中 ,我们未 曾看 到他们 有专 论提及 语法 语形 的 作 用 ,而 作 为名 辩 大 家 的 公孙 龙 甚 至反 对 这 种联 系 。 因 此 ,中 国逻 辑学 的 自身发展 的难度 是可想而 知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逻辑为何未能进一步发展冯颜利周芬[摘要]: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几乎同时产生了逻辑,但前者逻辑却并未像后者逻辑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原因是什么呢?古希腊传统逻辑中产生和使用了符号促进了其逻辑的发展,西方近代逻辑的进一步符号化产生了数理逻辑,带来了逻辑史上的重大革命,现在数理逻辑是世界逻辑发展的主流;中国方块文字的整体结构特点和语言表述上的特点,以及中国汉字的自我完善性,致使中国古代逻辑不易引入符号,缺乏符号障碍了逻辑的发展,这可能是中国古代逻辑未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中国,古代逻辑,未能发展,原因,符号Why Didn't Logic Further Developed in Ancient ChinaFeng Yanli, ZhouFen(Feng Yanli :Academy of Logic and Intelligence in Xinan University /Academy of Marxism in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ZhouFe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 in Xinan University)Abstract :Logic was produced in ancient China and ancient Greece almost at the same time, but later the Chinese logic stopped developing by leaps and bounds as the Greece logic. What is the main reason? The symbols invented and adopted in Greek traditional logic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 in ancient Greece. Mathematical logic which originated in the further evolution of symbols has brought an important revolution in the history of logic. It is now the mainstream of the world logic. However,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namely the overall ideographic structure and the self-perfection of the language system, impeded the introduction of symbols in ancient Chinese logic. The lack of symbols is probably the main reason why Chinese ancient logic ceased advancing.Keyword:China; Ancient logic; Reason; Symbol(作者:冯颜利,男,1963.8出生,湖南临湘人,教授,博士,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政管学院,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要研究逻辑哲学、发展问题与公正理论;周芬,女,1982.11出生,山东临清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逻辑哲学与发展理论。

)引言逻辑是推理的学问,是对思维的思维,是思维的科学。

逻辑既体现着思维方式,又影响着思维方式。

逻辑的表达方式既有自然语言也有人工语言,而人工语言即是指逻辑符号,它排除了自然语言中修辞之类的内容,专注于概念本身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因此它就排除了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比自然语言更严格地遵守规则,用这套符号系统来重新表述逻辑的基本概念和推理规则,使推理不再依赖于直觉,也没有跳跃和脱节。

遵循这些规则,任何人都可以检验每一推理的前提和步骤,无歧义地达到同样的结论。

逻辑只有建立在这样一套高度概括、抽象、严格化和精确化的符号系统中,才能得到飞跃发展。

而中国古代逻辑虽然产生早而且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由于中国汉字的象形与会意特点,其语言表达不易符号化,致使作为世界逻辑传统之一的中国古代逻辑学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在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几乎同时产生了逻辑逻辑是文化发展中的深层次内容。

这里的逻辑,是指逻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和逻辑形式的学问。

"寻逻辑之名,起于欧洲,而逻辑之理,存乎天壤。

""逻辑起于欧洲,而理则吾国所固有......先秦名学与欧洲逻辑,信如车之两轮,相辅而行。

"[1]不同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逻辑有共同的一面,也有特殊的一面。

中国和希腊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代中国的逻辑有过同古希腊一样的成就和辉煌,但因为自身的一些原因没能得到同古希腊逻辑一样持续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逻辑的起源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发展原因和规律还知之甚少,只能祈求冥冥中神灵的指引,于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占卜场面出现了,从留存下来的刻画在用于占卜的兽骨片的有规则的数字排列组合来看,先人的预测推理能力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中国古代逻辑先于或同于古希腊逻辑并早于印度古代因明学,我国古代思想家从理论上提出和探讨了关于思维形式和规律方面的理论,并且在论辩和论著中相当全面、合理地运用着各种推理形式。

最迟成于西周初年的《周易》,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保存最完整、历史最久远的一部书,也是一部奇特的专著,两千多年来一直居"群经"之首。

《周易》最初是作为占卜书籍出现的,在以后的易学发展的历史中也始终摆脱不了占卜的影响。

占卜自然就要涉及到"推",即推理,而且这种推理要保证其一定的可靠性,可以从前提出发经过一系列的推导规则推导出结论以指导人们的行动,所以先人视之为决疑解惑的"天书"。

因此,《周易》具有不同于中国古代其它经典著作的性质,是一部帮助人们进行思维推理的工具书。

这也成就了中国逻辑史一个神秘而又精彩的开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各诸侯国为强国图治广招贤士,由此而产生了一批古代思想家。

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伦理、经济学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争辩之风导致对争辩方法的研究,产生了先秦名辨学说,也就是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

公元前400多年的墨子提出要把"辨"(逻辑的推理和论证)作为一门专门的技术加以学习和研究。

公元前200多年的公孙龙第一个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唯乎其彼此"的正名理论和同一律原则,并精辟地揭示了种名("白马")与属名("马")在内涵、外延方面的种属差别及其包含关系。

完成于战国中、后期的《墨经》,全面提出了名(概念)、辞(命题)、说(推理)、辨(论证)的逻辑理论。

《小取》就是一篇关于逻辑的完整论文,讲的是逻辑的一般性质和作用,被认为是"墨辩"的总纲。

《小取》中说的"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焉(乃)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2],清楚说明了墨家的逻辑概念。

墨家逻辑主要是研究推理。

推理被称作"说"。

"以说出故"就是用推理来说明结论的"故",而"故"就是"原因"。

"故"与结论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类"是类同的意思,它是墨家说的推理的基础。

"以类取,以类予",这是将逻辑推理以类同原理为基础。

墨家讲的推理包括了演绎法和归纳法。

"'找出物之所以然'是归纳法的任务。

根据已知的故或法进行推理,是演绎法的任务。

"[3]《墨经》所提出的关于"名"的分类思想和划分原则,关于由"故"、"理"、"类"三物构成的"三物论式"在"立辞"(论证)中的推论形式关系,关于"假"、"或"、"效"等假言、选言、直言等基本命题性质和演绎推理形式,关于对当关系中的直接推理,关于词项的周延理论和对形式逻辑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全面揭示,都已达到或接近古代希腊亚氏逻辑的水平,这无疑是中国逻辑史上最光辉和最值得骄傲的一页。

以名家的惠施和公孙龙、墨家的墨子和后期墨家、儒家的孔子和荀子等为代表的重要逻辑思想家,他们不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正名学说,而且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名辩学体系,在概念、命题、推论、论证等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方面都有相当丰富、相当系统的思想和理论,使中国自己创立的逻辑思想和理论达到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高峰,与欧洲形式逻辑、印度因明逻辑并称为世界三大传统逻辑。

(二)中西古代逻辑的起源与发展比较在古希腊文明的沃土中孕育出的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其自建立之日起,形式化就一直是西方逻辑追求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

时至今日,源出古希腊的现代形式逻辑,已成为主宰逻辑发展大势的一种世界逻辑,并在现代科技中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世界三大逻辑传统之一的以名辩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逻辑,却无疑是一种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逻辑,始终没有迈入形式化发展轨道,没有建立起独立的逻辑系统,而停留在一个幼稚的初始发展阶段,如今仅成为逻辑史研究的对象。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先秦名辩的产生是由于其特定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在秦统一中国后,社会趋向安定团结,文化上逐渐走向统一,这也就失去了论辩的环境,古代中国逻辑也随即走向衰落,先秦名辩因而也就"良弓藏"了。

与之不同的古希腊时期重视科学,重视对自然、社会思维的科学研究,重真求知,有创建科学、建设成体系的科学理论的兴味。

欧洲形式逻辑奠基人--亚里士多德,对希腊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有爱好并作探索和追求,他善于创建科学理论,所以才有了《工具论》和三段论理论。

《工具论》和三段论理论不只是用于论辩,还用于对自然和社会方面的科学研究,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思维素质,这样的理论不仅不会随着论辩环境的消失而衰亡,而且还会始终被人们关注并研究下去,使之得以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