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7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233b46d647d27284b7351fb.png)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我将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部分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我对本课题的教材进行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学生在学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相关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遗传学知识学习,之前知识可为本部分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线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阅读教材,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早期猜测;⑵结合图3-2,分析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过程及结论;⑶结合图3-3,分析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过程及结论。
2.能力目标:通过重演科学家的实验设计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3、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⑵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⑶树立生命的物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合作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二)说教法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所以我想从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这两方面来谈一下教法。
一、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课的认知基础,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
二、教法设计而本节内容又主要以实验为依托,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显得尤为重要。
我准备采用“翻转课堂”新课改教学模式,录制微视频、编写相应的导学案,让学生提前自主学习、自主讨论、归纳整理相关问题。
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a724e7f242336c1fb95e26.png)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过程和遗传学意义。
2、掌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的变化,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1、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培养学生构建模型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2、用简约的科学术语概括、总结和表达生物现象的能力。
3、识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猜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激发学生对于未知现象的探索、质疑精神,养成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模型建构法等。
【教学用具】学生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或其他可以表示染色体的材料、大白纸【教学过程设计】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复习回顾: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引入:人的个体生命的起始点是?精子和卵细胞会不会是通过有丝分裂而来回顾旧知思考、回答的?请推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同学们的推测与科学家是否一样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魏斯曼的理论上的预测。
预见需要证实,在19世纪80年代被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16页的相关信息,一、减数分裂的概念:绘图介绍同源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讨论: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是不是任意减半的呢?请看“问题探讨”中的图,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到底哪种情况是符合事实的呢?教师讲述:减数第一次分裂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这叫联会。
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变短,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二)学案文档:第三章 第一节 基因的分离定律(Ⅰ)
![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二)学案文档:第三章 第一节 基因的分离定律(Ⅰ)](https://img.taocdn.com/s3/m/736b9e6d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0b.png)
第一节基因的分别定律(Ⅰ)【目标导航】 1.结合教材图文,概述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过程。
2.结合教材图文,简述孟德尔对分别现象做出的假设,并画出遗传图解。
基因的分别定律1.豌豆作为遗传试验材料的缘由(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受粉植物,在自然状况下一般都是纯种。
(2)豌豆具有多对差异明显的相对性状。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1)基本过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2)结果:F1的全部植株只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状,F2表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3∶1。
(3)性状分别:在杂种后代中消灭不同亲本性状的现象;显性性状:F1中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隐性性状:F1中没有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3.孟德尔对试验现象的解释(1)卵细胞和花粉中存在着把握性状的遗传因子,遗传因子在亲本体细胞中成对存在且独立存在,互不混杂。
(2)F1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类型的配子。
(3)F1自交时,雌雄配子(花粉和卵细胞)结合的概率相等。
故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F1自交可产生3种遗传组合的F2,即AA、Aa 、aa。
其比例为1∶2∶1,其花色表现为紫花∶白花=3∶1。
(4)遗传图解推断正误(1)豌豆一般都是纯种,缘由是豌豆为严格的自花受粉植物。
()(2)豌豆的高茎和圆粒种子是一对相对性状。
()(3)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P都是纯合子,F1和F2都是杂合子。
()(4)F1自交时,雌雄配子(花粉和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相等。
()(5)假照试验中F2只得到了4株,其性状肯定是3株紫花、1株白花。
()答案(1)√(2)×(3)×(4)√(5)×一、豌豆杂交试验的操作1.豌豆的人工异花传粉操作步骤2.与传粉相关的图形示意1.为什么去雄不能在开花以后进行?答案由于豌豆是闭花受粉植物,在花开放之前就完成了传粉过程,所以去雄不能在开花以后进行。
2.黄瓜的人工异花传粉与豌豆的最大区分是什么?答案黄瓜为单性花,人工异花传粉时无须“去雄”操作。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8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8](https://img.taocdn.com/s3/m/6e34551d6c175f0e7cd137c3.png)
班别: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高一生物备课组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
2.能力目标(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二.学习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学习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引导探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S型细菌,其主要特点是菌体有_________,在培养基上形成菌落表面_________,能产生_________使人患肺炎或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
另一种是R型细菌,无上述特点。
因此,将R 型活菌注射到鼠的体内,鼠_________且从鼠体分离出S型活菌。
但加热杀死S型细菌后,注射到鼠的体内,鼠_________且从鼠体分离出_________。
因此,艾弗里认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即_____________。
2.艾弗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的关键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设计了_________实验,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
3.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____________,其结构非常简单,外壳是由____________构成的,头部内含有____________。
高二年级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二年级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1fbd361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3.png)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和基本研究思路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和基本研究思路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特别提醒: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照射到所有植物体上的太阳能,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太 阳能没有被生产者固定。 (2)流经人工生态系统(如人工鱼塘)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人工投放 的饵料等有机物中的能量。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食物网 ③特点 a.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捕食、种间竞争、捕食和种间竞争。 c.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数,而非生物数量。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义 ①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②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 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
正确。老虎属于大型肉食性动物,一般在食物链(网)中处于最高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 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就越少,在一定的区域内容纳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也越少
6.沼渣还田,将秸秆作为牲畜饲料,牲畜的粪便进入沼气池生产燃料,此过程能提高能量传递 效率吗?
高中生物必修二学案:第三章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Word版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学案:第三章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172a1a168884868762d674.png)
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对应学生用书P421.T 2噬菌体的结构与代谢 (1)结构:(2)代谢与增殖[判断]:①T 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
(√)②T 2噬菌体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的成分。
(√) ③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的子代噬菌体。
(√) 2.实验过程1.染色体由DNA 、蛋白质(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其中DNA 和组蛋白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2.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有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前者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后者只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3.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R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4.证明DNA 或R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共同设计思路是:分离出可能是遗传物质的DNA(或RNA 和蛋白质),分别直接地、独立地观察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5.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即DNA 或RNA 。
凡是细胞生物,遗传物质一定是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或RNA 。
6.没有任何实验能证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实验结果及结论提示:由于T2噬菌体只由DNA和蛋白质两种化学物质组成,DNA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而蛋白质除含有C、H、O、N,有的还含有P和S等元素。
科学家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准备中,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含35S和32P的普通培养基来培养T2噬菌体?提示:因为噬菌体营寄生生活,只有在细菌体内才能进行增殖,故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而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3.能否用14C、3H、18O、15N元素来标记噬菌体?能否同时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
提示:都不能,因为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C、H、O、N元素,所以此实验不能用放射性的14C、3H、18O、15N元素标记。
人教版(2019)必修2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2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整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5abcb5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9.png)
《基因的本质》单元设计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基因的本质》是人教版(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三章的内容,是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一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详尽地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是现代遗传学的基础内容,为后面学习“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基因工程”等后续内容作好辅垫。
本单元教学需要教师围绕“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这一重要概念组织学生学习。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可借助科学史情境探究科学问题,通过模型建构、假说—演绎法应用等活动进行多样化思维训练,组织学习过程中挖掘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在细节处体现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是:概念3 遗传信息控制性状,并代代相传3.1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3.1.1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 分子上。
3.1.2概述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
3.1.3概述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三、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本单元的教学将围绕课程标准对该单元的要求展开,授课时会依照单元教学目标设定每一专题对应的具体教学目标(每一专题的具体教学目标见课时教学案例)。
单元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分析和资料分析活动,逐步揭示基因的本质,能说出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分子上,明确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尝试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体会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
3.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法演绎DNA的复制方式,结合科学实验认同DNA 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探讨DNA的准确复制是遗传信息稳定传递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ef5c56f8c75fbfc67db2ae.png)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1.教学重点(1)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中间物质一一RNA的基本单位、化学组成和种类,以及它与DNA在组成、结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异同;(2)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3)比较转录和翻译的异同;(4)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5)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2.教学重难点(1)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2)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3)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以图解方法解决。
3.教学建议结合教材有关转录和翻译的图解或模型动画演示。
4.课时安排3课时引入课题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而来的。
)教师引导:基因就像一张蓝图,生物体就是根据这张蓝图用蛋白质构建起来的。
思考:基因(DNA在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在细胞核的基因如何控制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的合成呢?教师指出:在DNA和蛋白质之间,有一种中间物质——RNA 充当信使。
复习旧知:两种核酸(DNA和RNA在化学元素、基本单位、化学组成、结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区别(列表,阅读课文10分种,学生填写)、细胞中的两种核酸的比较另外,教师补充:RNA的在细胞中有三种:mRNA(信使RNA,tRNA (专运RNA,rRNA (核糖体RNA。
设问:DNA>RNA>蛋白质之间的关联?(学生阅读课文10分钟,小组发言。
)学生思考:有中间物质传递信息。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填写表。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小组通过阅读课文,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将课文知识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教师讲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讨论。
思考讨论教师讲解转录翻译DNA—m—-蛋白横(性状)(一)转录:图示P63图4-4以DNA为模板转录RNA勺图解。
利用视频:显示转录过程。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4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4](https://img.taocdn.com/s3/m/1f7f6bcfd5bbfd0a795673c3.png)
必修2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该课时课标解读(一)、教学目标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教材分析(该课时在全模块中的地位,可以包含不同教材的对比)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主要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通过两个实验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实验虽然实验对象不同,方法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但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从而认同科学结论的获得,最基本的方法是实证的方法。
并认识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如在艾弗里实验的8年后,赫尔希和蔡斯才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最终使人们确信DNA是遗传物质。
在讲述这两个实验时,为了让学生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教材不仅按照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还较详细地讲述了这两个实验的具体方法。
虽然艾弗里与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方法不同,但是实验的设计思路却有共同之处。
通过对两个实验方法的讲述,使学生理解科学家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把DNA与蛋白质区分开,分别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三、学生情况分析(具体针对某一层次的生源)我校在本区里属于生源最后一组(D组)的学校,学生的基础自然也是区里9所完中里倒数一、二的学生了。
本节书主要以科学家发现遗传物质的实验为向导,在我们学校要重新做这些实验是不可能的,为了把课本中前人的实验讲透切一点,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阅读课文并引导学生读书本实验插图,再配合老师有针对性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要求,并且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有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知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81b0c19e3143323868932d.png)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遗传物质。
2.通过重演科学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二)能力目标1.通过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
2.实验验证DNA与RNA是遗传物质,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二、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
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三、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19世纪中期,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0世纪初期,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成分)组成。
那么,这两种物质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请大家把书打开到42页,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要想找到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首先得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呢?为什么?请举例。
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球菌这样一种细菌做实验寻找遗传物质,请大家阅读书本43页,看看格里菲思怎样做实验的。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一)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928)1、本实验用的生物材料是什么?肺炎双球菌有几种类型?2、动画展示四组实验过程①活的R型细菌感染老鼠不死亡②活的S型细菌感染老鼠死亡③灭活的S型细菌感染老鼠不死亡④活的R型+死的S型感染老鼠死亡讲述:从第一、二组实验可以说明R型活细菌不具有致死性,S 型活细菌具有致死性;从第二、三组实验可以说明死亡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
高中生物_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f07f68bc281e53a5802ffe9.png)
【教学设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材分析(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选自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
包括“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三部分内容。
随着课改的进行,新课标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列为必修三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所起的练习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学习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份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而且,本节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见本节在高考中的地位很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
(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2.能力目标:(1)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2)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2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51486eb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7.png)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内容,主要以发现遗传物质的本质的发现史为主线,首先由早期科学家关于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的争论,引出经典实验:肺炎链球菌的体内、体外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主张。
学生学习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知识,知道染色体在遗传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科学史素材,体现了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认知过程和研究方法的推进过程,而这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对不同生物遗传物质化学本质的学习与探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2.科学思维:通过梳理DNA可能是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和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层层论证,锻炼学生归纳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几个经典实验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基本环节,同时利用“减法原理”进一步完善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发展科学探究的精神及能力。
4.社会责任:体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严密的逻辑推理,认同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质的认识;格里菲思活体转化实验与艾弗里设计的离体实验。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1.对噬菌体的认识历程讲解:噬菌体的结构和生存方式。
噬菌体学派创始人——德尔布吕克和埃里斯的工作,分析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德森等科学家对噬菌体失活的研究。
2.赫尔希和蔡斯的工作实验方案讨论:假说演绎的分析过程①如何“追踪”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看它们是否注入大肠杆菌?②选用何种元素对蛋白质分子和DNA 分子进行标记? 如何标记?能否同时标记?③多长时间后进行放射性检测较为适宜?④怎样使噬菌体外壳从大肠杆菌表面脱落下来,以便于检测?⑤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侵入细菌的只有噬菌体的DNA?讲述:实验结果分析(1)搅拌处理的曲线和数据分析搅拌可以把80% 左右的35 S 剥落下来;在这些硫释放的同时,只有30% 左右的噬菌体32P 释放出来。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5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5](https://img.taocdn.com/s3/m/1c7eadf9f61fb7360b4c65c3.png)
必修2第3章第1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分析1 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亲代和子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并且了解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 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这节内容还与本册教材第六章第二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有一定的联系,同时提到了一些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这为后面选修课《生物技术与实践》的学习也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这节内容在高中阶段生物科学习中有着重要低位。
由于当时认识水平有限,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究竟是DNA 还是蛋白质呢?教材通过问题探讨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
最后通过阅读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内容,说明有些病毒体内的核酸只有RNA没有DNA,其中的RNA就是它的遗传物质,进一步归纳出“DN 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了解了生物生殖发育过程,掌握了染色体、蛋白质与DNA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熟悉同位素标记技术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探究实验的一些基本方法,也初步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加强了他们对新事物探究的激情,这都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极佳条件。
二教学策略1 教师教法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加以老师指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目标。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全集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c430891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69.png)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全集第一课: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2. 细胞器的功能和结构: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3. 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新陈代谢、分裂、运输等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能够描述细胞器的功能和结构3. 理解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其重要性教学活动:1. 观察鸡蛋的细胞结构2. 实验观察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3. 班级讨论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其重要性教学评估:1. 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笔记2. 细胞器结构与功能的小测验3. 细胞生物学功能的思维导图第二课:遗传的分子基础教学内容:1. 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2. DNA的复制和转录3.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教学目标:1. 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2. 能够描述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3. 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教学活动:1. 观察DNA的结构模型2. 实验观察DNA的复制过程3. 小组讨论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教学评估:1. DNA结构和功能的笔记2. DNA复制和转录的实验报告3. 遗传信息传递和变异的小组讨论报告第三课:遗传与进化教学内容:1.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2. 遗传的分子基础与性状表现3. 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证据教学目标:1. 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2. 能够解释遗传的分子基础和性状表现3. 理解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证据教学活动:1. 探究孟德尔的遗传实验2. 分析性状表现的遗传模式3. 班级讨论进化的证据教学评估:1.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实验报告2. 性状表现的遗传模式小测验3. 进化证据的班级讨论总结第四课:植物生长发育教学内容:1.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2.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3.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响应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功能2. 能够描述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3. 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响应教学活动:1. 实地考察植物的结构特点2. 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3. 班级讨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响应情况教学评估:1. 实地考察植物结构的报告2.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实验记录3. 植物适应环境的小组讨论总结第五课: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教学内容:1. 动物的体节构和功能2. 动物的内分泌系统3. 动物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体节构和功能2. 能够描述动物的内分泌系统3. 理解动物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教学活动:1. 实地考察不同动物的体结构2. 实验观察动物的内分泌系统3. 观察动物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教学评估:1. 动物体结构的观察报告2. 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实验记录3. 动物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观察报告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2的教案全集范本,希望对您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全本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全本](https://img.taocdn.com/s3/m/35a8788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0.png)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全本第一课:生态系统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1. 什么是生态系统?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群落、生物生态环境、生态圈。
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1. 生物间的相互关系:食物链、食物网、共生关系等。
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位、生态位规律、生态平衡等。
示例活动:1. 观察身边的生态系统,分析其组成和相互关系。
2. 分析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扩展阅读:《生态学》第二课:生物进化目标: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掌握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
一、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1. 什么是生物进化?2. 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二、生物进化的证据:1. 化石证据2. 生物地理分布证据3. 生物形态和胚胎发育证据三、生物进化的机制:1. 突变2. 遗传漂变3. 基因重组示例活动:1. 观察不同种群之间的差异,推测可能的进化过程。
2. 分析一个进化速度较快的物种的进化机制。
扩展阅读:《进化生物学》第三课:遗传与变异目标: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掌握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概念。
一、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1. 什么是基因?2. 遗传物质的传递:DNA、RNA、蛋白质3. 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二、基因型和表现型:1. 什么是基因型和表现型?2. 基因型对表现型的影响示例活动:1. 通过某一性状在家庭中的传递,分析遗传规律。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基因型对表现型的影响。
扩展阅读:《遗传学原理》第四课:生物技术目标:了解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掌握基因工程及其伦理道德问题。
一、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1. 农业生物技术2. 医学生物技术3. 环境生物技术二、基因工程及其伦理道德问题:1. 什么是基因工程?2. 基因工程在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3. 基因工程的伦理道德问题示例活动:1. 分析一个基因工程应用案例,讨论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2. 设计一个基因工程实验,展示基因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第三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13c402d7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9.png)
特例生物 成细菌,如硝化细 寄生的微生物和植物, 如蜣螂、蚯蚓、秃
菌等
如寄生细菌、菟丝子等 鹫等
地位 生态系统最基本、 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最关键的生物因素
2.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非生物因素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生态 系统的基础。 (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非生物因素转变成可以被生 物体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架起了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的“桥梁”, 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3)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 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受阻,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2)消费者 ①概念:依赖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生存,它们主要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 物为食的异养生物。 ②类型:a. 初级 消费者: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如兔、羊。 b. 次级 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如啄木鸟。 c.三级消费者:以肉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 ③作用:消费者依靠自身的代谢作用,能将摄取的有机物转化为自身所 需要的物质,并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 含氮废物 等无机物排出 体外。 ④意义:消费者加快了生态系统中的 物质循环 。
判断正误
(1)捕食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无分解者( √ ) (2)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 ) (3)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的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 ) (4)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占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 ) (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条食物链中,螳螂是第二营养级( × )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 )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5e726b7c2cc58bd63186bdd0.png)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二)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包含内容较多,分别是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成分探索历程、细胞膜结构探索历程、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这节内容既是对前面两章知识的承接,也为后面第三章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甚至是选修一打下基础。
这四方面内容前后连贯,体现出从功能到结构的结构功能相适应观,也呈现出探索过程中的“提出假设”这一科学研究方法。
前一课时已经完成细胞膜功能和细胞膜成分探索的学习,这一课时将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开展学习。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不完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学生前两章已经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种类等知识,这为进一步学习细胞基本结构奠定了基础。
教师在讲解内容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
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本节内容从细胞膜功能出发到细胞膜成分探究,再到细胞膜结构的探索,最后到流动镶嵌模型的认识。
充分展现出生命观念中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观点。
2.科学探究本节中有两个科学探究历程的教学内容,并且在高中第一次提出“提出假设”这一科学方法。
这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认识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1.通过概括、比较不同细胞膜结构模型,说出不同模型的要点,阐述流动镶嵌模型。
2.通过分析细胞膜结构探索历程,能基于事实和证据进行推理、论证,提出或者否定假说,感悟科学在质疑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
2.教学难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提出问题,请同学回答。
【提问】1.细胞膜的功能有哪些?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三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三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cd3b5db5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0.png)
消费者和分解者。 4. 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 5. 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和营寄生生活的生物。 6. 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
一些营腐生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7.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
[例 1]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特征的是 A.同一营养级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 B.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C.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通常指绿色植物 D.同一种动物只能占据一个营养级
()
[解析] 同一营养级的动物可以包括多个物种、多个种群;一种生物可以 被一种或多种生物捕食;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的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为分解 者;多数细菌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铁细菌和硫细菌等是生产者,营寄生 生活的细菌是消费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是 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 物成分,如猪笼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生产者,在捕食虫子时为消费者。
实例
自养生物,主要是 _绿__色__植__物___
主要是动物
主要是_细__菌__和__真__菌__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食物链 生→蝗虫―→蛙 ―→蛇―→鹰
___初__级_____ 次级 __消__费__者____ 消费者
三级 消费者
_第__二__营__养__级_ 第三 营养级
(4)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的是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 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二目录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二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90f84b6b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29.png)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二目录第一课: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1 细胞的基本结构
1.2 细胞的功能及其调节
第二课: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2.1 生物膜的组成
2.2 生物膜的功能及其调节
第三课:生物分子的构建和功能
3.1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2 脂质的结构和功能
3.3 糖类的结构和功能
3.4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第四课:细胞的分裂与生殖
4.1 有丝分裂的过程
4.2 线粒体的分裂
4.3 受精和胚胎的发育
第五课:遗传的基本规律
5.1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
5.2 亚洲染色体的性别决定
5.3 遗传的变异和演变
第六课:基因的活动及调控
6.1 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
6.2 基因的突变及其影响
第七课:生物进化的过程和机制
7.1 生物进化的证据
7.2 生物进化的机制
第八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8.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8.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8.3 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第九课: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方法
9.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9.2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9.3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第十课:生物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10.1 植物育种的技术
10.2 动物育种的技术
10.3 人类健康与医疗的生物技术
第十一课:生物技术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11.1 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11.2 生物技术的社会问题
以上是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二的目录范本,具体内容以教材要求为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地位和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学生只有真正理解这部分内容,才能在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的复杂现象中,从根本上懂得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
这节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又阐明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起联系作用。
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
1.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探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
②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和设计思路。
(2) 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②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②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③培养学生参与讨论与交流。
1.3 教学重点:
(1)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1.4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知识,知道蛋白与核酸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生殖过程等,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
础。
而且,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是他们的心智还不能完全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有兴趣的事物乐于专注,而不感兴趣的事,可能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另外,涉及科学方法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少,故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典型事例分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怎样观察、分析、推理和归纳;学习怎样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方法训练。
四、教学策略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的,学生无法亲自动手进行操作,缺乏感性认识,而且学生从来没接触过肺炎双球菌和噬菌体有关的知识,对其既没有感性认识,也没有理性认识。
所以如何把这两个实验的实验过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理解这两个实验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和图片等形象直观地向学生演示和展现实验过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在教学中,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发现为主线,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并且采用:设疑导入——问题呈现探究过程——讨论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反馈运用的教学程序。
五、教学过程
1、设疑导入
问题1:染色体就是DNA吗?
问题2:你认为遗传物质有什么特点?
问题3:DNA和蛋白质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
多媒体展现染色体的结构并且引出两者的特征并以人类早期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为源头引出验证实验。
探究活动一:探究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教师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过程,并且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并思考
问题1 格里菲思用了哪两种肺炎双球菌去感染老鼠,它们各有什么特点?问题2 请填写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各组实验结果
球菌有一个感性认识。
多媒体展示:
问题1 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什么?第二、三组说明什么?第三、四组又说明什么?
问题2 “谁在转化实验中起作用”“谁是转化因子”“能否通过这个转化实验便得出转化因子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第一、二组说明了R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S型细菌具有致死性;第二、三组说明了死亡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第三、四组说明了R型活细菌与S 型死细菌混合培养后产生了S型活细菌,并且这种转化的性状可以遗传。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该实验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但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是因为肺炎双球菌中除了DNA外还有多糖,蛋白质等物质。
教师活动:1944年,美国的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进行了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并获得了成功。
实验步骤如下图:
教师设问:实验过程中①②③④步说明了什么?⑤⑥⑦步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实验过程中①②③④步说明了从S 型细菌提取的多糖.脂质、蛋白质、RNA,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后只产生R型活细菌;⑤⑥⑦步说明了从S型细菌提取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少数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细菌。
教师活动:艾弗里等人发现,通过1~7的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仍不足以完全说明DNA 是转化因子即是遗传物质,为此他们又设计了⑧,用DNA酶处理DNA,使其水解,结果在培养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没有发现S型细菌。
这组实验的必要性是什么?
学生思考:这组实验的必要性在于:是DNA本身,而不是DNA的碎片或化学组成单位使细菌发生了转化。
教师设问:通过上述实验,仍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因为艾弗里提取的DNA中纯度并不是很高,那么如何才能得到高纯度的DNA,应该选用什么材料?
探究活动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探究
教师活动:分析病毒的结构引导学生得出可以用噬菌体做为实验材料。
噬菌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44页,了解T
2
教师活动:显示T
2噬菌体图片并介绍其结构和生活方式:T
2
噬菌体是由头
部和尾部组成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组成,在头部内含有一个DNA 分子。
它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
而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噬菌体既有DNA也有蛋白质,到底怎样才能证实DNA是遗传物质?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将DNA与蛋白质分开,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怎样将两者分开来观察?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同位素标记法?如何标记?为什么?
学生活动:回忆DNA和蛋白质的化学成分得出用因为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用32P标记DNA;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用35S 标记蛋白质。
由于DNA和蛋白质中均含有C和O两种元素,故不能用14C和18O 进行标记。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用带35S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都不带标记。
用带35P的T
2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带标记。
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教师活动:用动画演示并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DNA→复制子代噬菌体的DNA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组装子代噬菌体。
由实验过程分析可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时候蛋白质外壳是留在细菌外面,只是DNA进入到细菌体内,噬菌体是在自身DNA的作用下在细菌体内完成增殖的。
DNA是自我复制形成的,蛋白质是在DNA指导下合成的。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探究活动三:烟草花叶病毒实验的探究
教师设疑:遗传物质是否只有DNA一种呢?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可知:遗传物质除了DNA外还有RNA,如烟草花叶病毒,它不含DNA,只含有蛋白质和RNA,在这两种成分中,科学家研究证明RNA是遗传物质。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的DNA是转化因子并能够使后代具有连续性——说明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两种成分中是DNA进入细菌体内并产生出与亲代噬菌体性状相同的子代噬菌体——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最后指出遗传物质除了DNA外还有RNA,但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布置作业:
《学习与评价》的第3章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已经实施的案例,这节课主要突出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史的教育是在新教材中特别要强调和突出的,精心策划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的实验及假说,通过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实验、推理想象—假说—验证),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通过几个探究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周茜.浅谈生物学课程中的探究.生物学通报.2007.42(3):48-50
2. 董翠萍.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网址
3. 任志鸿.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南方教育出版社.82-90
4. 刘本举.用科学史进行“基因表达”一节教学. 生物学通报.2007.42(2):32-38
5. 周红.以有效教学的课程理念实施“基因的表达”一节的教学. 生物学通报.2007.42
(2):41-42
200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