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 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全

(注:其中加粗的知识点考大题的概率为99.9%、还有编辑时可能有误差请大见谅、祝大家考个好成绩)绪论1.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及其逻辑的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①阐明机体各部分机能活动特点,以及各部分活动之间互相作用的逻辑;②阐明机体在与环境互相作用时,各器官、系统活动的变化逻辑。
动物生理学研究水平:①整体和环境水平;②器官和系统水平;③细胞和分子水平。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主意:1.急性实验(①离体实验;②在体实验)2.慢性实验2.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须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3.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机体受到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参加下,通过反射活动对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加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类型: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触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特点:疾驰、确切、时光短、作用部位局限体液调节: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异常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对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特点:范围广、缓慢、持续时光长4. 动物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第 1 页/共 15 页反馈调节:即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按照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举行调节。
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如:排便、分娩、血液凝结负反馈:反馈信号能够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
生理学重点整理(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生理学复习Bible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研究生物有机体各种技能的科学,对象为人体及高等动物了的各种机能。
其层次分为器官和系统水平,分子和细胞水平,整体水平。
2.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3.什么是稳态homestasis和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有哪些部分?内环境:细胞外液,其各项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是高等动物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稳态: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动态平衡。
内环境占体重的20%,其中血浆5%,组织液14%,脑脊液和淋巴液较少。
4.人体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其特点是?神经调节:机体调节的主要方式,主导地位,其方式为反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特点是:快速而精准体液调节:人体体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如激素和代谢产物等,可随血液循环或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对其功能活动进行调节,有时候体液调节收到神经系统控制。
其特点是:缓慢,但持久而广泛一些。
自身调节:生物机体的器官或组织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可不依赖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而陈胜适应性的反应。
其特点是:作用比较局限,可以在神经和体液调节尚未参加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用。
5.生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急性实验(离体细胞、组织、器官的实验方法和活体解剖方法等)和慢性实验。
6. 负反馈和正反馈negative/posi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起到纠正控制信息的作用者,称为负反馈;它是维持稳态的重要机制。
反馈信息的作用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一致,起到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者称为正反馈;它使某一生理活动过程逐步增强直至完成(分娩和凝血反应)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固定不变时,能够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
2.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相对稳定的电位差3.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细胞膜两侧电位的迅速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一些列相继的过程。
动物生理学生理复习资料

1、名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动作电位内环境红细胞比容渗透脆性心力储备中心静脉压微循环有效滤过压无效腔肺牵张反射等热范围血氧饱和度胆盐的肠肝循环能量代谢热氧价呼吸熵动力定型精子获能2、大题胆汁的作用突触传递的特性糖皮质激素的作用脂肪吸收神经肌肉的传递作用胃液的作用腺垂体的功能降钙素的功能影响肾小管吸收的因素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甲状旁腺素的作用微循环通路的作用瘤胃微生物生存的条件胰液的作用神经传导的特点退黑激素的作用母畜发情的特点/周期甲状腺功能影响基础代谢的因素名词解释: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主要通过神经系统活动来完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体液调节:指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到达远隔的或者临近的特定的器官、组织或者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3、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接收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原来的极化状态立即消失,并在膜的内外发生一系列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4、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5、红细胞压积:离心沉淀后被压紧的红细胞容积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6、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当周围液体的渗透压降低不大时,红细胞虽有胀大但并不破裂溶血,对低渗液的抵抗力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7、心率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需要而相应增大的这种能力称为心率储备。
8、中心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额静脉压。
9、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10、肺牵张反射:有肺扩张或者缩小而反射性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吸气,总称为肺牵张反射。
11、等热范围:在适当的环境温度范围内,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可保持在生理的最低水平,而体温仍能维持恒定,这种环境温度称为等热范围。
12、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与肺泡无效腔合称为生理无效腔。
13、氧离曲线:血红蛋白结合氧的量与氧分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以氧分压做横坐标,氧饱和度为纵坐标,即可描绘出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量的函数曲线,这一曲线习惯上称为氧离曲线。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名词解释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物理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的过程。
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
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和,直至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突触延搁:信息经突触传递时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误称突触延搁。
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的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它能识别特定的化学物质并与之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
条件反射:指动物机体在出生后为适应个体所处的环境而逐渐建立的反射。
牵张反射:骨胳肌被牵拉时,肌肉内肌梭受到刺激,产生的感觉冲动传入脊髓,引起被牵拉肌肉发生反射性收缩,称牵张反射。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每搏输出量:心脏收缩时一侧心室射入动脉的血量期前收缩:在心肌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额外刺激,可引起心肌正常收缩之前的收缩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代偿间歇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吸收:营养成份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接受神经冲动引起收缩时,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叫兴奋收缩耦联。
消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和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水利尿: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ADH 合成和释放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稀释,尿量增加,从而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浓缩尿:高于血浆渗透压的尿叫做浓缩尿。
动物生理复习资料

1.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内或从肺内呼出的气体总量,也称肺通气量(值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2.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氧饱和度.o与Hb氧饱和度的关系曲线3.氧解离曲线:表示P2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通气量(Va)/ 每分肺血流量(Q)5.余气量:最大呼气末肺内残留的气量,又称残气量6.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又称黑-伯反射7.强直收缩:当冲动或刺激的频率增加到一定数值时,使许多单收缩融合在一起,肌肉持续处于收缩状态,称为强直收缩8.终板电位:终板膜上发生的Na+跨膜内流和K+跨膜外流而引起的终板膜的去极化称终板电位。
9.化学性突触: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稍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影响的突触。
10.神经递质:指由神经元合成,突触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并引发突触后电位产生的信息传递物质。
11.突触延搁:信息经突触传递时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误称突触延搁。
12.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13.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14.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大的能力15.期前收缩:在心肌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额外刺激,可引起心肌正常收缩之前的收缩16.代偿间隙: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正常为长的心室舒张17.窦性节律:按窦房结的节律跳动的心律称为窦性节律。
18.异位节律:心房、心室依窦房结以外的某个自律组织的节律进行跳动,称为异位节律。
19.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20.动作电位:以神经和骨骼肌为代表的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21.静息电位:指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又称跨膜静息电位22.主动运输: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23.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的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24.胞吐作用:指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25.内环境:指细胞直接赖以生存的环境26.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血管壁的侧压力,实际上为压强。
(完整版)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动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及动物生理学的概念1、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根据机体结构的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A.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以及机体在整体状态下的整合机制。
(捕食行为、逃离行为)B.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内在机制、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以及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细胞及其所含物质分子的活动规律。
又称为细胞生理学3、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1.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正常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
由于这种动物可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故称之为慢性实验。
(假饲实验)特点:优点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的状态下,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缺点应用范围常受到限制。
如有些生理问题目前仍未找到合适的手术和方法;整体条件复杂不易分析。
2.急性实验: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
特点:优点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
缺点实验往往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们的在体活动情况。
4、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是机体分化出来专门执行调节作用的系统。
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和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指机体自发产生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调节。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最终版)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最终版)
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时,组织液会积聚导致水肿.20.动脉压力感受器: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管壁的外膜下分布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
21.外周化学感受器: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动脉弓区域,或在延髓的特定区域,存在对溶液中CO2分压、pH和O2分压变化敏感的化学感受器。
血浆胶体渗透压形成的原因是:白蛋白数量不足22.心血管系统的反射调节:(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2)心肺感受器反射(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神经调节:23.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加强心脏活动心迷走神经:减弱心脏活动24.血管的神经支配缩血管神经纤维(均为交感缩血管纤维)舒血管神经纤维体液调节:(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25. 心肌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哪些变化?有何生理意义?A、心肌兴奋后,它的兴奋性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1、出现对任何强度的刺激不发生反应的时期,称绝对不应期。
2、随后心肌兴奋性有所恢复,但必须用阈值以上刺激才能发生的反应,此期叫相对不应期。
3、再经过一短暂的兴奋性高于正常水平的时期,即低于阈值的刺激也会产生兴奋的时期,称超常期,而后恢复正常。
B、心肌主要特点是:绝对不应期长,约为0.2-0.3秒,几乎是
与心肌的整个收缩期的时间相同。
C、有何生理意义:心肌只有在开始舒张时才有可能接受新的刺激,它决不会象骨骼肌那样,受到快速的连续刺激时就产生强直收缩,而总是有舒有缩,交替进行,保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
★26. 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作用有何不同?1)心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p型肾上腺素能。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附有书中页码)一、名词解释1、阈电位(书32页):能进一步诱发动作电位的去极化临界值,称阈电位。
局部反应:在受刺激部位出现一个较小的除极化,称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2、局部电位(33):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
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3、动作电位(28):当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动作电位。
4、渗透压(54):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称为渗透压。
它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颗粒数目成正比,单位是1mol/L(含6.02×1023个颗粒),称渗透摩尔(osmole,Osm/L);还可以用毫渗透摩尔(mOsm/L)表示。
5、等张溶液(58):由于不同的等渗溶液不一定都能使红细胞的体积和形态保持正常,因此将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
6、血清(64):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块发生回缩,同时析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7、血型(68):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8、心指数(78):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9、心力储备(78):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称为心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强的能力。
10、血压(95):是指血管内的血压对于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11、肺通气(116):外界环境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肺通气。
12、功能残气量(121):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是残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为功能残气量。
13、肺活量(121):最大吸气时,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之和。
14、氧离曲线(130):氧离曲线或氧和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中Hb氧结合量和或者Hb氧饱和度与Po2的关系的曲线。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1、生理学: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研究分3个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整体水平的研究。
3、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动物实验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急性实验可分为在体实验(缺点:实验不能持久,动物通常以死亡告终。
优点:可对器官系统进行较细致的实验研究)和离体实验。
4、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5、新陈代谢:生物体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摄取营养物质以合成自身的物质,同时不断分解自身衰老退化的物质,并将其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自我更新过程。
6、同化作用:有机体从外界取得生活所需的物质,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变成生物体新的结构,合成新的物质并贮存在体内,这一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7、异化作用:有机体在生命活动中不断破坏自身衰老的结构,在分解旧物质的同时释放能量,供机体生命活动需要,并将分解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8、阈强度:能引起活体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9、兴奋性:动物有机体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机体的这种特性称为兴奋性。
产生的能量进行的离子的跨膜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所需能量来自膜外的高势能Na+,依赖于钠泵的活动)。
20、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21、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称为易化扩散。
22、根据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的不同可分为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或载体运输)【特点:高度的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和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或通道运输【特性:选择性;门控性(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23、易化扩散的特点:①、顺浓度差电位差不耗能;②、具有选择性;③、有膜蛋白的参与;④通透性可改变。
24、入胞作用: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1、生理学: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研究分3个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整体水平的研究。
3、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动物实验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急性实验可分为在体实验(缺点:实验不能持久,动物通常以死亡告终。
优点:可对器官系统进行较细致的实验研究)和离体实验。
4、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5、新陈代谢:生物体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摄取营养物质以合成自身的物质,同时不断分解自身衰老退化的物质,并将其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自我更新过程。
6、同化作用:有机体从外界取得生活所需的物质,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变成生物体新的结构,合成新的物质并贮存在体内,这一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7、异化作用:有机体在生命活动中不断破坏自身衰老的结构,在分解旧物质的同时释放能量,供机体生命活动需要,并将分解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8、阈强度:能引起活体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9、兴奋性:动物有机体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机体的这种特性称为兴奋性。
子兮第1页共3119、主动运输:逆着溶度梯度或无梯度的净移动,必须由外部供给能量,称为主动运输。
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水解产生的能量进行的离子的跨膜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所需能量来自膜外的高势能Na+,依赖于钠泵的活动)。
20、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21、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称为易化扩散。
22、根据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的不同可分为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或载体运输)【特点:高度的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和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或通道运输【特性:选择性;门控性(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动物生理学复习重点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整合生理学:将整体与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用分子生物学现象解释2.兴奋:活细胞或组织受到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过程。
3.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受到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4.适应性:指机体及其部分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以求与所处的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
5.内环境(细胞外液):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
6.稳态: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
7.入胞: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8.出胞:大分子物质或团块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9.原发性主动转移:主动转运中,所需的能量直接由ATP提供10.继发性主动转移:主动转运中能量不由ATP直接提供,而是利用NA+泵活动形成的储备势能完成11.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2.动作电位:活细胞受刺激后,细胞膜两侧电位的变化。
13.反极化:除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
14.锋电位:快速除极化和快速复极化总共不超过0.5ms,形成一个短促尖锐的脉冲样变化。
15.后电位:在锋电位之后还会出现一个较长的、微弱的电位变化时期,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16.阈刺激:维持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
17.阈强度:固定刺激时间,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18.碱贮:血液中NaHCO3的含量或浓度。
19.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得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
20.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21.血液凝固:指血液中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22.红细胞凝集: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个体的血液滴在玻片上混合,红细胞即出现聚集成团的现象。
23.自律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即可自动去极化而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细胞。
24.自律性: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动物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全

一、概述 (5分)1.机体功能与环境(1)体液与内环境的概念(2)稳态的概念2.机体功能的调节(1)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2)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及其调控的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①阐明机体各部分机能活动特点,以及各部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②阐明机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各器官、系统活动的变化规律。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水平:①整体和环境水平;②器官和系统水平;③细胞和分子水平。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①离体实验;②在体试验)2.慢性实验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
内环境稳态: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内环境稳态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类型: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特点:迅速、准确、时间短、作用部位局限2.体液调节: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特点: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3.自身调节: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所以称之为自身调节。
例如:血管平滑肌在收到牵拉刺激时,会发生收缩反应。
特点: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家畜生理学的研究水平:1)细胞和分子学水平的研究:研究离体细胞,分子实验法。
2)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
2.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法:实验后动物死亡①离体器官实验法②活体解剖实验法2)慢性实验:以完整、正常的实验动物为对象,在正常、科学的环境下做各种实验。
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机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过程中的自我更新以及机体内部所实现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转移过程。
2)兴奋性:动物有机体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内部的新陈代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的特性。
3)适应性:动物机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以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性。
4)生殖:动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生殖或自我复制。
4.内环境:内环境是指机体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5.7.机体功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特点:快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8.反馈控制系统——动物生理学中主要的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的兴奋性①兴奋性定义:在内外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具有产生膜电位变化的能力或特性。
②阈值:在一定时间内,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低刺激强度。
时间阈值:达到刺激产生的最短时间。
③组织兴奋性的变化1)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刺激均不产生反应;2)相对不应期:对阈上刺激产生反应;3)超常期:对阈下刺激产生反应;4)低常期:对阈上刺激产生反应。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外正内负)。
①内外离子分布特点:外正内负,高钾低钠。
②选择透过性:细胞内的钾离子在细胞膜内外浓度差作用下携带正电荷外流。
2)动作电位:可兴奋的组织接受外界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原有的极化状态立即消失,并在膜的内外两侧发生一系列的电位变化。
术语:①极化: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状态②去极化:生物膜受到刺激或损害,膜内外电位差减至0③反极化:膜内外电位变正,膜外电位变负的现象。
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 内环境:在多细胞动物中,由于绝大数细胞生活在直接jing浴它们的细胞外液之中,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故称为内环境。
3.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低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的方式。
4.简单扩散:是一种最简单的物质转运方式,是指溶性物质由膜的高级浓度侧向低浓度扩散的现象。
5.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兴奋性:是指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单位的功能。
7.溶血:如果将红细胞置于低渗的NACl溶液中,水分进入红细胞内是指膨胀,严重时红细胞因过度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出,这一现象成为溶血。
8.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9.期前收缩:相对不应期中给以或上刺激,提前产生一次心脏收缩,代偿间歇;期前收缩后出现一次较长的舒张期。
10.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成为心脏周期。
11.每搏输出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12.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又称为心输出量。
13.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14.外呼吸:又称为肺呼吸,包括肺泡气与外界空气之间气体交换的肺通气和肺泡气与肺毛细血管之间气体交换的肺换气两部分。
15.内呼吸:又称组织呼吸。
指细胞细胞通过组织液与毛系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16.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17.用力呼吸:在家畜运动时用力而加深的呼吸称为用力呼吸。
18.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
指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即胸膜腔)内的压力。
19.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20.潮气量: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吸出的气量。
21.补吸气量:是指平静呼吸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1,阈强度: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2,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去极化到能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3,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者呼出的气量叫做潮气量。
4,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5,最大通气量:以最快的速度和尽可能的深呼吸所得到的每分钟通气量陈伟最大通气量。
6,肺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量。
7,去大脑僵直:将中脑前后丘切断后,动物出现四肢僵直,头后仰,尾巴翘起,躯体呈角弓反张状态,这一现象称去大脑僵直。
8,基础代谢率:至少12小时没有进食,在室温20°C时,静卧休息半小时,保持清醒状态,不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等条件下测定的代谢率称为基础代谢率。
9,时值:两倍基强度的刺激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刺激作用时间。
10,暗适应:人由亮处进入暗处,看事实几乎都看不见物体,但几分钟后内光敏感性迅速增加,视觉改善,这种现象成为暗适应。
11,刺激:引起细胞锌粉的外界环境的变化。
12,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只对另一种特殊形式的刺激能量敏感性特别高,而对其他刺激敏感度很低或者不发生。
这种敏感度很高的刺激形式叫做适宜刺激。
13,完全强直收缩:刺激的间隔小余单收缩的时程,后一个收缩发生在前一个收缩波的收缩相,引起收缩波发生融合的现象叫做完全强直收缩。
14,期外收缩:心房或者心室受到异位炤的兴奋作用发生的正常收缩节律之外的收缩。
期前收缩:在心肌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额外刺激,可引起心肌正常收缩之前的收缩15,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代偿间歇顶强度:引起组织做最大收缩的最小刺激强度。
18,肺牵张反射:也称黑伯二氏反射,有两部分组成,肺张反射和肺缩反射。
1向肺内吹气使肺膨胀,引起膈肌收缩的抑制,呼吸停止在呼气的位置。
2从肺内抽气使肺萎缩,引起膈肌的强烈收缩。
作用:呼气吸气不致过长过深。
19,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的肌肉的收缩。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2.余气量:在竭尽全力呼气之后,仍能剩留在肺内的气量。
3.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从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
4.有效滤过压:存在于滤过膜两侧的压力差。
5.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浓度限度。
6.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7.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8.静止能量代谢: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的能量代谢水平。
9.蒸发:体液的水分在体表及呼吸道黏膜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并带走热量的过程。
10.辐射: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的外界散发。
11.胃的排空: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2.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不经充分咀嚼,就吞入瘤胃,饲料在瘤胃内被浸泡软化并经一定时间的发酵后,胃内容物被逆呕回到口腔,再被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称反刍。
13.嗳气:瘤胃的中的部分气体通过食管向外排出的过程。
14.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部的肌肉舒张的反射。
15.肌小节:肌原纤维每两条Z线之间的部分称为肌小节,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16.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和,直至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17.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分。
18.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引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19.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的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它能识别特定的化学物质并与之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
20.去大脑僵直:将中脑前后丘切断后,动物出现四肢僵直,头后仰,尾巴翘起,躯体呈角弓反张状态,这一现象称去大脑僵直。
21.内分泌: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把胞浆中生物活性物质排到周围血浆或组织液的过程。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2.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3.氧解离曲线:以氧分压作横坐标,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绘制出的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量的函数曲线。
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5.余气量:在竭尽全力呼气之后,仍能剩留在肺内的气量。
6.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性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吸气。
7.原尿:入球小动脉的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滤过液。
8.终尿: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最终形成的尿液。
9.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从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
10.有效滤过压:存在于滤过膜两侧的压力差。
11.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12.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浓度限度。
13.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14.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15.静止能量代谢: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的能量代谢水平。
16.等热范围: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时的环境温度。
20.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十二指肠中。
21.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不经充分咀嚼,就吞入瘤胃,在休息时返回到口腔,仔细地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称反刍。
22.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部的肌肉舒张的反射。
24.微生物消化:利用畜禽消化道内栖居的大量微生物对饲料进行消化。
25.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其与集合管共同完成尿的生成。
26.致密斑:入球A与远曲小管联接处,细胞呈立柱样变、斑状突起;对远曲小管中的[Na+]、[Cl+]敏感,并将信息经间质细胞传递至近球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28.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整理)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1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大致可分为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等。
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a 离体实验b 在体实验;(2)慢性实验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内环境稳态❤:组成细胞内环境的各种理化环境保持在动态平衡的条件,叫做稳态。
(3点)意义: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集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它并非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出在一个动态平衡。
3❤动物机体的生理机能特征:①新陈代谢:指生物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过程。
②兴奋性: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能力。
③生殖:生物体具有产生后代的能力。
④适应性:动物机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以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性称为适应性。
4 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怎样调节的,举例说明)神经调节:迅速,准确;血压,呼吸运动体液调节: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自身调节:范围小,不够灵活。
5 动作电位和反馈调节(闭环系统)反射:在中枢神经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反馈调节: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的活动进行调节。
反馈调节的类型:正反馈(加强作用)和负反馈(减弱作用)第二章1 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物质转运和信号传导(1)细胞跨膜转运的形式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被动)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举例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有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现象。
(O2 CO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
易散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和离子由膜的低浓度测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入胞和出胞:是指转运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的过程。
(2)信号传导:跨膜信号传导、细胞与细胞间传导(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激素到达靶细胞表面与受体结合的过程)细胞外液中的各种化学分子以及非化学性的外界刺激信号,通常并不是进入靶细胞内起作用,它们大多数是通过跨膜信号转导,间接地引起靶细胞膜的电变化或其他细胞内功能的改变。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的生命过程和功能的科学领域。
它涉及到动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方面。
本文将从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和整体机能等角度,对动物生理学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
一、细胞水平的生理学在细胞水平上,动物生理学主要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通过各种生物化学反应来维持生命活动。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层,它具有选择性通透性,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内的细胞器包括核、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例如,核是细胞的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中心;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生产中心,通过细胞呼吸产生ATP等能量分子。
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对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细胞通过各种代谢途径来合成和分解物质,以满足细胞的能量需求和物质合成需求。
例如,糖酵解是一种重要的代谢途径,通过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或乙酸等产生能量。
细胞还通过脂肪酸合成、蛋白质合成和核酸合成等途径来合成各种生物大分子。
二、组织水平的生理学在组织水平上,动物生理学主要研究不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动物的组织可以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上皮组织是动物体表面和内脏器官的覆盖层,它具有保护和吸收等功能。
结缔组织是动物体内的结构支持组织,它包括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等。
肌肉组织是动物体内的收缩组织,它通过收缩产生力量和运动。
神经组织是动物体内的传导组织,它通过神经冲动传递信息和调节生理功能。
不同组织之间通过细胞间质和细胞间连接等结构相互联系。
细胞间质是细胞外的基质,它包括基质蛋白、多糖和水等。
细胞间连接是细胞膜上的连接结构,它可以通过细胞间隙传递物质和信号。
这些结构和连接方式对维持组织的稳定和功能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三、整体机能的生理学在整体机能水平上,动物生理学主要研究整个动物体系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
例如,呼吸系统是动物体内的气体交换系统,它通过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将氧气吸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奋性:指感受器细胞对适宜的刺激迅速作出反应的能力。
动作电位的“全或无”:某些生理现象不发生则无,一旦发生即为最大反应,反应的大小与引起这个反应的刺激的大小无关,取决于系统所储存的能量。
终板电位:刺激运动神经轴突,在肌肉动作电位之前,在神经肌肉接点的终板区可以记录到一个局部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其特点是只产生于中板区并随着传播的距离而衰减,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幅度增强,是一个局部兴奋。
兴奋—收缩耦联:在脊椎动物的骨骼肌上,运动轴突末梢的动作电位引起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引起终板电位;终板电位引起肌纤维膜上全或无的肌肉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从终板两端传播开,使整个肌纤维膜兴奋;在动作电位达到顶点之后肌纤维产生全或无的收缩。
肌膜上的动作电位触发肌纤维膜收缩的一系列过程叫做………。
肌丝滑行学说:肌肉的缩短是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相对滑行的结果,即肌小节缩短时,粗、细肌丝长度都不变,只是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心滑行,逐渐接近,直到相遇,甚至重叠;当肌肉舒张或被牵张时,粗细肌丝之间的重叠减少。
等长收缩:收缩时张力不发生变化而长度发生变化的收缩形式等张收缩:收缩时只发生长度变化而张力保持不变的收缩形式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及其传出纤维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
阈电位:能使细胞膜钠离子通道突然大量迅速开放,而诱发动作电位的去极化临界膜电位值。
阈电位一般比静息电位低。
超极化:膜电位继续下降到初始静息电位数值以下,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静息电位。
阈强度:最低限度可以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强度。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的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神经末梢释放化学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去极化,这种去极化使电位变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末梢释放神经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钾离子通透性增加,从而使突触后膜处于超极化状态。
突触前抑制:由于一种抑制性末梢终止在兴奋性轴突的突触前末梢上,形成了轴突-轴突型突触,兴奋性冲动在到达突触前就烧到了抑制性末梢的影响,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变小,由此所致的抑制过程称……牵强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产生反射效应,引起受牵拉的同意肌肉收缩,称为牵强反射。
脊休克: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
主要表现: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消失,血压下降,血管扩张,出汗反射不出现。
锥体系统:又叫皮层脊髓束是较直接的联系。
起源于皮层中央前回运动区、中央后回体觉区以及额叶等广泛皮质区的神经纤维经延髓锥体下行到达脊髓,于脊髓中间神经元或直接与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锥体外系统:起源广泛,经基底神经节和脑干网状结构中替换神经元下行纤维,控制脊髓的运动神经元。
非特异性投射反应:指特异性投射经过脑干网状结构中的神经元,反复经神经元到达丘脑换神经元,丘脑发出的纤维弥撒的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感受器电位:在刺激的作用下,传入神经末梢局部去极化,叫做感受器电位。
上行激动系统:各种感觉传导束经过脑干时,均有侧枝进入网状结构,通过网状结构多突触的上行纤维经丘脑非特异性核团弥撒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激动系统,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异长自身调节:靠改变心肌初长度的调节。
等长调节:由交感神经的作用或血液中肾上腺素的作用而引起心室收缩力加强,从而增加博出量的调节。
特异性投射系统:从外周感受器沿一定的途径,经丘脑到皮层的上行传入途径。
突触后电位:递质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使膜电位发生改变。
递质共存:同一个神经元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
等容舒张期:心室舒张,室内压低于主动脉压,主动脉瓣关闭,但此时室内压仍高于房内压,房室瓣仍然关闭,心室又成为一个密闭的腔,随着心室的舒张,室内压急剧下降,但容积不变。
等容收缩期:当房内压大于房内压,房室瓣打开,血流进入到心室。
心室收缩,当室内压大于室内压,但主动脉压仍然大于室内压,主动脉瓣仍关闭,心室成为密闭腔。
随着心室的收缩,室内压急剧上升,心室的容积不变。
基础代谢率:人体处于空腹(禁食12h后),保持清醒状态,静卧休息半小时,适宜气温(18—25),安静时状态下测定的代谢率。
肾小球滤过作用:循环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经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的囊腔而形成原尿的过程。
其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诱发电位: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与特定感觉投射系统活动有关。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氧热价:通常是某种物质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应急反应:指机体遭受紧急情况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紧急动员的过程。
应激反应:指机体受到强烈有害刺激时,通过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使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物质代谢增加,可以引起水盐代谢增加,从而使机体进一步适应环境变化。
胃容性舒张:当吞咽食物时,食物对咽,食道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头区的平滑肌的紧张性降低和舒张。
肾糖阈:尿中出现葡萄糖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正常值为160---180mg/dl.神经内分泌:下丘脑中的某些神经细胞除了具有神经元功能,还具有合成与分泌激素的功能,是种由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的过程。
微循环:指在封闭式血液循环系统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一套较小的血管系统中的血液循环,是实现血液,组织液和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波尔效应:PH值或H+浓度和CO2分压的变化对血红蛋白结合氧能力的影响,血液PH降低或CO2分压升高,使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在任意O2分压下Hb氧饱和度降低,氧离曲线右移,反之,PH值升高或CO2分压降低,则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在任意O2分压下Hb氧饱和度均增加,氧离曲线左移。
基本电节律:胃肠道的平滑肌,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还可以记录到一种缓慢的,节律性去极化的电变化。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加强效应。
包括两部分,最常见为肺充气时引起吸气抑制效应,称肺充气反射;其次,为肺放气时所引起的吸气效应,此反射当用力呼气才发生。
黑—伯反射地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牵张感受器,主要刺激为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扩张。
传入纤维为迷走的有髓鞘的A类纤维,传导速度约为35~50米/秒,中枢为延髓呼吸中枢,作用为调节呼吸频率,并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配合以维持呼吸节律性。
下丘脑调节肽: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释放;生长抑制素,抑制生长激素释放;生长激素释放激素,促进生长激素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
、脑电图: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变化叫做自发脑电活动,他的记录叫脑电图。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大脑。
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记住挺硬,肌紧张出现亢进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47.感受器电位:在刺激的作用下,传入神经末梢局部去极化,叫做感受器电位。
其特性:其大小在一定的范围内和刺激的强度成正比;以电紧张的形式被动扩散;表现出总和现象。
感受器电位一般发生在无髓鞘的神经末梢上,当达到阙值引起的第一个郎飞氏结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
神经激素:从神经细胞末梢释放出来,通过体液表现出其作用的物质。
通常指各种化学递质,也包含由神经分泌所分泌的物质。
1.以神经细胞为例,说明动作电位的概念、组成部分及其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时所产生的外负内正的扩布性电位变化。
其特征:(1)“全或无”性质:如果刺激未达到阙值,则不引起动作电位,而动作电位一经引起,其幅度便具有最大值。
(2)非衰减性传导。
其功能:(1).作为快速、长距离传导的电信号(2).调控神经递质的释放、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组成部分: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
产生机制:阙刺激或阙上刺激使膜的Na+通道开放,Na+顺浓度及电位梯度内流,膜去极化达阙电位水平,进而使大量Na+通道开放,形成Na+通道的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膜电位达到Na+的平衡电位,Na+通道后失活,而K+外流,引起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钠泵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状态。
2.试述神经冲动引起肌纤维收缩的生理过程.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肌膜和由肌膜延续形成的T管膜传播,激活T管膜和肌膜的L型钙通道。
激活的L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火内流的钙离子激活肌质网膜上的钙释放通道,使肌质网内的钙离子向胞质内释放。
胞质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促使肌钙蛋白与钙离子集合并引发肌肉收缩。
胞质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激活肌质网膜上的钙泵,钙泵将胞质中的钙离子回收入肌质网,胞质中钙离子浓度降低,肌肉舒张3.试述心室肌细胞跨膜点位的形成和机制,区别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有何生理意义?心肌细胞的类型:1.工作细胞:普通心肌细胞含有肌原纤维、执行收缩功能。
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
无自律性。
2.自律细胞: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基本丧失收缩功能。
动作电位分为五期:0,1,2,3,4形成机制:0期,去极化过程,-90MV-+30MV,钠离子入膜1期,部分复极化,+30MV-0MV,钾离子外流2期(平台期):停滞在0MV,钾离子外流=钙离子内流的电荷,使心肌细胞的不应期特别的长,不能产生强直收缩。
3期,较快复极化,0MV-90MV,钾离子外流4期(静息期),膜电位恢复过程,排除钠钙离子,吸收钾离子。
4.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收缩压:心室快速射血末期动脉血压升高到最大,100-120mmHg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降到最低值。
60-80mmHg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
心输出量:与动脉血压成正比(每搏输出量增加,主要是收缩压增加,对舒张压影响不显著)心率:加快,舒张压减小,脉压减小外周阻力:对舒张压影响显著。
动脉管壁弹性:老年人的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弱,脉压增大。
循环血量:失血时,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小动脉收缩增加外周阻力,静脉系统收缩,减少血管容积,维持血管系统的充盈,大失血后动脉血压降低。
5.试述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过程和特征过程:运动神经末梢传来AP→激活膜上钙离子通道,钙离子内流→引发末梢中囊泡出胞→ACH释放扩散→ACH与后膜上受体结合→激活受体的离子通道→终板电位→引发肌膜产生AP→ACHE分解ACH特点:(1)单向性传递:兴奋只能由神经传向肌肉;而不能由肌肉传向神经(2)时间延搁:传递需0.5~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