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药临床用药优势之一多靶点探讨

合集下载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

2023-11-11•引言•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概述•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方法•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内容目录•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研究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毒理学特点,旨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探讨中药复方制剂的毒理学机制,有助于揭示其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发生规律,为改进药物质量和临床治疗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研究目的和意义02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概述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定义•特点: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具有组方合理、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特点,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特点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分类03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方法动物实验方法通过给动物一次性大量药物,观察其急性反应,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致畸试验免疫毒性试验通过给动物长期小剂量药物,观察其慢性反应,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通过给动物在怀孕期间用药,观察其后代是否有先天性缺陷,以评估药物对胚胎的毒性。

通过观察药物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以评估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

体外实验方法030201计算机模拟方法04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内容制剂中单味药的毒理学研究毒性成分分析研究各味中药的毒性作用机制,包括对机体器官、系统的毒性作用及毒性靶点。

毒性作用机制毒性反应特点制剂中多味药的协同与拮抗作用研究毒性协同与拮抗研究安全性评价药效学研究药效与毒性关系研究制剂中化学成分与药效及毒性的关系,探讨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对药效及毒性的贡献。

化学成分分析对制剂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明确其组成和含量。

安全性风险评估根据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对制剂的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确保用药安全。

制剂中化学成分与药效关系的毒理学研究05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结论与展望研究结论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势毒理学研究已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仍需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问题与传统中药相比,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药效成分更加复杂,涉及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机制,需要加强研究。

多靶点

多靶点

多靶点新药的研究设计经历了 3 个阶段的演化→经过近20年对高选择性靶点配体的集中研发,候选新药经临床试验后成功上市的比例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不断下降,这一现象对于现有的药物研究思路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单个分子靶点药物:很难达到预期效果or毒性很大;很难治愈多基因疾病(如肿瘤),以及影响多个组织或细胞的疾病(如糖尿病)。

多角度攻击疾病系统可以克服许多单靶点药物的局限性。

由此产生的多靶点药物治疗可以同时调节疾病网络中的多个环节,不易产生抗药性。

“一病一靶”的理论的问题从疾病本身来看,人类多数疾病并不是由单一基因或靶点导致的疾病,单一靶基因异常导致的疾病仅占少数. 从药物靶标来看,药物靶标并不是疾病所独有的,多数具有多重生物功能,或者与其他功能蛋白相互影响。

过分抑制或激活体内某一生物分子,在干预其本身生物功能的同时,有可能影响与其相关的生物分子的功能,从而导致副作用,如长期使用TNF-α抑制剂可能会诱发淋巴瘤。

“一病一靶”的理论忽视了体内或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相互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存在着网络系统,只抑制一种细胞信号分子,细胞内的信号往往可以通过其他传导途径,最终对细胞的功能和状态影响不大,治疗效果不佳;或者信号传导过程中影响了其他的信号分子,导致不良反应。

从药物分子本身来看,很难找到仅作用于单一靶点的分子。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必然牵涉到网络中的诸多环节。

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一些代谢紊乱疾病——多因素作用结果,往往不能归结于单一因素的变化。

所以,针对多个病理环节,即多靶点,治疗许多疑难重症疾病已成为当前药物治疗领域的重要策略。

寻找多靶点药物已成为当今各大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的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是指:在一个药物分子里存在基团分别作用于疾病的不同病理环节而发挥协同作用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而药物自身的理化特点是单一的,也称之为multifunctional,multipotential或pluripotential 药物。

中药抗癌领域新突破——“优基诺”多靶点抗癌组方

中药抗癌领域新突破——“优基诺”多靶点抗癌组方

中药抗癌领域新突破——“优基诺”多靶点抗癌组方摘要:“复方优基诺”多靶点抗癌组方,是从现代医学中汲取中医药创新灵感,从传统抗癌中药组方中精选含有丁香酚、五环三萜、二萜等高抗癌活性成分的核心药材,再组合麝香牛黄等已被证实有显著抗癌效果的传统中药材,依据靶向治疗理论并结合中医传统经典理论,按特定比例进行配伍,形成具备四个打击靶点的高效抗癌组方。

它克服了化学合成靶向药物分子单纯、易产生抗药性和副反应强的缺点,也克服了普通中成药成分庞杂,抗癌成分不精准、模糊不清、广泛有效但疗效不突出的缺点。

兼具化学合成的西药靶向抗癌药物抗癌成分清晰、目标集中、效果显著,和中药温和、副作用小,作用范围广泛打击靶点多,不易产生抗药性和耐药性的特点,在临床试验中创造了许多奇迹。

是一种将分子生物学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具有四个作用靶点、兼具中药活血化瘀、增强免疫机制的纯中药成分创新抗癌新技术。

关键词:中医药抗癌,多靶点,突破,有效成分1、引言:癌症成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本身就存在于人的正常机体中,健康的机体两者是平衡的,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一旦破坏了二者的平衡,激活了原癌基因,转变为癌基因,使正常细胞的分化和生产失控,转变为癌细胞。

肿瘤的产生是机体阴阳失衡,气血紊乱,外来邪气乘虚而入,破坏了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气滞、血瘀、痰湿、毒聚等病理变化,从而产生的毒理产物,其内在表现为:机体DNA链发生交联、断裂、插入、缺失等遗传密码的改变导致基因突变,进而引发癌变。

2、癌症的中西医常规治疗方案西方医学在癌症的治疗中逐渐形成三大经典方法:手术,化疗,放疗。

这在延长病人生存期和五年存活率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些疗法也存在着很多局限性,手术更多局限于肿瘤早期,未扩散之前有比较好的效果。

放化疗除杀灭癌细胞外,还会以杀敌一千,自损三千的方式杀灭机体正常细胞。

多次多剂量的放化疗给患者带来很多的副作用,让本来饱受癌症折磨的患者雪上加霜,最明显的就是快速降低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并且造成其他免疫细胞低下,这样就会使患者整体免疫功能更加减弱。

《温阳益心活血化痰法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的作用机理研究》

《温阳益心活血化痰法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的作用机理研究》

《温阳益心活血化痰法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的作用机理研究》一、引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心肌缺血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明确。

传统中医理论中,温阳益心活血化痰法在心肌缺血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本文通过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探讨温阳益心活血化痰法对心肌缺血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体重约250-300g。

2. 药物制备: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制备温阳益心活血化痰法药方,主要成分为丹参、川芎、炙甘草等。

3. 模型制备: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

4. 实验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5. 实验方法:给药途径为灌胃,连续给药7天。

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通过心电图、血液生化指标及病理学检查等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缺血情况。

三、实验结果1. 心电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明显减轻,T波倒置现象得到改善。

2. 血液生化指标:治疗组大鼠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等心肌酶水平较模型组降低,表明心肌损伤程度减轻。

3. 病理学检查:治疗组大鼠心肌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心肌纤维排列较整齐。

4. 药物作用机理:温阳益心活血化痰法能够改善大鼠心肌微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症状。

此外,该药方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促进心肌细胞再生。

四、讨论温阳益心活血化痰法在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通过改善大鼠心肌微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症状。

此外,该药方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促进心肌细胞再生,从而减轻心肌损伤程度。

这些作用机理与中医理论中温阳益心、活血化痰的治疗原则相符合。

中药药物的抗结直肠癌作用研究

中药药物的抗结直肠癌作用研究

中药药物的抗结直肠癌作用研究近年来,结直肠癌成为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

针对这一疾病,传统中药药物被广泛研究,其抗肿瘤活性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物在抗结直肠癌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一、中药药物的来源与特点中药药物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具有千百年的历史,其疗效被广泛接受。

中药药物对结直肠癌的抗肿瘤作用主要具备以下特点:1. 多目标作用:中药药物能够通过多个通路和不同的靶点发挥作用,具有综合治疗效果。

2. 低毒副作用:相较于化学合成药物,中药药物毒副作用较低,对患者的身体不会造成过大的损伤。

3.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药物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抗肿瘤的能力。

二、中药药物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药药物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药药物及其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1. 黄芩素:黄芩素是一种有效的中药药物成分,具有抗癌、抗炎等多种作用。

相关研究发现,黄芩素可通过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来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2. 当归:当归是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中药药物,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当归素、当归酮等。

研究表明,当归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结直肠癌的发展。

3. 石斛:石斛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

研究表明,石斛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具有促进免疫功能的作用。

4. 地黄:地黄是一种中药药物,拥有抗癌、抗氧化等多种作用。

研究表明,地黄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凋亡相关因子和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来抑制结直肠癌的形成和发展。

5. 三七:三七是一种具有明显抗肿瘤活性的中药药物,含有多种有效成分。

研究发现,三七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等途径来抑制结直肠癌的发展。

三、中药药物与传统治疗方法的结合应用除了单独应用中药药物进行结直肠癌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的结合应用也备受研究者关注。

[医学]中药制剂新技术

[医学]中药制剂新技术
中药制剂新技术
一、中药制剂的研究

传统中医药最大的优势在临床,多年的临
床实践是对中药方剂的最好筛选。很多精典名
方之所以久用,是因为安全有效。

中药制剂长期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尚未解
决,如中药液体制剂稳定性较差,固体制剂吸
湿性强的问题。中药新剂型制剂仍很少,中药
制剂体内代谢规律掌握太少,使中药制剂体内
多不明确,而且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新
的有效成份。
研究中药制剂体内药物动力学的方法主要有:
1).以某一成份作代表研究体内药物动力学。 适合于化学成份比较明确的制剂。
2).生物效应法:包括药理效应法和药物累积 法。前者对于有效成份不明或缺乏适当测定方 法的制剂是行之有效的,但选用的药效指标最 好能反应原方的主要临床功效;后者适用于毒 理与药理效应为同一组分产生的制剂,它只能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毒性成份药物动力学过程, 而且由于药量大于临床剂量,有可能导致药物 动力学的改变。

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必备形式。中药剂型的
选择应根据临床需要、药物性质、用药对象与
剂量等为依据,通过文献研究和预试验予以确
定。

制剂处方设计是根据半成品性质、剂型特
点、临床要求、给药途径等筛选适宜的辅料及
确定制剂处方的过程。

制剂成型工艺是将半成品与辅料进行加工
处理,制成剂型并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

制备工艺是中药制剂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过程的评价和给药方案的制定缺乏依据。
1.中药制剂的体内化和标准化研究

中药制剂复方与单味并重,探索其疗效的
物质基础,重点在于研究体内化和标准化。
①.体内化

对中药制剂的体外释放行为(固体、半固

传统中药临床用药优势之一多靶点探讨

传统中药临床用药优势之一多靶点探讨

传统中药临床用药优势之一多靶点探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文章从中医药药性理论出发,结合现代药物的科学研究,探讨中药作用的客观优势之一多靶点。

若认为四气、五味主要为中药性能的物质基础,即可认为其为中药作用靶点的物质基础;而升降沉浮、归经则为中药作用靶点的具体体现。

当然药物功效越多,其作用于机体不同途径的靶点就越多。

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体现,这种辨证关系同样适宜药物本身。

故中药多靶点与多途径的功能反应是药物所含多成分的具体体现。

进一步阐明中药使用的科学性。

【关键词】中药药性; 临床; 优势; 多靶点几千年来,中药在作为防治疾病保障人们健康和民族繁衍昌盛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中药的认识与使用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如以辨证施治、整体观念与恒动理念为理论基础,多采用君臣佐使的复方配伍法则及灵活多样的炮制方法等,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只在病理状态下显效、综合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等特点,使现代医学对一些疑难杂症治疗尚处于困惑状态时,中药凭着自身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临床实践也证明了它的实用性与可行性。

本文仅从中医药药性理论出发,结合现代药物的科学研究,探讨中药作用的客观优势之一——多靶点,进一步阐明中药使用的科学性。

1 中药临床应用多靶点的理论基础1.1 中药药性与其临床应用多靶点的相互关系药物作用的靶点[1]是化学药物作用机体后经吸收进入机体与机体器官、组织或细胞、物质相结合的部位。

传统中医药[2]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与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及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逐步形成了它的独特理论体系,中药药性理论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明确将药物分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奠定了中药理论体系发展的基础。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基本性质与功能的概括。

它研究药性形成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的规律,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

2024年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2024年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2024年是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方面的重要一年,以下是我对这一主题的一些观点。

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研制制成的药品,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中成药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作用,其合理使用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

首先,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确保其质量安全。

中成药的原料药多来自于天然植物,而植物药存在着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如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采收季节等的差异可能导致中草药的成分差异。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药师需要确保选用的中成药品质可靠,且符合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避免因质量问题给患者带来风险。

其次,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个体化的用药策略。

中成药具有兼顾治疗和调养的特点,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用药选择。

药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结合中成药的适应证和禁忌症,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另外,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

中医药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机,辨识疾病的证候,并据此选用相应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药师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准确判断患者的证候类型,选择适用的中成药进行治疗,避免滥用中成药,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此外,合理使用中成药还需要关注其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

中成药具有多成分的特点,其中一些成分可能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

药师需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禁忌症、剂量和疗程等方面的指导,以确保患者在使用中成药时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

最后,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进行监测和评估。

药师应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治疗的持续性和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药师还应密切关注相关临床研究的进展,及时了解中成药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指导临床实践。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保证质量安全、个体化用药、辨证施治、药物安全和耐受性、监测和评估等多方面的考虑。

药师在工作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以提高对中成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传统中药临床用药优势之一多靶点探讨

传统中药临床用药优势之一多靶点探讨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10VOL.21NO.3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第21卷第3期icsteatohepatitis,NASH)和NASH相关性肝纤维化、肝硬化,是一类与遗传・环境一代谢应激相关的肝脏疾病谱。

4o。

NAFLD病因中,脂肪变性常见因素包括营养不良、药物、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尽管这些因素在NAFLD起到重要作用,但NAFLD的发病及进展至NASH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广泛接受的观点是Day和James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怕J。

第一次打击指各种原因如肥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肝脏脂肪沉积和肝脂肪变性。

第二次打击主要为氧化应激导致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及某些异常细胞因子直接损伤肝细胞,引起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体内十分重要的抗氧化酶。

其本质是一种生物活性蛋白质,这种酶具有清除新陈代谢中产生的活性氧中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

在维护机体活性氧代谢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是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的重要成员。

丙二醛(MDA)是自由基攻击生物膜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引发的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最终分解产物,其含量水平可反映机体内细胞脂质过氧化的程度。

本实验结果表明,造模组S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氧应激、脂质过氧化与NAFLD的发病存在某种联系。

目前有研究认为,在NAFLD的发病过程中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P)酶系统受到激活催化,释放大量的活性氧和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的终产物MDA的半衰期较活性氧(ROS)长,且能弥散到细胞内、外其他靶位,扩大氧应激的损害,而且MDA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而参与肝损害,诱导细胞死亡、炎症和纤维化;氧化应激过程可激活枯否细胞(Kupffercell),激活后的Kupffer细胞可产生一系列可溶性细胞因子,可损伤肝内皮细胞,增强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产生活性氧介质的能力,释放氧自由基,致脂质过氧化,进一步加重肝损伤,还可诱导肝细胞线粒体解偶联蛋白(uCP.2)基因表达,导致肝细胞坏死增多;另外氧应激还可通过ROS和/或脂质过氧化反应性醛类产物的作用,如MDA和壬烯(HNE)激活肝星状细胞(HSC),促使其活化、增殖、转型为肌成纤维母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导致肝纤维化‘“。

关于中药饮片的合理使用分析

关于中药饮片的合理使用分析

关于中药饮片的合理使用分析摘要:中药饮片是近年来临床用药常见类型,对许多疾病均可发挥明显的药物治疗效能。

然而需注意的是,用药过程中能够发现存在诸多不良反应问题,致使患者用药效果受到影响,要求做好合理用药控制工作。

本次研究将对中药饮片合理用药的原则与重要性、合理用药具体要求以及毒副作用控制注意事项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药饮片;合理使用;毒副作用控制前言:祖国中医学理论中,认为天然药物或药物加工品若具备保健、康复作用,能够满足疾病预防与治疗要求,均可划入中药范围中。

如中药加工品,有中成药、中药饮片等,均是近年来临床常见的用药类型。

如何保证药物效果发挥到最大程度,需做好合理用药控制工作。

1中药饮片合理用药原则与重要性中药饮片合理用药,其目的在于使药物治疗效能发挥到最大程度,且在合理用药下使患者支出减少,有助于患者经济负担的减轻。

从中药饮片合理用药原则看,表现为:①安全原则,药物安全性为用药的基础性原则;②有效原则,需结合疾病类型有针对性的用药;③简便原则,体现在用药用药方法简便;④经济原则,用药需做到经济适用,切忌滥用,浪费资源。

另外,从中药饮片合理用药重要性看,首先表现在当前社会发展下,大众对医疗、保健、疾病预防、养生与康复等给予极高的关注,而中药饮片的应用恰可满足上述要求。

其次,部分多系统病变、疑难病症等临床治疗中,中药饮片应用有独特的优势,表现在多靶点作用、整体调整方面。

最后,近年来中药在临床用药中日渐广泛,且有较多种类类型,由于不同药物药理作用不同,尽管在疾病治疗效果上明显,但出现药源性疾病的可能性较高,要求采取有效的用药控制措施[1]。

2中药饮片合理使用分析2.1中药饮片用药剂量确定关于中药剂量,可理解为成人内服单位药的一日用量,一般通过数量、容量与重量描述计量单位,用药的合理性直接对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若用药量不足,直接导致治疗效果降低,甚至病情被贻误。

而用量过大下,将增加药物毒副作用。

参芪地黄汤合多靶点免疫抑制治疗IgA肾病合并膜性肾病个案报道

参芪地黄汤合多靶点免疫抑制治疗IgA肾病合并膜性肾病个案报道

·医案医话·参芪地黄汤合多靶点免疫抑制治疗IgA 肾病合并膜性肾病个案报道兰明希1,周 乐2,高冉冉1,韩 聪2,李 伟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 报道1例IgA 肾病重复肾活检为IgA 肾病合并膜性肾病的病例。

患者病史长达11年且多种免疫抑制治疗均疗效不佳,属于难治性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及肾功能异常,伴有血尿、高血压。

李伟教授根据多年用药经验及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给予参芪地黄汤联合多靶点免疫抑制治疗,重点分析中医辨证论治同西医病理结合,以益气活血清泄为原则,探讨其治疗方案及疾病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为中西医结合诊治IgA 肾病合并膜性肾病提供治疗方向和临床依据。

[关键词] IgA 肾病;膜性肾病;参芪地黄汤;多靶点免疫抑制;益气;活血清泄[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0257-358X (2024)04-0424-05DOI :10.16295/ki.0257-358x.2024.04.018Case Report of Shenqi Dihuang Decoction (参芪地黄汤) Combined with Multi -target Immunosuppression in Treatment of IgA Nephropathy and Membranous NephropathyLAN Mingxi 1,ZHOU Le 2,GAO Ranran 1,HAN Cong 2,LI Wei 2(1.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China ;2.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 One case of IgA nephropathy with membranous nephropathy after repeated renal biopsy wa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The patient has a history of up to 11 years ,and many immunotherapies were of poor curative effect. It is a refractory nephropathy. Majo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massive proteinuria and abnormal renal function ,accompanied by hemuria and hypertension. Professor LI Wei prescribed Shenqi Dihuang Decoction (参芪地黄汤) combined with multi -target immunosuppression treatment according to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research results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pathology of western medicin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upplementingqi ,activating blood and clearing ,the treatment protocol and disease outcome were discussed ,and the related literature was reviewed ,so as to provide a treatment direction and clinical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gA nephropathy complicated with mem⁃branous nephropathy.Keywords IgA nephropathy ;membranous nephropathy ;Shenqi Dihuang Decoction ;multi -target immunosup⁃pression ;supplementing qi ;activating blood and clearing [收稿日期] 2023-11-26[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217417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2204886);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ZR2021LZY041);山东省中医药科技项目(编号:2020Q012)[作者简介] 兰明希(2000—),女,四川自贡人,2022年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系疾病的临床研究。

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思考困难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机制。

本文将阐述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历史与现状,并通过实验方法与结果,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和优势。

中药复方是根据中医理论,由多种中药组成的药剂。

早在汉代,医书《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记载,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许多研究证实了中药复方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疗效。

例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经典复方药剂在治疗抑郁症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本文选取了两种中药复方药剂,分别为疏肝解郁胶囊和丹栀逍遥散。

通过筛选和鉴定药物成分,设计了实验药物并进行了实验过程。

实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12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

治疗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复方药物,对照组则给予安慰剂。

治疗时间为8周,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估疗效。

经过8周的治疗,疏肝解郁胶囊和丹栀逍遥散均表现出明显的疗效。

治疗组在HAMD评分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药物剂量和用药次数与疗效呈正相关。

其中,疏肝解郁胶囊在改善情绪方面尤为显著,而丹栀逍遥散在改善睡眠和焦虑方面表现出优势。

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可能涉及多方面。

中药复方可以调节机体内分泌,如疏肝解郁胶囊可以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缓解抑郁症状。

中药复方可以调节神经递质代谢,如丹栀逍遥散可调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抑郁患者的情绪和睡眠质量。

中药复方还可以通过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发挥疗效。

与西医治疗方法相比,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具有副作用小、依从性好等优势。

虽然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药物仍是西医抗抑郁药,但这些药物往往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口干、便秘、嗜睡等。

而中药复方则具有更好的安全性,长期使用无明显副作用,因此更适用于临床应用。

本文通过实验方法探讨了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机制,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在抑郁症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

3、拓展药学服务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药学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我国社会药 房药学服务的发展需要不断拓展新的领域。例如,可以开展药物咨询、药物监测、 药物使用评估等服务,满足公众多元化的需求。
4、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
4、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
为了推动我国社会药房药学服务的健康发展,政府需要进一步强化对药学服 务的政策支持和监管。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药学服务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社会药房的监管力度,确保药学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药房药学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显 著提高。电子处方、药品追溯系统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药学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然而,尽管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学服务的信息化程 度仍有待提高。
3、药学服务人才不足
3、药学服务人才不足
尽管我国药学服务发展迅速,但药学服务人才的不足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人才更是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 国药学服务的发展。
3、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和不 足
3、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和不足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于其多靶点、综合调理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整 体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此外,中药治疗还具有副作用少、用药安全的特点。然 而,中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治疗周期较长、疗效相对较慢等。
中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应用分 析
4、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
总结: 我国当前社会药房药学服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 足。为了推动药学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推进信息化和智 能化建设、拓展服务领域以及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等方面的工作。相信在全社会 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药房药学服务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公众的健康事业 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中药临床用药优势之一多靶点探讨

传统中药临床用药优势之一多靶点探讨
LS IH NM DCN N A E I E IAR S A C 1 O 2 O 3 I Z E E IIEA DM T RAM DC E E R H2 0V L.1 . H 0 N
时珍 国医国药 2 1 0 0年第 2 1卷第 3期
A的含量明显减少 , S D的含量 而 O i s a hpti, A H) N S c t t eat N S 和 A H相关 性肝纤 维化 、 硬化 , e o is 肝 是一 组相 比蜕皮甾酮组肝疾病 谱 。N F D病 因中, 明显增加 , 明蜕皮 甾酮在 治疗 大 鼠非酒精 性脂肪 性肝 病 时, AL O D 脂肪变性常见因素包括 营养 不 良、 物、 胖症 、 药 肥 糖尿 病 、 高脂血 能通 过增加 肝组织 S D的含量 和减少 M A的含量 来减 轻肝组 发挥抗氧化与肝脏保护作用。 症等 ; 尽管这些 因素在 N F D起到 重要作 用 , N F D的发病 织氧化应激水平 , AL 但 AL 本实验采 用改 良高脂膳 食成 功复制 了大 鼠非 酒精 性脂 肪性 及进展至 N S A H的机 制 尚未完 全 阐明 , 目前 广 泛接 受 的观 点是 大 D y和 Jm s a a e 提出 的“ 次打击 ” 说 。第 一次 打击 指各 种原 肝病 的模 型 , 鼠脂肪肝程度随造模时间延长而加重 。在高脂 膳 二 学 应用蜕皮 甾酮灌 胃干预 脂肪肝 , 果用 药后 肝脏指 数 结 因如肥胖 、 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肝脏脂肪沉积和肝脂肪 变性。第二 食 的同时 , c及 T G水平 下降 , 肝功 能、 氧化能力 改善 ; 明蜕 抗 说 次打击主要 为氧化应激 导致 的脂 质过 氧化损伤 及某些 异 常细胞 及血清 中 T 皮 甾酮具有预 防大 鼠血 脂增 高 , 减少 肝脏对 游离脂 肪酸 的吸 收 , 因子直 接损 伤肝细胞 , 引起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 有清除机体 自由基 , 强抗 氧化能力的 增 超 氧化物歧化酶 ( O ) S D 是体 内十分重要 的抗 氧化酶 , 其本质 清 除肝 内甘油 三酯作用 ;

中医临床的特色与优势(1)

中医临床的特色与优势(1)

病种 方式
治疗优势病种
中医
感冒、胃炎、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肾 炎、
慢性肠炎、神经官能症
西医 哮喘急性发作、脑溢血抢救
尿毒症、脑血栓
中西结合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冠心病、风湿性关节
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等
实用文档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包括: 功能性疾病
慢 性 病 部分器质性疾病 部分急性病 特异性病因未明性疾病
華夏書院
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認可「提供進修項目機構」CME-PP0022
实用文档“現代中醫的特色与 Nhomakorabea 勢”邱幸凡教授主講
实用文档
邱幸凡教授
邱幸凡教授為湖北中醫學院教授及博士導師, 並為全國名老中醫委員會委員。
实用文档
本工作坊獲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工商科技局 資助
「在此活動內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並不代表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及專業服務發展資助計劃評審委員會的觀點。」
实用文档
中医学认为,内外兼治,综合治疗,可充分调动机体整体 抗病能力,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为医不明外治之法,仅得医术之半 耳”; 清代外治学家吴师机盛赞外治法之妙,曰:“神奇变 幻,上可以发扬造化五行之奥蕴,下亦扶危救急,层见叠出而 不穷”; “世有博道之医,当于此见其才”。
由此可见,能否掌握和运用外治法和综合疗法,是中医提 高疗效的关键之一,也是评判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括。
病因
病位
病 机 病性
等方面病理综合概念
邪正状态
转归预后 可见,病机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在机 体反应性的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病理状态, 其证的类型和性质亦与机体反应性密切相关。

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与机制研究

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与机制研究

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与机制研究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致残和致命的疾病之一。

由于其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断上升,引起了全球关注。

虽然西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就诊缺乏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药物副作用较大等问题。

相比之下,中药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机制,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与机制。

一、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优势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手段,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以下几个显著优势。

1. 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中药由多种草药组合而成,每种草药都含有多种成分,因此能够同时作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多个靶点和途径,发挥综合治疗作用。

举例来说,中药发挥抗高血压作用时,可以通过扩张血管、降低心脏负荷、调整神经内分泌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相比之下,单一药物的效果相对较弱。

2. 个体化治疗方案中药治疗强调个体化的用药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配伍,有针对性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与西药相比,中药更注重治疗策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3. 减少药物副作用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来自于天然植物,相比之下,西药中的化学药物对患者的副作用较大。

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可以通过药物组合和剂量的调整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二、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及其功效中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许多常用的药物,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中药及其功效。

1. 丹参丹参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它具有活血化瘀、降低血脂、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丹参能够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心肌缺血等症状,对于缓解心绞痛、预防冠心病等都具有良好的疗效。

2. 鳖甲鳖甲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它具有活血化瘀、降脂抗血栓等作用。

研究表明,鳖甲能够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心梗风险。

此外,鳖甲还能够调节血脂代谢,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从而起到降脂的效果。

中药在抗肿瘤药方面的的研究进展

中药在抗肿瘤药方面的的研究进展
民间验方与传承
民间流传着许多治疗肿瘤的验方和偏方,这些经验经过长 期实践和总结,为中药抗肿瘤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现代临床研究与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中药在抗肿瘤领 域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为肿瘤患者提供了 更多的治疗选择。
研究目的和内容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机制、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临床研究结果
疗效评价
01
根据临床研究设定的疗效评价标准,对中药抗肿瘤药的疗效进
行客观评价,如肿瘤缩小程度、生存期延长情况等。
安全性评价
02
观察并记录患者在使用中药抗肿瘤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
毒副作用,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
生活质量改善
03
评估中药抗肿瘤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如疼痛缓解、食欲
扶正培本类
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葵等,具有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对多种肿瘤具 有抑制作用。
如人参、黄芪、当归等,通过调节机体免 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癌能力,减轻放、化 疗的毒副作用。
软坚散结类
其他类
如夏枯草、海藻、昆布等,具有软坚散结 、化痰消肿等作用,常用于治疗甲状腺癌 、乳腺癌等。
如虫类药物(如蜈蚣、全蝎、僵蚕等)具有 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等功效,在抗肿瘤中药 方剂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体外实验
利用肿瘤细胞株进行中药的抗肿瘤 作用研究,观察中药对肿瘤细胞增 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等的影响。
分子生物学实验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药对 肿瘤相关基因、蛋白表达以及信号 通路等的影响,揭3
抑制肿瘤生长
中药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如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等。

传统中药的药效和药理

传统中药的药效和药理

传统中药的药效和药理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许多中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其独特的药效和药理特性,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和推崇。

传统中药通过悠久的历史和准确的实践不断发掘、总结、验证和积累,形成了与西药不同的独特药效和药理特性。

今天我们将探讨传统中药的药效和药理,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它们。

一、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药效来自于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通过复杂的生化反应对人体产生作用。

其中一些成分扮演着主要作用,称为有效成分。

但除了这些有效成分,还有其它成分如无毒的辅助成分等,他们能够强化有效成分的作用,并且消除有效成分中有毒副作用。

此外,中药也不像西药仅仅是针对某种特定疾病,中药往往具有多种功效。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见中药材及其药效:1、人参:补气、润肺、止咳、滋阴、清热。

2、当归:补血、调经。

3、黄芪:补气、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4、枸杞子:滋阴、明目、降压。

5、川芎:活血、通络、止痛。

二、中药的药理中药作为中医学的一种疗法,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药理特性。

中药药理的本质是通过改变人体生理和代谢过程而达到治疗、调节人体健康状态的目的。

中药的药理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种:1、中药的整体性:中药是一种面向整体的、综合性的治疗方法,所以具有整体性。

2、中药的调节作用: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从而影响各个器官的功能状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中药的慢性作用:中药具有适用于慢性疾病治疗的特性,其作用由缓慢、渐进和长期维持组成。

4、中药的个体化治疗:中药对于每个人的治疗作用不同,因此中药个体化治疗的探索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5、中药的兼容作用和不良反应低:多种中药治疗方案应用可使药效相互促进,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多数中药并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比西药更适合持续维持治疗。

中药的药效和药理特性不仅仅局限于补虚、治病、强身,更涉及到其其他方面,如增强体质,增进食欲、促进睡眠、调节情绪等等。

中药可以从整体性、区域性或个体化等方面综合调节人体的生理状态,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与局限性

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与局限性

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与局限性慢性病,如同一个潜伏在身体里的“慢性敌人”,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与慢性病的长期斗争中,中医药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首先体现在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念上。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对于慢性病,中医不是仅仅针对症状进行治疗,而是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情志、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从整体上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

比如,对于糖尿病患者,中医会根据其不同的证型,如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等,采用不同的方剂进行调理,以达到改善症状、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中药的多靶点作用也是其治疗慢性病的一大优势。

中药往往由多种成分组成,这些成分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发挥协同作用。

例如,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的中药,不仅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还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血脂等多种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许多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够根据人体的生理状态自动调整其功效。

比如,黄芪既可以升高血压,又可以降低血压,关键在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

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另一个优势是注重预防和养生。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起居、情志调节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对于已经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中医也会给予相应的养生建议,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等,以提高患者的自身抵抗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例如,中医提倡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季节交替时的病情稳定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此外,中医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与一些西药相比,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质,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验证,其安全性较高。

尤其是在长期用药的情况下,中药对肝肾功能的损害相对较小,更适合慢性病患者的长期治疗。

而且,中医的外治疗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在治疗慢性病方面也具有独特的效果。

中药治疗慢性病有何优势

中药治疗慢性病有何优势

中药治疗慢性病有何优势慢性病,如同潜伏在生活中的“慢性杀手”,长期困扰着人们的健康。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这些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对抗慢性病的漫长征程中,中药治疗逐渐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中药治疗慢性病的优势之一在于其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慢性病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器官的问题,而是整个身体系统失衡的结果。

中药治疗并非仅仅针对症状,而是着眼于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

以糖尿病为例,中医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情志、生活习惯等因素,通过调理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这种整体治疗的思路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慢性病的问题,减少病情反复。

中药的多靶点作用也是其治疗慢性病的重要优势。

相比西药往往针对单一靶点发挥作用,中药通常包含多种成分,能够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

例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一味中药可能同时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代谢等多种作用。

这种多靶点的协同效应使得中药在治疗慢性病时能够发挥更全面、更综合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中药治疗慢性病还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病情、生活环境都不尽相同,中医强调“因人而异”“辨证论治”。

同样是高血压患者,可能由于体质的不同,有的表现为肝阳上亢,有的则是气血不足。

中药治疗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患者的个体特点,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药治疗慢性病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质,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验证,其安全性相对较高。

虽然部分中药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毒性,但在合理的炮制、配伍和用量控制下,可以有效降低风险。

与一些西药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的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相比,中药在治疗慢性病时对身体的损伤较小,更适合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中药临床用药优势之一多靶点探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文章从中医药药性理论出发,结合现代药物的科学研究,探讨中药作用的客观优势之一多靶点。

若认为四气、五味主要为中药性能的物质基础,即可认为其为中药作用靶点的物质基础;而升降沉浮、归经则为中药作用靶点的具体体现。

当然药物功效越多,其作用于机体不同途径的靶点就越多。

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体现,这种辨证关系同样适宜药物本身。

故中药多靶点与多途径的功能反应是药物所含多成分的具体体现。

进一步阐明中药使用的科学性。

【关键词】中药药性; 临床; 优势; 多靶点
几千年来,中药在作为防治疾病保障人们健康和民族繁衍昌盛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中药的认识与使用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如以辨证施治、整体观念与恒动理念为理论基础,多采用君臣佐使的复方配伍法则及灵活多样的炮制方法等,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只在病理状态下显效、综合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等特点,使现代医学对一些疑难杂症治疗尚处于困惑状态时,中药凭着自身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临床实践也证明了它的实用性与可行性。

本文仅从中医药药性理
论出发,结合现代药物的科学研究,探讨中药作用的客观优势之一——多靶点,进一步阐明中药使用的科学性。

1 中药临床应用多靶点的理论基础
1.1 中药药性与其临床应用多靶点的相互关系药物作用的靶点[1]是化学药物作用机体后经吸收进入机体与机体器官、组织或细胞、物质相结合的部位。

传统中医药[2]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与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及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逐步形成了它的独特理论体系,中药药性理论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明确将药物分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奠定了中药理论体系发展的基础。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基本性质与功能的概括。

它研究药性形成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的规律,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

若简单认为四气、五味主要为中药性能的物质基础,即可认为其为中药作用靶点的物质基础;而升降沉浮、归经则为中药作用靶点的具体体现。

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在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及辨证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人们主要凭借实践经验来认识药物,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大多真实可行。

1.2 中药四气、五味作为其作用靶点物质基础的理论认识中药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每种药物的四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相对而言。

当人体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病态时,就有可能选择自然界中与其病性相反的药物来调节,这也是中药起源的基础。

《素问·六节藏
象论》曰:“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曰: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在具体应用中,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基本原则。

《内经》将药味归纳为:辛酸甘苦咸五种,并对这五种药味于人体的影响作了细致的研察。

《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并在《素问·宣明五气》中有“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可见已经指出,药味与脏腑之间有着特殊的联系规律[2]。

后世医药学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加以补充、发展。

目前药物的四气、五味已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基础。

一般来说,一种药物只有一种药性,但可以有一种或多种药味,气味相近,则功效相近,气正味相异,则功能不同。

味越多,则功效也就越多。

当然药物功效越多,其作用与机体不同途径的靶点就越多。

1.3 中药药性之升降浮沉、归经是其作用靶点的具体体现中药的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趋势,归经是药物对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作用。

药物的升降浮沉、归经与四气、五味一样,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药性理论[3]。

一般而言药物的作用趋势与所治疾病的病位相同,而与所治疾病的病势相反,即“同病位,逆病势”,以调整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或使药物作用于机体的不同的病变部位,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

而且中药的升浮沉降之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
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古有“盐制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入脾等”
[4]的总结。

这一点充分显示了中药应用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可为治疗临床疾病的复杂与多变更好地发挥作用。

对归经理论的认识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结合起来,才可全面准确认识理解与掌握药物的功效。

如同归肺经的黄芩、干姜,黄芩性寒能清泻肺火,干姜性热能温肺化饮;同归肺经的桔梗、紫苏子,桔梗升浮可宣肺,苏子性沉降而可降肺;同归肺经的麻黄、人参、乌梅,麻黄味辛,能解表散寒,人参味甘而能补肺益气,乌梅味酸则可敛肺止咳。

虽然中医的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因两者的理论体系、认识方法及涵义的不同而不能完全对应,但就药物在机体作用后发生的药效反应来讲,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更具有丰富的选择性,这种药物自身固有的天然性能,也充分体现了中药本身的客观优势。

2 中药用药多靶点的物质基础及例证
2.1 中药用药多靶点的物质基础中药材多为土地所出,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蕴育了丰富多样功效独特的药物资源。

入药部位的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等不同的器官,又具有着各自独特的形态与功能,在生动的药物群中,每一味中药从生长到成熟,从采收加工贮藏到炮制应用等过程,都有着自己的展现与适宜,大自然给人类赋予了最佳的天然药物资源,且具有“药食同源之效,中医药天人相应之意”。

现代药物研究也证实了中药所具性能的客观物质存在。

每一味中药就是一个小小的复方,它所具成分的非单一性,即多成分共存的特质,是它治疗疾病可产生多靶点、多途径,甚是其副作用及毒性相对较小的根
本所在。

在浩如烟海的经典复方中从“七情合和”到“君臣佐使”的严密组方,从精选药物到如法炮制加工处理,中药复方的作用会发挥得更到位,群药协同作用使毒副作用尽量降低甚至消失。

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体现。

这种辨证关系同样适宜药物本身。

即可说明中药多靶点与多途径的功能反应是药物所含多成分的具体体现。

2.2 常用中药及复方药物的具体例证中药大黄为蓼科草本植物,在全世界共有六十余种大黄,以我国所产的大黄品种最多,质量最好[5]。

大黄始载《神农本草经》,味苦性寒凉,入脾胃、大肠、肝、心诸经,功可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活血祛瘀、利胆退黄等,在临床上可用于[3]大便秘结,即可“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用于血热出血、目赤咽痛,可治人体上部火热炽盛之证;可用于热毒疮疡,为热毒疮痈常用药;且具有良好的活血祛瘀作用,如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桃仁承气汤《伤寒论》、及治疗跌打损伤的复方复元活血汤等,另外归肝经可清泄湿热、消退黄疸,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治疗湿热淋证可用八正散《和剂局方》。

临床应用中生大黄泻下通便力强,而制大黄(酒蒸),则泻下力减弱,活血祛瘀之力增强,武火炒炭可止血[4]等。

可见一味大黄在临床上具备了如此多的功效,特别是活血祛瘀作用,《神农本草经》言其能“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

目前大黄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在临床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药理研究表明了大黄所含成分的多样性,进一步证实了其作用多途径、多靶点的科学性。

又如功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归肺、膀胱经而味辛微苦性温的中药麻黄,药理研究[6]证实本品主要成分含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等,且麻黄碱、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麻黄碱、伪麻黄碱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作用;伪麻黄碱有利尿作用;麻黄碱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在应用中蜜制麻黄可缓和发汗作用而增强宣肺平喘之效。

临床合理使用,可发挥其不同作用。

复方的使用更能体现中药合理使用的优势,如回阳救逆的四逆汤、利水消肿的五皮饮、调和营卫的桂枝汤等,均体现了中药应用的灵活变通、随证加减性,既可合理发挥方药的药性,还可达到增效降毒、改变药物的作用趋势,以发挥最佳治疗效果。

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个体化的诊疗,更符合人体多样化及疾病的复杂性需求。

目前对中药和中药复方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已成为全球新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

本文仅以粗浅之见略谈中药临床用药优势之一多靶点,敬请同行学者继续商讨。

【参考文献】
[1] 张强. 药剂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445.
[2] 刘长林. 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4,259.
[3] 陶忠增. 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2,17,132.
[4] 蔡翠芳. 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3,116.
[5] 郭忻.百草治百病[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44.
[6] 张清河. 中药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