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床常用药对
论药对的组配方式和祛痰法中药对的临床应用
![论药对的组配方式和祛痰法中药对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683d5e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5.png)
论药对的组配方式和祛痰法中药对的临床应用
吴依娜
【期刊名称】《时珍国医国药》
【年(卷),期】2009(20)3
【摘要】药对的主要组配方式有:相须相使配对、相畏相杀配对、性味药对配对、趋向药对配对、补泻配对、动静配对及其他药对配伍等。
文章结合祛痰法中主要药对的配伍,举例说明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页数】2页(P724-725)
【关键词】药对;组配方式;临床应用
【作者】吴依娜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1
【相关文献】
1.祛痰药的临床应用评价 [J], 王春;赵广福
2.祛痰药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分析 [J], 黎巧明;梁小丽;刘娜;徐永谊
3.探讨止咳祛痰药临床应用的药理学机制 [J], 朱斌
4.祛痰药的临床应用分析与评价 [J], 肖志刚;王继昌
5.中药药对的组配形式及临床应用 [J], 蒋永光;曹莉;陈颖;韩佩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治疗恶性肿瘤中药配伍
![治疗恶性肿瘤中药配伍](https://img.taocdn.com/s3/m/adb5b9bc581b6bd97e19ea10.png)
治疗恶性肿瘤常用中草药配伍—药对什么是“药对”?在应用中草药治疗肿瘤时,1、由于病情复杂单味药的作用有限,往往不能全面顾及复杂多变的病情;2、单味药的力量有限,对于病势沉重者,其力量往往无济于事;3、药物往往具有毒、副作用,有时单位药不安全,可能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等等,因此根据不同的病情不同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按照一定得经验有选择地将两位或两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既可全面照顾病情;有可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使临床用药更有效、更安全;另外药物的配伍,还可能产生与原药不同的新作用。
这种两种合用能起到协同作用,增强药效;或消除毒副作用;或产生新作用的经验组合配伍,统称为“药对”或称为“对药”。
下面分别介绍临床治疗肿瘤的几种“药对”:(一)、清热解毒药对1、白英+白花蛇舌草二者配伍应用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利水消肿通淋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肠癌、食管癌、等癌瘤属热毒瘀阻、水湿内停着。
对癌症表现水湿潴留,出现胸水、腹水、便溏者疗效佳。
2、陆英+白英二药配伍应用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祛瘀、驱风通络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大多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肠癌及肾癌属然毒瘀阻、水湿内停者。
对癌性胸水、腹水者疗效尤佳。
3、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二药配伍应用,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利湿消肿;用于湿热瘀阻经络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咽喉红肿疼痛等有良效,另外二者配伍具有抗肿瘤、抑制癌细胞增生的作用。
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各种癌症,如肝癌、胃癌、肠癌、肾癌等癌瘤属热毒瘀阻、水湿内停者。
对癌性胸、腹水者有一定治疗效果。
4、半边莲+七叶一枝花二者配伍应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祛瘀、祛风通络止痛之功,临床上治疗多种癌症,尤多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胰腺癌、肠癌以及肾癌等属于热毒瘀阻、水湿内停者。
对癌性胸、腹水者疗效尤佳。
5、鱼腥草+夏枯草二者相伍为用,共奏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化痰散结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食道癌、胃癌、子宫颈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
张永华教授运用中药药对治疗失眠经验
![张永华教授运用中药药对治疗失眠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3770722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2.png)
2020年12月第27卷第23期张永华教授运用中药药对治疗失眠经验卢晶晶 陈佳飞 张永华(指导)失眠又称“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张永华教授为浙江省名中医、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擅长情志病的诊治,尤其是治疗失眠,现将其治疗失眠常用中药药对总结如下:1 经验药对1.1 疏肝理气养血类 张师指出,从肝的生理病理功能来看,肝藏魂,魂归于肝则寐。
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故而肝郁失疏,气血不畅,则血不舍魂,常可表现为精神抑郁、心神不宁或两胁胀痛,舌红苔黄脉弦等肝郁气滞之象。
张师对于临床上胸胁脘腹胀痛,表情沉默,手足不温者,常用药对有柴胡—白芍、郁金—石菖蒲。
柴胡—白芍:柴胡味辛、苦,性微寒;有发表升阳作用,善治往来寒热,疏肝解郁。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炒白芍药性缓和,善于养血敛阴。
柴胡与白芍配伍见于张仲景《伤寒论》之四逆散。
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柴胡以疏肝之阳,通达气机,芍药以泻肝之阴,和血通痹,两药配伍,一升一敛,调理气机。
张师发现,现代社会物质条件丰富,很少出现单纯阳虚的四肢不温,多为气机郁滞于内,不得畅达所致。
柴胡配白芍,外走少阳之阳,内走厥阴之阴,则肝胆疏泄之性遂,厥可通也。
常用剂量:柴胡10g,炒白芍15g。
郁金—石菖蒲:郁金味辛、苦,性寒;有活血祛瘀、行气解郁之效,善治气滞血瘀之证。
石菖蒲味辛,性温,芳香之品,有开窍宁神,化湿和胃之效,善治痰浊蒙蔽之证。
张师临床上运用郁金—石菖蒲治疗郁证疗效颇佳。
研究发现,以郁金—石菖蒲药对为基础的加味菖蒲郁金汤联合艾司唑仑片治疗失眠症有效率高达94%[1]。
常用剂量:郁金10g,石菖蒲10g。
1.2 调和阴阳类 《灵枢经·大惑论》曰:“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张师指出,卫日行于阳,夜行于阴,阴阳交谓之泰,昼精而夜瞑;若卫阳不能入阴,阴阳不交谓之否,则不得寐。
作者单位:311201 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消化内科(卢晶晶、陈佳飞);杭州市中医院中医内科(张永华)通信作者:卢晶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竭其精,从而导致人们心血与肾精过度亏虚,出现心肾不交之象。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3b3e75a416fc700abb68fcae.png)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味辛、甘,大热。
主入心、肾、脾经。
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本草经读》),能上助心阳通脉,中温脾阳健运,下补肾阳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
虞摶谓:“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冷湿。
”《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
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本草正义》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重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可不治。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
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乌头类有毒中药常用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研究
![乌头类有毒中药常用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8802f2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a1.png)
乌头类有毒中药常用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研究一、本文概述《乌头类有毒中药常用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研究》是一篇专注于探讨乌头类有毒中药在配伍使用中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的学术论文。
乌头类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广泛的临床应用而备受关注。
然而,乌头类药物的毒性问题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乌头类有毒中药与其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以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本文首先对乌头类有毒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毒性机制进行了概述,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后,重点介绍了乌头类中药与其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研究成果,包括配伍药对的筛选、药效学评价以及作用机制的探讨等方面。
文章还对乌头类有毒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合理用药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
本研究对于提高乌头类有毒中药的临床疗效、降低其毒性反应以及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剖析乌头类有毒中药与其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有助于为中药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促进中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二、乌头类有毒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乌头类有毒中药主要包括川乌、草乌、附子等,它们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萜类生物碱,如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毒性。
在药理作用方面,乌头类有毒中药主要表现出镇痛、抗炎、抗风湿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其中,镇痛作用是其最为突出的药理作用之一,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疼痛传导过程来实现。
乌头类有毒中药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减轻炎症对机体的损伤。
在抗风湿方面,乌头类有毒中药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和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炎症反应。
乌头类有毒中药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发挥免疫治疗和预防作用。
齐元富教授运用药对治疗肺癌经验介绍
![齐元富教授运用药对治疗肺癌经验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5b6ccc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0.png)
齐元富教授运用药对治疗肺癌经验介绍焦明颢(,齐元富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00; 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总结齐元富教授运用药对治疗肺癌的经验。
齐教授用药方面注重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疏肝解郁,健脾益气,扶正固本,尤善于运用药对。
临床常用药对包括:红豆杉与瓜萎皮,石见穿与预知子,白前与前胡,重 楼与白花蛇舌草,蛇莓与白英,黄芪与太子参,女贞子与菟丝子。
所用的药对调配得当,疗效颇佳。
关键词:齐元富;药对;肿瘤;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73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 -2349(2020)11 -0009 -04药对是方剂构成的基本单位,是中药复方配位最 基础、最常见的格式,常呈固定的成对搭配出现,主要 呈现为协同增效及配伍减毒的作用[1],适应于临床复 杂的病情。
齐元富教授是山东省名中医,从事临床中西医结 合肿瘤治疗工作30余年,临证善用药对治疗肺癌,疗 效显著,现将其运用药对经验介绍如下。
1常用药对1.1红豆杉与瓜萎皮红豆杉味微甘、苦,性平,素 有清热散结,解毒消肿之功。
早在《本草纲目》中便 曾记载其功效,称其可养阴,主益气除湿,治惊惧,且 具有排毒之功[2]。
现代药理学证明其含有有效药用 成分多达40多种,从红豆杉树皮中提取出的紫杉醇 更是继阿霉素和顺铂之后被国际公认最好的强活性作者简介:焦明颢(1995 -),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
常用的药对有麻黄(苏叶#一杏仁、僵蚕一射干、桔 梗一枳实(厚朴#,治疗需以升为主时麻黄(苏叶#、僵 蚕、桔梗的用量大于杏仁、射干、枳实(厚朴#的用量; 升降各半时则用量相等;以降为主时则杏仁、射干、枳 实(厚朴#的用量大于麻黄(苏叶#、僵蚕、桔梗的 用。
3.7巧用活血化瘀药咳嗽久治不愈,则可变生肺 络瘀阻,肺失宣降,痰是气血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 物,肺气郁闭,则血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气血津液 输布不畅,既可导致痰瘀同生,如热邪炼液为痰,灼血 为瘀,也可表现为痰瘀互生,如痰湿阻塞络脉,导致血 液运行不畅,继而成瘀。
《伤寒论》中控制中药功效发挥方向的药物配对组合
![《伤寒论》中控制中药功效发挥方向的药物配对组合](https://img.taocdn.com/s3/m/1d052f3087c24028915fc38e.png)
《伤寒论》中控制中药功效发挥方向的药物配对组合摘要:笔者总结了《伤寒论》中常用药物的配对及经典组合,归纳仲景所运用的控制中药功效发挥方向的药对,并阐明学习药对的意义。
关键词:《伤寒论》;中药;药物配对组合《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及杂病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理论联系实际的中药经典著作[1]。
它成书一千多年来,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后世医学家称之为“师表万世”之经典、“方书之祖”“活人书”。
《伤寒论》中一共有组方113首(缺一方药),多数组方药少力专,是仲景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浓缩、精炼而成,对我们学习中医临床理法方药有着巨大的贡献。
我们都知道一味中药功效有多种,临床上中药在方剂中的功效发挥会受到配伍的限制,对于一味中药来说,它没有思想,它的所有功效在某一方剂中同时发挥,如何突出我们所需的某一功效,关键在于方剂的配伍,通过方剂配伍应用,方可控制中药功效发挥方向。
《伤寒论》中的方剂有许多经典的中药配伍组合。
下面列举《伤寒论》中常用药物的功效发挥方向的配对组合、其它常用组合及方剂举例。
1 常见中药配对组合1.1 麻黄: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2]。
麻黄配伍桂枝发汗解表,例如麻黄汤;麻黄配伍杏仁宣肺平喘,例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黄配伍白术利水消肿,例如麻黄加术汤(金匮);麻黄配附子助阳解表,例如麻黄细辛附子汤。
1.2 桂枝:桂枝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等功效[2]。
桂枝配细辛温通经脉,桂枝配当归温经活血例如当归四逆汤;桂枝配茯苓温阳化气、平冲降逆,例如五苓散、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金匮);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例如桂枝汤。
1.3 葛根:葛根具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等功效[2]。
葛根配桂枝解肌祛风,葛根配芍药升津舒经,例如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
1.4 生姜: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等功效[2]。
徐经世常用药对拾撷
![徐经世常用药对拾撷](https://img.taocdn.com/s3/m/e7274e462e3f5727a5e9621e.png)
中医文献 杂 志
清肺 化 痰 , 咳平 喘 。方 用麻 杏 石 甘 汤加 味 。 炙麻 止 黄 1, 仁 4, g杏 g 生石 膏 1g 射 干 3 , 白皮 3 , 骨 0, g桑 g地
发 生 , 以冬 春 两 季 为 多 。方 中麻 黄有 较 强 的宣肺 尤
安 徽省 中医院 ( 合肥 ,3 01 卓 思 源 20 3 )
摘要 : 经世 常 用药对有 以下几 类 :. 配代 赭石治胆 汁返流性 胃炎。2黄连 配红 豆蔻 止呕 逆 、 徐 1葛根 . 吐酸。3石 .
斛 配竹茹治慢性 胃炎。4远志 配竹茹治 失眠。5凤尾 草配车前 草治疗急慢性 尿路 感染 。6琥 珀配 芦荟 治疗 气秘 。 . . . 7沉香配枳壳治不 完全 幽门梗 阻。 .
明 显好 转 , 间痰 鸣 减 轻 , 欲 有 所 增 加 , 便 日 1 喉 食 大
行 。 继服 上 方 3帖后 诸 症 状 消 失, 用 中药进 行 后 再
期调 理, 直至痊愈 。 讨 论
药外 , 亦起着解 毒清热作用 。由于感邪 的轻重 , 形 体 的强 弱 有 所 不 同 , 以 , L 患 肺 热 喘 咳 的病 所 , 所 ' bJ
用 治急 慢 性尿 路 感染 。凤 尾 草性 味 苦寒 , 肝 入 肾二 经 , 本草 正 义》 云其 “ 寒 沉 降之 质 , 主 邪 《 有 苦 故 热 而 能 止血 , 治 赤 痢下 血 , 有 捷效 …… ” 治 急 并 甚 用 慢 性 尿 路感 染 , 起着 清 热解 毒 、 既 活血 化瘀 , 可协 又 调诸 药 , 为方 中之使 。徐 老 临证 , 伍 以车 前草 , 成 必
药 , 味甘辛 、 , 脾 、 性 凉 归 胃经 , 有解 肌退 热 , 发麻 透
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100对
![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100对](https://img.taocdn.com/s3/m/0ffc7be3d5bbfd0a7956735e.png)
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100对临床用药要求严谨、精炼。
做到这点,除辩证、立法正确外,还需熟悉每味药物的药性及药物间的配伍。
以单味药立方者为单方,但毕竟药少力专,不适宜大多数疾病。
今分享药物的药对,多是前人对两药配对应用后产生某些特殊功效的总结!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
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
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半夏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破故纸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木香名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芡实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黄柏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常见中药药对的临床应用技巧
![常见中药药对的临床应用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4d9b70fa8114431b90dd8ef.png)
颈椎小关节错缝 主要 由颈椎关节突较低 , 关节囊松弛 , 且 颈椎横突间缺少必 要 的横突韧带 , 使得患 者颈椎稳定性 不强而导致 。在 E l常生活及工作中 ,由于 枕头过高 、 姿 势不正确 , 对颈部 的肌 肉造成损伤 ;长期进行低 头工作 , 使 得颈部 呈现 出慢性劳损 ; 或是快速转动及运动头部等 , 导致 颈椎 的小关 节超出了人们正 常 的活动范 围, 从而引发 了颈椎小关节错缝 。 对于此种病症 , 临床主要采用手术 、 牵 引、针灸等手段进行治疗 。 作为我 国一 种具有历史 性的治疗 方法 , 中医治疗 的主要 原因便 是以患者具体 症状为基础 , 选取相关 的人体穴位 , 使用特殊 的针 灸毫针适 当刺激穴 位 , 通过将 患者血脉进行疏通从而达 到治疗 的 目 标。 在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时 , 采 用中 医针灸法不但安全 简便 , 且 疗效显著。在本研究中 ,2 8例 患者 经针灸 治疗 后 , 6 7 %( 1 9例 ) 的患者在 2 个疗程 内得到痊愈 ,且临床症状得到 明显 的减轻 。 患者在整个针灸治疗及恢 复期 间内 , 应 注意保 护好 颈部 ,避免做一些快速 、 大力转头 的动作 , 并 尽量保 持平躺、仰卧的睡姿 。同时 , 患者还应 时常保 持积极 向上 的乐观态度 , 尤其在长 时间治疗且 收获甚 微的时候 , 切 忌出现沮丧 、 消极等 负面情绪 。 在 日常饮食方面 , 患者需注重营养 的摄取 , 养成 良好 的饮食及生 活作 息习惯 。 此外 , 患者还可在 医护人员 的指导下 , 选择一些活络经脉 的药膏 或药物 进行外用或 内服 。 综上所述 , 在对颈椎小关 节错 缝患者进行 治疗时 , 采用 中医针灸法 可获得显 著疗效 , 且操作简便 ,安全性 高 , 极大程度上促进 了患者病情的痊愈 , 值得 l 临床 推广与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1 】 许晓斌. 针刺加推拿 治疗陈旧性颈椎 小关节错 缝[ J 】 . 中国 民间疗 法, 2 0 1 3 , 1 1 ( 0 3 ) : 1 6 ・ 1 7 . 【 2 ] 哀 晓辉 . 中医针 灸治疗 3 O侧颈椎小关节错缝 的临床疗效观察 [ J ] . 中国医药指
妇科病常用对药举隅
![妇科病常用对药举隅](https://img.taocdn.com/s3/m/80c60309bed5b9f3f90f1ce3.png)
关键词 :妇科病 ; 中医药疗法 , 常用对药 ; 隅 举
中图分类 号 :2 9 1 R 8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00— 7 4 20 )4— O7— 2 10 0 0 (0 9 0 0 4 0
中药 的对药又称药 对 、 子药 , 古代 习用至今 。前 人 曾以 对 从 单味药立 方, 清金 散单 用一 味 黄芩 治疗肺 热 咳血 。后在 临床 如 运用 中发 现 除单行 药外 , 物配伍 对 治疗 效果有 很 大 的影 响 , 药
热 ; 胡疏肝开郁 、 柴 和解退热 、 升举 阳气 。二 药一补 血一理气 , 一 柔肝一疏肝 , 一升一降 , 阴一 阳 , 一 互制其 短而展其 长 , 养血柔 起
点; 续断长于活血通络 、 疗伤续折 , 在于 筋节气血 之间 , 有补 而不
滞、 行而不泄 的特点 。二药 相须为用 , 中有行 , 补 滋而不 腻 , 用于 肝肾不足所致腰膝 疼痛 、 崩漏 下血 、 动不 安等症。 胎
助 阳、 筋健骨之 力增 强 , 强 用于腰 膝疫 冷 、 宫寒不孕等症 。
杜仲一续 断 : 者 皆能补 肝 。 强筋骨 、 二 肾、 安胎。杜 仲偏 于补 血, 善走 经络关节 之 中, 为治 肾虚腰 痛 的要药 , 有补 而不 走 的特
白芍一 柴胡 : 白芍养 血敛 阴、 肝 和 血 、 急 止 痛 、 解 虚 柔 缓 清
应 阴阳 , 用于肝 肾不足 , 体虚有热诸症。
相杀者 , 此七情 , 凡 和合 视 之。 后世 将 其理 论发展 , 断丰 富 了 ” 不
对药的内容。中药药对 的实用 性来 自它 的科学 性 的理论 , 药 其 物药理渊源于 中药 药理 的 四气五 味 、 升降 沉浮 、 归经 理论 , 对 药 的配伍亦忠于“ 七情 和合 ” 的精神 。中药药 对在 临床应 用广泛 , 尤其较单 味药 的疗 效而 言 , 其效 益彰 。现将妇 科临 床常用 对 药
中医男科用药药对经验一得
![中医男科用药药对经验一得](https://img.taocdn.com/s3/m/e554ac6cf5335a8102d22080.png)
【 伍用功能 】 男科应用上 , 淫羊藿归肾经 , 功能补肾壮阳, 擅
长 治疗 阳萎 , 蚣 归 肝 经 , 通 达肝 脉 , 血 脉 闭 塞 , 输入 阴 蜈 可 开 使 茎 血流 量增 加 , 常用 作 治 疗 阳萎 的 引药 , 药 伍 用 , 须 为 用 , 二 相 治 疗勃 起功 能 障碍 作用 加 强 。 【 常用量 】 淫羊藿 1 1g蜈蚣 2~ g 0~ 5 ; 5。 【 经验】 肾藏精 , 主人 体的生长发育 , 窍于前 阴; 开 肝主 疏 泄, 调节 血 量 , 筋 , 主 肝脉 过 阴器 , 阴 为宗 脉 之所 聚 。勃 起 功 前 能 的启 动 , 必须 有 赖 于 肾 气 的 充 沛 , 气 疏 泄 调 节 血 量 到前 阴 肝 功 能 的正 常 , 治疗 勃起 功 能 障 碍万 变 不离 其 宗 在 于 补 肾和 疏 故 肝。单味淫羊藿称为 “ 媚药 之王” 陶弘景在《 草经集注》 , 本 指 出 :西 JJ 部 有 淫 羊 , 日百 遍 合 , 食 此 藿 所 致 , 名 淫 羊 “ lL l 一 盖 故 藿” 。淫 羊藿 , 有 “ 今 中药 伟哥 ” 之称 。药 理 研究 表 明 , 羊 藿 主 淫 要 成分 为淫 羊藿 甙 , 其他 还 有 去 氧 甲基 淫 羊 藿 甙 、 萄糖 、 糖 葡 果 以及挥 发油 、 物 碱 、 生 素 E及 微 量 元 素 锰 等 。具 有 雌性 和 生 维 雄 性激 素样 作用 , 卵 巢 和 子 宫 重 量 增 加 , 进 精 子 生 成 和 精 使 促 液 分泌 , 兴奋 性 感 觉神 经 。在 对 性 功 能 的 影 响 上 , 于本 品 并 由 能促 进 精液 分 泌亢 进 , 囊 充 满 后 , 激 感 觉 神 经 , 接 兴奋 性 精 刺 间 欲 而引 起性 功 能亢 进 。动物 实 验 证 明 , 淫羊 藿 能增 加 动 物精 液 分 泌 , 激 感觉 神经 , 刺 间接兴 奋 性 欲 而具 催 淫 作 用 ; 鼠和兔 子 老 吃了淫羊藿 以后 , 性欲变得更加强烈 。用淫羊藿或 日本淫间藿 制 成 的流浸 膏 , 狗 虽 不 能 表 现举 尾 反 应 , 可 知 其 有 促 进 精 对 但 液 分泌 的作 用 , 叶及根 部 作 用 最 强 , 其 果实 次之 , 部 最 弱 。 以 茎 淫羊 藿 增加 小 鼠前 列腺 、 囊 、 肛肌 重 量 的方 法证 明 , 精 提 淫羊 藿 提 取液 具有 雄性 激 素样 作用 , 可使 精 液 变 浓 、 量增 加 , 以 淫 精 所 羊藿 又 有 “ 药 之 王 ” 媚 之称 , 王琦 认 为 , 阳萎 宜 从 肝 论 治 。蜈 蚣 可通 达 肝脉 , 血脉 闭塞 , 输 人 阴茎 血 流 量 增 加 , 为 治疗 勃 开 使 故 起 功能 障碍 的专 药 。我 在临 床 治疗 勃 起 功 能 障 碍 中 , 在辨 证 常 论 治的基 础上 , 加入 淫羊 藿 和蜈 蚣作 为引 药 , 果 显著 。 效 2 麦芽 与水 蛭 【 单味功用】 麦芽味甘 , 性平。归脾、 肝经。功能消食 和 胃、 中、 同乳 、 肝 。用 作 治 疗 消化 不 良、 疏 食欲 不 振 、 腹胀 闷 、 痛 脘 胁 等证 ; 用 于 治疗 乳 房 胀 痛 、 亦 妇女 断乳 。水蛭 味 咸 、 , 平 ; 苦 性 有 小毒 。归肝 经 。功 能破 血 逐瘀 。用 于 治 疗 跌 打 疼痛 、 女 闭 经 妇
药对的配伍特点及意义
![药对的配伍特点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9d3575f02d276a201292ebb.png)
药对的配伍特点及意义药对的配伍特点(1)药对多数是根据药性配对,药物间或相互协同,或相互制约,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如根据四气配对的:同为辛温解表药的麻黄、桂枝,麻黄辛温气薄,中空外达,善行肌表卫分,开腠理散寒邪,开宣肺腑以发汗;桂枝辛温发散,解肌合营,协同麻黄引营分之邪达于肌表,令汗出而解。
根据五味配对的:五味子酸涩收敛,收敛肺气;细辛辛散温通,温肺化饮。
二药伍用,以细辛之辛散,制五味子之酸敛;五味子之酸敛,又制细辛之辛散。
二药相互制约,相互处进,止咳平喘甚妙,属辛酸配对。
根据升降浮沉配对的:升麻、柴胡皆有向上作用的趋势,升麻以引阳明清气上行为主,柴胡以引少阳清气行为要,二药合用升提之力倍增。
根据归经配对的:如天门冬和麦门冬,天门冬善入肾经,麦门冬善入肺经,二者配对,既可润肺,又可滋肾。
根据毒性配对的:如生姜配半夏、生姜配生南星,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不良反应。
还有的按药物七情和合理论组成药对。
有一些药对配伍比较特殊,如附子与黄芩配伍治脾阳虚出血症,属纯寒症配伍寒药,用于黄土汤中效果较好。
龙胆泻肝汤、当归六黄汤中当归与黄芩配伍,属补泻同施;小青龙汤中干姜与五味子、二陈汤中半夏与乌梅的配伍属散收并用;这些是根据脏腑之间的关系,或制约药性的亢逆而配伍的。
黄土汤中附子与阿胶属刚柔相济;补中益气汤中人参配陈皮,参苓白术散中人参配砂仁属动静结合;芍药汤中芍药与肉桂属反佐,麻仁丸之杏仁与大黄属开通上下;凉膈散中之连翘、大黄属上并下取。
(2)依据药对作用特点可分为,治疗脏腑功能药对,治疗气血阴阳不足药对,以及针对某病症的药对。
治疗脏腑功能药对:脏腑功能偏盛、偏衰需要药物治疗加以纠正,药对既有引经作用亦能直接治疗。
如肾阴不足常用生地、玄参;脾气不振用人参、黄芪;清相火用知母、黄柏;清胆火用柴胡、黄芩;清胃热用石膏、知母。
这些药对中的药物大多性味相同或相近,作用的脏腑一致,两药合用疗效增强,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药对的英语
![中药药对的英语](https://img.taocdn.com/s3/m/11e81f2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4.png)
中药药对,是指经常在临床中药学中用于配伍使用的一组药物,其组分通常都含有两个药物,所以叫药对。
此法对于药量、药性、药效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它不仅仅包含有组合配对的意思,也含有服药治疗等含意。
在这里将列举一些常用的中药药对及其英语表达。
**1.黄芪+白术:**Huangqi (黄芪) and Baizhu (白术) - Huangqi is a tonic herb that strengthens the spleen and lungs, while Baizhu reinforces the spleen and stomach. Together, they are commonly used to enhance the body's resistance and improve digestion.**2.当归+熟地:**Danggui (当归) and Shudu (熟地) - Danggui is a commonly used tonic for women, as it nourishes the uterus and liver, while Shudu nourishes the kidneys and improves blood circulation. Together, they are often used to promote longevity and enhance sexual function.**3.柴胡+黄芩:**Chaihsu (柴胡) and Huangqin (黄芩) -Chaihsu is a popular herbal medicine that increases Qi, while Huangqin has the ability to dispel wind, clear heat, and resolve phlegm. Together, they are used to address digestive problems, headaches, and coughs.**4.陈皮+半夏:**Chenpi (陈皮) and Banxia (半夏) - Chenpi moistens the spleen and stomach, while Banxia dispels wind and relieves coughs. Together, they are commonly used to alleviate nausea, vomiting, and gastric distress.**5.川芎+白芍:**Chuanxiong (川芎) and Baishao (白芍) - Chuanxiong is a popular herbal medicine that increases Qi and promotes blood circulation, while Baishao nourishes the tendons and bones. Together, they are used to address sore joints, muscle pain, and weakness.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药药对的例子,实际上中药药对的组合和功效可能因地区、医生、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中药药对配伍大全,非常简单
![中药药对配伍大全,非常简单](https://img.taocdn.com/s3/m/7b489b21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f.png)
中药药对配伍⼤全,⾮常简单临床⽤药要求严谨、精炼。
做到这点,除辩证、⽴法正确外,还需熟悉每味药物的药性及药物间的配伍。
以单味药⽴⽅者为单⽅,但毕竟药少⼒专,不适宜⼤多数疾病药对配伍能体现⼀个⽅剂组成的框架,若⼲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
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总结常⽤药对于后,供读者参考。
⿇黄-----配薄荷 蝉⾐——主解表,散风透疹,治风疹⾝痒。
杏仁⽢草——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治风寒感冒、咳嗽⽓喘。
杏仁厚朴——主⾏⽓降逆,⽌咳平喘,肺⽓壅滞,咳喘⽓逆证。
⽩术 ⽣姜——主发汗解表、利⽔消肿,治⽔肿兼表证,⼩便不利。
桂枝-----配茯苓 ⽩术——主通阳化⽓,治⽔湿内停,痰饮咳喘,⼩便不利。
猪苓 泽泻——主通阳化⽓,利⽔消肿,治⽔肿,⼩便不利。
附⼦ ⽩术——主温阳利⽔,治阳虚⽔停,四肢浮肿。
防风-----配羌活 防⼰——主胜湿祛风,治周⾝痹痛。
黄芪 ⽩术——主益⽓健脾,固表⽌汗,治表虚⾃汗及体虚易感。
荆芥 ⽩芷——主温中散寒,治风寒感冒及恶寒发热者。
羌活-----配独活 灵仙 ——主祛风湿,治周⾝风湿疼痛者。
防风 防⼰——主祛风胜湿,治风湿痹症疼痛。
公英 蓝根——主祛风解表,治风热表证。
防风 ⽩芷——主祛风解表⽌痛,治感冒风寒 恶寒发热,头⾝疼痛。
川芎细⾟——主祛风解表⽌痛,治头、项、上肢疼痛。
藁本 苍术——主治风寒湿邪,风湿痹症,肢体疼痛。
细⾟-----配⿇黄 附⼦——主发散风寒,祛风⽌痛,治外感风寒,阴寒内盛。
羌活 ⽩芷——主祛风⽌痛,治风寒头痛。
⽩芷 ⽯膏——主祛风⽌痛,治风⽕⽛痛。
⼲姜 半夏——主温肺化痰,治痰多咳嗽,痰稀⾊⽩。
丁⾹ 五倍⼦——主治早泄(⽤95%酒精15毫升浸泡15天,⾏房前涂擦于阴茎头部约1—3公分后⾏房)紫苏-----配⾹附 陈⽪ ——主发表散寒,⾏⽓宽中,治风寒感冒兼有⽓滞。
藿⾹陈⽪——主⾏⽓宽中,解郁⽌呕,治⽓郁不畅,胸闷呕吐。
临床常用治癌中药药对浅析
![临床常用治癌中药药对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9879e8998fcc22bcd10db9.png)
60 l) 5 18
∞ £ !
染最常用之药。野养麦根甘涩微苦凉, 9 9 砼、¨ 散癀 、 有清热解毒 活血 祛风湿之效 两药同用则 擅长清肺热 、 “ 适用于鳞状 细 祛痰 浊、 胞肺 癌、 小细胞肺癌、 肺腺癌及并发感染。症见咳嗽 、 咯血伴发
蛇 ” 热、 痰色黄稠难略、 胸背疼 痛等。是临床治肺 癌应用最广泛 的
用之药对 。
22 黄药子 配当归( 寒热相反药 对) 黄药子苦 寒, 用于化痰 、 止咳 、 止血 , 被认为有 一定的杀灭 、 抑制癌细胞作用。临床多用 于食管瘟、 胃癌 、 乳腺癌等 , 但多服 久服会损伤肝脏 、 转氨酶升 高 。当归甘辛温 , 偏于温 补。报道称 当归可 缓解 黄药子 的毒 性 。两药同用 , 一寒一温 一散一补, 寒热并用 、 补散兼施 , 既祛 邪又扶正增加抗癌药效 , 又可降低黄药子 的毒性 。临床多用于 消化系统癌症 , 应用时要定期复查肝功能。 23 补骨脂配枸杞( . 燥湿相反药对 ) 补骨脂 辛苦大温 , 其功 效为补肾助 阳, 能益肾固精而缩尿 、 温运脾 阳以止泻 , 且可补肾 纳气而平喘, 为临床常用之助阳药。但 属阴虚火旺 、 大使 秘结 者则不宜用 。枸杞甘平柔润多液 , 其功效 为补 肾益精 、 肝明 养 目 枸杞是平补阴阳之品 , 但滋 阴之功胜 于助阳, 而有外邪实 热、 脾虚湿滞及肠滑便溏者则不宜应用 。二药同用 , 一燥一润 , 相互制约 、 相互为用而致药性平和, 应用范围扩大、 克服各药单 用时之禁忌 。据报道载 , 二药均有促进粒细胞增 生的作用 。该
( 收稿 日 : 0 _—4 期 2 2 2 。蝙辑 。曹惠荨 ) 0—
维普资讯
6
I3 莪术配莱菔子
基于七情理论的五味子药对配伍应用规律
![基于七情理论的五味子药对配伍应用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eacda14f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5a.png)
基于七情理论的五味子药对配伍应用规律
赵垠旭;姜雨桐;姜昊轩;乔铁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22(42)6
【摘要】七情是中药在应用中的基本准则,药对是组成方剂的基本结构。
以七情理论的相须、相使的理论为出发点,探賾五味子药对的应用规律。
五味子常用相须药
对为黄芪、茯苓、地黄、酸枣仁、菟丝子,常用来配伍的比例为1∶1、1∶2、1∶4、1∶2。
五味子常用相使药对为人参、麻黄、吴茱萸、当归,常用配伍比例为1∶1、1∶4。
现总结常与五味子相配伍的药对的运用规律,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方法,
也为进一步研发药物提出新的思路。
【总页数】5页(P23-27)
【作者】赵垠旭;姜雨桐;姜昊轩;乔铁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1
【相关文献】
1.基于决策树算法的七情配伍相使相恶药性规律研究
2.基于《中国方剂数据库》挖掘五味子应用的配伍规律
3.丘青中藤药治痹“七情”配伍规律探讨
4.“七情”配
伍理论在汉以前的应用研究5.基于中药“七情”配伍规律的团队角色组合之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临床常用药对
麻黄桂枝:发表解肌散寒,风寒实证。
相须。
麻黄杏仁:宣肺平喘,邪热雍肺,咳喘。
相使。
麻黄石膏:清泻肺热平喘,邪热雍肺,咳喘。
相使。
麻黄熟地:麻得地不躁,地得麻不腻,散寒通络治阴疽,滋阴平喘,治肺肾阴虚咳喘。
相使。
麻黄附子:温经通络,助阳散寒,阳虚外感或风寒痹痛。
相使。
麻黄白术:宣肺利水,健脾躁湿,水肿初起或风湿痹证。
相须相使。
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外感风寒表虚证。
相使。
桂枝甘草:辛甘化阳,益气同阳,气虚,心阳虚之心悸气短。
相使。
桂枝吴萸:温经散寒,治疗冲任虚寒,少腹痛,月经痛。
相使。
细辛五味子:一散一收,相反相成,治寒饮,喘咳。
相使。
荆芥防风:发表散寒,治外感风寒或风疹瘙痒。
相须。
辛夷苍耳子:疏风、宣肺、通鼻窍,治风寒鼻渊头痛。
相须。
生姜半夏:温胃、化痰、止呕,治寒饮呕吐。
相畏相使。
生姜大枣:养脾胃和营卫,入表药治风寒感冒,入健脾药治胃脘不舒呕吐。
相使。
桑叶菊花:清肺止咳,疏风明目,治风热咳嗽,目赤肿痛。
相须。
菊花枸杞:滋肝肾,清头目,治肝肾不足之头昏眼花。
相使。
葛根升麻:升散透达,治疹出不畅,麻疹初起。
相须.
葛根黄连:清热止泻,治湿热痢疾。
相须。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治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久痢。
相须。
柴胡枳壳:升清降浊,调和肝脾,治胸闷腹痛,食欲不振,大便不调。
相使。
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治疗邪在半表半里之少阳证。
相须。
豨签草臭梧桐:清热活血,去风湿、治热痹。
相须。
附子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治下焦命火衰,肾阳不足诸证。
相须。
附子干姜: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治亡阳虚脱,脾肾阳虚泻泄。
相须。
附子白术:温中散寒,健脾躁湿,暖中止痛,止吐泻、消痰饮,也可治疗风湿相搏之关节疼痛。
相使。
附子黄芪:温阳益气,固表止汗,治阳虚自汗畏冷。
相使。
干姜黄连:辛开苦降,治寒热互结之胃脘痞满、泛酸、泻泄、痢疾。
相使。
肉桂黄柏:温阳坚阴,肾虚小便不利,尿闭。
相使。
黄连吴萸:清热躁湿,泻肝和胃,肝郁化火,横逆犯胃之呕吐吞酸。
相使。
丁香柿蒂:温胃、降逆、止呕,治虚寒呃逆。
相使。
良姜香附:温胃、理气、止痛,治肝郁、胃寒、脘腹冷痛。
相使。
青蒿别甲:清虚热,除伏邪,治血虚热伏之骨蒸潮热。
相使。
苍术黄柏:清湿热,治湿热痹证。
相使。
厚朴杏仁:宣肺下气,气顺痰自消,消痰喘自平,痰去喘自止,治气逆喘咳。
相使。
草果常山:除痰湿截疟,治疟疾反复发作。
相使。
茯苓半夏:化痰止呕,治胃中停饮之呕吐。
相须。
茯苓猪苓:治水湿内停之水肿。
相须。
茵陈干姜:温脾胃,散寒湿,退黄,治阳黄。
相须。
茵陈栀子:清热利湿,退黄,治阳黄。
相须。
滑石甘草:清暑利湿,治伤暑身热等证。
相使。
苡仁麻黄:去风除湿,治风湿身疼痛。
相使。
扁蓄瞿麦:清热利湿通淋,治疗热淋,血淋。
相须。
海金砂金钱草:清热利尿,通淋排石,治石淋、血淋。
相须。
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治疗热结便秘。
相使。
大黄附子:散寒通便,治寒积便秘。
相使。
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治气分实热。
相须。
黄柏煅石膏:清热躁湿,敛疮,治疗汤火烫伤及湿疹。
相使。
知母黄柏:泻火坚阴,治阴虚潮热,骨蒸盗汗。
相须。
竹叶木通:清心火,利小便,治心热移于小肠之口舌生疮,小便短赤。
栀子豆豉:清热除烦,治热扰胸膈之心烦、懊恼。
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治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痈肿疔毒。
大青叶板兰根:清热、解毒、利咽,治营气两燔之发斑及咽喉肿痛。
犀角羚角:安神止痉,治疗温病高热,神昏抽搐。
公英地丁:清热解毒,消除痈肿,治疗乳痈、疔疮等一切阳性疮痒。
丹皮桂枝:活血去瘀,调经止痛,治血瘀之经闭、痛经。
地骨皮丹皮:凉血、除蒸、退虚热,治疗骨蒸、潮热。
黄芩黄连:清热躁湿,泻火解毒,治一切湿热证及痈肿疔疮。
黄连木香:清热躁湿,治疗湿热痢疾,里急后重。
桑皮地骨皮:写肺热止咳喘,治疗肺热咳嗽。
黄连肉桂:交通心肾,治疗肾阴虚,心火亢旺,治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
半夏陈皮:躁湿化痰,治寒痰和湿痰诸证。
半夏黄连:辛开苦降,降逆消痞,治寒热互结于中焦之痞滞。
半夏瓜蒌:宽胸散结,降逆化痰,治痰热互结于胸中之胸脘痞满。
旋复花代赭石:降逆化痰,治痰浊中阻之心下痞满,噫气呃逆。
枳壳桔梗:清热利咽,治疗咽喉肿痛。
瓜蒌贝母:清热化痰,治疗肺热痰多咳嗽。
贝母知母:滋阴润肺,润躁止咳,治肺热虚实咳嗽。
葶苈子大枣:泻肺平喘,治疗喘满水肿。
紫苑款冬花:去痰止咳,治疗痰多咳嗽。
薤白瓜蒌:行气化痰,通阳散结,治疗气滞痰阻之胸痹。
枳实白术:脾虚湿停,胃脘痞满。
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活血,治疗气滞血淤之心腹痛。
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止痛,治疗血虚血淤气滞之痛经和产后腹痛。
玉金白矾:去痰开窍,治疗痰迷心窍之癲痫。
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治气滞血淤之经闭、食积、癥瘕。
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止痛,治疗血瘀经闭及一切瘀血。
灵脂蒲黄:活血祛瘀,治疗气滞血淤之痛经,心腹疼痛。
穿山甲王不留:通经下乳,治疗乳汁不下,穿山甲王不留,老和尚吃了乳长流。
大蓟小蓟:凉血、止血、解毒,治疗血热出血诸证及疮痒。
艾叶炮姜: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诸各种虚寒出血及少腹疼痛。
人参蛤蚧:纳气定喘,治疗肺肾两虚之咳喘。
黄芪白术:健脾益气,治疗脾虚气弱、倦怠乏力之泻泄。
黄芪当归:益气生血,治疗劳倦内伤,血虚发热,气血不足。
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养血敛阴,治阴血不足之筋脉拘急及腹痛。
当归熟地:补血滋阴,治疗血虚诸证。
阿胶黄连:滋阴、降火、安神,治疗热病伤阴,阴虚火旺之心烦不寐。
天冬麦冬:滋阴清热,治疗肺躁咳嗽,热病口渴、便秘及心神不安等。
石膏生地:清热安神,治疗阴虚热扰,虚烦少寐。
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乌须黑发,治疗肝肾阴亏之须发早白。
龟板鳖甲:滋阴降火,治肝风内动及阴虚阳亢之头晕头痛。
朱砂黄连:清心安神,治疗心火亢盛之心悸失眠。
龙骨牡力: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治心火偏亢之心悸失眠,肝阳上亢之头痛头晕。
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治心虚血少之心悸不眠。
天麻川芎:平肝熄风,去风止痛,治肝阳上抗之头痛眩晕及风湿牙痛,头痛。
川木香山楂:行气消积止痛,治疗食积胀满及痢疾。
代赭石川牛膝:平肝潜阳,治肝阳上亢之气血上逆之头晕目眩。
石昌蒲郁金:化湿浊、开心窍,治湿温浊邪蒙蔽心窍之神昏。
人参五味子:益气生津,治热病之气阴耗伤之证。
黄芪防风:补气不敛邪,疏风不伤正,治气虚自汗,虚人外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