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的治疗作用
腧穴的名词解释
腧穴的名词解释腧穴是中医指导诊疗理论中研究脉络及疏导经络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是指使用按压、针刺、拔罐等方法,在身体表面的特定穴位作用而发挥其疗效的一种实践方法。
肉眼看不见的腧穴,在中医古籍中被称为“神仙位”。
它们位于肌肉、皮肤、筋膜之间的空间,能够调节身体的生理机能,具有调节和保护身体的功能,其疗效显著。
腧穴包括以下几种:1、中潮穴。
中潮穴位于腰后侧中段,亦称“六腑”,属阴虚之有气之穴,具有健脾胃、行气止痛、活血调经等功效。
2、膈俞穴。
膈俞穴位于胸前两肩之间,属阳虚之有痛之穴,有助于活血化瘀、止痛镇定、消除肩颈疼痛等功效。
3、太潮穴。
太潮穴位于当胸部中央,属阳虚之有痛之穴,有助于活血化瘀、消除耳鸣、消愁安神、改善胸闷等功效。
4、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脚背,属阳虚之有痛之穴,有助于活血化瘀、消除疼痛、健脾胃、健肾脾等功效。
5、肩外俞穴。
肩外俞穴位于肩部外侧,属阴虚之有痛之穴,有助于止痛镇定、和经散寒、改善颈部疼痛等功效。
6、攒竹穴。
攒竹穴位于肱二头肌之间,属阴虚之有痛之穴,有助于活血化瘀、止痛镇定、消除肩颈腰痛等功效。
腧穴是中医施疗的重要方法,是中医把握脉络之精确及疏导经络之有力手段,它能够调节身体的生理机能,改善身体的代谢状态,缓解身体的负担,从而达到改善病情和调节机能的目的,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
虽然腧穴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的认可,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究更多关于腧穴治疗的信息以及其优势和挑战。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还需配合其他中医理论,结合推拿、艾灸、药物治疗等方法一起使用。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以及治疗反应的个性化导致腧穴治疗的方法和效果都不尽相同。
因此,在使用腧穴治疗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安全性,并使之发挥最佳疗效。
此外,腧穴治疗还要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经过柔和处理,使之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加完善,从而让腧穴治疗更好地发挥它独特的疗效。
腧穴的主治作用
腧穴的主治作用
(一)普遍性
1、局部作用每一个腧穴都能治广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组织器官的病证。
如风池可以治疗头部疾病和眼病,中脘可以治疗胃和十二指肠疾病等。
2、循经作用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证,还可以治疗远距离部位组织汔官的病证。
如足三里、上巨虚治疗胃肠病,内关、间使治疗心脏病,合谷治头面部病变等。
3、双向作用绝大部分腧穴,针刺后对机体有良性双向调整作用。
如腹泻、便秘均可用天枢:针刺内关,在心动过速时,能减缓心率,心率过缓时,可使之加快。
(二)特异性
1、某些腧穴除了双向调整的共性外,尚有其相对的特异性。
如关元偏补、中极偏泻:足三里偏补,上巨虚偏泻;百会偏升,足临位偏降等。
2、特定穴的特殊作用。
如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下合穴等等。
如胃经的足三里是胃经合穴,主治胃部病变为主;而上巨虚是大肠经的下合穴,主治肠道病变为主。
3、经验特效穴的特殊作用。
如四缝治小儿疳积,至阴能矫正胎位,水分利小便,十宣能开窍泄热,因这是前人临床经验的积累,有些穴位的作用尚未能以现有的经络学说说明其机理,故称为经验特效穴。
由于一个腧穴可以影响多个器官,多个腧穴在治疗上也有同一作用。
所以对在上述各种主治作用中,着重研究腧穴的特异性,不但对指导临床实践,而且对于探讨经络实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一、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二、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其突出。
三、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所谓双向调整,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
所谓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指某些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
细目二: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概括为分经主治、分部主治。
一、分经主治规律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同一经不同的穴,可治本经相同的病证。
十四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手三阴经经名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手太阴肺经肺、喉病胸部病手厥阴心包经心、胃病神志病手少阴心经心病手三阳经经名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手阳明大肠经前头、鼻、口、齿病咽喉病、热病手少阳三焦经侧头、胁肋病目病、耳病手太阳小肠经后头、肩胛病,神志病足三阳经经名本经特点三经相同足阳明胃经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眼病、神志病、热病足少阳胆经侧头、耳病、胁肋病足太阳膀胱后头、背腰病-背俞治脏腑病足三阴经经名本经特点三经相同足太阴脾经脾胃病前阴病、妇科病足厥阴肝经肝病足少阴肾经肾病、肺病、咽喉病任督二脉经名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任脉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二、分部主治规律(近治作用)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的某类病证。
即腧穴的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点相关。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1. 腧穴简介腧穴是人体上特定的穴位,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腧穴可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起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是中医学中的基本知识之一。
2.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腧穴及其定位和功能主治:•风池穴:–定位:位于颈部,距离翳风穴约1.5寸。
–功能主治:治疗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等症状。
•三阴交穴:–定位:位于内踝尖上方,距离内踝尖3寸。
–功能主治:调经、止痛、益气血等。
•关元穴:–定位:位于脐中,距离脐中1.5寸。
–功能主治:调节人体气机、治疗腹痛、泄泻等。
•太渊穴:–定位:位于足大趾骨隆起端的中央凹陷处。
–功能主治:治疗眼疾、喉痹等。
•曲池穴:–定位:位于肘内侧,肘横纹上方2寸。
–功能主治:治疗肘臂疼痛、胸肋痛等。
•大椎穴:–定位:位于人体第7颈椎棘突下方。
–功能主治:调节人体气血、治疗颈椎病等。
•上巨虚穴:–定位:位于足趾上端,迎香穴与阳白穴连线的中点。
–功能主治:治疗头痛、口眼歪斜等。
•膏肓穴:–定位:位于足内侧踝骨下方,足跟中央凹陷处。
–功能主治:治疗腰背痛、足部疼痛等。
•涌泉穴:–定位:位于足底部,第一跖骨头与第二跖骨头之间的凹陷处。
–功能主治:调节睡眠、治疗疲劳等。
3. 使用腧穴的注意事项在使用腧穴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找准穴位:准确地找到腧穴位置非常重要,可以借助专业书籍、指导师傅或专业人士的帮助。
•注意卫生:在按摩或针灸腧穴时,确保双手和工具的卫生,避免引起感染。
•保持舒适:在按摩或刺激腧穴时,需要轻柔、舒适的手法,不要过度用力或刺激,以避免伤害。
•了解禁忌:某些腧穴在特定情况下需要避免刺激,比如孕妇、风寒感冒患者等,请务必了解相关禁忌。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敏感度不同,对刺激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4. 总结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和了解常用腧穴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日常保健。
简述腧穴的治疗作用
简述腧穴的治疗作用腧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部位,也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腧穴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个方面。
一、腧穴的概念1. 腧穴的定义腧穴是指人体经络系统中具有特定功能的部位,也称为“穴位”、“经穴”、“经络穴位”等。
它们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包括头面、颈项、胸背、上肢、下肢等。
2. 腧穴的分类按照不同标准,腧穴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按照所在位置可分为头面部腧穴、颈项部腧穴、胸背部腧穴、上肢部腧穴、下肢部腧穴等;按照功能可分为主治腧穴和辅助腧穴;按照针刺方法可分为浅表刺激和深度刺激等。
二、腧穴的作用机理1. 经络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物质基础,它与脏腑组织、神经系统等密切相关。
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可以达到调整人体机能、防治疾病的效果。
2. 神经调节理论腧穴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针刺腧穴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作用对身体产生影响。
针刺腧穴后可以改变局部组织的血流量和代谢状态,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3. 生物反应理论针刺腧穴后会引起一系列生物反应,包括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方面,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三、腧穴的治疗作用1. 内科方面中医学认为,内外相连,表里如一。
因此,在治疗内科疾病时也可以采用针灸等方法刺激相关的腧穴来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针灸可以缓解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消化不良、胃肠胀气等问题;还可以改善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降低血压、调节心率等。
2. 外科方面在外科手术中,腧穴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例如:针灸可以减轻手术后疼痛,促进伤口愈合;还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3. 妇科方面中医学认为,女性的生殖系统与经络有密切关系。
因此,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也可以采用针灸等方法刺激相关的腧穴来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针灸可以缓解经期不适、调节月经周期、改善不孕不育等问题。
简述腧穴的治疗作用
腧穴的治疗作用介绍腧穴,也被称为穴位,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它们分布在人体的经络上,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和平衡身体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腧穴的治疗作用以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
腧穴的基本原理腧穴是中医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治疗原理源自中医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循环系统,衔接着全身的各个部位。
当身体出现疾病时,经络的能量循环会受到阻碍或紊乱。
腧穴位于经络的特定位置,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整经络的能量流动,进而调节和协调身体的功能。
腧穴治疗的临床应用腧穴治疗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常见疾病的治疗中,包括以下方面:1. 疼痛疾病腧穴治疗在疼痛疾病的缓解中起到重要作用。
经络中的能量流动受阻会导致疼痛感觉,刺激相应的腧穴可以改善能量流动,缓解疼痛症状。
常见的疼痛疾病包括头痛、颈肩痛、腰背痛等,通过刺激头部、肩部、腰部等穴位可以获得显著的疼痛缓解效果。
2. 消化系统疾病腧穴治疗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
中医认为,消化系统疾病往往与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刺激腧穴可以促进气血流动,改善消化功能。
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便秘等,通过刺激腹部、手部、足部等穴位可以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状态。
3. 心血管疾病腧穴治疗在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心血管疾病往往与心脏和血管的功能障碍有关,通过刺激相应的腧穴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等,通过刺激头部、颈部、手部等穴位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循环状态。
4. 精神压力疾病腧穴治疗在精神压力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精神压力疾病往往与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焦虑、抑郁等症状。
常见的精神压力疾病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等,通过刺激头部、胸部、手部等穴位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状态。
如何进行腧穴治疗腧穴治疗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1.针刺疗法:通过用细针刺激腧穴,达到调节经络的效果。
腧穴近治作用的典故
腧穴近治作用的典故
在古代,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和草药。
其中,针灸疗法以腧穴为主要治疗手段。
腧穴是指人体上具有特定作用的穴位,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有一则典故,生动地诠释了腧穴近治的作用。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扁鹊的医生,他精通医术,擅长针灸疗法。
有一天,有位名叫公孙龙的贵族患上了急性的腰痛,痛苦不堪。
公孙龙求医问药,但是所有医生都束手无策,无法治好他的病症。
最后,扁鹊听闻了这个消息,前来为公孙龙治病。
扁鹊仔细观察了公孙龙的病情,发现他的疼痛主要集中在腰部的一处穴位上。
扁鹊决定采用针灸疗法,他轻柔地刺激了公孙龙腰部的腧穴,慢慢地,公孙龙感到腰部的疼痛逐渐减轻,最终完全消失了。
公孙龙对扁鹊的医术赞叹不已,感激涕零。
这个典故生动地展现了腧穴近治的作用。
扁鹊通过刺激腧穴,调节了公孙龙体内的气血,从而治愈了他的疾病。
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中医的治疗理念,即通过调整身体的内部平衡来治疗疾病,而不是简单地治疗症状。
如今,虽然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但是针灸疗法依然被广泛应用,腧穴近治的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人们对于中医的传统疗
法也更加重视,希望通过这些古老的智慧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
总的来说,腧穴近治的作用不仅体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也为
人们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希望在未来,腧穴近治的作用能够得到更
多的认可和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部位.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在临床上要正确运用针灸治疗疾病,必须要掌握好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等基本知识.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简称“经穴”经外奇穴——简称“奇穴”阿是穴——“天应穴”“以痛为腧”腧穴的治疗作用1、近治作用——这是所有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特点。
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
2、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
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
3、特殊作用——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
如内关、天枢、合谷。
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如大椎、关元、人中、至阴。
特定穴的意义1、五输穴——即指十二经脉分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穴”。
应用:脏腑病。
《难经.六十六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五输穴2、原穴、络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的腧穴,也是表里两经联络之处。
应用:脏腑病、表里两经病症。
十二经原穴、络穴表“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俞为阳。
“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汇集在胸腹部的腧穴,募为阴。
应用:各脏腑及相连属的组织器官病症。
十二脏腑俞、募配穴表指人体全身脏、腑、气、血、筋、骨、髓、脉的精气聚汇的八个腧穴,分布于躯干部和四肢部。
应用:有关组织、脏腑的病症。
八会穴“郗”有空隙之意,是经气气穴汇集深入的部位。
应用:各经的急性病症。
十六郗穴表6、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经脉之气下合于下肢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应用:“合治内腑。
”下合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
简述腧穴的作用
简述腧穴的作用腧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经络中的特定穴位。
腧穴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腧穴可以达到调节人体气血、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作用。
下面将从腧穴的作用、分类、选穴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腧穴的作用1.调节气血:腧穴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腧穴可以达到调节人体气血的作用。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调节气血可以达到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目的。
2.调节神经:腧穴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腧穴可以达到调节人体神经的作用。
神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调节系统,调节神经可以达到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目的。
3.调节内分泌:腧穴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腧穴可以达到调节人体内分泌的作用。
内分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调节系统,调节内分泌可以达到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目的。
4.调节免疫:腧穴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腧穴可以达到调节人体免疫的作用。
免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保护系统,调节免疫可以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二、腧穴的分类1.经穴:经穴是指人体经络上的穴位,包括经脉上的穴位和络脉上的穴位。
经穴是中医学中最常用的穴位,也是最重要的穴位之一。
2.奇穴:奇穴是指人体经络系统中不在经脉和络脉上的穴位,包括头面部、胸腹部、背部、四肢等部位的穴位。
奇穴的作用比较特殊,可以达到调节人体气血、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作用。
3.合穴:合穴是指两个或多个穴位相互配合使用的穴位,通过合穴可以达到增强穴位作用的目的。
合穴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不同的合穴可以达到不同的作用。
三、腧穴的选穴1.根据病情选择:根据病情选择腧穴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方法,通过选择适当的腧穴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根据体质选择:不同的人体质不同,选择腧穴也需要根据体质进行选择。
例如,体质偏寒的人可以选择温阳的腧穴,体质偏热的人可以选择清热的腧穴。
3.根据病程选择:疾病的不同病程需要选择不同的腧穴,例如,急性病需要选择疏散风热的腧穴,慢性病需要选择调理气血的腧穴。
五腧穴的主治及临床应用
五腧穴的主治及临床应用五腧穴是中医学里的重要穴位之一,主要包括太阳穴、耳尖、人中、足三里和合谷。
太阳穴位于额部两眉中央,是阳明经的起始穴,主治头痛、口眼歪斜、癫痫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太阳穴可用于缓解偏头痛、牙痛、鼻炎等疼痛症状,并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耳尖位于耳廓尖部,是全身其他部位的反射区域,主治眩晕、面瘫、耳鸣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耳尖可以通过针灸、穴位按摩等方法,起到调理内分泌、提高免疫力、舒缓压力的作用,并可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
人中位于上唇与下唇之间的深沟中,是任脉的起始穴,主治中风、抽搐、口臭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人中穴可用于治疗中风后的肌肉萎缩、口臭以及改善面容神情等方面。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是阳明经的经络关键穴位,主治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足三里穴可用于调理消化系统功能,改善胃腹部不适,而且对于失眠、疲劳、腹部肥胖等问题也有一定疗效。
合谷位于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的连线处,是手阳明经的起始穴,主治头痛、口干舌燥、高血压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合谷穴是治疗头痛、偏头痛的重要穴位,通过针刺或按摩合谷穴可以缓解头部疼痛,并具有调节血压、舒缓紧张情绪的效果。
除了以上的主治病症之外,五腧穴还具有其他广泛的临床应用。
例如,五腧穴可以用于调理气血循环,改善血液循环问题,起到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提高记忆力的作用。
此外,五腧穴也可以用于美容护肤,通过刺激穴位来改善肌肤问题,如祛斑、减少细纹等。
总的来说,五腧穴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临床应用广泛。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针灸或按摩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技巧,并由专业的医师指导和监护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五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主治特点及举例
腧穴的主治特点及举例
在针灸学各论学习过程中,大家普遍感觉腧穴主治比较难学。
难点在于知识点比较琐碎,没有什么规律。
现在将腧穴的主治规律汇总如下,在学习各论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这个规律去给腧穴主治做一个划分,这样学习起来就条理清晰了。
腧穴的主治特点及举例:
腧穴的主治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1.近治作用
腧穴都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
这是所有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各穴,均能治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翳风、耳门诸穴,均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均能治疗胃病。
2.远治作用
某些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
具有远治作用的腧穴,主要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等。
3.特殊作用
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性治疗作用。
所谓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
如天枢可治泄泻,又可治便秘;内关在心动过速时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又可提高心率。
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某些腧穴可相对特异地治疗某些病证,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
重新认识腧穴的作用
重新认识腧穴的作用重新认识腧穴的作用1. 起源与发展腧穴,又被称为穴位,是中医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
自古以来,中医理论就认为腧穴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关键节点,具有调节气血循环和身体机能的作用。
腧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黄帝内经》等,而其发展则经历了千余年的实践和研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
2. 腧穴的定义与分类腧穴是中医学中一个专有名词,它指的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特定部位的一种特殊解剖结构。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腧穴可以分为经脉上的经穴、络脉上的络穴和其他特定区域上的穴位。
经脉上的经穴是指位于经络上,具有明确解剖位置的穴位,如我们常说的肩井穴、大椎穴等;络脉上的络穴则是指位于络脉上,如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足阳明胃经的合谷穴等;其他特定区域上的穴位,如头部的百会穴、胸部的心窝穴等。
3. 腧穴的作用机制腧穴的作用机制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腧穴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整体的阴阳平衡来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腧穴的刺激可以通过经络传导、神经反射等作用途径,调节器官功能、改善疾病症状。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腧穴处有较高密度的血管、淋巴管、神经丛等重要结构,刺激腧穴可以改变局部的血流和神经活动,对病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
4. 腧穴的临床应用在中医临床中,腧穴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腧穴针刺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也可以通过按摩、拍打、灸热等方式刺激。
针刺腧穴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从而改善疾病症状。
除了治疗疾病,腧穴还可以用于保健和健康维护。
比如经常按摩太冲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刺激涌泉穴可以缓解疲劳,提高睡眠质量等。
5. 腧穴科学的争议与探索尽管腧穴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科学性仍受到一定争议。
有些人认为腧穴的效果只是心理暗示,没有实际的生理作用;还有人认为腧穴的效果是通过非特异性的疼痛刺激产生的。
为了解决这些争议,很多科学研究致力于探索腧穴的生理基础和作用机制。
腧穴的主治作用
腧穴的主治作用2007-05-12 18:18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它是人体所有穴位的统称。
腧穴与体内的经络.内脏息息相关。
生理上腧穴是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病理是腧穴又是脏腑.经络之病理反应处。
临床上这些出现反应的腧穴既可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之一,同时对治疗也是重要的根据。
因此,腧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脏腑.经络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关系。
腧穴一般分为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阿是穴三类。
现在中医临床常用的361个穴位,绝大部分都是晋朝以前发现的。
其主治作用主要分三个方面。
1 .近治作用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组织.器官.脏腑.经络的病症。
如眼区的眼明.承泣.四白各穴均能治疗眼病;耳周的耳门.听宫.听会等穴位能治疗耳疾;腧穴的近治作用是腧穴最基本的治疗作用。
使有腧穴都有这种作用,它体现了腧穴主治作用的普遍性。
2 远治作用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隔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影响全身的作用。
例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上肢及面部的病症,而且还能治疗下肢疾病,还能治疗胃肠.胸腹方面的疾病,它又是全身强壮要穴。
3特殊作用某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如陶道穴截疟,至阴穴矫正胎位,少泽通乳,四白穴治胆道回虫,四缝穴治疗疳疾等。
再如十四经穴中的特定穴就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某些腧穴的远治作用及特殊作用相对地说属于腧穴主治作用的特异性。
十四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分,具主治作用归纳起来大体是: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相互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作用既有具特殊性,又有共同性。
它是一个相互依存,互为变化和作用的非常深奥复杂的系统。
中医临床主张整体诊查,辩证施治就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往往要根据已有的经验不断探索.发现.提高和发展。
王氏中医创造的腧穴外敷渗透疗法,经过其十余代人的努力,对腧穴十四经穴361个穴位研究比较透彻,运用娴熟,对其变化规律掌握明晰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优秀成果,是对我国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一大贡献。
腧穴及其特性
活血通络
扶阳固脱
调理气血
腧穴的治疗应用
内科疾病的治疗应用
外科疾病的治疗应用
妇科疾病的治疗应用
儿科疾病的治疗应用
常用穴位:足 三里、阳陵泉、
太冲等
功效:调和气 血、平衡阴阳、
治疗疾病
应用范围:小 儿感冒、咳嗽、
肺炎等
注意事项:需 根据患儿病情 和医生建议进
行操作
腧穴的养生保健作用
预防疾病的作用
添加副标题
腧穴及其特性
目录
CONTENTS
01 腧穴的概念
02 腧穴的特性
03 腧穴的治疗作用
04 腧穴的治疗应用
05 腧穴的养生保健作 用
06 腧穴的现代研究
腧穴的概念
腧穴的定义
腧穴与经络的关系
腧穴的分类
腧穴的特性
腧穴的命名
腧穴的定位
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敏感点
腧穴的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的作用
促进健康的作用
延缓衰老的作用
养生保健的方法
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针灸:针灸是一种以刺激穴位为主的养生保健方法。 艾灸:通过艾灸刺激穴位,可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的养生保健效果。 拔罐:拔罐可通过对穴位产生刺激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腧穴的现代研究
腧穴与神经末梢的关系
解剖学研究
腧穴与肌肉组织的关系
腧穴与血管和淋巴管的关系
穴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关系
生理学研究
药理学研究
腧穴对药物的吸收和分布的影响 腧穴与药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关系 药物对腧穴的刺激作用和作用机制 腧穴在药物作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临床研究
疏通经络:通过刺激腧穴,调整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调和阴阳:通过刺激腧穴,平衡阴阳,达到调和气血、恢复生理功能的作用 扶正祛邪:通过刺激腧穴,扶助正气、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调整虚实:通过刺激腧穴,调整虚实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简答题
1.腧穴的治疗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
①近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最基本的特点,如眼区周围的晴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经穴均能治疗眼疾;②远治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如合谷不仅能治疗手部的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症;③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如内关可治疗心动过速,又可治疗心动过缓,大椎可以退热。
2.特定穴定义及包括内容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 类。
3.什么叫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古人把经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部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4.什么是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
5.什么叫郗穴,临床运用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郗穴。
共有16个,阴郗治疗血症,阳郗治疼痛。
6.下合穴定义,临床运用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
共6个。
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的下合穴依次分别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
1.5 腧穴的作用
第五节腧穴的作用腧穴的作用,古今文献论述颇多,概括起来不外输注气血、反应病证、协助诊断和防治疾病四个方面。
一、输注气血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其功能与脏腑经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体脏腑以及皮肉筋骨、四肢百骸所以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都需要气、血的滋养濡润。
而气血的传注输布,主要是通过经络系统而实现的,经脉和络脉都是气血输注的径路。
经络与腧穴本是一体,分之可二,合之为一,腧穴同样具有经络输注气血的功能。
《素问·气穴论》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得更加明白:“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说明腧穴是气血通行出入的部位,并非指一般的皮肉筋骨。
因此,人体气血的虚实盈亏,必将通过经络反映到腧穴,这就是所谓腧穴“通营卫”、“缢奇邪”的作用。
所以《千金方》说,“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营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
二、反应病证在疾病的情况下,经络有抗御病邪、反映证候的作用。
经络反映病证,一般以症候群的形式居多,所以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都有各自的病候;或经脉之间的互相传变,如伤寒六经相传;或病变部位的红肿热痛,麻木不仁等,范围较大。
而腧穴所反应的病证,则是指仅限于腧穴范围的压痛、酸楚、结节、肿胀、瘀血、丘疹、虚陷等现象。
疾病的发生必取决于邪正的盛衰,邪盛则可以导致气血失调,气血失调可以通过经络的功能直接反应于与之有关的“脉气所发”的部位。
《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国,”张介宾在《类经》注说:“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结聚,指气血凝滞、脉络不通,或由此而形成的硬结等。
这就是《素问·气穴论》所以说的“溢奇邪”。
但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限定于四肢,临床上更多见于躯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厥阴经 心、胃病 胸部病
手少阴经 心病 神志病
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目病,耳病
足三阳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相同
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各经腧穴主治异同分经列表(表2-1)并分部绘图(图2-1)简介如下:
十四经腧穴主治异同表
二手阴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就是腧穴的治疗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近治作用
腧穴的近治作用是指所有的腧穴均可治疗其攒竹、瞳子髎等穴位均在眼区及其邻近部位,所以它们均可治疗眼病;中脘、
梁门等穴位均在胃脘部,所以均可治疗胃脘痛;迎香在鼻旁可治鼻病;地仓在口角旁可治口
脏腑或组织器官病症。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上肢病症,还能治疗本经经脉所过处的颈部和
头面、五官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腹痛、胃痛、
乳痈等病症。
2.异经腧穴作用
有些经穴除能治本经远隔部位的病症外,还能治疗其表里经远隔部位的病症。如足三里
除治疗胃病(本经)外,还有健脾功效(异经);列缺除治咳喘、胸闷等肺经(本经)病症
二、远治作用
腧穴的远治作用是十四经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指十四经腧穴尤其是十二经脉
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部位
的脏腑、组织器官病症,即“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这种远治作用又有两个方面:
1.本经腧穴作用
在十四经脉中有许多腧穴,除能治疗局部病症外,还可治疗其所属经脉经过的远隔部位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当脏腑有病或邪气侵犯人体
后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时,均会在相应的腧穴发生病理反应。反之,运用针刺、艾灸
等刺激作用于腧穴,通过激发经气,“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和补虚泻
实、协调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调和、真元畅通、邪去正安的治疗目的。这
经脉、脏腑病;经穴还能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主治作用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如手
三阴经腧穴的主治作用各有其特异范围:手太阴肺经穴主治肺、喉病及上肢内侧前缘痹痛;
手厥阴心包经穴主治心、胃病及上肢内侧中线部痹痛;手少阴心经穴主治心痛及上肢内侧后
缘痹痛。这是它们的差异——特殊性。但是它们均能治疗胸部病,这是它们的共同性。现将
三手阴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阳明经 前头、鼻、口、齿病
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 咽喉病、热病
足太阴经 脾胃病
足厥阴经 肝病 前阴病、妇科病
足少阴经 肾病、肺病、咽喉病
任督二脉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
任督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神志病、脏腑病
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妇科病、二阴病
�
足少阳经 侧头、耳病,胁肋病 眼病、神志病、热病
足太阳经 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足三阴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相同
过缓时针内关则又可使心率恢复正常等。针刺腧穴对其相应脏器或某种机能活动的调整作
用,总是使之从病理状态向正常范围回归,很少有“矫枉过正”的变化,而且这种调整作用
主要是在病理状态下发挥疗效,对处于正常状态下的脏器或机能影响不大,属于良性调整,
所以将其称之为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总结十四经穴治疗作用的基本规律是:本经腧穴能治本经病;表里经穴能治互为表里的
症,天枢穴治泄痢、便秘等,均有较好的效果和较高的特异性。这就是某些腧穴所特有的治疗
作用,简称特殊作用。牢记腧穴的特殊作用,对于随症取穴,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有重要意
义。古人对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已有充分的认识,并据此归纳出各种针灸歌赋以及特定穴的应
用经验等,可供借鉴。现代临床研究还证实,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均有以下两个特点:
1.相对特异性
即某些腧穴的某些特殊作用均有比较稳定的相对特异性,如前述的大椎退热,神门安神
等,这是临床上对症取穴的作用基础。
2.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针刺某些腧穴时,对其相应所治疗的某器官或某机能活动的病理状态具有双向调整作
用。如腹泻时针天枢可止泻,便秘时针天枢则可通便;心动过速时针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
外,还可治疗手阳明大肠经(异经)的病症如头痛、项强等。还有的腧穴能治疗多经病症,
例如许多交会穴都有这类作用(详见特定穴的运用)。
三、特殊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有些腧穴对某脏腑器官疾病或某病理状态有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如大椎
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胆囊穴治疗胆绞痛,神门安神,少商穴治咽喉肿痛,太渊穴治无脉
喎;膝眼、梁丘、阳陵泉等穴位在膝关节及其附近,所以均可治疗膝关节疼痛等。腧穴的近
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因为所有的腧
穴均可在针灸治疗中产生泻散其所在部位邪气或瘀滞,并可使局部络脉之气得以调和,经气
运行得以疏通的作用,所以能显示出对其所在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痛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