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知识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合集下载

腧穴局部作用的规律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腧穴局部作用的规律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之 物归脑
鼻通 于 脑
,
、 、
;
古今 医 家 所重 视
细 考 各俞 穴
募 穴 的位 置
,
周 岁 脑 渐 生 舌 能言一 二 字


他的 这 一认 识

基本 上 与 相 关脏 腑 的 位 置 相 一 致 与胃 的位 置 相 一 致

如 胃募中 脱
已把忆


言等感官 功 能 归 于 脑
,
,
心 俞 与 心 的位 置 相 一致 等
胸 腹腰
,

心 募 巨胭
心包 募 擅 中

个募穴
它们
背 部 的 瑜 穴 还 有 治 疗 相 应 部 位脏 腑 病 的 作 用 头 部脑穴 还 治疗 神 志 五 官病 证 局 部作 用

的主 治 症 与任 脉 的 功能 无 关 经 月
,
青 俞穴 均 属 膀 胧


这 就是 脑穴 的
,
其作 用更 是 与膀 胧 经 无 关

导致 的气 血 不 足 诸证

三 是治疗 局 部病
如大
,
基 本 上 是 由这 些 腕穴 的位 置 而 决定
,
肠 俞 治腰 痛 从 俞募 穴 的 位 置 与作 用 可 以 看 出
已认 识 到 腕 穴 所 在
, , ,

即这 些 腕 穴 的 内部 是 什 么脏 腑

就治 疗 什
位 于胸 部
古人 早

么脏 腑 的疾 病

,
,
与脯 穴 的 经 属 基 本 无 关
,
受 到 历代 医 家 的重 视

腧穴介绍

腧穴介绍

固定标志--指各部由骨骼和肌肉所形成的凸起或凹陷, 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根据固定标 志定位,如两眉之间定印堂,鼻尖定素髎,脐中定神阙, 两乳头连线中点定膻中等。 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而出 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根据活动标志定位,如 屈肘纹头取曲池,握拳掌横纹头取后溪,张口取听宫、听 会,闭口取下关等。
俞穴、募穴
俞、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输注于胸背部的特定穴。 俞穴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 募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 。 主治特点:俞募穴是脏腑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最能 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故可用于诊治相应脏腑的疾病。 临床应用:对应脏腑病变。
八会穴
八会穴,是脏、腑、筋、脉、气、血、骨、髓八者 精气会聚的腧穴。 脏会章门 ;腑会中脘;气会膻中 ;血会膈俞 ;筋会 阳陵泉 ;脉会太渊 ;骨会大杼 ;髓会绝骨(悬 钟) 。 主治特点:八会穴的临床应用一般各以其关取治 。
指寸定位法
头面部常用骨度分寸
四肢部常用骨度分寸
躯干部常用骨度分寸
五输穴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 即井、荥、输、经、合。 主治特点: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 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 临床应用:母子补泻
原穴、络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原穴的组成:《灵枢· 九针十二原》与《针灸甲乙经》认 识上的不同 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 十五络穴的组成:十二经脉的络穴;任脉络,督脉络,脾之 大络出于大包。 主治特点: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络穴可以主治本、络病候。
常用指寸定位法
中指同身寸:中指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纹 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腧穴的纵 向比量以及背腰部腧穴的横向定位。 拇指同身寸:以拇指关节的横度为1寸。 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食、中、无名、 小指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四指 的宽度为3寸。多用于上下肢、下腹部的直寸, 以及背部的横寸取穴。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一、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二、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其突出。

三、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所谓双向调整,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

所谓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指某些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

细目二: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概括为分经主治、分部主治。

一、分经主治规律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同一经不同的穴,可治本经相同的病证。

十四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手三阴经经名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手太阴肺经肺、喉病胸部病手厥阴心包经心、胃病神志病手少阴心经心病手三阳经经名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手阳明大肠经前头、鼻、口、齿病咽喉病、热病手少阳三焦经侧头、胁肋病目病、耳病手太阳小肠经后头、肩胛病,神志病足三阳经经名本经特点三经相同足阳明胃经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眼病、神志病、热病足少阳胆经侧头、耳病、胁肋病足太阳膀胱后头、背腰病-背俞治脏腑病足三阴经经名本经特点三经相同足太阴脾经脾胃病前阴病、妇科病足厥阴肝经肝病足少阴肾经肾病、肺病、咽喉病任督二脉经名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任脉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二、分部主治规律(近治作用)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的某类病证。

即腧穴的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点相关。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1. 腧穴简介腧穴是人体上特定的穴位,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腧穴可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起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是中医学中的基本知识之一。

2.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腧穴及其定位和功能主治:•风池穴:–定位:位于颈部,距离翳风穴约1.5寸。

–功能主治:治疗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等症状。

•三阴交穴:–定位:位于内踝尖上方,距离内踝尖3寸。

–功能主治:调经、止痛、益气血等。

•关元穴:–定位:位于脐中,距离脐中1.5寸。

–功能主治:调节人体气机、治疗腹痛、泄泻等。

•太渊穴:–定位:位于足大趾骨隆起端的中央凹陷处。

–功能主治:治疗眼疾、喉痹等。

•曲池穴:–定位:位于肘内侧,肘横纹上方2寸。

–功能主治:治疗肘臂疼痛、胸肋痛等。

•大椎穴:–定位:位于人体第7颈椎棘突下方。

–功能主治:调节人体气血、治疗颈椎病等。

•上巨虚穴:–定位:位于足趾上端,迎香穴与阳白穴连线的中点。

–功能主治:治疗头痛、口眼歪斜等。

•膏肓穴:–定位:位于足内侧踝骨下方,足跟中央凹陷处。

–功能主治:治疗腰背痛、足部疼痛等。

•涌泉穴:–定位:位于足底部,第一跖骨头与第二跖骨头之间的凹陷处。

–功能主治:调节睡眠、治疗疲劳等。

3. 使用腧穴的注意事项在使用腧穴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找准穴位:准确地找到腧穴位置非常重要,可以借助专业书籍、指导师傅或专业人士的帮助。

•注意卫生:在按摩或针灸腧穴时,确保双手和工具的卫生,避免引起感染。

•保持舒适:在按摩或刺激腧穴时,需要轻柔、舒适的手法,不要过度用力或刺激,以避免伤害。

•了解禁忌:某些腧穴在特定情况下需要避免刺激,比如孕妇、风寒感冒患者等,请务必了解相关禁忌。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敏感度不同,对刺激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4. 总结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和了解常用腧穴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日常保健。

腧穴学概述

腧穴学概述
返回
【特定穴 ·募穴】
募穴
基本概述
腧穴的分类 和命名 腧穴作用及 主治规律 特定穴
腧穴定位法
腧穴学发展
含义
分布
作用
含义: 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首见于《素问·奇病论》、《素问·通评虚实
论》“胆虚……治之以胆募、俞”,只提及“募” 但无具体名称及位置。
《脉经》记载了除心包、三焦以外所有十个 脏腑的募穴。
腧穴的分类 和命名 腧穴作用及 主治规律 特定穴
腧穴定位法
腧穴学发展
脏会——章门:与脾之募穴合,五脏皆禀于脾——脾为
五脏之源,为后天之本。
腑会——中脘:与胃之募穴合,六腑皆禀于胃——胃为
六腑之首,为后天之本。
气会——膻中:膻中位于胸,为宗气之所聚。
血会——膈俞:膈俞位于心俞与肝俞之间,心主血脉,
肝主藏血,为血之会。
【特定穴 ·背俞穴】
背俞穴
基本概述
腧穴的分类 和命名 腧穴作用及 主治规律 特定穴
腧穴定位法
腧穴学发展含义作用:来自分布与脏腑关系
作用
可用于诊断脏腑疾病和治疗脏腑官窍疾病。 ①诊断脏腑疾病:“阴病行阳,俞在阳”
说明五脏有病多反应在背俞穴,可诊断某脏有 疾(主要定脏腑)。
②治疗脏腑官窍疾病:“迫藏刺背,背俞 也”,“阴病治阳”说明五脏有病多刺背俞穴 治疗。亦常配合募穴应用,称俞募配穴。
腧穴定位法
腧穴学发展
含义
意义
作用
作用: 可用八会穴均可治疗八者相关的疾病。【例如】
返回
【特定穴 ·交会穴】
交会穴
基本概述
含义
分布
作用
腧穴的分类 和命名 腧穴作用及 主治规律 特定穴

中医学腧穴概述

中医学腧穴概述

(三)阿是穴 1.含义:凡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旳压痛(或敏感)
点作为腧穴旳,统称为阿是穴,即“以痛为腧”。又 称“不定穴”、“天应穴” 。 2.特点:无穴名,无固定位置,无经属,无主治规律, 以疼痛、反应点为针刺穴,是腧穴发展旳初级阶段.
二、腧穴旳命名
(一)天象地理类
1.以日月星辰命名,如日月、上星、华盖、太白等。 2.以山谷丘陵命名:
十二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下列各有一络穴, 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 位于尾骶,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有十 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四、郄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旳部位。大多分布在 四肢肘膝下列。
十二经脉各有一种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 维脉也各有一种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
五、俞穴 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旳腧穴,又
三、指寸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旳某些部 位折作一定分寸用以比量腧穴位置旳措施,又 称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1、中指同身寸 即以患者旳中指屈曲时,中节 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食、 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 指相并,以其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 度作为3寸。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 病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二)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
头面颈项部
主治
前头、侧头区 后头区 项区 眼区 鼻区 颈区
眼、鼻病 神志、局部病 神志、喑哑、咽喉、眼、头项病
眼病 鼻病 舌、咽喉、喑哑、哮喘、食管、颈部病
分部
胸腹背腰部 主治
胸膺部 腹部
少腹部
胸、肺、心病 肝、胆、脾、胃病 经带、前阴、பைடு நூலகம்、膀胱、肠病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井 荥
输 经 合
水之源头 涓涓泉水
小溪流 江河 百川入海
经气所出之处 经气小且浅
经气从小到大,由浅入深 经气较大较深,畅通无阻 经气充盛,在此汇入脏腑
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井 少商 商阳
荥 鱼际 二间
输 太渊 三間

经 经渠
合 尺泽 曲池
合谷
阳溪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⑸合穴—所入为合 特点:经气深大,由此深入,会合 于脏腑。 分布:肘膝关节附近 应用:脏腑病 《内经》合治内腑 《灵枢》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 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合主逆气而泄(肾水病)
4、五输穴与五行关系
⑴ 五输穴配五行: 井 荥 阳经 金 水 阴经 木 火 输 木 土 经 火 金 合 土 水
⑶输穴—所注为输—指经气灌注的地方 特点:经气渐盛 分布:掌指、跖趾关节后 应用:用于关节病变 《灵枢》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难经》输主体重节痛(脾土病)
⑷经穴—所行为经 特点:经气较盛较大 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应用:治喘咳、寒热、咽喉病变 《灵枢》病变于音取之经 《难经》经主喘咳、寒热(肺金病)
历兑
隐白 少沖 少泽 至阴
內庭
大都 少府 前谷 足通谷
陷谷
太白 神门 后溪 束骨
冲阳
解溪
商丘 灵道
足三里
阴陵泉 少海 小海 委中
腕骨 京骨
阳谷 昆仑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涌泉
中沖 关冲 足窍阴 大敦
然谷
劳宫 液門 侠溪 行间 中渚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复溜

五腧穴的主治及临床应用

五腧穴的主治及临床应用

五腧穴的主治及临床应用五腧穴是中医学里的重要穴位之一,主要包括太阳穴、耳尖、人中、足三里和合谷。

太阳穴位于额部两眉中央,是阳明经的起始穴,主治头痛、口眼歪斜、癫痫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太阳穴可用于缓解偏头痛、牙痛、鼻炎等疼痛症状,并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耳尖位于耳廓尖部,是全身其他部位的反射区域,主治眩晕、面瘫、耳鸣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耳尖可以通过针灸、穴位按摩等方法,起到调理内分泌、提高免疫力、舒缓压力的作用,并可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

人中位于上唇与下唇之间的深沟中,是任脉的起始穴,主治中风、抽搐、口臭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人中穴可用于治疗中风后的肌肉萎缩、口臭以及改善面容神情等方面。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是阳明经的经络关键穴位,主治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足三里穴可用于调理消化系统功能,改善胃腹部不适,而且对于失眠、疲劳、腹部肥胖等问题也有一定疗效。

合谷位于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的连线处,是手阳明经的起始穴,主治头痛、口干舌燥、高血压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合谷穴是治疗头痛、偏头痛的重要穴位,通过针刺或按摩合谷穴可以缓解头部疼痛,并具有调节血压、舒缓紧张情绪的效果。

除了以上的主治病症之外,五腧穴还具有其他广泛的临床应用。

例如,五腧穴可以用于调理气血循环,改善血液循环问题,起到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提高记忆力的作用。

此外,五腧穴也可以用于美容护肤,通过刺激穴位来改善肌肤问题,如祛斑、减少细纹等。

总的来说,五腧穴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临床应用广泛。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针灸或按摩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技巧,并由专业的医师指导和监护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五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主治特点及举例

腧穴的主治特点及举例

腧穴的主治特点及举例
在针灸学各论学习过程中,大家普遍感觉腧穴主治比较难学。

难点在于知识点比较琐碎,没有什么规律。

现在将腧穴的主治规律汇总如下,在学习各论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这个规律去给腧穴主治做一个划分,这样学习起来就条理清晰了。

腧穴的主治特点及举例:
腧穴的主治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1.近治作用
腧穴都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

这是所有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各穴,均能治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翳风、耳门诸穴,均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均能治疗胃病。

2.远治作用
某些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

具有远治作用的腧穴,主要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等。

3.特殊作用
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性治疗作用。

所谓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

如天枢可治泄泻,又可治便秘;内关在心动过速时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又可提高心率。

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某些腧穴可相对特异地治疗某些病证,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

简述腧穴的主治规律

简述腧穴的主治规律

简述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是中医养生理疗学中采用手法最为深远的一种手法,它可以释放压力,调节身体内部的能量,达到改善和治疗身体疾病的目的。

腧穴的主治规律是:1、根据病症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腧穴来进行治疗;2、使用按摩、推拿、穴位拔罐等方法,改善人体腧穴微循环,促进体内淋巴水肿排毒;3、经常按摩调整腧穴,改善肌肉紧绷、腰背酸痛;4、经常按摩穴位,行气血,健脾理脉,抗疲劳调节;5、长期使用腧穴、经络、推拿等理疗技术,能够调节人体内部生理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并可促进长期的身体健康。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特定穴、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特定穴、腧穴的定位方法
治疗六腑病变
下合穴歌诀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八) 八会穴
概念 “会”――聚会 人体气、血、筋、脉、骨、髓、脏、腑精气聚会的八
个腧穴。 部位、作用
筋、脉、髓会位于四肢部 气、血、骨、脏、腑会位于躯干部 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
特点及应用 ❖⑸合穴—所入为合—指经气会合之处 ❖特点:经气深大,由此深入,会合于脏腑。 ❖分布:肘膝关节附近 ❖应用:气逆上满,泄泻 ❖《内经》:合治内腑 ❖《灵枢》: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 取之于合。 ❖《难经》:合主逆气而泄(肾水病)
五输穴主治特点
五输穴 井穴
荥穴 输穴 经穴 合穴
奇穴:
概念 有固定的位置、名称,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
的腧穴。
特点 有固定的 位置 名称 无归经 主治单纯,疗效特殊。
奇穴:
发展
《灵枢·刺节真邪》 “奇输” 《千金方》187穴
《奇效良方》26穴
《针灸大成》35穴
《图翼》84穴 《针灸集成》144穴
阿是穴:
概念 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十六郄穴歌诀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择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五) 背俞穴
概念 俞——转输、输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十二俞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一) 近治作用
腧穴具有治疗

腧穴基础知识

腧穴基础知识

腧穴基础知识一、腧穴定义与分类腧穴,通常简称为“穴”,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身体内部的点,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并对疾病产生疗效。

根据位置、功能和特点,腧穴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二、腧穴定位方法定位腧穴是针灸治疗的基础。

常用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便取穴法等。

对于初学者,准确掌握这些定位方法至关重要。

三、特定穴分类与特点特定穴是指具有特殊功能和治疗的腧穴。

它们主要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和八会穴等。

每种特定穴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主治范围。

四、腧穴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规律主要体现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上。

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更准确地选择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五、腧穴配伍方法在针灸治疗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常常需要将多个腧穴进行配伍。

配伍的方法有多种,如“俞募配伍”、“原络配伍”等。

合理的配伍可以增强疗效,提高治疗质量。

六、腧穴刺灸技术刺灸技术是针灸治疗的核心,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方法。

正确掌握刺灸技术,对于确保治疗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七、腧穴治疗原则在选择腧穴进行治疗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例如,“清热温寒”、“补虚泻实”等。

遵守这些原则有助于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八、腧穴不良反应与处理虽然针灸治疗相对安全,但仍有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了解这些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应对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治疗过程中的问题。

九、腧穴发展与现代应用随着医学的发展,腧穴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现代医学的许多领域都在尝试将腧穴的原理和技术应用到实际治疗中,这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可能性。

同时,深入研究和发展腧穴的理论和实践,将有助于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腧穴学笔记

中医腧穴学笔记

中医腧穴学笔记
中医腧穴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人体经脉上的特定穴位,通过刺激腧穴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笔记将对中医腧穴学的基本知识、分类以及常用穴位进行介绍。

一、中医腧穴学的基本知识
1. 腧穴的定义:腧穴是人体经脉上经气聚会的部位,是刺激经脉气血流通的关键点。

2. 腧穴的分类:按经脉分为经脉穴、络脉穴;按功能分为主穴、配穴、奇穴和俞穴。

3. 腧穴的作用:刺激腧穴能调节经脉气血流通,促进人体自我修复能力,缓解疼痛,改善疾病症状。

二、中医腧穴的分类
1. 经脉穴:包括手足三阴三阳经、任脉、督脉等经脉上的穴位。

2. 络脉穴:包括奇经八脉、十二经络等络脉上的穴位。

三、常用的中医腧穴
1. 风池穴:位于颈椎与头骨的交界处,能通达头面部经脉,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2. 太冲穴:位于足底涌泉穴后方,是全身经脉的起点,能调节全身气血运行,常用于治疗失眠、头痛、肌肉疲劳等症状。

3. 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能通达胆经、胃经、三焦经等多条经脉,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4.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能调节全身经脉气血
运行,常用于治疗头痛、肩颈痛、失眠等症状。

以上仅是部分常用的腧穴,不同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治疗。

中医腧穴学是一门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重要学科,掌握中医腧穴知识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针灸学-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针灸学-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细目一主治特点
细目二主治规律
1.分经主治规律
2.分部主治规律
与腧穴的位置密切相关。

如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后头区及项区穴又可治疗神志病等。

腧穴分为
A.经穴,奇穴,阿是穴
B.经穴,奇穴,特定穴
C.十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D.经穴,络穴,奇穴
E.经穴,络穴,阿是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腧穴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

中脘、建里、梁门穴,均能治疗胃病属于腧穴的
A.远治作用
B.近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抗御病邪作用
E.运行气血作用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以上穴位都位于人体的胃脘附近,属于近治作用。

针刺足三里治疗胃病属于腧穴的
A.远治作用
B.近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抗御病邪作用
E.运行气血作用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足三里治疗胃病属于远治作用。

针刺内关穴调整心率是腧穴的
A.远治作用
B.近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抗御病邪作用
E.运行气血作用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内关穴调整心率是腧穴的特殊作用。

按分经治疗规律,足太阳经治疗
A.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
B.侧头、耳病、胁肋病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D.后头、背腰病
E.肺、喉病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足太阳经治疗后头、背腰病疾患。

简述腧穴的作用

简述腧穴的作用

简述腧穴的作用腧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之一。

腧穴位于人体的经络上,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腧穴的作用十分广泛,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腧穴的作用。

腧穴可以调节气血运行。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健康与气血的平衡密切相关。

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而腧穴的刺激能够促使气血在经络中流通畅通,从而调节气血的平衡,恢复人体的健康。

腧穴可以调节器官功能。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与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刺激相应的腧穴,可以调节器官的功能,增强其活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比如,刺激足三里穴可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改善消化不良等问题。

腧穴还可以缓解疼痛。

疼痛是人们常见的症状之一,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困扰。

中医认为,疼痛是气血不畅所致,而腧穴的刺激能够疏通经络,改善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疼痛。

比如,刺激合谷穴可以缓解头痛、牙痛等问题。

腧穴还可以调节情绪。

中医理论认为,情绪与人体的气血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情绪波动时,就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身体出现不适。

而腧穴的刺激可以调节情绪,使其平稳,从而改善身体的状况。

比如,刺激太冲穴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等问题。

腧穴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中医认为,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刺激腧穴,可以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加速新陈代谢的进行,从而促进体内废物的排出,保持人体的健康。

腧穴的作用十分广泛,涉及人体的多个方面。

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气血运行,调节器官功能,缓解疼痛,调节情绪,促进新陈代谢。

这些作用使得腧穴成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腧穴的刺激需要由专业的医师进行,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同时,腧穴治疗也需要结合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此在接受治疗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腧穴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腧穴总论部分

腧穴总论部分

腧穴总论部分大纲要求: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难点重点一.腧穴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即转输、输通、输注;“穴”即孔、隙。

腧穴又名砭处、节、会、骨空、骨孔、气穴、穴道、气府、孔穴、穴位。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2、腧穴的分类⑴十四经穴凡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共有361穴。

⑵奇穴既有固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因其有奇特的疗效,故称之为奇穴。

又因其在十四经穴以外,故又称“经外奇穴”。

⑶阿是穴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叫作“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二、腧穴的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1. 腧穴的治疗作用⑴近治作用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

⑵远治作用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证。

⑶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腧穴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2. 腧穴的主治规律腧穴(主要是十四经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大规律。

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即所谓“定经不定穴”。

后世医家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

如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后头区及项区穴又可治疗神志病。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中医学对于人体腧穴方位的描述是以人体自然直立,两手下垂,掌心向内的姿势而定的。

《临床腧穴学》纲要5(主治规律)

《临床腧穴学》纲要5(主治规律)

五、腧穴主治规律我们从另一角度来探讨腧穴的穴性和主治规律。

一、内脏病的辩证取穴1、痰:支沟间使人中丰隆——祛痰支沟具有开窍作用,主去痰温(面瘫、痰湿型)人中:具有开窍作用,兼可安神间使:安神丰隆:补脾胃之气,高血脂、胆固醇。

2、湿:是去湿功能水分——大腹水肿(阴虚)水道——大腹水肿(阳虚)灸水泉——用于下肢水肿,小便癃闭,水道不通曲骨——下肢部之水湿(带下、癃闭)尚可用于落枕涌泉——下肢肿(行气去湿)痰湿嗜卧,生南星敷贴发泡用于小儿脾虚流涎,成人亦可阴陵泉——脾虚水泛3、气虚:百会膻中中脘气海脐中足三里百会——提升中气,神气膻中——补中发散,用于气机中脘——补脾胃之气,着重于阴(从阴引阳)气海——脾肾之气,用于久泻(隔盐灸)足三里——脾胃之气,补气兼行气合谷——益头面之阳气(面瘫、牙疼虚证)4、血虚:血海膈俞血海——兼行膈俞——养血5、气滞:期门阳陵泉历兑内关日月中府(行气)期门——肝郁(情志)气滞阳陵泉——胆气不舒,未必有情志变化,刺法:先刺在二骨上,然后刺入骨间历兑——行肝气(静脉曲张)内关——上焦心胸之气滞日月——肝胆,长于胆气虚(胆囊炎)中府——上焦心胸寒滞6、血瘀:极泉金津玉液天池地机中都蠡沟极泉——用于真心痛,少用指拨法金津玉液——广用于全身的瘀滞天池——寒凝胸痛(内寒)地机——下腹(痛经)中都——少腹,(痛经、疝)蠡沟——气滞血瘀7、阴虚:三阴交太溪肾俞三阴交——肝(浅)脾(中)肾(深)太溪——肾阴(用于阳气阻滞)肾俞——肾阴(用于肾阳不足)8、阳虚:命门丹田命门——补阳中之阳丹田——(气海、关元、石门)补阴中之阳9、外感:大椎曲池外关风府风池翳风大椎——又督脉之阳气曲池——清阳明之热,恶寒不明显外关——寒湿袭表,治面瘫,先解表(同步法)风府——风邪胜时风池——风邪留恋翳风——风热犯表10、火旺:太冲内庭血际少商商阳中冲二星太冲——泻肝火(降压,但八风疗效较快)内庭——清胃火血际——清肺火少商——清肺火(常有外邪)商阳——清胃火(外邪)中冲——火邪扰心(实火)上星——肺火兼窍络闭塞者11、神志病:神门灵道四神聪神庭本神巨阙神门——心神失养(养神)(气虚轻症)灵道——行气,用于气郁神乱者神聪——用于痴呆(老年性)神庭——用于气虚神不归舍(阴阳气血俱虚)重症本神——气滞,且于情绪有关巨阙——气机阻滞二、外经病——以痛为输找阿是穴的方法:局部,穴位附近(不拘泥于穴位);在动态(活动时)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基础知识: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云南中公教育网为考生提供中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之腧穴。

腧穴的作用
1.诊断
(1)扪穴检查诊断疾病:以手指指腹按压相应的特定穴,或触摸其局部硬结、隆起、凹陷、条索状、圆状反应物等,推断疾病所在经脉、脏腑。

(2)探测穴位诊断疾病:即用电测定法、知热感度测定等,探测体表相关特定穴,以判断其经气的失衡状态及相关脏腑的病变。

2.治疗
腧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是近治作用、远治作用、整体作用3个方面。

(1)近治作用
指一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的病证。

(2)远治作用
十四经所属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

(3)整体作用
指腧穴具有双向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的作用。

腧穴的主治规律
1. 手三阴经
经名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手太阴经肺、喉病
手阙阴经心、胃病
神志病胸部病手少阴经心病
2. 手三阳经
经名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手阳明经前头、鼻、口、齿病
手少阳经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咽喉病、热病手太阳经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3. 足三阳经
经名本经特点三经相同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足少阳经侧头、耳病、胁肋病
眼病、神志病、热病足太阳经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4. 足三阴经
经名本经特点三经相同足太阴经脾胃病
足阙阴经肝病
前阴病、妇科病足少阴经肾病、肺病、咽喉病
5. 任督二脉
经名本经特点二经相同
任脉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例题:
腧穴可分为?
A.八会穴
B.阿是穴
C.五输穴
D.奇穴
E.十四经穴
正确答案:B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