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的主治作用

腧穴的主治作用

腧穴的主治作用

(一)普遍性

1、局部作用每一个腧穴都能治广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组织器官的病证。如风池可以治疗头部疾病和眼病,中脘可以治疗胃和十二指肠疾病等。

2、循经作用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证,还可以治疗远距离部位组织汔官的病证。如足三里、上巨虚治疗胃肠病,内关、间使治疗心脏病,合谷治头面部病变等。

3、双向作用绝大部分腧穴,针刺后对机体有良性双向调整作用。如腹泻、便秘均可用天枢:针刺内关,在心动过速时,能减缓心率,心率过缓时,可使之加快。

(二)特异性

1、某些腧穴除了双向调整的共性外,尚有其相对的特异性。如关元偏补、中极偏泻:足三里偏补,上巨虚偏泻;百会偏升,足临位偏降等。

2、特定穴的特殊作用。如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下合穴等等。如胃经的足三里是胃经合穴,主治胃部病变为主;而上巨虚是大肠经的下合穴,主治肠道病变为主。

3、经验特效穴的特殊作用。如四缝治小儿疳积,至阴能矫正胎位,水分利小便,十宣能开窍泄热,因这是前人临床经验的积累,有些穴位的作用尚未能以现有的经络学说说明其机理,故称为经验特效穴。

由于一个腧穴可以影响多个器官,多个腧穴在治疗上也有同一作用。所以对在上述各种主治作用中,着重研究腧穴的特异性,不但对指导临床实践,而且对于探讨经络实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特殊功效腧穴小结

穴位小结 第 1 页 共 1 页 特殊功效腧穴小结 1. 催乳三穴:膻中、乳根、少泽 2. 喑哑三穴:廉泉、哑门、通里 3. 疟疾三穴:后溪、大椎、间使 4. 失眠三穴:神门、内关、三阴交 5. 痒疹三穴:曲池、血海、足三里 6. 胃病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 7. 祛痰三穴:天突、中脘、丰隆 8. 面瘫三穴:翳风、太阳、颊车 9. 急救穴:水沟、十宣、十二丼、四关、百会、印堂 10. 退热穴:大椎、合谷、外关、曲池、后溪 11. 止呃穴:内关、天突、膻中、攒竹、睛明、翳风、耳中 12. 痔疮取穴:承山、二白、长强、龈交 13. 急性腰痛首选穴:后溪、腰痛点、委中、水沟 14. 耳病首选穴:耳门、听宫、听会、外关、中渚 15. 口舌生疮首选穴:劳宫 16. 鼻病首选穴:迎香、神庭、上星、合谷 17. 汗证首选穴:合谷、复溜 18. 咽喉肿痛首选穴:少商、商阳 19. 纠正胎位首选穴:至阴 20. 治疗崩漏首选穴:隐白 21. 治疗疝气首选穴:大敦 22. 肠梗阻首选穴:上巨虚 23. 腰脊痛引睾丸首选穴:下巨虚(注:小肠经主治里面提到主治腰脊痛引睾丸) 24. 子宫脱垂首选穴:百会、足三里、子宫、提托、气海 25. 痛经首选穴:血海、三阴交、中极、关元、次髎或拔罐于神阙 26. 妇科经带胎产首选穴:三阴交、中极 27. 孕妇慎用穴:百会、合谷、三阴交、昆仑、肩井及脐下穴位 28. 高血压首选穴:曲池、风池、太冲、耳尖、人迎、百会、大椎、顶中线 29. 糖尿病首选穴:人中、三阴交 30. 神志病常取穴:人中、内关、百会、四关 31. 精神分裂症首选穴:大椎、人中、百会、三阴交、丰隆、神门(六大穴) 32. 晕车船首选穴:人中、内关、足三里 33. 输液反应首选穴:大椎、命门 34. 预防痄腮首选穴:合谷、翳风 35. 戒烟首选穴:孔最 双双向向调调整整作作用用的的穴穴位位 1. 百会——血压 2. 内关——心率 3. 天枢——便秘与泄泻 4. 足三里——胃肠 5. 中极——膀胱 典典型型腧腧穴穴特特性性归归纳纳 1. 既为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公孙、内 关、外关、列缺 2. 四海——水谷之海(胃)、气海(膻中)、 血海(冲脉)、髓海(脑) 3. 七星穴——肩贞、臑俞、天宗、秉风、 曲垣、肩外俞、肩中俞 4. 四花穴——胆俞、膈俞 5. 肩三针——肩髃、肩前、肩后 6. 四关穴——合谷(双)、太冲(双) 7. 头三针——印堂、太阳 8. 颈三针——大椎、安眠2(双){安眠2(奇 穴):风池穴与翳明穴连线中点} 9. 背三针——大椎、定喘(双) 10. 三穴五针一火罐——大椎、肺俞(双)、 风门(双)、针后或留针期间大椎穴处拔一火罐 11. 腰三针——命门、肾俞(双) 12. 踝三针——太溪、昆仑、解溪 13. 胸三针——膻中、乳根(双) 14. 五神针——百会、四神聪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腧穴的治疗规律按照传统的描述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经络所通”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的脏腑的病症,比如肺经的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是脏腑作用。从这几方面入手,再看一个穴位的主治,或许就不是那么纷乱无序了。 腧穴的主治规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点涵盖。这里要注意实践技能考试和笔试的区别:实践考试基

60个常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手法及注意事项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 0.8~1.2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操作:直刺0.3~0.5寸。 11.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流涎,三叉神经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细目一:主治特点 一、近治作用 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二、远治作用 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其突出。 三、特殊作用 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 治疗作用。所谓双向调整,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所谓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指某些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 细目二:主治规律 腧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概括为分经主治、分部主治。 一、分经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同一经不同的穴,可治本经相同的病证。 十四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手三阴经经名 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太阴肺经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心包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心经 心病 手三阳经经名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阳明大肠经

前头、鼻、口、齿病 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三焦经 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 手太阳小肠经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足三阳经经名 本经特点 三经相同

足阳明胃经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眼病、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胆经 侧头、耳病、胁肋病 足太阳膀胱 后头、背腰病-背俞治脏腑病足三阴经经名 本经特点 三经相同

足太阴脾经 脾胃病 前阴病、妇科病足厥阴肝经 肝病 足少阴肾经 肾病、肺病、咽喉病任督二脉经名 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题-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题-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1、足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 A.咽喉病、热病 B.前阴病、妇科病 C.眼病、神志病、热病 D.胁肋痛、头病、耳病 E.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2、足阳明经的主治特点是() A.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B.后头、背腰病 C.侧头、胁肋病 D.前头、口齿病,胃肠病 E.前头、鼻、口、齿病 3、手厥阴心包经的主治特点是() A.心病 B.心、胃病 C.肺、喉病 D.肝病、脾胃病 E.肾、肺、咽喉病

4、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 A.心、胃病 B.肺、喉病 C.咽喉、胃肠病 D.侧头、胁肋病 E.心包、脾胃病 5、除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外,腧穴能主治特点还包括() A.调和作用 B.特殊作用 C.平衡作用 D.疏通作用 E.扶正作用 6、属于腧穴特殊作用的是() A.睛明治疗眼病 B.下脘治疗胃痛 C.大椎退热 D.合谷治疗五官病 E.昕宫治疗耳鸣

7、任脉的主治特点是() A.肝、脾、肾病 B.回阳、固脱、强壮作用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D.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E.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8、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 A.心病 B.心、胃病 C.肺、喉病 D.肾病、肺病、咽喉病 E.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9、手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 A.胸部病 B.咽喉病、热病 C.眼病、神志病、热病 D.前阴病、妇科病 E.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10、手阳明大肠经的主治特点是()。

A.后头、神志病 B.侧头、胁肋病 C.侧头、耳病,胁肋病 D.前头、鼻、口齿病 E.前头、咽喉病、胃肠病 1 1、属于腧穴远治作用的是() A.睛明治疗眼病 B.下脘治疗胃痛 C.大椎退热 D.合谷治疗五官病 E.昕宫治疗耳鸣 12、督脉的主治特点是() A.肝、脾、肾病 B.回阳、固脱、强壮作用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D.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E.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13、足少阴肾经的主治特点是() A.心病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是中医学的术语,“腧”通“输”、“俞”,“穴”有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称“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则称“孔穴”;《太平圣惠方》又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腧穴是古代先民在长期日常生产、生活、狩猎中发现当身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或某一部位砭刺、叩击、按摩、针刺、火灸后可减轻或消除病痛。从这种“以痛为输”所认识的无定位又无定名的腧穴最初雏形阶段,到对这些点的部位及其治疗作用了解的逐步深入、经验积累,并给以腧穴定位位置的描述和命名、归经、主治、配伍、操作要领、排列顺序进行了整理等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腧穴是体表与深部组织器官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其可从内向外反应病痛,也能从外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不仅能治疗腧穴所在部位及其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证,还能通过本经循行、同名经和阴阳表里经的络属关系治疗经脉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某些腧穴还有特殊的可专治某种病证作用。 “经络所通,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是所有腧穴具有的共同特点,也就说所有的腧穴均有治疗该穴所在处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的作用(近治作用)。如太阳穴可以用于治疗近视眼、

红眼病、偏头痛;颊车穴可以治疗下牙疼;下关穴治疗上牙痛;中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其内部正好是胃脘部为治疗胃病的常用主穴;左侧腹结穴内部正好是乙状结肠针刺后可以治疗习惯性便秘等。除361个十四经穴外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具有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的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是最能够反映腧穴近治作用特点的。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有些腧穴(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腧穴所在部位及其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证,还能通过本经循行、同名经和阴阳表里经的络属关系治疗经脉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的作用(远治作用)。如至阴穴可以用于矫正胎位不正,还可以治疗太阳经头痛;足三里穴即可以治疗穴位所在部腓肠外侧皮神经等损伤性疾病,又可通过经脉循行络属关系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百会穴艾灸后既可治疗头痛、头重脚轻、目眩失眠、高血压、低血压,又可以用于痔疮、脱肛、泄泻、子宫下垂等中气下陷病症。机体在不同状态下刺激同一腧穴会表现出两种相反(双向良性调节)的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腧穴的分类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腧穴的分类 一、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即转输、输通、输注;“穴”即孔、隙。腧穴又名砭处、节、会、骨空、骨孔、气穴、穴道、气府、孔穴、穴位。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二、腧穴的发展 1、以痛为输阶段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并逐步积累起来的。远古时代, 我们的祖先当身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砭刺、叩击、 按摩、针刺、火灸,发现可减轻或消除病痛,这种“以痛为输”的取穴方式 即为腧穴的无定位、无定名阶段,是腧穴的最初阶段。 2、定位命名阶段 随着对体表施术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逐步深入了解,积累了对较多穴位的 认识,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病证,因而给以位置描述和命名,这是腧穴发 展的第二阶段,即定位、定名阶段。

3、分类归经阶段 随着对腧穴主治性能知识的积累,古代医家把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归类, 并与经络相联系,说明腧穴不是体表孤立的点,而是与经络脏腑相通,于 是通过总结、分析,分别归属各经。 三、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凡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共有361穴。 2、奇穴 既有固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因其有奇特的疗效,故称之为奇穴。又因其在十四经穴以外,故又称“经外奇穴”。 3、阿是穴 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叫作“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五、腧穴的作用 1、近治作用 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腧穴所在,主治所能”

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经典66个穴位定位及主治 一、手太阴肺经 1.鱼际(Yújì)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咳血;②咽干,咽喉肿痛,失音;③小儿疳积 2.太渊(Tàiyuān)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在掌后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3.列缺(Lìeqūe)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 4.尺泽(Chizé)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疾;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少商: 简便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或侧掌,微握掌,拇指上翘,手拇指爪甲桡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线,相交处取穴。 功效:清肺利咽,开窍醒神。 主治病证: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鼻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中风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手指麻木。 二、手阳明大肠经 5.合谷(Hégǔ,)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又名虎口。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诸痛症;③热病,无汗,多汗;④经闭,滞产。 6.曲池(Qūchí)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热病,高血压,癫狂;③腹痛,吐泻;④五官疼痛;⑤瘾疹,湿疹,瘰疬 7.肩髃(Jiānyú)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

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 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 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 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感谢聆听 手三阴经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

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作者:————————————————————————————————日期:

12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归经 1.尺泽合穴 2.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3.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5.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6.(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7.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8.少商井穴 9.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10.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归经:手太阴肺经 11.商阳井穴 12.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3.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4.合谷原穴 15.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16.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 直刺0.8~1.2寸。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7.曲池合穴 8.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9.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 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0.肩髃 11.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 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12.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0.四白

腧穴的治疗作用 五

腧穴的治疗作用五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当脏腑有病或邪气侵犯人体 后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时,均会在相应的腧穴发生病理反应。反之,运用针刺、艾灸 等刺激作用于腧穴,通过激发经气,“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和补虚泻 实、协调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调和、真元畅通、邪去正安的治疗目的。这 就是腧穴的治疗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近治作用 腧穴的近治作用是指所有的腧穴均可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如 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穴位均在眼区及其邻近部位,所以它们均可治疗眼病;中脘、 梁门等穴位均在胃脘部,所以均可治疗胃脘痛;迎香在鼻旁可治鼻病;地仓在口角旁可治口 喎;膝眼、梁丘、阳陵泉等穴位在膝关节及其附近,所以均可治疗膝关节疼痛等。腧穴的近 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因为所有的腧 穴均可在针灸治疗中产生泻散其所在部位邪气或瘀滞,并可使局部络脉之气得以调和,经气 运行得以疏通的作用,所以能显示出对其所在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痛的治疗作用。 二、远治作用 腧穴的远治作用是十四经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指十四经腧穴尤其是十二经脉 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部位 的脏腑、组织器官病症,即“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这种远治作用又有两个方面: 1.本经腧穴作用 在十四经脉中有许多腧穴,除能治疗局部病症外,还可治疗其所属经脉经过的远隔部位 脏腑或组织器官病症。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上肢病症,还能治疗本经经脉所过处的颈部和 头面、五官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腹痛、胃痛、 乳痈等病症。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资料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

各个穴位的作用

肺经: 天府:鼻尖触手臂处。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补肾。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治急性咳嗽、急性咽喉痛 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头项寻列缺 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治疗咳嗽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嗽,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大肠经: 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也可用刮痧法泄火。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揉一揉。 肩隃: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 迎香:鼻翼旁。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经常按摩点揉。 胃经:胃为后天之本, 四白:在眼袋下。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小贴士:肠胃先揉左腿,肝胆经先从右边揉。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治疗大肠疾患。

经络腧穴学电子书第二章 腧穴概述

第二章腧穴概述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腧,又作“俞”,通“输”,有输注、转输的意思;穴,原义为“土室”,引申指孔隙、空窍、凹陷处。腧穴在《内经》中又有“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名称;《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腧穴与经络有密切关系。《素问·气府论》将腧穴解释为“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卜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小针解》作了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素问·调经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明确指出脏腑一经络一腧穴之间的关系。《千金翼方》进一步指出:“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人抽病也”,说明如果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就能够“引气远入”而治疗病症。脏腑病变又可从经络反应到相应的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 经络腧穴学,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论述腧穴的具体内容和应用,腧穴部分,将分述其定位、主治、刺灸方法、解剖及古今文献选录等。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 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 (一)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经穴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经络学说就是以这些腧穴为主要依据,就其主治规律、疾病症候等进行总结,使分散的腧穴系统化,并由早期的基本穴逐步发展到全部经穴。《灵枢·本输》论列各经五输穴,《素问·气府论》列各经“脉气所发”穴,《灵枢·经脉》论列各络穴,这是经络在四肢的基本穴,说明《内经》书中已为腧穴的分经奠定了基础。《内经》多处提到“三百六十五穴”之数,但实际其载有穴名者约:160穴左右;经穴专书《针灸甲乙经》载古代《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共349穴《千金翼方》所载相同);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同)穴数有所增加,穴名数达354;明代《针灸大成》载有359穴;至清代《针灸逢源》,经穴总数才达361。目前经穴总数即以此为准。穴位有单穴和双穴之分,任、督脉位于正中,是一名一穴;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是一名双穴。历代代表性针灸医籍所载经穴数见表2—1。、 表2一1历代医籍记载的十四经穴数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得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得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得,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就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得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与神庭得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得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得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与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得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就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眠2,位于风池与翳明穴中点。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轻轻捻转插入,只刺一侧穴位。 按:与后面25胃痛、28眩晕、30呕吐互参,一般来说都有咽部痰卡胃部不适上翻作呕,降逆与胃利咽治疗多有效。譬如前臂中点之尺胃穴治疗胃痛极效,治疗呕吐晕车晕船晕机亦极效,紧急时用大拇指点压治疗立竿见影! 7、四肢寒冷 穴位:尾骨目前大多数针灸师不知道这种尾骨疗法,尾骨具有显著得愈合能力,很多治疗都以这里为能量中心,尾骨末端就是能量最强得,而第一节就是尾骨能量最低部分。

人体十二条经络 各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

人体十二条经络各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 肺经: 天府:鼻尖触手臂处。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补肾。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 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头项寻列缺 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大肠经: 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也可用刮痧法泄火。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柔一揉。 肩隃: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迎香:鼻翼旁。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经常按摩点揉。 胃经: 功效:胃为后天之本, 四白:在眼袋下。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小贴士:肠胃先揉左腿,肝胆经先从右边揉。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治疗大肠疾患。

1.6 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

第六节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 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是指腧穴主治的一种规律性联系。系统了解和掌握腧穴的这些内容,对于针灸临床以及对腧穴作用机理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腧穴主治病证较为复杂,如不得要领,往往难以掌握。但腧穴的主治有其一定的规律,主要决定于腧穴所处的部位、归属的经脉和属何类别(特定穴)。在临床上,多个腧穴可以主治同一病证;多种病证可以选用同一腧穴。因此腧穴的主治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一、腧穴主治的普遍性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以腧穴所处部位确定其主治病证。也就是说腧穴在什么部位,这个腧穴就能主治这个部位的病证,包括深层组织、器官的病变,即《灵枢·经筋》“以痛为输”的 体现和发展。如百会、四神聪、前顶诸穴位于颠顶,可治头顶疼痛、头晕目眩、神志昏迷;睛 明、攒竹诸穴位于眼区,可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青盲雀目;天枢、水分、阴交诸穴位于脐 周,可治绕脐腹痛、肠鸣泄泻;命门、肾俞、志室诸穴位于腰部,可治腰骶酸痛、遗精阳痿;四肢 部的肩俞、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悬钟诸穴都可以治疗半身不遂、风寒湿痹等。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以腧穴所归属的经脉确定其主治病证。也就是说腧穴归属于哪条经脉,这个腧穴就能主治哪条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包括深部组织、器官的病证。如尺泽、太渊、列缺、鱼际诸穴归居于手太阴肺经,可治肺脏疾患和本经所过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太冲、行间、大敦诸穴归属足厥阴肝经,可治肝脏疾患和疝气、癃闭、黄疸、胁痛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诸穴归属足太阴脾经.可治脾脏疾患和泄 泻、痢疾、腹痛、腹胀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足三里、陷谷、内庭诸穴归属足 阳明胃经,可治胃腑疾患和呕吐、呢逆、噎膈、消化不良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麻木、厥 冷等;其他如合谷治牙痛、口歪,后溪治项强、(后)头痛,上巨虚治泄泻、痢疾,照海治口干、 咽痛,阳陵泉治胁肋疼痛,内关治心律不齐等,都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主治规律。 四肢部的腧穴,根据古文献的记载和近代临床实践的证实,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既可以治局(近)部病,也可以治远部病。而且越是远端,其治病范围也越广。如合阳可治腰脊疼病、下肢麻痹、崩漏、疝气;承山则治腿痛转筋、腰背痛、痔疾、便秘、腹痛等;而至阴则可治胎 位不正、难产、头痛、鼻塞、鼻衄、目赤肿痛等。而肘膝关节以上的腧穴主治范围相对较窄。如梁丘治膝肿、下肢不遂、胃痛、乳痈;气冲治外阴肿痛、腹痛、疝气、月经不调、阳痿、茎中疼 痛等。 头身部的疝穴以主治头面、五官、脏腑等近部疾患为主,但某些腧穴也可以兼治全身性疾患,如睛明治日疾、地仓治口歪,而百会、水沟除了可抬头痛、口歪a外,还可治疗各种神志疾 患。躯干部的腧穴以任、督两脉为总纲。督脉穴与其两旁的足太阳膀胱经穴,任脉穴与其两旁的足少阴肾经穴、足阳明胃经穴、足太阴脾经穴,均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膈、第7胸椎以上)穴主治心、肺、心包和胸、背、气管、食道、咽喉等疾患;中部(膈以下脐以

经络穴位及作用

经络穴位及作用 解表穴:凡具有疏散外邪、解除表证作用,可用于治疗表证所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状的腧穴,称为解表穴。此类人体腧穴包括:风府穴、大椎穴、陶道穴、玉枕穴、大杼穴、风门穴、风池穴、当阳穴、颞颥穴、太阳穴、百虫窝穴、京骨穴。以上腧穴以疏散外邪、解除表证为其主要作用,因其所属经脉及所在位置的不同,又多兼具清热、镇痉、安神、利窍、通络等作用。解表穴大多分布于头及项背部,主要涉及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经外奇穴、如督脉的大椎穴、陶道穴、风府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风门穴、玉枕穴、京骨穴;足少阳胆经的风池穴;经外奇穴的太阳穴、当阳穴、颞颥穴等均为治疗表证的常用穴。本类腧穴在操作时,应注意掌握针刺的角度及深度,多采取平刺或斜刺,如风池穴、大杼穴等,此外部分腧穴禁炙,如风府穴、颞颥穴等穴。本类腧穴除具有解表作用外,还兼具利窍、安神、止痛之功,可用于外邪所致诸窍不利之症,如喉痹、目赤肿痛以及癫狂、痫证等,故多与清热、祛风、利窍作用的腧穴配伍使用。这些腧穴分别隶属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奇穴,故多兼有清热的作用。如大椎穴、陶道穴、风池穴、风府穴、风门穴、太阳穴、颞颥穴、百虫窝穴等穴,可治疗风热感冒、喉痹、

鼻衄、齿痛等症,其中大椎穴、陶道穴、风池穴、风府穴、风门穴等穴均位于头项部,故又可镇痉、安神、醒脑,可治疗癫狂、痫证等。大椎穴为督脉与三阳经脉的交会穴,督脉为阳脉之海,故大椎穴对全身阳气及其功能有调节作用,可治疗因风寒外袭,表阳郁闭的风寒感冒,具有宣阳解表之功。风池穴、风府穴、风门穴可通利宫窍,用于治疗目赤、鼻塞、耳鸣、耳聋等。太阳穴、颞颥穴

针灸学重点笔记

针灸学重点笔记——康复一班整理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经络的作用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分为:经穴(十二经脉、任脉、督脉上的腧穴),奇穴和阿是穴。(分类及概念) 腧穴常用定位法: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取穴定位法。(各自的概念及骨度分寸法的一些常用骨度分寸)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各自的概念及应用)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任督二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分别循行人体的前后正中线。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五、刺法的概念和分类: 刺法:又称“针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刺入人体的穴位(或一定部位)并施以不同的手法,给与一定的刺激,从而激发经络之气,达到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六、毫针刺法 1、提插捻转的补泻:(基本操作方法的描述) 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②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2、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适用范围) 3、晕针表现及定义及预防: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讲解学习

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 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