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的主治作用

合集下载

腧穴的治疗作用

腧穴的治疗作用
手太阴经 肺、喉病
手厥阴经 心、胃病 胸部病
手少阴经 心病 神志病
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目病,耳病
足三阳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相同
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各经腧穴主治异同分经列表(表2-1)并分部绘图(图2-1)简介如下:
十四经腧穴主治异同表
二手阴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就是腧穴的治疗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近治作用
腧穴的近治作用是指所有的腧穴均可治疗其攒竹、瞳子髎等穴位均在眼区及其邻近部位,所以它们均可治疗眼病;中脘、
梁门等穴位均在胃脘部,所以均可治疗胃脘痛;迎香在鼻旁可治鼻病;地仓在口角旁可治口
脏腑或组织器官病症。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上肢病症,还能治疗本经经脉所过处的颈部和
头面、五官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腹痛、胃痛、
乳痈等病症。
2.异经腧穴作用
有些经穴除能治本经远隔部位的病症外,还能治疗其表里经远隔部位的病症。如足三里
除治疗胃病(本经)外,还有健脾功效(异经);列缺除治咳喘、胸闷等肺经(本经)病症
二、远治作用
腧穴的远治作用是十四经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指十四经腧穴尤其是十二经脉
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部位
的脏腑、组织器官病症,即“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这种远治作用又有两个方面:
1.本经腧穴作用
在十四经脉中有许多腧穴,除能治疗局部病症外,还可治疗其所属经脉经过的远隔部位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当脏腑有病或邪气侵犯人体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1. 腧穴简介腧穴是人体上特定的穴位,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腧穴可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起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是中医学中的基本知识之一。

2.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腧穴及其定位和功能主治:•风池穴:–定位:位于颈部,距离翳风穴约1.5寸。

–功能主治:治疗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等症状。

•三阴交穴:–定位:位于内踝尖上方,距离内踝尖3寸。

–功能主治:调经、止痛、益气血等。

•关元穴:–定位:位于脐中,距离脐中1.5寸。

–功能主治:调节人体气机、治疗腹痛、泄泻等。

•太渊穴:–定位:位于足大趾骨隆起端的中央凹陷处。

–功能主治:治疗眼疾、喉痹等。

•曲池穴:–定位:位于肘内侧,肘横纹上方2寸。

–功能主治:治疗肘臂疼痛、胸肋痛等。

•大椎穴:–定位:位于人体第7颈椎棘突下方。

–功能主治:调节人体气血、治疗颈椎病等。

•上巨虚穴:–定位:位于足趾上端,迎香穴与阳白穴连线的中点。

–功能主治:治疗头痛、口眼歪斜等。

•膏肓穴:–定位:位于足内侧踝骨下方,足跟中央凹陷处。

–功能主治:治疗腰背痛、足部疼痛等。

•涌泉穴:–定位:位于足底部,第一跖骨头与第二跖骨头之间的凹陷处。

–功能主治:调节睡眠、治疗疲劳等。

3. 使用腧穴的注意事项在使用腧穴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找准穴位:准确地找到腧穴位置非常重要,可以借助专业书籍、指导师傅或专业人士的帮助。

•注意卫生:在按摩或针灸腧穴时,确保双手和工具的卫生,避免引起感染。

•保持舒适:在按摩或刺激腧穴时,需要轻柔、舒适的手法,不要过度用力或刺激,以避免伤害。

•了解禁忌:某些腧穴在特定情况下需要避免刺激,比如孕妇、风寒感冒患者等,请务必了解相关禁忌。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敏感度不同,对刺激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4. 总结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和了解常用腧穴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日常保健。

简述腧穴的治疗作用

简述腧穴的治疗作用

简述腧穴的治疗作用腧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部位,也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腧穴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个方面。

一、腧穴的概念1. 腧穴的定义腧穴是指人体经络系统中具有特定功能的部位,也称为“穴位”、“经穴”、“经络穴位”等。

它们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包括头面、颈项、胸背、上肢、下肢等。

2. 腧穴的分类按照不同标准,腧穴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按照所在位置可分为头面部腧穴、颈项部腧穴、胸背部腧穴、上肢部腧穴、下肢部腧穴等;按照功能可分为主治腧穴和辅助腧穴;按照针刺方法可分为浅表刺激和深度刺激等。

二、腧穴的作用机理1. 经络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物质基础,它与脏腑组织、神经系统等密切相关。

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可以达到调整人体机能、防治疾病的效果。

2. 神经调节理论腧穴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针刺腧穴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作用对身体产生影响。

针刺腧穴后可以改变局部组织的血流量和代谢状态,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3. 生物反应理论针刺腧穴后会引起一系列生物反应,包括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方面,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三、腧穴的治疗作用1. 内科方面中医学认为,内外相连,表里如一。

因此,在治疗内科疾病时也可以采用针灸等方法刺激相关的腧穴来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针灸可以缓解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消化不良、胃肠胀气等问题;还可以改善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降低血压、调节心率等。

2. 外科方面在外科手术中,腧穴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例如:针灸可以减轻手术后疼痛,促进伤口愈合;还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3. 妇科方面中医学认为,女性的生殖系统与经络有密切关系。

因此,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也可以采用针灸等方法刺激相关的腧穴来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针灸可以缓解经期不适、调节月经周期、改善不孕不育等问题。

腧穴穴位主治和图

腧穴穴位主治和图

手太阴肺经、穴一、经脉循行:《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二、主治概要:肺系疾患,如咳、喘、咯血、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1.中府(LUl)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

2.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肺系实热证;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3.孔最(LU6)郄穴【定位】尺泽穴和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肘臂挛痛。

4.列缺(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和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5.太渊(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6.鱼际(LUl0)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小儿疳积。

7.少商(LUll)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鼻衄、热病、昏迷等肺系实热证;癫狂。

手厥阴心包经、穴一、经脉循行:《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五腧穴的功能主治

五腧穴的功能主治

五腧穴的功能主治1. 额上穴•功能:舒缓头痛和眼疲劳•主治:头痛、眼疲劳、偏头痛、鼻塞、鼻渊、颜面神经痛、眼睑水肿等2. 迎香穴•功能:改善鼻炎和呼吸问题•主治:鼻炎、鼻渊、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哮喘、咳嗽、喉咙痛、气喘等3. 八髎穴•功能:舒缓肩颈疼痛和头晕•主治:颈椎病、肩周炎、头晕、高血压、疝气、胸闷等4. 后溪穴•功能:缓解颈部疼痛和眩晕•主治:颈椎病、眩晕、头痛、肩周炎、胸闷、心慌等5. 四白穴•功能:舒缓肩膀疼痛和颈肩僵硬•主治:颈椎病、肩周炎、肩膀疼痛、颈肩僵硬、头痛、偏头痛等6. 天柱穴•功能:缓解背部疼痛和疲劳•主治:背痛、腰痛、肩周炎、颈椎病、疲劳、失眠等7. 肩胛骨穴•功能:缓解脊椎问题和肩背疼痛•主治:颈椎病、肩周炎、脊椎问题、肩背疼痛、头晕等8. 侧踝穴•功能:缓解腿部疼痛和水肿•主治:腿部疼痛、腿部肿胀、关节炎、腰酸背痛、腰椎间盘突出等9. 内关穴•功能:缓解胃痛和消化问题•主治:胃痛、呕吐、反胃、便秘、食欲不振、脂肪肝等10. 足三里穴•功能:增强体力和免疫力•主治:疲劳、乏力、体力不支、免疫力低下、食欲不振等11. 风池穴•功能:舒缓头痛和眩晕•主治:头痛、偏头痛、眩晕、颈椎病、肩周炎等12. 丘墟穴•功能:缓解胸闷和胃痛•主治:胸闷、心慌、胃痛、反胃、胃酸过多等以上是五腧穴的功能主治,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起到舒缓疼痛、改善不适和提高身体健康的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穴位按摩的方法时,应该谨慎选择适合自己的穴位,并遵循正确的按摩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如果出现严重症状或持续不适,建议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按摩师的意见。

150个重要腧穴定位主治

150个重要腧穴定位主治

手太阴肺经少商Shaoshang(LU11) 井穴[定位] 在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主治] 咽喉肿痛、中风昏迷、中暑呕吐、小儿惊风、癫狂、咳嗽、鼻衄。

1寸(指寸)。

[功用] 解表清热,通利咽喉,苏厥开窍。

鱼际Yuji(LU10) 荥穴[定位] 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咳嗽、咳血、发热、咽喉肿痛、失音、乳痈、掌中热。

[功用] 气化肺经水湿,散发脾土之热。

太渊Taiyuan (LU9)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痛、无脉症、手腕痛。

[功用] 散化肺经地部水湿,向天部输送肺气。

经渠Jingqu (LU8) 经穴[定位] 在前臂掌面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l寸。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功用] 宣肺利咽,降逆平喘。

列缺liè quē (LU7)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 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功用] 宣调肺气、疏风解表、通经活络。

孔最Kongzui(LU6)郄穴[定位] 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 肺结核咯血,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肘臂痛,手关节痛[功用] 将肺经冷降的水液分润脾土。

尺泽* Chize (LU5) 合穴[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功用] 清宣肺气,泻火降逆。

中府Zhōngfǔ(LU1)募穴[定位]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 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与支气管疾患,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如肩周炎。

中医学腧穴概述

中医学腧穴概述

(三)阿是穴 1.含义:凡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旳压痛(或敏感)
点作为腧穴旳,统称为阿是穴,即“以痛为腧”。又 称“不定穴”、“天应穴” 。 2.特点:无穴名,无固定位置,无经属,无主治规律, 以疼痛、反应点为针刺穴,是腧穴发展旳初级阶段.
二、腧穴旳命名
(一)天象地理类
1.以日月星辰命名,如日月、上星、华盖、太白等。 2.以山谷丘陵命名:
十二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下列各有一络穴, 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 位于尾骶,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有十 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四、郄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旳部位。大多分布在 四肢肘膝下列。
十二经脉各有一种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 维脉也各有一种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
五、俞穴 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旳腧穴,又
三、指寸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旳某些部 位折作一定分寸用以比量腧穴位置旳措施,又 称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1、中指同身寸 即以患者旳中指屈曲时,中节 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食、 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 指相并,以其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 度作为3寸。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 病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二)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
头面颈项部
主治
前头、侧头区 后头区 项区 眼区 鼻区 颈区
眼、鼻病 神志、局部病 神志、喑哑、咽喉、眼、头项病
眼病 鼻病 舌、咽喉、喑哑、哮喘、食管、颈部病
分部
胸腹背腰部 主治
胸膺部 腹部
少腹部
胸、肺、心病 肝、胆、脾、胃病 经带、前阴、பைடு நூலகம்、膀胱、肠病

针灸简答题

针灸简答题

1.腧穴的医治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别作用。

①近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最根本的特点,如眼区周围的晴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经穴均能医治眼疾;②远治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如合谷不仅能医治手部的局部病症,还能医治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症;③特别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医治作用,如内关可医治心动过速,又可医治心动过缓,大椎可以退热。

2.特定穴定义及包含内容十四经穴中具有特别性能和医治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医治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 类。

3.什么叫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古人把经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部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壮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4.什么是奇穴是指既有肯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拟单纯,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别疗效。

5.什么叫郗穴,临床运用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郗穴。

共有16个,阴郗医治血症,阳郗治疼痛。

6.下合穴定义,临床运用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

共6个。

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的下合穴依次分别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

常用腧穴穴性、功效与主治特点

常用腧穴穴性、功效与主治特点

常用腧穴穴性、功效和主治特点一、手太阴肺经1.中府穴性:中性,趋局部(胸、肺),入气分,肺之募穴。

功效:疏调肺气,宽胸止痛。

主治特点:主胸肺部病症,以治疗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胸肺部病症为主。

如西医学的气管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肺炎;胸部肋间神经痛等。

2.尺泽穴性:偏泻,趋肺,入筋分、阳分、血分,肺经合穴,属水。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主治特点:主筋病、肺火证及血分证,以治疗上肢病症、外感病症、高热、皮肤病为主。

如西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上肢病症及运动障碍;感冒、肺炎、扁桃体炎、中暑、;急性胃肠炎;丹毒、风疹、瘙痒症、粉刺等。

3.孔最穴性:偏泻,趋肺,入阳分、血分,肺经郗穴。

功效;清肺泻火,凉血止血。

主治特点:主表证、疼证,以治疗肺系病症为主。

如西医学的鼻出血、感冒、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4.列缺穴性:偏泻,趋肺、头顶,入表分、筋分,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功效:宣肺止咳,解表祛风,舒筋通络。

主治特点:主表证、痛证,以治疗肺卫表证和头项部筋病为主。

如西医学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面瘫、落枕、颈椎病等。

5.太渊穴性:偏补,趋肺,入气分,肺经腧穴、原穴,属土。

功效:补益肺气,复脉。

主治特点:主气虚证,以治疗肺气不足为主。

如西医学的肺气肿、老年性慢支气管炎、感冒(体虚感冒)、无脉症等。

6.鱼际穴性:偏泻,趋肺、胃,入阳分,肺经荥穴,属火。

功效:清泻肺胃,消食化积。

主治特点:主热证、食积证,以治疗肺之实热或虚火及小儿食积为主。

如西医学的肺炎、扁桃体炎、咽炎、鼻炎;小儿消化、吸收不良等。

7.少商穴性:偏泻,趋肺、咽喉、眼、神窍,入阳分、血分、神分,肺经井穴,属木。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开窍。

主治特点:主实热证,以治疗高热昏迷、实热火毒证为主。

如西医学的感冒及传染病出现的发热或高热昏迷、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结膜炎、腮腺炎等。

二、手阳明大肠经1.商阳穴性:偏泻,趋齿、咽喉,入阳分、血分,大肠经井穴,属金。

腧穴

腧穴

3)毫针的检查:
应注意针尖须圆而不钝,不宜过锐,不 可有钩曲或卷毛;针身宜光滑挺直,坚 韧而富有弹性,上下匀称,不可有斑驳, 锈痕及弯曲;针柄以金属丝缠绕紧密均 匀者为佳,不宜过长或过短;针根必须 牢固,不能有剥或蚀松动现象.
4)毫针的保藏:
毫针在使用后,必须擦洗干净,以免锈蚀. 可用消毒药液浸泡,或煮沸法,或高压法消毒. 毫针应放置在垫有纱布的针盒,针盘内,或放 在两端塞有干棉球的玻璃管,金属管,塑料管 中,防止针尖碰撞硬物而受损.取用时亦应小 心,避免针尖受损.
三,腧穴的作用
1.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即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 官的病证. 2.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 律.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 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 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 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 3.特殊作用指刺激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 态可起着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此外,腧穴的 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 胆囊穴治疗胆绞痛等.
足三里Zu san li(ST36)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
缘外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 肠鸣,泄泻,腹胀,痢疾, 便秘,下肢瘫痪,虚劳赢 瘦.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针灸方法
刺灸法:
包括:刺法和灸法
是通过采用针刺或艾灸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 以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的作用,从 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之目的的方法,简称 "针灸".
2.骨度分寸定位法
这种方法是将人体不同部位的长度或宽 度,分别规定为一定等份,每一等份称 为一寸,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因为此 法是以患者的一定部位为折寸依据,所 以不人的高矮,肥瘦均可适用.常见骨 度分寸见表10-4.

五腧穴的主治及临床应用

五腧穴的主治及临床应用

五腧穴的主治及临床应用五腧穴是中医学里的重要穴位之一,主要包括太阳穴、耳尖、人中、足三里和合谷。

太阳穴位于额部两眉中央,是阳明经的起始穴,主治头痛、口眼歪斜、癫痫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太阳穴可用于缓解偏头痛、牙痛、鼻炎等疼痛症状,并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耳尖位于耳廓尖部,是全身其他部位的反射区域,主治眩晕、面瘫、耳鸣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耳尖可以通过针灸、穴位按摩等方法,起到调理内分泌、提高免疫力、舒缓压力的作用,并可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

人中位于上唇与下唇之间的深沟中,是任脉的起始穴,主治中风、抽搐、口臭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人中穴可用于治疗中风后的肌肉萎缩、口臭以及改善面容神情等方面。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是阳明经的经络关键穴位,主治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足三里穴可用于调理消化系统功能,改善胃腹部不适,而且对于失眠、疲劳、腹部肥胖等问题也有一定疗效。

合谷位于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的连线处,是手阳明经的起始穴,主治头痛、口干舌燥、高血压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合谷穴是治疗头痛、偏头痛的重要穴位,通过针刺或按摩合谷穴可以缓解头部疼痛,并具有调节血压、舒缓紧张情绪的效果。

除了以上的主治病症之外,五腧穴还具有其他广泛的临床应用。

例如,五腧穴可以用于调理气血循环,改善血液循环问题,起到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提高记忆力的作用。

此外,五腧穴也可以用于美容护肤,通过刺激穴位来改善肌肤问题,如祛斑、减少细纹等。

总的来说,五腧穴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临床应用广泛。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针灸或按摩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技巧,并由专业的医师指导和监护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五腧穴的作用。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3、指寸定位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以患者手指为标准, 进行测量定穴的方法。一般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 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 1)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 之间定为一寸。可用于四肢直寸和背部横寸取穴。 2)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关节的横度定为一寸。这种 方法适用于四肢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法:是将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 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定为三寸。此法多用于 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4、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法。
腧穴总论
一、定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 称为“经穴”。 特点:有穴名、定位、归经。 2、奇穴:指即有一定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 未归入到十四经系统的腧穴,称“奇穴”又称“经 外奇穴”。 特点:有穴名、定位、无归经。 3、阿是穴:“阿”有痛的意思,因其按压痛处病人 会“阿”的一声,故名“阿是”。 特点:无穴名、无定位、无归经。
四、特定穴
1、五输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 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 合称“五输穴”。
井 多位于手足之端 荥 输 经 多位于掌指或跖趾 关节之前 多位于掌指或跖趾 关节之后 多位于腕踝关节以 上 喻作水的源头 喻作水流尚微,由浅 注深 喻作水流由小而大 喻作水流变大,畅通 无阻 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 海 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 井” 向刚出的泉水微微而流。即 “所溜为荥” 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 即“所注为输” 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 即“所行为经” 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 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17经络腧穴学概论(腧穴总论)

17经络腧穴学概论(腧穴总论)
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
《千金翼方》:“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腧穴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天象地理类 ——法天则地,取象比拟
日月
承山
上星
日月
山谷
合谷
璇玑
星辰
太乙
大陵
丘陵
梁丘
天象地理
后溪
大小
支沟
气冲
交通
水道
少海
水流
要冲
关冲
曲池
内关
(二)人事物象类 ——法天则地,取象比拟
鱼际
梁门
鸠尾
2.本讲思 考题
1.腧穴发展大体 经过了什么样的 过程? 2.“腧”、 “输”、“俞” 的异同?
“腧”、“输”、“俞” 的异同
古代,三字音义相通,有转输输注含义,通用; 近代,“腧”、“输”、“俞”在应用时则各有所指:
“腧”标明与人体形肉有关,腧穴是所有穴位总称; “输”特指五输穴,又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五输 穴中的第三个穴位; “俞”专指背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穴 位。
(一)无定位、无定名阶段
(二)定位、定名阶段
随着医疗经验的积累,逐渐 明确了哪些病症可在哪些穴位针 灸,从而又认识到,某些穴位有 明确的位置和主治病症,进而发 展到给腧穴确定位置并加以命名。
腧穴发展过程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 现和积累起来的,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无定位无定名阶段;定位定名阶段;定位定名归 经阶段。
腧穴名称演变
《内经》 “节” 、 “会” 、 “空” 、 “气穴”
“气府” 、 “骨空”
《针灸甲乙经》 “孔穴” 《太平圣惠方》 “穴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腧穴”

五腧穴的功能主治

五腧穴的功能主治

五腧穴的功能主治1. 风池•功能:通宣头部,开窍醒神•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突发性感冒、鼻塞、嗓子哑2. 天柱穴•功能:消除痰湿,开窍醒神•主治:头痛、咽喉肿痛、喉咙炎,声音嘶哑、慢性咳嗽、气喘3. 颈根穴•功能:灸治风痹,肩颈疼痛•主治:肩颈疼痛、肩周炎、颈椎病,头痛、眩晕、鼻塞、嗓子哑4. 膻中穴•功能:舒肺降气,开窍醒神•主治:咳嗽、痰多、气喘,胸闷、心悸、失眠,胸腹胀满、腹痛、嗳气5. 心俞穴•功能:行心活血,舒缓心绞痛•主治:心绞痛、心悸、胸闷,失眠、健忘、咬牙,心胸郁滞、胸痛、心悸6. 肩井穴•功能:舒肝理气,消除寒湿•主治:肩背酸痛、风湿痹痛,头痛、眩晕、失眠,胸腹胀满、腹痛、嗳气7. 劳宫穴•功能:补肝益脾,舒筋活络•主治:舒肩颈、眩晕、失眠,健忘、腹胀、腰酸背痛,月经不调、经痛、遗精8. 大椎穴•功能:通阳明头面,舒颈肩•主治:偏头痛、眩晕,失眠、口眼歪斜、齿痛,颈肩疼痛、颈椎病•功能:舒肝行气,消除湿热•主治:肝郁气滞、胸胁胀痛,偏头痛、眩晕,胸膈胀满、腹胀、嗳气10. 肩外俞穴•功能:舒肝理气,活血止痛•主治:肩颈痛、偏头痛,目痛、目赤肿痛,胸胁胀满、腹腸痛、胃酸倒流11. 厉兑穴•功能:行气理血、平肝潜阳•主治:心胸郁滞、烦燥、眩晕,心悸、心痛、失眠,肝病、头痛、偏头痛12. 神门穴•功能:舒心血,安神定惊•主治:心绞痛、胸闷、心悸,失眠、健忘、咬牙,昏厥、眩晕13. 后顶穴•功能:通阳明头面,舒头颅•主治:头痛、偏头痛、眩晕,失眠、口眼歪斜,颅痛、颈椎病、脑神经衰弱14. 百会穴•功能:开窍明目,舒筋活络•主治:头痛、失眠、目眩,腰酸背痛、遗尿,目赤肿痛、眼干涩15. 头临泣穴•功能:舒肝益肾,明目安神•主治:肝郁气滞、内分泌紊乱,失眠、健忘,近视、远视、眼干涩16. 耳门穴•功能:通阳明头面,明目醒脑•主治:头痛、失眠、偏头痛,目眩、耳鸣、耳聋,鼻塞、嗅觉减退17. 头维穴•功能:通阳明头面,头面祛风湿•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目赤肿痛、颧骨痛,鼻窦炎、鼻痛•功能:舒肝平痛,舒筋活络•主治:头痛、偏头痛、五雷轰顶,眉棱骨痛、面痛,胃痛、胃酸倒流、呕吐19. 心包俞穴•功能:调节心脏,舒心肺•主治:心悸、胸闷、心绞痛,失眠、健忘、咬牙,胸胁胀满、气喘、嗳气20. 脾俞穴•功能:调节脾胃,活血化瘀•主治: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面色暗黄、心悸、疲乏以上是关于五腧穴的功能主治的介绍。

腧穴的主治作用

腧穴的主治作用

腧穴的主治作用2007-05-12 18:18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它是人体所有穴位的统称。

腧穴与体内的经络.内脏息息相关。

生理上腧穴是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病理是腧穴又是脏腑.经络之病理反应处。

临床上这些出现反应的腧穴既可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之一,同时对治疗也是重要的根据。

因此,腧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脏腑.经络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关系。

腧穴一般分为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阿是穴三类。

现在中医临床常用的361个穴位,绝大部分都是晋朝以前发现的。

其主治作用主要分三个方面。

1 .近治作用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组织.器官.脏腑.经络的病症。

如眼区的眼明.承泣.四白各穴均能治疗眼病;耳周的耳门.听宫.听会等穴位能治疗耳疾;腧穴的近治作用是腧穴最基本的治疗作用。

使有腧穴都有这种作用,它体现了腧穴主治作用的普遍性。

2 远治作用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隔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影响全身的作用。

例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上肢及面部的病症,而且还能治疗下肢疾病,还能治疗胃肠.胸腹方面的疾病,它又是全身强壮要穴。

3特殊作用某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如陶道穴截疟,至阴穴矫正胎位,少泽通乳,四白穴治胆道回虫,四缝穴治疗疳疾等。

再如十四经穴中的特定穴就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某些腧穴的远治作用及特殊作用相对地说属于腧穴主治作用的特异性。

十四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分,具主治作用归纳起来大体是: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相互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作用既有具特殊性,又有共同性。

它是一个相互依存,互为变化和作用的非常深奥复杂的系统。

中医临床主张整体诊查,辩证施治就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往往要根据已有的经验不断探索.发现.提高和发展。

王氏中医创造的腧穴外敷渗透疗法,经过其十余代人的努力,对腧穴十四经穴361个穴位研究比较透彻,运用娴熟,对其变化规律掌握明晰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优秀成果,是对我国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一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腧穴的主治作用
(一)普遍性
1、局部作用每一个腧穴都能治广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组织器官的病证。

如风池可以治疗头部疾病和眼病,中脘可以治疗胃和十二指肠疾病等。

2、循经作用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证,还可以治疗远距离部位组织汔官的病证。

如足三里、上巨虚治疗胃肠病,内关、间使治疗心脏病,合谷治头面部病变等。

3、双向作用绝大部分腧穴,针刺后对机体有良性双向调整作用。

如腹泻、便秘均可用天枢:针刺内关,在心动过速时,能减缓心率,心率过缓时,可使之加快。

(二)特异性
1、某些腧穴除了双向调整的共性外,尚有其相对的特异性。

如关元偏补、中极偏泻:足三里偏补,上巨虚偏泻;百会偏升,足临位偏降等。

2、特定穴的特殊作用。

如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下合穴等等。

如胃经的足三里是胃经合穴,主治胃部病变为主;而上巨虚是大肠经的下合穴,主治肠道病变为主。

3、经验特效穴的特殊作用。

如四缝治小儿疳积,至阴能矫正胎位,水分利小便,十宣能开窍泄热,因这是前人临床经验的积累,有些穴位的作用尚未能以现有的经络学说说明其机理,故称为经验特效穴。

由于一个腧穴可以影响多个器官,多个腧穴在治疗上也有同一作用。

所以对在上述各种主治作用中,着重研究腧穴的特异性,不但对指导临床实践,而且对于探讨经络实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