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骨伤科特色疗法
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全面治疗骨折

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全面治疗骨折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生活不便。
中医骨伤科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骨折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方法逐渐成熟,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骨伤科学认为,骨折不仅仅是骨骼的损伤,还会导致气血、经络、脏腑等的失调。
因此,治疗骨折不仅要复位固定骨折端,还要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中医治疗骨折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
手法复位是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正骨医师通过触摸、推按、牵引等手法,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将骨折端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
与西医的手术复位相比,手法复位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恢复快等优点。
但手法复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或手法复位失败的病例,仍需要手术治疗。
夹板固定是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的另一种特色方法。
夹板通常由竹板、木板或塑料板制成,根据骨折部位的形状和长度进行裁剪和塑形。
夹板固定具有轻便、透气、便于调整等优点,能够有效地维持骨折端的复位,同时不妨碍肢体的血液循环和功能锻炼。
与西医的石膏固定和钢板内固定相比,夹板固定更加灵活,能够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及时调整固定的松紧度。
中药在骨折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骨折的不同阶段,中医会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在骨折早期,由于损伤导致气血瘀滞,肿痛明显,此时应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常用的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复元活血汤等。
在骨折中期,瘀肿逐渐消退,筋骨开始连接,此时应以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常用的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接骨紫金丹等。
在骨折后期,筋骨已基本愈合,但肢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此时应以补养气血、肝肾、强筋壮骨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八珍汤、六味地黄丸等。
此外,中药还可以外用,如敷贴、熏洗等,能够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消肿止痛和骨折愈合。
骨科中医护理特色技术项目(新)

骨伤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1.拔罐技术 (2)2.悬灸技术(艾条灸) (7)3.穴位敷贴技术 (10)4.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湿敷) (13)5.耳穴压豆技术 (16)6.中药溻渍疗法 (20)7.中药封包外敷 (23)8.冰硝散外敷法 (27)—1 —拔罐技术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包括留罐法、闪罐法及走罐法。
一、适应范围适应于头痛、腰背痛、颈肩痛、失眠及风寒型感冒所致咳嗽等症状;疮疡、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评估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凝血机制、是否妊娠或月经期。
3.患者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
5.对拔罐操作的接受程度。
三、告知1.拔罐的作用、操作方法,留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应考虑个体差异,儿童酌情递减。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此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
治疗当中如果出现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3.拔罐过程中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护士会做相应处理。
4.拔罐后可饮一杯温开水,夏季拔罐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罐数个(包括玻璃罐、陶罐、竹罐、抽气罐等)、润滑剂、止血钳、95%乙醇棉球、打火机、广口瓶、清洁纱布或自备毛巾,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以玻璃罐为例)—2 —1.核对医嘱,根据拔罐部位选择火罐的大小及数量,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缺损裂痕。
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以玻璃罐为例:使用闪火法、投火法或贴棉法将罐体吸附在选定部位上。
6.观察罐体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询问有无不适感。
7.起罐时,左手轻按罐具,向左倾斜,右手食指或拇指按住罐口右侧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顺势将罐取下。
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

中医骨伤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在骨伤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具有显著的疗效,而且在康复过程中注重整体调理与患者的自身修复能力的激发。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骨伤科的多种治疗方法,展现其博大精深的医学智慧与独特魅力。
一、手法治疗手法治疗是中医骨伤科的核心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医者熟练的手法技巧,对患者的骨骼、关节、肌肉等进行特定的操作和调理。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手法治疗能够起到整复骨折、脱位的作用。
在骨折发生后,通过准确的手法复位,可以使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为骨折的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医者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手法技巧,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法,如拔伸、牵引、旋转、屈伸等,使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良好,达到复位的目的。
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医者对人体骨骼结构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具备高度的精准性和稳定性,以确保复位的效果。
手法治疗能够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骨伤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手法治疗可以通过对患处的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物质的代谢和吸收,从而缓解疼痛。
手法还可以松解粘连的软组织,恢复关节的活动度,使患者的关节功能得到逐步改善。
对于肩周炎患者,通过手法的弹拨、摇肩等操作,可以有效地松解肩部的粘连,恢复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手法治疗具有安全、无创的优点。
相比于手术治疗,手法治疗无需进行切开等创伤性操作,避免了手术带来的感染、出血等风险。
而且,手法治疗可以在患者身体较为舒适的状态下进行,患者的痛苦较小,易于接受。
在临床应用中,手法治疗常常作为骨伤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一些轻度和中度的骨伤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中医骨伤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骨伤疾病的发生与气血瘀滞、经络不通等因素有关,因此通过中药的内服和外用,可以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等治疗目的。
中医骨伤科的练功疗法(功能锻炼)

中医骨伤科的练功疗法(功能锻炼)练功疗法又称功能锻炼,古称导引,是指通过肢体运动防治疾病、促使肢体功能恢复、增进健康的一种有效方法。
张介宾在《类经》注解中说:“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以行气血也。
”“病在肢节,故用此法。
”练功疗法对骨与关节以及软组织损伤后康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它不仅是中医骨伤科的重要疗法之一,在世界医疗体育史上也有相当的地位。
近代医家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充实提高,而将导引发展成为强身保健、防治疾病的方法。
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少林拳、太极拳等。
一、练功疗法的作用练功疗法治疗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对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对损伤的防治作用可归纳为:活血化瘀、消肿定痛;濡养患肢关节筋络;促进骨折愈合;防治筋肉萎缩;避免关节粘连和骨质疏松;提高整体机能,促进恢复。
二、应用原则以及注意事项1.内容和运动强度练功的内容和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并制定严格、合理的锻炼计划。
2.动作要领正确指导患者练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一个关键。
上肢和下肢由于分工的不同,故在锻炼中侧重有所不同:(1)上肢:上肢练功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手的功能,凡上肢各部位的损伤,注意手部各关节的早期练功活动。
特别要保护其灵活性,以防关节发生功能障碍。
(2)下肢:下肢练功的主要目的是恢复负重和行走,保持各关节的稳定性。
3.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练功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患者能承受的范围内,逐渐增强,次数由少到多,动作幅度由小到大,锻炼时间由短到长。
只要不出现异常反应和意外,就必须严格按照制定的锻炼计划进行。
4.沟通和随访锻炼前将锻炼的目的意义向患者说明,并告知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处理方法,取得患者信任。
锻炼过程中定期复查可了解患者恢复的情况,并及时调整练功内容和运动量,修订锻炼计划,从而获得满意的疗效。
三、各部位主要功能锻炼方法1.颈项部功能锻炼[预备姿势]两脚叉开,与肩同宽,头颈端正,两手叉腰,配合呼吸。
中医骨伤科学推拿配合中药促进骨折愈合

中医骨伤科学推拿配合中药促进骨折愈合在中医骨伤科学领域,推拿和中药作为两种重要的治疗手段,相互配合,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骨折对于患者来说,不仅是身体上的创伤,更会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如何加速骨折的愈合,减轻患者的痛苦,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中医的推拿与中药疗法,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骨折愈合的过程。
骨折愈合大致可以分为血肿机化演进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三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良好的血液供应、稳定的力学环境以及充足的营养物质支持。
推拿在促进骨折愈合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推拿手法可以通过对骨折部位周围的肌肉、肌腱和关节进行适度的刺激和松解,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就好像为一片干涸的土地灌溉,血液能够带来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代谢废物,为骨折的修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而且,推拿能够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痉挛,减轻疼痛。
当疼痛减轻时,患者的肢体活动会相应增加,这有助于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维持肢体的正常功能。
此外,恰当的推拿手法还能调整骨折断端的位置,促进骨折的对位对线,为骨折的愈合提供更有利的力学环境。
接下来谈谈中药在促进骨折愈合中的独特价值。
中医认为,骨折会导致机体气血瘀滞、经络阻塞。
中药方剂则可以根据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的调理。
在骨折早期,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常用的中药如桃仁、红花、赤芍等,能够减轻局部的肿胀和疼痛。
到了中期,着重接骨续筋,像续断、骨碎补等中药能够促进骨痂的生长。
而在后期,以补肝肾、强筋骨为主,如熟地、杜仲等中药,有助于恢复肢体的功能。
具体来说,推拿与中药如何相互配合,发挥协同作用呢?在骨折早期,患者往往疼痛肿胀明显,此时中药以活血化瘀的方剂为主,同时配合轻柔的推拿手法,主要作用于骨折周围的远端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随着骨折的逐渐愈合,中药方剂会逐渐调整,增加接骨续筋的药物,推拿的力度和范围也可以适当增加,以刺激骨折部位的修复。
中医药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骨科疾病是一类常见病症,如骨折、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
传统的中医药在骨科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骨伤科中医药治疗方法1. 中药内服治疗中医药内服治疗是骨伤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病情,中医师会开具适合的中药方剂。
例如,在骨折的恢复期,常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和促进骨骼新生的中药,如丹参、川芎、桃仁等。
这些草药能够通过改善局部气血循环,加速骨骼的愈合过程。
2. 中药外用治疗中医药外用治疗也是骨伤科中常见的治疗方式。
例如,在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中,中医师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制一些外用贴敷药物。
这些药物中常含有一些温热、活血化瘀的成分,能够有效缓解患处的疼痛,并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
3.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药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例如,在关节炎患者中,常用针灸治疗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二、中医药治疗骨科疾病的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治疗骨科疾病具有个体化的优势。
中医师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辨证施治,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要,提高治疗效果。
2. 综合治疗中医药治疗骨科疾病注重综合治疗。
中医师常常会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的结合,如中药内服结合针灸治疗、中药外用结合推拿治疗等。
这种综合治疗可以从多个方面对疾病进行辅助治疗,促进康复。
3. 强调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骨科疾病非常注重辩证施治。
中医师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论治。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准确地判断病情,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式,提高疗效。
三、中医药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的案例1. 骨折中医药在骨折的治疗中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某病人在骨折后采用了中药桂枝汤加减进行治疗,通过活血化瘀、促进骨骼再生,加速了骨折的愈合过程,并且恢复了正常的功能。
骨伤经方案例

骨伤经方案例骨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对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在传统中医学中,骨伤被视为经络受阻、气血不畅所致。
因此,通过经方药物的运用,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患者康复速度。
在本文中,将为您介绍几个骨伤经方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医治疗骨伤的方法。
案例一:骨折患者小明,男性,23岁,右手拇指掌骨折。
中医诊断为手阳明经受阻。
经方组成如下:1. 生地黄12克,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鸡血藤12克,骨碎补12克,巴戟天12克,枸杞子12克,防风12克,白茅根12克,黄芩12克,炙甘草6克。
2. 鸡血藤、骨碎补可研末敷伤口。
服用方法:以上药材煎汤,分三次服用,每日一剂,连续服用三周。
经过治疗后,小明的手骨折逐渐愈合,疼痛感减轻,功能恢复了正常。
案例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小华,女性,40岁,腰椎间盘突出,出现腰酸背痛、下肢无力等症状。
中医诊断为肝肾不足、筋骨失养。
经方组成如下:1. 当归30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熟地黄15克,枸杞子15克,黄芩12克,白茅根12克,炙甘草6克,巴戟天15克,骨碎补15克,五灵脂15克。
2. 配合外敷沙棘油。
服用方法:以上药材煎汤,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连续服用四周。
经过治疗后,小华的腰酸背痛症状明显缓解,下肢力量逐渐恢复。
案例三:骨刺患者小李,男性,50岁,膝关节出现骨刺,导致行走困难。
中医诊断为气血瘀滞。
经方组成如下:1. 炙甘草30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川芎15克,地骨皮15克,赤芍12克,桑寄生15克,秦艽15克,蒲黄15克,薏苡仁15克。
2. 同时进行外涂乳香油。
服用方法:以上药材煎汤,分三次服用,每日一剂,连续服用六周。
经过治疗后,小李的行走困难得到改善,骨刺也明显减少。
总结:以上所介绍的骨伤经方案例仅作为参考,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不同,治疗方案亦会有所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具体的经方组成需要根据患者情况的综合判断而定。
骨伤科三种中医特色治疗

城步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二甲评审资料汇编重点科室建设骨伤科特色疗法操作规范骨伤科特色治疗操作规范一:中药外敷法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中药外敷是指将中药末加水,或蜂蜜调制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
二、适应症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关节炎等等多种疾病。
三、操作流程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消炎肿止痛散等)、竹匙、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1)敷药局部做清洁处理。
(2)将外敷中药用水调制好后,先将药膏敷于一层纱布上包装好后再局部外敷。
(3)隔2层棉纸,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1)调制的药物需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凡士林一起调制或用蜂蜜调制,一般3—5天更换一次。
(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耐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1、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修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坠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避免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8、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骨伤科特色治疗操作规范二:骨伤科手法整复技术操作规范1.目的:骨伤科正骨手法整复骨折或关节脱位。
2.适应症:1、骨折。
2、脱臼。
3.禁忌: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等不宜过重手法。
4.用物准备:治疗床或座椅,棉卷、夹板或石膏、绷带、治疗巾、外敷药等。
5、方法:1、经望、闻、问、切确诊病人,向病人说明治疗的目的及步骤,并取的病人的同意。
2、根据X线结果确定诊断,再行复位。
3、协助病人选择合适体位,在患处或治疗相关部位进行开功舒展手法。
骨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骨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目录一、骨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概述 (3)1.1 骨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定义 (4)1.2 骨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的重要性 (4)二、骨伤科中医特色诊疗技术 (5)2.1 接骨手法 (7)2.1.1 传统接骨手法 (8)2.1.2 创新接骨手法 (9)2.2 治疗方法 (10)2.2.1 中药内服 (11)2.2.2 中药外敷 (12)2.2.3 针灸治疗 (14)2.2.4 拔罐疗法 (15)2.2.5 刮痧疗法 (16)三、骨伤科中医特色护理服务 (17)3.1 一般护理 (19)3.2 特色护理 (19)3.2.1 患者心理护理 (20)3.2.2 骨折康复护理 (22)3.2.3 疼痛管理 (23)四、骨伤科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24)4.1 康复评定 (25)4.2 康复治疗 (26)4.2.1 运动康复 (27)4.2.2 物理康复 (28)4.2.3 职业康复 (30)五、骨伤科中医特色健康教育 (31)5.1 骨伤科中医健康知识普及 (32)5.2 骨伤科中医养生方法推广 (33)六、骨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与评估 (35)6.1 项目管理 (36)6.2 项目评估 (37)6.2.1 过程评估 (38)6.2.2 结果评估 (39)七、骨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推广与宣传 (41)7.1 品牌建设 (42)7.2 宣传推广 (43)7.2.1 线上宣传 (44)7.2.2 线下宣传 (45)一、骨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概述骨伤科作为中医特色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大众提供高质量骨骼疾病诊疗及康复的重要职责。
在当前医疗服务体系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们积极引进先进的中医理念和手段,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医特色的骨伤科服务项目。
本项目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全面、专业的骨伤科服务,涵盖各类骨折、关节损伤、软组织疾病等骨骼健康领域的问题。
结合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我们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骨伤科学骨折愈合的中医药促进方法

中医骨伤科学骨折愈合的中医药促进方法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伤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便。
在骨折的治疗过程中,促进骨折愈合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通过多种方法来加速骨折的愈合,提高治疗效果。
一、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中医会采用相应的方剂进行调理。
在骨折早期,通常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淤血等症状。
此时,应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复元活血汤等。
这些方剂中的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等药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淤血,减轻肿胀和疼痛。
骨折中期,肿胀逐渐消退,骨痂开始形成。
此时治疗应以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接骨紫金丹等。
其中的续断、骨碎补、自然铜等药物有助于促进骨痂生长,连接断骨。
骨折后期,骨折基本愈合,但肢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此时应以补肝肾、强筋骨、养气血为治疗原则。
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八珍汤等。
通过滋补肝肾、调养气血,能够增强筋骨的力量,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二、中药外用中药外用也是中医骨伤科常用的治疗方法。
敷贴法是将中药制成膏剂或散剂,敷贴在骨折部位。
例如,如意金黄散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骨折早期的红肿热痛。
熏洗法是将中药煎煮后,利用蒸汽熏蒸或药液浸泡骨折部位。
常用的熏洗方剂有海桐皮汤、舒筋活血汤等。
这种方法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关节活动。
中药外擦剂则是将中药制成药酒或药水,直接涂抹在患处。
如红花油、正骨水等,能够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效果。
三、针灸疗法针灸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例如,针刺足三里、血海等穴位,能够促进气血生成和运行,为骨折愈合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在骨折部位或相关穴位进行艾灸,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中医对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方法骨伤科疾病是指骨骼、关节和韧带等组织发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病症。
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秉承着“以人为本、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对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经验。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并介绍其中的一些经典疗法。
一、中医对骨伤科疾病的整体认识中医学认为,骨伤科疾病与病人的体质、气血、经络等因素紧密相关。
治疗骨伤科疾病不仅需要针对症状进行缓解,更需要从整体调节病人的身体状况,提高病人的自愈能力。
中医将骨伤科疾病分为两类,一类是骨折、脱位等明显的外伤损伤;另一类是关节炎、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
根据不同的病症,中医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经典中医疗法之针灸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针灸被广泛应用。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流通,促进骨组织的代谢和修复,加速伤口愈合。
在治疗骨折的过程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
例如,在治疗骨折的初期,可以选择激活气血运行的穴位,如“足三里”和“合谷”等;而在康复期,可以选择促进骨骼生长的穴位,如“攒竹”和“曲池”等。
三、经典中医疗法之中药煎汤中药煎汤是中医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医将中药材研磨成粉末,加入水中煎煮后喝下,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药具有温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对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例如,对于骨折病人,中医会选择活血化瘀的中药组方,如桃仁、三七、红花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骨组织的修复和愈合。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煎汤的配方和用量需要经过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不可自行使用。
四、经典中医疗法之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传统疗法之一。
通过按摩患者的穴位和特定的部位,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舒缓骨伤科疾病带来的疼痛和不适。
推拿按摩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松解肌肉的紧张和僵硬,对于骨伤科疾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治疗关节炎的过程中,中医医生会通过推拿按摩患者的患处和相应的穴位,来缓解关节疼痛,增强关节灵活性。
骨伤科护理的中医特色疗法

骨伤科护理的中医特色疗法一、艾灸关元、气海缓解骨科术后癃闭和拔尿管后小便淋沥1、原理:温通经络,益气扶正,改善血液循环,疏通气血而起到调理三焦,温补下元,通阳利尿,增强膀胱气化功能,解除尿道括约肌痉挛,以达到术后尿潴留患者小便自利的目的。
2、适应症:骨科术后尿闭之患者、骨科术后留置尿管者拔除尿管后小便不出者。
3、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 灸治的禁忌点:睪丸,大血管的深处部,妊娠五个月以上的女性,高血压及高热度者。
二、大承气汤保留灌肠缓解骨折后便秘、大便不畅1、原理:大承气汤具有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和中化食,安和五脏,软坚化燥,泻下清热,理气止痛之功效。
2、适应证:骨折后久卧伤气,肺脾气虚,六腑传导无力致便秘、大便不畅者。
3、禁忌症:急腹症和胃肠道出血,肠道手术,肠伤寒,严重心脑疾患,虚症病人,脱症,脑疝患者禁用。
三、开天门缓解骨科患者创伤后精神压力、促进睡眠1、原理:开天门按摩头颈部诸穴,能调整血管的舒缩功能,具有镇静安神、镇惊止痛除烦的作用。
即使无病通过按摩也可以增强体质,起到预防保健作用。
2、适应症:骨科创伤后头痛、头晕、神经衰弱、头胀、失眠。
3、禁忌症:凡有头部外伤、皮疹、血液病患者、过敏的患者禁用。
四、四黄水蜜外敷缓解骨折、筋伤后疼痛1、原理:具有凉血通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
2、适应症(1)闭合性骨折后疼痛。
(2)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
(3)各类筋伤。
3、禁忌症:虚证,寒症引发的关节肿痛,孕产妇禁用,皮肤破损禁用。
五、四子散中药奄包热熨缓解骨折后便秘、大便不畅1、原理: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减轻或消除脘腹疼痛等症状,缓解或消除呕吐、腹泻之功效。
2、适应症:骨折后久卧伤气,肺脾气虚,六腑传导无力致便秘、大便不畅者。
3、禁忌症:(1)身体大血管处、皮肤损伤早期、溃疡、炎症、水泡等禁用;(2)腹部包块性质不明及孕妇腹部、腰骶部,局部无知觉处或反应迟钝处忌用;(3)麻醉未清醒者禁用。
中医骨伤科学辨证施治加速骨折愈合

中医骨伤科学辨证施治加速骨折愈合在日常生活中,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损伤。
而中医骨伤科学的辨证施治在加速骨折愈合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
中医认为,骨折不仅仅是局部骨骼的损伤,更是人体整体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
因此,在治疗骨折时,不能仅仅着眼于骨折局部,而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辨证施治。
骨折早期,一般指伤后 1 2 周。
此时,受伤部位气血瘀滞,经络阻塞,肿痛明显。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桃仁四物汤、复元活血汤等。
桃仁四物汤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熟地、当归养血和血,白芍柔肝止痛,川芎活血行气。
这些药物相互配合,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和疼痛。
在骨折中期,即伤后 3 6 周,瘀肿虽消但未尽,骨尚未连接。
此时治疗重点转为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常用的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接骨紫金丹等。
这些方剂中的药物能够促进骨痂生长,加速骨折愈合。
到了骨折后期,通常是伤后 7 周以后,此时骨折基本愈合,但筋骨尚未坚强,肢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治疗则以补肝肾、强筋骨、养气血、舒经络为主。
比如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八珍汤等方剂进行调理。
除了中药内服,中医还有许多外治法来加速骨折愈合。
例如,中药敷贴就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早期可以用如意金黄散等药物敷在患处,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中期可用接骨续筋膏,促进骨痂生长;后期则可用海桐皮汤熏洗,以舒筋活络。
针灸也是中医骨伤科常用的治疗手段。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经络通畅。
比如,在骨折早期,可以针刺血海、膈俞等穴位以活血化瘀;中期针刺肾俞、足三里等穴位以促进骨痂生长;后期针刺阳陵泉、绝骨等穴位来恢复肢体功能。
在饮食方面,中医也有相应的调理建议。
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蔬菜、水果、米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之物,以防加重瘀肿。
骨折中期,可适当增加营养,如食用猪蹄、排骨等富含胶原蛋白和钙质的食物,以促进骨痂生长。
骨折后期,则要注重补肝肾、强筋骨,可多吃核桃、黑芝麻、枸杞等食物。
骨伤科重点病种中医特色优势

骨伤科重点病种中医特色优势一、文蛤膏治疗急慢软组织损伤我院应用自己研制的中药外敷法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急性软组织损伤包括:各关节急性扭伤、颈部扭伤、腰肌急性扭挫伤、胸部挫伤。
慢性软组织损伤包括:陈旧关节扭伤、腱鞘炎、慢性颈腰背筋膜发炎致肩背腰疼痛、颈腰间盘突出症的颈腰腿痛。
方药选用黄柏、五倍子等份,精细加工成粉末状过箩。
食用醋、蜂蜜等份,搅拌均匀为糊状。
用法:取文蛤膏适量,敷于患处,厚度约一枚1角钱硬币,上铺纱布两层,每1d换药一次,7次为1疗程。
该方治疗软组织损伤一般1次~2次后,局部肿胀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继续使用2次~4次局部肿胀疼痛症状消失而痊愈。
急性软组织损伤使用1个~2个疗程后痊愈。
慢性软组织损伤使用2个~4个疗程后,局部症状基本消失,且功能恢复良好。
急慢性软组织损伤是常见的伤科疾病,以损伤部位肿痛及功能障碍为主症,现代医学认为,损伤疼痛主要是由于损伤后局部组织形成急性无菌性炎症,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K 、H 等炎性致痛,局部肿胀、瘀斑为软组织损伤后造成血管破例,血液溢出血管外,组织液及炎症物质的渗出造成局部肿胀、瘀斑,治疗上局部治疗行之有效。
文蛤膏对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可消除局部受损组织渗出,抑制炎症反应,促使患部损伤修复,改善循环而达到治疗作用本病属祖国医学中“伤筋”范畴。
病因多为过度负重、剧烈运动、跌仆及过度扭转,病机为关节筋脉损伤,气血雍滞局部,“不通则痛”。
症状体征:“形伤肿,气伤痛”,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治则是行血消肿止痛或清热消肿止痛。
中医认为膏药直接贴敷于损伤部位,可促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损伤组织得以修复。
故疗效较好。
清代名医徐徊溪所说:“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人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攻而激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
黄柏、五倍子对急慢性软组织损伤有良好的疗效,既可减轻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又可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促进皮肤瘀斑和血肿消退,是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外用良药。
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

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介绍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和治疗骨伤相关疾病。
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热敷等方法,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骨伤科常见疾病骨折骨折是骨骼断裂的一种常见疾病,常见于外伤引起的损伤。
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主要通过以下方法:1.病情辨证论治–根据骨折的程度、部位和病人的体质,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案。
–比如,对于急性骨折,可以采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桃仁、红花等。
–对于慢性骨折,可以采用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2.针灸疗法–使用针刺骨折部位和相关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如针刺足三里穴和合谷穴,可促进骨折愈合。
3.推拿按摩疗法–利用推拿按摩的手法,通过刺激局部穴位和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骨骼修复。
–如膝关节骨折可以进行膝关节的拍打和推拿按摩,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关节炎关节炎是指关节发生炎症导致疼痛、肿胀等症状的疾病。
中医骨伤科治疗关节炎主要包括以下方法:1.中药治疗–根据关节炎的类型和病人的体质,制定个体化的中药方案。
–如湿热型关节炎可用黄连、黄芩等清热解毒的中药。
2.穴位贴敷–利用中药煎剂或草药熏蒸,贴敷在患处的穴位上,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
–如利用艾叶熏蒸关节周围的气海穴和阳陵泉穴,可缓解关节炎的症状。
3.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以调节气血、舒缓疼痛。
–如针刺足三里穴和合谷穴,可减轻关节炎引起的疼痛。
4.膏药外敷–使用含有中草药成分的膏药,外敷在患处,以缓解疼痛和消肿。
–如贴敷鹿角胶膏可舒缓关节炎的疼痛和不适。
中医骨伤科的特点1.以辨证施治为核心–中医骨伤科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不同的疾病可能有相似的症状,但中医会针对病因进行调理。
2.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中医骨伤科不仅仅局限于中药治疗,还可以结合针灸、推拿、拔罐等综合治疗方法。
–这样可以综合调理患者的身体,提高治疗效果。
骨伤科中医特色治疗

骨伤科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1.骨折手法复位术锁骨骨折手法复位“8”绷带固定术;肱骨外髁颈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术;肱骨干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术;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小甲板(石膏)外固定术;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术;肱骨内外髁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术;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手法复位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术;桡骨小头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术;孟氏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术;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术;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腕骨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术;掌管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术;指骨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肋骨骨折手法复位多头带(肋骨带、橡皮膏)外固定术;脊柱骨折牵引整复术;尾骨骨折手法复位术;骨盆骨折牵引复位术;股骨颈骨折牵引复位术;股骨转子间骨折牵引复位术;股骨干骨折牵引复位石膏(甲板)固定术;股骨髁上骨折牵引、手法复位石膏、夹板固定术;股骨髁间骨折手法、牵引复位石膏、小夹板外固定术;髌骨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术;胫骨平台骨折手法、牵引复位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术;胫腓骨骨折手法、牵引复位小夹板(石膏)外观定术;内外后踝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术;距骨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术;跟骨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故定术;跖骨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趾骨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2.脱位手法复位术颞颌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外固定术;胸锁关节脱位手法复位“8”字绷带外固定术;肩锁关节脱位手法复位“8”字绷带外故定术;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外固定术;肘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腕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术;腕骨脱位手法复位石膏、小夹板外固定术;掌指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术;指间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脊柱滑脱牵引手法整复术;髋关节脱位牵引手法整复术;膝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髌骨脱位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踝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石膏、小夹板固定术;跗骨间脱位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跖跗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跖趾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3.肌腱韧带损伤术指伸、屈肌腱断裂石膏、小夹板固定术;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石膏固定术;足部伸屈肌腱断裂石膏、夹板固定术;跟腱断裂石膏固定术;4.骨病中医治疗颈椎病牵引、推拿按摩;腰椎退行性病变牵引、推拿按摩术;腰椎间盘突出牵引推拿按摩术;脊柱小关节紊乱手法整复术;5.辅助治疗工具枕颌带,气囊牵引带,腰椎牵引带,肋骨固定带,下肢皮牵引带,踝关节牵引带,颈托,小夹板,支具。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诊疗技术(骨伤科)

伤科外敷方外治急性软组织损伤扭伤的技术操作规程【目的】根据我院自制药品新伤丸粉末跟詹氏消瘀酊配合拌匀制成药膏直接敷贴在损伤或疼痛局部,使药力发挥作用,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跌打损伤、四肢骨折脱位急性期肢体肿痛等。
【用物准备】治疗盘、棉纸、药物、油膏刀或压舌板,盐水棉球,胶布、绷带。
【操作方法】1、正确取下原敷料。
2、盐水棉球擦去原药迹。
3、观察皮肤情况。
4、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
5、摊药方法正确,不污染它物。
6、摊药均匀,厚薄适中。
7、棉纸四周反折。
8、敷药部位准确。
9、敷药面积适中。
10、绷带固定,松紧适宜、美观。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2、体位合适,充分暴露患处,必要时关窗保暖、遮挡。
3、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敷药部位,取合理体位。
4、选好部位后,观察皮肤情况。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
6、摊药方法正确,不污染它物。
7、摊药均匀,厚薄适中,棉纸四周反射。
8、敷药部位准确,面积适中。
9、绷带固定,松紧适宜,美观。
10、协助病员穿好衣裤,安排合适体位,整理用物。
12、向病员交代敷药的注意事项及相关保健知识。
13、洗手。
【注意事项】1、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则药力不够,影响疗效;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2、包扎做到松紧适宜,过紧易压迫血管神经,过松易出现滑脱。
3、敷药夏季每日更换,其它季节2-3天更换一次,若敷药已干,应及时更换,骨折病人换药时间遵医嘱,带回敷药应放置冰箱冷藏室用塑料袋装好封口保存。
4、按骨科功能锻炼法指导患者及时进行功能锻炼,以恢复局部肢体功能,以防止发生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5、局部保暖,免受风寒,四肢扭伤者应抬高患肢,必要时加以固定,限制活动。
6、偶有皮肤过敏,出现红疹现象,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但皮肤有破溃创面及局部有皮肤病者禁用。
骨折手法整复术的技术操作规程【操作规程】1、术者和助手的准备复位前术者和助手应了解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全身情况,以及据此制定复位方法、步骤和防止患者发生意外的措施,明确各自的职责,并准备好外固定器具,如夹板、压垫、扎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规格的夹板
科雷氏夹板
股骨夹板
小腿夹板
(二) 石膏固定
• 石膏的特性 • 1、使用石膏做为外固定材料固定骨折,也
是骨折的治疗方法之一。 • 2、所选用的医用石膏,为脱水硫酸钙。 • 3、它的制作过程: 天然结晶石膏---经煅烧---脱水---脱水硫酸钙
使用时: 脱水硫酸钙---加水---结晶石膏---凝固---固定
(二)骨病内治法
1.清热解毒法
2.温阳驱寒法
3.祛痰散结法
4.祛邪通络法
二 外治法
敷贴药
搽擦药
熏洗湿敷药
热熨药
(一)敷贴药
一 药膏 1 药膏的配置 2 药膏的种类 消瘀退肿止痛类 舒筋活血类 接骨续筋类 温经通络类 清热解毒类 生肌拔毒长肉类 3 药膏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二 膏药
膏药古称薄帖,是祖国医学外用药中一种特有剂
不锈钢丝内固定 螺丝钉内固定 钢板螺丝钉内固定 髓内钉内固定
一 外固定
外固定是指肢体损伤后用于体外的一种固定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 夹板固定 • 石膏固定 • 牵引固定 • 金属外固定器固定
(一)夹板固定
1 夹板固定的作用机理 (1)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 (2)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 (3)伤肢置于与移位倾向相反的位置
2 夹板固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1)四肢闭合性骨折。 (包括关节内及近关节内经手法整复成功者) (2)四肢开放性骨折。 (创面小或经处理闭合伤口者) (3)四肢陈旧性骨折。
禁忌症
(1)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 (2)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 (3)难以固定的骨折。 (4)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 (5)伤肢远端末稍血运较差,或伴有动
蹬顶
足蹬法用于整复 肩关节脱位,操作时 用足跟蹬于患者腋下, 足蹬手拉,同时使患 肢内收、外旋,足跟 用力向外支撑肱骨头 使之复位。膝顶法用 于肘关节脱位。
杠杆
用杠杆作为支撑 点,使陈旧性关节脱 位复位。
第三节 固 定
固定概述
• 一 外固定
夹板固定 石膏固定 牵引固定 金属外固定器固定
• 二 内固定
• 可塑性 使用时: 脱水硫酸钙---加水---结晶石膏---凝固 石膏的变化过程: 石膏由粉末状---糊状---面团状---坚固 1.在这一过程中,石膏可任意变形,即塑形 2.这一过程所需时间10~20分钟
(四)热熨药
•坎离砂
•熨药
•其他
第二节 手 法
一 正骨手法注意事项
1 明确诊断 2 密切注意全身情况变化 3 掌握复位标准 4 抓住整复时机 5 选择适当麻醉 6 作好整复前准备 7 参加人员精力要集中 8 切忌使用暴力 9 尽可能一次复位成功 10 避免X线损伤
二 正骨手法操作要领
拔伸
要领:先顺势牵引, 再 沿肢体纵轴牵 引,力量轻重适 宜,持续稳妥, 避免过牵。
中医骨伤科特色疗法
第一节 药物
一.内治法 二.外治法
一 内治法
(一)骨伤内治法 1.损伤三期辨证治法
(1)初期治法
①攻下逐瘀法②行气消瘀法③清热凉血法④开窍活血法
(2)中期治法:
①和营止痛法②接骨续筋法③舒筋活络法
(3)后期治法:
①补气养血法②补益肝肾法③补养脾胃法④舒筋活络法
2.损伤部位辨证治法 (1)按部位辨证用药法 (2)主方加部位引经药
用于横断、锯 齿型骨折。
要领:术者两手固定 骨折部,由助手在 维持牵引下轻轻地 左右或前后方向摆 动骨折远段。
分骨
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 折。
要领:两手拇指挤食、中、 无名指三指由骨折部的掌 背侧对相夹挤两骨间隙。
折顶和回旋
用于横断或锯 齿型骨折。
要领:在牵引下,两 拇指用力向下挤压 突出的骨折端,加 大成角,而后骤然 反折。
7 夹板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1)抬高伤肢,以利消肿止痛。 (2)密切观察伤肢末稍血运、运动及感觉。 (3)注意经常调节扎带松紧度,及夹板位置。 (4)防止骨突部位发生压疮。 (5)定期X线拍片复查,防止骨折再移位。 (6) 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8 解除夹板固定的日期
夹板固定时间的长短,应根据骨折临床 愈合的具体情况而定。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即可解除夹板固定。
• G 横垫 适用于桡骨下端骨折
• H 合骨垫 适用于下桡尺关节分离。
• I 分骨垫
适应于尺桡骨、掌骨、 趾骨骨折
• J 大头垫 适用于肱骨外科颈骨折。
(2)固定垫的使用方法
• 一垫固定法:多用于压迫骨折部位; • 二垫固定法:用于有侧方移位的骨折; • 三垫固定法:用于有成角畸形的骨折。
5 扎带 (1)常用1~2cm布带、或绷带做扎带。 (2)作用:扎带的约束力是夹板外固定力的来
源。 (3)捆扎要求:
①依次捆扎中间、远端、近端。 ②松紧适度。
6 夹板固定的操作步骤 (1)选择合适夹板,备好外固定所需器材。 (2)整复复位后,维持对抗牵引; (3)外敷中药; (4)放置压垫,并用胶布固定; (5)放置棉衬垫; (6)放置夹板; (7)捆绑扎带; (8)悬吊伤肢,或配合牵引。
旋转和屈伸
矫正断端的旋转及成 角畸形
要领:旋转时在牵引下沿 肢体纵轴向左或向右 旋转。屈伸时一手固 定关节近段,另一手 握住远段沿关节的冠 轴摆动肢体。
提按和端挤
要领:前后侧移位 用提按手法,医者 两手拇指按突出的 一端向下,两手四 指向医者方向用力 谓之端,用拇指反 相用力谓之挤。
摇摆和触碰
静脉损伤者。
3 夹板材料的性能要求 (1)可塑性 (2)韧性 (3)弹性 (4)吸附性和通透性 (5)质地轻 (6)能被X线穿透,有利于及时检查
夹板的基本构造
4 固定垫 固定垫又称压垫,一般安放在夹板与皮肤
之间。利用固定垫所产生的压力或杠杆力, 作用于骨折部,以维持骨折断端复位的良好 位置。并能纠正部分残留移位。
型。
1 膏药的配置 • 熬膏药肉 • 摊膏药 • 掺药法
2 膏药的种类 • 治损伤与寒湿类 提腐拔毒生肌类
3 膏药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三 药散 分类:
•止血收口类
•生肌长肉类
•祛腐拔毒类 温经散寒类
•散血止痛类
•取嚏通经类
(二)搽擦药
搽擦药可分为
•酒剂
•油膏和油剂
(三)熏洗湿敷药
• 热敷熏洗 • 湿敷熏洗
(1)固定垫的 B 塔形垫
适用于肢体关节凹陷处。 如肘、踝关节。
• C 梯形垫
适用于肢体有斜坡处。 如肘后、踝关节
• D 高低垫
• 适用于锁骨骨折,或 尺桡骨骨折。
• E 抱骨垫
适用于髌骨及尺骨鹰嘴 骨折。
• F 葫芦垫 适用于桡骨头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