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古遗址
凌家滩遗址观后感

凌家滩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时期最大的中心聚落,是中华文明曙光阶段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
凌家滩文化与辽宁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并列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凌家滩遗址考古实践是中华文明起源探索和中国考古学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我在这座遗址交流中,深深感触颇多,因此想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1、凌家滩遗址展示了我们的文明历程和发展。
据考古学和相关资料表明,凌家滩遗址的发掘发现丰富多样的文化痕迹,包括陶器、石器、骨器、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炭化物等。
这些文化痕迹的残存,是人类社会和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最佳见证,也反映了人类创新、思考和发展的历程。
在凌家滩遗址中,我们可以真实的了解到古代人类时期的生活情况和技术水平,探索那个遥远的时代的奥秘。
2、凌家滩遗址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中国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各个时期的文化产物都在凌家滩遗址中有所体现。
这里有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还有一些石造物件,如砚台、刀、斧头、针、牙类、骨类等。
这些历史遗物都证明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3、凌家滩遗址让我们感受到遗址保护的必要性。
凌家滩的发掘,是历史的一次发现和记忆,也是人类文明的一段精彩的百年展现。
保护这些遗址不仅是价值和重要性的体现,更是承载着上千年文化精髓的历史遗产。
因此,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们,让这些文化遗产得到适当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
凌家滩遗址保护区内有着丰富的种类、完整的文物基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游客行走其中,无不触动心灵。
总之,凌家滩遗址是提供人们了解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重要场所。
通过这次游览,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和丰富性,也意识到了保护古迹的必要性。
我们应该加强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同时加强对它们的保护、传承和发扬。
这样才能让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得到更好的继承、发扬、传递。
又发现比良渚还大的史前古城遗址:中华文明是一元还是多元?

又发现比良渚还大的史前古城遗址:中华文明是一元还是多元?引子时至今日,在网上仍能看到很多类似“中华文明西来说”的舆论,其中不乏源自一些专家教授,比如说夏朝源自苏美尔(或古埃及)、三星堆源头在古埃及、商朝是白人建立的种种观点层出不穷。
古代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就是一致的吗?中华文明的来源是到底一元还是多元?最近考古研究又发现了一个5000年前的大型都邑性古城遗址,说明中华文明远远不止5000年,而且有助于我们研究一下古代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和传承关系。
一、新发现的史前都邑性古城——石家河文化遗址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境内,地处长江中游腹地,面积8余平方公里,由40处遗址点组成,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都邑性聚落遗址群,距今6500年开始有人类居住生活,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鼎盛时期。
石家河遗址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
在1955年至1993年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石家河遗址考古队已对该遗址的9个地点进行了20次规模不等的发掘,随后公布该遗址为一处12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推断为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聚落。
此后的30年间,对于石家河古城遗址的研究从未中断。
2023年2月20日上午,天门石家河城址考古队首次公布,发现了属于石家河古城组成部分的城墙外郭,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
城墙残高3—8米,墙底宽70—100米。
城外侧有护城河,宽60—100米,深4—6米。
古城面积由120万平方米更新为350万平方米,为长江中游同时期最大古城,比的良渚古城面积大,大约相当于5个故宫的面积(72万平方米)。
这座史前巨城面积之大超乎想象,仅现存的城垣西边的壕沟宽就有60—80米,可以想象当时的城高池深,有着良好的防御能力。
千余年后的商王朝早期都城,被称为汤都西亳的考古发掘出来的堰师商城,面积也不过才190万平方米。
在古城面积方面,凌家滩遗址100多万平方米,良渚遗址300多万平方米、南佐核心城区遗址30万平方米(遗址还在挖掘研究中)、陶寺遗址270万平方米,石峁城址超过400万平方米。
从凌家滩墓葬出土玉器看先人的精神崇拜

从凌家滩墓葬出土玉器看先人的精神崇拜作者:房鑫李怡然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年第03期凌家滩遗址位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长岗行政村凌家滩村,自1985年被发现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于1987年6月和11月、1998年11月、2000年10月及2007年5月进行了五次发掘。
总共发掘葬48座,灰坑6个,祭坛1座。
出土玉器上千件,其中以87M4出土的玉龟、07M23出土的玉猪及87M21和98M29出土的玉人最为珍贵。
[1]玉龟、玉猪、玉人作为墓地陪葬礼器,其内里包含着凌家滩先人的精神状态。
通过对陪葬以及祭祀所用的玉器进行研究,可以从中窥探凌家滩先人的精神崇拜问题,再现当时的社会精神状态。
笔者在此抛砖引玉,草作文章以作探索。
一、从玉龟看天地崇拜凌家滩“87M4出土1件玉龟,由背甲、腹甲两部分组成,背甲两边各对钻两个圆孔,两圆孔之间琢磨凹槽,背甲尾部对钻4个圆孔,腹甲两边与背甲钻孔相对应处各对钻两个圆孔,腹甲尾部对钻1个圆孔,出土时有一长方形玉版夹在玉龟背腹甲之间。
” [2](见图1)在王宇信与杨升南先生合著的《甲骨学一百年》中提到,用于占卜的龟甲“凡削、锯、切、错、刮、磨,穿孔以系等,已成为整治的例行工序”[3],而出土的玉龟玉版都有人工钻孔的出现,这些玉龟、玉版可能就是用作占卜之用。
又有《史记·龟策列传》中记载:“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
”[4]可知,夏代就已经存在使用龟甲进行占卜的情况。
那么,距夏代年代不远的凌家滩先人同样也有使用龟甲进行占卜的可能。
由此,可以推测87M4出土的这件玉龟玉版很有可能是凌家滩先人用来占卜的卜器。
在87M4出土的1件玉版正中有一正圆形,内含有一个形似八芒星的图案(见图2),而八芒正与一年八季(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相对应。
春夏秋冬,朝夕相继,循环往复,先人多将其归因于太阳的强弱升落,所以与八季应对的八芒可能就是太阳。
返家乡凌家滩遗址调查总结与体会

返家乡凌家滩遗址调查总结与体会由于每天的调查区域相隔较远,当天的遗物、遗迹信息记录若不全,第二天回头再调查是不现实的。
陶片、遗址的位置记录(经纬度和海拔高度),遗址的近景照,远景照等一定要在现场完整地完成,至于遗址的性质若现场无法确定,可等回住地后,通过遗物、遗址照片的分析和集体讨论得出。
分工明确在团队合作中是重中之重,每天调查完毕回到住地后,小组的成员都应有各自的专职工作,有的负责当日全队记录的检查、校正,有的负责陶片的清洗,有的负责纸质记录的信息化,为保证所有队员都能熟悉掌握整套流程,各项工作可由组员轮流进行。
受感于吴老师的学术品德和人格魅力,调查过程中全体队员凝聚成了一个相互学习和相互进步的温馨大家庭,并将传承和弘扬吴老师的那套区域系统调查技术作为自己的使命。
本人学识尚浅,在这里仅谈一些感悟。
从考古发现看马鞍山地区在长江文化史上的三座高峰

马鞍山地跨长江下游两岸,境内有裕溪河、姑溪河、得胜河、采石河等多条长江一级支流,自然资源、区位交通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沃土,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尤以凌家滩,古代吴国、越国和六朝时期为盛,堪称长江文化史上的三座高峰。
凌家滩时期是马鞍山地区在长江文化史上的第一座高峰位于裕溪河流域的含山凌家滩遗址文化遗存年代在距今5800—5300年间,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是同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心聚落遗址。
1987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先文 图/叶润清在长江文化史上的三座高峰凌家滩遗址出土玉人玉鹰、玉龙等最能体现其内涵特征。
2007年发掘的M23,揭示了一座上下2至6层,由钺、璜、玦、璧、锛、龟等300多件玉石器构建的早期“玉敛葬”。
鱼台,船墩头、烟墩山、小山等十数处遗址。
其中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雨山区烟墩山遗址,发现了与凌家滩祭坛、墓地基本处于同一年代(距今5500—5300年)的墓葬9座,出土玉人、凌家滩遗址全景凌家滩遗址出土玉鹰凌家滩遗址出土玉版凌家滩遗址出土双虎首玉璜凌家滩遗址07M23凌家滩遗址祭祀礼仪遗存、烟墩山遗址玉礼器、东山村遗址高等级墓葬等重要发现,揭示了崧泽社会神巫阶层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强大的规划与组织管理能力,体现了崧泽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明显的阶层分化和处于早期国家萌芽即将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基本特征。
崧泽文化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中华早期文明的代表—良渚古国文明的源头。
凌家滩遗址以其祭坛、祭祀礼仪玉礼器体系、神巫墓地、可能建有神庙的大型公共建筑基址等崧泽社会金字塔顶端遗存的发现,凸显了其在崧泽社会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及其对于整个崧泽社会所具有的神权凝聚和组织管理能力。
凌家滩遗址也因此成为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内在机制和演进路径研究最具关键时间节点、关键区域、关键性文化内涵的标志性遗址。
距今约5300年前后,随着良渚古国的建立,长江下游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向钱塘江流域。
游凌家滩遗址作文

游凌家滩遗址作文《凌家滩之旅》一凌家滩,这名字听起来就有种神秘的感觉。
在去凌家滩遗址之前,我满脑子都在想那会是个啥样的地方。
是像那种荒草丛生的神秘古地,还是已经被开发得规规矩矩的旅游景点呢。
等我到了那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大片开阔的土地。
这地可真平坦啊,就像一个巨大的平底锅似的。
周围种着一些树,虽然不是啥参天大树,但是那小身板儿在风里晃悠起来也是别有一番可爱的劲儿。
遗址的入口处有个小牌子,上面写着“凌家滩遗址”,那字儿被太阳晒得都有点褪色了,感觉就像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默默地诉说这里的古老故事。
刚走进去没多远,我瞧见地上有一块特别奇特的石头,它就躺在路中间,看起来好像是故意放在那儿吸引眼球似的。
这块石头吧,坑坑洼洼的,但又不是简单的那种难看的坑洼。
我蹲下仔细看,发现那些坑洼像是被人或者是古代的某种工具精心刻画出来的。
里面有些小纹路,像小河流一样,弯弯曲曲的。
我拿手摸了摸这些小纹路,糙糙的,还挺有质感。
旁边有个小朋友问他妈妈这是不是古代人玩的玩具,把我给逗乐了。
这小朋友的想法真天真,不过说不定还真有可能是古代的某种工具或者装饰品呢。
沿着小路继续走,我看到了一些考古留下的小坑洞,就像一个个小嘴巴一样张着,好像在和我说着古代的秘密。
我站在一个坑洞旁边,看着那些层次分明的土壤,有黄的有黑的,乱七八糟地混在一起。
这时候我就在想啊,对于那些考古学家来说,这些土壤就像是一本本珍贵的书籍,而他们就像一群孜孜不倦的读者,在努力解读其中的密码。
我也试着像他们那样去解读,可是看了半天,感觉在我眼里那些也就是一堆普通的土,想解读出啥古代密码来,真是太难为我这个外行了。
二走着走着,我走进了一个展览厅。
这厅里的灯光打得有点昏暗,大概是为了营造那种神秘的氛围吧。
墙上挂着好多图片和介绍,我像个好奇的小老鼠似的,这里看看那里瞧瞧。
有一幅图片特别吸引我,那上面画着凌家滩古代人的生活场景。
只见画面里的人像一个个小豆子一样大小,但是他们的生活却被描绘得非常细致。
参观凌家滩遗址观后感

参观凌家滩遗址观后感前几天去参观了凌家滩遗址,那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超酷的时光穿越之旅。
一到那儿,我就被那种古老的气息给包围了。
整个遗址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宝藏盒,静静地等着人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走进遗址展示区,那些出土的文物简直让我惊掉了下巴。
看着那些精美的玉器,我就在想,老祖宗们可太厉害了吧!那时候又没有现代的高科技工具,他们是怎么把玉器雕刻得那么细致的呢?那些玉器上的纹路就像是会说话一样,仿佛在讲述着几千年前的故事。
有个玉人,小小的,但那神态和造型都特别生动,就像在说:“嗨,欢迎来到我们的古老世界。
”还有那些陶器,虽然看起来没有玉器那么华丽,但却有着一种质朴的美。
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史官,默默地记录着当时人们的生活。
我看着那些陶器,脑海里就浮现出古代凌家滩人用它们煮饭、装东西的画面,说不定他们还会在陶器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呢。
遗址里的建筑遗址也很有趣。
虽然现在只剩下一些地基和残垣断壁,但你只要稍微发挥一下想象力,就能看到一排排古老的房子矗立在那里。
我站在那些遗址上,感觉自己就像踩在了历史的脚印上,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好像和几千年前的人们有了一种无形的连接。
不过呢,参观的时候也有一点小尴尬。
有些文物的介绍牌上写了好多专业术语,看得我是一头雾水。
我就在心里默默念叨:“能不能写得简单点呀,像我这样的历史小白看得好费劲呢。
”但这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还真是太少了,以后得多多学习才行。
这次参观凌家滩遗址,就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它让我对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意。
以前觉得历史是很遥远的东西,但在那里,我觉得历史就在我身边,触手可及。
我想,这就是参观历史遗址的魅力吧,它能让你从心底里感受到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也让你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毕竟,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站在这些古老文明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
我已经在期待下一次的历史之旅了,不知道又会有什么新的惊喜等着我呢!。
凌家滩遗址公园观后感400字作文

凌家滩遗址公园观后感400字作文
哎呀,我今天去了一个超级好玩的地方,叫凌家滩遗址公园!妈妈告诉我,这里以前是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住的地方,有好多好多宝贝呢!
一进门,我就看到一个大大的石头门,上面写着“凌家滩遗址公园”,好威风呀!然后,我们走过一个长长的走廊,走廊两边都是玻璃盒子,里面放着好多奇怪的东西,有石头做的刀、碗,还有像贝壳一样的装饰品,妈妈说这些都是古人用的东西,我觉得好神奇哦!
走着走着,我还看到了一个圆圆的坑,里面有好多的石头,它们摆得整整齐齐的,像一个大大的迷宫。
妈妈告诉我,这是古人用来祭祀的地方,我听得半懂不懂的,但是觉得好厉害呀!
最后,我们还去了一个高高的土堆上,从上面可以看到整个公园,还有好多绿色的大树和黄色的小花,漂亮极了!妈妈还帮我拍了好多照片,说要留作纪念。
在凌家滩遗址公园玩了一天,我觉得好开心呀!我学到了好多新知识,知道了古人是怎么生活的,还看到了那么多宝贝。
以后我还要再来,带上我的好朋友,一起看看这个超级好玩的地方!。
游凌家滩遗址作文

游凌家滩遗址作文《游凌家滩遗址》篇一凌家滩遗址,这是一个听起来就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我一直想去看看,就像一只渴望吃到骨头的小狗,心里痒痒的。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踏上了这趟探秘之旅。
当我刚到达凌家滩遗址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大片广阔的土地。
我心想,这下面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呢?也许,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这里是一个超级热闹的地方,人们像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地生活着。
这里的空气似乎都带着一种古老的气息,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我走进遗址展示区,看到那些出土的文物,就像是看到了穿越时空的宝贝。
那些精美的玉器,有的像弯弯的月牙儿,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鸟儿,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却好像有着自己的生命力。
我不禁想,古代的人怎么能做出这么精致的东西呢?是有什么神奇的魔法吗?也许他们花费了无数的日夜,像我们现在准备高考一样认真、专注。
我在遗址的小道上走着,脚下的土地感觉特别的踏实。
我突然想到,我现在走的路,可能就是古代人走过的路。
也许曾经有个调皮的小孩在这里摔过跟头,然后哇哇大哭;也许有一对情侣在这里手牵手走过,甜蜜地笑着。
这感觉真的很奇妙,就像是我和古代的人们有了一种无形的连接。
可是,这里看起来又有点荒凉。
我就有点疑惑了,这么伟大的一个遗址,为什么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人来参观呢?是宣传不够,还是大家都对这种古老的东西不感兴趣呢?我觉得,这就像宝藏被埋在了深山里,没有人去挖掘它的价值。
我想大声告诉所有人,这里真的超级酷,就像一个等待被发现的神秘星球。
在离开凌家滩遗址的时候,我心里有点不舍。
我回头看了看那片土地,心里默默地说:“我还会再来的,等着我。
”这次游凌家滩遗址,就像是一场独特的冒险,让我对古代文明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心里多了一份对古老历史的敬畏。
《游凌家滩遗址》篇二游凌家滩遗址,听起来就像是要去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世界。
我呢,就是那个充满好奇的探险者。
刚到凌家滩遗址的入口,我就被那种安静的氛围给“镇住”了。
凌家滩遗址揭秘5: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凌家滩遗址揭秘5: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揭秘: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第14章:富甲一方的河伯,凌家滩遗址07M23号墓凌家滩遗址07M23号大墓是年近六旬的张敬国教授在时隔20年后重上凌家滩时发现的。
自1987年至2007年,凌家滩遗址断断续续一共经过5次发掘,其中前3次发掘的经过均已详细地记录于《凌家滩》一书中。
20多年来,因书中记录的史前玉器巧夺天工,无与伦比,从而引起举世轰动。
于是5000多年以前的凌家滩存在着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古国,一时成为人们竟相探讨的话题。
14-1:凌家滩07M23号大墓。
正是这座超级豪华的大墓上方镇压着那只重达88公斤的大玉猪,故此墓主人非河伯本人莫属。
据有关媒体报导,07M23号墓位于凌家滩遗址墓地南部第二排中间线偏东的位置,此墓上面原来有现代坟,后迁走。
07M23号墓开口在第三地层以下,是一座较早期的墓葬。
墓中出土的遗物极为丰富,共计330件,包括玉器200件、石器97件、陶器31件,另有碎骨和绿松石各1件。
根据上述统计数字,07M23号墓是全墓地出土器物最为丰富的一座大墓。
据说随葬的玉、石器相互间排列紧凑而密集,局部层层叠压达5至6层之多。
此墓在尚未深入发掘之前,墓口上部镇压的一只体形硕大的玉猪即被发现,这令在现场的张敬国先生激动不已。
在此之前的前四次发掘中,唯有87M4号墓墓口上部平放着一只巨大的石钺,结果就在87M4号墓中发现了那套精美的玉龟甲和震惊考古界的八角星形太阳纹玉版。
前文已述,07M23号墓中出土的这只大玉猪就是《山海经》等古籍所记载的“封豨”,它本一只大野猪,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所谓“封豨”就是河伯。
河伯,即传说中的黄河水神,他的墓为什么会出现在凌家滩呢?因为河伯是共工的伯父,共工与河伯是同一个家族的人。
作为凌家滩遗址墓地最著名的三座大墓之一,玉璜同样是墓主人必不可少的身份标志。
在靠近墓主人胸口处、墓坑的南部发现了集中放置的一组玉璜,共有10件,这个数字仅次于疑似炎帝妻之墓87M15(出土玉璜两组共30件)和疑似炎帝之墓87M4(出土玉璜一组19件)。
凌家滩遗址揭秘13: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凌家滩遗址揭秘13: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第13章:共工氏群像:87M6、98M30和98M20号墓中的共工如前所述,凌家滩遗址墓地有着极强的层次感和历史感,这不象是一个部落中的“穷人”和“富人”混葬的墓地,而更象是一部用泥土和玉器、石器所堆砌的共工家族兴亡史。
图缺13-1:凌家滩87M6号墓。
①为此墓出土的凌家滩“锛王”,长达42.6厘米,是目前已知的新石器时代的最大石锛。
②为墓中唯一的一件玉璜,除在两端钻有系孔之外,璜身下部亦钻有一孔,似为残次品。
③为此墓出土的凌家滩唯一的一件玉锛。
所有重要的大墓都出现在墓地南部的第三和第四地层以下,也就是说重要的大墓都是早期墓:这其中包括第三层以下的疑似炎帝墓87M4、疑似句龙墓98M16、疑似河伯墓07M23,还有全墓地唯一的一座位于第四层以下的大墓87M15,而87M15号墓墓主人疑似为炎帝之妻。
早期的墓葬向我们揭示了共工家族的起点:这是一群以末代炎帝或其妻子为首的没落的贵族或者皇族,他们不久之前分别在与本族的反叛者蚩尤以及与北方的黄帝的战争中被打败,从而不得不向南方迁徙。
末代炎帝被黄帝降封为诸侯,而炎帝集团内的一部分精英包括宗教领袖祝融,水利专家伯陵等人则被黄帝集团所留用。
祝融等人虽然在北方为官,但死后亦归葬于其父母的安息之地。
大约从第四代或第五代人开始,这个家族不再拥有贵族的身份。
祝融的神职,这时已被北方贵族颛顼氏取而代之。
祝融的儿子共工未能接替其父亲所担任的神职,在与颛顼氏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之后,共工失败。
共工的子孙们一部分被黄帝族留下来负责治河,另一部分则弃政从商,他们依靠祖传的手艺,制造了大量的石器并通过发达的水上交通网输送到四面八方。
水利专家、泗河总管逄伯陵在与新兴的军事贵族有穷氏后羿的争斗中落败,死后亦归葬凌家滩。
伯陵的儿子们大多有音乐天赋,于是成为北方贵族的御用乐师和宫廷乐器的监造者。
共工的儿子句龙善于治水,死后被封为土地神。
我们说凌家滩遗址墓葬群就是共工家族的墓地,但却无法确认数十座墓中的哪一座墓的墓主人才是历史上那位最著名的共工。
国家文物局关于凌家滩遗址保护规划的意见

国家文物局关于凌家滩遗址保护规划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8.04.16•【文号】文物保函〔2018〕355号•【施行日期】2018.04.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凌家滩遗址保护规划的意见文物保函〔2018〕355号安徽省文物局:你局《关于上报〈凌家滩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请示》(皖文物保〔2018〕18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一、原则同意凌家滩遗址保护规划。
二、所报规划应加强现状评估,进一步调整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规定和具体控制指标,强化现有一类、二类建设控制地带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并充分考虑遗址可视性和保护压力,科学确定展示方式和强度。
三、请你局指导地方人民政府组织规划编制单位和专业考古研究单位,按照上述意见对规划进行必要修改和完善后,于15个工作日内将经你局核准的规划文本图纸及相关电子档案等材料报我局备案。
四、请你局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的要求,将经我局备案的凌家滩遗址保护规划报请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并督促地方人民政府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总体规划,积极组织有关部门逐步实施。
五、规划中涉及的文物保护与展示、环境整治、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实施前应制定具体方案并按程序报批。
六、请你局指导和协调地方人民政府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强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建设,制定专项管理法规,并提出具体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妥善解决土地用途调整、环境整治等涉及的问题,切实保护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安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国家文物局2018年4月16日。
安徽省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

安徽省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近日,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安徽省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这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地方性立法工作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条例》分总则、保护与利用、管理与保障、法律责任、附则,共五章三十三条,紧密结合安徽实际,具有较强地方特色:一是明确了遗址的保护管理体系,厘清省、市、县政府和镇村各级不同的保护责任以及文化文物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
规定了由马鞍山市人民政府设立遗址保护管理机构。
二是理顺了遗址保护与群众利益的关系,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严管严控遗址范围内的建设活动,从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出发,逐步整治遗址内现有住宅,村民有序迁出安置,确立补偿、补助制度,尊重和维护当地村民合法权益。
转变文物保护理念,规定在加强遗址保护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展示利用,使保护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加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建设和文博创意产品的开发。
三是加强了遗址保护的保障,从管理体制、法律责任和行为禁止等方面,使遗址保护全面落实。
规定了马鞍山市、含山县政府将遗址保护利用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
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凌家滩遗址保护。
明确了破坏遗址及其环境的相关行为的法律责任。
《条例》的出台适应了凌家滩遗址保护的急切需要,弥补了安徽省大遗址保护立法的`空白,使今后凌家滩遗址的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化、法治化,对全省大遗址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该条例于2021年5月1日起施行。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凌家滩遗址保护面临许多新问题,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及经济建设对遗址本体及其自然环境保护造成不良影响。
部分省人大代表多次提出加强凌家滩遗址保护的立法议案,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也呼吁加强遗址保护。
为适应凌家滩遗址保护新形势,回应人大代表和群众关切,加大保护力度,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让文化遗产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为全省其他大遗址的保护利用提供借鉴,省人大常委会将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列入2015年立法计划。
凌家滩文化主要内容

凌家滩文化主要内容凌家滩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原始文化,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东部和重庆市区附近的凌家滩地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凌家滩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凌家滩文化的发现凌家滩文化最早是由中国考古学家杨守敬于1953年在四川省达县凌家滩发掘出土的。
此后,随着考古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该地区遗址的深入发掘,人们逐渐了解到了这一原始文化的特征。
二、凌家滩文化的时期和地点根据考古学家对遗址中出土物品进行分析,凌家滩文化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间,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
该文化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东部和重庆市区附近的凌家滩地区。
三、凌家滩文化的特征1. 生活方式据考古学家所发现的遗址和出土物品推测,凌家滩人过着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
他们居住在简陋的竹木房屋中,以烧制陶器为主要手工业。
2. 社会组织凌家滩文化时期的社会组织相对简单,没有明确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分,也没有明确的阶级划分。
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墓葬,但是这些墓葬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等级差别。
3. 艺术特征凌家滩文化时期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陶器和玉器上。
他们制作出来的陶器形状多样,包括鼓形、盆形、壶形等等。
而玉器则以圆环、玉钺、玉珮等为主。
4. 宗教信仰凌家滩文化时期人们对于宗教信仰有着较为明显的追求。
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一些祭祀用品,例如祭坛、神像等等。
四、凌家滩文化对后世影响虽然凌家滩文化时期社会组织相对简单,但是其艺术特征却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凌家滩文化时期的陶器和玉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祭祀、礼仪等方面。
同时,凌家滩文化也为后世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五、结语凌家滩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原始文化,其主要特征包括生活方式、社会组织、艺术特征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虽然该文化时期社会组织相对简单,但是其艺术特征却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去凌家滩遗址研学的作文

去凌家滩遗址研学的作文篇一《凌家滩:探寻古老文明的研学之旅》凌家滩,这个听起来有点神秘的地方,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等着我们去翻开研读呢。
刚到凌家滩遗址的时候,我就被那一片大大的、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土地给震撼到了。
真的,这地儿可不像那些有着宏伟建筑的旅游景点,它就那么安安静静地待在那儿。
不过我知道,在这片土地下,可是藏着好多老祖宗生活的秘密。
我们沿着参观的小路慢慢走,导游在前面讲着关于凌家滩的点点滴滴。
我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脚下的路,心里想这里会不会哪天冒出来一个新的考古发现呢。
走着走着,我突然看到地上有个小小的坑洼,旁边还散落着一些碎碎的石头片。
我蹲下来仔细看,这些石头片好像有点被打磨过的痕迹呢。
导游看到我这个好奇的样子,就走过来告诉我说,这说不定就是古人制作石器时留下来的“废料”。
嘿,原来我可能就挨着古人制作工具的地方呢!这小小的石头片瞬间就变得身价百倍了,在我眼里不再只是普通的石头。
接着我们参观那些出土的文物,有精美的玉璜、玉镯、还有石锛什么的。
看着这些东西,我就在想,几千年前的人是怎么把一块粗糙的石头变成这么好看的玉镯的呢?他们是不是一群超级有耐心的手工达人?是不是夜以继日地坐在那里精心打磨?我想我可能连玩个拼图啥的都没耐心,真得佩服古人。
这趟凌家滩遗址的研学之旅,真是一次特别的经历。
它让我知道,在我们平常踩踏的土地下,可能就隐藏着无数个古人的故事。
就像我看到的那块小小的带着打磨痕迹的石头片一样,不起眼,却又充满惊喜,让我对这片古老的土地和深埋于此的文明有了更深的好奇心。
篇二《凌家滩之研学趣事:与历史的亲密接触》去凌家滩遗址研学,那感觉就像是穿越回了古代,只不过没有穿越剧里面的那种炫酷特效。
我们一大群人就这么浩浩荡荡地走进了凌家滩遗址。
我一边走一边瞅着四周的环境,就跟个第一次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似的。
那边一块平平仄仄的草地,这边一个小小的土丘,在别人眼里可能再普通不过,可在我看来都像是会开口说话的历史见证者。
凌家滩建设文化园--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

凌家滩建设文化园--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位于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的凌家滩古文化遗址,将呈现一个全新的文化村和遗址公园——元月8日,笔者来到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只见李洼村民小组42户村民已经整村搬迁,凌家滩文化村前期项目开工建设。
不久的将来,一个集探古赏今、休闲旅游、三产服务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园将在含山县建立起来。
凌家滩古文化遗址位于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境内,距今5300至5500年前,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凌家滩文化村和凌家滩遗址公园是凌家滩文化产业创意园的重要板块。
“建立凌家滩文化村,是为遗址保护腾出空间。
”当地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凌家滩遗址保护规划》,他们将用3年时间将遗址内300多户村民全部搬出,建立一个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凌家滩文化村。
在凌家滩文化村建设和村民搬迁的过程中,同步建立凌家滩遗址公园,其中包括遗址博物馆、遗址原址实地展示区,展现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历史文化。
预计,文化村将于2012年底结束一期工程,遗址公园将在2013年开始建设。
适当展示与适度体验相结合的方法,将让遗址公园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考察和文化休闲旅游地。
“发挥凌家滩遗址的资源优势,创新保护利用方法,可以让含山县的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比翼齐飞。
”省文化厅相关人士认为。
按照规划,以凌家滩遗址为核心,运漕古镇为依托、太湖山森林公园及运漕水乡为点缀,这里将成为一个修身养生、探古赏今的文化旅游区。
相关人士介绍,未来的文化体验项目包括:“有巢氏”(渔猎时代)生活体验乐园、凌家滩部落(农耕时代)体验养生园、凌家滩原始游乐体验园、高科技互动园区——凌家滩部落猎奇。
“古遗址附近的太湖山、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白石洞、太湖寺景点以及这一区域的农田、水域,都可以入景入心。
”在规划设计人员看来,通过科技、生态等手段,对外展示当地的传统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发展特色餐饮、休闲度假等产业,将带动当地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致富。
挑战大脑:凌家滩遗址埋藏的秘密之四

挑战大脑:凌家滩遗址埋藏的秘密之四自1987年凌家滩第一次发掘以来,虽然已经经过5次发掘,但凌家滩遗址仍旧给考古人员留下众多未解、难解之谜,凌家滩的先民们是如何创造出这样奇迹的?是什么将数吨重巨石摆成“巨石阵”?凌家滩的玉料来自何方?凌家滩的先民基因到底是什么样的?1、凌家滩的“巨石阵”“巨石文明”是以一些粗石巨柱或条状块石组成的石结构建筑为标志的一种史前文化,从石器时代至铜器时代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时间多分布在5000到6000多年左右。
“巨石阵”则是中东地区文明向全球扩散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之一。
而恰好在凌家滩也有这样的巨石阵,据考古专家介绍,凌家滩的“巨石阵”原本有好几处,很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炸碎了,这些巨石原来的高度有的五六米,有的达八九米。
但经钻探发现,凌家滩的地表底下和裕溪河的河床底下还埋藏着许多巨石。
这些“巨石阵”到底有什么用途?“其用途可能也与英国等地的‘巨石阵’一样,与观察天文、太阳运转有关,凌家滩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有巨石遗存的唯一遗址,其建筑年代比英国巨石阵1000年左右”。
而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巨石均来自距凌家滩5公里的太湖山,在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都极低下的5000多年前,凌家滩先民是如何将如此高大笨重的石头开采出来并雕刻成石柱?又如何从5公里以外搬运到凌家滩?这些都像迷一样处处存在。
下图为凌家滩考古挖掘过程中频现巨石,从这块石器形状来看,明显是经过人工打制出来的,并且垂直埋藏在泥土中,与法国卡尔纳克巨石阵异曲同工:英格兰索尔兹伯里巨石阵2、凌家滩中国玉璜文化的起源根据专家介绍,凌家滩文明可能毁于洪水(虽然有人曾根据地层水流的痕迹进行过大胆的猜测,但没有事实根据是不能乱下结论的)。
凌家滩的玉石文化最终可能传承到了良渚地区。
专家说:“直到目前我们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后继者到底是什么情况,但从各个情况分析来看,在此之后,凌家滩文化发展的重心发生了转移,至少是玉石工业的重心转到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那里去了,因为良渚文化的前身崧泽文化玉器很少,加工技术也不高,良渚文化的玉器工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没有技术上的传承,这样突然爆发式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而且良渚文化的玉器制造技术,除了微雕式的线刻不见于凌家滩外,其他技术在凌家滩都已经采用,良渚的玉琮和玉璧和凌家滩玉璜都是以标准的几何体“方”、“圆”或者三角形为其基调的,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有可能是用来进行机械加工和成批量地制造,并进行商业贸易。
凌家滩文化的主要内容

凌家滩文化的主要内容
凌家滩文化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郊区龙泉驿区的一个古代文化
遗址,其主要内容涵盖了丰富多样的社会、经济、农业和艺术等方面。
首先,凌家滩文化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组织和生活方式。
该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凌家滩地区在约4000年前已经有人类聚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社区。
遗址中出土的房屋、墓葬和生活用品等物质文化遗存,展示了凌家滩居民的居住环境和日常生活方式。
其次,凌家滩文化还揭示了古代经济活动的特点。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农田、粮仓和农具等农业遗存,表明凌家滩地区的居民主要以农业为生。
此外,还出土了玉器、陶器、石器等物品,反映了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这些经济活动的繁荣为凌家滩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凌家滩文化还反映了古代艺术和宗教信仰的繁荣。
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等艺术品表现了古代居民对美的追求和艺术创作的能力。
此外,还发现了祭祀场所和祭祀品,说明凌家滩居民对宗教信仰的重视。
最后,凌家滩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通过对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和遗迹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凌家滩地区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综上所述,凌家滩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社会组织、经济活动、艺术创作和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凌家滩地区古代社会的面貌和特点。
凌家滩是中国远古国家

凌家滩是中国远古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凌家滩遗址进行了6次发倔。
它是巢湖流域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发现了大型祭坛、红陶块砌成的水井和建筑遗迹,以及墓葬和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陶器,足已佐证,凌家滩遗址已存在政、军、神三权分立的国家。
当时农业、鱼猎产品已有剩余,社会已有分工,贫富分化已较严重,那时或更早,巢湖地区已出现以“巢”命名的氏族之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和县猿人遗址、银山智人遗址和凌家滩遗址相继发现,巢湖流域被公认为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打破长期以来长江和巢湖流域被公认为不可能是人类发源地的历史论断,证实了人类祖先从猿人到智人、再到现代人的进化历史,展示了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期人类创造的古代文明。
凌家滩遗址自1985年被发现,经过文物考古部门的六次大规模发掘,认定遗址年代距今5500-5300年之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持最完整的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
经遥感测定,凌家滩遗址的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发现了大型祭坛、红陶块砌成水井和建筑遗迹,以及墓葬和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陶器,足以佐证,凌家滩遗址已存在政、军、神三权分立的远古国家。
凌家滩遗址发掘表明,当时巢湖流域生产力已达到较高水平,以石器、玉器为主的手工业不但工艺较高,而且规模较大。
这说明农业、渔猎产品已有剩余,社会已有分工,贫富分化已较严重。
透过大量典籍可知,最迟在夏朝时,今巢湖地区已出现源于有巢氏,以“巢”命名的氏族之国。
巢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商及西周时期富庶强大。
2007年,凌家滩遗址第五次考古发掘,发掘领队张敬国研究员从墓葬所出土的300余件丰富文物分析,墓主人应当是聚落中心的神权领袖。
在远古时代,血缘氏族是人类从原始人群转变到氏族部落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族民对先祖充满缅怀心理和崇拜意识,而这些神权领袖也是国家领袖。
那时的领袖关注人生,胸怀民众,为民谋生,为民造福,功高德隆。
凌家滩地域的先民,已经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凌家滩遗址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
属于5300年前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1985年首次发现。
1987年开始发掘,总共发掘面积2550平方米。
先后出土了祭坛、氏族墓地、生活区以及红烧土块等重要遗迹。
在遗址内部出土了玉器、陶器、石器等文物,其中玉器居多,样式精美品种繁多。
凌家滩遗址也是中国史前的玉文化中心之一。
凌家滩的家园南邻裕溪河,北靠太湖山。
山水交错属典型的江淮平原丘陵地貌。
这与中国最早的城市—城头山具有相似之处。
依山傍水,高岗附近都是人类生息的理想场所。
与凌家滩相似另外一座古城—城头山古城。
它位于澧阳平原前有洞庭湖为照,后有武陵山脉为靠。
也是筑城的最佳之地。
随着人们生活的稳定,为了预防灾害,2座古遗址都在生活区的外围挖了壕沟。
与之不同的是凌家滩有半圆形天然屏障,人们后期挖了半截圆形的壕沟与天然屏障形成了具有防御功能的圆形壕沟。
而城头山生活区外围的就不是简单的壕沟而是规模较大的河—护城河。
并且人们用挖河的土做了城墙,形成了具有双重防御体系功能的城。
所以被誉为“中华城祖”。
城头山和凌家滩都属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
在城头山和凌家滩墓中出土了代表性石器-石钺。
石钺在当时都是军事权利、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城头山古城出土的文物以陶器居多,少量玉器。
但是城头山所在之地并没有玉原料的来源,玉可能是当时人们用产业丰富的陶器进行物物交换而得来。
说明当时的城头山已经有了“市”的功能。
凌家滩却与之相反以玉器居多,少量陶器。
这也就说明了当时凌家滩的产业是以玉器为主。
在出土的众多玉器中有一件非常具有代表性—玉鹰。
呈灰白色,鹰做展翅飞翔状,头和嘴琢磨而成。
眼睛用一对钻的圆孔表示两翅各雕刻着一头猪展翅飞翔,腹部规整刻画了一个太阳的形状。
鹰两面雕刻相同,表面抛光润亮。
猪在原始社会后期,猪是财富的象征,具有十分特殊的位置。
而鹰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可以接近苍天,靠近太阳,向太阳神祭供。
祈求平安一年四季五谷丰登的一种祭祀愿望。
玉鹰上的各种图案展现了当时凌家滩人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
太阳神崇拜等宗教色彩在城头山古城的祭坛、祭祀坑、墓葬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先有了农业然后才会出现了陶器。
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农业和牧畜业的出现,开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
在城头山古城的东部是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水稻田和配套使用的灌溉设施。
所以享有“世界稻源”的美誉。
凌家滩只是在红烧土块中发现了稻壳之类的痕迹。
红烧土是一种建筑材料可以起到坚固地面和防潮的作用。
2个古遗址的人们都用这种建筑材料修筑了木古泥墙的房子。
制作工艺基本相似,先立大的木桩,糊上泥巴,然后烧制而成。
城头山人们还用红烧土修筑了宽2米贯穿东西的城中大道。
与此同时红烧土在凌家滩古遗址中除了用于房屋建筑外,在发掘的墓穴中也有发现,并且在红烧土之上铺有鹅卵石,可能是有较为特殊的用意。
由于凌家滩土壤偏酸的性质,墓穴中的尸体全部腐烂包括人身上最坚硬的牙齿也没有发现。
通过对凌家滩遗址和城头山古城的学习和对比,两座古遗址无论是从时期还是出土的文物所代表的宗教信仰大致相同。
凌家滩遗址是一座史前聚落遗址,而城头山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城市。
2座古遗址的先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非凡的智慧,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原始文明。
此时的我离古文明是那么的远似乎又那么的近。
作为几千年后的我更要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为我的家乡文化添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