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归纳.doc

合集下载

2-3群落的演替—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

2-3群落的演替—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

2.3群落的演替—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一、演替的类型1. 群落演替的概念和实例(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的实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草本植物阶段→多年生草本植物阶段→小灌木阶段→灌木丛阶段→乔木。

2.群落演替的类型3.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4.影响演替的因素及特点(1)因素: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

(2)特点:影响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

最终,群落演替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 影响结果:人类的许多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2.人类的不同活动方式会对群落演替产生不同的影响。

(1)不合理的活动方式:通过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使群落逐渐恶化。

(2)合理的活动方式:通过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建立人工群落等,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 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

2. 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经济,我国于2014年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15年这项工程被列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2018年,我国启动了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点高中

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点高中

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点群落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结构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群落演替是生态学研究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点。

一、群落演替的定义群落演替是指自然界中群落结构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当一个生态系统建立起来后,其中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就是群落演替。

二、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群落演替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初级演替:初级演替是指在没有任何土壤的裸岩或裸地上,从无生物的状态开始,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群落的过程。

典型的初级演替包括火山喷发后的岩石表面上的演替和冰川融化后的裸地上的演替。

2.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被破坏或消失后,新的群落逐渐取代原有群落的过程。

典型的次生演替包括火灾后的森林演替和人为砍伐后的林地演替。

三、演替序列群落演替通常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这些阶段组成了演替序列。

典型的演替序列包括裸地初期、草本演替阶段、灌木演替阶段和森林演替阶段。

1.裸地初期:裸地初期是演替序列的起始阶段,此时土壤中的养分非常缺乏,植物无法生长。

然而,这个阶段的植物通常具有适应裸地环境的特殊生存机制。

2.草本演替阶段:草本演替阶段是指在裸地上,以草本植物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群落逐渐形成的过程。

草本植物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适应裸地条件较好。

3.灌木演替阶段:灌木演替阶段是指在草本植物群落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一些较高的灌木植物。

这些灌木植物在土壤中积累了更多的养分,为后续的演替提供了条件。

4.森林演替阶段:森林演替阶段是演替序列的最终阶段,此时在群落中出现了乔木和森林植被。

这个阶段的植物通常生命周期较长,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生长繁殖。

四、演替过程中的生物相互作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1.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植物通过竞争光线、水分和养分等资源,影响彼此的生长和繁殖。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自养性演替: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物量积累越来越多,例如 由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 异养性演替:如出现在有机污染的水体,由于细菌和真菌分 解作用特别强,有机物质是随演替而减少的。
植物群落的演替类型 原生演替
旱生演替系列 ①地衣植物阶段 ②苔藓植物阶段 ③草本植物阶段 ④灌木植物阶段 ⑤乔木植物阶段
1.最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边的杂草分布 中起作用:
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 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
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 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 前草等处在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 止了,在路周边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 植物,逐步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 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 象。
群落的演替类型
按基质的性质划分(C.F.Cooper,1913)可分为:
(1)水生演替(hydrorarch succession)演替开始 于水生环境中,但普通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池塘 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2)旱生演替(xerarch succession)演替从干旱缺 水的基质上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生物入侵
水葫芦(凤眼莲)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 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首先,湖泊中的浮游植物和动物死 后沉入水底,加上湖岸冲刷下来的 矿物质颗 粒,日积月累,湖底逐 步升高,湖水逐步变浅。此时某些 浮叶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如莲、 荇莱等出现。这些植物的叶盖满水 面,阳光不能透入水底,因而水下 植物不能生存而逐步消失。浮叶根 生植物普通都是较大的。它们的根 埋在土中,它们死后沉入水底,这 些都促成湖底进一步升高。某些直 立扎根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 泽泻等也于此时逐步出现。湖底上 升之后,湖泊变成高低不平的沼泽, 于是多个耐湿的草本植物生长出来, 接着灌木、乔木陆续长出。

高考生物群落及其演替梳理汇总(新教材学生版)

高考生物群落及其演替梳理汇总(新教材学生版)

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1.P22问题探讨: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柄动物,如大脐圆扁螺、中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

在稻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

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讨论(1)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2)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共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P23旁栏思考:你能举例说出你所在地区的常见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吗?3.P25思考·讨论: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资料1:红尾鸲(qu)和鹅(weng)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上啄食昆虫。

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红尾鸲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够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坡。

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红尾鸲还是鹅,它们觅食生境的范围都比共存时的更大。

资料2: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动物,其他四种动物之间无捕食关系。

在一个16m2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该样地中的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实验样地中占据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占优势的物种。

讨论(1)红尾鸲和鹩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3)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呢?4.P26想象空间:你能想象一下某个森林群落通过自然选择形成分层结构的大致过程吗?5.P28思考·讨论: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资料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人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东滩越冬。

某研究团队以4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结果如下表所示。

生境1为低潮盐沼一光滩带,宽度为2000m左右;生境2为海三棱薦(biao)草带,宽度为400m 左右;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一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考点梳理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考点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一个群落区别于另一个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目很多,而且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这样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有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失去优势。

3.群落的种间关系4.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率有关,这种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对光的利用率。

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

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2)水平结构生物的垂直分层是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的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差异、人与动物的相互影响等引起的,在水平上往往呈现镶嵌分布。

5.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6.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调进化的结果。

7.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原理】(1)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仅仅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不足以全面了解群落的结构,因此还需统计群落中物种的相对数量。

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群落知识点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群落知识点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群落及其演替一.群落的结构1.生物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种群的集合。

①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

②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③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群落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①作用: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②衡量指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即物种丰富度。

(1)物种丰富度与物种的种类数目有关,与生物个体数量无关。

(2)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3)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生物种类的数目就越多,群落的结构也就越复杂。

③优势种和常见种优势种: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常见种: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不占优势,它们就影响不大。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3.生物间的关系3.生物间的关系——种间关系 种间 关系 概念实例 数量坐标图特点营养关系图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羊与草、狼与兔、翠鸟和鱼等①生物数量多的一般为被捕食者;②先增加先减少者为 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者为捕食者。

种间 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现象。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水稻和稗草,非洲狮和斑鬣狗,牛和羊等①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至灭亡; ②相互抑制。

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资源、空间的重叠范围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 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与人,噬菌体与细菌,蛔虫与人,猪与绦虫,菟丝子与豆科植物等。

对寄生者有利;对寄主有害。

互利 共生两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4.4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整理

4.4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整理

第4节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依据为起始条件的不同
(1)初生演替:
概念: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发生的演替。

时间:持续时间长
速度:缓慢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概念: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如火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发生的
演替
时间: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较快
影响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丛→乔木森林
3.特点:
(1)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往往能预见或可预测
(2)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
(3)顶级群落是演替达到最终稳定状态,并不是绝对稳定,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

4.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方式:不合理方式:砍伐森林,围湖造田,捕杀动物
合理方式: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
(2)影响结果: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一、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域内由多种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群落中的各种种群能够相互作用、依赖、共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群落内的种群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关系,如竞争、共生、捕食和共存等。

群落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性的因素(如植物和动物的依赖关系、竞争关系等)和非生物性的因素(如气候、土壤、地形等)。

因此,群落的形成和演替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演替的类型根据群落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演替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 原生演替原生演替是指在没有人为干扰的自然条件下,植物从一个初始的无植被状态逐渐发展演替成为成熟的植被类型的过程。

原生演替的典型代表是以侵袭性植物为主的裸地逐渐演变成林相、草本植被或灌木丛等。

例如,在一个裸露的岩石表面,最初可能是一些青苔、藻类等原生植物先占领,然后逐渐有其他植物种群加入演替,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林相或森林生态系统。

2.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生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干扰后,重新开始演替过程。

次生演替一般由人类活动(如采伐、放牧、农耕等)、自然灾害(如火灾、风灾、水灾等)和动植物活动(如啃食等)等因素引起。

当原有植被遭受破坏后,裸地上会重新出现侵袭性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类型逐渐演替成为新的植被类型。

次生演替的典型代表是在森林火灾后的植被再生过程,破坏后的植被逐渐通过植物的再生和竞争过程,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植被类型。

三、演替的特点1. 演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演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无植被状态到最终稳定的植被类型,演替过程是一个时间跨度较长的过程。

在演替的过程中,植物群落经历了从初级阶段到中期阶段,再到成熟阶段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一个由低度物种丰富度到高度物种丰富度的演替序列。

2. 演替是一个多种群相互作用的过程演替是一个多种群相互作用的过程,植物群落内的不同植物种群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关系,如竞争、共生、捕食和共存等。

高中生物《群落演替》易考点总结

高中生物《群落演替》易考点总结

高中生物《群落演替》易考点总结_一、知识结构图二、重难点解析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结果(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群落演替的结果:群落演替到最后,形成稳定的、成熟的群落,也叫顶极群落。

2.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影响。

演替的类型: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叫做初生演替(原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

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1)从起点上判断:①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条件是初生演替。

②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条件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判断: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例1.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例1.【参考答案】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在的。

例2.通过演替最终一定会演替成森林吗?例2.【参考答案】并非所有的演替都能形成森林。

一般来说,在气候适宜的环境中,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可以形成森林,但在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由于受水分的限制,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森林,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高二生物群落演替知识点

高二生物群落演替知识点

高二生物群落演替知识点群落演替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个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的演变过程。

在高二生物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原因以及演替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等知识点。

本文将围绕这些知识点进行论述。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从最初的物种组成到最终稳定的群落结构经历的一系列演变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变化。

群落演替是动态的,涉及到多种生物之间的竞争、适应和交互作用。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根据演替发生的环境和原因,群落演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原生演替和继发演替。

1. 原生演替原生演替是指生态系统在没有受到明显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从裸地到逐渐形成永久性植被的演替过程。

这种演替通常发生在无人居住、没有植被存在的地区,例如新生的火山岛、河流冲积地等。

2. 继发演替继发演替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后,经历一系列的补偿性演替过程。

继发演替通常发生在被破坏的群落中,例如砍伐森林、火灾等。

三、群落演替的原因群落演替的发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

1.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竞争、合作和捕食关系等都会对群落演替产生影响。

例如,较早适应环境的植物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导致群落演替的发生。

2. 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的物理和化学要素,例如气候、土壤、水文条件等。

这些因素对植被生长和动物生存都起到重要的影响。

例如,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水分状况会影响不同植物的生长,从而导致群落演替的发生。

3.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指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例如,森林砍伐、土地开垦和环境污染都会导致群落演替加速或改变其方向。

人类的活动主要通过改变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来影响群落演替。

四、群落演替的关键要素群落演替发生时存在一些关键要素,其中包括先锋种、演替种和气候等。

1. 先锋种先锋种是指能够在环境条件恶劣、资源稀缺的区域最先繁殖并定居的种群。

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总结

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总结

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总结一、群落的定义及特点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同一地区内,不同种类的生物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它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物群体,在一个特定空间内以及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形成的群体。

2. 群落的特点(1)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2)群落内的物种是相互关联并相互依赖的。

(3)群落内的物种丰富多样,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二、群落的结构1. 物种多样性群落中包括丰富多样的植物和动物物种,这些物种之间有着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

2. 食物链与食物网在群落中,不同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形成了复杂的能量流动关系。

3. 群落的竞争关系在群落中,不同的物种之间会因为资源的竞争而发生相互竞争的关系,其中强者生存、弱者淘汰。

4. 群落的生境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所占的特定的生存空间及其所处的生活方式,在生态位中可以包括生物种的营养方式、生长发育的特性,甚至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五、群落的演替1. 群落的演替概念群落的演替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群落的物种和种群组成随时间发生相对连续的定向变化的过程。

2. 群落的演替形式(1)初演替:指的是在新形成、没有土壤的生态系统中,由于无土壤,很难找到适应这种环境的植物。

因此,在这种环境中,植物生长要依赖于落石沟、火山、湖泊等物理因素的作用,而不是依赖于土壤。

(2)次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之后,原有的群落被破坏,而在破坏后一段时间内,一些较简单的植物群落占据了主导地位。

(3)终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经过不同类型的先期性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之后,最终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植物群落。

3. 群落演替的影响(1)环境变化:群落演替导致生态系统内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土壤营养物质的丰富度、水分的分布等。

(2)物种多样性:群落演替会导致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数量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生态位的变化:群落演替也会导致群落内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新的生态位或出现物种生态位的重叠。

人教版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

一、群落演替的定義群落演替是指群落隨時間的推移,一定區域內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所替代的過程。

二、群落演替的原因①植物繁殖體的遷移、散佈和動物的活動性。

②群落內部環境變化③種內和種間關係的改變。

④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

⑤人類的活動。

三、群落演替的類型群落的演替按發生的基質狀況可分為兩類:1、初生演替(1)概念: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發生於以前沒有植被覆蓋過的原生*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

)(2)過程:①旱生演替:*岩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②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濕生草本植物→灌叢、疏林植物→喬木。

(3)特點:演替緩慢。

2、次生演替(1)概念:在次生*地(原群落被破壞、有植物繁殖體)上發生的演替。

原來有過植被覆蓋,以後由於某種原因原有植被消滅了,這樣的*地叫做次生*地。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如火災過後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

(2)過程:棄耕農田→一年生雜草→多年生雜草→灌木→喬木(3)特點:演替快速。

特別提醒: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進行。

四、群落演替的特徵①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②能量:總生產量增加,淨生產量逐漸減低,群落有機總量增加。

③結構:營養結構複雜,物種多樣性增高,穩定性增強。

④生活史:生物個體增大,生活週期變短,生態位變窄。

⑤物質迴圈:開放轉為封閉,交換速度變慢。

《群落的演替》知识清单

《群落的演替》知识清单

《群落的演替》知识清单一、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1. **啥是群落演替呢**- 群落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就好比咱小区的花园,一开始可能就是一片荒地,慢慢长了些野草,后来种上了花,又种了树,这从荒地到有草、花、树的花园的变化过程,就有点像群落演替。

- 比如说我老家有个池塘。

最开始的时候,池塘边就只有一些简单的水草,水里有一些小虫子。

过了几年再回去看,池塘边的水草种类变多了,水里还有小鱼小虾了,再后来岸边还长了芦苇之类的植物。

这就是池塘这个小群落发生的演替。

2. **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 **定义**: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这就像是在一片刚从海里冒出来的小岛上,以前啥植物都没有,现在开始有植物生长的过程。

- **例子**:火山岩上的演替就是典型的初生演替。

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形成的火山岩那可是啥植物都长不了的。

首先会有地衣这种神奇的生物在火山岩上安家。

地衣能分泌有机酸,慢慢腐蚀火山岩,让岩石表面变得有一点点土的样子。

然后苔藓就跟着来了,苔藓比地衣能长得更高一点,还能积累更多的土壤。

接着是草本植物,像狗尾草之类的,它们的根能把土壤抓得更牢,还能从土壤里吸收更多的养分。

再后来就是灌木,比如荆条,它们比草本植物更能占据空间。

最后就是乔木了,像杨树之类的,等乔木长起来,这个群落就比较稳定了。

我有一次去一个火山地质公园玩,就看到了这种演替的初期阶段,那些火山岩上有星星点点的地衣,感觉特别神奇,就像看到了大自然在一点一点地创造生命的舞台。

- **次生演替**- **定义**: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这就好比是一片森林被砍伐后,又重新开始长植物的过程。

- **例子**:我家附近有一片山坡,原来有很多树,后来因为要修一条小路,把那片山坡上的树都砍了。

高二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

高二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

高二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1.群落演替的原因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但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

③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

人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的自然因素。

2.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地衣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一年生小灌木→一年生小灌木→多年生小灌木→灌木→乔木。

③特点:演替快速。

(3)总结①演替概念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这里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的取代。

②群落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a.侵入定居阶段。

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了有利条件。

b.竞争平衡阶段。

通过种内或种间斗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c.相对稳定阶段。

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同进化阶段,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③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分类依据:群落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演替的种类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尚无生物和土壤已有土壤、生物、植物地下茎或种子形成顶级群落所需时间经历时间长经历时间短速度较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3.知识延伸(1)演替现象一直存在,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知识清单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知识清单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新教材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知识点清单目录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第3节群落的演替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 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 分析物种组成的意义: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3. 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我国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4. 物种组成的特点: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5. 优势种(1)不仅数量很多,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

(2)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三、种间关系种内互助、互利共生和原始合作:种内互助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合作,互利共生和原始合作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 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 类型3. 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五、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1. 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 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研究不同生物生态位需要研究的因素①动物: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②植物: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生态位形成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

(4)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六、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苏教版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梳理: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很大。

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生产活动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①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生产活动,使群落向不良方向演替,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②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生产活动,使群落演替向良性方向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外来物种的引入(1)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

(2)外来物种的负面影响①影响生物的多样性外来物种由于缺乏天敌造成大量繁殖,使本地物种生存空间变小,甚至影响到本地物种生存,降低物种多样性。

②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外来物种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使本地物种已适应的栖息环境发生改变,破坏了本地生态系统原有的相对稳定,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我国存在的问题:过度垦荒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江河排洪能力下降及土地严重沙化。

(2)措施:2003年1月20日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3)目标:到2010年将使长江上游地区和黄河中上游地区75%的坡耕地和46%的沙化耕地被森林覆盖,湖泊面积扩大,调节气候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大大增强。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总结生物必然跟人体紧密相关,如果把生物中的各个知识点跟人体系统的紧密平衡联系起来,不仅学习有兴趣,而且在与人交往中也多了一些谈资,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一1.如何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我的思路: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只隔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之外,水和其他小分子的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氧气等),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渗入到组织液间隙中,形成组织液。

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以后,大约90%的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CO2等也渗回血液中,其余大约10%的组织液则渗入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

毛细淋巴管的一端是盲管,其内的淋巴流动是单向的,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最后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注入血液循环。

2.细胞是怎样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我的思路:外界的食物、养料等通过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进入循环系统(即内环境),然后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进入到细胞中,在细胞中发生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CO2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进入到循环系统,最后通过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把废物和CO2排出体外。

所以,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中间环节。

3.稳态对生物体有什么意义?我的思路:内环境稳态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保证细胞行使正常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的调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新陈代谢的紊乱,并导致疾病。

4.血糖的来源、利用的途径有哪些?我的思路:血糖来源主要有3种途径:①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②肝糖原的分解;③非糖物质的转化。

血糖的去路也主要有3种:①氧化分解;②合成糖原;③转变成非糖类物质(如脂肪、某些氨基酸)。

在正常的情况下,血糖的来源和利用总是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使血糖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5.在血糖的体液调节中主要涉及哪些激素?它们分别具有哪些功能?我的思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并促使血糖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类物质;又能够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总之,使血糖的浓度降低。

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它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脂肪酸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最终使血糖含量升高。

由此可见,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相反的(即拮抗作用)。

通过这两种激素的作用使血糖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6.血糖的神经调节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我的思路: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的相关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并同时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另一相关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并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含量升高。

另外,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7.水分和无机盐摄入和排出的途径主要有哪些?我的思路: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水和食物中的水;而无机盐主要从食物和食盐中获得。

水分和无机盐的排出途径主要是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另外水分的代谢还有三条途径,即由皮肤排出、由肺排出、由大肠排出。

8.参与水平衡神经调节的感受器、效应器是什么?效应器如何发挥效应?我的思路:参与水平衡神经调节的感受器叫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当人饮水不足时,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渗透压感受器就会兴奋。

参与水平衡神经调节的效应器有两个,即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和垂体后叶。

当效应器受到刺激后,效应器释放抗利尿激素,它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当人体饮水不足时,机体通过少排尿、主动喝水来调节机体内水的平衡。

9.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散热的部位是什么?我的思路:人体内的各种器官和组织在进行新陈代谢活动时可产生热量,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骨骼肌和脑等。

在安静时,主要有内脏器官产热,其中肝脏产热量最大;在劳动或运动时,肌肉成为主要的产热组织。

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是皮肤,身体内部产生的热量由血液循环带到皮肤表面直接或间接散发到体外。

但是,当人体处在高于体温的环境中时,出汗是唯一的散热方式。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二10.寒冷的环境中怎样调节产热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我的思路:当人处于寒冷的环境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其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从而减少散热;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自主的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以增加产热,从而保证体温的相对恒定。

11.炎热的环境中怎样调节散热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我的思路:当人处于炎热的环境时,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加强,散热量增加,从而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12.什么是免疫器官?我的思路:免疫器官可按其功能的不同而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大类。

(一)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1)骨髓是形成各类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各种血细胞的场所。

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分化能力,主要可分化成:①髓样干细胞:可发育成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单核细胞系和巨噬细胞系等;②淋巴干细胞:可发育成淋巴细胞,再通过胸腺或法氏囊(或类囊器官)衍化成T细胞或B细胞,最后定位于外周免疫组织。

一般认为,人类或哺乳动物的骨髓是B细胞的成熟场所。

(2)胸腺是T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人和哺乳动物的胸腺位于胸腔的前纵隔,紧贴在气管和大血管的前面,由左右两个大叶组成,每个大叶又可分成若干小叶。

其大小依年龄而改变幼年时期,腺体逐渐增大,随着性的成熟,胸腺逐渐退化,老年时胸腺变得很小(15 g以下),充满脂肪组织。

(二)外周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产生的T、B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脾脏和淋巴结等处定居,在遇抗原刺激后,它们就开始增殖,并进一步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或产生抗体的浆细胞,以执行其免疫功能。

(1)淋巴结俗称淋巴腺,全身共约有500~600个,大小不等,一般呈蚕豆状,主要分布在颈部、肠系膜、腋窝、腹股沟和肺门等处。

淋巴结除了作为外周免疫器官以对抗原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外,还有过滤功能,它可以使来自组织液的细菌、毒素或癌细胞等有害物质进入通透性较高的毛细淋巴管中,再随淋巴液流入淋巴结,通过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和抗体等的作用予以清除。

若有害物质过多过强,则它们可继续沿淋巴管蔓延而进入血流,从而引起全身性扩散。

(2)脾脏脾脏是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是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和抗体的重要场所,还具有过滤和贮存血液以及清除衰老细胞和微生物等的功能。

脾脏也分皮膜和实质两部分,后者又可分为白髓和红髓。

脾脏中大约含40%~50%的T细胞及40%~50%的B细胞,此外,还含有一定量的巨噬细胞,它们共同在机体防御和清除异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其他淋巴组织除了上述的淋巴结和脾脏外,尚有若干外周淋巴器官,例如扁桃体、阑尾、肠集合淋巴结等,它们中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在机体抵抗外来异物中均起着一定的作用。

13.什么是造血干细胞?我的思路:造血干细胞是所有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源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归巢(即定向迁移至造血组织器官)潜能。

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胚胎肝、脐带血中。

它不仅可以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还可跨系统分化为各种组织器官的细胞,因此是多能干细胞。

14.抗原和抗体有何异同点?我的思路:1.抗原凡是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且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如天花病毒、牛痘病毒等。

(1)抗原的两种性能①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这叫做免疫原性;②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叫做反应原性。

(2)抗原的特点异物性非己成分,自身的组织或细胞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癌细胞;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3)抗原的去向①在细胞免疫中,被免疫细胞消灭;②在体液免疫中,被相应的抗体消灭。

2.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如抗毒素、凝集素等。

(1)分布:主要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2)化学本质:球蛋白。

(3)功能:与特异性的抗原相结合。

(4)条件:①只对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族起作用;②只对内环境中的抗原起作用(在抗原进入细胞后不起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