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与语言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与语言策略

周新

(新疆昌志州职工大学讲师831100)

=摘要>固定格调、套语、情节,人物类型的重复运用和强调,构成了民间故事特有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它还讲究叙事语言的鲜活和变化,叙事策略的多样和独特。

关键词:民间文学故事叙事方式语言策略

随着人类学、民俗学和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民间文学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学者们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不仅开了民间口头创作的/斯芬克斯0之迷,也给文人作家的书面创作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范本。例如:北美学者米尔曼.帕里(M ilman Parry)和艾伯特#洛德(Albert-lord)的口头理论对于/荷马难题0的解答,现代作家对于/口头说话方式0的学习和借鉴等等¹。本人愿意就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策略,作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分析。

一、递归结构与叙事的程式化

我们知道,民间故事是民间散文形式的叙事作品,是历代群众口头集体创作的虚构作品。它以口头方式在群众中传播,依靠有艺术才华、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讲述人传承,用以表现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因此,它除了具有民间文学共有的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等特点以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例如: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口头语言色泽。

由于民间故事是通过口头讲述,具有即兴、易变、易失的特点。因此,在叙事方式上,它往往采用递归结构和程式化的叙事方式去强化结构,稳定情节,增加记忆,让故事在众多人的传承中基本保持原貌和不变。

一般来说,故事的结构都比较完整,多采用三段式,有头有尾的传记性或生活史式的,而不是片断的或插曲式的。因此,有的国家称它为/定型故事0,它特别重视故事线索的单纯明晰,在情节的发展转换处,往往有明显的过渡提示。例如:/花开两朵各表一枝0,/先说,,,再说,,0等等。故事的人物、情节、语言往往是类型化定型化的。例如,故事中两兄弟、三姐妹的关系往往是正反面人物关系,好与坏、善与恶的关系。这种结构有利于在对比中刻划人物,表现主题。在情节的发展中,往往同样或类似的事情要反复三次、五次、七次。例如5问活佛6º中,路上遇见三件事。5狼外婆6»中狼三次叫门,姐妹三次骗过狼才逃出房门。情节的每一次重复都对展开故事、描写人物、表现主题起一个强化和深化的作用。而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固定的套语。如/从前,,0、/古时候,有弟兄两个,,0,结尾:/要是他还活着,,,0故事的人名、时间、地点往往比较含混。人物角色大都是所属民族社会上通用的共同名字,或者是表示某种人物性格、状貌、性别,职业等一类的通称,没有确定的名姓。如德国的汉斯,英国的约翰,俄国的伊凡,日本的太郎,中国的张三、王小、打鱼的、砍柴的等等。故事中的时间、地点则多是:/很早很早以前0,/在很古很古的时候0,/从前,在深山里,,0这一类比较虚化、含混的时间和地点。

民间故事这种基本固定的结构,类型化的故事,定型化的人物、情节和语言,能使故事讲述家们很容易掌握,从而用它来/旧瓶装新酒0,以不变应万变地去演义新的故事,甚至在即兴和无准备中从容地编制出长篇巨著来。这就是荷马这位盲诗人在即兴口头中奇迹般讲述史诗的密诀。

因此,固定格调、套语、情节,人物类型的重复运用和强调,就构成了民间故事特有的叙事方

)

11

)

式和语言色泽)))递归结构和叙事的程式化。而且有时这种递归结构和程式化的叙事方式被过份强调,集中运用,以致于违反了语言的非自反原理,而陷入无限循环的境地,产生出民间口头故事特有的幽默和机智。例如下面这个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小和尚说:-师傅,给我讲个故事吧。.老和尚讲:-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0但是,这种固定的叙事模式并非永远不变,许多民间故事家都在/不变中求变化0,在同中求异、旧中求新,把突破固有叙事模式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

二、个体语言策略与叙事的变异

民间故事的魅力,除了其固定的叙事模式和程式化的叙述技巧以外,还在于它叙事语言的鲜活和变化,叙事策略的多样和独特。

由于民间故事是在口头讲述,由群众广泛传承,集体创作,所以它的语言就比较特殊,它用的是一种既不同于书面语、又不同于日常口语的口头文学语言。

与书面语比较,它是口语,词汇活泼、随意、通俗,句式明快、简短,重视语调、语气的运用,甚至选用方言土语、民间俗谚,使讲述灵活多变,切近生活,带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生活感。

与日常交际口语比较,它又是一种特殊的变体,与日常口语的功能不同,与讲述者在平常交际和非正式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语言也不同。它虽然也是口语,但毕竟是一种文学语言,更注意语言使用时的加工,比如词语的遴选,句法结构的调整,修辞方法的运用等,使它比日常口语更具文学味和表现力。当口头故事一旦确立起适合其表达需要的方法,其/说话方式0与日常话语中变化着的语言相比,就表现出相对稳定和变化缓慢的特点,使叙事带上了一种独具魅力的古旧感和原始感。

从客观上看,不同民族、地域、时空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异文,使同一故事产生不同/文本0,在词语、内容、体例上产生变异,这种现象在/民间文学概论0教材上早有论述,无需赘言。

从主观上看,民间故事讲述者的叙事总是处在变化当中。这是因为传承时,不同的讲述者叙事不同;不同的场合、情景和听众条件下叙事也不同。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历史、地理总是影响着讲述者的情绪、爱好和审美倾向,决定着讲述者选取不同的语言策略和叙事方式。所以,我们说:讲述者的个体语言策略和风格总是影响和制约着民间故事的变化。因为讲述者个人语言风格影响着他对某类词汇(包括常用语的一部分、某地土语、某群体的惯用语及某些特殊用语),对某种句型结构,对某些修辞方式的钟爱、珍视以及熟练频繁地使用,从而形成他自己的语言特色。无论他讲哪个故事都自然会打上他自己个体语言的烙印。比如,有的讲述者喜好土语,土得掉渣;有的则喜欢雅语,温文尔雅。而有的却土洋结合,雅俗共赏。这就要看讲述者的经历、遭遇、文化、修养如何了。例如朝鲜族故事家金德顺老妈妈的语言就具有东北朝鲜族的特色。¼她喜欢用方言土语俗谚,如讲/要多阔气有多阔气0而不讲/阔气的很0,讲/滚瓜溜圆0,而不讲/膘肥体壮0。当讲到某个消息传得很远时,便用/风儿没手把树摇,话儿没脚跑千里0这句俗语谚。再如/十尺深的河底好探,一尺深的人心难测0,/大米撒了能扫起,话儿出口难追回0等等,不仅使语言形式整齐,意思更加显豁,而且使语言乡土趣味更浓。而在句式上她喜欢使用短句(不超过十个字),使叙事易记忆,好理解。在词汇方面,金德顺老妈妈的词汇非常丰富,一个意思往往采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如故事开头,一般是/从前,,0而她却选用了几十种说法,象/早先0,/在很古的时候0,/传说那是在老虎叼烟袋,小鸟会说话的时候0等等,力求变化与创新,避免重复和雷同。此外,她还大量选用叠音摹声词,如/呜呜0、/飕飕0、/呼呼0、/啪嚓0、/咔嚓0、/暄滕滕0、/乐呵呵0等等,增加了形象感和声感美。在修辞的选用上她喜欢比喻、夸张、顶真、反复、排比、仿词等。特别是在比喻的运用上,大胆、新颖而不落俗套,并注意喻体的通俗性和地方性。如形容摇头,说/跟拨浪鼓似的0。形容心里高兴,说/就像盛开的金达莱花0。形容织布快,说/象是长白山的瀑布在流0,等。

)

1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